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1656408

2024年1月22日发(作者:)

1.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主持稿

天气预报主持稿模板: 观众朋友晚上好,现在是天气预报,中央气象台今天下午5点钟发布台风红色警报,今年第9号台风“灿鸿”正以每小时28公里的速度向东南方向移动,强度变化不大。

预计,“灿鸿“将在明天早上在台湾花莲一代沿海登陆,从今天晚上到明天,图上的这一大片区域都将会有8-9级大风,台风中心经过的附近海面风力可达10-13级,灿鸿在带来强风的同时还会带来强降雨,为此,中央气象台今天下午5点钟同时发布暴雨蓝色警报。 今天晚上到明天,山东中部地区将出现大雨,山东西部将会出现暴雨,台湾东北部将会出现大暴雨部分地区有特大暴雨,雨大风急,图上这一大片区域将会出现城市内涝。

明天全国其它地区的降水将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东部和东北地区南部,将出现小到大雨天气,到了后天,随着灿鸿北上的影响山东北部,江苏大部,山东东南部将出现中到大雨,局地暴雨天气。下面请看城市天气预报。

今天的天气预报主要是使用收集大量的数据,然后使用目前对大气过程的认识来确定未来空气变化。由于大气过程的混乱以及今天科学并没有最终透彻地了解大气过程,因此天气预报总是有一定误差的。

通过互联网获取气象预报信息将是未来的趋势。比较有名的气象预报网站有中国天气网、中央气象台、天气在线等,中央气象台网站提供全国各大中城市和地区实时天气预报信息及一周天气预报预测信息。

2.中央天气预报解说词

回答人的补充 2009-11-09 12:39 受冷空气扩散南下影响,今明两天,内蒙古大部、东北、华北、黄淮、江淮、江南北部等地将先后有4~6级风,江河湖面风力可达7级;内蒙古南部、东北地区东部、华北、黄淮、江淮、江汉、江南北部等地气温将下降4~6℃,局地降温可达8~10℃。受巴湖附近一股新的冷空气东移影响,未来三天,新疆、西北地区中东部、西南地区东部等地将先后出现4~6级风,新疆山口地区风力可达7~8级,上述地区自西向东气温将下降4~6℃,局地降温可达8~10℃。

受冷暖空气共同影响,未来三天,我国将有一次大范围雨雪天气过程,新疆、西北地区中东部、内蒙古中西部、华北等地有小到中雪(雨)或雨夹雪,其中内蒙古河套地区、陕西北部、山西北部和东南部、河北西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大雪或暴雪;黄淮、江淮、江汉、江南、华南大部以及西南地区东部等地有小到中雨或阵雨,其中,陕西东南部、河南东南部、湖北东部、江西北部、安徽中南部、江苏南部、上海、浙江、福建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大雨。

受冷空气影响

根据实际情况自己改改

3.新闻联播天气预报的标志性事件

1979年,中央气象台副台长王世平随团到日本访问。

日本当地一家气象台热情招待,晚餐被安排在一家极富特色的居酒屋,通往后厨的过道上,放了一台电视机,屏幕里正在播日语新闻。突然,屏幕上走出个小伙子,指着背后的一幅日本地图认真讲解,屋里的日本人一下全不说话了,眼睛齐刷刷地盯着屏幕,几分钟后讲解结束,大家才继续喝酒聊天。

这景象让王世平吃惊不已,日方代表说,这就是日本的电视天气预报,这些气象信息由国家提供,由公司加工制作成电视节目,再通过电视向公众发布。这让中国气象人第一次见识到以电视传播气象信息的巨大效应。

在回国的路上,代表团就开始讨论,中国的天气预报也应该有电视版。1979年开始,中央气象台和中央电视台开始协商合办天气预报电视栏目,前后长达一年半的时间。

既要通俗易懂,又要形式不沉闷,这一全新的节目形式,双方都没有经验,最后大家决定,先效仿国外。当时,西方的气象节目大部分由气象专家来主持。

央视本身主持人不多,对气象知识也不了解,就决定由气象台派人担任主持。很快,中央气象台内部开始“海选”主持人,最后筛出一男一女两个人选。

34岁的韩建钢当时已经是气象台的预报员,专业知识扎实,人长得精神,虽然说话带点乡音,但很清楚,不妨碍观众理解,他成为最后选定的男主持人,女主持人则定为气象台职工李援。1980年7月7日,《天气预报》节目在央视一套亮相,“跟新闻一样是直播,在国内新闻和国际新闻之间播出,时间也只有两分钟。”

