admin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1558098


2024年6月8日发(作者:)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014 年 7 月 )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前言

1997年,国家主管部门研究决定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牵头组织有关互联网单

位共同开展互联网行业发展状况调查,自1997年至今CNNIC已成功发布了33次全国互联网发展

统计报告,本次报告是第34次报告。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改变人民生

活形态的关键行业,CNNIC的历次报告则见证了中国互联网从起步到腾飞的全部历程,并且以严

谨客观的数据,为政府部门、企业等各界掌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动态、制定相关决策提供了重要

依据,受到各个方面的重视,被国内外广泛引用。

自1998年以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形成了于每年1月和7月定期发布《中国互联网络

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惯例。第34次统计报告延续了以往内容和风格,对我国网民规模、结构

特征、接入方式和网络应用等情况进行了连续的调查研究。

本年度《报告》的数据采集工作一如既往地得到了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各

项调查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在各互联网单位、调查支持网站以及媒体等的密切配合下,基础资源

数据采集及时完成。在此,谨对他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同时也对接受第34次互联网发展状况

统计调查的网民朋友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2014年7月

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报告摘要 ......................................................................................................................................... 1

一、基础数据 ........................................................................................................................... 1

二、趋势与特点 ....................................................................................................................... 1

第一章 ............................................................................................................................................... 2

一、调查方法 ......................................................................................................................... 2

(一)网民个人调查 ....................................................................................................... 2

(二)网上调查 ............................................................................................................... 4

(三)网上自动搜索与统计数据上报 ........................................................................... 4

二、报告术语界定 ................................................................................................................... 5

第二章 网民规模与结构特征 ....................................................................................................... 5

一、网民规模 ........................................................................................................................... 5

(一)总体网民规模 ....................................................................................................... 5

(二)手机网民规模 ....................................................................................................... 7

(三)农村网民规模 ....................................................................................................... 8

二、网民属性 ........................................................................................................................... 8

(一)性别结构 ............................................................................................................... 8

(二)年龄结构 ............................................................................................................... 8

(三)学历结构 ............................................................................................................... 8

(四)职业结构 ............................................................................................................... 8

(五)收入结构 ............................................................................................................... 8

三、接入方式 ........................................................................................................................... 8

(一)上网设备 ............................................................................................................... 8

(二)上网地点 ............................................................................................................... 9

(三)上网时长 ............................................................................................................... 9

第三章 互联网基础资源 ............................................................................................................... 9

一、基础资源概述 ................................................................................................................... 9

二、IP地址 ............................................................................................................................... 9

I

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三、域名 ................................................................................................................................. 10

四、网站 ................................................................................................................................. 10

五、网络国际出口带宽 ......................................................................................................... 10

第四章 网民互联网应用状况 ..................................................................................................... 10

一、整体互联网应用状况 ..................................................................................................... 10

二、信息获取类应用发展 ..................................................................................................... 11

(一)搜索引擎 ............................................................................................................. 11

三、商务交易类应用发展 ..................................................................................................... 12

(一)网络购物 ............................................................................................................. 12

(二)团购 ..................................................................................................................... 12

(三)网上支付 ............................................................................................................. 12

(四)互联网理财 ......................................................................................................... 13

(五)旅行预订 ............................................................................................................. 13

四、交流沟通类应用发展 ..................................................................................................... 14

(一)即时通信 ............................................................................................................. 14

(二)博客/个人空间 .................................................................................................... 14

(三)微博客 ................................................................................................................. 14

(四)社交网站 ............................................................................................................. 15

五、网络娱乐类应用发展 ..................................................................................................... 15

(一)网络游戏 ............................................................................................................. 15

(二)网络文学 ............................................................................................................. 16

(三)网络视频 ............................................................................................................. 16

附录1 互联网基础资源附表 ...................................................................................................... 16

附录2 中国互联网数据平台介绍 .............................................................................................. 17

II

报告摘要 1

报告摘要

一、基础数据

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较2013年底增加1442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

46.9%,较2013年底提升了1.1个百分点。

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中农村人口占比为28.2%,规模达1.78亿。

截至2014年6月,整体网民中小学及以下学历人群的占比为12.1%,相比2013年底上升0.2

个百分点,而大专及以上人群占比下降0.3个百分点。

手机上网的网民比例为83.4%,相比2013年底上升了2.4个百分点。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

上网网民比例略有下降,分别为69.6%和43.7%。

截至2014年6月,我国域名总数为1915万个,其中“.CN”域名总数为1065万,占中国域

名总数比例达到55.6%;“.中国”域名总数达到28万。

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站总数为273万个,.CN下网站数为127万个。

二、趋势与特点

手机上网比例首超传统PC

上网比例,移动互联网带动整体互联网发展

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上网设备中,手机使用率达83.4%,首次超越传统PC整体使用

率(80.9%),手机作为第一大上网终端设备的地位更加巩固。同时网民在手机电子商务类、休闲

娱乐类、信息获取类、交通沟流类等应用的使用率都在快速增长,移动互联网带动整体互联网各

类应用发展。

互联网发展从“广”到“深”,网民生活全面“网络化”

