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1534191

2023年12月25日发(作者:)

十八、《乡土中国》教考融合高考模拟考试试卷(二)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从中国文化传统来看,“家——国”之间具有某种价值上的同构性,因此,中国的老话说“国之本在家”,“积家而成国”,《大学》讲“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长也”。在家孝亲,推之事君;在家悌兄,推之事长。通过“孝”与“悌”在价值观念上的延展,实现从“齐家”到“治国”的跨越,“家齐而后国治”,最终达到德化天下的境地。所以,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孝悌”所支撑的“家”,既具有生存论上的核心地位,同时在社会的“修齐治平”层面上也居于核心地位。但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恰恰在这里,有着“公”与“私”的鸿沟:“家”似乎属于私德,似乎很难跨越到公共领域去。

在以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中,“家”与“国”的同构性关系一直受到很大诟病,似乎政治上的专制与家庭的伦理观念有着极大关系。在现代社会中,“家”与“国”则分属两界,有其不可通约之处。如果不能在这个关键部位有所突破,中国文化传统的“修齐治平”就再难在现代社会立足。

事实上,在现代社会,我们同样可以在更为积极的层面上来理解“家”的作用。一如西方的宗教改革,改革之后的基督教新教对于现代社会有着极大贡献,如马克斯•韦伯关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所做的分析那样;在现代社会,家庭成员的关系都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包括孩子对父母的尊重,父母对孩子的疼爱与尊重,以及孩子们之间的相互尊重——这样培育出来的家庭关系对现代社会同样非常有益。但是,在现代文化中,受限于个体主义与自由主义的思想传统,“家”在政治——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始终是缺位的。霍耐特在分析现代社会时非常敏锐地看到,“自由主义思想,把家庭领域只是看成一种单纯给定的,

没有什么进一步影响的结构,从而忽略了它在现代社会的政治——道德的建设中的作用”。这一评价是非常有见地的,深刻地揭示了西方社会因自由主义作祟而在认识“家”的社会作用方面所存在的盲区。

在《自由的权利》一书中,霍耐特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亲密关系”与“家庭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研究,指出:“一个民主性的共同体,是多么依赖于它的成员究竟有多少能力去实现一种相互合作的个人主义,就不会长久地一直否认家庭领域的政治——道德意义。因为要想让一个人把他原先对一个小团体承担责任的能力,用来为社会整体的利益服务,这个人必须拥有的心理前提,是在一个和谐的、充满信任和平等的家庭里建立的。”霍耐特的论述有着强烈的实践智慧,具体点出了在现代社会中,家的政治——道德意义,算是一种现代版的“家和万事兴”。

“家”不再是宗法式的共同体,“家”作为专制温床的时代,也早已过去。现代家庭恰恰是培养共同合作、相互支持的重要机制。确实,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人性不是一个“个体”的自然本性,而是在“家”中教化出来的德性之人。从对最亲近之人的爱,“推及”到对他人的爱,进而“推及”到对宇宙的爱,这正是“家”的教育的重要内容;“家”具有非常重要的教化功能,是“个体”得以社会化的最初和最重要的环境。在现代社会中,“家”所培养出来的善于合作的“个体”正是健康社会的基础。

在“修齐”与“治平”之间找到新的联接点,中国文化传统重视“家”的传统,就可以在现代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家”的价值观念有重大意义,这是其他价值观念得以发挥的基础。没了这个基点,整个价值系统中的其他规范就会飘摇欲坠,社会就会迅速进入失范状态。

(摘编自孙向晨《重建“家”在现代世界的意义》)

材料二:

“家”是中国文明构成的总体性范畴。相比于犹太——基督教文明和古希腊文明从其起点上就不屈不挠地摒斥“家”,儒家文明对社会伦理、政治以及经济关系的建构,始终是从“家”出发,形塑“家国一体”的秩序体系。这一“缘情

制礼”的反复努力结果,不仅构成两千多年来中国文明的大传统,也与民间丰富的小传统若合符节,不仅决定我国传统文明的制度和伦理底色,也是更具坚韧性和独立性的“文化——心理结构”即民情的基础。即使20世纪初以来,在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下,“家庭革命”甚嚣尘上,家庭结构和模式、传统家国关系频受挑战,但作为“文化——心理结构”的“家”并没有被根本撼动,反而自觉不自觉地成为重建舶来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其他思想的依据。由此可见,不理解“家”的内涵和作用机制,就不可能理解中国文明的实质特点及其构成和变迁。

其次,“家”在中国文明中的上述地位,立足于作为实体的家已成为“中国人的社会生命”之源的事实。今天,若戴着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眼镜来打量“家”,视其为纯粹的权利、利益和权力关系的受体,而忘却其在生活和历史中形成的作为情感和生命意义的承载,甚而忘却其作为现代人之丰富的情感需求(爱情、亲情以及依赖性)的港湾,我们就很难深入把握中国人的日常情感和伦理结构,也难以在不同文明之间开展共情的研究。

(摘编自肖瑛《“家”作为方法:中国社会理论的一种尝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为国是由一个一个的家组成的,所以中国传统的家国关系是“家”“国”具有同构性,也就是“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

