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1532337

2024年6月7日发(作者:)

双语教育''''民汉兼通''''目标解析

阿木古楞;白红梅

【摘 要】双语教育是我国民族教育的主要形式,是我国民族政策、语言政策平等公正

的具体表现.双语教育长期坚持''''民汉兼通''''目标是民族教育为国家和民族培养优秀人才

的保障.近几年,民族学校的学生掌握民族语言文化情况很不乐观,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高

度关注.实施双语教育过程中首先要重视学生学好本民族语言文化,在此基础上学习好第二、

第三语言文化,这是保护和传承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顺利融入主流民族文化的最好

途径,也是个体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这有利于:1.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跨文化交

往能力,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合格的双语人;2.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提高我国文化软

实力;3.培养学生的本民族认同感和中华民族认同感,促进各民族团结、和谐发展.

【期刊名称】《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年(卷),期】2017(005)002

【总页数】5页(P75-79)

【关键词】双语教育;民汉兼通;语言;文化

【作 者】阿木古楞;白红梅

【作者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内蒙古通辽,028043;内蒙古民族大学 教

育科学学院,内蒙古通辽,028043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G75

双语教育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适应一个民族跟另一个民族交际或向另

一个民族学习的需要而产生的”。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对于各少数民族来

说保护和发展本民族的语言文化的同时,理解掌握其他民族尤其是主流民族的语言文化是

关系到个体甚至整个民族的发展。截止2007年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共有1万多所学校使用

21个民族的29种文字开展民汉双语教育,实行双语教育的中小学在校生600多万名,

每年编译出版的少数民族文字教材达3500多种,总印数达1亿多册。〔1〕我国双语教

育具有队伍庞大,双语种类多(如蒙汉双语、维汉双语)等特征。双语教育培养“民汉兼

通”的人才是它长期坚持的目标之一,培养了大批的“民汉兼通”人才,为国家和民族地

区的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双语教育是国家长期稳定与发展的保障,是少数民族及少数民族学生发展的主要渠道。

由于我国民族教育的复杂性,实施双语教育时须避免出现“语言同化主义”和“民族语言

主义”,片面地强调或忽视国家通用语言或民族语言都是不可取的,双语教育必须长期坚

持以培养民汉兼通为目标,重视学生掌握本民族语言的同时熟练运用国家通用语言。但是

双语教育的“民汉兼通”应达到什么样的水平,一直没有制定明确的标准或要求。

方晓华、张兴在《“民汉兼通”的内涵及目标定位》一文中提出:“在新疆双语教育

目标系统中,民汉兼通的内涵十分丰富,它不仅包括两种语言兼通,还包括民汉两种文化

兼通。”“民汉兼通”的语言兼通目标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目标是“精通民族语言和

汉语言”;第二层次目标是“精通民族语言,粗通汉语言”;第三层次目标是“粗通民语

言,精通汉语文”。“民汉兼通”的文化兼通目标也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目标是“标

准的双文化人目标”,即熟练掌握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对汉族文化及现代文化有较高的认

识,跨文化适应、交往能力较强。第二层次目标是“精通本民族文化,但对‘汉文化’的

目标要求低一些”;第三层次目标是“精通‘汉文化’,粗通少数民族民族文化”。〔2〕

格·孟和教授在《关于“双语教育”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把民族高校“蒙汉兼通”人

才培养目标分为四个层次:即初级层次、中级层次、中上等层次和最高层次。初级层次要

求达到“在生活和工作中能自由地对话,会写,不仅认识常用字,还能写日常应用文”;

中级层次要达到“编写或翻译普通教材和通俗读物”;中上等层次要求达到“对双语有一

定的研究,能撰写学术论文和著作,能翻译历史文献,在文化交流、创作方面有所研究,

并作出一定的贡献”;最高级要求达到“对双语有独到的研究,有独立的创新性学术著作,

能翻译古代名著、经典文献,对双语的发展、文化交流方面作出重大贡献”。〔3〕

“蒙汉兼通”目标缺乏统一的标准操作和衡量,不利于民族教育事业的规范与发展。

本文借鉴方晓华、张兴的观点,把“民汉兼通”解释为语言与文化两方面的综合能力。语

言是文化的载体,又在文化的土壤里吸取营养生根发芽,语言离开了文化的支撑,就失去

了其深层的意义和精神寄托,变成了简单的交流与翻译的工具。因此,语言的学习必须以

理解并掌握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为基础,才能熟练运用该种语言。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双语教育成绩显著,民族学校学生的汉语水平明显提高,培

