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1530885

2024年5月18日发(作者:)

2023年最新的山水诗词11篇

一、运用白描手法,诗中饶有情趣,育清新淡雅之作。

古代的山水田园诗风格淡雅,意境优美。如王维的《山中》诗:“荆溪白石出,天

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在对自然山水的描写中,追求一种空灵的意境,

并且寄寓着一种醇雅的情趣。

在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中,大多运用白描手法,极少有用比兴手法的。如南坑中镇中

邓朝雩老师的《游天子山》:

天子山上薄岚飘,孔雀开屏傲碧霄。

我自攀峰上陡峭,风光一览看天娇。

龙成前的《袁江杂诗(五)》:

蓝天飞燕舞东洲,两岸车行似水流。

远看濂溪图画里,烟云袅袅亮新眸。

钟恒彩的《巫山一段云 · 在大岭至团丰公路上散步》词:

散步团丰路,晨曦伴鸟鸣。精神爽利步轻盈,拂面晓风生。 公路风光美,两旁树木

青。路中花带丽而馨,步步好心情。

第 1 页 共 46 页

刘政生的《西江月 · 芦武公路》:

岭峻腹中穿洞,川深水上架桥。丛林叠嶂彩绸飘,如画新村更俏。 往昔穷乡壤僻,

如今路坦楼高。车流滚滚访罗霄,满载游人歌笑。

所谓白描,是指文字上平白如话、不施渲染烘托的写作风格。鲁迅在他的《南腔北

调集 · 作文秘诀》中对白描一词作过这样的解释:“‘白描’却并没有秘诀。如果要说有,

也不过是和障眼法反一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用这种白描手法做

的诗,少用修辞手法,也不用典故,诗风清新淡雅,一看就懂。

二、注重情景相融,力求诗中有画,创意境幽远之作。

古人创作山水田园诗时,非常注重形象思维的运用,尽量使之诗中有画,借景传

情,情与景相得益彰。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此诗中间二联的画

面清晰、生动,非常传神。《芦溪诗词》中也有不少这类作品,如邓世萍的《夜泛明月湖》:

朗朗长空明月高,轻舟水上弄波涛。

晚风吹得游人醉,把酒湖中问碧霄。

邓世萍这首绝句,句句入画,四句诗共同构成了一幅朦胧而又美丽的湖上夜游图。

第 2 页 共 46 页

徐庆芳的《游玉皇山》:

玉皇山色美,流翠湿人衣。

深壑清泉冷,幽林白鹭飞。

有心听竹语,无意悟禅机。

不得山居久,归来忆采薇。

此诗首联和颔联写景,二句“流翠湿人衣”从王维诗“空翠湿人衣”而来,而着一“流”

字,似更使人感觉到山色的生动与活泼。“深壑清泉冷,幽林白鹭飞”两句诗中有画,可

绘可想,散发出一种清幽之气。颈联上句“有心听竹语”,情趣盎然。竹非能语,清风拂

竹之音也。下句“无意悟禅机”,言唯喜山而已。尾联“不得山居久,归来忆采薇”发一

感叹,玉皇山风光虽然这么好,可惜“我”不能在那里久留,只能做到归来后回想一下过

去在玉皇山下生活的那些日子了。《史记伯夷列传》载,周武王灭殷之后,“伯夷、叔齐耻

之,义不食周粟,隐於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因以“采薇”指归隐或隐遁生活。作者

曾在玉皇山下的张佳坊乡中学任教多年,诗中的“采薇”,应是指作者的这一段“隐逸”

经历。

周英的《初游武功山》:

青峦如鹤立,飞瀑荡云烟。

绿甸铺金顶,丹霞盖九天。

第 3 页 共 46 页

栈桥穿古树,灵石绕山泉。

此景凡间少,我心亦陶然。

周英这首五律,前三联皆入画:青峦、飞瀑、云烟、绿甸、丹霞、栈桥、古树、灵石、

山泉,六句中列九个具象,这些具象通过“立”“荡”“铺”“盖”“穿”“绕”等动词

的衔接,组合成了武功山的整体形象。全诗四联的组织结构为“起——承——再承——连

转带合”的形式,前三联铺垫充分,尾联抒情。

笔者的《四题〈春江如画〉(之一)》:

新叶葱茏鸟语喧,春江碧水翠笼烟。

粼粼倒影千丛树,袅袅渔歌一片船。

可是武陵人境里?会当彭泽酒旗边。

欲临此地邀明月,携友寻诗待晓天。

这首七律,是《四题〈春江如画〉》四首中的第一首。多年前,笔者在“诗文天下社区

论坛”任“天下采风”版面的首席版主,有一天我在“三月风”网站里的图片版面上看到

一幅图片,画面上有一河,河中有一呈弯月形河洲,洲头不远处一渔舟上有渔人摇橹,两

岸绿树如茵,烟雨朦胧。整幅图片已经后期制作染上了一层浅浅的绿色,非常漂亮,于是

便萌生了要为它做一首题图诗的念头。这首七律做成后,我立即将它发到了天下采风版面,

彭福顺老师看到它后和了一首。我有意要难一难他,便再做了第二首。就这样,我每做一

第 4 页 共 46 页

首他就和了一首,我一连做了四首题这张图片的七律。这第一首的前两联也都是写景,系

按图索句之作,将“诗中有画”反过来说就是“画中有诗”。颈联转为设问:“可是武陵

人境里?会当彭泽酒旗边。”这么清雅秀丽的景色究竟是在哪里呢?是不是在陶渊明笔下

的武陵源?要不就应该是在他任过职的彭泽县里?尾联抒发自己的奇想:想与诗友们一起

到图上这风景里去赏月寻诗,玩它一个通宵才好。当时我所看到的这幅图片没有任何说明

文字,值到几年后我才知道这图上的美景原来就是江西婺源县的月亮湾。

再看李荔的《蝶恋花 · 游横龙寺》词(新韵):

柳簇鹅黄湖漾碧,二月寻春,处处着春意。草长莺飞花信递,燕儿早把归程计。 钟

鼓幽幽香火密,世外逢春,肯把春风避。心挽千结恩怨替,春来春去人迢递。

横龙寺在今萍乡城南横龙公园。此词虽名为写寺,但上片写的却是公园,因这湖在

山北,寺在山南,两处地方还差远着呢。先写湖后写寺,说明作者是从山的北麓上去的。

“柳簇鹅黄湖漾碧”使人看到春色,“燕儿早把归程计”则使人感到亲切。词的下片写横

龙寺的只有“钟鼓幽幽香火密”这一句。如果继续将寺内的景观再详细描述的话,由于词

谱容量的限制,抒情的话就会容纳不下去了。

三、关注农家农事,描写田园环境,成闲适恬淡之作。

古代诗作中,有不少描写、欣赏农村田园环境,关注农家农事的诗篇。如东晋陶渊

明的《归田园居》组诗、《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唐代孟

浩然的《过故人庄》,王维的《新晴野望》、《渭川田家》,宋代杨万里的《插秧歌》、《暮行田

间》,陆游的《游山西村》、《岳池农家》、《牧牛儿》、明代钱澄之的《田园杂诗》等。现在,

第 5 页 共 46 页

诗词界将今人写的这一类题材的诗作归入到“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题材中去了。

在我们芦溪诗友中,有一些人曾经种过田,有的甚至现在仍在种田。《芦溪诗词》上刊发过

一些此类题材诗词作品,但是写得比较好的诗作数量很少。这里我仅举三例:

张吉群的《珠亭山竹林逸兴》:

芬芳泥土自然风,吹到农家小院中。

一按快门留倩影,竹香醉倒众诗翁。

这是一首闲适之作,描述了作者随众诗友到宣风镇珠亭山村采风所体验到的事。“一

按快门留倩影”一句具有很强烈的时代感,如果换成别的句子,可能就会分不清是古人写

的还是今人写的诗了。

徐庆芳的《春日》(新韵):

农家耕种欢,无暇赏竹兰。

田野真天地,山林大乐园。

黄花开绿野,白水绕青山。

谷雨清明日,蛙声满稻湾。

徐老师的这首五律我也比较喜欢。全诗描写了农家与农事:“农家耕种欢,无暇赏竹

第 6 页 共 46 页

兰”,也描写了农村的环境,而且着墨较多,有声有色:“谷雨清明日,蛙声满稻湾”—

—有声,读者似乎看到了一只只的青蛙在田埂下正鼓胀着腮帮子一张一合地对歌;“黄花

开绿野,白水绕青山”——黄、绿、青、白,色彩鲜明。这里,春日农村给作者的感受是

“田野真天地,山林大乐园”,是一种清新美、自然美的享受。通过对全诗的诵读,读者

也会被他所描述的田园环境所感染,所愉悦。作者那种热爱农村、喜爱田园风光的思想感

情洋溢于字里行间。

再看笔者的《南乡子 · 春日》词:

绿树掩山家,摩托声催紫燕斜。谁闹芳菲红烂漫?堪夸,可爱桃林无数花。 陌草发

新芽,两岸牛哞初启耙。播种人归天已暮,鸣蛙,西岭残晖吻落霞。

这首词描绘的是山区农村春耕的画面。

绿树掩山家,摩托声催紫燕斜。——写农家,紫燕翩飞在山间田野之中,农家外

面的路上有人骑着摩托车驶过,也许骑车的人正是这农家的主人,他或她正骑着摩托车驶

出。不是柴扉,也不是木制土车驶过,也不是自行车驶过,新时代农村的环境便显现出来

了。

谁闹芳菲红烂漫?堪夸,可爱桃林无数花。——写农家环境,附近有盛开着桃花

的桃树林,它们正在争红斗艳,展现它们美丽的青春花季。

陌草发新芽,两岸牛哞初启耙。——春草生长,草长莺飞,河的两岸已进入春耕

季节,农事繁忙。农夫正在赶牛耙田。

第 7 页 共 46 页

播种人归天已暮,鸣蛙,西岭残晖吻落霞。——天暮人归、田野蛙鸣、残晖落霞,

组合成了一幅农村清丽的图画。

整首词中无一字议论或是直接的情感抒发,但通过各种意象的选择与有机组合,

作者已将自己愉悦的思想情感渗入其间,读者也不难读出作者这种对农村田园环境的欣喜

之情。

二、古今绝句山水诗赏识

(诗词讲座专稿)

