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1532440

2024年2月6日发(作者:)

2020年湖南省长沙市中考生物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

1.

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主要是( )

A.

观察法和调查法

C.

调查法和分析法

B.

实验法和调查法

D.

观察法和实验法

2.

某同学在使用显微镜时,看不到白亮的视野。分析原因不可能是( )

A.

使用了低倍显微镜

C.

反光镜没有把光线反射到通光孔

3.

下列生物适应生活在寒冷环境中的是

B.

物镜没有对准通光孔

D.

光圈没有对准通光孔

A.

B.

C.

D.

4.

一个成年人体内大约有180万亿个体细胞,这些细胞

A.

大小相似

B.

形态相似

C.

功能相似

D.

结构相似

5.

桫椤为我国一级保护植物。桫椤有根、茎、叶的分化,能够产生孢子,据此判断它属于

A.

藻类植物

B.

苔藓植物

C.

蕨类植物

D.

种子植物

6.

如图是探究种子萌发所需环境条件的实验,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最可能萌发的是5号种子

C.

3号和6号可以探究水分的作用

7.

下列植物属于被子植物的是()

B.

1号不萌发是因为氧气不足

D.

每组实验的种子数过少

A.

墙藓

B.

水绵

C.

油松

D.

桃子

8.

如图是花的结构,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雄蕊包括②③

B.

雌蕊包括①④⑤⑥

C.

⑥是胚珠,将来发育成种子

D.

一朵花的主要结构是⑤⑥

9.

某同学在做实验时所看到的菠菜横切面如图所示,②是( )

A.

栅栏组织

B.

海绵组织

C.

表皮

D.

叶脉

10.

为响应农业部和中国奶业协会启动的“中国小康牛奶行动”,莱芜市政府为全市小学生每天免费供应一包牛奶,如表为一包纯牛奶的营养成分表,其中不能为小学生提供能量的营养成分是()

项目

每100mL

3.2g

蛋白质

脂肪

4.0g

糖类

4.8g

62mg

100mg

A.

蛋白质

B.

钠、钙

C.

糖类

D.

脂肪

11.

下列关于食物的营养成分和消化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脂肪的消化需要胆汁的参与,肝脏分泌的胆汁含有消化酶

B.

淀粉的消化从口腔开始。在口腔中,淀粉能被分解为麦芽糖

C.

人体严重缺乏维生素A容易得坏血病,应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

D.

蛋白质是人体生长发育、组织更新的物质基础,是最主要的供能物质

12.

研究被测试者的血浆、肾小管以及输尿管中有液体,里面P和Q两种物质的浓度(单位克/100毫升)如表所示,指出P和Q各是什么物质( )

P

Q

血浆

0、03

0、1

肾小管

0、03

0、1

输尿管

2

0

A.

P是葡萄糖,Q是尿素

C.

P是尿素,Q是蛋白质

B.

P是葡萄糖,Q是尿素

D.

P是尿素,Q是葡萄糖

13.

下列各腺体中。既是外分泌腺,又是内分泌腺的是( )

A.

甲状腺

B.

唾液腺

C.

胰腺

D.

肝脏

14.

下列关于蝗虫、蜘蛛、蜈蚣等节肢动物的共同特征中,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体表有外骨骼

C.

有三对足,两对翅

15.

运动是以( )为支点.

B.

附肢都分节

D.

身体有很多体节构成

A.

B.

关节

C.

骨骼肌

D.

骨骼

16.

十二生肖中的丑牛、巳蛇、酉鸡的共同特征是()

A.

体温恒定

B.

用肺呼吸

C.

胎生哺乳

D.

体表被毛

17.

下列关于人类对细菌、真菌的利用,对应有误的是( )

A.

酵母菌-产生沼气

C.

青霉菌-抗生素

B.

醋酸菌-制醋

D.

乳酸菌-酸奶

18.

下列属于人类对真菌的利用的是( )

①制泡菜

②酿酒

③制醋

④生产青霉素

⑤蒸馒头

A.

①②④

B.

②④⑤

C.

①③④

D.

②③⑤

19.

近年来,引起鸡鸭等动物患“禽流感”的病原体属于以下哪种病毒类型?()

A.

细菌病毒

B.

植物病毒

C.

细菌病毒

D.

动物病毒

20.

人们常用扦插、嫁接等方法繁殖果树,和有性生殖相比,其主要优点是( )

A.

后代具有更强的生活力

C.

后代保持亲本优良性状

B.

后代每年可提前开花结果

D.

后代变异性增加

21.

如图是两种昆虫的发育过程,正确的是( )

A.

甲属于完全变态

B.

乙属于不完全变态

C.

发育过程都是:卵→幼虫→蛹→成虫

D.

都是变态发育

22.

一个动物细胞的细胞核有8条染色体(遗传物质),经过2次细胞分裂后,细胞的数量和每个细胞中染色体的数量分别是

A.

4、8

B.

4、4

C.

6、8

D.

6、4

23.

下列关于基因、DNA、和染色体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每条DNA分子上会有1个基因

B.

每条染色体上会有2个DNA分子

C.

每条染色体上会有很多个蛋白质分子

D.

基因是全部的DNA片段

24.

下列疾病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的是

A.

龋齿

B.

结核病

C.

夜盲症

D.

坏血病

25.

下列各项人类活动中,符合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是( )

A.

围湖造田

B.

果林养鸡

C.

焚烧秸秆

D.