互联网发展重心从“广泛”转向“深入”,网络应用对大众生活的改变从点到面,互联网对

网民生活全方位渗透程度进一步增加。2014年上半年,中国网民的人均周上网时长达25.9小时,

相比2013年下半年增加了0.9小时。除了传统的消费、娱乐以外,移动金融、移动医疗等新兴领

域移动应用多方向满足用户上网需求,推动网民生活的进一步“网络化”。

支付类应用领涨,推动电商基因渗透更多线下消费场景

最近半年使用过台式机、笔记本或同时使用台式机和笔记本的网民统称为传统PC用户

1

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2014年上半年,支付应用在整体和手机端都成为增长最快的应用。手机支付用户规模半年增

长率达63.4%,使用率由2013年底25.1%增至38.9%。移动网上支付与消费者生活紧密结合拓展

了更多的应用场景和数据服务(如账单功能),也推动了手机端商务类应用的迅速发展。相比2013

年底,手机购物、手机团购和手机旅行预订网民规模增长率分别达到42.0%、25.5%、65.4%。

手机游戏异军突起,带动整体网络游戏使用率逆转增长

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到3.68亿,使用率从2013年底的54.7%升至58.2%,

扭转了使用率一直下滑的趋势,基本恢复至2012年底水平。手机游戏使用率为47.8%,增长4.7

个百分点,规模增长3648万,成为整体游戏用户增长的主要动力。

互联网理财

用户初具规模,网络金融服务创新潮涌

互联网理财产品推出仅一年时间内,用户规模达到6383万,使用率达10.1%。互联网的便捷

性打通资金链条,降低了理财产品管理及运营成本。互联网的长尾效应聚合个人用户零散资金,

既提高了互联网理财运营商在商业谈判中的地位,也使个人零散资金获得更高的收益回报。

第一章

调查介绍

一、调查方法

(一)网民个人调查

1.1 调查总体

中国有住宅固定电话(家庭电话、小灵通、宿舍电话)或者手机的6岁及以上常住居民。

◇样本规模

调查总体样本30,000个,其中,住宅固定电话用户、手机用户各15,000个,样本覆盖中国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调查总体细分

调查总体划分如下图1所示:

互联网理财品是指互联网公司或银行发行的,只能通过互联网渠道购买的类余额宝类理财产品,该类产品

具有高收益、低门槛、高流动性的特点。

2

报告摘要 3

图1调查总体细分图示

子总体A:被住宅固话覆盖人群【包括:住宅固定电话覆盖的居民+小灵通用户+学生宿舍电

话覆盖用户+其他宿舍电话覆盖用户】;

子总体B:被手机覆盖人群;

子总体C:手机和住宅固话共同覆盖人群【住宅固话覆盖人群和手机覆盖人群有重合,重合

处为子总体C】,C=A∩B。

1.2 抽样方式

CNNIC针对子总体A、B、C进行调查,为最大限度地覆盖网民群体,采用双重抽样框方式进

行调研。采用的第一个抽样框是固定住宅电话名单,调查子总体A。采用的第二个抽样框是移动

电话名单,调查子总体B。

对于固定电话覆盖群体,采用分层二阶段抽样方式。为保证所抽取的样本具有足够的代表性,

将全国按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分为31层,各层独立抽取样本。

省内采取样本自加权的抽样方式。各地市州(包括所辖区、县)样本量根据该城市固定住宅

电话覆盖的6周岁以上人口数占全省总覆盖人口数的比例分配。

对于手机覆盖群体,抽样方式与固定电话群体类似,也将全国按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分为31

层,各层独立抽取样本。省内按照各地市居民人口所占比例分配样本,使省内样本分配符合自加

权。

为了保证每个地市州内的住宅电话号码被抽中的机会近似相同,使住宅电话多的局号被抽中

的机会多,同时也考虑到了访问实施工作的操作性,在各地市州内住宅电话号码的抽取按以下步

骤进行:

手机群体调研方式是,在每个地市州中,抽取全部手机局号;结合每个地市州的有效样本量,

生成一定数量的四位随机数,与每个地市州的手机局号相结合,构成号码库(局号+4位随机数);

对所生成的号码库进行随机排序;拨打访问随机排序后的号码库。固定电话群体调研方式与手机

群体相似,同样是生成随机数与局号组成电话号码,拨打访问这些电话号码。但为了不重复抽样,

3

4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此处只访问住宅固定电话。

1.3 调查方式

通过计算机辅助电话访问系统(CATI)进行调查。

1.4 调查总体和目标总体的差异

CNNIC在2005年底曾经对电话无法覆盖人群进行过研究,此群体中网民规模很小,随着我

国电信业的发展,目前该群体的规模逐步缩减。因此本次调查研究有一个前提假设,即:

针对该项研究,固话和手机无法覆盖人群中的网民在统计中可以忽略不计。

(二)网上调查

网上调查重在了解典型互联网应用的使用情况。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2014年

6月20日至6月30日期间进行了网上调查。将问卷放置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

网站上,同时在各类大型网站上设置问卷链接,由网民主动参与填写问卷。

(三)网上自动搜索与统计数据上报

网上自动搜索主要是对域名、网站数量及其地域分布等指标进行技术统计,而统计上报数据

主要包括IP地址数和网络国际出口带宽数。

3.1 IP地址总数

IP地址分省统计的数据来自亚太互联网信息中心(APNIC)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IP地址数据库。将两个数据库中已经注册且可以判明地址所属省份的数据,按省分别相加得到分