养了许多“民汉兼通”的人才。根据调查显示:内蒙古地区蒙古族小学双语生中“10岁以

上小学双语生,不会讲汉语或汉语极不流利的不足1%,小学生入学前就已经有了一定的

汉语基础。三年级加授汉语后,62%的学生汉语课成绩在85分以上,86%的学生认为汉

语好学,特别是听、说、读方面,甚至还有26%的学生认为说汉语容易。有71.55%的双

语教师认为目前小学双语生汉语水平总体有所提高,学生能基本掌握汉语文课的内容,也

能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汉语进行交流”。〔4〕由此看出,内蒙古自治区的双语教育实施过

程中学生的汉语掌握情况较好。但是,以培养民汉双语能力为目标的双语教育,不能以单

一语言的掌握和成绩的提高来衡量双语教育取得的成绩,必须以两种语言文化的掌握情况

为标准。笔者在调研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科左后旗、库伦旗部分蒙古族学校过程中,

关于学生们掌握民族语情况进行讨论时,教师们谈道:“蒙古族学生的汉语水平明显提高,

但是掌握蒙古语情况很不乐观,口语、书面表达能力不如以前的同年级学生了”“如果不

强调(用蒙古语写)的话,学生们把请假条或检讨书都用汉语写了”“我们学校的蒙古族

学生用汉语交流是没有问题的”“学生对民族传统礼节、民族民间故事的理解越来越少

了”。学校大部分教师对学生的蒙古语言文化的掌握情况与学习积极性担忧。认为,学生

的蒙古语理解水平的下降提高了教师讲解课程内容的难度。

这不仅仅是个别学校出现的特有现象,而是内蒙古地区很多蒙古族学校面临的共同的

困境。语言和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外在表现形式,又是民族成员之间团结的内在凝聚力。在

大力推广国家通用语言以及主流文化的强烈冲击下,如何保护并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是

我国民族教育肩负的重任,也是实施双语教育的意义所在。实施双语教育过程中我们必须

始终要坚持把本民族语言文化的学习放在首要任务,在此基础上学习其他语言。这有利

于:1.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跨文化交往能力,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合格的双语

人。2.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3.培养学生的本民族认同感

和中华民族认同感,促进各民族团结、和谐发展。

(一)课程内容脱离了民族生活和传统文化

我国从2001年开始实行基础教育三级课程管理模式,实施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

校本课程。基础教育阶段的各级学校有了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的权利。可是,高考这种无

形“指挥棒”下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仍以国家课程为主,把升学率当做教学工作的首要

任务,“考什么教什么”依然是学校发展的硬道理。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高度统一性,

显然无法满足不同民族、地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需求。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

的补充性课程,应该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及知识视野的拓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校

本课程自身的局限性取得的效果并不明显,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内容选择上更多地集中在

艺术类和表演类。以通辽市某蒙古族学校为例,开设的校本课程有蒙古象棋、版画技术、

剪纸手工、科尔沁民歌、博克、马头琴、书法课等。课程开设的内容丰富多彩,具有民族

特色或地域特色。但是校本课程从课程开发到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如:校本课程内

容太笼统缺乏系统性;家长和学生对校本课程的重视度不够;没有编制校本课程教材;评

价体系尚未完善等。

(二)受强大主流文化的冲击,少数民族文化影响力下降

在我国,汉族文化是绝对的主流文化,五千年的变迁与发展使汉族文化变得更加强大、

更有生命力。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从语言的角度解释也能说得

通。汉语是我国的通用语言,不仅汉族人都在讲,各少数民族成员也都能讲汉语,让我国

56个民族成为“一体”,而各少数民族(除满族和回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内容丰富多

彩,具有各自的特点,是“多元”的。这是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因素,让各民族的

语言变得更有创造力和生命力。汉语对各民族的影响非常大,各少数民族地区日常生活中

都渗透着汉族文化,随时随地能接触到汉语言文字。有一位蒙古族学生的家长讲道:“孩

子们从小就看汉语动画片,模仿动画片里的情景,在这过程中就能讲汉语了”。这样的语

言环境对蒙古族学生的汉语水平的提高起到积极作用。相反,蒙古族语言文化的影响力有

所下降,媒体、公告、社交软件、通信等跟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关系的各方面蒙古语的影

响力很有限,会让人们产生学习蒙古语用途不大的错误观念。如今,保护与传承各民族语

言文化,呼吁语言文化的多样性已经成了多民族国家的共识。我国在《宪法》中也明确规

定:“各民族人民使用本民族语言的权利,保障各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但

是具体如何保护和传承各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依然是摆在多民族国家面前的难题。单从学校