毁林造田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35.0分)

26.

现有一台显微镜,配有两个物镜A(10×)、B(40×)和两个目镜C(40×)、D(10×)。请回答下列问题。

(1)对光时,物镜________(填字母A或B)应正对通光孔上方。

(2)若要在显微镜视野内看到的细胞数目最多,应选择的目镜和物镜是________(填两个字母,顺序可以颠倒)。

(3)将写有字母的透明胶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看到的物像如图,则该字母是________。

(4)要想将右图中的字母移动到视野中央,则应向________方移动透明胶片。

(5)如果视野中有污点,转动目镜时污点跟着动则污点可能在________上。

(6)在用显微镜观察到的细胞后,将物镜由10×转换成40×,显微镜下的视野会变________(亮/暗)。

27.

如图是模拟呼吸运动的模式图请观察并根据实验情况回答问题:

(1)在此装置中,小气球代表______玻璃管代表______,橡皮膜代表______

(2)用手向上顶起橡皮模如图1,模拟的是______(填吸气或呼气),此时肺的体积是______(填扩大或缩小).

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一组实验,烧瓶中的溶液pH大于28.

某同学为验证与光合作用相关的一些结论,7,均含适量的焦性没食子酸,焦性没食子酸在碱性环境下遇氧气会由元色变褐色。请回答:

______(1)如果要研究光合作用是否需要CO2,应选用______两个烧瓶进行对照。一段时间后,号瓶最先变褐色。

(2)如果本实验不加指示剂,为判断光合作用是否进行,还可采用的方法有:______(写出一种即可)。

29.

为什么说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

30.

流行性腮腺炎是儿童少年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它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以腮腺肿痛为主要特征。该病主要通过直接接触、飞沫、唾液的吸入进行传播。一旦患有腮腺炎,应隔离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后才可入托或上学,以免传染他人。

(1)引起流行性腮腺炎的病原体是______,它的结构简单,主要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______组成。

(2)流行性腮腺炎的主要传播途径是______,隔离腮腺炎患者属于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______.

(3)在人出生14个月时常规给予注射腮腺炎减毒活疫苗或麻疹、腮腺炎和风疹三联疫苗可起到较好的免疫效果,这种免疫方式属于______免疫.

31.

下表是一个家庭中各成员性状的调查结果,请分析调査结果并回答有关问题:

成员

父亲

性状

酒窝

耳垂

皮肤颜色

有耳垂

正常

有耳垂

正常

有耳垂

白化

母亲

女儿

(1)在遗传学上,把女儿部分性状与父母相似的现象称为________,这些与父母相似的性状是由________控制的,它存在于染色体上,染色体在人体细胞中是23对,在生殖细胞中是________条。

(2)假设有酒窝是显性性状,控制酒窝的基因是D、d,则母亲的基因组成是________,女儿的基因组成是________。

(3)根据调査结果,小李认为________(填“有耳垂”或“无耳垂”或“无法判定”)为显性性状。

(4)若用A表示控制正常肤色的基因,a表示控制白化肤色的基因,则该家庭中父亲的基因组成是________,若该夫妇再生一个孩子,是白化病患者的概率是________。为此,我国婚姻法规定:________和________代以内旁系血亲之间禁止结婚。

32.

如图,当香蕉被挂在高处,黑猩猩徒手拿不到时,它会尝试着把几个木箱堆叠起来,然后爬到木箱顶上去摘香蕉。试分析回答:

(1)黑猩猩的这种行为属于______行为。

(2)刚出生不久的幼猩猩能否完成这种行为?______(填能或不能)。幼猩猩要完成这种行为,需要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积累______和学习而获得。

(3)先天性行为是由动物体内的______决定的。

(4)动物通过______行为,大大提高了适应复杂环境的能力。

(5)黑猩猩能完成上述复杂的动作(其他低等动物不能),说明了______。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5.0分)

33.

为探究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某生物兴趣小组做了如下探究实验:

提出的问题:废电池对种子萌发有影响吗?

实验器材:大豆种子、废电池浸出液、清水、培养皿、滤纸、纱布。

实验方案:

I.取相同的2个培养皿,编号1号和2号,底部垫上几层吸水纸;

Ⅱ.向两个培养皿中分别放入大豆种子各20粒,在种子上面覆盖纱布,放在温暖的地方培养;

Ⅲ.每天向1号培养皿纱布上洒等量的电池浸出液,保持种子湿润,2号培养皿不做任何处理

Ⅳ.观察大豆种子的萌发情况并做好记录

实验结果:10天后两组培养皿中的种子都没有萌发。

根据实验方案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假设是______。

(2)设计2号实验的目的是______。

(3)从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看,能否说明废电池浸出液对种子萌发有影响?______。为什么?______。

(4)想达到预期实验结果必须对原实验方案进行修改,即每天向1号培养皿纱布上洒等量的电池浸出液的同时,还应向______。

34.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 ≤ 2.5μm的颗粒物。由于它能通过呼吸系统直接进入血液,对健康危害极大。为了探究空气中PM2.5的浓度与城市车流量是否相关,同学们选不同时间段,对城市空气进行采样,检测PM2.5的浓度,统计结果如下表(单位:μ m/m³):

采样时段

组别

1

2

3

平均值

请分析回答:

清晨

上班时段

中午

下班时段

(车流量最大)

97

98

99

98

(车流量最小)

(车流量大)

(车流量小)