最初的一个半月,每天下午5点中央气象台数据一出来,韩建钢和李援就把专业术语改为通俗易懂的电视语言,半个小时后拿着墨水还没干的稿子,出发去中央电视台播音。韩建钢说,那时“直播室里没有现在的冷光灯,几盏大灯一开,足有40多度,但是为了直播录音,不能开电扇,常常是汗流浃背。”

因为技术水平落后,开播初期的节目影像甚至没有留存档案。当时的天气预报主持人,就是单纯念稿子。

最初,气象主持人背后是事先印好的中国地图,上面的图标都是手绘上去的。1983年3月,曲声浦制作的城市灯光显示图板,被安装在新闻联播演播室,主持人念到哪个城市,哪个城市就会亮起灯,由工作人员在幕后操作。

这样观众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正在播报的城市。《天气预报》播出初期,也有观众写信说,本来半小时的新闻时间已经很紧张,再插上一条天气信息,新闻就播得更少了。

为此,央视和国家气象局还联合搞了一个为期两个月的民意调查,最后《天气预报》以80%的支持率得以幸存。 1985年,观众看到了由卫星拍摄的台风动画云图。

之后还增加了中国责任海区天气预报,为海上航运、捕捞、勘探进行气象服务(1989年2月6日改在午间新闻(1995年4月3日改名为《新闻30分》)结束后播出;现已改在CCTV-13《新闻直播间》13点档结束后播出);另外在夏天还增加了台风预报图。以那个年代的技术水平,天气预报画面还是非常具有视觉震撼力的。

伴随着新一代广播级电视天气预报制作系统的建成,1993年电视天气预报迎来了又一次重大突破。就背景图而言,形式上出现了三维立体天气符号;内容上全国天气趋势时效由24小时延长到48小时。

跨入21世纪,新的背景画面还在继续增加或者更新。2003年3月3日预报时效再次拉长到72小时。

所有这些,科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由此也连带印证着气预报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天气预报的依据更多、准确性更高了。 1984年底,按照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鹏同志“电视天气预报需要改革”的指示,国家气象中心(中央气象台)开始筹建我国第一代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制作系统,具体的名称叫做“微机图形动态显示系统”(在电脑中输入代码,生成预报图)和“数字/模拟信号转换编码器”(供切换台播放)。

这个系统虽然在21世纪看起来非常简陋,但却是那个年代信息显示方式上的一次飞跃,当属“科技进步”。1985年夏天,人工手绘的预报图退出了大家的视线。

而采用摄像机翻拍的方式,黑白的台风动画云图开始出现在节。

4.新闻联播的天气预报

1980年7月7日,电视节目《天气预报》诞生了,由于紧跟着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因此被称为“新闻联播天气预报”。

在30多个年头中,《天气预报》节目领航式地开启了公共气象服务的先河。 首播:CCTV-1/13 每晚19:30(《新闻联播》结束后1分钟左右广告完并机播出,CCTV-1香港版播无广告版本,部分电视台转播) 重播:中国气象频道 每晚19:40(有时播无广告版本) CRI环球购物频道 每晚21:05(纯16:9无切边,无广告) 最早的《天气预报》片头背景是中央气象台的大楼。

之所以选择这个建筑物,最直接的考虑就是直观,告诉大家天气预报就是从这里“出来”的;而且当时的技术手段和思维模式都相对比较落后,也没有“设计理念”这样的概念,所以研发出来的三维动画科技,刚开始也是在当年还算宏伟的这座九层大楼上小试牛刀。1988年开始有了气象卫星(FY-1极轨气象卫星),于是卫星围绕地球旋转的动画取代了中央气象台大楼。

