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1531794

2024年1月8日发(作者:)

土地与土地资源基础

一、掌握土地、土地资源的概念

1.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结果所组成的一个复杂的自然经济综合体,其性质随时间不断变化。

2.土地资源:是指在当前和可预见将来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二、掌握土地资源的属性(特性)和功能

(一)土地资源的属性(特性)

1.(王秋兵)

土地的自然属性:

(1)生产性

(2)整体性

(3)面积有限性

(4)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

(5)时间变化性

(6)再生性与非再生性

(7)多用途性

土地的经济社会属性:

(1)土地的社会性

(2)土地的资产性:供给的稀缺性;位置的固定性和个体的异质性;使用的永久性和增殖特性;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流通的特殊性;不动产特性

(3)土地的权籍性

2.(刘黎明)

土地的资源特性:

(1)生产性;(2)区域性;(3)动态性;(4)可更新性;

(5)多功能性;(6)有限性;(7)不可代替性

土地的资产特性:

(1)商品特性;(2)产权特性;(3)增值特性;(4)不动产特性

(二) 土地资源的功能

1.养育功能

2.支撑功能

3.资源功能

4.资产功能

5.环境净化功能

6.土地景观功能

7.土地社会保障功能

8.土地调控功能

9.生态功能

10.文化记载功能

三、能够辨识与土地相关的概念

1.土地与土壤

土壤,是指能够产生植物收获的陆地疏松表层。它是在气候、母质、生物、地形和成土年龄等诸因子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独立的历史自然体。

土地的范畴比土壤广泛得多,从发生学观点看,除成土母质外,其他各成土因素(即气候、地形、生物等)是土壤形成的环境因素,而土地则把上述因素包括土壤在内,都看成其本身的组成部分。

(1)从相互关系上看

土壤仅仅是土地的一个组成要素,即土地包含土壤。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当土壤一旦被利用,即作为基本的生产资料时,则必需同时考虑气候、地形、水文等组成土地的诸要素,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因地制宜利用土壤,这个时候的土壤实际上已经以土地的形式发生作用,这也就是土壤与土地两个概念经常混淆的原因之一。

(2)从本质特征上看

土壤的本质特征是其具有肥力,所谓土壤肥力是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营养条件及环境条件的能力;

而土地的本质特征是生产力,它是在特定的管理制度下,对某种(或一系列)用途的生产能力(capability)。

对于农业用地,土地生产力是由土壤本身的肥力属性和发挥肥力作用的外界条件所决定的。所谓发挥肥力作用的外界条件指的就是土壤所处的环境,也包括人为耕作、栽培等土壤管理措施。肥力只是生产力的基础,而不是生产力的全部。

对于城市用地,土地生产力(效益)主要取决于区位要素,而与土壤肥力几乎没有直接联系。

(3)从形态结构上看

土壤是处在地球风化壳的疏松表层,可以划分为A、B、C等发生层次。

而土地是由地上层的近地面气候(大气圈)、地表层的生物圈和土壤圈以及地下层的地下水和岩石圈组成的立体垂直剖面,土壤只是其地表层的一部分,二者在形态结构上相差甚远。

2.土地与国土 、国土资源、国土空间

所谓国土是一个包含有政治学、经济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意义的概括性的综合概念。

所谓国土系归某一个国家管辖的地球上的某一部分空间,即受一国主权管辖的区域,广义包括一国的陆地、河流、湖泊、内海、领海和它们的下层、上空,还包括大陆架等。由此可见,国土不单指土地,而是国家管辖的地理空间,国土是比土地更为广泛的概念。

国土资源:可以认为是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总称。是一个主权国家管辖下的领土(包括地面和地上)、领海、领空以及人和人的创造物。

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等;

社会资源包括劳动力资源、人创造的基础设施和社会环境。

国土空间是指国家主权与主权权利管辖下的地域空间,是人类生产生活的载体和场所,包括陆地国土空间和海洋国土空间。

包括陆地、陆上水域、内水、领海及其底土和上空等。国土空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

从提供产品的类别来划分,一国的国土空间,可以分为城市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和其他空间四类。

城市空间,是指以提供工业品和服务产品为主体功能的空间,包括城市建设空间和工矿建设空间。

城市建设空间包括城市和建制镇的建成区,工矿建设空间主要是独立于城市建成区之外的独立工矿区。

城市空间是现代社会人类居住和活动的主体,人口多,居住集中,开发强度较高,产业结构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居民点形态主要是规模较大的城市、城市群、城市圈、都市区等。

农业空间,是指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的空间,包括农业生产空间和农村生活空间。

农业生产空间主要是耕地,也包括园地和其他农用地等;

农村生活空间为农村居民点和农村其他建设空间,包括农村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用地。