1,何为山水诗

山水诗,是指描写山水景观的诗。即以自然风光、主要是山川景象为独立的审美客体,

抒发着诗人对大自然奇妙造化的惊叹、以及行旅出游所触发的心灵感受,是以欣赏和感悟

为主要情调的一类诗篇。说是山水自然风光,其实也包括自然界里的各种自然景观和人造

的景区景点,尤其是有历史积淀的人文古迹等等。山水,是一个泛指的概念,可以是山,

可以是水,也可以是荒原,是沙漠,是田野,不一定非得山和水都同时出现。而且,诗人笔

下所写的山水景观,不一定是亲身经历亲眼所见的实体景象,也可以是间接所见如画作、

影视中的景象,乃至诗人梦境所见或自己头脑里虚拟的景象。简言之,在一首诗里,主题

所表达的内容,只要包含有景观的元素、有景趣的内涵、有景悟的色彩者,尽可归入山水

诗的范畴。

山水诗是中国古代诗歌长河中最具特色的一大支流。

第 8 页 共 46 页

2,山水诗的由来

山水是大自然的杰作。骚客是性情人的翘楚。当文人的情感与山水的景观相碰撞、相

交触、相濡染,便有诗的衍生,诗的变种。这变种,便是山水诗的形成。

山水诗的形成一般认为是在东晋时期。

中国人历来受“天人合一”观念的影响,自魏晋以来便形成一种亲近自然、钟情山水

的风尚。这种风尚在东晋时代的江南地区最早流行。而受流风影响,山水诗便应运而生。

虽然在此之前,从最早的诗三百到战国时期的《楚辞》、乃至汉魏时期的诗赋,均有自然风

景描写的片断和章节,如《诗经.大雅.崧高》中的“崧高维岳,骏极于天”;《楚辞.九章.涉

江》中的“深林杳以冥冥兮,猿貁(you去声)之所居。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

曹孟德《步出夏门行.观沧海》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陆士衡

《赴洛道中作二首》的“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振策陟崇丘,安辔遵平莽”;等等。但

所有这些自然景物的描写,还只是诗人活动背景及行旅心绪的衬托渲染而己。

到了东晋时期,南迁的中原士族在江南原野纷纷修建庄园,美好的自然景象逐渐进入

文人的审美视野,而以老庄哲学为思想基础的玄学也广为流行,这种淡薄名利而亲近自然、

追求心与“道”和谐统一的超世观念,促使文人更多地寻求对山水自然风光的欣赏和感悟。

于是,一种把自然景观当作独立审美客体的山水诗便脱颖而出。按南朝人刘勰的说法,这

山水诗的出现是在南朝宋初,所谓“宋初文咏,体有因革,老庄告退,山水方滋”(《文心

雕龙.明诗》)。老庄告退,是指以老聃、庄周思想为特色的玄言诗和游仙诗的逐渐淡出。山

水方滋,是指描写自然景象的山水诗代之而兴。

第 9 页 共 46 页

虽然,以写玄言诗而著称的东晋诗人庾阐、孙绰,及以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形容

雪景而被人誉为“咏絮才”的女诗人谢道韫,都已有独立成篇的山水诗问世,如庾阐的《登

楚山》、《衡山》、《三月三日》,孙绰的《秋日诗》,谢道韫的《泰山吟》等。但一是数量不

多,还未成气候,二是玄言未了,留老庄虚幻。真正使山水诗昂首直入诗歌殿堂而使得山

水诗其后便盛极一时的是谢灵运和陶渊明。

谢灵运是我国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的著名诗人。他的山水诗擅长把人带入美好的大

自然中去领略一地一景的独特风光,给人以清新开朗的审美意趣。而陶渊明则在山水诗一

类中独创了田园诗分支。从广义上来说,田园诗也是山水诗,也是对自然风光的欣赏与咏

唱。但田园诗又有自已的特色,因而习惯上有时也把田园诗从山水诗中分离出来。

中国山水诗的写作,到了唐代便蔚为大观,达到一个鼎盛的高峰。此后便一直影响了

诗词界一千多年,使山水诗成为中国古代艺术最有光彩的一颗明珠。

3,山水诗的主要流派和风格特色

A,二谢代表的赏景言志的山水诗流派

中国山水诗有一个萌生、形成、发展的过程。在《诗经》和《楚辞》中,自然风物已渐

渐成为一种抒情手段了,但还没有成为直接的审美观照对象。晋 宋之际,诗人们将山水作

为独立审美对象,山水诗便正式诞生。谢灵运是山水诗的开创者,谢眺接踵而起,他们所

代表的山水诗风在山水诗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也就是从“二谢”开始,中国的山水诗

开始走上了“诗言志”的道路,诗中主观与客观、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使山水诗走向成

熟。这是山水诗形成的第一个流派,其写作模式大致遵循开头先叙事、中间重笔状写景、

第 10 页 共 46 页

结尾言情或说理的三段式结构,略显呆板。举如谢灵运的《郡东山望溟海》、《登石门最高

顶》,谢眺的《游东田》、《游敬亭山》,都是路数相同的写法。

B,孟、王代表的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流派

古代诗人的隐逸情怀最早是从陶渊明的山水田园诗中抒发出来的,陶渊明“采菊东篱

下,悠然见南山”那种“物我两忘”的诗句,开创了山水景观的物象与诗人个体精神水乳

交融的境界,陶渊明也因此被冠以“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钟嵘《诗品》)的美誉。这种隐

逸情怀在谢灵运、谢眺的诗中也有流露,但却淹没于以“言志”为要旨的理性色彩之中。

唯有到了盛唐时期,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流派中才大放异彩。

孟浩然是有才学却与官场无缘的诗人,一生过的是文人隐居生活,其所作诗篇便有亲

近山水自然的韵味。长期的隐居生活所养成的恬淡胸襟,使他作诗时“遇思入咏,不钩奇

抉异”(皮日休语),故其诗作便有冲淡自然不同于初唐雕字琢句的风格。比孟浩然晚12

年的王维是个多才多艺的典型,他工书善画(南宗山水画派开创者),精通音乐(做过大乐丞),

深谙禅理(其名维、字摩诘,皆取义于佛经),这使得他在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中,左右逢源,

触类旁通,自然而然地把乐律画理和道释义旨融入诗艺,使他的诗兼有音乐美、绘画美及

玄机禅味,作品往往是有声有色、有景有情、有韵有味、形神兼备。以王维、孟浩然为领军

人物,还有裴迪、常建、储光羲、卢象、丘为等一大批盛唐诗人,将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

推向一个空前绝后的高潮。

其后的刘长卿与大历十才子中的钱起、郎士元、司空曙等中唐诗人也延续了孟、王寄

情山水、抒发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风格,使得陶渊明开创而由孟、王发扬光大的隐逸情

怀山水田园诗成为影响中国古典诗歌创作最为深广的一大流派。

第 11 页 共 46 页

C,以李白为代表的浪漫色彩的山水诗流派

在盛唐的山水诗创作中,李白的山水诗风格,又与孟、王的隐逸情怀显示出较大的区

别。李白独具一格的山水诗创作,将盛唐山水田园诗又推向了时代的另一个高峰。

青年李白爱好辞赋、剑术和豪饮,博览道家、诸子百家奇书和纵横术,养成一种傲岸

不桀、放逸不群的游侠情性,这注定了他一生要走隐士兼侠士而成名士的独特之路。四十

多岁时,经推荐被唐玄宗召到长安,作为文学侍从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但在长安不满两

年,李白便愤然离去,继续他的漫游生活,“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期间,李白游名山

大川,留下许多意境深远的山水诗的名篇。他的诗,改变了传统山水诗固有的形式和规律,

开创了中国山水诗的新纪元。

李白山水诗的显著特征是自然山水景物的个性化。山水诗本来就是诗人审美理想的对

象化,是诗人心灵的外化,山水诗必然要表现诗人自我。但是在陶渊明、在王维、孟浩然

等诗人那里,自然山水主要是他们寄托精神,消融苦闷之处所,因而,“自我”也就常常

消融在自然景物之中。而李白是一个强烈追求“自我”展示个性不向权威不向豪贵不向宿

命妥协的浪漫诗人,自然山水不只是他寄托精神、消融苦闷的处所,更重要的还是他追求

个人自由解放的天地。强烈的主体意识,使诗人“自我”不是消融隐没在自然山水景物之

中,而是使自然积极地表现着诗人自我。这种风格,在他那些最有个性的诗句中表现得最

为突出,如“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等等。

在这些诗句里,自天而落的黄河,飞流壮观的瀑布,都已融入了诗人狂放不羁、傲岸不群

的鲜明个性之中。李白诗中的自然山水,多带有这种流动飞扬、奔放不羁的特点,更多地

显示了一种动态美,这与王维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如果说,王维在静态的山水中隐没了

第 12 页 共 46 页

自我的话,那么,李白则常常借助动态的自然山水而浮现出诗人自我。

D,以杜甫为代表的沉郁悲悯的山水诗流派

杜甫是中国古典诗歌一座绕不过的大山,与李白的浪漫情性相比,杜甫的诗显示得更

多的是现实主义风格。这一点既与个人的情性有关,也与诗人的经历有关。杜甫所处的时

代变迁、生活罹难、仕途失意等坎坷经历,使得杜甫的内心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始终存

在着激烈的矛盾冲突,于是便造就了诗歌创作中特有的沉郁顿挫风格。这种风格在杜甫的

山水诗中一样表现得非常突出。

杜甫同样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的诗人,漂泊流浪的经历与饱含激情的心灵,也促使他写

