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1531472

2023年12月26日发(作者:)

浙江省2006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社会心理学(二)试题

课程代码:0204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1.5分,共24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微观环境指的是( B ),包括朋友、家庭、学校、工作和生产情景。

A.社会制度

C.社会文化

B.社会情境

D.自然条件

宏观环境指的是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经济形式、文化、自然条件等。微观环境指的是社会情境,包括朋友、家庭、学校、工作和生产等情景。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的划分标准就是看人们是否处于直接或间接的交往范围之内,处于直接交往的范围则是微观环境,处于间接交往的范围则属于宏观环境。而社会化环境则是微观环境和宏观环境的统一。4

2.对现存资料加以分析、整理的一种研究技术叫( B )

A.调查研究

C.自然研究

B.档案研究

D.现场研究

档案研究就是对现存材料加以分析、整理的一种研究技术。40

3.个体由于欣赏某人或某些人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或态度从而采纳他人的行为或态度的过程,叫( B )

A.内化

C.分化

B.认同

D.泛化

社会化过程中的两个重要机制:1、内化。我们把这些成文的或不成文的规则作为自己的行为规则,凭借这些规则来行动的过程就叫内化。简单地说,内化就是接受外界加于的规则而作为内在标准,用这些标准指导我们的行动;2、认同。我们把认同定义为个体由于欣赏某人或某些人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或态度从而采纳他人的行为或态度的一个过程。57

4.根据詹尼斯和费希巴赫的研究,恐惧程度与态度的改变呈( B )关系。

A.U型 B.倒U型

C.W型 D.M型

要利用害怕这种消极情感来转变态度,第一,必须引起沟通对象一定程度的害怕(恐惧程度与态度改变呈倒U型关系,中等恐惧程度最容易使态度产生改变);第二,必须向沟通对象指出恰当的应付方法或解决方法。78

5.个人空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 B )

A.缩小 B.增大

02047# 社会心理学(二)试题 第 1 页 共 7 页

C.变复杂 D.变简单

人们发现年幼的儿童维持较小的个人空间。个人空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大。308

6.社会心理学上,把会产生对比效应的观点范围,叫做听众的“( C )”。

A.异化效应 B.接受幅度

C.拒绝幅度 D.去个体化

我们把会产生同化效应的观点范围,叫做听众的“接受幅度”;把会产生对比效应的观点范围,叫做听众的“拒绝幅度”。接受幅度包括个体认为可以容忍的观点以及他认为可以采纳的观点;拒绝幅度包括个体认为不予考虑的所有观点。

在社会心理学上,称听众使得不可接受的观点显得比实际上更为极端为“对比效应”;称听众使得可以接受的观点显得比实际上更类似于自己的观点为“同化效应”。83

7.处在群体中的个体不以个体的方式来行动而溶化于群体中,丧失个体可辨别性的一种状态,我们称之为( D )

A.相依性

B.非偏离性

D.去个体化 C.去独立性

我们把去个体化定义为,处在群体中的个体不以个体的方式来行动而是溶化于群体中,丧失个体可辨别性的一种状态。228

8.认知失调程度与个体所有的协调性认知数目( A )

A.成反比例

C.不成比例

B.成正比例

D.无关

影响认知失调程度/影响失调程度有以下几个因素:1、失调程度随着认知之间的差异程度的加大而增加;2、失调程度随着有差异性认知数目的增加而增加;3、失调程度与个体所有的协调性认知数目成反比例;4、为了估计上述因素造成的失调程度,还必须考虑各个认知的重要性。失调程度可以由下列公式来表述:失调程度=不一致的认知数*重要性/协调的认知数*重要性。90

9.罗斯指出,我们通常认为,一般人们像我们一样。如果我们以一定方式行动,我们希望其他人也会这样。这是归因中的( B )

A.行为中心偏见 B.自我中心偏见

C.显著性偏见 D.观察者偏见

自我中心偏差(自我中心偏见):罗斯等人指出,我们通常认为,一般的人们像我们一样。根据这样的假设,我们有一种错误的“一致性反应”的倾向,如果我们以一定的方式行动,我们期望,其他人也会这样。118

