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1531665

2024年6月4日发(作者:)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

GUANGXIUNIVERSITYFOR

NATIONALITIES

2007年6月

人文社会科学专辑

(Philosophy

andSocialScience

Edition)

0G

请求

”古

语行为在中英

文化中的差-R-

口易

[摘要]通过分析中英两种语言“请求”实现的共同语言特征和差异,旨在就中英文化中“请求”言

语作一个比较研究。这个比较在三个层次上进行,即句法层次、语篇层次和相互作用的层次。比较研究

结果表明,虽然这两种语言具有一些共同的句法特征,但它们在减弱请求的强度上存在情态动词使用的

巨大差异,而且在表达间接性的形式和礼貌程度上也存在较大差异。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由于英语国家

的人们更倾向于间接请求策略,因此英语在“请求”言语中更间接一些。这个比较研究一方面证明“请求”

的实现是由一些普遍的语用原则指导的,另一方面也表明言语行为的实现也是受一些特定的文化准则制

约的。

[关键词]差异}请求;文化;言语行为

[率图分类号]H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179{2007)刁01一0159一04

一、引言

(5)情愿:B愿意完成这一行为。

例如:你不在意关一下窗户吗?

文就“请求”言语行为的特征和在不同潜在的文化

准则下,“请求”言语实现的差异进行调查的基础

上,试图做一个跨文化的研究。怎样做出适当的

(6)权利:A有权告诉B去完成这一行为。

例如:请立即来一下我的办公室。

上厦所列的前提实际上是Searle恰当条件的扩展。不

“请求”对于中国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已经成了一个问题。

因此,就“请求”这一言语行为作一个详尽的研究是必要而

且也是很需要的。本文就中英文化中“请求”言语的相同点

管怎么说,如果满足了这些条件,那么与每个条件相应的例

子就被当做是执行了某一行为的请求。

和不同点进行研究,目的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为中国

英语学习者提供一个指导性原则。

三、请求的策略

“请求“言语行为分为三个大类,即强加型,习惯性间接

型和非习惯性间接型(暗示)。他们代表了直接性的三个主

要层次。其中强加型代表最直接的层次,习惯性间接型代

表中等直接性,而非习惯性间接型则指最弱的直接性,需通

过暗示来实现。

1.强加型

这种类型的请求策略主要是由祈使句和一些需求性陈

二、请求的前提

从社交的观点看,请求是语言中特别有意义的一个方

面,因为交谈中大多数内容是希望别人能做什么。然而,一

个话语怎样才能被看作是有效的请求呢?为了回答这个问

题。曾作了几次尝试。

除了Searle(Searle,1969)对“请求”这一言语行为的

恰当条件作出过假设外,Labov和Fanshel(1997,引自Car-

述来实现的。强加型言语行为是在说话者居支配地位时使

用的。例如:

(1)把窗户关上。

(2)我叫你把垃圾清扫干净。

(3)我需要你把这份报告立即打印。

(4)我要你剔再叫我了。

2.习惯性间接型

roll,1986)列举了有效请求的六个前提:

(1)能力:A相信B有完成这一行为的能力。

例如:你能关一下窗户吗?

(2)行为的需要:A相信这一行为是必要的。

例如:这儿太冷了。

<3)请求的需要:除非得到请求,否则B是不会完成这

一行为的。

例如:难道你就不能停止发出噪音吗?

(4)义务:B有义务完成这一行为。

例如:你应该对你母亲有礼貌些。

这种类型的请求策略通常以问题的形式出现。这些问

题主要是获取所要求行为的前提条件。譬如听话者的能

力、意愿程度和行为的可行性。以这种策略使用的句子碰

巧就是一般用来作出间接请求的句子。这些句子Searte

万方数据 

(1979:36~39)进行了分类。典型的例子如:

l嗣

(5)你能给约翰传递一个信息吗?

(6)我可以说点什么吗?

(7)请你打开一下这个箱子,好吗?