耕地、园地等也兼有生态功能,但其主体功能是提供农产品,所以应该定义为农业空间。

在现代社会,相对于城市空间,农业空间的人口较少,居住分散,开发强度不大,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居民点形态多为相对密集的分散的小城镇和村庄。

生态空间,是指以提供生态产品或生态服务为主体功能的空间。从提供生态产品多寡来划分,生态空间又可以分为绿色生态空间和其他生态空间两类。

绿色生态空间主要是指林地、水面、湿地、内海,其中有些是人工建设的如人工林、水库等,更多的是自然存在的如河流、湖泊、森林等。

其他生态空间主要是指沙地、裸地、盐碱地等自然存在的自然空间。林地、草地、水面虽然也兼有农业生产功能,可以提供部分林产品、牧产品和水产品,但其主体功能应该是生态,若过于偏重于其农业生产功能,就可能损害其生态功能,因此,林地、草地、水面等应定义为生态空间。相对与农业空间,生态空间的人口稀少,开发强度很小,经济规模很小,居民点形态为点状分布的数量很少的村庄。

3.土地与景观

景观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质所构成的综合体表现。

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

景观是一个特定的科学术语,在不同的学科领域具有不同的含义。在自然地理学中,景观指一定区域内由地形、地貌、土壤、水体、植物和动物等所构成的综合体;

景观一般可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大类。从自然景观可透视地球自身所发生的一些事实,从人文景观可以透视人类活动是如何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

尽管土地与景观都有“地域综合体”或“自然综合体”的含义,但二者存在根本的区别。

首先,景观与土地有着存在外延上从属关系:景观是土地的具体一部分。具体地说,景观是土地的地表部分,是能被人们直接观察到的客体,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具有明显的尺度效应;

其次,内涵也不同。土地侧重于社会经济属性,景观强调其美学、生态价值及长期效益;环境是指环绕于人类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它们以实体或非实体形式存在;景观是指构成人类环境的实体部分。

四、掌握土地资源学研究的内容

(一)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1、土地、土地资源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性研究:主要包括对土地和土地资源这个研究对象的科学界定和剖析;对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的研究;

2、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充分利用其他学科成果:系统分析土地资源各个构成要素对土

地资源的空间分布、综合质量和利用的影响规律,即研究各自然要素与土地系统整体结构和功能的相互关系。

(二)土地类型的形成、结构与地域分异:分类与空间分布

重点研究内容包括:

1.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的划分

2.土地类型的形成与地域分异

3.土地利用分类

(三)土地资源调查:土地资源的数量特征的研究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是土地资源学研究体系中的核心内容,是研究区域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的方法过程。

土地资源调查就是运用土地资源学的学科知识,借助于各种测绘制图手段和遥感技术,查清各类土地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和利用现状,为区域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服务。

(四)土地资源评价:土地资源的质量特征的研究

1.土地资源评价(质量):即对土地资源质量的综合鉴定,通过土地资源评价揭示 土地资源的质量状况,如土地的适宜性(包括适宜利用方式及其适宜程度)、限制性(包括限制因素及类型及其限制程度)、生产潜力大小以及可能取得的利用效益等,从而为合理地开发、利用、治理、改造、保护和管理土地资源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2.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

(五)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与管理研究

针对土地资源调查评价和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的结果,如何来解决人地矛盾,就必须进行区域土地资源利用 、土地资源的退化与保护研究:

1.土地资源利用:农用地利用与保护、建设用地利用与保护、后备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

2.土地资源的退化与保护

总之,上述几个方面是土地资源学整个研究体系的有机组成,它们既有区别,又是紧密相关的,共同构成土地资源学的学科体系。

土地资源的基础理论研究是开展其他一切相关领域研究的理论基础;

土地类型的形成、结构与地域分异(分类与空间分布)研究是分析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为进行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和研究对象;

土地人口承载力的研究是在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土地与人口的定量关系问题,为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与管理提供可靠的定量化依据;

区域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是整个土地资源学研究的目的和归宿;

而土地资源保护与管理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保证。

五、熟悉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发展方向及研究重点

(一)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

1.土地资源学研究的综合性思维方法

(1)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是一切科学研究的最普遍的方法。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是,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具体到土地资源学研究,由于其研究客体——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系统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同时,这一问题的研究还涉及到自然环境、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因素。要正确认识和解决这些复杂的关系问题,特别需要唯物辩证法的指导,因此唯物辩证法就成为土地资源学研究的基础方法。

(2)系统分析方法:

由于土地资源作为一种整体而存在,这就决定了在土地资源学研究中采取系统理论与系统分析方法的必要性。运用系统科学的思维与方法对土地进行全面研究,既具有整体性,又具有层次性,从整体着眼、部分着手,统筹考虑,综合协调,实现土地利用的整体优化。土地资源研究是土地—人口系统研究的一部分,是一项开放性的研究工作。因此,土地资源研究要按系统工程方法有步骤地进行。

