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1654429

2024年6月22日发(作者:)

海尔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战略阶段。

1. 开拓一个空荡的市场,主要是把自己置身于这个环境

之中经受更多的考验。

2.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采取一路纵队开拓国际市场

4.网上销售—零距离销售—人的问题是最大的问题

海尔国际化的步伐最早可以追溯到1991年,只不过海尔当时采取的策略是大量向海外出口产品,达到提高海尔知名度的目的。并且采用

的是“先难后易”的战略,即首先进入欧美等在国际经济舞台上份量重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取得名牌地位后,再以高屋建瓴之势进入发展中

国家。当海尔产品在当地的销量达到当地建厂的盈亏平衡点时,则开始在当地建立工厂。所以从1998年开始,海尔开始全面实施国际化

战略。

海尔国际化所采取的策略是在美国、德国等经济发达国家当地建厂,绝大部分管理人员和工人都招用当地人,并提出了 “三位一体”和“三

融一创” 的本土化策略。同时,海尔还直接在全球各地推出“海尔(Haier)”统一的自有品牌,这也是海尔集团在实施国际化战略一开始就确

定下来的目标。这样既实现了海尔创世界级名牌的目标,又有效规避了反倾销、技术壁垒等风险和麻烦。

海尔这种国际化的思路,拿张瑞敏的话说,就是“首先要让当地消费者认识有这么一个品牌,然后再进一步通过质量、产品创新、当地设

厂,让他们认知海尔,了解到我们产品的内涵” 。目前的海尔,在全球已拥有设计中心18个,贸易中心56个,工业园10个,海外工厂

及制造基地22个,营销网点58800个,服务网点11976个,职工总数约30000人,其中海外员工达3000人。海尔集团正在逐步建立

起国际化企业的发展框架。

海尔的国际化在国人看来,似乎是一帆风顺:从1998年开始全面实施国际化战略以来的短短几年时间里,海尔在全球已拥有设计中心18

个,贸易中心56个,工业园10个,海外工厂及制造基地22个,营销网点58800个,服务网点11976个。然而这些数字并不能说明海

尔的国际化就没有遇到风险和困难。在2002年和2003年,由《中国税务》杂志社独家发布年度中国纳税百强排行榜上,号称营业额全

国最大(2003年达806亿元)的海尔无论百强还是十强都榜上无名。从这点可看出:海尔每年的净收入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多。美国

《商业周刊》专稿也曾指出:“海尔在国际上的现金流一定是负数,他们必须从中国的母公司抽调资金,但他们一定损失了市场份额”。

事实上,海尔国际化几年以来,其实施“国际化即本土化”的国际经营思路过程中付出了高额的成本。虽然“海尔”品牌在国际化上取得了

较大进展,但其当地设计、当地制造、当地销售的“三位一体”战略实施得并不顺利。海尔在国外的公司,除了少数几个管理人员由国内派

驻外,其余全部在当地聘用,而发达国家工人的工资往往是国内的几倍甚至十几倍。特别是在处理加班问题上,虽然国外员工也会根据实

际情况安排加班,但是国外大都要求严格按照本国劳动法的相关规定支付加班报酬,并且很多员工本身并不愿舍弃休息时间去加班,因此

这不但给海尔带来很大的资金压力,而且也带来了管理上的难题。

此外,与竞争对手相比,海尔还缺乏强劲的研发能力、设计能力、经销与服务网络。同时海尔在海外市场很大程度上只是小规格品种获

得了成功,大多数的产品并没有如愿以偿,甚至没有中国出口的数量大、品种多,而利润也大多数来自国内生产的在国内和国外销售的产

品。目前海尔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找到像样的经理人,因为海尔能支付的薪资远不如竞争对手。海尔既没有品牌,又没有可打造品牌的雄厚

资金,这种高成本运作模式能持续多长时间尚无定论。所以,海尔国际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许多困难和问题等待海尔去解决