19

21

20

20

89

83

86

86

43

39

41

41

(1)PM2.5进入肺的“旅程”是:鼻→____→喉→____→支气管→肺

(2)该探究实验中,______为实验的变量,其他条件都应相同。

(3)对三组数据进行求平均值的处理,这是为了__________。

(4)根据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结论:车流量越大,PM2.5的浓度越______。

(5)由此,对我们日常出行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

泡菜是我国北方人民广泛喜爱的一种菜肴,但在腌制过程中,由于一些硝酸盐还原菌的作用,会产生一定量的亚硝酸盐,某校自然科学课外研究小组为了了解泡菜在腌制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变化及其高峰期出现的时间,以及泡菜在加热煮熟状态下亚硝酸盐含量变化的情况进行了如下实验

(1)选1、2、3号容量相同的泡菜坛,分别加入0.6kg的新鲜莲花菜;

(2)再在坛中加满煮沸过的质量分数为10%的NaC1溶液

(3)封坛前分别测量各坛中液体未加热和煮沸后亚硝酸盐的含量;

(4)用水封坛,放在15~20℃环境中;

(5)以后每隔4天测量一次,直至泡菜腌熟能够食用为止,周期约为15天。所得数据见表1和表2

表1泡菜腌制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未加热)

亚硝酸盐含量(mg/kg)

时间

封坛前

第4天

第8天

第12天

第16天

表2

亚硝酸盐含量(mg/kg)

时间

封坛前

第4天

第8天

第12天

第16天

1号坛

0.15

0.6

0.2

0.1

0.1

2号坛

0.15

0.2

0.1

0.05

0.05

3号坛

0.15

0.8

0.6

0.2

0.2

未加热

1号坛

0.15

0.6

0.2

0.1

0.1

2号坛

0.15

0.2

0.1

0.05

0.05

3号坛

0.15

0.8

0.6

0.2

0.2

加热煮熟后

1号坛

0.15

0.6

0.2

0.1

0.1

2号坛

0.15

0.2

0.1

0.05

0.05

3号坛

0.15

0.8

0.6

0.2

0.2

请根据上述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1)在该项研究中,要取同样处置的3只坛的目的是什么?______。

(2)请根据表1中的数据,以时间为横坐标、亚硝酸盐含量为纵坐标,绘制只坛内亚硝酸盐含量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图。______。

(3)根据曲线及表1、表2中的数据,你可以推理出什么结论?______。

(4)该项研究的设计存在着一个较明显的缺陷,你认为是什么?______。

-------- 答案与解析 --------

1.答案:D

解析:解:ABC、研究动物的行为,宜采用观察法和实验法为主要方法,调查法和分析法不宜研究动物的行为,ABC不合题意。

D、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和和实验法。两者的区别:观察法要求观察者对动物不施加任何影响,真实观察并记录;实验法强调根据研究目标的需要而改变动物的生活条件,在改变的环境下观察动物的行为反应。联系:实验法是以观察法为基础的。D符合题意。

故选:D。

科学探究是指为了能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通俗地说,就是让我们自己去发现问题。主动去寻找答案,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科学探究重在探索的过程,而不是只注重答案本身。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①观察法、②调查法、③实验法、④测量法等。

本题考查学生对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情况属于基础题。

2.答案:A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显微镜使用的有关知识。明确显微镜对光的正确操作步骤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在使用显微镜观察物像时,目镜、物镜、通光孔、光圈应在同一条直线上,这样光线才能通过,才能观察到物像。因此使用显微镜观察前需要对光。

A.物镜对准通光孔,就能让光线通过,与使用了低倍镜或高倍镜无关,A符合题意;

B.当物镜没有对准通光孔,光线就不会通过通光孔、物镜、镜筒、目镜进入视野,就不会看到白亮的视野。这时需要转动转换器调节使物镜对准通光孔就可,B不符合题意;

C.反光镜没有对准光源,光线就不会通过光圈、通光孔、物镜、镜筒、目镜进入视野,就不会看到白亮的视野,C不符合题意;

D.光圈没有对准通光孔,光线就不会通过光圈、通光孔、物镜、镜筒、目镜进入视野,就不会看到白亮的视野,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明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解答的关键。

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去,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又影响和改变着环境。鸵鸟是走禽类,适应于沙漠荒原中生活,善奔跑,奔跑速度约每小时60公里;蕨类植物生殖离不开水,适于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骆驼刺根很长,能吸收土壤深处的水和无机盐,适于生活在干旱的环境中;企鹅皮下脂肪很厚,利用保温,适于生活在寒冷的环境中。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4.答案: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人体细胞的共同特点。解题的关键是理解结合人体的结构层次理解人体所有的细胞都是受精卵分裂分化形成的。

在正常的情况下,经过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在遗传物质的作用下,其形态、结构、功能随着细胞的生长出现了差异,这就是细胞的分化。人体所有细胞都是由一个受精卵经过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因此这些细胞结构相似,大小不同,形态各异、功能也不同,综上所述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5.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桫椤的所属类群,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明确桫椤属于蕨类植物。

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且体内有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能为植株输送营养物质,以及支持地上高大的部分,因此,蕨类植物一般长的比较高大。类植物无花,不能结出果实和种子,用孢

子繁殖后代,属于孢子植物,蕨类植物的生殖离不开水,适于生活在阴湿处。由题意可知,桫椤有根、茎、叶的分化,能够产生孢子,据此判断桫椤属于蕨类植物。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6.答案:D