B.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家”是其他一切要素的基础,扩展到整个社会,如果家庭出现不和睦,那么中国社会就会动乱而摇摇欲坠。

C.“家”“国”的同构性关系,常常成为人们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例证之一,认为仿佛是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影响了政治上的专制。

D.20世纪初以来,由国外传入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思潮泛滥,传统家国关系受到挑战,“家”的地位受到撼动,成为这些思想的依据。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家”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处于核心地位,在现代社会则属于私人范畴,因

而难以进入公共领域。

B.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思想不是人类天然拥有的,而是家庭教化的结果。

C.由儒家文明发展而成的“家国一体”秩序体系,决定了我国传统文明伦理底色,成为民情基础。

D.其他文明要研究中国文明,需要认识“家”是中国人情感与生命意义的承载,情感需求的港湾。

3、下列各项中不能用在材料一作为论据的一项是()(3分)

A.《钱氏家训》: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

B.左宗棠家书:天地民物,莫非己任;宇宙古今事理,均须融澈于心。

C.梁启超家书:总要在社会上常常尽力,才不愧为我之爱儿。

D.《黄氏家规》:人有祖宗,犹水木之有本源,不可忘也。

4、材料一有哪些论证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5、对于“家”,选文两则材料以及下文三者的认识有什么不同?(6分)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随李零【注】先生回家

先生的老家北良侯村,看起来再普通不过了:黄土的岗,砖砌的房错落地分布在山坡上。可进村没走几步,便有座古庙现于眼前,匾额上写着“福源院”,

“国保”的碑识赫然而立。真是村小庙大!这座“福源院”,先生曾多次向我提起,也讲过去年如何成为国保单位的曲折故事,那种自豪感,像是孩子在游戏里打了胜仗一样。可既然到了家门口,我们当然顾不得参观别处,而直着向先生的老宅奔去。

院子里人头攒动,亲戚们忙着生火做饭,村里人围观,还有县里的领导上来....握手寒暄。大名人回乡,跟过节一样。先生挨个介绍他的亲戚朋友,表哥、堂妹和村中的晚辈。他们只顾笑着,不多言语,来回忙着招待大家。老宅不住人,像是个小型陈列馆,先生三岁时与家人的合影挂在墙上,那副聪颖倔强的神情,与今天没什么两样。

在当地,先生的父亲李逸三,实在是太有名了:一九二七年,他年仅二十一岁就入了党,参加广州起义,头部中弹,后赴湘鄂苏区加入红军;战役失联后,回到武乡成立中共武乡县委,任第一任县委书记,建立第一个抗日根据地,后蔓延至整个上党地区;“文革”后创办中国第一所民办大学。革命中他两次被捕入狱,二OO三年去世。

在先生身上,父亲的影子是很重的。在学问的探究和历险中,先生也似乎从来没有怀疑过,犹豫过,惧怕过,他拓展的研究领域,也像是抗战时期的根据地一样,从无到有,集腋成裘。

....一天前,我们去洪教院参观,当地正办庙会,先生说一定要找到一个叫“李跃山”的人,他们同村,两人父亲曾共同参加革命。李跃山是武乡跑腿秧歌的“说唱手”,家里就是一个戏台。在洪教院,他和他的乐班迅速搭起了帐篷,开口就唱,声音激荡,我们根本听不出究竟在唱些什么,唱词里偶尔听到了“考古学家”几个字,笑得我们前仰后合。其实,这种跑腿秧歌并不复杂,重复的曲调一听就会,在回程的车上,我还小声哼哼了一路。

来到李跃山家,见他稳稳地坐在戏台中央等着我们呢。他满脸皱纹,骨骼凸起,皮肤被太阳晒得紫红发亮;一手持胡琴,一手拉琴弓,一只脚拴着线绳,上端连着木棍,用来敲打木板控制节奏。跑腿秧歌根植于黄土地,调子高亢,音色粗犷,一点儿也不悠扬。而因老人的声音略带碎裂感,高调处全凭一股气力,便

更会显出泥土的气息和岁月的沧桑。老人家气定神闲,足足唱了一整段,又突然....站起来,比比画画,大声讲解。

这时候,又来人招呼我们吃饭了。先生就坐在我的旁边,我吃没吃相,却也自然,他看着我笑,不时地问我吃没吃好。紧挨着先生另一边坐着的老人,也是庄稼人的模样,总是眯眯地笑着;他已年过八旬,精神很好,边吃边跟先生唠着家常。我看得出,先生对老人尤为尊重,再细问,原来就是把老父亲从太原双塔烈士陵园接回老家的那位大名鼎鼎的表兄李社雄!