(3)土地资源时空观

土地资源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和随时间的变化性,无论是研究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还是研究土地资源的管理与保护,时空观念非常必要。例如,我们在谈到耕地后备资源时,一定要具体到某一地区(空间)某一时段(时间)所拥有耕地后备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同样,在讨论土地退化时,也要具体到某一地区(空间)某一时段(时间)土地退化的数量和退化程度,否则,如果没有时间和空间的概念,这些数据和分析是毫无意义的。

(4)土地伦理观

土地伦理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土地伦理是指建立在一定道德价值观念上人类利用土地资源的行为规则,它的核心就是善待土地,视土地为人类生存的伙伴,把人类与土地作为一个相互依存的共同体,并把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扩充到土地,提倡对土地的尊重,节约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土地伦理观是从以人类为中心的利己主义转变为包括人类在内的人地共荣发展观,是

把土地视为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一个生命体,尊重土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移等客观规律,把维持土地自身正常新陈代谢,保证土地自身恢复能力作为人们利用土地资源的标准,为人们的土地利用行为指明了基本准则,也就为土地资源利用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思想观念是人们行动的指南,面对日益严重的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土地退化现象,仅仅依靠经济和法律手段是难以解决问题的,必须在思想观念上得到更新。土地伦理观的推行,将会在政治和经济的决策中对土地资源的保护产生比任何其他单因素更加深远的作用。它不仅仅是人类对土地的一个态度问题,而是人类生存发展思想观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2.土地资源学研究的中的具体操作方法

(1)调查法

调查法是对所研究事物的实际考察方法。这是土地资源研究中最基本的方法。通过野外对土地要素的观察,了解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社会属性,研究和收集地区农业生产存在问题,总结群众利用和改良土地资源的经验,运用地理比较法和相关分析法,从宏观方面对土地综合体的特征进行研究。根据野外采集的样本,对土地的自然属性(尤其是土壤特性)进行室内的理化分析,取得数据;为土地资源定量研究提供条件,对野外收集的经济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规律性的结论,为定量地鉴定土地经济属性提供依据。

在土地资源学研究中该方法主要用于土地资源调查。调查的形式多样,主要有:访问、实地调查、遥感调查、建立监测站点等。在不同土地类型上,进行不同投入下,土地利用性能及产出量的定位观测试验研究,并在这种基础上,对土地进行系统分析和定量评价。

(2)分类法:归纳法、聚类分析法等。

分类法根据一定的标准按事物特性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对事物的分级与归并。在土地资源学领域内,人们为了更好的认识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资源、管理土地资源,要求将变异较大的土地资源进行分类,常用的土地资源分类法有归纳法、聚类分析法等。

(3)评价法:

评价方法是研究事物在一定用途条件下,对事物进行鉴定或分等定级的方法。这一方法在土地资源学领域内,用于土地评价,土地评价的目的就是为合理利用土地、发展经济提供参考依据。在实际土地评价工作中,根据评价过程和指标的不同,土地评价方法可分为三大类,一类是定性方法的土地评价,第二类是定量方法,第三类是介于前二者之间的是半定量土地评价方法。国际上典型的定性化土地评价方法有以美国为代表的土地潜力评价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定量化土地评价主要有模型方法和系统动力学方法;半定量土

地评价有参数方法和生态带(区)方法。

(4)规划法:

规划是根据需要与可能及未来发展的目标要求,对事物利用的各种方案优化以使对事物利用后可达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综合最优的结果。这一方法在土地资源学领域内主要用于土地利用的规划,即是根据土地供给和需求情况将土地资源分配给不断发展的国民经济各部门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保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在实际土地利用规划中常用的方法有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动态规划、目标规划、投入产出优化等。

(5)决策法:风险决策、专家系统等。

决策方法是对事物利用方向的选择,因而它是一种应用性极强的一种研究方法。决策法在土地资源学领域的应用主要是土地开发、利用的方向或方案的选择以及管理等,常用的决策方法有风险决策、专家系统等。

3. 新技术在土地资源学研究中的应用

(1)数学方法在土地资源学研究中的应用

数学方法一方面能使土地资源研究趋于定量化,另一方面也可使最优化及预测能够得以实现。利用数学方法研究土地资源问题有一般的数学方法(如加和指数法、乘积指数法),也有较复杂的数理统计法。而目前的趋势是多用后一种方法,并采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使土地评价方法定量化。这是由于土地是—个复杂的系统,土地性质是多样性的,其观测数据也是多指标、多变量,以至用一般简单的数学方法已无法处理分析这些数据,因而土地资源学研究中,新一代分析方法论包括多元数理统计方法(如回归分析法、聚系分析法)、逆推法和参数估计、地统计学、分形数学、混沌流等),运用电子计算机来定量地分析土地质量和农作物产量的关系。