解析:解:A、1号种子所处的环境中缺少水分,因此不能萌发;2号种子具备了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即: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因此,种子最可能萌发;3号种子浸没在水中,缺少空气,因此不能萌发。4号种子所处的环境温度太低且缺水水分,因此种子不能萌发;5号种子所处的环境温度太低,即没有适宜的温度,因此种子不能萌发;6号种子浸没在水中,缺少空气,且所处的环境温度太低,因此种子不能萌发。A错误;

B、1号种子所处的环境中缺少水分,因此不能萌发,B错误;

C、1号和2号种子唯一的变量是水分,因此1号和2号种子对比,说明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水分;

3号和6号缺乏充足的空气,不能构成一组对照实验,C错误;

D、每组种子数1个,数量太少,具有偶然性。D正确。

故选:D。

分析实验装置可知,该同学为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设置了三组对照实验:1号种子与2种子、3号种子与2种子、5号种子与2种子,变量分别是水分、空气、温度。种子萌发必须满足外界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有完整而有活力的胚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以及种子不在休眠期。

通过该实验可知:科学探究中,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好的两个关键问题。

7.答案:D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常见的被子植物。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知被子植物的特征。

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都不结种子,用孢子繁殖后代,属于孢子植物,它们都不能产生种子;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都结种子,用种子繁殖后代,属于种子植物。

A.墙藓属于苔藓植物,用孢子来繁殖后代,属于孢子植物,故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B.水绵属于藻类植物,用孢子来繁殖后代,属于孢子植物,故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C.油松用种子来繁殖后代,属于种子植物中的裸子植物,裸子植物的种子是裸露的,没有果皮包被,故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桃子用种子来繁殖后代,属于种子植物中的被子植物,被子植物的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故此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 D。

8.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花的结构及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掌握花的结构和功能、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是解题的关键。

花药和花丝合称雄蕊,柱头、花柱、子房合称雌蕊,雌蕊和雄蕊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有直接关系,是花的主要结构。图中①柱头、②花药、③花丝、④花柱、⑤子房、⑥胚珠。

A.②花药和③花丝合称雄蕊,故A正确;

B.①柱头、④花柱、⑤子房合称雌蕊,⑤子房内有⑥胚珠,故B正确;

C.当花完成传粉与受精后,花瓣、雄蕊及柱头和花柱都纷纷凋落,而子房将继续发育,如图示:

可见,子房发育成果实,子房里面的胚珠发育成种子,故C正确;

D.雌蕊和雄蕊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有直接关系,是花的主要结构,故D错误。

故选D。

9.答案:A

解析:解:观图可知:①是上表皮、②是栅栏组织、③是叶脉、④是下表皮。

故选:A。

叶片由表皮、叶肉和叶脉组成。

解题的关键是知道叶片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

10.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及作用。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六大类营养物质的主要作用。

食物中的六大类营养物质,它们各具有一定的作用。糖类、脂肪、蛋白质都是组成细胞的主要物质,并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糖类是主要的供能物质,能为人体提供能量;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与人体的生长发育以及细胞的修复和更新有重要关系,也能提供少量的能量;脂肪是备用能源,一般存储在皮下备用。水、无机盐、维生素不能提供能量,其中水是构成细胞的主要成分,人体的废物和营养物质必须溶解在水中才能被运输。表格中糖类、脂肪、蛋白质都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表格中钠、钙都属于无机盐,而无机盐不能提供能量。因此不能为小学生提供能量的营养成分是钠和钙,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11.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食物的营养成分及其消化过程,掌握食物的营养成分及其消化过程是解题的关键。

A.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能够分泌胆汁。分泌的胆汁中不含有消化酶,对脂肪起乳化作用,进行物理性消化,故A不符合题意;

B.淀粉的初步消化是在口腔中开始的,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一部分淀粉转化成了麦芽糖,最终在小肠内在胰液和肠液的作用下被消化成葡萄糖被人体吸收,故B符合题意;

C.坏血病是体内缺乏维生素C造成的,新鲜蔬菜和水果中富含维生素C,应该注意补充,故C不符合题意;

D.蛋白质是人体生长发育、组织更新的物质基础,同时蛋白质虽然也能在体内分解,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但不是主要的供能物质,而糖类是人体主要的供能物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2.答案:D

解析:解:A、如果P是葡萄糖,到输尿管时应该是0,不应该变大,A错误;

B、如果P是葡萄糖,到输尿管时应该是0,不应该变大,B错误;

C、如果Q是蛋白质,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被过滤回血液,当液体流经肾小管时为0,不应该不变,C错误;

D、P是尿素,流经输尿管时之所以变大是因为大部分的水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了血液,而Q是葡萄糖也符合题意,D正确。

故选:D。

由所学的知识可以知道:(1)在肾小管中流的液体是原尿,输尿管中的液体是尿液。(2)原尿是血液流经肾小球时形成的,尿液是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形成的。

(3)肾小球过滤的是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肾小管重吸收的是大部分的水、全部的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据此可以解答本题。

本题考查学生对尿的形成过程知识点的理解,考查学生区分血浆、原尿和尿液的能力。

13.答案:C

解析:解:选项中,甲状腺的分泌物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里,是内分泌腺;唾液腺和肝脏分泌物通过导管排出,是外分泌腺;胰腺具有内分泌部和外分泌部,其内分泌部是胰岛,分泌物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里,是内分泌腺,外分泌部分泌的胰液通过导管进入十二指肠,是外分泌腺,因此胰腺既具有外分泌功能又具有内分泌功能。