....这位表兄,当然值得尊敬。先生回乡插队那五年,在村子里当小学老师,当时的校长就是表兄。我不知先生那几年感觉怎样,但从社雄表兄神情里,完全可以猜得出他曾经得到过的保护和安慰。如今,两人都老了,可每一次先生回乡,甚至在当地田野考察,他的表兄都会慢慢地跟着走,上山下田,寸步不离。

我开始懂得,先生在《上党,我的天堂》中写下的字句:

我在老家整整住了五年,乡亲们待我太好。他们干净,比我想象的干净。他们聪明,比我想象的聪明。他们没有势力,因此没有势利眼。他们是受苦人,因此最同情受苦人。

当你和他们一起受苦,他们会帮助你。

于是,我也开始懂得,参观福源院的时候,当看到庙中的那尊北魏石佛被老百姓涂得浓妆艳抹时,先生为何只是微微一笑;当他得知福源院西殿的元构琉璃脊被人偷掉时,又有多么地遗憾。两天后,在长治城隍庙参观时,他还急切地向当地文保人员询问琉璃件的价格,踅摸着买一套重新安装在福源院的殿脊上。

村委会前的广场上,好些人坐在墙根下消暑抽烟。我们也走进去,跟乡亲们并排坐下,递上一支烟,偶尔说上两句话。老乡们还像往常那样打闲,静静地,只有烟雾慢慢升起……

家乡就在此处,让人心安。

在北良侯村,也许只顾得看了说了吃了,手机里没留下几张乡亲们的样貌和表情。可回到北京,眼前浮现的印象却最活泼深刻。

我还会想起潞城凤凰山顶的原起寺。绿色的丛林里,黄灿灿的浊漳河水在山脚下流过,那是大地的汁液。唐代石幢刻着隽秀的文字,大雄宝殿留存着宋代的遗构,北魏残碑依稀可辨,宋代砖塔高高耸立,时有微风掠过。这里虽为方寸之所,却承载了层层累累的历史;一殿一塔,一幢一钟,便是一个最简洁也最丰厚的世界。

我还会想起横亘峭立的太行山脉。太行洪谷,曾是五代画家荆浩的栖居之地,在他的笔下,是气韵相生的山水大象。古人尝谓“山水比德”,《笔法记》虽讲的是画理,却也是为人之道:“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韵者,隐迹立形,备仪不俗。”

一个人的家乡,意味着他总要离开,却也总想回到的那个原来的地方。

(取材于渠敬东的同名散文)

【注】李零和本文作者都是北京大学教授。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院子里人头攒动人头攒动:人多频繁移动

....B.从无到有,集腋成裘集腋成裘:比喻积少成多

....C.老人家气定神闲气定神闲:形容安闲舒适

....D.大名鼎鼎的表兄李社雄大名鼎鼎:形容名声极大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零先生的老家北良侯村,有众多热衷传承民间艺术的老艺人,李跃山就是其中一员。

B.李社雄把老父亲从双塔烈士陵园接回老家安葬,说明他具有农民的特质,有乡土情结。

C.“他们干净,比我想象的干净”一句中所说的“干净”指的是乡亲们心地善良,心灵纯洁。

D.对石佛被涂抹和琉璃脊被偷两件事的态度,表现了先生对家乡的热爱,对乡亲的宽容。

8、作者随李零先生回家,从而了解了李零和他的家乡。请简要概括李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家乡是一个什么样的家乡。(4分)

9、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文章结尾句“一个人的家乡,意味着他总要离开,却也总想回到的那个原来的地方”包含了哪些涵义。(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伯父墓表苏辙

公讳涣,始字公群,晚字文父。少颖悟,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天圣元年,.始就乡试,明年登科,为凤翔宝鸡主簿。未几,移凤州司法。王蒙正为凤州,以..章献太后姻家,怙势骄横。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蒙正尝荐公于朝,复以书抵要官,论公可用。公喻郡邸吏,屏其奏而藏其私书。未几,蒙正败,士以此多公。以太夫人忧去官。起为开封士曹。雍丘民有狱死者,县畏罪,以疾告。府遣吏治之,阅数人不能究。及公往,遂直其冤。夏人犯边,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尹以诿公,马尽得而民不扰。通判阆州。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吏民畏而安之。阆人鲜于侁,少而好学笃行,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侁以获仕进。其始为吏,公复以循吏许之,侁仕至谏议大夫,号为名..臣。选知祥符。乡书手张宗久为奸利,畏公,托疾满百日去,而引其子为代。公曰:“书手法用三等人,汝等第二,不可。”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公杖之。已而中贵人至府,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复一中贵人至曰:“必于法外与之。”公谓尹李绚曰:“一匹夫能乱法如此,府亦不可为矣,公何不以县不可故争之?”绚愧公言,明日入言之。上称善,命内侍省推之。盖宗以赂请于温成之族,不复穷治,杖矫命者,逐之,一府皆震。包孝肃公拯见公,叹曰:“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擢提点利州路刑狱。公至逾年,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一道震恐,遂以无事。公没二十七年,不危状公遗事,以授

辙曰:“先君既没,惟小子仅存,不时记录,久益散灭,则不孝大矣。”辙幼侍伯父,闻其言曰:“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故当是时,不闻有过行。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辙惧子弟之日怠也,故记其所闻以警焉。

(选自《苏辙集》,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

B.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

C.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

D.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讳,指加在已故的君主、尊长的名字前,表示对他人的尊敬。

B.乡试,唐宋时称“解试”。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

C.姻家,是古时对联姻的家族或其成员的称呼,也称“亲家”。

D.循吏,指奉公守法的官吏,意思和民间所说的“清官”近似。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涣担任凤州司法时,知州王蒙正很赏识他,曾经把他推荐给朝廷,又给身居要职者