(2)遥感遥测新技术在土地资源研究中的应用

即利用航空相片和陆地资源卫星相片进行解译,以研究土地资源的质量和数量,编制不同比例尺的土地资源图。这项新技术的应用可起到省时、省力和提高精度的作用,对土地资源研究起到推动的作用。

(3)信息系统技术在土地资源学研究中的应用

信息系统是一个根据一定的目的收集信息数据(资料),通过信息技术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分析解释,最后输出适用的,并满足一定目的的系统。这一方法主要由连续的信息采集方法、信息贮存整理方法、信息加工分析方法和信息输出方法。它是以信息论、系统论、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应用数学方法等多种理论与技术支持下的现代技术集合体。信息

系统技术在过去的近30年内在土地资源学领域内应用十分广泛,所建立的系统有土地信息系统、土地评价信息系统等。

(二)土地资源学发展方向

耕地保护、后备耕地资源的开发、土地复垦、全国土地资源利用监测、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及提高等。

(三) 土地资源学研究重点

1.加强土地资源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完善学科规范

目前,土地资源学以土地资源类型研究为基础、土地资源评价为核心、土地资源管理为目标的土地资源学科体系已基本形成,但理论建设滞后于实际应用的状况尚未改观,仍需要有新思想与新观念不断出现。

2.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

土地利用以及以土地利用为主要原因的土地覆被变化对区域水循环、环境质量、生物多样性以及陆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适应能力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同时,它也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利用遥感影像分析,通过研究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的历史状况,分析和探索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的变化机制,进而建立区域和全球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动态模型将成为今后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的核心内容。

3.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最为重要的综合资源,它的利用方式和利用强度影响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同时,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也影响着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性。如何合理利用土地这种稀缺资源,以满足其生产性、安全性、保护性、可行性和社会可承受性,仍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要重视宏观层面的土地资源研究,特别是基于全面、协调与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深入开展土地资源优化战略与可持续利用模式研究,为我国经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服务;要加强土地资源安全与生态友好型土地利用的原理、模式和示范实证研究,为国家和地区落实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提供科学指导;要深化研究土地资源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技术方法与典型案例,探讨实现区域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的技术规范及其区域与行业用地标准;

4.土地资源评价

土地资源评价是土地合理利用规划、土地资源科学管理的基础工作,城镇土地与农用地分等定级是土地资源评价日益经济化与价值化的结果。土地价格的科学评估可以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节约土地资源,并为政府制定城镇发展战略、城镇规划与农业发展规划提供客观

依据。城镇土地估价与农用土地分等定级作为土地转让和有偿使用的关键环节,仍是今后土地资源学应用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

5.土地综合整治和土地资源保护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类活动的增强,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并导致土地资源退化和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趋严重。所以,土地综合整治和土地资源保护已成为今后土地资源研究工作的一项重大而长期的基本任务。土地综合整治的目标除保护耕地和集约利用土地外,还担负着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等多种功能,今后应深入研究土地综合整治的理论、方法和保障体系研究,结合典型类型区域,探讨提升土地资源综合生产能力的机理、模式与途径。土地资源保护研究的重点包括各种形式土地退化现象产生的驱动力、土地退化过程、土地退化的结果和生态环境效应,以及防止土地退化和保护土地质量的技术措施、经济手段以及法律与政策。

6.加强新技术手段的研究和应用

研究手段的进步是学科发展的重要条件,新技术手段的出现给一门学科注入强大的活力,使之得到迅速发展,所以新技术的开发利用是学科发展的重要任务。

(1)新方法。在新方法方面,今后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数学、系统科学等领域的理论、方法,推动土地资源学向定量化、模型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2)新技术手段。在技术手段方面,今后应加强土地资源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侧重发挥“3S”技术、模型模拟与专家决策系统支撑作用,促进土地资源研究与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化,实现资源共享及其社会化服务。随着地理信息系统理论和技术的不断完善,土地资源信息系统将和遥感、网络、多媒体等技术相结合,在土地资源动态监测与预警、预报领域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现代分析测试技术是资源调查评价的关键,也是地学新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已成为土地资源学研究必不可少的重要技术支撑。为了系统开展不同尺度的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全球变化影响过程、机制研究等,需要逐步建立一批不同规模的野外定位研究网络。除应用现代化分析测试技术外,要更多地注意研制适用于现场观测的传感器及测量记录系统,并在现场原位观测中加以应用。

本文标签: 土地资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