故选:C。

人体内的腺体包括内分泌腺和外分泌腺:皮脂腺、汗腺、唾液腺等,它们的分泌物是通过导管排出的,因此这类腺体叫外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物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里,随着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这类腺体叫内分泌腺。

此题考查了内外分泌腺的区别:分泌物的去向不同。内、外分泌腺的判断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难度一般,可结合着其概念理解掌握。

14.答案:C

解析:解:A、体表有外骨骼是蝗虫,蜘蛛,蜈蚣等节肢动物的共同特征,A正确。

B、蝗虫,蜘蛛,蜈蚣的足和触角分节,B正确。

C、蝗虫有三对足,两对翅,而蜘蛛和蜈蚣没有翅,C错误。

D、蝗虫,蜘蛛,蜈蚣等节肢动物的身体有许多体节构成的,D正确。

故选:C

节肢动物的身体有许多体节构成的,并且分部,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也分节,但有的有单眼和复眼。

明确节肢动物的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15.答案:B

解析:解:骨和骨连接构成骨骼,有的骨连接是不能活动的,如脑颅骨各骨之间的连接;有的稍微能活动,如椎骨前方椎体间的连接;还有一种是能活动的,即一般所说的关节,如上肢的肩关节、肘关节,下肢的髋关节、膝关节等。关节是骨连接的主要形式。骨骼肌两端较细呈乳白色的部分是肌腱(属于结缔组织),分别附着在相邻的两块骨上,中间较粗的部分是肌腹,主要由肌肉组织构成,外面包有结缔组织膜,里面有许多血管和神经,能够收缩和舒张。

骨、关节和肌肉的关系:在

因神经系统的支配下,骨骼肌收缩,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此运动是以骨为杠杆、关节为支点、骨骼肌为动力而形成的。

故选:B。

动物的运动方式都是以一定的结构作为基础的,人等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骨连接和骨骼肌组成。

人体完成一个运动都要有神经系统的调节,有骨、骨骼肌、关节的共同参与,多组肌肉的协调作用,才能完成。

16.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爬行动物、鸟类、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解题关键是知道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类的共同特征。

哺乳动物体的主要特征是表被毛,胎生哺乳,心脏四腔,用肺呼吸,体温恒定等特征。鸟类的主要特征为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有气囊,辅助肺完成双重呼吸,为恒温动物。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是:皮肤干燥厚实,体表覆盖着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丑牛属哺乳动物,蛇是爬行动物,鸡是鸟类,它们三者的共同特征是:都用肺呼吸。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17.答案:A

解析:解:A、做馒头或面包时,经常要用到酵母菌,酵母菌可以分解面粉中的葡萄糖,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气体,遇热膨胀而形成小孔,使得馒头或面包暄软多空,A错误;

B、制醋要用到醋酸菌,制味精要用到黄色短杆菌;B正确;

C、青霉菌能够产生青霉素,青霉素属于抗生素,C正确;

D、乳酸菌在无氧气,适宜温度的环境中能够制作酸奶,D正确。

故选:A。

微生物的发酵在食品的制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如制馒头、面包、酿酒要用到酵母菌,制酸奶要用到乳酸菌。

明确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18.答案:B

解析:解:制泡菜要用到乳酸菌,乳酸菌属于细菌,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使得奶出现一种特殊的风味,还不降低奶的品质;制醋

要用到醋酸菌,醋酸菌也属于细菌,醋酸菌发酵产生醋酸;青霉发酵能提取青霉素,青霉属于真菌;蒸馒头、面包、酿酒要用到酵母菌,可见②④⑤属于人类对真菌的利用。

故选:B。

我们生活中的食品的制作都离不开细菌和真菌,微生物的发酵在食品和药品的制作中有重要意义,如制馒头和面包要用到酵母菌,据此答题。

多掌握常见的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的例子,并理解其原理,了解常见的细菌和真菌。

19.答案:D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病毒的分类,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病毒的种类包括植物病毒、动物病毒、细菌病毒。

依据病毒寄生的生物体的不同,把病毒分成三类,分别是植物病毒、动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寄生在植物体内的病毒叫植物病毒;寄生在动物体内的病毒叫动物病毒;寄生在细菌细胞内的病毒叫细菌病毒,又叫噬菌体。由此可知题中引起鸡鸭等动物患“禽流感”的病原体是寄生在鸡鸭等动物体内的,因此属于动物病毒。可见D符合题意。

故选D。

20.答案:C

解析:解:嫁接是指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在另一个植物体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没有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的过程,属于无性繁殖,因而后代一般不会出现变异,能保持嫁接上去的接穗优良性状的稳定,而砧木一般不会对接穗的遗传性产生影响。扦插一般使用植物体的茎,经过处理,插在土壤中,发育成一个新个体的过程,也没有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的过程,属于无性繁殖,因而后代一般不会出现变异,能保持亲本性状的稳定。而有性生殖过程中,有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的过程,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因此后代容易发生变异。可见C符合题意。

故选:C。

有性生殖指的是两性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无性生殖指的是不需要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过程。

关键点:无性繁殖能保持亲本性状的稳定。扦插和嫁接属于无性繁殖。

21.答案:D

解析:解:A、图甲蝗虫的发育经过了受精卵→幼虫→成虫三个阶段,属于不完全变态,A错误;