写信,说他可以担当重任。

B.雍丘有个百姓死在监狱里,县官说那个人是病死的。州府派人审理此案也未查出真相。

苏涣一去就为他伸了冤。

C.祥符县张宗长期作奸营私,想让儿子在自己离任后接任。苏涣认为他儿子没有资格担

任相关职务,坚决不同意。

D.苏涣去世二十七年后,他儿子苏不危记下父亲的遗事,并遵照父命交给苏辙修改;苏

辙略作补充写成这篇墓表。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未几,蒙正败,士以此多公。以太夫人忧去官。

(2)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

14、文中包拯称赞苏涣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小题

小溪李纲【注】

脉脉寒溪彻底明,临流聊复濯吾缨。

风微静爱琉璃色,竹密遥闻环佩声。

漾月下摇金潋滟,涵虚不动镜澄泓。

自怜逐客难淹泊,不为溪山景太清。

【注】李纲:两宋之际抗金名臣,宋高宗即位初,一度被起用为相,力图革新内政,但为

投降派排斥,多次遭罢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上句点明小溪清澈见底的特点,又以“寒”形容小溪,给人冷寂之感。

B.首联“濯吾缨”用典,既侧面写出小溪的清澈,又暗示自己对节操的坚守。

C.颔联运用视听结合的描写手法,生动形象表现了小溪的“色”和“声”。

D.颈联中“涵虚不动”一句以镜设喻,以溪面的平静映衬诗人内心的宁静。

16、有人说,本诗尾联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一句在写法上同中有异。请结合文本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这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师说》中,韩愈把为子择师和自身耻于从师两种情形进行对比之后,表明自己态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沁园春·长沙》中景物描写富有层次,其中最具动态美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一词高度概括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人际关

系的逻辑和传统文化的特点,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和鲜明的社会特征。

“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在家族中,以己为中心,血缘关系越近,关系网络就越紧密。依中国传统家族文化言,五服之内一般被视为差序格局的里层,五服之外则可伸缩,弹性度较大;外戚中,更是“一表三千里”。从广泛意义上论,地缘、友缘、学缘、业缘等关系有时也纳入差序格局中的关系范畴。如“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一辈子同学三辈子亲”等民谚俚语对这种情形作了生动的描摹。差序格局“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中心势力愈雄厚,“格局”就愈大,反之就越小。

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体现的是稀缺资源的配置模式。当资源稀缺时,如何分配资源,在没有国家计划和市场调节的情况下往往由个人依据与“己”关系亲疏远近这一标准进行。离“己”愈近,得到的资源可能就愈多。究其实质,这种资源配置模式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使自己利益最大化,保持已有差序格局的排外性,同时具有强烈的稳定性。而在整个社会中,差序格局则成了社会资源合理配置与自由流动的结构性壁垒。

(摘编自陈占江《差序格局与中国社会转型》)

18、下列民俗俚语不能体现“差序格局”所具有的伸缩性这一特点的一项是()(3分)

A.同道相合,同行相顾。B.论旁人斤斤计较,说自己花好稻好。

C.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D.姑舅亲,是嫡亲,打断骨头连着筋。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将其修改正确。(3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简析其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21、近年来,网络视频直播兴起,成为新兴的经济形式。主播们在直播时,经常称呼直播间的顾客为“家人们”,请结合《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这一

章内容分析其背后的原因。(5分)

22、根据下面的思维导图,从三个角度概括西方社会和中国乡土社会两种社会格局的不同之处。(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中国乡土社会“家”的特点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生活,请阅读下面的材料,选择感受最深的一个特点,结合生活经历或阅读积累,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不少于800字。

在西洋,家庭是团体性的社群,有严格的团体界限。因为这缘故,这个社群能经营的事务也很少,主要的是生育儿女。夫妇是主轴,子女在这团体中是配角,他们成年后就离开这团体。

可是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家并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这社群里的分子可以依需要,沿亲属差序向外扩大。构成这个我所谓社圈的分子并不限于亲子。但是在结构上扩大的路线却有限制。中国的家扩大的路线是单系的,就是只包括父系这一方面;除少数例外,家并不能同时包括媳妇和女婿。在父系原则下女婿和结了婚的女儿都是外家人。在父系方面却可以扩大得很远,五世同堂的家,可以包括五代之内所有父系方面的亲属。

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家的大小是依着事业的大小而决定。如果事业小,夫妇两人的合作已够应付,这个家也可以小得等于家庭;如果事业大,超过了夫妇两人所能担负时,兄弟伯叔全可以集合在一个大家里。这说明了我们乡土社会

中家的大小变异可以很甚。但不论大小上差别到什么程度,结构原则上却是一贯的、单系的差序格局。

(选自《乡土中国•家族》)