省数据。由于地址分配使用是动态过程,所统计数据仅供参考。同时,IP地址的国家主管部门工

业和信息化部也会要求中国IP地址分配单位每半年上报一次其拥有的IP地址数。为确保IP数据

准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会将来自APNIC的统计数据与上报数据进行比较、核实,

确定最终IP地址数。

3.2 中国域名总数和网站总数

中国的域名总数和网站总数来源于:

域名数:.CN和.中国下的域名数来源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数据库;中国类别

顶级域名(gTLD)来源于域名统计机构公布的数据。

网站数:由CNNIC根据域名列表探测得到。.CN和.中国域名列表由CNNIC数据库提供,类别

顶级域名(gTLD)域名列表由国际相关域名注册局提供。

3.3 网络国际出口带宽数

工业和信息化部通过报表制度,定期得到中国各运营商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连的网络出口带

宽总数。《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纳入了这些上报数据。

4

第二章 网民规模与结构特征 5

二、报告术语界定

◇网民:过去半年内使用过互联网的6周岁及以上中国居民。

◇手机网民:指过去半年通过手机接入并使用互联网,但不限于仅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网

民。

◇电脑网民:指过去半年通过电脑接入并使用互联网,但不限于仅通过电脑接入互联网的网

民。

◇农村网民:指过去半年主要居住在我国农村地区的网民。

◇城镇网民:指过去半年主要居住在我国城镇地区的网民。

◇IP地址:IP地址的作用是标识上网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中的其他设备,是互联网中的

基础资源,只有获得IP地址(无论以何种形式存在),才能和互联网相连。

◇域名:本报告中仅指英文域名,是指由点(.)分割、仅由数字、英文字母和连字符(-)

组成的字串,是与IP地址相对应的层次结构式互联网地址标识。常见的域名分为两类:一类是国

家或地区顶级域名(ccTLD),如以.CN结尾的域名代表中国;一类是类别顶级域名(gTLD),如

以.COM,.NET,.ORG结尾的域名等。

◇网站:是指以域名本身或者“WWW.+域名”为网址的web站点,其中包括中国的国家顶

级域名.CN和类别顶级域名(gTLD)下的web站点,该域名的注册者位于中国境内。如:对域名

来说,它的网站只有一个,其对应的网址为或,除此以外,

,……等以该域名为后缀的网址只被视为该网站的不同频道。

◇调查范围:除非明确指出,本报告中的数据指中国大陆地区,均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

地区在内。

◇调查数据截止日期:本次统计调查数据截止日期为2014年6月30日。

第二章 网民规模与结构特征

一、网民规模

(一)总体网民规模

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半年共计新增网民1442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

46.9%,较2013年底提升了1.1个百分点。

表1中国网民规模与互联网普及率

时间

2010.6 2010.12 2011.6 2011.12

5

2012.6 2012.12 2013.6 2013.12 2014.6

6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网民数

42000

互联网普及率

31.80%

45730 48500

34.30% 36.20%

51310 53760

38.30% 39.90%

56400 59056

42.10% 44.10%

61758 63200

45.80% 46.90%

来源: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2014.6

100000

中国网民规模与互联网普及率

44.10%

42.10%

38.30%

39.90%

36.20%

34.30%

31.80%

45.80%

46.90%

75000

50000

25000

0

2010.62010.122011.62011.12

网民数

2012.62012.122013.62013.122014.6

互联网普及率

2014年上半年,随着智能手机对功能手机的替代已经基本完成,智能手机对网民普及率增长

的拉动效果减弱。工信部发布数据显示,2011、2012年我国智能终端出货量分别为1.18亿、2.24

亿部,2013年前11个月我国智能手机出货量为3.48亿部,2014年第一季度我国智能手机出货量

为1.0亿部,同比下降24.7%

。智能手机用户已形成庞大规模,市场占有率已趋于饱和,增速呈

减缓趋势;此外,由于易转化群体逐渐被纳入网民群体,互联网渗透难度加大,非网民群体中低

学历群体占比很高,且该人群上网意愿非常低。本次调查显示,除学生外,在农村非网民中初中

及以下学历人群占到87.9%,而该人群中仅有6.1%的人表示未来半年内肯定上网或可能上网;除

学生外,在城镇非网民中初中及以下学历人群占66.3%,而该人群中仅有9.4%的人表示未来半年

内肯定或可能上网。

数据引自:工信部2014年第一季度《中国手机行业运行状况》报告

6

第二章 网民规模与结构特征 7

目前,我国农村非网民人口仍有4.5亿,是未来互联网普及工作的重要方向,应针对不同群

体采取差异化的转化策略。本次调查发现,农村新增学生网民中10岁以下人群占比仅为16.1%,

远低于城市新增学生网民中54.2%的占比。因此,加强我国农村初级学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向农村低龄学生开设互联网教育课程,将对我国互联网普及率的提高带来一定的贡献。而从农村

