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1600379

会计基础知识

  • 第一章 总论
    • 1.1 会计概述
      • 1.1.1 会计概念
      • 1.1.2 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 1.1.3 会计对象及目标
    • 1.2 会计职能
      • 1.2.1 基本职能
      • 1.2.2 拓展职能
    • 1.3. 会计核算方法与会计循环
      • 1.3.1 会计核算方法体系
      • 1.3.2 会计循环
    • 1.4. 会计假设与会计核算原则
      • 1.4.1 会计基本假设
      • 1.4.2 会计核算原则
    • 1.5. 会计信息使用者及其质量要求
      • 1.5.1 会计信息使用者
      • 1.5.2 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
  • 第二章 会计要素及等式
    • 2.1 会计要素
      • 2.1.1 会计要素的分类
      • 2.1.2 资产
      • 2.1.3 负债
      • 2.1.4 所有者权益
      • 2.1.5 收入
      • 2.1.6 费用
      • 2.1.7 利润
    • 2.2 会计等式
      • 2.2.1 会计等式的含义
      • 2.2.2 会计等式的应用
  • 第三章 会计科目与账户
    • 3.1 会计科目
      • 3.1.1 会计科目的概念
      • 3.1.2 会计科目设置的原则
      • 3.1.3 会计科目的分类
    • 3.2 会计账户
      • 3.2.1 账户的概念
      • 3.2.2 账户与科目的关系
      • 3.2.3 账户的基本结构及格式
  • 第四章 会计记账方法
    • 4.1 记账方法的分类
      • 4.1.1 单式记账法
      • 4.1.2 复式记账法
    • 4.2 借贷记账法
      • 4.2.1 借贷记账法的符号
      • 4.2.2 借贷记账法下的账户结构
      • 4.2.3 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
  • 第五章 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
    • 5.1 筹资业务的核算(筹钱)
      • 5.1.1 投入资本的核算
      • 5.1.2 借入款项的核算
    • 补充知识:为什么增值税是链条税和价外税?
    • 5.2 供应过程的核算
      • 5.2.1 固定资产的核算
      • 5.2.2 材料采购的核算
    • 5.3 生产业务的核算
      • 5.3.1 生产业务概述
      • 5.3.2 账户设置
      • 5.3.3 账务处理
    • 5.4 销售业务的核算
      • 5.4.1 销售业务核算的主要内容
      • 5.4.2 账户设置
      • 5.4.3 账务处理
    • 5.5 期间费用的核算
      • 5.5.1 费用构成内容
      • 5.5.2 账户设置
      • 5.5.3 账务处理
    • 5.6 利润形成和分配业务的核算
      • 5.6.1 利润的形成
      • 5.6.2 利润分配的账务处理

视频链接:B站|会计基础知识

第一章 总论

1.1 会计概述

1.1.1 会计概念

  •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专门的方法经济过程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综合的核算和监督,以提供经济信息和反映受托责任履行情况为主要目的的经济管理活动
    • 计量单位为三种形式,分别是劳动计量、实物计量和货币计量。因为货币计量为一般等价物,所以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劳动和实物辅助计量单位
    • 核算是做账,记录账目
    • 监督是核算帐目的对错
    • 会计本质是一个经济管理活动。
  • 单式记账法:只记金额,不记金额的来源去向。
  • 复式记账法:既记金额,又记金额的来源去向。

1.1.2 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 随着社会生产的日益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会计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漫长发展过程。它的发展主要有三个发展阶段。
    • 古代会计阶段——单式记账法和复式记账法的雏形。
    • 近代会计——复式记账法。
    • 现代会计——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分离。

1.1.3 会计对象及目标

一、会计对象

  • 会计的对象是指会计所要核算和监督的内容,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能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通常又称为价值运动或资金运动。具体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相互关联的环节组成的。

  • 目前会计对象的概念较为笼统,以后会在细化进行学习。

二、会计目标

  • 会计目标也称为会计目的,是要求会计工作完成的任务或达到的标准,即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
  • 会计目的应明确的三个方面
    • 向谁提供信息(谁需要)。
    • 提供何种信息(他们需要什么信息,其中有多少是会计能提供的)
    • 以什么方式提供信息

1.2 会计职能

  • 会计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过程中所具有的功能。

1.2.1 基本职能

一、核算职能

  • 会计的核算职能又称会计反映职能,是指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从数量上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为经济管理提供经济信息。会计核算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时会计最基本的职能。
  • 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是整个做账的流程:
    • 会计确认是通过一定标准和方法来确定所发生经济活动是否应该或能够进行会计处理。
      • 会计确认是定性分析,先定需不需要做账,再定以什么形式入账。
    • 会计计量是指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对已确认的可以进行会计处理的经济活动确认其应记录的金额。
      • 会计计量是定量分析,记录具体金额。
    • 会计记录是指通过一定的会计专门方法按照上述确定的金额将发生的经济活动在会计特有的载体上进行登记的工作。
      • 特有载体,比如会计凭证
    • 会计报告指在确认和计量的基础上,将特定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信息以财务报表的形式向有关各方报告。
  • 会计核算的主要内容包括:(做账的主要内容)
    • 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
    • 财务的收发、增减和使用;
    • 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
      • 债权人,可以理解为借钱的人,他具有要钱的权利,权,即权利。
      • 债务人,可以理解为欠钱的人,他具有还钱的义务,务,即义务。
      • 债权人和债务人就是债权和债务的发生和结算的主体。
    • 资本、基金的增减;
    • 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计算;
      • 费用:狭义的概念是指三大期间费用,包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
      • 成本是指生产成本。
      • 企业花钱看目的,如果这个钱可以对象化,那么就计入成本,如果这个钱不能对象化,那么就计入费用。
    • 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
    • 需要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其他事项。