答案解析

1、C

【解析】A.“因为……,所以……”因果颠倒,材料一第一段表述为“从中国文化传统来看,‘家——国’之间具有某种价值上的同构性,因此,中国的老话说:‘国之本在家’,‘积家而成国’”。B.“如果家庭出现不和睦,那么中国社会就会动乱而摇摇欲坠”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五段“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社会就会迅速进入失范状态”可知,原文中“家”是指“价值观念”之下,选项中扩大了范围;同时,后半句是“没了这个基点,整个价值系统中的其他规范就会飘摇欲坠”。D.“20世纪初以来……‘家’的地位受到撼动,成为这些思想的依据”理解错误。材料二第一段中“即使20世纪初以来……但作为‘文化——心理结构’的家并没有被根本撼动反而自觉不自觉地成为重建舶来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其他思想的依据”,原文运用了“即使”,表示假设,而且“家”是“重建”这些思想的依据。

2、A.“‘家’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处于核心地位”说法错误,“因而难以进入公共领域”扩大范围。材料一第一段为“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孝悌’所支撑的‘家’,既具有生存论上的核心地位,同时在社会的‘修齐治平’层面上也居于核心部位。但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恰恰在这里,有着‘公’与‘私’的鸿沟;‘家’似乎属于私德,似乎很难跨越到公共领域去”,“家”是在“生存论”上、“修齐治平”层面上“处于核心地位”,是“似乎很难跨越到公共领域去”而不是“难以进入公共领域”。

3、D材料一论述的是“家”与“国”的同构性关系。D.意思是人们都有祖宗,就像流水有源、树木有根一样,不可忘本。这句话是说人不能忘本,不是说家国同构关系,不能作为材料一的论据。

4、①论证结构:层进式。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之本在家”——现代社会中“家——国”同构性关系受到诟病挑战——从积极层面理解“家”的作用,破解西方社会认识“家”的盲区——“家”的价值观对现代世界的重大意义。②论证方法多样,采用举例论证,如“西方的宗教改革”例证;引用论证,引用《大学》、《自由的权利》以及霍耐特的观点,更具权威有说服力,有针对性;对比论证,传统文化中和现代社会中对“家—国”关系的理解加以对比,使论证更充分。

【解析】从论证结构角度分析,材料第一段开篇指出“从中国文化传统来看,‘家——国’之间具有某种价值上的同构性,因此,中国的老话说‘国之本在家’”,开篇亮明观点;第二段主要阐述内容为“在以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中,‘家’与‘国’的同构性关系一直受到很大诟病”;第三段主要阐述内容为“我们同样可以在更为积极的层面上来理解‘家’的作用”;第四段“‘家’具有非常重要的教化功能,是‘个体’得以社会化的最初和最重要的环境。在现代社会中,‘家’所培养出来的善于合作的‘个体’正是健康社会的基础”和第五段“中国文化传统重视‘家’的传统,就可以在现代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家’的价值观念有重大意义,这是其他价值观念得以发挥的基础”则主要阐述了“家”的价值观对现代世界的重大意义。据此可知,首段点明观点,下文展开分析最后得出观点的现实意义,论证结构上属于层进式。从论证方法角度分析,本文方法多样,原文第三段“一如西方的宗教改革,改革之后的基督教新教对于现代社会有着极大贡献,如马克斯•韦伯关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所做的分析那样”采用了举例论证;《大学》中“《大学》讲“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自由的权利》一书中“一个民主性的共同体,是多么依赖于它的成员究竟有多少能力去实现一种相互合作的个人主义……充满信任和平等的家庭里建立的”均采用了引用论证;文中把传统文化中和现代社会中对“家—国”关系的理解加以对比,采用了对比论证,使论证更充分。

5、①材料一强调“家”的教化作用,在现代社会有积极意义;②材料二则强调“家”对于现代中国人的意义,认为“家”是“中国人的社会生命”之源,是中国人情感和生命意义的承载,是现代中国人情感需求的港湾;③《乡土中国》则是揭示中国社会的基本特性,即以“己”为中心、以家庭为本位,关系向外渐次淡薄的“差序格局”。

【解析】据材料一中“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是‘个体’得以社会化的最初和最重要的环境”“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社会就会迅速进入失范状态”可知,材料一强调“家”的教化作用。在现代社会有积极意义。据材料二“不理解‘家’的内涵和作用机制,就不可能理解中国文明的实质特点及其构成和变迁”“家在中国文明中的上述地位……也难以在不同文明之间开展共情的研究”可知,材料二则强调“家”对于现代中国人的意义,认为“家”是“中国人的社会生命”之源,是中国人情感和生命意义的承载。是现代中国人情感需求的港湾。由“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可知,《乡土中国》则是揭示中国社会的基本特性,即以“己”为中心、以家庭为本位,关系向外渐次淡薄的“差序格局”。