10.一旦我们对另一个人形成了一个大体上的印象后,我们往往会以与这种印象相一致的方式去估价他所有的特征或特点,这就叫( C )

02047# 社会心理学(二)试题 第 2 页 共 7 页

A.优先效应

C.晕轮效应

B.新近效应

D.同化效应

通常我们对一个人形成的某些评价有可能歪曲我们对他的判断。这就是说,一旦我们对另一个人形成了一个大体上的印象后,我们往往会以与这种印象相一致的方式去估价他所有的特征或特点,这一现象称作晕轮效应。

在实际生活中,“晕轮效应”使得人们对其他人产生认知偏差。123

11.通俗心理学的关键是( B )

A.确定其他人的一致的、基本的心理倾向的能力

B.确定其他人的稳定的、基本的心理倾向的能力

C.确定其他人的一致的、稳定的心理倾向的能力

D.确定其他人的一致的、一般的心理倾向的能力

海德的通俗心理学理论。

对归因的理论研究是从海德开始的,我们常把海德誉为归因研究的创始人/归因理论的创始人。

海德认为,归因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上。人们有两种强烈的需要:首先,人们有这形成对周围环境的一贯性理解的需要;其次,人们有控制环境的需要。为了满足这两种需要,其中一个要素是要预见其他人将怎样行动。海德认为,我们普通人都具有预见他人将怎样行动的能力。所以海德认为每一个常人都是心理学家,都有一些关于人类因果解释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理论。这种理论就叫通俗心理学。

内容:通俗心理学的关键是:确定他人的稳定的、基本的心理倾向。1、归因原则。我们怎样做出因果关系的归因呢?海德认为我们一般使用“不变原则”。如果一个特定的原因和一个特定的结果在许多不同的情景下都互相联系在一起,并且,如果在那个原因不存在的情况下,结果也没有产出,我们就会把这个结果归因于这个原因,这就叫“不变原则”;2、内在归因和外在归因。海德认为,行动是由人的力和环境的力相互作用而成,即行动(A)=f(P+E)。如果P(个人的力)强于E(环境的力),会做出对人的归因。如果E强于P,会做出对环境的归因。108

12.在1966年,布雷姆提出了( A )

A.对抗理论 B.去个体化理论

C.个性理论 D.群体压力理论

J.布雷姆1966年进行的“心理对抗”实验。他通过实验证明,“当一个人相信自己是在自由地从事一项习惯的行为时,如果他的自由被取消或受到取消的威胁,就会产生心理抗拒现象。•"(Brehm,•J.•W.•A •theory •of • York:Academic

Press,1966,P.15.)抗拒的程度与这样两个因素成正比:(1)被取消或受威胁的自由的重要性;(2)该种自由行为的比例。•而这种心理上的抗拒可视为是一种旨在重新确立被取消或受威胁的自由的动机状态。(网)

02047# 社会心理学(二)试题 第 3 页 共 7 页

13.群体内聚力与群体绩效间的关系受到( D )的影响。

A.社会关系 B.群体任务

C.群体规模 D.群体规范

群体绩效指的是通过群体的活动,群体所能达到目标的成就或最终状态。

影响群体绩效的因素有:1、群体的规模;2、群体内聚力。群体的内聚力与群体绩效的关系,受到群体规范的影响。如果群体有着高内聚力,并且其规范也要求有高水平的绩效,则群体会有较高的生产率。相反,如果群体具有高内聚力,而其规范要求较低水平的绩效,则群体只会产生较低的生产率。一般来说,群体内聚力并不直接影响群体的绩效,而是扩大了群体中占优势的关于生产率的规范的效应。群体内聚力不仅与群体规范交互作用,而且和任务特征也有着联系;3、奖励制度。284