3.非习惯性间接型(暗示)

像其他间接言语行为一样,非习惯性间接请求没有一

个总的形式和强求的习惯性。通过使用暗示来实现请求,

说话者目的是让听话者完成一些(暗含)请求行为,以便他

的真正意图不至于在现实话语中体现出来。因此,非习惯

性间接型请求或请求性暗示本来就是模糊的(Weizman,

1989)。

因此,说话者的意图是受语篇高度制约的。因为它不

能够由话语的句子意义决定为强加的,也不能由一些经常

使用的语法或语义手段来传达强制性的请求,正如在习惯

性间接请求一样(Weirnan,1993)。典型的非习惯性间接/

请求性暗示的例子如:

(8)我有许多工作要做(当要求自己需要独处,而不被

打扰时)。

(9)这儿有点凉(当要求别人关上窗户时)。

(10)我刚错过了班车(当请求免费搭载时)。

四、中英“请求”言语行为比较

在这部分,我们的注意力将集中在不同语言水平的请

求行为的详细调查上,即句法水平、语篇水平和相互作用方

式,以便找出中英文化中请求行为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1.在句法水平上

虽然许多英语请求套语能在中文中找到它们的对等句

式,但这两种语言仍有一些它们不能共有的明显的句法特

征。因而对实现请求行为的主要句法结构作一个详细的比

较是可行且必要的。表1是两种文化中表达言外意义的请

求行为的几种套语结构的具体例证。

表1中英文请求的句法结构模式

English

Chinese

“把”结构

把门关上。

把作业交上来。

祈使句HoldOIL

坐下。

GetOnwithiL

开门!

祈使。礼貌标志词Please

beseated.

请坐下。

Holdon,PleasB

麻烦您给我挟一张,我挂的

是眼科。

劳驾您给这位老人让个座。

祈使+附加疑问

替我看一下行李,好吗/行

yoClous/eokthe?d00r’诵ll吗?

需求性陈述句

need

spoon,

我要一张去重庆的卧铺。

mummy.

我想让你和我一块几去。

1wouldlike

160

havedinnerwith

万 方数据

询问可行性的问甸

130have

pen

阿姨,有一毛钱的冰棍儿

thatIborrow

吗?

forthedietation?

我可以说几句吗?

May

我可不可以请你帮个忙?

thing?

waswondering

ifI

might

borrow

some

coffee.

询问前提的问旬

Can/Could

you

be

你能帮我一个忙吗?

more

quiet?

你能不能给小张带个信?

Will/wouldyou

lend

me

dollar?

Would

you

IT吐nd

swering

theletter

forme?

正如我们从上表中可知,中英两种语言在请求套语模

(1)英语中没有对等于中文里最直接请求的“把”结构

(2)礼貌标志词“请”在英语中既可置于动词词组前,

需引起更多注意的是在中文里功能相当于“请”的另两

you/1

will

trouble

you

tO

mewith

the

box.”表示请求是不地道的。这种语序不

(3)英语的一个最显著特征是使用情态动词的过去式

you

please

do…”或“Would

you

mind

doing

总之,英语请求句式礼貌的程度与句型所表达的间接

2.在语篇水平上

这一部分主要讨论两种语言在“请求”生成的程序上的

moves(支持性的理

act(被要求的行为)。与本文最相关的是请求语

moves的替换,这更具有文

式上并无太大的差别,然而,也有一些不同之处需作澄清:

的句型。虽然可以在这种句型前添加礼貌标志词“请”,但

由于这种句式中所表现的直接性仍然会带来不愉快的感

受。

也可置于动词词组后,在后一种情况需用逗号隔开。而在

中文里,“请”总是置于动词词组前,而且在它与动词词组问

通常嵌入一个礼貌词你/您(you),这在英语中是不符合语

法习惯的。如:请你在这儿签名。/请你走这边。

个可替换的礼貌标志词“麻烦”和“劳驾”。它们在英文中对

等词“trouble”。但用“Trouble

help

能表达相应的中文句法的最初的礼貌功能,而且也可能影

响对“请求”言语行为的理解。

形式或动词的名词化形式来缓和请求的强加性,譬如:

“Could/would

…”而在中文里不能使用,因为它不是一种曲折变化的语

言。在中文里,请求的礼貌性主要通过祈使句前加礼貌标

志词“请”“麻烦”和“劳驾”等来表示。根据祝畹瑾(1994),

添加礼貌标志词的祈使句在六种请求策略中其礼貌程度居

第二位。

性程度是一致的。句子形式与礼貌程度成正比的这种关系

并不存在于中文语境中。相对高频率的直接请求方式表明

了中国人强调团体成员关系的集体主义文化价值观。直接

策略的使用意味着团体成员关系的假设,同时反过来又保

证了会话者之间的距离的拉近。

不同之处。生成“请求”通常要遵循三个步骤(Blin—Kulda,

1989),即alerters(发话者),supportive

由)和head

篇的特殊结构,通过supportive

化特征。

在英语语境中,the

head

supportive

在这个谈话中,A尽力想去适应怎样作出的一个间接

moves经常紧随于the性请求,因为首先他没有提出请求,相反,他通过(3)、(5)和

(7)把他母亲的健康状况告知了他的上司,讲明了他母亲在

哪里就医,何时进的医院。警官之所以这样做,首先是想显

得更有礼貌一些,因为他的请求无疑会给自己的上司带来

不便,以致于上司还得去找人来顶替他。紧接着最初谈及

act之后,即“后语序”。它可能起源于主题先出现的演

绎思维模式。因此,在生成“请求”过程中,英语国家的人倾

向于先陈述请求行为,然后才提供理由,如可能的话(贾,

1997;张和王,1997)。

恰好相反,在中文语境中supportive

moves通常置于

thebead

他母亲的健康状况,这个警官想借此来引起上司的注意,以

便在最佳时刻他能向上司提出请假的请求而不致于被拒绝

而失面子。

然而,这一典型的中国式的请求模式在这位英国上司

面前是行不通的,因为在这种类似的情况下英国人会直接

act之前,这至少可以有两个原因来解释:首先,它

属于归纳思维模式;其次,是为了保全“面子”观点的考虑。

在“请求”生成的语篇中,中国人通常使用下面的模式:

因为A,因为B,因为C,因此D。

如果……那么……

虽然……但是……

下面是一个“请求”生成的典型中文例子,其中原因的

提出请求而不会绕弯子。英国上司在(2)、(4)和(6)中几次

要求得到直接的请求信息,但都是徒劳的。因此在(8)中,

陈述置于请求行为之前:

一个中国人:我想打听一件事,因为我们大部分原材料

来自于日本,而且……今年量越来越大,而根本不是我想象

的价格的增加,而是我们在对换率上损失太大。其次,我明

白了去年我们在TVAD中花了大量的钱。因此,在这种情

况下,我想建议:削减一半用于电视广告的预算,花点钱在

Mad杂志上。

他已生气了,再一次要求得到直接的请求,但这个可怜的警

官此时根本就不敢提出什么请求了。

这个中国警官的请求未获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两种

文化中不同的请求语境:中国入遵循通常的间接性的“前语

序”模式,而英国上司是以他们惯常的直接性的模式来期望

和解读这个中国警官的请求言语行为的。当然,两种文化

在这方面的差异并不是总是这样的,英语国家的人们也可

以先陈述理由,再做出请求,而中国人也可以直接提出请

求。我们讨论的是这两种文化的一个总的趋势。

3.在相互作用方式上

人种论学者的研究表明不同的语言社区共享一些可探

查的言语模式。这个部分将探究中英文使用者在“请求”言

语行为中文化相互作用的方面。下面这个比较是分别基于

这个“后语序”模式特别适合予中国人对“面子”观点的

考虑,因为supportive

moves一方面能加速所请求的行为

得以接受,因而维护了说话人的脸面,而另一方面也补偿了

被请求人的负面的“面子”观点,因为请求在本质上就是一

种威胁面子的行为。

“请求”生成的先后次序的区别通常在两种不同文化中

经常会引起误解。这种中文里通常使用的间接性“前语序”