新增非学生网民的互联网应用情况分析来看,即时通信、网上看新闻、网上收听音乐或下载音乐

使用率分别为72.2%、61.3%、43.3%,远超其他类网络应用。针对农村非学生网民受教育水平低,

掌握IT技术存在一定难度的特点,厂商应针对该群体开发操作简便的即时通信、新闻、音乐类软

件,拓宽该群体的网络入口。另外还应加大开发贴合农村生产、生活的工具类应用力度,向农民

提供有实用价值信息内容。

随着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网络应用环境的持续改善,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影响更为深入。

首先,政府继续加快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2014年1月工信部颁布《关于设立新增国家级互联网

骨干直联点的指导意见》,有利于改善我国互联网络性能,推动互联网产业地理布局。其二,今

年4G业务正式商用,移动运营商加大4G网络建设,4G的到来使高清视频会议、移动网游、3D

导航等适用于大宽带移动网络下的应用逐步得以使用,并带动互联网企业创新热潮。其三,互联

网基因向传统行业的注入更为深入,业务模式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对传统行业的改造、颠覆作用更

为明显。

(二)手机网民规模

截至2014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27亿,较2013年底增加2699万人,网民中使用

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进一步提升,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3.4%,手机网民规模首次超越传统

PC网民规模。

手机网民规模在2013年全年激增8009万之后,潜在手机网民已被大量转化,手机网民在网

民中的占比已经处于相当高位,未来一段时间我国手机网民增长将主要依靠创新类移动应用迎合

非手机网民潜在网络需求来拉动。

7

8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三)农村网民规模

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中农村网民占比28.2%,农村网民规模达1.78亿,较2013年底

增加169万人。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大,我国农村部分相对发达地区人口逐步转为城市人口,这导

致农村网民在全国网民中的占比略有下降。

二、网民属性

(一)性别结构

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男女比例为55.6:44.4,与2013年底基本一致。在庞大的网民基

数影响下,中国网民性别比例基本保持稳定。

(二)年龄结构

截至2014年6月,20-29岁年龄段网民的比例为30.7%,在整体网民中占比最大。相比2013

年底,20岁以下网民规模占比增长0.6个百分点,50岁以上网民规模占比增加0.3个百分点,互

联网继续向高龄和低龄群体渗透。

(三)学历结构

截至2014年6月,整体网民中小学及以下学历人群的占比为12.1%,较2013年底上升0.2

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大专及以上人群占比下降0.3个百分点,中国网民继续向低学历人群扩散。

(四)职业结构

学生依然是中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占比25.1%,互联网普及率在该群体中已经处于高位。

个体户/自由职业者构成网民第二大群体,占比21.4%。企业/公司中管理人员占比为2.9%,一般

职员占比为12.2%。

(五)收入结构

整体网民中月收入

在3000元以上的人群占比明显提升,达32.3%,相比2013年底增长3.7

个百分点,这与我国居民收入的增长趋势相符。

三、接入方式

(一)上网设备

2014年上半年,我国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比例继续保持增长,从81.0%上升至83.4%,增长

其中学生收入包括家庭提供的生活费、勤工俭学工资、奖学金及其它收入,农民收入包括子女提供的生活

费、农业生产收入、政府补贴等收入,无业、下岗、失业群体收入包括子女给的生活费、政府救济、补贴、抚恤

金、低保等,退休人员收入包括子女提供的生活费、退休金等。

8

第三章 互联网基础资源 9

2.4个百分点,通过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上网的网民比例略有下降,今年我国网民使用手机上

网比例首次超过传统PC上网比例(80.9%),手机作为第一大上网终端设备的地位更加巩固。

(二)上网地点

2014年上半年,我国网民在家里、学校和公共场所通过电脑接入互联网的比例均有所

提高,较2013年底分别提升了1.5、2.5和0.8个百分点。随着上网设备的多样性和网络接入

的便利性,网民上网场景更加丰富、多元。

(三)上网时长

2014年上半年,中国网民的人均周上网时长达25.9小时,相比2013年下半年增加了0.9个

小时。Wi-Fi覆盖提升、3G的成熟和4G的启用为网民提供了更为优质的上网环境,移动互联网

应用丰富性提升多方向满足用户上网需求,推动我国网民平均周上网时间的继续增长。

第三章 互联网基础资源

一、基础资源概述

截至2014年6月,我国IPv4地址数量为3.30亿,拥有IPv6地址16694块/32。

我国域名总数为1915万个,其中“.CN”域名总数较2013年底年同期减少1.6%,为1065万,

在中国域名总数中占比达55.6%。

我国网站总数为273万个,.CN下网站数为127万个。

国际出口带宽为3776909Mbps,较2013年底增长10.9%。

表22013.12-2014.6年中国互联网基础资源对比

2013年12月

IPv4(个)

IPv6(块/32)

域名(个)

其中.CN域名(个)

网站(个)

其中.CN下网站(个)

国际出口带宽(Mbps)