日本为什么能够把质量做到世界一流?很大程度是因为日本接受了质量大师戴明的一个观点:质量不是靠检验出来的,质量要从源头抓起。

如果质量问题是在设计阶段,纠正失误的损失可能只是一。但到了制造过程,纠正失误的损失就是一百,而到了客户那儿,纠正失误的损

失就会是一千甚至一万。

同样,中国企业要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也要从源头抓起。真正强大的竞争力不是靠“策划”获得的,甚至不是执行出来的,尽管“策划

与执行”都很重要。

战略首先是放弃,没有放弃你就不可能有真正的重点与特色

真正的竞争力要从源头出发:你能够为客户提供什么样的价值?这就是战略――你懂得哪些价值对客户和对你都重要,你同时更要懂得哪

些价值对客户很重要,但对你却不重要。战略首先是放弃,没有放弃你就不可能有真正的重点。

所以,不仅那些满足所有客户的营销行为是没有战略的,就是满足目标客户的所有需求,也是一种没有战略的表现。因而,从战略的层面

上讲,竞争能力水平的高低,首先取决于你决定放弃什么,然后才是你集中力量准备做什么。问题是凭什么放弃?又凭什么要集中?

我们应当记住,在消费品行业,公司的持续竞争优势基本上不是建立在产品上(尽管产品也很重要),而是建立在产品外的消费者价值基

础上的。全世界很少有公司能够做到像宝洁一样,通过理解和把握消费者价值,将食品、纸品、药品、洗条用品、肥皂、护肤、护发产品

以及化妆品等300个品牌,如此成功地畅销于150个国家及地区。

对此,宝洁资深公共事务副总经理夏乐特.奥图(Charlotte Otto)说得好:“我们将品牌行销给将近五十亿的消费者,所有品牌都是

一对一地建立顾客关系。顾客关系是我们最有力的竞争优势来源,因为我们的品牌对待顾客是一视同仁的,而且是一对一的对他们的需求

‘精耕细作’建立起来的”。

一旦竞争优势是在一对一对消费者需求的‘精耕细作’建立起来的,那么,放弃就不难选择了――每家企业只能在价值链上某一个环节集

中精力,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能力,才能做到极至。 如果真是这样,市场会出现什么情况?从产品链上讲,市场会出现由若干专注于不

同客户群的“特色公司”组成的竞争格局。比如,世界汽车市场有丰田,福特,通用这批做中档车优秀的公司,也有专注做高档的奔驰,

宝马,沃尔沃,还有做低端市场的现代,大宇,马自达等等。

从产品结构上讲,每一个层次都会出现客户群再细分的“特色公司”,比如洗发水出现专注于脱发,护发,养发,染发,除屑等等功能

细分的公司群。每一个细分客户群进一步形成三到四家垄断的成熟结构。

几乎在每一个成熟市场,竞争的格局就是如此。我们很难说做高端就一定比做中端的公司好到哪,也很难说做这个功能的比另一个功能

差多少。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大家在不同的方向上竞争,就不会、也不可能出现价格战。

从这一逻辑,我们大家也很容易为中国企业目前的竞争力水平打分。不客气地说,中国企业竞争力就整体而言,基本上是没有战略的竞争,

因为我们大家都往一个方向走,结果就都只能培养出两种能力:市场炒作和价格战。

这就是今天中国市场的现实:有一家公司做了个功能饮料“脉动”成功了,就会引来无数跟风。有一家公司做房地产发财了,就会有无数

公司觉得自己做的东西没意思,千方百计想挤进房地产行列。

联想,海尔与华为:在打败跨国公司的道路上值得我们学习什么?

当然,如果这种现象是以一种整体性方式出现的时候,我们也不能过分苛求其中的企业。当一个市场主要是机会型市场,13亿大市场做

什么都赚钱的时候,不跟风岂不是傻子?当中国的富豪榜前100名中,有35名都出在房地产的时候,你说不进房地产的企业家是不是

的确有点傻?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分析一下对跨国公司构成致命打击的两家公司,一家是海尔,一家是联想,一家是华为。

本文标签: 市场公司战略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