14.在特定的情景中,由于个体在对其行动的结果重复性地失去控制而习得的无反应或麻木状态,即使以后当事件完全在人们自己控制之下时,他们也不努力去控制,而是觉得希望渺茫无所作为。这种现象人们称之为( A )

A.习得的无望

C.习得的懒惰

B.习得的抑郁

D.习得的无能

习得的无助,是指在特定的情景中,由于个体在对其行动的结果重复性地失去控制而习得的无反应或麻木状态,即使以后当事件完全在人们自己控制之下时,他们也不努力去控制,而是觉得希望渺茫无所作为。144

15.社会规范与角色的区别在于( B )

A.社会性

B.普遍性与特殊性

D.行为性 C.社会学观点

规范则与角色期望有差别。规范是对在一个社会环境中所有人相称的行为的一般性期望,而不管人们拥有的位置。38

16.多拉德等人认为,“挫折——侵犯假设设想在挫折和侵犯行为之间( C )”。

A.没有因果关系 B.有负相关

C.有着普遍的因果关系 D.互为因果关系

挫折——侵犯性理论是多拉德等一批心理学家在1939年提出来的。该理论的主要观点就是:“侵犯行为总是挫折的结果”;“挫折总会导致某种侵犯性”。多拉德等人写道,“挫折-侵犯假设设想在挫折和侵犯行为之间有着普遍的因果联系”。197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社会心理学的应用范围包括( ABCDE )

02047# 社会心理学(二)试题 第 4 页 共 7 页

A.政治 B.经济 C.文化

D.教育 E.医学

社会心理学的应用范围是很广泛的,差不多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医学、政法、宣传、卫生民政等,而且它还关联到社会与个人之间许多层次。21

2.宏观环境指的是( ABCDE )

A.社会制度 B.意识形态 C.经济形式

D.文化 E.自然条件

宏观环境指的是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经济形式、文化、自然条件等。微观环境指的是社会情境,包括朋友、家庭、学校、工作和生产等情景。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的划分标准就是看人们是否处于直接或间接的交往范围之内,处于直接交往的范围则是微观环境,处于间接交往的范围则属于宏观环境。而社会化环境则是微观环境和宏观环境的统一。4

3.态度的功能有( ABCD )

A.调节功能 B.自我防卫功能 C.表达功能

D.知识功能 E.决策功能

一般来说,态度的功能主要有四类,即调节功能、自我防卫功能、表达功能和知识功能。

调节功能也称之为工具性功能或功利性功能。54

4.求助者的下列特点会影响利他行为( BCDE )

A.健康状况与性别

D.类似性

B.依赖性

E.责任

C.亲密关系和吸引力

求助者的一些特点会影响利他行为。这些特点主要有依赖性、亲密关系、吸引力、类似性和责任:1、依赖性。接受帮助的人的依赖性会影响利他行为发生的频率;2、亲密关系和吸引力。像朋友、亲戚等亲密关系意味着互相依赖性和帮助的义务。一般而言,人们往往会先帮助熟悉的人。同样,求助者的吸引力也会增加获得帮助的概率;3、类似性。类似性会导致吸引。因此,吸引力和帮助的关系合乎逻辑地引出类似性与帮助的关系。人们往往会帮助那些与自己相类似的人;4、责任。当人们认为求助者由于不负责任或由于漫不经心而引起了问题和麻烦,往往会期望他自己解决它。184

5.人际冲突的主要形式有( CD )

A.“零—零”

D.“零—总和”

B.“总和—总和”

E.“全—无”

C.“非零—总和”

人际冲突的分类。人际冲突有两种主要的形式。一种称为“零——总和”冲突。另一种称为“非零——总和”冲突:1、“零——总和”冲突。“零——总和”冲突指的是,一方的收获就是对方的损失,双方的收益和损失加起来等于零。这种形式的冲突完全是竞争性的;2、“非零——总和”冲突。这类情景的基本特征是,一个人的获得并不必然是另一个人的损02047# 社会心理学(二)试题 第 5 页 共 7 页