下了大量的山水诗。与二谢不同,与王、孟不同,也与李白不同,杜甫在游览和欣赏自然

风景时,并没有完全游离于社会之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作为一个有远大抱负的知识分子

的社会责任。正是这一点,使得杜甫笔下的山水诗呈现的是山水实景与山水实景中的真实

感受。杜甫尤其重视在对山川草木的自然本性的客观描写中抒发细腻的情感。尽管在杜甫

的山水诗中也不乏有恬淡娴静的闲适之作(比如《绝句慢兴九首》其七中的“笋根稚子无

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绝句六首》其六中的“江动月移石,溪虚云傍花”,动静皆有

闲适之情),但更多的是沉郁悲悯的情调,总是有一种忧国忧民的强烈责任心和使命感融入

其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俯仰悲身世,溪风

为飒然”,这样的诗句,都是在漂泊行走游览山川景象时咏出的。是所以,在杜甫的山水

诗中,离不开对世事人情的关注,离不开对生命意识的表达。而对百姓生存的关切、对国

家兴亡的思考,便让杜甫的山水诗充满悲天悯人的侠义之气。

E,唐代以后的山水诗风格变化走向

第 13 页 共 46 页

山水诗在唐代的繁荣达到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也带动了山水画的兴起与繁荣。山水

诗与山水画构成了中国古代艺术的主体。这一点正是中国艺术文化与西方艺术文化的最大

区别。唐代以后山水诗继续发展,继续繁荣,但没有出现大的群体和新的流派。宋人爱说

理,山水诗便增添了许多议论说理的内容,水平比较高的便有了几分哲理趣味。比如苏轼

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陈与义的“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诗僧志南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翁卷的“闲来山上看野水,忽于水底

见青山”,这些山水诗都闪耀着空灵卓锐的智慧之光。但水平一般者便降低了山水诗的审

美感染力。明清两代,山水诗依然繁荣,但大体上都没有超越以上四大流派的成就而创出

新的风格。

近现代亦然。但在近现代的山水诗创作中,也有几个诗人的山水诗值得一提。

一个是清末的湖南诗人易顺鼎,少时被视为“神童”,成年后却屡困场屋,五应会试

均报罢,无奈以捐官身份步入官场,但仕进艰难。甲午战争爆发,他几次舍生渡海,欲保

台湾,终无功而返。辛亥革命后一度供职于袁世凯政府。易顺鼎“生平好游山水”,一生

所行不止万里,神州各地几乎都留下了他的脚印。每到一地必登名山,临胜水,于山水之

间讴歌吟唱,留下了大量的山水佳作。据说他“平生作诗万余首,刊诗集七十二卷”(王森

然《易顺鼎先生评传》),约30部,但多已散佚,今存易诗不足三千首(《琴志楼诗集》前

言),其中所占比重最大、最具特色的是山水纪游之作。其山水诗内容丰富,既多方面展示

自然山水的客观之美,又寄寓诗人的主观情志;风格、体制、语言等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易顺鼎山水诗表现内容之丰富,艺术手法之多样化,为他人所罕见。

另一个是别号人境庐主人的广东梅州晚清诗人黄遵宪。这位自誉“吟到中华以外天”

(《奉命为美国三富兰西士果总领事留别日本诸君子》)的黄遵宪,曾充任外交使节十余年,

第 14 页 共 46 页

创作了大量描写海外山川名胜的山水诗篇,这些诗作按其出使国度和地区可分为使日、使

美欧、使南洋三个时期。黄遵宪的山水诗,展示了异域山水的雄奇和壮美,寄予了作者爱

国图强的真挚情感,表现出先进、开放的全球意识和勇于探索、敢于革新的精神,开创了

古典山水诗的新领域、新意境。在艺术上,诗人继承传统,开拓创新,形成雄奇奔放、沉郁

壮阔和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给传统山水诗注入了蓬勃的活力。

当代诗人创作的山水诗,数量也相当多,或许比历代山水诗的总和还要多,但水平参

差不齐、泥沙俱下、少有精品,也没有形成有规模的群体并创作出有影响力的山水诗杰作,

当然也就没有新的流派。

附带说一下,以上是从艺术风格方面划分了山水诗的四大流派,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

比如从立意的精神层面来看,中国传统山水诗也可划分为三大类型。

第一种类型:以道德精神为依照的人对自然山水美之欣赏。

这类山水自然诗,往往借用自然物来寄托自己的高贵品德、赤子情怀和远大理想。是

以道德精神为主的人对自然万物的观赏或人与自然的合一。在这些诗人眼里,自然山水之

所以为人们欣赏,并不仅在于自然山水本身的美,而主要是自然山水所蕴含的精神符合人

的某种道德或精神。二谢、杜甫、陆游及陈亮等人的山水诗,都属于这一类型。这类诗的

作者,往往受儒家入世精神的影响较深,以道德的观点看待自然。

第二种类型:以审美精神为依归的人与山水自然的融合。

在中国的思想传统中,对大自然最倾心的要数庄子和道家了。“道”作为道家学说中

的最高概念,其意义向上可以推演为形而上学的宇宙论,向下也可以落实为人性论,在现

第 15 页 共 46 页

实人生中加以体验。随着魏晋玄学的兴起,这个无所不在的“道”便集中到自然山水中来

了。受老庄学说和道家影响的诗人,在创作山水诗的时候,便常以纯粹审美的眼光来观照

洞察,并且将自然山水与人格主体融而为一。陶渊明、孟浩然、王维、李白是此一类型山

水诗的杰出代表。

第三种类型:以宗教精神为依归的人对山水自然的观照。

与道家相同,佛家也有爱好自然的意向,佛教对于山水诗的影响也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佛教在山水自然中体验的是一种宗教的快乐。历代诗僧、禅僧以及受佛教思想影响较

深的诗人,其山水诗大都属于这一类型。谢灵运、王维的一部分山水诗,也可归入这一类

型之中。

4,中外山水诗歌的不同特色

自然山水一直是古今中外诗歌中必不可少的描写对象,而且中西诗人笔下的山水诗都

以追求自由、寄寓山水、在客观景物中寓含主观情愫为主要特征。但中西山水诗人的审美

观物方式有明显的不同,同样的自然山水却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态,蕴含着不同的意识形

态。这种差异其实也反映着中西文化的本质差别。

在古希腊,自然含有“生长”之意。自然是一个生长着的、巨大的、和谐的统一体,

人和神不为其敌手,而是平等相处,共同组成一个生机盎然的有机整体。在这种理念中,

人与自然是二元对立的两极。在这两极中,自然是处于被动和客体的一方,人对其施以逻

辑性的分析与认识。西方的山水诗人,承认自然作为二元对立中的一方的存在,然后在对

自然的审美观照中重新发现自我,认识自我。

第 16 页 共 46 页

而在中国诗人的眼里,人与自然是对等静观可以互为化入融成一体的。这种“天人合

一”的最高境界是“物我皆忘”。中国的山水诗在审美心态上必须进入“忘”的状态,忘

欲、忘知、忘己、忘物。“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因此,中国山水诗歌中的

山水意象常常呈现出一种平和、恬淡的色彩,神秘中充满禅趣,幽静中蕴含生机,山水景

观成为一种人与自然合二为一的精神栖息地。在中国山水诗中,也蕴含了诗人对宇宙万物

与自身联系深深的思考。但最终还是汇入赏景言志、借景抒情、因景寄怀、移景隐性的几

股支流之中。古人登山观景,俯视山川,高山、流水、江海、风云,世间万物,哪怕最普通

的一草一木都成为诗人抒怀言志的载体,都有着其“言外之意”、“象外之象”、“韵外

之致”的意象之美。

于是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强调“天人合一”的中国山水诗歌中没有对自然

的敬畏和怜爱的生态意识、环保观念,而西方人山水诗中呈现得更多的是一种生态意识,

呼吁社会的发展要与自然同步,不能以牺牲自然为前提(这一点也与西方以自然景物为吟

咏主题的山水诗出现较晚有关,直到十八、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诗歌兴起,才有华兹华斯、

雪菜、济慈等著名的自然抒情诗人出现。这时,工业社会的生态问题开始暴露)。柯尔律治

的《古舟子咏》、华兹华斯的《鹿跳泉》都有对人类残忍破坏美丽自然环境行为的批判。西

方诗人在其山水诗歌中传达的是一种尊重自然、回归自然的生态意识,发出了人与自然应

该和谐统一、互利互惠的呼吁。这一点,恐怕在主张“天人合一”的中国诗人的山水诗中,

却极少有人思考过。

5,当代的山水诗应当如何写

山水诗还要不要写?当然要写。但,还要继续沿古人的路子一直走下去吗?还要赏景

言志、借景抒情、因景寄怀、物我两忘吗?还要不断重复古人一再用过的陈旧意象吗?这

第 17 页 共 46 页

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我也在思考这些问题,目前还不能给大家提供正确的答案。但我认为下列几点可以作

为思考的线索。

1)传统不能切断

中国山水诗是中国古代艺术最有成就的硕果之一,古典诗歌的体裁为山水情怀的咏唱

提供了整齐划一的形式美、平仄和谐的音韵美、文字组合的节奏美,而大量的旧意象则成

为约定俗成言简意宽有非凡表达力的活语言,这些好东东都值得我们合理地继承,如果切

断了这一传统,诗词创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了。新诗完全抛弃旧的形式,切断文

化的传统,很难有出色的生命力,这一点只要看最终流传的数量就可以知道。

好的传统必须继承。继承传统必须站在新的起点上,原地踏步是没有意义的。新的起

点就是超越古人的突围。因为要超越,因为要选择突围点,你必须对前人的成就有足够的

认识。在我看来,中国历代的山水诗,有下列几点成就非常突出:

一、中国的山水诗大都重视自然风光的景象刻画,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

征。历代山水诗的作者,善于用画笔把山水风物中精深微妙的蕴涵点染出来,使读者获得

直接的审美感受。最让人称道的就是王维的那些山水诗。

二、中国的山水诗总是包涵着作者深刻的人生体验,或于景中见情,或于景中见理,

或于景中见趣,或于景中见智,不单单是模山范水而已。

三、中国山水诗的艺术风格,以淡远最为突出,诗人以恬淡之心,写山水清晖,意境

第 18 页 共 46 页

悠远,词气闲淡。这也是陶、孟、王所开创的“以淳古澹泊之音,写山林闲适之趣”隐逸

娴静的艺术特色。

四、中国的山水诗大都重视“有我之境”并追求“物我两忘”的主客体交相融汇,这

种创作意识既有道家观念的影响,也受禅宗佛教理论的影响,带有浓郁的哲理色彩。

如果你不能从这四方面突围出去,你就只是原地踏步而已。

3)吟咏题材与审美意趣的推陈出新

在吟咏题材方面的推陈出新,要着眼于:在人们看不到美好的景观中挖掘出美好、在

人们捕捉不到惊奇的景况中释放出惊奇、在人们感觉不到有趣的景物中提炼出有趣。同时,

要强化时代气息,比如重视生态环境,重视低碳生活,重视生命意识,重视生存质量等等。

人生在世,所必须面对、处理的事物有三种:物,心,事。人与山水(物的一部分)相遇,

主客体交融、互动,最后在人的意识中形成为诗。从这一点来说,山水诗并不是摹写客观

物象的诗歌,而是人与山水联系的形成品,是对人与山水相遇的联系的一种思考,因而具

有主客观交融的特点。吟咏题材的出新,就必须在主客观交融的这个骨节点上进行全新的

观察和思考。

中国诗人通常较多关注的是自我的内心与情感,再推而广之就是人类自己的命运,再

现实一点就是社会存在的问题。没有多少人真正关注我们生存的环境,真正关注人类生存

基础的自然山水,真正关注人类的生态问题、文明的发展前景问题。这里面就有可以全新

的题材可以思考。

第 19 页 共 46 页

在审美意趣方面的推陈出新,则要提升自己的美学修养,研究时代的价值取向,了解

青年的思想倾向,增强自己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以提高共鸣度。

独创个人的艺术风格

任何一门艺术,只要你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就不怕落后,就不怕陈旧,就不怕没人欣

赏,就不怕一时的埋没与失落。

当然要独创自己的个人风格,没有几年、十几年、几十年乃至一辈子的艰苦摸索,没

有锲而不舍的努力锤炼,又怎有可能。我们现在全社会的人都很浮躁,政治家浮躁,总想

搞大运动,商人浮躁,总想抢大蛋糕,医生浮躁,总想开大方子,教师浮躁,总想争大课

题,诗人也浮躁,总想出大诗集。古代的诗人,诗名早已远播,诗稿还压在书斋里,现在的

诗人,刚学会写点打油的杂凑文字,就急着张罗印书,一年一本,反正自己掏钱,有钱就

印,也无需让人审稿,也无须考虑是否有出版价值,似乎这诗集一出来,自己就是一名诗

人了。名是有的,但有谁恭维你呢。诗人是要靠好诗好作品方有真正的好名声的。

山水诗词(10)

孟浩然

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前半生主要居家侍亲读书,以诗

自适。曾隐居鹿门山。40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返襄阳。在长安时,与张九龄、王维交

谊甚笃。有诗名。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以排遣仕途的失意。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而

亡。孟浩然诗歌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题材不宽,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虽

不无愤世嫉俗之作,但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其诗虽不如王诗境界广

第 20 页 共 46 页

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造诣,而且是继陶渊明、谢灵运、谢眺之后,开盛唐田园山水诗派

之先声。孟诗不事雕饰,清淡简朴,感受亲切真实,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如

《秋登万山寄张五》、《过故人庄》、《春晓》等篇,淡而有味,浑然一体,韵致飘逸,意境清

旷。孟诗以清旷冲澹为基调,但冲澹中有壮逸之气,如《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

泽,波撼岳阳城”一联,精力浑健,俯视一切。但这类诗在孟诗中不多见。总的来说,孟诗

内容单薄,不免窘于篇幅。现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诗263首,但窜有别人作品。 “故人

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

还来就菊花。”。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打成一片,这是一幅优美宁静的田

园风景画,这里有清新的泥土味;这里有强烈的生活感。这里“淡到看不见诗”(闻一多

《孟浩然》),但是深深融在整个诗作的血肉之中的不乏恬淡的艺术美更不乏淳朴的生活美。

孟浩然在这里仿佛寻找到了一种皈依的感觉。诗人终于将那政治追求中遇到的挫折,名利

得失全部忘掉了,甚至连那隐居中孤独抑郁的情绪也彻底丢开了。思绪终于舒展了,甚至

诗人的举措也都灵活自在了,自然在这里显示了它的征服力。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

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与陆游的《游山西村》题材都是描写农村的风光,然而艺术构

思各异。前者主要写“邀我至田家”的眼前情景,而后者侧重写游村的所见所闻。因此,

我们欣赏陆游这首诗,必须紧紧扣住诗题的“游”字,才能把握住诗篇的脉络,体会到诗

人别具的艺术匠心。 清方东树在《昭昧詹言》卷二十说陆游这首七律“以游村情事作起,

徐言境地之幽,风俗之美,愿为频来之约”。从诗的结构来看,这是符合实际的。诗人运

第 21 页 共 46 页

用凝练的笔触,全篇围绕着一个“游”字铺展,不仅写得层次分明,而且勾勒出一幅色彩

明丽的江南农村风光图。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tún)”。初看起来觉得

平淡,就象“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那样,仿佛是一则普通的记事,毫不费力。然而,

诗人从这里的起句,写自己游村突然来到农家,主人盛情留客,渲染出农家丰收后的欢乐

气氛,为下面出游写景抒情作了有力的铺垫。“腊酒”,指腊月(农历十二月)里自酿的

米酒。这是稻谷丰收后出现的喜人景象。腊酒在开春后饮用,外表显得有点浑浊,但是它

有着名酒般的醇美。何况农家主人又是那样热情待客,还备有丰盛的佳肴呢!豚,指小猪,

这里“足鸡豚”是形容农家待客的菜肴极为丰盛。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是一联脍炙人口的名句。它的妙处,不仅在善于描写难状之景以及对仗的工巧,而是在

于“等闲语言变瑰奇”,出语自然天成,又富于哲理,耐人咀嚼。

诗篇不仅反映了农民们渴望丰年的心愿,也表达了诗人喜爱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也叩门”。这是全诗的总结,也是漫游山村心情的表述。游

村的感受如何呢?山村的迷人景色、村俗的朴实淳美,这些都给诗人留下美好而难忘的印

象。今后怎么样呢?诗篇以频来夜游之情收结,余韵不尽。如果说孟浩然诗的最后:“待

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表露得非常直率,那么,陆游诗的结尾用笔则比较婉转,诗人

吐露的意念是,今后倘有机会乘月明之夜外出闲游的话,我拄着拐杖会随时前来敲门叙谈。

这一归结,点明了游村的诗题,而“夜叩门”与首句“农家”遥相呼应,不仅画面完整,

而且更耐人寻味。

这首抒写江南农村日常生活的诗篇,题材比较普通,不同的是立意新巧,手法白描,

不用辞藻涂抹,而自然成趣。诗人紧扣住诗题“游”字,但又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

是剪取游村的片断见闻,通过每联一个层次的刻画来体现。首写诗人出游到农家,次写村

外之景物,复写村中之情事,末写频来夜游。所写虽各有侧重点,但以游村贯穿,并把秀

第 22 页 共 46 页

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和恬

淡、隽永的格式调式。这可以说是继承了孟浩然诗歌“平淡有思致”的特色而又向前发展

了。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评析]

作品并不意味着陆游忘却了北方那象征着耻辱的土地,而常常是他在报国无门的情况

下一种无奈的寄托。特别是他后期的二三十年,大部分时间闲居在乡,一条无法跨越的鸿

沟隔在现实与理想之间,他只能在山水田园中寻求一时的解脱。不过,应该说陆游对自然

山水和乡村的日常生活确实是非常热爱的,常常能细心地体会出山水景物的生机和情趣,

咀嚼出日常生活里的深长的滋味,所以有不少诗都写得很有情致。如果说他的抒发报国激

情的诗作多是以强烈的感情和奔放的气势来冲击读者的心灵,那么这一类诗作则多以平和

朴素的韵味和深永秀逸的意境感染读者,使之在细细的品味涵咏中感受到诗人的人生情趣、

审美情趣。

第 23 页 共 46 页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始

终坚持抗金,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中年入蜀抗金,军事生活丰富了他的

文学内容,作品吐露出万丈光芒,成为杰出诗人。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

了爱国主义精神,“气吞残虏”。

【古文论今,韵味无穷】

精炼的语言,就是指用小量的文字就能表达出深层的意思。 古文是中国文学的骨髓,

文字的运用在古文中达到了一个顶峰时期,在古文中的语言是相当的精炼的。 就让我们一

同去品评吧!