请求结构经常会使英语国家的人很恼怒,因为他们喜欢直

接并开诚布公的陈述自己希望从别人那里得到什么,他们

BI哪一Kulka等(1989)和中国学者张绍杰和王小彤所做的

研究结果。图1表明了这两种文化在直接性/间接性方面

请求行为的研究结果。

认为中国人是故意在绕弯子而没触及到问题的实质。在下

面的谈话中(许余龙,1992:303),一位中国警官想从他的英

国上司那里请假,但没能如愿。他交际失误的分析印证了

上面所述的区别怎样影响两种文化的人们的交流:[A是一

位中国警官,B是他的英国上司;A/B前的数字是他们各自

的话轮;括号里的信息是各自的话语行为]

(1)A:Sir?[打招呼]

(2)B:Yes?What

(3)A:My

mother

is

is

图1impositives

ConventionallyNon—conventionally

it?[回应,要求更多信息]

not

very

%distribution

of

strategytype

well,sir.[提供信息]

根据上图,很明显说英语的人比说中文的人更直接:只

(4)B:So?[表示怀疑.要求作出解释]

(5)A:She

has

to

go

into

hospital,sir.[进一步提供信

有9.8%的英语国家人作出的请求是强加型的,然而80%

以上的是习惯性间接型的,还有差不多8%是暗示。如果

这两种间接性请求加在一起,比例可达90%。如此高的间

接性百分比表明在不同情况下策略变换的程度是很低的。

息]

(6)B:well,get

得到请求行为]

(7)A:On

Thursday,sir.[进一步提供信息]

(8)B:Bloody

hell,man,what

do

you

on

with

it.what

do

you

want?[要求

根据Bl哪一Kulka和House(1989),英语请求中直接强加

型的比例任何情况下不会超过27%。这就反映了英语国

家以个人为中心的文化,他们非常重视个人独立。习惯性

间接型,这是通过间接性的问题而实现的。譬如听者的能

GXMDxB

want?[责备,要

求得到请求行为]

(9)A:Nothing,sir.[避免提出请求]

万方数据 

力(tom

you/Could

you…?)和意愿(will

you/Would

you

…?)或者是行为的可行性(Would

it

he

possible…?),通过

对顺从的非假定和留给被请求者更多的非服从的选择来达

到礼貌的目的。

然而,中国人的请求表明它们是随场景的变化而变化

的:大约30%的中国人的请求被看作是强加型的,65%的

是习惯性间接型的,而只有3%的是暗示。即使是两种表

示间接性的请求加在一起,也只达到70%,远远低于英语

国家人们的请求比例。

中国人“请求”的随场景变化而变化主要表现在高比例

的强加型请求上。平均30%的比例远远高于英语国家的

9.8%。根据张和王的观点,中国人的“请求”在亲戚间可达

45%,当请求者权力大于被请求者时超过47%,当请求者

年龄长于被请求者时超过50%(张和王,1997:66~68)。一

方面,越直接的相互作用表明了中国文化的等级制度性质,

人们已经习惯了与他们的面子观点紧密相关的权力的分配

不公;另一方面,它表明了中国文化特别强调团体成员关

系,这可以通过直接相互作用的使用得以印证。

五、结论

结合两种文化“请求”言语行为的调查结果,我们发现:

虽然两种语言有一些相似的句法与结构,但他们在减弱请

求强加性的情态动词的使用上有很大的差别:英语严重依

赖情态动词的过去式和动词的名词化,而中文主要通过使

用礼貌词语;差异还表现在各种形式和礼貌用语所表现出

的间接性的相互关系方面,这两种语言在请求语篇结构上

表现出较大的差异:中国人的请求通常遵循“前语序”(支持

性的理由+请求),而英语国家的人喜欢“后语序”(请求+

支持性的理由),相互作用方式的进一步探究表明英语国家

的人在“请求”言语行为中显得更间接一些,因为他们喜欢

问接性请求策略,在不同场景中几乎没有太大的变化。

这一跨文化交际的分析进一步证实了这一观点:语言、

文化和思想密不可分。在现实交际中,语言的使用总是蒙

上了文化准则的色彩。词汇、句法和语篇结构的选择无不

依从不同的文化准则。而且,每一种语言都有自身的富有

原型基础的种类,使它不同于别的语言的语用意义。我们

相信两种文化的“请求”言语行为的研究将有助于提高我们

在语言使用过程中的文化意识,因而提高我们的跨文化交

际能力。■

GXMDxB

万 方数据

[参

考文

献]

顾日国.1992,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4).

