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1531455

2024年6月15日发(作者:)

城市形态结构演变的基本因素分析

——以上海为例

1、上海概况

上海,中国第一大城市,四大直辖市之一,中国国家中心城市,中国经济,科技,

工业,金融,贸易,会展和航运中心。目前,全市常住人口为2301.9148万人(其中,

外省市来沪常住人口为8977000人,占39.00%)。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远在春秋时

代的吴越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文化——长江下游杭嘉湖苏平原的良渚文化奠定了上海城

市形态演化的根基。上海城市形态为组团状,受城市用地限制或河流阻隔以及规划控制,

呈现沿苏州河由东向西延伸,顺黄浦江由南向北拓展的态势。上海作为中国对外的代表,

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闪耀全球的国际化超级大都市,并致力于在2020年建设成为国际金

融中心和航运中心。

2、影响城市形态的因素

上海作为一座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城市,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有些因素很大程

度上左右了上海的城市形态。

2.1城市文化

吴越文化作为上海的文化基础对于上海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首先,吴越文化是水之文化。从上海老城厢中可以看到,传统的城市形态是一个布

局相当合理的水乡都会,整个老城依水而建,四周宽阔的城濠和外河组成四通八达的交

通干线,城墙中开有六处城门,其中有三处就是水门。城内河巷相依,纵横有序,呈现出江

南城市典型的城市形态,现今的肇嘉浜路、陆家浜路都是在原来水道基础上填筑而成。

因此,水曾经是上海城市形态中一个相当主体的元素。

其二,吴越文化中经济与文化是并重的。上海城隍庙老城厢是自明代建庙宇以来逐

步形成的庙市结合的商业、完宗教活动区,各类商铺、摊贩借城隍庙会之光,形成了至今

仍名扬四方的城隍庙集市。将封建祭祀场所与文人雅士隐名遁业之处变为热闹的商业集

市,也正是吴越地域文化中重商重利的映射。

其三,吴越文化具有开敞气质。上海西联内陆,东濒大海,自开埠以来就是一个中原

文化、闽粤文化与吴越文化融会贯通之地。从豫园湖心亭(建于1784年)的极为自由的

建筑形式便可略见一斑,其多边形不规整的平面,大小各异的尖顶和短脊歇山屋顶,前后

参差、高低错落,呈现出一种放任不羁的非正统体态。

1843年上海的开埠是上海城市形态演变有的又一次转折。西方文化的引入对城市

形态构成一种强烈的冲击。许多西方建筑师,在西方复古主义和新艺术运动风格的影响

下,将学院派的构图规则和个性化的修辞手法融为一体,并且兼收并蓄,这一时期的建筑

作品几乎囊括了西方复古主义时期和建筑运动初期各国的典型建筑风格。因此上海素有

“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也有“西洋文明最精美的复本”之名。这一时期上海城市形

态开始由传统的吴越文化造就的水乡都会转向一种多元、复杂的城市形态,是一种充满

矛盾的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并存。这种强制性的文化冲击,使上海千百年来的城市

精神受到震动,使得城市形态既有协调和谐、也有矛盾与冲突的方面,既有历史的沉积、

又有着东西方文化之间的断层。上海在1920年至1940年间大量建造的石库门里弄住宅、

联立式新里、独立式住宅和花园住宅连同它们在城市空间中的分布都反映了这一时期上

海城市形态的变异。

今天上海居住形态具有相当的兼杂性,不同时代片段中形态的变异也形成了上海城

市形态具有“拼贴”痕迹的个性特征,形成了独特的“海派文化”。上海是有着浓郁东

方文化根基的都市,海派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几十年中,一直在遵循着一种自觉的追求,用

以表现对某一传统场所精神的尊重。然而,海派文化从来又都是西方文化元素的混合体,

在被动性交流的早期,东西方文化元素是一种相持与并存的状态,在磨合数十年的今天,

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出现——文化共生。这种文化的共生,创造了地域性与国际性、历史

与未来、东方与西方对话的语境。在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中,上海城市空间形态已从苏州

河畔、黄浦江的内向集聚,随着时光的推移,向着东海之滨、更宽广的地域扩展,由历史

上的江南小镇挤身于世界大都市的行列,迎着新世纪的到来阔步走向新的未来。

2.2城市人口与社会

上海城市人口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四种:原住民、老移民、

郊区人和新移民。

1949年以前,上海被称为“十里洋场”,

大量的外国侨民将

当时的上海划分成了英美法三大租界。

租界内曾经吸引了很多外

国侨民定居。其中上层侨民(主要来自英美两国,共有1万多

人)大多居住在2个租界的中西部以及越界筑路地段。这些外

国人在1949年以后,几乎全部离开了上海。

最初开埠时的上海人口不足10万;至1949年为520万

1948年上海市范围

人;至2007年末,全市户籍人口已增加到1378.86万人,是

解放初期的2.7倍,占全国总人口的1%。2008年末,全市常

住人口总数为2,303万人。其中,户籍常住人口1371.04万人。

全市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272人。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整整25年的知识青

年上山下乡运动中,很多上海的青年被发放到大陆各地,也改

变了其他地区的人口组合。文革结束后,上海的知青又陆续调

回上海。

90年代后期,上海再次成为移民城市的目的地。大陆各

国民党大上海计划

地有很多人搬迁居至上海。台湾、香港人在沪常住的数

目亦众多。由于很多外国公司在上海常年设有办事处,所以很多外国人也常年定居上海。

小部分犹太人也仍然在上海经营家族生意,为上海带来了更多商机。

本文标签: 上海文化城市城市形态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