330,308,096

16,670

18,440,611

10,829,480

3,201,625

1,311,227

3,406,824

2014年6月

330,408,960

16,694

19,151,600

10,654,709

2,726,000

1,272,704

3,776,909

年增长量

100,864

24

710,989

-174,771

-475,625

-38,523

370,085

年增长率

0.0%

0.1%

3.9%

-1.6%

-14.9%

-2.9%

10.9%

二、IP地址

截至2014年6月,我国IPv6地址数量为16694块/32,较2013年底增长0.1%。

由于全球IPv4地址数已于2011年2月分配完毕,因而自2011年开始我国IPv4地址总数基

9

10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本维持不变,截至2014年6月共计有33041万个。

三、域名

在“.CN”域名增长带动下,我国域名总数增至1915万个,相比2013年底增速为3.9%。

截至2014年6月,中国.CN域名总数为1065万,相2013年同期减少1.6%,占中国域名总

数比例为55.6%;.COM域名数量为706万,占比为36.9%。另外,“.中国”域名总数达到28万。

四、网站

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站(指域名注册者在中国境内的网站)数量为273万个。

注:数据中不包含.下网站

五、网络国际出口带宽

截至2014年6月,中国国际出口带宽为3,776,909Mbps,半年增长率为10.9%。

第四章 网民互联网应用状况

一、整体互联网应用状况

2014年上半年网民对网络应用的使用更为深入。交流沟通类应用中,即时通信使用率继续攀

升,第一大网络应用的地位更为稳固。微博客市场逐步进入成熟期,整个市场呈现出集中化趋势。

社交类网站呈现持续下降趋势,移动社交逐渐向单一应用聚合。移动商务类应用在移动支付的拉

动下,正历经跨越式发展,在网络应用中地位愈发重要,手机网上支付、手机网络购物、手机网

上银行和手机旅行预定应用的网民规模半年增长速度均超过40%,带动整体互联网商务类应用增

长。休闲类娱乐应用中,手机网络游戏和手机网络音乐使用率保持快速增长,在2013年整体发展

下行的背景下,网络游戏、网络音乐2014年上半年出现回暖,使用率基本恢复到2012年底水平。

信息获取类应用发展较为平稳,但手机搜索引擎随着各大品牌手机搜索APP的推出、手机浏览器

等多渠道推广及各类应用的用户导流,用户规模在保持高位情况下依然增长强劲。互联网金融类

应用第一次纳入调查,互联网理财产品仅在一年时间内,使用率超过10%。

手机支付带动商务类应用高速增长

2014年上半年,手机支付成为网络应用发展的最大亮点,用户规模半年增长率达63.4%,使

用率由2013年底25.1%增至38.9%。移动支付打通各种商务应用,带动手机购物、手机团购和手

10

第四章 网民互联网应用状况 11

机旅游预订等商务类应用快速增长。相比2013年底,手机购物、手机团购和手机旅行预订网民

规模增长率分别达到42.0%、25.5%、65.4%,商务类应用在互联网应用地位愈加重要。

手机游戏带动网络游戏用户规模增长

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到3.68亿,使用率从2013年底的54.7%升至58.2%,

使用率基本恢复至2012年底水平。手机游戏使用率为47.8%,增长4.7个百分点,规模增长3648

万,是游戏用户增长的主要动力。

互联网理财用户规模增长

互联网的便捷性打通资金链条,降低了理财品管理及运营成本。互联网的长尾效应聚合个人

用户零散资金,既提高了互联网理财运营商在商业谈判中的地位,也使个人零散资金获得更高的

收益回报。互联网理财产品推出仅一年时间内,用户规模达到6383万,使用率达10.1%。

社交网站

使用率延续下滑趋势

2014年上半年,我国社交网站用户规模为2.57亿,较2013年底减少2047万,网民中社交

网站使用率为40.7%,比去年年底下降4.3个百分点,用户规模和使用率持续下滑。近几年,社

交类应用更新迅速,对社交网站用户产生较大分流。

二、信息获取类应用发展

(一)搜索引擎

截至2014年6月,我国搜索引擎用户规模达5.07亿,使用率为80.3%,用户规模较2013年

12月增长1783万人,增长率为3.6%。与此同时,手机搜索用户数达4.06亿,使用率达到77.0%,

用户规模较2013年12月增长4080万人,增长率为11.2%。手机搜索用户规模增长迅速,手机搜

索已经超过手机新闻,成为除手机即时通信以外的第二大手机应用。

2014年上半年,搜索引擎创新技术的实际应用取得了一定进展,企业基于“语义搜索”与“知

识图谱”技术,整合社交、视频、旅游、软件应用下载等多类信息,开发上线新的搜索产品,提

高搜索精准性,优化用户体验。同时,搜索企业不断拓展流量渠道:一方面,通过与应用分发平

台、社交网站、团购等多领域内互联网服务企业的合作、投资或并购,丰富流量来源和搜索产品

内容与形式;另一方面,企业纷纷推出独立搜索APP争夺移动端流量,同时着力发展应用内搜索、

创新应用分发模式,通过打破APP之间的信息壁垒、增加APP活跃度、激活长尾应用市场,为用

户呈现高度相关的优质内容、提高移动搜索的精准度。搜索引擎在PC端及移动端均形成了以搜

索产品为核心,集地图、娱乐、购物、社交、本地生活服务等应用为一体的搜索服务,提升了用

(社交网站是指狭义的社交网站,即与Facebook形态和功能类似的、基于用户真实社交关系从而为用户提供

一个沟通、交流平台的社交网站,这些网站一般鼓励用户尽可能提供真实信息。)