B、图乙蝴蝶的发育经过了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属于完全变态,B错误;

C、蝗虫的发育经过了受精卵→幼虫→成虫三个阶段,蝴蝶的发育经过了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C错误;

D、图甲蝗虫的发育经过了受精卵→幼虫→成虫三个阶段,属于不完全变态,图乙蝴蝶的发育经过了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属于完全变态,可见都是变态发育,D正确。

故选:D。

图甲中的昆虫发育过程经过了受精卵、若虫和成虫三个阶段,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而乙图中的昆

虫发育过程经过了受精卵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属于完全变态发育。

明确昆虫的两种发育方式。

22.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细胞分裂的过程。理解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是解题的关键。

细胞的分裂是指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一个细胞经过一次分裂,形成两个新细胞。两次分裂后,形成四个新细胞……,在细胞分裂中最重要的变化是细胞核中染色体的变化。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加倍,随着分裂的进行,染色体分成形态和数目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这样就保证了通过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与原细胞所含的遗传物质相同。因此,一个动物细胞的细胞核有8条染色体(遗传物质),经过2次细胞分裂后,细胞的数量和每个细胞中染色体的数量分别是4、8。故A正确。

故选A。

23.答案:C

解析:

此题考查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掌握染色体、基因、DNA的相关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细胞核中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叫做染色体,它是由DNA和蛋白质两部分组成,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呈双螺旋结构,一条染色体上包含一个DNA分子,一个DNA分子有许多个基因,基因是DNA上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遗传片段,一条染色体上携带着许多基因,它们之间的关系:基因位于DNA上,DNA位于染色体上,染色体存在于细胞核,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

A.每条DNA分子有许多个基因,故A不符合题意;

B.每条染色体上包含一个DNA分子,故B不符合题意;

C.细胞核中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叫做染色体,它是由DNA和蛋白质两部分组成。每条染色体上会有很多个蛋白质分子,故C符合题意;

D.基因是DNA上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遗传片段,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4.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疫苗的接种。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知计划免疫的原理。

疫苗是用减毒的、低毒的、灭活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到人体后,能刺激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来消灭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起到预防某种传染病的目的。计划免疫是指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各种安全有效的疫苗,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的给儿童接种,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龋齿、夜盲症、坏血病都不是传染病,不能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而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侵入机体而引起的疾病,可以通过接种破伤风疫苗预防结核病。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25.答案:B

解析:解:A.围湖造田是指将湖泊的浅水草滩由人工围垦成为农田的一种活动。围湖造田是过度围垦往往会损害湖泊自然资源,破坏湖泊生态环境和调蓄功能。A错误。

B、果林养鸡,既可获得鸡产品,又可利用鸡吃掉果林中的害虫和杂草,排泄粪肥,翻动泥土促进肥料分解,为果林生长创造良好条件,B正确。

C.焚烧秸秆既浪费资源,又会造成空气污染,C错误;

D、毁林造田会破坏森林环境,D错误。

故选:B。

人类活动对生态的影响有两大方面:一是有利于或改善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二是不利于或破坏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从目前看,大多活动都是破坏性的。这种破坏又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直接破坏,如过度的砍伐、开垦、放牧、狩猎、捕捞等。二是间接地破坏,如:工业的排污、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大气变暖、海平面上升等等,破坏了生物的生存环境。而地球上所有生物间又是以各自的生物圈相互串成一个共同的生态系统,生物愈是进化,抵抗环境变化的能力就愈差(非典的肆虐就是最好的例子)。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类生活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26.答案:(1)A

(2)A和D

(3)d

(4)右上方

(5)目镜

(6)暗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方法,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知显微镜各部分结构以及功能。

(1)在用显微镜观察物体时,要先对光。对光时,先转动粗准焦螺旋,让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因为在低倍镜下,视野宽容易发现物像),左眼注视目镜,让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转动反关镜(反光镜朝向光源),直到看到一个白亮的视野为止。

(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与所观察到的范围之间的关系是: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所观察到的物像体积越大,视野内所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少;相反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所观察到的物像体积越小,视野内所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多。所以用显微镜观察细胞临时装片的同一部位时,要使视野内所看到的细胞数目最多,应该是放大倍数最小的显微镜,故应选择的目镜和物镜是A和D。

(3)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颠倒、左右也颠倒的放大的图像,在显微镜的视野中看到一个“P”,那么,玻片上写的是完全倒置的“d“。

(4)显微镜看到的物像不但上下颠倒,左右也颠倒。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如我们向右移动玻片标本,而在显微镜内看到的物像则是向左移动的。较理想的图象位于视野右上方,要想把它移到视野中央,应该向右上方移动玻片标本。

(5)我们视野中能看到污点的位置只有目镜、物镜与玻片标本,判断的方法是转动目镜或移动玻片。转动目镜污点动就在目镜,不动就不在目镜;移动载玻片,污点移动就在装片,不动就不在装片;如果不在目镜和玻片标本,那就一定在物镜上。题干中,转动目镜,污点跟着动,说明污点在目镜。

(6)在使用显微镜观察到细胞后,若将低倍物镜转换成高倍物镜,显微镜下的视野会变暗。

27.答案:(1)肺;气管;膈肌

(2)呼气;缩小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在吸气和呼气时膈肌、胸廓、肺以及肺内气压的变化的情况,必须首先明确各部分的结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掌握吸气呼吸时膈肌胸廓肺的状态。