王维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扬了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而独树一

帜,使山水田园诗成就达到高峰,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王维其他方面也有佳

作。有的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有的表现侠义,有的揭露时弊。一些赠别亲友和写日常生

活的小诗,如《送元二使安西》、《相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沈子福归江东》等,

古今传诵。这些小诗都是五绝或七绝,情真语挚,不用雕饰,有淳朴深厚之美,与李白、王

昌龄的绝句相媲美,代表盛唐绝句最高成就。他的应制诗、唱和诗及宣扬佛理的诗偶有名

篇佳句,多不足取。王维五律和五、七绝造诣最高,亦擅其他各体,在唐代诗坛很突出。其

七律或雄浑华丽,或澄净秀雅,为明七子师法。七古形式整饬,气势流荡。散文清幽隽永,

极富诗情画意,如《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王维生前身后均享有盛名,有“天下文宗”、“诗

第 24 页 共 46 页

佛”美称。对后人影响巨大。 正是由于他常以一位禅者的目光览观万物,才使他的诗有了

一种其他诗人所难以企及的静美、澄旷、寂悦。特别是他在描写大自然中一刹那间的纷纭

动象,是那样的清净与静谧,禅韵盎然,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飞鸟,时

鸣春涧中。”(《鸟鸣涧》)“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栾

家濑》)以及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等,往往荡涤读者之胸襟,

给人以恬澹宁和的无尽遐思。

王维《山居秋瞑》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

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

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陶渊明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第二时期,学

仕时期,从公元393年(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他29岁到公元405年(晋安帝义熙元年)

41岁。第三时期,归田时期,从公元406年(义熙二年)至公元427年(宋文帝元嘉四

年)病故。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开

创了田园诗一体。陶诗的艺术成就从唐代开始受到推崇,甚至被当作是“为诗之根本准则”。

第 25 页 共 46 页

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后人编为《陶渊明集》。[4]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全诗的宗旨是归复自然。而归复自然的第一步,是对世俗价值观的否定。自古及今,

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大抵是人们所追求的基本对象,也便是社会所公认的价值尺度。

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终究无法摆脱。而陶渊明似乎不同些。他当时刚刚从官场中退隐,

深知为了得到这一切,人们必须如何钻营取巧、装腔作势,恬不知耻地丢去一切尊严。他

发誓要扔下这些“宾”的东西,回到人的“真”性上来。 于是有了这首诗的前四句。开头

说,自己的住所虽然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车马喧”,意味

着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所谓“冠带自相索”。因为陶渊明喜欢诉穷而人们又常常忘记贵

胄之家的“穷”与平民的“穷”全不是一回事,这两句诗的意味就被忽视了。实在,陶家

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是浔阳最有势力的一族。所以,尽管陶渊明这一支已呈衰落,

冷寂到门无车马终究是不寻常的。所以紧接着有一问:你如何能做到这样?而后有答,自

然地归结到前四句的核心——“心远地自偏”。“远”是玄学中最常用的概念,指超脱于

世俗利害的、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状态。此处的“心远”便是对那争名夺利的世界取隔离与

冷漠的态度,自然也就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所居之处由此而变得僻静了。进一步

说,“车马喧”不仅是实在的事物,也是象征。它代表着整个为权位、名利翻腾不休的官

僚社会。

这四句平易得如同口语,其实结构非常严密。第一句平平道出,第二句转折,第三句

第 26 页 共 46 页

承上发问,第四句回答作结。高明在这种结构毫无生硬的人为痕迹,读者的思路不知不觉

被作者引导到第四句上去了。排斥了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探询作者在什么地方建立人生

的基点,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这种哲学可以称为“自然哲学”,它既包含自耕

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又深化为人的生命与自然的统一和谐。在陶渊明看来,人不

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的,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

的精神主体,都直接面对整个自然和字宙而存在。从本源上说,人的生命原来是自然的一

部分,是“大化”迁变的表现,只是人们把自己从自然中分离出来,投入到毫无真实价值

的权位和名利的竞逐中,以至丧失了真性,使得生命充满焦虑和矛盾。所以,完美的生命

形态,只有归复自然,才能求得。

诗人(题名叫《饮酒》,自然是一位微醺的、飘飘然忘乎形骸的诗人)在自己的庭园中

随意地采摘菊花,偶然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即陶之居所南面的庐山)相会。“悠

然见南山”,按古汉语法则,既可解为“悠然地见到南山”,亦可解为“见到悠然的南山”。

所以,这“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在那一刻,似乎

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为一支轻盈的乐曲。 另一种版本,“见南山”

的“见”字作“望”。最崇拜陶渊明的苏东坡批评说:如果是“望”字,这诗就变得兴味

索然了。东坡先生非常聪明,也很懂得喝酒的妙处,他的话说得不错。这里不能作“望”,

是因为“望”是有意识的注视,缺乏“悠然”的情味。还可以深一步说:在陶渊明的哲学

观中,自然是自在自足无外求的存在,所以才能具足而自由;人生之所以有缺损,全在于

人有着外在的追求。外在的追求,必然带来得之惊、失之忧,根本上破坏了生命的和谐。

所以,在这表现人与自然一体性的形象中,只能用意无所属的“见”,而不能用目有定视

的“望”。 见南山之物有:日暮的岚气,若有若无,浮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结伴而飞,

归向山林。这一切当然是很美的。但这也不是单纯的景物描写。在陶渊明的诗文中,读者

常可以看到类似的句子:“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辞》);“卉木繁荣,

第 27 页 共 46 页

和风清穆”(《劝农》)等等,不胜枚举。这都是表现自然的运动,因其无意志目的、无外

求,所以平静、充实、完美。人既然是自然的一部分,也应该具有自然的本性,在整个自然

运动中完成其个体生命。这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最后二句,是全诗的总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刚要把它说出来,却

已经找不到合适的语言。实际的意思,是说这一种真谛,乃是生命的活泼泼的感受,逻辑

的语言不足以体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后世禅家的味道,在这里已经显露端倪了。

在诗的结构上,这二句非常重要。它提示了全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把

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去体悟,去咀嚼。

这首诗,尤其是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二句,历来被评为“静穆”、“淡

远”,得到很高的称誉。然而简单地以这种美学境界来概括陶渊明的全部创作,又是偏颇

的。因为事实上,陶渊明诗文中,表现焦虑乃至愤激的情绪,还是很多,其浓烈几乎超过

同时代所有的诗人。但也正因为焦虑,他才寻求静穆。正像开头说的,这是在新的困境与

背谬中所寻得的理念和诗意上的完美的生命形态。也许,人们能够在某个时刻,实际体验

它所传达的美感,进入一个纯然平和的、忘却人生所有困扰的状态,但这绝不可能成为任

何人(包括陶渊明)的全部人生。[3]

山水诗词(11)

山水田园诗词及古今绝句山水诗创作谈

一、几种常见的山水田园诗词类型

第 28 页 共 46 页

--—提交芦溪县诗词学会“山水田园诗词创作研讨会”

曾建开

山水田园诗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一个重要的种类,作品数量巨大,流传至今的精品也

有不少,2023年,我曾撰写过一篇名为《山水田园诗作法》的文章发在“诗文天下社区”

论坛上,互联网上也有一些人转载过它,但是该文一直没有在诗词刊物上发表过。不过今

天我不准备在这里谈所谓的“作法”,只是想结合在我们的会刊《芦溪诗词》第二期和第

三期中刊发过的一些山水田园诗作,谈一下几种常见的山水田园诗词类型,供大家参考。

一、运用白描手法,诗中饶有情趣,育清新淡雅之作。 古代的山水田园诗风格淡雅,

意境优美。如王维的《山中》诗:“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在对自然山水的描写中,追求一种空灵的意境,并且寄寓着一种醇雅的情趣。 在山水

田园诗的创作中,大多运用白描手法,极少有用比兴手法的。如南坑中镇中邓朝雩老师的

《游天子山》:

天子山上薄岚飘,孔雀开屏傲碧霄。我自攀峰上陡峭,风光一览看天娇。

龙成前的《袁江杂诗(五)》:

蓝天飞燕舞东洲,两岸车行似水流。远看濂溪图画里,烟云袅袅亮新眸。

钟恒彩的《巫山一段云 · 在大岭至团丰公路上散步》词:

散步团丰路,晨曦伴鸟鸣。精神爽利步轻盈,拂面晓风生。 公路风光美,两旁树木

青。路中花带丽而馨,步步好心情。

第 29 页 共 46 页

刘政生的《西江月 · 芦武公路》:

岭峻腹中穿洞,川深水上架桥。丛林叠嶂彩绸飘,如画新村更俏。 往昔穷乡壤僻,

如今路坦楼高。车流滚滚访罗霄,满载游人歌笑。

所谓白描,是指文字上平白如话、不施渲染烘托的写作风格。鲁迅在他的《南腔

北调集 · 作文秘诀》中对白描一词作过这样的解释:“‘白描’却并没有秘诀。如果要说

有,也不过是和障眼法反一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用这种白描手法

做的诗,少用修辞手法,也不用典故,诗风清新淡雅,一看就懂。二、注重情景相融,力求

诗中有画,创意境幽远之作。 古人创作山水田园诗时,非常注重形象思维的运用,尽

量使之诗中有画,借景传情,情与景相得益彰。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

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

留。”此诗中间二联的画面清晰、生动,非常传神。《芦溪诗词》中也有不少这类作品,如

邓世萍的《夜泛明月湖》:

朗朗长空明月高,轻舟水上弄波涛。晚风吹得游人醉,把酒湖中问碧霄。

邓世萍这首绝句,句句入画,四句诗共同构成了一幅朦胧而又美丽的湖上夜游

图。 徐庆芳的《游玉皇山》:

玉皇山色美,流翠湿人衣。深壑清泉冷,幽林白鹭飞。有心听竹语,无意悟禅机。不得

山居久,归来忆采薇。

此诗首联和颔联写景,二句“流翠湿人衣”从王维诗“空翠湿人衣”而来,而着一“流”

字,似更使人感觉到山色的生动与活泼。“深壑清泉冷,幽林白鹭飞”两句诗中有画,可

第 30 页 共 46 页

绘可想,散发出一种清幽之气。颈联上句“有心听竹语”,情趣盎然。竹非能语,清风拂

竹之音也。下句“无意悟禅机”,言唯喜山而已。尾联“不得山居久,归来忆采薇”发一

感叹,玉皇山风光虽然这么好,可惜“我”不能在那里久留,只能做到归来后回想一下过

去在玉皇山下生活的那些日子了。《史记伯夷列传》载,周武王灭殷之后,“伯夷、叔齐耻

之,义不食周粟,隐於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因以“采薇”指归隐或隐遁生活。作者

曾在玉皇山下的张佳坊乡中学任教多年,诗中的“采薇”,应是指作者的这一段“隐逸”