洪玮.1996,对言语行为‘请求’的教学探讨[J].世界汉语教学,(2).

许余龙.1992,对比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张绍杰,王,1、彤.1997,‘请求’言语行为的对比研究[J].现代外语,

(3).

赵永新.1988,汉英祈使句的比较口].语言教学与研究,(3).

祝畹瑾.1994,社会语言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Blum--Kulka,S1987,Indirectnessand

politeness

in

requests:same

different[J].Journal

of

Pragmaties.11,pp.131~46.

B1um—Kulka,S,andJ.House.1989.Cross--cultural

and

situa—

tionalvariation

in

requesting

behavior.Cross--Cultural

Pragmatics}

Requests

and

Apologie[M].Ed.S

Blum--Kulka,J.House

and

G.

Kasper.Norwood:AhlexPublishingCorporation.

Ervin--Tripp,Susan.1976,IsSybil

there?TheofsomeA-

meriean

English

directives[J].[Anguage

in

Society.5,PP.25~66.

Hu

Wenzhong,and

c-Grove.1991.Encountering

theChinese:A

Guidefor

Americans[M].Inter—cultural

Press,Inc.

JiaYuxin.t997.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Shanghai

For-

eignLanguage

EducationPress.

Searle,J.R

1969.Speech

Acts[M].Cambridge:Cambridge

Uni—

versity

Press.

Searle,J.1L

1979.Expression

and

Meaning:Stndies

in

the

Theory

of

Speech

Act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ei

Hong.1996.An

empirical

study

ofChinese

request

strategies

[J].Imernational

Journal

ofthe

Sociology

of

Language.

Weizman,E.1993.“Interlanguage

requestive

hints.”Interlanguage

Pragmaties[M].Ed.S.Blum—Kulka

and

G.Kasper.New

York:

OxforduniversityPress.

Weizman。E

1989.“Requestive

himts.”Gross--cultural

Pragmat-

ies:Requests

and

Apologies[M].FA

Blum--Kulka,J.House

and

Kaspen

Norwood:Ah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

收稿日期2007一02—21

[责任编辑韦光化]

[责任校对黄世杰]

[作者简介]易之(1968~),四川资阳人,英语语言丈学

硕士,攀枝花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跨文化交际、

英语教学。四川攀枝花,邮编:617000。

"请求"言语行为在中英文化中的差异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被引用次数:

易之

攀枝花学院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7,29(z1)

1次

Hong

An empirical study of Chinese request strategies 1996

J R

Expression and Meaning: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Speech Acts 1979

J R

Speech Acts 1969

-Tripp Susan

Is Sybil there?The structure of some American English directives 1976

-Kulka S;J House

Cross-cultural and situational variation in requesting behavior 1989

-Kulka S

Indirectness and politeness in requests:same or different 1987

7.祝畹瑾

社会语言学概论 1994

8.赵永新

汉英祈使句的比较 1988(03)

9.张绍杰;王小彤

'请求'言语行为的对比研究 1997(03)

10.许余龙

对比语言学概论 1992

11.洪玮

对言语行为'请求'的教学探讨 1996(02)

n E

Requestive himts 1989

n E

Interlanguage requestive hints 1993

Yuxim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1997

Wenzhong;C Grove

Encountering the Chinese:A Guide for Americans 1991

16.顾曰国

礼貌、语用与文化 1992(04)

1.王雪娟

中英礼仪文化差异与语用差异浅析[期刊论文]

-

太原大学学报 2009(2)

本文链接:/Periodical_

本文标签: 请求行为文化中国礼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