教育层面上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发挥各方面的作用让各民族

语言文化百花齐放才能长盛不衰。

(三)蒙古族学生的学习动机及学业成绩的下降

近些年来蒙古语授课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显下滑,影响了蒙古族双语人才培养质量,也

影响了蒙古族学生的学习动机及学习积极性。蒙古语授课学生除汉语文、外语以外的课程

全部用蒙古语授课,蒙古语作为教学活动的媒介,学生的母语理解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

习成绩。图1-2是2007—2015年期间内蒙古蒙古语授课学生的高考分数线:

从上图可以看出蒙古语授课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显下降。从图1可知,2007年蒙授文

科一本和二本分数线分别是404分和381分,2015年这一分数线分别下降到337分和

240分,下降了16%和37%。从图2可以看出,蒙授理科一本和二本分数线更是从

2007年的457分和373分下降到2015年的293分和201分,分别下降了35%和46%。

高考分数满分为750分,近几年蒙古语授课学生考200多分就能上大学了,这仅仅占了

高考总分的30%左右。蒙授高考分数线的下降影响了蒙古族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这不利于提高少数民族“民汉兼通”人才培养质量,对民族语言文化的保护与传统来讲更

是巨大的困难与挑战。

(一)提高学校民族文化课程的效率

学校的教学内容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为主,重视学生掌握课程内容,以提高学校的

升学率为首要任务。生活生产方式与技能是一个民族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是人类

智慧的结晶。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掌握民族文化知识跟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内容同样地

重要。校本课程作为民族学校传承民族文化知识的最主要形式应受到各方的重视,积极编

写校本课程教材。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文化实践活动,尝试让民族文化课程走出课堂、

走出校园,带学生们到牧区、民族文化博物馆等蒙古族文化浓厚的地方,亲身体会并理解

民族生活方式、技能及民族传统文化。在亲身体会过程中激发他们对民族文化的兴趣,感

受民族文化的魅力,培养其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充分发挥学校的影响力,构建学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教育整合力

学校、社区、家庭是影响学生发展的三个重要因素。学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教

育对学生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创造或扩大民族语言文化环境是提高民族文化实力的重要

途径,学校应发挥自身的优势和影响力,一方面联合所在的社区积极开展民族文化活动,

另一方面呼吁家长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母语环境,让学生和家长充分认识到民族语言文化知

识对个体发展的重要作用。通过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教育整合下,创造良好的民族

语言文化环境,提高学生学习本民族语言文化的积极性。

(三)以民族语言教育为突破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母语是一个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每个成员的情感与精神寄托。对个体而言,语

言是表达内心世界和情感交流的媒介,语言的学习对个体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伴随着人

的终身发展。对于蒙古语授课学生来说,除汉语文和外语之外的课程全部由蒙古语授课,

学好蒙古语是掌握其他课程内容的必要条件,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近年来,内蒙古

自治区蒙古语授课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讨论,严重影响了

民族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需要以蒙古语文教育为突破口,建立学生学好

其他课程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蒙古语能力应采取以下措施: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

生认识到学习母语的重要性,提高学习动机。2.家长和教师做好榜样作用,跟学生交流的

时候尽量用蒙古语,避免蒙汉语混着说,给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3.学校积极开设蒙

古族语言文化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拓展知识视野。

双语教育是我国民族教育实施的主要形式,为国家和民族培养“民汉兼通”的人才是

双语教育长期坚持的目标。我国《宪法》第四条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

言文字的自由。”《宪法》第十九条规定:“国家推广过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培养“民

汉兼通”中“民”在前、“汉”在后是我国民族政策、语言政策的平等公正的具体体现。

实施双语教育过程中首先要重视学生学好本民族语言文化,在此基础上学习好第二、第三

语言文化,这是保护和传承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顺利融入主流民族文化的最好途径,

也是个体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

〔1〕丁铭.我国目前实行双语教学的中小学达一万多所〔N〕.中国改革报,2007-

05-19.

〔2〕方晓华,张兴.“民汉兼通”的内涵及目标定位〔J〕.新疆社会科学,2012,

(3):113-118.

〔3〕格·孟和.关于“双语教育”的几个问题〔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5,

(5):49-53.

〔4〕王俊霞.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小学蒙汉双语教学现状探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

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2):51-54.

本文标签: 民族文化学生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