6、C.“气定神闲”,形容一种悠然自在镇定的心境与状态。本处是说老人家悠然自在。运用错误。

7、A.“有众多”错误。文章并没有说北良侯村有众多热衷传承民间艺术的老艺人,属于无中生有。

8、李零:(1)热爱家乡;(2)与乡亲们关系融洽;(3)探究学问从没有怀疑、犹豫、惧怕过,是有学问的名人;(4)聪颖倔强。

家乡:(1)有悠久的历史文化;(2)有光荣的革命传统;(3)有热情、干净、不势利的乡亲;(4)有万千气象的山水天地。

【解析】李零的形象:由原文“先生在《上党,我的天堂》中写下的字句:”“我在老家整整住了五年,乡亲们待我太好。他们干净,比我想象的干净。他们聪明,比我想象的聪明。他们没有势力,因此没有势利眼。他们是受苦人,因此最同情受苦人。”“当你和他们一起受苦,他们会帮助你”可知,李零先生热爱自己的家乡。由原文“院子里人头攒动,亲戚们忙着生火做饭,村里人围观,还有县里的领导上来握手寒暄”可知,李零先生和乡亲们关系融洽。由原文“在学问的探究和历险中,先生也似乎从来没有怀疑过,犹豫过,惧怕过,他拓展的研究领域,也像是抗战时期的根据地一样,从无到有,集腋成裘”可知,李零先生探究学问从没有怀疑、犹豫、惧怕过,是有学问的名人。由原文“先生三岁时与家人的合影挂在墙上,那副聪颖倔强的神情,与今天没什么两样”可知,李零先生

聪颖倔强。

李零先生的家乡:由原文“可进村没走几步,便有座古庙现于眼前,匾额上写着‘福源院’,‘国保’的碑识赫然而立”可知,北良侯村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由原文“在当地,先生的父亲李逸三,实在是太有名了:一九二七年,他年仅二十一岁就入了党,参加广州起义,头部中弹,后赴湘鄂苏区加入红军;战役失联后,回到武乡成立中共武乡县委,任第一任县委书记,建立第一个抗日根据地,后蔓延至整个上党地区”“先生说一定要找到一个叫‘李跃山’的人,他们同村,两人父亲曾共同参加革命”可知,北良侯村有光荣的革命传统。由原文“院子里人头攒动,亲戚们忙着生火做饭,村里人围观,还有县里的领导上来握手寒暄。大名人回乡,跟过节一样”“我在老家整整住了五年,乡亲们待我太好。他们干净,比我想象的干净。他们聪明,比我想象的聪明。他们没有势力,因此没有势利眼。他们是受苦人,因此最同情受苦人”可知,北良侯村有热情、干净、不势利的乡亲。由原文“我还会想起潞城凤凰山顶的原起寺。绿色的丛林里,黄灿灿的浊漳河水在山脚下流过,那是大地的汁液。唐代石幢刻着隽秀的文字,大雄宝殿留存着宋代的遗构,北魏残碑依稀可辨,宋代砖塔高高耸立,时有微风掠过。这里虽为方寸之所,却承载了层层累累的历史;一殿一塔,一幢一钟,便是一个最简洁也最丰厚的世界”可知,北良侯村有万千气象的山水天地。

9、(1)一个人总要离开家乡到更广阔的世界学习、历练、成长;(2)家乡从山水到食物到亲情到文化都给人留下永不磨灭的烙印,是游子魂牵梦绕的地方;(3)家乡塑造了我们,是我们成为我们的起点,是我们永远的精神家园。

【解析】“一个人的家乡,意味着他总要离开”是说一个人总要离开自己的家乡,然后到更广阔的世界中去学习、历练和成长。李零是北京大学的教授,他来到北京学习、教学、研究学问。由原文“绿色的丛林里,黄灿灿的浊漳河水在山脚下流过,那是大地的汁液。唐代石幢刻着隽秀的文字,大雄宝殿留存着宋代的遗构,北魏残碑依稀可辨,宋代砖塔高高耸立,时有微风掠过。这里虽为方寸之所,却承载了层层累累的历史;一殿一塔,一幢一钟,便是一个最简洁也最丰厚的世界”“先生回乡插队那五年,在村子里当小学老师,当时的校长就是表兄。我不知先生那几年感觉怎样,但从社雄表兄神情里,完全可以猜得出他曾经得到

过的保护和安慰”“可进村没走几步,便有座古庙现于眼前,匾额上写着‘福源院’,‘国保’的碑识赫然而立”可知,“总想回到”是说家乡从山水到食物到亲情到文化都给人留下永不磨灭的烙印,是游子魂牵梦绕的地方。“总想回到的那个原来的地方”,因为家乡是“我们”人生的起点,家乡从山水,再到亲情文化,它塑造了我们,是我们永远的精神家园。

10、D句意:我小时候读书,稍大些后写文章,每天有一定的限量,不完成不罢休。到外面去的路上,言行都符合规矩,回到卧室,也没有怠惰的神情。“予少而读书”,“予”主语,“读”谓语,“书”宾语,本句主谓宾齐全,结构完整,前后断开,排除AC;“日有程”,“程”是“有”的宾语,其后断开,排除B。

11、C.“姻家……也称‘亲家’”错误。姻家的范围比亲家的范围要大得多,亲家是仅限于新人父母双方的称呼。

12、D.“……并遵照父命交给苏辙修改;苏辙略作补充写成这篇墓表”错误。由“公没二十七年,不危状公遗事,以授辙曰:‘先君既没,惟小子仅存,不时记录,久益散灭,则不孝大矣。’”可知,“遵照父命交给苏辙修改”说法无中生有。