经历。 周英的《初游武功山》:

青峦如鹤立,飞瀑荡云烟。绿甸铺金顶,丹霞盖九天。栈桥穿古树,灵石绕山泉。此景

凡间少,我心亦陶然。

周英这首五律,前三联皆入画:青峦、飞瀑、云烟、绿甸、丹霞、栈桥、古树、灵石、

山泉,六句中列九个具象,这些具象通过“立”“荡”“铺”“盖”“穿”“绕”等动词

的衔接,组合成了武功山的整体形象。全诗四联的组织结构为“起——承——再承——连

转带合”的形式,前三联铺垫充分,尾联抒情。 笔者的《四题〈春江如画〉(之一)》:

新叶葱茏鸟语喧,春江碧水翠笼烟。粼粼倒影千丛树,袅袅渔歌一片船。可是武陵人

境里?会当彭泽酒旗边。欲临此地邀明月,携友寻诗待晓天。

这首七律,是《四题〈春江如画〉》四首中的第一首。多年前,笔者在“诗文天下社区

论坛”任“天下采风”版面的首席版主,有一天我在“三月风”网站里的图片版面上看到

一幅图片,画面上有一河,河中有一呈弯月形河洲,洲头不远处一渔舟上有渔人摇橹,两

岸绿树如茵,烟雨朦胧。整幅图片已经后期制作染上了一层浅浅的绿色,非常漂亮,于是

便萌生了要为它做一首题图诗的念头。这首七律做成后,我立即将它发到了天下采风版面,

第 31 页 共 46 页

彭福顺老师看到它后和了一首。我有意要难一难他,便再做了第二首。就这样,我每做一

首他就和了一首,我一连做了四首题这张图片的七律。这第一首的前两联也都是写景,系

按图索句之作,将“诗中有画”反过来说就是“画中有诗”。颈联转为设问:“可是武陵

人境里?会当彭泽酒旗边。”这么清雅秀丽的景色究竟是在哪里呢?是不是在陶渊明笔下

的武陵源?要不就应该是在他任过职的彭泽县里?尾联抒发自己的奇想:想与诗友们一起

到图上这风景里去赏月寻诗,玩它一个通宵才好。当时我所看到的这幅图片没有任何说明

文字,值到几年后我才知道这图上的美景原来就是江西婺源县的月亮湾。 再看李荔的

《蝶恋花 · 游横龙寺》词(新韵): 柳簇鹅黄湖漾碧,二月寻春,处处着春意。草长莺

飞花信递,燕儿早把归程计。 钟鼓幽幽香火密,世外逢春,肯把春风避。心挽千结恩怨

替,春来春去人迢递。 横龙寺在今萍乡城南横龙公园。此词虽名为写寺,但上片写的

却是公园,因这湖在山北,寺在山南,两处地方还差远着呢。先写湖后写寺,说明作者是

从山的北麓上去的。“柳簇鹅黄湖漾碧”使人看到春色,“燕儿早把归程计”则使人感到

亲切。词的下片写横龙寺的只有“钟鼓幽幽香火密”这一句。如果继续将寺内的景观再详

细描述的话,由于词谱容量的限制,抒情的话就会容纳不下去了。三、关注农家农事,描

写田园环境,成闲适恬淡之作。 古代诗作中,有不少描写、欣赏农村田园环境,关注

农家农事的诗篇。如东晋陶渊明的《归田园居》组诗、《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庚戌岁九

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唐代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王维的《新晴野望》、《渭川田家》,宋代

杨万里的《插秧歌》、《暮行田间》,陆游的《游山西村》、《岳池农家》、《牧牛儿》、明代钱澄

之的《田园杂诗》等。现在,诗词界将今人写的这一类题材的诗作归入到“三农”(农业、

农村、农民)题材中去了。在我们芦溪诗友中,有一些人曾经种过田,有的甚至现在仍在

种田。《芦溪诗词》上刊发过一些此类题材诗词作品,但是写得比较好的诗作数量很少。这

里我仅举三例: 张吉群的《珠亭山竹林逸兴》:

芬芳泥土自然风,吹到农家小院中。一按快门留倩影,竹香醉倒众诗翁。

第 32 页 共 46 页

这是一首闲适之作,描述了作者随众诗友到宣风镇珠亭山村采风所体验到的事。“一

按快门留倩影”一句具有很强烈的时代感,如果换成别的句子,可能就会分不清是古人写

的还是今人写的诗了。 徐庆芳的《春日》(新韵):

农家耕种欢,无暇赏竹兰。田野真天地,山林大乐园。黄花开绿野,白水绕青山。谷雨

清明日,蛙声满稻湾。

徐老师的这首五律我也比较喜欢。全诗描写了农家与农事:“农家耕种欢,无暇赏竹

兰”,也描写了农村的环境,而且着墨较多,有声有色:“谷雨清明日,蛙声满稻湾”—

—有声,读者似乎看到了一只只的青蛙在田埂下正鼓胀着腮帮子一张一合地对歌;“黄花

开绿野,白水绕青山”——黄、绿、青、白,色彩鲜明。这里,春日农村给作者的感受是

“田野真天地,山林大乐园”,是一种清新美、自然美的享受。通过对全诗的诵读,读者

也会被他所描述的田园环境所感染,所愉悦。作者那种热爱农村、喜爱田园风光的思想感

情洋溢于字里行间。 再看笔者的《南乡子 · 春日》词: 绿树掩山家,摩托声催紫燕

斜。谁闹芳菲红烂漫?堪夸,可爱桃林无数花。 陌草发新芽,两岸牛哞初启耙。播种人归

天已暮,鸣蛙,西岭残晖吻落霞。这首词描绘的是山区农村春耕的画面。 绿树掩山家,

摩托声催紫燕斜。——写农家,紫燕翩飞在山间田野之中,农家外面的路上有人骑着摩托

车驶过,也许骑车的人正是这农家的主人,他或她正骑着摩托车驶出。不是柴扉,也不是

木制土车驶过,也不是自行车驶过,新时代农村的环境便显现出来了。 谁闹芳菲红烂

漫?堪夸,可爱桃林无数花。——写农家环境,附近有盛开着桃花的桃树林,它们正在争

红斗艳,展现它们美丽的青春花季。 陌草发新芽,两岸牛哞初启耙。——春草生长,

草长莺飞,河的两岸已进入春耕季节,农事繁忙。农夫正在赶牛耙田。 播种人归天已

暮,鸣蛙,西岭残晖吻落霞。——天暮人归、田野蛙鸣、残晖落霞,组合成了一幅农村清

丽的图画。 整首词中无一字议论或是直接的情感抒发,但通过各种意象的选择与有机

第 33 页 共 46 页

组合,作者已将自己愉悦的思想情感渗入其间,读者也不难读出作者这种对农村田园环境

的欣喜之情。

二、古今绝句山水诗赏识

(诗词讲座专稿)

1,何为山水诗

山水诗,是指描写山水景观的诗。即以自然风光、主要是山川景象为独立的审美客体,

抒发着诗人对大自然奇妙造化的惊叹、以及行旅出游所触发的心灵感受,是以欣赏和感悟

为主要情调的一类诗篇。说是山水自然风光,其实也包括自然界里的各种自然景观和人造

的景区景点,尤其是有历史积淀的人文古迹等等。山水,是一个泛指的概念,可以是山,

可以是水,也可以是荒原,是沙漠,是田野,不一定非得山和水都同时出现。而且,诗人笔

下所写的山水景观,不一定是亲身经历亲眼所见的实体景象,也可以是间接所见如画作、

影视中的景象,乃至诗人梦境所见或自己头脑里虚拟的景象。简言之,在一首诗里,主题

所表达的内容,只要包含有景观的元素、有景趣的内涵、有景悟的色彩者,尽可归入山水

诗的范畴。

山水诗是中国古代诗歌长河中最具特色的一大支流。

2,山水诗的由来

山水是大自然的杰作。骚客是性情人的翘楚。当文人的情感与山水的景观相碰撞、相

交触、相濡染,便有诗的衍生,诗的变种。这变种,便是山水诗的形成。

第 34 页 共 46 页

山水诗的形成一般认为是在东晋时期。

中国人历来受“天人合一”观念的影响,自魏晋以来便形成一种亲近自然、钟情山水

的风尚。这种风尚在东晋时代的江南地区最早流行。而受流风影响,山水诗便应运而生。

虽然在此之前,从最早的诗三百到战国时期的《楚辞》、乃至汉魏时期的诗赋,均有自然风

景描写的片断和章节,如《诗经.大雅.崧高》中的“崧高维岳,骏极于天”;《楚辞.九章.涉

江》中的“深林杳以冥冥兮,猿貁(you去声)之所居。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

曹孟德《步出夏门行.观沧海》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陆士衡

《赴洛道中作二首》的“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振策陟崇丘,安辔遵平莽”;等等。但