后分别在1993年3月1日、1994年1月1日、1995年7月1日、1999年7月5日更换片头。2001年11月5日,天气预报更换为根据季节变换的片头。

2009年9月28日,因CCTV-1高清频道开播,天气预报更换片头至现在。 1980年:开播1979年,中央气象台副台长王世平随团到日本访问。

日本当地一家气象台热情招待,晚餐被安排在一家极富特色的居酒屋,通往后厨的过道上,放了一台电视机,屏幕里正在播日语新闻。突然,屏幕上走出个小伙子,指着背后的一幅日本地图认真讲解,屋里的日本人一下全不说话了,眼睛齐刷刷地盯着屏幕,几分钟后讲解结束,大家才继续喝酒聊天。

这景象让王世平吃惊不已,日方代表说,这就是日本的电视天气预报,这些气象信息由国家提供,由公司加工制作成电视节目,再通过电视向公众发布。这让中国气象人第一次见识到以电视传播气象信息的巨大效应。

在回国的路上,代表团就开始讨论,中国的天气预报也应该有电视版。1979年开始,中央气象台和中央电视台开始协商合办天气预报电视栏目,前后长达一年半的时间。

既要通俗易懂,又要形式不沉闷,这一全新的节目形式,双方都没有经验,最后大家决定,先效仿国外。当时,西方的气象节目大部分由气象专家来主持。

央视本身主持人不多,对气象知识也不了解,就决定由气象台派人担任主持。很快,中央气象台内部开始“海选”主持人,最后筛出一男一女两个人选。

34岁的韩建钢当时已经是气象台的预报员,专业知识扎实,人长得精神,虽然说话带点乡音,但很清楚,不妨碍观众理解,他成为最后选定的男主持人,女主持人则定为气象台职工李援。1980年7月7日,《天气预报》节目在央视一套亮相,“跟新闻一样是直播,在国内新闻和国际新闻之间播出,时间也只有两分钟。”

最初的一个半月,每天下午5点中央气象台数据一出来,韩建钢和李援就把专业术语改为通俗易懂的电视语言,半个小时后拿着墨水还没干的稿子,出发去中央电视台播音。韩建钢说,那时“直播室里没有现在的冷光灯,几盏大灯一开,足有40多度,但是为了直播录音,不能开电扇,常常是汗流浃背。”

因为技术水平落后,开播初期的节目影像甚至没有留存档案。当时的天气预报主持人,就是单纯念稿子。

最初,气象主持人背后是事先印好的中国地图,上面的图标都是手绘上去的。1983年3月,曲声浦制作的城市灯光显示图板,被安装在新闻联播演播室,主持人念到哪个城市,哪个城市就会亮起灯,由工作人员在幕后操作。

这样观众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正在播报的城市。《天气预报》播出初期,也有观众写信说,本来半小时的新闻时间已经很紧张,再插上一条天气信息,新闻就播得更少了。

为此,央视和国家气象局还联合搞了一个为期两个月的民意调查,最后《天气预报》以80%的支持率得以幸存。1985年:新面孔1985年,观众看到了由卫星拍摄的台风动画云图。

之后还增加了中国责任海区天气预报,为海上航运、捕捞、勘探进行气象服务(1989年2月6日改在午间新闻(1995年4月3日改名为《新闻30分》)结束后播出);另外在夏天还增加了台风预报图。以那个年代的技术水平,天气预报画面还是非常具有视觉震撼力的。

伴随着新一代广播级电视天气预报制作系统的建成,1993年电视天气预报迎来了又一次重大突破。就背景图而言,形式上出现了三维立体天气符号;内容上全国天气趋势时效由24小时延长到48小时。

跨入21世纪,新的背景画面还在继续增加或者更新。2003年3月3日预报时效再次拉长到72小时。

另外根据观众对气象信息的不同需求,按季节、天气气候和配合重大活动等热点,陆续推出了一系列小栏目:如24节气、春播天气、麦收天气、各种灾害性天气成因以及防灾减灾、一周天气回顾、天气气候评述、节日天气、香港和。

本文标签: 天气预报天气电视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