解:(1)图中小气球代表的是肺,玻璃管代表的是气管,橡皮膜代表的是膈肌;钟罩代表的是胸廓。

(2)吸气过程。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胸廓的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容积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图中1膈肌顶部升高,肺缩小,表示呼气,图中2膈肌顶部下降,肺扩张,表示吸气。

故答案为:

(1)肺;气管;膈肌

(2)呼气;缩小

28.答案:②④;④;金鱼藻叶表面有气泡产生

解析:解:(1)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的实验,变量是二氧化碳,在设置对照组时,要控制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条件。即除了有无二氧化碳的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应该相同,因此,应选用②与④两个烧瓶进行对照。一段时间后,④号瓶变褐色,②号瓶不变色,说明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2)该装置还可以用来验证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将②与④两个烧瓶放在光下进行对照。一段时间后,观察④号瓶金鱼藻叶表面有气泡的产生,②号瓶金鱼藻叶表面没有气泡的产生,收集起来的气体可以使带火星的火柴棒猛烈地燃烧,说明绿色植物在光下产生氧气。

故答案为:(1)②④;④

(2)金鱼藻叶表面有气泡产生

①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

②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条件时光能;场所是叶绿体。

熟练掌握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产物、场所。

29.答案:小肠约长约5~6 m,小肠内壁有环形皱襞,皱襞上有小肠绒毛,增大了吸收营养物质的面积.

解析:

本题考查要从小肠的结构特点方面考虑解答。小肠壁上有许多能够分泌消化液的肠腺是与其消化功能相适应的。

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这是与其结构特点相适应的:小肠很长,长约5~6m,小肠内具有肠液、胰液和胆汁等多种消化液;小肠内壁有环形皱襞,皱襞上有小肠绒毛,增大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绒毛壁、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都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有利于营养物质被吸收进入小肠内壁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中。这些特点中与小肠的吸收功能相适应是:小肠约长约5~6 m,小肠内壁有环形皱襞,皱襞上有小肠绒毛,增大了吸收营养物质的面积。

故答案为:小肠约长约5~6 m,小肠内壁有环形皱襞,皱襞上有小肠绒毛,增大了吸收营养物质的面积.

30.答案:(1)腮腺炎病毒;遗传物质

(2)通过直接接触、飞沫、唾液的吸入进行传播;

控制传染源

(3)特异性

解析:

本题考查病毒的结构,传染病的流行环节和预防措施,特异性免疫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理解病毒的形态结构特点,传染病的流行环节和预防措施,特异性免疫的特点。

(1)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引起流行性腮腺炎的病原体是腮腺炎病毒,病毒的结构简单,无细胞结构,只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

(2)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所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流行性腮腺炎的主要传播途径是通过直接接触、飞沫、唾液的吸入进行传播,隔离腮腺炎患者属于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控制传染源。

(3)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人生来就有的对大多数病原体有防御功能的免疫;特异性免疫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的免疫。在人出生14个月时常规给予注射腮腺炎减毒活疫苗

或麻疹、腮腺炎和风疹三联疫苗可起到较好的免疫效果,这种免疫方式属于特异性免疫。

故答案为:

(1)腮腺炎病毒;遗传物质

(2)通过直接接触、飞沫、唾液的吸入进行传播;

控制传染源

(3)特异性

31.答案:(1)遗传;基因;23

(2)dd、Dd

(3)无法判定

(4)Aa;25%;直系血亲;三

解析: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生物遗传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因的显性与隐性,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以及人类遗传病和优生优育。

生物体的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当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则亲代个体表现的性状是显性性状,子代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

(1)在遗传学上,把女儿部分性状与父母相似的现象称为遗传,体现了亲子代之间在性状上的相似性。我们所表现出的与父母相似的性状,是由DNA上的基因控制的。人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3对,也就是46条。在形成精子和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一半,是每对染色体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所以人的精子和卵细胞(即生殖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是23条。

(2)假设有酒窝是显性性状,由显性基因控制,无酒窝为隐性性状,由隐性基因控制。如果控制有酒窝的基因是D,控制无酒窝的基因是d,则母亲无酒窝的基因组成是dd,女儿的有酒窝基因组成是Dd。

(3)表格中父母都是有耳垂,女儿是有耳垂,所以根据调査结果,小李认为无法判定有耳垂为显性性状。

(4)由表中数据可知,肤色正常的夫妇生出了患白化病的孩子,说明夫妇双方除含有一个正常基因A外,都携带控制白化病的基因a,即夫妇双方的控制肤色的基因组成是Aa,遗传图解如图:

从遗传图解看出如果这对夫妇再生一个孩子,生下正常孩子的几率是75%,肤色白化的可能性是25%。近亲是指的是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近亲结婚所生的孩子患有隐性遗传病的可能性较大。因此我国婚姻法已明确规定,禁止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结婚。

故答案为:

(1)遗传;基因;23

(2)dd、Dd

(3)无法判定

(4)Aa;25%;直系血亲;三

32.答案:(1)学习

(2)不能;生活经验

(3)遗传物质

(4)学习

(5)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

解析:

本题考查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别。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动物行为获得途径和特点。

(1)黑猩猩的这种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通过生活经验的积累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行为,属于学习行为。

(2)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通过生活经验的积累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行为,刚出生不久的幼猩猩不能完成这种行为。幼猩猩要完成这种行为,需要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积累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