所有这些自然景物的描写,还只是诗人活动背景及行旅心绪的衬托渲染而己。

到了东晋时期,南迁的中原士族在江南原野纷纷修建庄园,美好的自然景象逐渐进入

文人的审美视野,而以老庄哲学为思想基础的玄学也广为流行,这种淡薄名利而亲近自然、

追求心与“道”和谐统一的超世观念,促使文人更多地寻求对山水自然风光的欣赏和感悟。

于是,一种把自然景观当作独立审美客体的山水诗便脱颖而出。按南朝人刘勰的说法,这

山水诗的出现是在南朝宋初,所谓“宋初文咏,体有因革,老庄告退,山水方滋”(《文心

雕龙.明诗》)。老庄告退,是指以老聃、庄周思想为特色的玄言诗和游仙诗的逐渐淡出。山

水方滋,是指描写自然景象的山水诗代之而兴。

虽然,以写玄言诗而著称的东晋诗人庾阐、孙绰,及以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形容

雪景而被人誉为“咏絮才”的女诗人谢道韫,都已有独立成篇的山水诗问世,如庾阐的《登

楚山》、《衡山》、《三月三日》,孙绰的《秋日诗》,谢道韫的《泰山吟》等。但一是数量不

多,还未成气候,二是玄言未了,留老庄虚幻。真正使山水诗昂首直入诗歌殿堂而使得山

水诗其后便盛极一时的是谢灵运和陶渊明。

第 35 页 共 46 页

谢灵运是我国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的著名诗人。他的山水诗擅长把人带入美好的大

自然中去领略一地一景的独特风光,给人以清新开朗的审美意趣。而陶渊明则在山水诗一

类中独创了田园诗分支。从广义上来说,田园诗也是山水诗,也是对自然风光的欣赏与咏

唱。但田园诗又有自已的特色,因而习惯上有时也把田园诗从山水诗中分离出来。

中国山水诗的写作,到了唐代便蔚为大观,达到一个鼎盛的高峰。此后便一直影响了

诗词界一千多年,使山水诗成为中国古代艺术最有光彩的一颗明珠。

3,山水诗的主要流派和风格特色

A,二谢代表的赏景言志的山水诗流派

中国山水诗有一个萌生、形成、发展的过程。在《诗经》和《楚辞》中,自然风物已渐

渐成为一种抒情手段了,但还没有成为直接的审美观照对象。晋 宋之际,诗人们将山水作

为独立审美对象,山水诗便正式诞生。谢灵运是山水诗的开创者,谢眺接踵而起,他们所

代表的山水诗风在山水诗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也就是从“二谢”开始,中国的山水诗

开始走上了“诗言志”的道路,诗中主观与客观、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使山水诗走向成

熟。这是山水诗形成的第一个流派,其写作模式大致遵循开头先叙事、中间重笔状写景、

结尾言情或说理的三段式结构,略显呆板。举如谢灵运的《郡东山望溟海》、《登石门最高

顶》,谢眺的《游东田》、《游敬亭山》,都是路数相同的写法。

B,孟、王代表的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流派

古代诗人的隐逸情怀最早是从陶渊明的山水田园诗中抒发出来的,陶渊明“采菊东篱

下,悠然见南山”那种“物我两忘”的诗句,开创了山水景观的物象与诗人个体精神水乳

第 36 页 共 46 页

交融的境界,陶渊明也因此被冠以“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钟嵘《诗品》)的美誉。这种隐

逸情怀在谢灵运、谢眺的诗中也有流露,但却淹没于以“言志”为要旨的理性色彩之中。

唯有到了盛唐时期,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流派中才大放异彩。

孟浩然是有才学却与官场无缘的诗人,一生过的是文人隐居生活,其所作诗篇便有亲

近山水自然的韵味。长期的隐居生活所养成的恬淡胸襟,使他作诗时“遇思入咏,不钩奇

抉异”(皮日休语),故其诗作便有冲淡自然不同于初唐雕字琢句的风格。比孟浩然晚12

年的王维是个多才多艺的典型,他工书善画(南宗山水画派开创者),精通音乐(做过大乐丞),

深谙禅理(其名维、字摩诘,皆取义于佛经),这使得他在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中,左右逢源,

触类旁通,自然而然地把乐律画理和道释义旨融入诗艺,使他的诗兼有音乐美、绘画美及

玄机禅味,作品往往是有声有色、有景有情、有韵有味、形神兼备。以王维、孟浩然为领军

人物,还有裴迪、常建、储光羲、卢象、丘为等一大批盛唐诗人,将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

推向一个空前绝后的高潮。

其后的刘长卿与大历十才子中的钱起、郎士元、司空曙等中唐诗人也延续了孟、王寄

情山水、抒发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风格,使得陶渊明开创而由孟、王发扬光大的隐逸情

怀山水田园诗成为影响中国古典诗歌创作最为深广的一大流派。

C,以李白为代表的浪漫色彩的山水诗流派

在盛唐的山水诗创作中,李白的山水诗风格,又与孟、王的隐逸情怀显示出较大的区

别。李白独具一格的山水诗创作,将盛唐山水田园诗又推向了时代的另一个高峰。

青年李白爱好辞赋、剑术和豪饮,博览道家、诸子百家奇书和纵横术,养成一种傲岸

第 37 页 共 46 页

不桀、放逸不群的游侠情性,这注定了他一生要走隐士兼侠士而成名士的独特之路。四十

多岁时,经推荐被唐玄宗召到长安,作为文学侍从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但在长安不满两

年,李白便愤然离去,继续他的漫游生活,“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期间,李白游名山

大川,留下许多意境深远的山水诗的名篇。他的诗,改变了传统山水诗固有的形式和规律,

开创了中国山水诗的新纪元。

李白山水诗的显著特征是自然山水景物的个性化。山水诗本来就是诗人审美理想的对

象化,是诗人心灵的外化,山水诗必然要表现诗人自我。但是在陶渊明、在王维、孟浩然

等诗人那里,自然山水主要是他们寄托精神,消融苦闷之处所,因而,“自我”也就常常

消融在自然景物之中。而李白是一个强烈追求“自我”展示个性不向权威不向豪贵不向宿

命妥协的浪漫诗人,自然山水不只是他寄托精神、消融苦闷的处所,更重要的还是他追求

个人自由解放的天地。强烈的主体意识,使诗人“自我”不是消融隐没在自然山水景物之

中,而是使自然积极地表现着诗人自我。这种风格,在他那些最有个性的诗句中表现得最

为突出,如“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等等。

在这些诗句里,自天而落的黄河,飞流壮观的瀑布,都已融入了诗人狂放不羁、傲岸不群

的鲜明个性之中。李白诗中的自然山水,多带有这种流动飞扬、奔放不羁的特点,更多地

显示了一种动态美,这与王维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如果说,王维在静态的山水中隐没了

自我的话,那么,李白则常常借助动态的自然山水而浮现出诗人自我。

D,以杜甫为代表的沉郁悲悯的山水诗流派

杜甫是中国古典诗歌一座绕不过的大山,与李白的浪漫情性相比,杜甫的诗显示得更

多的是现实主义风格。这一点既与个人的情性有关,也与诗人的经历有关。杜甫所处的时

第 38 页 共 46 页

代变迁、生活罹难、仕途失意等坎坷经历,使得杜甫的内心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始终存

在着激烈的矛盾冲突,于是便造就了诗歌创作中特有的沉郁顿挫风格。这种风格在杜甫的

山水诗中一样表现得非常突出。

杜甫同样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的诗人,漂泊流浪的经历与饱含激情的心灵,也促使他写

下了大量的山水诗。与二谢不同,与王、孟不同,也与李白不同,杜甫在游览和欣赏自然

风景时,并没有完全游离于社会之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作为一个有远大抱负的知识分子

的社会责任。正是这一点,使得杜甫笔下的山水诗呈现的是山水实景与山水实景中的真实

感受。杜甫尤其重视在对山川草木的自然本性的客观描写中抒发细腻的情感。尽管在杜甫

的山水诗中也不乏有恬淡娴静的闲适之作(比如《绝句慢兴九首》其七中的“笋根稚子无

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绝句六首》其六中的“江动月移石,溪虚云傍花”,动静皆有

闲适之情),但更多的是沉郁悲悯的情调,总是有一种忧国忧民的强烈责任心和使命感融入

其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俯仰悲身世,溪风

为飒然”,这样的诗句,都是在漂泊行走游览山川景象时咏出的。是所以,在杜甫的山水

诗中,离不开对世事人情的关注,离不开对生命意识的表达。而对百姓生存的关切、对国

家兴亡的思考,便让杜甫的山水诗充满悲天悯人的侠义之气。

E,唐代以后的山水诗风格变化走向

山水诗在唐代的繁荣达到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也带动了山水画的兴起与繁荣。山水

诗与山水画构成了中国古代艺术的主体。这一点正是中国艺术文化与西方艺术文化的最大

区别。唐代以后山水诗继续发展,继续繁荣,但没有出现大的群体和新的流派。宋人爱说

理,山水诗便增添了许多议论说理的内容,水平比较高的便有了几分哲理趣味。比如苏轼

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陈与义的“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第 39 页 共 46 页

诗僧志南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翁卷的“闲来山上看野水,忽于水底

见青山”,这些山水诗都闪耀着空灵卓锐的智慧之光。但水平一般者便降低了山水诗的审

美感染力。明清两代,山水诗依然繁荣,但大体上都没有超越以上四大流派的成就而创出

新的风格。

近现代亦然。但在近现代的山水诗创作中,也有几个诗人的山水诗值得一提。

一个是清末的湖南诗人易顺鼎,少时被视为“神童”,成年后却屡困场屋,五应会试

均报罢,无奈以捐官身份步入官场,但仕进艰难。甲午战争爆发,他几次舍生渡海,欲保

台湾,终无功而返。辛亥革命后一度供职于袁世凯政府。易顺鼎“生平好游山水”,一生

所行不止万里,神州各地几乎都留下了他的脚印。每到一地必登名山,临胜水,于山水之

间讴歌吟唱,留下了大量的山水佳作。据说他“平生作诗万余首,刊诗集七十二卷”(王森

然《易顺鼎先生评传》),约30部,但多已散佚,今存易诗不足三千首(《琴志楼诗集》前

言),其中所占比重最大、最具特色的是山水纪游之作。其山水诗内容丰富,既多方面展示

自然山水的客观之美,又寄寓诗人的主观情志;风格、体制、语言等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易顺鼎山水诗表现内容之丰富,艺术手法之多样化,为他人所罕见。

另一个是别号人境庐主人的广东梅州晚清诗人黄遵宪。这位自誉“吟到中华以外天”