13、①不久,王蒙正失势落马,当时的士人因此称赞苏公。伯父因为给太夫人服丧而离任。②你们的才能赶不上别人,姑且也学习我少犯错误的做法就可以了。

【解析】①“未几”,不久;“多”,称赞;“太夫人忧”,太夫人丧事。译文:不久,王蒙正失势落马,当时的士人因此称赞苏公。伯父因为给太夫人服丧而离任。②“尔曹”,你们;“逮”,赶得上;“师”,学习。译文:你们的才能赶不上别人,姑且也学习我少犯错误的做法就可以了。

14、①坚守原则,严守法治:不同意张宗之子违规接任书手;连拒州府、朝廷不合法命令。②忠正敢言,劝说府尹向朝廷争谏。

【解析】①由“‘书手法用三等人,汝等第二,不可。’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公杖之。已而中贵人至府,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可知,苏涣不同意张宗之子违规接任书手,连拒州府、朝廷不合法,其人坚守原则,

严守法治。②由“公谓尹李绚曰:‘匹夫能乱法如此,府亦不可为矣,公何不以县不可故争之?’绚愧公言”可知,苏涣劝说府尹向朝廷争谏,其人忠正敢言。

参考译文:

伯父名苏涣。最初取字公群,后来又取字文父。年少时很聪明有悟性。和他结交的朋友都是当时的上了岁数的有德行的人。天圣元年,才参加乡试。第二年中举,被任命为凤翔府宝鸡县主簿。不久,调任凤州司法。王蒙正担任凤州知州,因为与章献太后是亲家,就仗势欺人,骄傲蛮横。王蒙正知道苏公贤能,屈心下意,礼待伯父,把郡中事物托付给苏公。伯父虽然因为职务关系侍奉他,但是鄙视他的为人。王蒙正曾经向朝廷举荐他,又给当权要官写信,说苏公可以被任用。苏公告诉郡中驻京办事机构的官吏,压下王蒙正的奏章并把王蒙正写给权要的私人信件藏起来。不久,王蒙正失势落马,当时的士人因此称赞苏公。伯父因为给太夫人服丧而离任。后来被起用为开封士曹。雍丘有个百姓死在了监狱里,县里的官吏害怕担罪,说是那人得病死的。州府派人审理这个案子,经过好几个人审理也没能查出真相。等到苏公一去,就给他伸了冤。西夏人进犯边境。府中赎买市民的马匹来扩充骑兵队伍。府尹把此事交给苏公,需要的马匹全部征得并且没有扰乱百姓。伯父虽然处理政务非常宽松,但是用法十分恰当,吏民敬畏他并且安于他的治理。阆中人鲜于侁,年少时喜欢学习,品行醇厚。苏公非常礼待他,把他作为地方举荐的人选,他因此而得以进入仕途。他刚做官的时候,苏公又期望他做一个清正廉洁的官吏。后来鲜于侁做到谏议大夫,号称名臣。后来伯父被选任为祥符知县,乡里从事抄写工作的吏员张宗长久以来作奸犯科以权谋私。害怕苏公,借口有病,过了一百天就辞职了,又引荐他的儿子代替自己。苏公说:“按照法律,抄写人员应该任用三等人,你是第二等,不行。”张宗向来侍奉权贵,就向州府申诉,州府发函给祥符县,苏公把张宗打了一顿棍子。不久有地位的宦官来到州府,传达皇帝的旨意,让张宗担任书手,苏公根据法律不接受诏命。又有一个宦官来到说:“即使不合法,也一定要给予他这个职位。”苏公对府尹李珣说:“一个平民百姓就能如此扰乱法律。府中也不能办成什么事了,你为什么不用县里不同意的原因来争辩呢。”李珣听了苏公的话很惭愧,第二天入朝上奏此事,皇上说很好,派内侍查究此事。因为张宗贿赂了温成等人求情,就不再深究这件事。打了假传诏命的宦官一顿棍子,将之贬斥。整个府中都很震动。孝肃

公包拯见到苏公,赞叹道:“你凭借着一个县令的身份能够这样,比那些言事官强太多了!”升任利州路提点刑狱。苏公到任一年多,弹劾了一个擅自杀人的城固县令,整个利州路的人都震动害怕,因此一县都太平无事。苏公死后27年,不危(人名)叙述记录了苏公过去的事情,并交给我苏辙说:“先君已经去世了,只有我们小辈人了,不及时加以记录,时间长了会更加散佚湮灭,那我们就太不孝了。”我小时候在伯父跟前,听他说:“我小时候读书,稍大些后写文章,每天有一定的限量,不完成不罢休。到外面去的路上,言行都符合规矩,回到卧室,也没有怠惰的神情。所以在那个时候,别人没听说我有什么错误的品行。你们的才能赶不上别人,姑且也学习我少犯错误的作法就可以了。我担心子侄辈每天懈怠,所以记录了我从伯父那听到的这些,来警示他们。

15、D.“以溪面的平静映衬诗人内心的宁静”错,诗人以溪面的平静反衬诗人被罢免后内心不宁之情。

16、两者都是借凄清的景色抒发被贬后凄楚之情。①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外出游玩,描写了“小石潭”周围凄清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诗人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②本诗作者李纲力图革新内政,但多次遭罢免,作者最后说“自怜逐客难淹泊,不为溪山景太清”,表达了自己身为逐客,不宜久留冷清之地的感伤凄楚之情。