11

1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户体验和使用黏性。

三、商务交易类应用发展

(一)网络购物

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3.32亿,较2013年底增加2962万人,半年

度增长率为9.8%。与2013年12月相比,我国网民使用网络购物的比例从48.9%提升至52.5%。

与此同时,手机购物在移动商务市场发展迅速,用户规模达到2.05亿,半年度增长率为42%,是

网络购物市场整体用户规模增长速度的4.3倍,手机购物的使用比例由28.9%提升至38.9%。

2014年上半年,网络购物用户规模的增长主要得益于以下五个方面:首先,商务部等相关部

门联合企业加大力度整顿市场、打击假货,使网络诚信环境得到改善;其二,新《消费者权益保

护法》规定网购7天无理由退货,加强对消费者的保障力度;其三,电商平台和快递企业推出预

约配送和当日送达等服务提升物流效率,物流服务比拼升级到配送时间的精准度;其四,企业大

力推广移动端购物,移动端便捷的支付功能和比PC端更大的优惠幅度推动移动端购物的快速发

展;最后,企业基于大数据应用推出C2B定制化创新模式,更好的匹配了用户个性化需求,实现

精准销售。

(二)团购

截至2014年6月,我国团购用户规模达到1.48亿,较2013年底增加760万人,半年度增

长率5.4%。与2013年12月相比,我国网民使用团购的比例从22.8%提升至23.5%。相比整体团

购市场,手机团购发展更为迅速。手机团购用户规模达到1.02亿,半年度增长率为25.5%,手机

团购的使用比例由16.3%提升至19.4%。

2014年上半年,团购网站用户增长速度逐步放缓,趋于稳健发展态势。团购用户增长的主要

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团购行业整体市场环境得到有效改善。经历优胜劣汰的市

场选择后集中度达到较高水平,前五名占据90%以上的市场份额。其二,企业不断改善服务质量

提升用户体验。主要表现为:团购消费限制减少,消费方式更加丰富,通过移动终端实现“下单

-付款-消费”同步的“即时服务模式”。其三,团购成为本地生活类服务企业常规的促销方式之一,

迎合了大众“物超所值”的消费心态,促使用户形成优先查找团购活动的消费习惯。其四,互联

网巨头注资专业团购网站以及电商平台与专业团购网站的竞争会促使团购行业的整体服务水平

进一步提升,从而吸引更多的网民使用团购服务。

(三)网上支付

截至2014年6月,我国使用网上支付的用户规模达到2.92亿,较2013年底增加3208万人,

半年度增长率12.3%。与2013年12月相比,我国网民使用网上支付的比例从42.1%提升至46.2%。

与此同时,手机支付增长迅速,用户规模达到2.05亿,半年度增长率为63.4%,网民手机支付的

12

第四章 网民互联网应用状况 13

使用比例由25.1%提升至38.9%。

网上支付是用户规模增长速度最快的商务类应用,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网

上支付打通各种商务类应用,进入高速发展通道。网络购物、在线旅行预订等互联网商务类应用

快速增长的联动效应推动网上支付发展。第二,移动端支付迅猛发展,对线下支付产生较强的替

代效应。移动网上支付与消费者生活紧密结合拓展了更多的应用场景和数据服务(如账单功能),

在企业“现金补贴”、“折扣优惠”、“高收益率”等大力推广举措下,带动网上支付用户规模的迅

速增长。如打车软件、生活类缴费、基于支付工具应用的大众理财产品、高考查分等。第三,支

付工具安全环境和安全性能的进一步提升,为用户使用提供了更完善的支持和保障。

(四)互联网理财

进入2014年互联网金融爆发出强劲成长力,众筹商业模式媒体频频报道,被更多大众认知,

P2P网贷从业企业规模超过千家,尤其互联网理财产品,发展仅数月间销售达到万亿规模,因此

本次调查加入互联网金融模式中网民参与度最高的理财产品内容。截至2014年6月,我国互联

网理财产品用户规模为6383万,使用率为10.1%。

互联网理财产品在一年时间内用户规模得以迅速发展取决于以下原因:从互联网特性来看,

互联网的便捷性打通资金链条,降低了理财品管理及运营成本,互联网的长尾效应聚合个人用户

零散资金,既提高了互联网理财运营商在商业谈判中的地位,也使个人零散资金获得更高的收益

回报。从用户需求来看,互联网理财产品具有的低门槛、高收益、高流动性特点贴合大众理财需

求。一元起购,按天计算收益,T+0当天赎回模式,同时收益率高出银行活期储蓄收益十数倍,

相比银行储蓄拥有压倒性优势;从购买渠道来看,互联网理财产品购买渠道多依托于用户规模大、

使用频率高、发展成熟第三方支付平台,为产品的购买提供极大便捷。

(五)旅行预订

截至2014年6月,在网上预订过机票、酒店、火车票或旅行行程的网民规模达到1.90亿,

较2013年底增长883万人,半年度增长率为4.9%,我国网民使用在线旅行预订的比例由29.3%

提升至30.0%。在网上预订机票、酒店、火车票和旅行行程的网民占比分别为23.9%、11.7%、10.7%

和8.1%。值得注意的是,网上预订旅行行程的网民规模增长迅速,半年度增长1257万人,涨幅