(《奉命为美国三富兰西士果总领事留别日本诸君子》)的黄遵宪,曾充任外交使节十余年,

创作了大量描写海外山川名胜的山水诗篇,这些诗作按其出使国度和地区可分为使日、使

美欧、使南洋三个时期。黄遵宪的山水诗,展示了异域山水的雄奇和壮美,寄予了作者爱

国图强的真挚情感,表现出先进、开放的全球意识和勇于探索、敢于革新的精神,开创了

古典山水诗的新领域、新意境。在艺术上,诗人继承传统,开拓创新,形成雄奇奔放、沉郁

壮阔和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给传统山水诗注入了蓬勃的活力。

第 40 页 共 46 页

当代诗人创作的山水诗,数量也相当多,或许比历代山水诗的总和还要多,但水平参

差不齐、泥沙俱下、少有精品,也没有形成有规模的群体并创作出有影响力的山水诗杰作,

当然也就没有新的流派。

附带说一下,以上是从艺术风格方面划分了山水诗的四大流派,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

比如从立意的精神层面来看,中国传统山水诗也可划分为三大类型。

第一种类型:以道德精神为依照的人对自然山水美之欣赏。

这类山水自然诗,往往借用自然物来寄托自己的高贵品德、赤子情怀和远大理想。是

以道德精神为主的人对自然万物的观赏或人与自然的合一。在这些诗人眼里,自然山水之

所以为人们欣赏,并不仅在于自然山水本身的美,而主要是自然山水所蕴含的精神符合人

的某种道德或精神。二谢、杜甫、陆游及陈亮等人的山水诗,都属于这一类型。这类诗的

作者,往往受儒家入世精神的影响较深,以道德的观点看待自然。

第二种类型:以审美精神为依归的人与山水自然的融合。

在中国的思想传统中,对大自然最倾心的要数庄子和道家了。“道”作为道家学说中

的最高概念,其意义向上可以推演为形而上学的宇宙论,向下也可以落实为人性论,在现

实人生中加以体验。随着魏晋玄学的兴起,这个无所不在的“道”便集中到自然山水中来

了。受老庄学说和道家影响的诗人,在创作山水诗的时候,便常以纯粹审美的眼光来观照

洞察,并且将自然山水与人格主体融而为一。陶渊明、孟浩然、王维、李白是此一类型山

水诗的杰出代表。

第三种类型:以宗教精神为依归的人对山水自然的观照。

第 41 页 共 46 页

与道家相同,佛家也有爱好自然的意向,佛教对于山水诗的影响也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佛教在山水自然中体验的是一种宗教的快乐。历代诗僧、禅僧以及受佛教思想影响较

深的诗人,其山水诗大都属于这一类型。谢灵运、王维的一部分山水诗,也可归入这一类

型之中。

4,中外山水诗歌的不同特色

自然山水一直是古今中外诗歌中必不可少的描写对象,而且中西诗人笔下的山水诗都

以追求自由、寄寓山水、在客观景物中寓含主观情愫为主要特征。但中西山水诗人的审美

观物方式有明显的不同,同样的自然山水却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态,蕴含着不同的意识形

态。这种差异其实也反映着中西文化的本质差别。

在古希腊,自然含有“生长”之意。自然是一个生长着的、巨大的、和谐的统一体,

人和神不为其敌手,而是平等相处,共同组成一个生机盎然的有机整体。在这种理念中,

人与自然是二元对立的两极。在这两极中,自然是处于被动和客体的一方,人对其施以逻

辑性的分析与认识。西方的山水诗人,承认自然作为二元对立中的一方的存在,然后在对

自然的审美观照中重新发现自我,认识自我。

而在中国诗人的眼里,人与自然是对等静观可以互为化入融成一体的。这种“天人合

一”的最高境界是“物我皆忘”。中国的山水诗在审美心态上必须进入“忘”的状态,忘

欲、忘知、忘己、忘物。“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因此,中国山水诗歌中的

山水意象常常呈现出一种平和、恬淡的色彩,神秘中充满禅趣,幽静中蕴含生机,山水景

观成为一种人与自然合二为一的精神栖息地。在中国山水诗中,也蕴含了诗人对宇宙万物

第 42 页 共 46 页

与自身联系深深的思考。但最终还是汇入赏景言志、借景抒情、因景寄怀、移景隐性的几

股支流之中。古人登山观景,俯视山川,高山、流水、江海、风云,世间万物,哪怕最普通

的一草一木都成为诗人抒怀言志的载体,都有着其“言外之意”、“象外之象”、“韵外

之致”的意象之美。

于是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强调“天人合一”的中国山水诗歌中没有对自然

的敬畏和怜爱的生态意识、环保观念,而西方人山水诗中呈现得更多的是一种生态意识,

呼吁社会的发展要与自然同步,不能以牺牲自然为前提(这一点也与西方以自然景物为吟

咏主题的山水诗出现较晚有关,直到十八、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诗歌兴起,才有华兹华斯、

雪菜、济慈等著名的自然抒情诗人出现。这时,工业社会的生态问题开始暴露)。柯尔律治

的《古舟子咏》、华兹华斯的《鹿跳泉》都有对人类残忍破坏美丽自然环境行为的批判。西

方诗人在其山水诗歌中传达的是一种尊重自然、回归自然的生态意识,发出了人与自然应

该和谐统一、互利互惠的呼吁。这一点,恐怕在主张“天人合一”的中国诗人的山水诗中,

却极少有人思考过。

5,当代的山水诗应当如何写

山水诗还要不要写?当然要写。但,还要继续沿古人的路子一直走下去吗?还要赏景

言志、借景抒情、因景寄怀、物我两忘吗?还要不断重复古人一再用过的陈旧意象吗?这

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我也在思考这些问题,目前还不能给大家提供正确的答案。但我认为下列几点可以作

为思考的线索。

第 43 页 共 46 页

1)传统不能切断

中国山水诗是中国古代艺术最有成就的硕果之一,古典诗歌的体裁为山水情怀的咏唱

提供了整齐划一的形式美、平仄和谐的音韵美、文字组合的节奏美,而大量的旧意象则成

为约定俗成言简意宽有非凡表达力的活语言,这些好东东都值得我们合理地继承,如果切

断了这一传统,诗词创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了。新诗完全抛弃旧的形式,切断文

化的传统,很难有出色的生命力,这一点只要看最终流传的数量就可以知道。

好的传统必须继承。继承传统必须站在新的起点上,原地踏步是没有意义的。新的起

点就是超越古人的突围。因为要超越,因为要选择突围点,你必须对前人的成就有足够的

认识。在我看来,中国历代的山水诗,有下列几点成就非常突出:

一、中国的山水诗大都重视自然风光的景象刻画,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

征。历代山水诗的作者,善于用画笔把山水风物中精深微妙的蕴涵点染出来,使读者获得

直接的审美感受。最让人称道的就是王维的那些山水诗。

二、中国的山水诗总是包涵着作者深刻的人生体验,或于景中见情,或于景中见理,

或于景中见趣,或于景中见智,不单单是模山范水而已。

三、中国山水诗的艺术风格,以淡远最为突出,诗人以恬淡之心,写山水清晖,意境

悠远,词气闲淡。这也是陶、孟、王所开创的“以淳古澹泊之音,写山林闲适之趣”隐逸

娴静的艺术特色。

四、中国的山水诗大都重视“有我之境”并追求“物我两忘”的主客体交相融汇,这

种创作意识既有道家观念的影响,也受禅宗佛教理论的影响,带有浓郁的哲理色彩。

第 44 页 共 46 页

如果你不能从这四方面突围出去,你就只是原地踏步而已。

3)吟咏题材与审美意趣的推陈出新

在吟咏题材方面的推陈出新,要着眼于:在人们看不到美好的景观中挖掘出美好、在

人们捕捉不到惊奇的景况中释放出惊奇、在人们感觉不到有趣的景物中提炼出有趣。同时,

要强化时代气息,比如重视生态环境,重视低碳生活,重视生命意识,重视生存质量等等。

人生在世,所必须面对、处理的事物有三种:物,心,事。人与山水(物的一部分)相遇,

主客体交融、互动,最后在人的意识中形成为诗。从这一点来说,山水诗并不是摹写客观

物象的诗歌,而是人与山水联系的形成品,是对人与山水相遇的联系的一种思考,因而具

有主客观交融的特点。吟咏题材的出新,就必须在主客观交融的这个骨节点上进行全新的

观察和思考。

中国诗人通常较多关注的是自我的内心与情感,再推而广之就是人类自己的命运,再

现实一点就是社会存在的问题。没有多少人真正关注我们生存的环境,真正关注人类生存

基础的自然山水,真正关注人类的生态问题、文明的发展前景问题。这里面就有可以全新

的题材可以思考。

在审美意趣方面的推陈出新,则要提升自己的美学修养,研究时代的价值取向,了解

青年的思想倾向,增强自己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以提高共鸣度。

独创个人的艺术风格

任何一门艺术,只要你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就不怕落后,就不怕陈旧,就不怕没人欣

第 45 页 共 46 页

赏,就不怕一时的埋没与失落。

当然要独创自己的个人风格,没有几年、十几年、几十年乃至一辈子的艰苦摸索,没

有锲而不舍的努力锤炼,又怎有可能。我们现在全社会的人都很浮躁,政治家浮躁,总想

搞大运动,商人浮躁,总想抢大蛋糕,医生浮躁,总想开大方子,教师浮躁,总想争大课

题,诗人也浮躁,总想出大诗集。古代的诗人,诗名早已远播,诗稿还压在书斋里,现在的

诗人,刚学会写点打油的杂凑文字,就急着张罗印书,一年一本,反正自己掏钱,有钱就

印,也无需让人审稿,也无须考虑是否有出版价值,似乎这诗集一出来,自己就是一名诗

人了。名是有的,但有谁恭维你呢。诗人是要靠好诗好作品方有真正的好名声的。

第 46 页 共 46 页

本文标签: 山水诗人中国没有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