【解析】①“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意思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这句话出自唐朝诗人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是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官后,外出游玩时所作。作者用“其境过清”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②本诗作者李纲,一度被起用为相,力图革新内政,但为投降派排斥,多次遭罢免。诗作最后说“自怜逐客难淹泊,不为溪山景太清”,表达了诗人被贬官后,借溪边冷清的山景,抒发自己不宜久留此地的感伤凄楚之情。综上分析,本诗结尾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借凄清的景色抒发被贬后凄楚之情。

17、(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2)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3)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18、B.这句话指评论别人时总是吹毛求疵,觉得他人不好,说到自己时却样

样都好。这是讲对人对己的不同态度。而“差序格局”的伸缩性主要体现的是以“己”为中心的关系网络。

19、这种资源配置模式的根本目的是(或:在于)使自己利益最大化,保持已有差序格局的稳定性,同时具有强烈的排外性。

【解析】句式杂糅,“根本目的”“为了”杂糅在一起,删掉“为了”;搭配不当,“保持已有差序格局的排外性,同时具有强烈的稳定性”,应为“保持已有差序格局的稳定性,同时具有强烈的排外性”,改写为:这种资源配置模式的根本目的是(或:在于)使自己利益最大化,保持已有差序格局的稳定性,同时具有强烈的排外性。

20、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差序格局比喻成壁垒,体现了差序格局在社会资源配置与自由流动中的稳定性与排外性,使表达形象生动,易于理解。

【解析】将“差序格局”比作“结构性壁垒”,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用“壁垒”来说明了差序格局在社会资源配置与自由流动中的稳定性与排外性,便于读者理解。

21、①差序格局的定义。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的同心圆波纹的性质。②家是一个可以伸缩的单位,小到指太太一人,大到数不清,天下可成一家。“自家人”可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③主播称顾客为“家人们”,就体现出“家”的这种伸缩性。这种称呼,无非是为了卖东西而拉近距离。

【解析】由题干来看,首先要把握“差序格局”的内涵。“差序格局”就是发生在亲属关系、地缘关系等社会关系中,以自己为中心像水波纹一样推及开,愈推愈远,愈推愈薄且能放能收,能伸能缩的社会格局,且它随自己所处时空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圈子。《乡土中国》中提到“这个‘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叔伯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然后分析主播称呼直播间顾客为“家人们”的意思以及用意。主播称呼直播间的人为“家人们”好比是把直播

间当做“家”,要把这些顾客拉到自己这个“家”的圈子里,展现与顾客之间的亲密关系,体现的就是“家”的伸缩性,其目的就是为了卖东西。

22、(1)西方社会是团体格局,依靠“法”维持。中国乡土社会是差序格局,依靠“礼”维持。(2)西方社会的团体成员地位平等,主张个人主义。中国乡土社会的成员是等差次序,以“己”为中心,主张自我主义。(3)西方社会的团体,界限分明。中国传统社会的群体,界限具有伸缩性。

【解析】观察这幅思维导图,中间是“社会结构模式”,左边是“差序格局”,右边是“团体格局”。“差序格局”是“乡土社会的结构模式”,包括四个特点,分别是“1、一切价值以‘己’为中心主张自我主义”“2、维系着成员之间的等差次序”“3、‘自己’关系是相对的,具有伸缩性”“4、依靠‘礼’维持这一格局”。“团体格局”是“西方社会的结构模式”,也包括四个特点,分别是“1、在团体内的人,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主张个人主义”“2、人人平等,一视同仁”“3、团体界限分明”'4、依靠‘法’维持这一格局”。然后找出两种社会格局的不同之处:第一个可从“格局”特点以及靠什么维持“格局”的角度说明。第二个可从成员间的关系以及成员的主张角度说明。第三个可从团体(群体)的特点说明。需要注意的是回答“中国乡土社会”的“自己”关系时,不能照抄“‘自己’关系是相对的,具有伸缩性”,因为“自己”关系应理解为“群己”关系,所以应回答“中国传统社会的群体,界限具有伸缩性”。

23、题目提示我们,“中国乡土社会‘家’的特点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生活”,还要求“选择感受最深的一个特点”“结合生活经历或阅读积累,谈谈你的思考”。例如,基于亲属关系的家族企业,如果大家能够团结一致,可能在遇到困难时能够同舟共济,比起与外人的合作来更容易团结协作,共渡难关;但是由于盘根错节的亲属关系,加上中国是个讲究人情的社会,在这样的家族企业里有时会出现人情大于法理的情况,这是制约家族企业发展的一大弊端,如能妥善解决,引入经理人式管理,则能兼顾亲情与法理,会使企业发展更顺利。再如,中国的“大家庭”观念更有利于维系亲情。比如每到节假日的家族聚会,会使亲情得到滋养;也有利于培养年轻人为家族争光的质朴情感,使得血脉和亲情在个人发展和家族繁荣中起到重要作用。

“结合阅读积累思考”,可以联系《红楼梦》中的贾家。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依靠姻亲关系盘根错节,织成了一张关系网,他们之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有利有弊,这就是中国乡土社会“家”的特点在生活中的体现。

本文标签: 中国社会传统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