32.4%,对整体在线旅行预订用户规模增长的贡献最大。与此同时,手机预订机票、酒店、火车

票或旅行行程用户规模达到7537万,较2013年12月增长2980万人,半年度增长率为65.4%,

我国网民使用手机在线旅行预订的比例由9.1%提升至14.3%。

在线旅行预订用户规模的增长主要归结为以下三个因素:第一,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国家旅游局将2014年确定为“智慧旅游年”,鼓励企业借助云计算技术、互联网/移动互联网、

智能终端等先进手段,提升在线旅行预订的服务品质和用户体验。第二,社会资本对旅游较高的

投资热度,以及行业内部投资并购活跃,促进旅游行业整体环境的改善和服务质量的提升。第三,

旅游产品的完善、企业宣传促销力度加大、移动APP的推广应用激发消费者的旅行需求,并促使

13

14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大量线下旅行预订用户向线上转移。

四、交流沟通类应用发展

(一)即时通信

截至2014年6月,我国即时通信网民规模达5.64亿,比2013年底增长了3208万,半年增

长率为6.0%。即时通信使用率为89.3%,较2013年底增长了3.1个百分点,使用率仍高居第一位。

即时通信作为网民最基础的网络需求,不仅稳居网民使用率第一位,还呈现出使用率稳步增

长的态势,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手机即时通信用户的快速增长。截至2014年6月,我国手机

即时通信网民数为4.59亿,较2013年底增长了2842万,半年增长率达6.6%。手机即时通信使

用率为87.1%,较2013年底提升了1个百分点。

随着手机即时通信产品将整个生态链条打通,游戏、电子商务、O2O等服务都将通过即时通

信入口到达用户。而这一潜在的巨大入口价值,使手机即时通信产品又一次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为了在未来移动端入口之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电商等其他领域的互联网巨头也都开始积极进行手

机即时通信方面的布局,包括推出自有产品或采用并购、投资方式联姻市场现有产品。在综合手

机即时通信市场,市场格局已经基本确定;但未来在一些垂直手机即时通信市场,很可能将迎来

一轮新的鏖战。目前,从发展成功的垂直手机即时通信产品来看,寻求差异化路线,拥有独特定

位,才能不断增加用户数量并提升用户黏性。

(二)博客/个人空间

截至2014年6月,我国博客和个人空间用户规模为4.44亿,较2013年底增加772万,增

长率为1.8%。网民中的使用率为70.3%,比2013年底略低。其中,博客的使用率为19.3%,用户

规模为1.22亿;个人空间的使用率为65.1%,用户规模为4.11亿。

作为一个内容发布平台,博客的内容相对较长且缺乏与用户的互动,不能满足人们随时随地

关注、发布信息的需求,逐渐被其他社交应用的功能所替代,在竞争中逐渐转变为小众化应用,

如今博客的发展呈精英化、专业化的特点;个人空间的发展则恰恰相反,它保持与用户共同成长

的产品创新能力,集合了当下流行的社交产品的多种功能,完成了向社交类应用的转型,满足了

用户的社交需求,用户规模和使用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

(三)微博客

截至2014年6月,我国微博客用户规模为2.75亿,较2013年底减少543万,网民使用率

为43.6%,与去年年底相比相差不大。其中,手机微博客用户数为1.89亿,相比2013年底下降

794万,使用率为35.8%。在经历了2011年至2012年的快速增长期之后,微博客市场逐步进入

成熟期,整个市场呈现出集中化趋势,部分运营商对于微博客业务发展战略的调整对整体微博客

用户规模造成一定程度的降低。

14

第四章 网民互联网应用状况 15

从发展趋势分析,随着用户使用成熟度和内容偏好度的加深,其自身属性也在变化。首先,

微博客平台作用提升,已经成为个人、机构以及其他媒体的信息发布交流平台,同时也为手机应

用、社交等提供了平台支持;其次,从内容方面来看,微博客在泛内容、大众化内容的基础上,

开始涌现出一些垂直化、精细化的内容,对于用户个性化需求满意度逐步提升;第三,从用户趋

势方面来看,微博客用户逐步“下沉”,从早期的以一二线城市为主,逐步发展到三四级乃至更

低级别地区;最后,从价值应用角度分析,随着微博客数据的积累,微博客将在舆情管理、行为

预测、网络营销发挥更大价值。

(四)社交网站

截至2014年6月,我国社交网站用户规模为2.57亿,较2013年底减少2047万。网民中社

交网站使用率为40.7%,比去年年底下降4.3个百分点。手机社交网站的用户规模为1.34亿,较

2013年年底减少了2043万人,使用率为25.4%,比去年年底下降了5.5个百分点。社交网站整体

和手机端的用户规模、使用率继续下滑,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社交网站用户规模和使用率的持续下滑,一方面是来自竞争对手的挑战,近几年,社交类应