(3)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行

为,不会丧失。故先天性行为是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

(4)动物通过学习行为,大大提高了适应复杂环境的能力。

(5)黑猩猩能完成上述复杂的动作(其他低等动物不能),说明了: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

故答案为:

(1)学习

(2)不能;生活经验

(3)遗传物质

(4)学习

(5)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

33.答案:废电池对种子萌发有(或无)影响

对照

不能 10天后两组培养皿中的种子都没有萌发

向2号培养皿中洒适量的清水

解析:解:(1)作出假设是对提出问题的否定或肯定回答,该实验提出的问题:废电池对种子萌发有影响吗?所以作出的假设是废电池对种子萌发有(或无)影响。

(2)为使试验结论更可靠,往往需要设置对照组,所以设计2号实验的目的是对照。

(3)10天后两组培养皿中的种子都没有萌发。不能说明电池浸出液对种子萌发有影响。

(4)对照试验要求遵循变量唯一的原则,所以每天向1号培养皿纱布上洒适量的电池浸出液的同时,还要向2号培养皿中洒适量的清水。

故答案为:(1)废电池对种子萌发有(或无)影响

(2)对照

(3)不能;10天后两组培养皿中的种子都没有萌发

(4)向2号培养皿中洒适量的清水

1、废电池里含有大量重金属汞、镉、锰、铅等。当废电池日晒雨淋表面皮层锈蚀了,其中的成分就会渗透到土壤和地下水,会破坏环境,对生物造成危害。

2、对照试验要求遵循变量唯一的原则。

掌握废电池的危害及对照实验的设计要求

34.答案:(1)咽

气管

(2)采样时段

(3)减少误差

(4)高

(5)绿色出行,多骑自行车,少开私家车等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探究空气中PM2.5的浓度与城市车流量的关系实验。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知探究空气中PM2.5的浓度与城市车流量的关系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探究实验应遵循的原则。

(1)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呼吸的通道;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故PM2.5进入肺的旅程是: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

(2)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空气中PM2.5的浓度与城市车流量是否相关,而在不同时段车流量不同,因此该探究实验中,采样时段为实验的变量,其他条件都应相同。故该探究实验中,采样时段为实验的变量,其他条件都应相同。

(3)一次采样存在一定的误差和偶然性,设置重复组、求取数据的平均值可以减少实验误差。因此对三组数据进行求平均值的处理,这是为了减少误差。

(4)清晨时段,车流量最少,PM2.5的平均值为20μm/m3;上班时段,车流量大,PM2.5的平均值为86μm/m3;中午时段,车流量少,PM2.5的平均值为41μm/m3;下班时段,车流量最大,PM2.5的平均值为98μm/m3。故根据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结论:车流量越大,PM2.5的浓度越高。

(5)由此,对我们日常出行的启示是:绿色出行,多骑自行车,少开私家车等能减少空气污染。

35.答案:减少误差,使结论更可靠

①不同时期泡菜坛中亚硝酸盐的含量不同;②在腌制后的第4天,亚硝酸盐的含量达到峰值;③在腌制的第12天,亚硝酸盐达到最低值并基本保持不变;④泡菜在加热煮熟后,亚硝酸盐含量不变。

该项研究的设计存在着一个较明显的缺陷是:没有设立对照,即需1个与前3个坛同样大小的泡菜坛,在其内加满煮沸过的质量分数为10%的NaCl溶液;并用水封,也应与上述实验组同时进行检测。

解析:解:(1)该项研究中,若用一只坛,结论可能具有偶然性。取同样处置的3只坛可以减少误差,使结论更可靠。

(2)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亚硝酸盐含量,对照表中数据描点,然后用光滑曲线连接起来。

(3)根据表中数据及曲线图可以看出:不同时期泡菜坛中亚硝酸盐的含量不同;②在腌制后的第4天,亚硝酸盐的含量达到峰值;③在腌制的第12天,亚硝酸盐达到最低值并基本保持不变;④泡菜在加热煮熟后,亚硝酸盐含量不变。

(4)该项研究的设计这三只坛都是煮沸前和煮沸后的对比,并没有设立加入煮沸后的食盐水之后不再加热者沸的对照实验,因此该项研究存在的一个较明显的缺陷是:没有设立对照,即需1个与前3个坛同样大小的泡菜坛,在其内加满煮沸过的质量分数为10%的NaCl溶液;并用水封,也应与上

述实验组同时进行检测。

故答案为:(1)减少误差,使结论更可靠;

(2)

(3)①不同时期泡菜坛中亚硝酸盐的含量不同;②在腌制后的第4天,亚硝酸盐的含量达到峰值;③在腌制的第12天,亚硝酸盐达到最低值并基本保持不变;④泡菜在加热煮熟后,亚硝酸盐含量不变。

(4)该项研究的设计存在着一个较明显的缺陷是:没有设立对照,即需1个与前3个坛同样大小的泡菜坛,在其内加满煮沸过的质量分数为10%的NaCl溶液;并用水封,也应与上述实验组同时进行检测。

本题是为了了解泡菜在腌制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变化及其高峰期出现的时间,以及泡菜在加热煮熟状态下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根据实验步骤及表中数据结合课本知识进行分析归纳,实验过程中变量要唯一,这三只坛都是加热前和加热煮沸后的对照,没有和不加热的对照。

本题是一信息给予与实验设计与评价的题目,难度较大,需根据题中信息结合课本知识认真分析得出结论。注意设计实验时要有对照实验。

本文标签: 种子实验属于过程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