失,两个人的获得和损失加起来不是零。第二,不仅合作,而且竞争的动机都包括在内,故“非零——总和”冲突也称“混合动机情景”。236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态度:态度是个体对特定的人、观念或事物的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50

2.助人行为:助人行为是指一种为改进他人幸福的行为,不论助人者出于何种动机。利他行为通常是从助人者是否出于无私动机来界定的。利他行为定义为:一种不期望任何形式报答的自觉自愿的有益于他人的行为。171

3.遵从:由于群体而产生群体成员行为或信念上的改变,这种改变是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的结果。209

4.社会助长:社会助长指的是有其他人在场时,个体的绩效要比单独时完成任务的绩效高。280

5.个人空间:当动物彼此接触或呆在一起时,每一个动物往往有一定的空间范围,这种看不见的空间范围是该动物所拥有的,不想被同种属的另外一些动物所侵犯的个体空间;人类的个人空间指的是,当相互作用时,个体试图保持围绕他们自己的看不见的空间范围。308

四、简述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社会心理学经历过的几个阶段及其所处年代。

社会心理学史一般可以分成三个阶段:1、社会心理学在哲学和普通心理学中积累的阶段(公元前4世纪-公园19世纪中叶);2、社会心理学的描述阶段(19世纪五六十年代-20世纪20年代);3、社会心理学成为一门实验科学(20世纪20年代-)12-15

2.简述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

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有:沟通者;沟通内容;沟通对象。70

3.简述认知失调理论的自由选择研究范例。

要点:做出决定之后,减少失调的过程便开始了。认知受到了歪曲,或改变认知或增加了认知或校正认知元素的重要性,以此来减少失调的程度。如:选择购买金凤自行车后认为银久也没有什么牢(改变态度的认知);不在乎书包架是否牢固(减少一个认知的重要性);忘了把金凤的其他一些优点列到表中去(如,钢圈光洁度好,刹车比较灵等)以增加一致性的认知。98

4.简述沙赫特和辛格的情绪理论及它同归因的关系。

沙赫特和辛格的研究认为,情绪由两个因素组成:1、生理上的激起;2、认知标签。如果用E表示情绪,A表示情感,C表示认知,那么,E=A*C。根据沙赫特和辛格的情绪理论,如果激起或者认知标签两者中的一个不存在的话,那么就没有情绪。社会心理的证据支持这个观点:一旦生理激起产生后,人们会寻求认知标签,以便进行情绪归因。148

02047# 社会心理学(二)试题 第 6 页 共 7 页

5.简述挫折—侵犯性理论对侵犯和暴力的解释。

根据挫折——侵犯理论我们可以得出几条结论:首先,挫折是引发侵犯行为许多原因中的一个原因,也许还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其次,挫折在某种条件下能促使侵犯行为的产生:第一,挫折必须是剧烈的(引起愤怒情感的),至少积累到一定的程度。第二,它必须被知觉为有意的或人为的。200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小题10分,第2小题11分,共21分)

1.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应注意哪些伦理问题?

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伦理学问题:1、过分干预他人权利的问题;2、隐瞒问题。所谓隐瞒是告诉被试其他情况而不是真实情况;3、有害后果问题。有害后果问题指被试在研究中可能受到的伤害。任何心理研究者都必须避免对被试进行生理上的伤害,这是一条原则;4、被试知道了他们本来不愿知道的事。48

2.试述维纳的成就动机归因理论。

归因类别中,有一种特殊形式的归因就是在成功或失败体验中的归因。韦纳对这类归因进行研究后提出了成功失败的归因理论,称为成就动机归因理论。

韦纳等人提出了一个包括两个步骤的归因过程。第一,观察者必须决定归因时内在的还是外在的,即决定控制源。第二,进行了内在或外在归因之后,观察者还必须决定成功或失败是稳定地发生的,还是不稳定地发生的。(内在,稳定——能力;内在,不稳定——努力;外在,稳定——任务难度;外在,不稳定——运气)114

02047# 社会心理学(二)试题 第 7 页 共 7 页

本文标签: 群体环境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