用更新迅速,分流了部分社交网站的用户;另一方面则是社交网站自身的原因,由于创新缓慢,

运营重心偏离,未能满足社交用户的核心需求,再加之部分社交网站用户定位局限,当用户状态

改变时,容易脱离原来的关系链,造成用户的流失。上述原因造成了“泛社交”的社交网站上用

户互动少、更新少、原创内容少,影响交流质量,从而降低了用户的使用意愿。

虽然社交网站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但是社交作为互联网应用的基本元素,与其他应用相融

合,已经成为一种常态。网络购物、网上支付、网络游戏、网络视频、搜索等服务纷纷引入社交

元素,通过借助社交关系对用户行为的牵引促进应用本身的发展。

五、网络娱乐类应用发展

(一)网络游戏

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到3.68亿,网民使用率从2013年底的54.7%升

至58.2%,增长规模达3008万。手机网络游戏用户规模为2.52亿,使用率从2013年底43.1%提

升至47.8%,增长规模达3648万。手机端游戏用户成为增长最重要的动力,同时也意味着客户端

游戏用户向手机游戏转化进一步提升。

客户端网络游戏一直占据中国游戏市场最主要的位置,而其发展也为其他游戏类型的发展奠

定了巨大的用户基础,因此在移动上网条件完善的情况下,手机游戏发展迅速,也成为2014年

上半年游戏用户增长的主要动力。从整体发展趋势分析,中国的游戏行业已经逐步走出网络游戏

独大的时期。首先,游戏政策进一步松绑,自贸区的建立容许外资企业从事游戏设备生产和销售,

游戏用户使用选择拓宽;第二,网络的完善和上网设备的多样化,促进多端游戏进一步发展,以

手机为代表Pad为辅助的市场格局正在形成;第三,游戏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与影视、文学

15

16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等产业的结合越来越紧密,逐步形成影视、文学与游戏的双向互动,促进整体行业发展。

(二)网络文学

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为2.89亿,较2013年底增长1498万人,半年增

长率为5.5%。网民网络文学使用率为45.8%,较2013年底增长了1.4个百分点。

网络文学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历程,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在这条产业链条上,网络文学

作为上游,IP知识产权将链条打通,通过IP授权,根据文学作品内容推出了游戏、动漫、影视等

一系列衍生产品。网络文学的版权开发带来了巨大的价值,拓展了更多的商业模式。未来,在文

化产业整合的大趋势下,文学、游戏、影视、动漫等文化产业将不再是独立的个体,而将成为交

叉融合的状态。

(三)网络视频

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4.39亿,较去年年底增加1057万人,用户增长

率为2.5%,增速明显放缓。网络视频用户使用率为69.4%,与去年年底基本持平。其中,我国手

机视频用户规模为2.94亿,与2013年底相比增长了4709万人,增长率为19.1%。网民使用率为

55.7%,相比2013年底增长6.4个百分点。

2014年上半年,网络视频发展呈现出一些新变化,主要表现在:首先,收看渠道方面,网络

视频用户继续向移动端转移。网络环境的完善、智能设备的普及以及视频厂商在客户端的推动共

同促进了移动端视频用户的快速增长。CNNIC在今年6月发布的《2013-2014中国网络视频应用

研究报告》数据显示,视频用户对PC端的使用率在下降,对移动端的使用率在上升,尤其是10-29

岁的年轻用户,在移动端看视频的比例在69%以上。其次,内容方面,各大视频网站内容自制的

力度加大。强势的电视台开始培育自己的网络传播渠道,收紧自制节目版权。在这一形势下,各

视频网站都把自制节目作为发展的重点,明星、金牌制作团队都加入到自制剧的制作中。2014

年的世界杯,视频网站也都大手笔制作自制节目,进行世界杯视频营销。再次,政策方面,国家

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对网络视听节目的监管加强,视频网站进军电视端恐遭遇政策性风险。近几年,

互联网电视在国内迅速发展,根据本次调查结果,14.1%的网民在过去半年内曾使用电视上网。“关

闭函”之后,用户不能再通过互联网盒子上的聚合软件或者视频客户端观看免费内容,互联网视

频企业的阵痛

将不可避免。

附录1 互联网基础资源附表

(略)

16

附录2 中国互联网数据平台介绍 17

附录2 中国互联网数据平台介绍

中国互联网数据平台()——开放、共享的互联网统计数据及服务

◆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起并运行

◆免费提供互联网统计数据及服务

◆客观、及时地反映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

平台访问地址:

平台简介

中国互联网数据平台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起并运行,采用固定样本

组(Panel)的研究方法,通过调查客户端实时、连续采集中国网民样本的互联网使用行为数

据,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客观、及时地反映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的多个层面(宏

观与微观),为互联网行业参与者提供多方面决策支持。

本报告版权归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所有。

如引用或转载,请注明来源。

17


本文标签: 互联网用户网民手机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