二、监督职能

  • 会计监督职能又称为会计控制职能,是对特定主体经济活动和相关会计核算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审查。
    • 真实性审查指检查各项会计核算是否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来进行。(真实发生)
    • 合法性审查指检查各项经济业务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必须遵守财经纪律、执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以杜绝违法乱纪行为。(对国家合法)
    • 合理性审查指检查各项财务收支是否符合客观经济规律及经营管理方面的要求,保证各项财务收支符合特定的财务收支计划,实现预算目标。(对企业合理)
  • 会计监督贯穿于会计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分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
    • 事前监督是指在经济活动发生前进行的监督,主要是对未来经济活动是符否合法规政策的规定、在经济上是否可行进行判断,以及为未来经济活动指定定额编制预算等。
    • 事中监督是指对正在发生的经济活动过程及核算资料进行审查,并据以纠正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偏差。
    • 事后监督是指对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及核算资料进行审查。

三、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的关系

  • 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会计核算职能是会计的首要职能,会计核算是会计监督的基础。会计核算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高低,并为会计监督提供依据。会计监督是会计核算的保证,只有核算没有监督,就难以保证核算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1.2.2 拓展职能

一、预测经济前景

  • 预测经济前景是指根据财务会计报告等信息,定量或者定性的判断和推测经济活动的发展变化规律,以指导和调节经济活动,提高经济效益

二、参与经济决策

  • 参与经济决策是指根据财务会计报告等信息,运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方法,对备选方案进行经济可行性分析,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提供与决策相关的信息。

三、评价经营业绩

  • 评价经营业绩是指利用财务会计报告等信息,采用适当的方法,对企业一定经营期间的资产运营、经济效益等经营成果,对照相应的评价标准,进行定量及定性对比分析,做出真实、客观、公正的综合评判

1.3. 会计核算方法与会计循环

1.3.1 会计核算方法体系

  • 会计核算方法是用来反映和监督会计对象的。由于会计对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就决定了用来对其进行反映和监督的会计核算方法不能采用单一的方法形式,而应采用方法体系的模式。
  • 会计核算方法
    • 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
    • 复式记账
    • 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
    • 登记账簿
    • 成本计算
    • 财产清查
    • 编制财务报告
  • 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方法体系。
  • 建账,每个行业都有特有的一些会计科目和账户,这就是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经济业务发生以后,取得发票、飞机票、火车票等第一手的原始证明文件称为原始凭证,取得原始凭证以后给会计,会计通过复式记账法写成会计分录,把会计分录填到一张纸上,这张纸就叫记账凭证,这就是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会计凭证包含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登记到账簿里,最后编制报表成本计算财产清查贯穿于整个做账过程。

一、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

  • 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是对会计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和监督的一种专门的方法。会计的内容是复杂多样的,要对其进行系统的核算和监督,就需要按照经济内容和管理要求,分别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进行分类登记,以便为经营管理者提供所需要的信息和指标。(建账)

二、复式记账

  • 复式记账法是以资产和权益的平衡关系作为记账基础,对于每一笔经济业务,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在两个和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账户中进行登记,系统地反映资金运动变化结果的一种记账方法。
  • 比如,有限公司在接受股东投入的资本时,一方面引起企业银行存款的增加,另一方面引起实收资本的增加;以银行存款购买商品,一方面引起库存商品的增加,另一方面引起银行存款的减少。
  • 复式记账之所以要求在两个两个以上的账户中以相等的金额进行记录,是为了保证会计等式的平衡,所以说复式记账法的理论依据就是会计恒等式

三、填制和审核凭证

  • 填制和审核凭证是指通过对会计凭证的填制和审核来核算和监督每一项经济业务的方法。
  • 对于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必须由经办人或单位填制原始凭证,并签名盖章。所有原始凭证都要经过会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的审核。只有经过审核并确认无误的原始凭证,才能作为填制记账凭证和登记账簿的依据
  • 审核和填制凭证作为会计核算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经济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四方面:
    • 提供经济信息和会计信息;
    • 监督、控制经济活动;
    • 提供记账依据;
    • 加强经济责任。

四、登记账簿

  • 登记账簿是以审核无误的会计凭证为依据,在账簿上连续地、系统地(分门别类)、完整地记录经济业务的专门方法。
  • 由于会计凭证对经济业务的记录是分散的,每一张记账凭证通常只反映一项经济业务。为得到系统化的核算资料,必须对分散在会计凭证上的资料进行整理。而通过账簿登记和结算,就能达到这一目的。账簿记录必须严格以记账凭证为依据,并且要定期结账。 从而及时地、系统地反映会计单位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状况,为编制会计报表和企业内部管理提供必要的、有用的信息。

五、成本计算

  • 成本计算是按一定的成本对象,对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费用进行归集,以确定各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一种专门方法。通过准确计算成本,可以掌握成本构成情况,考核成本计划的完成情况,了解生产经营活动的成果,促进企业加强成本控制,节约开支,提高经济效益。

六、财产清查

  • 财产清查是指通过对货币资金、实物资产和往来款项等财产物资进行盘点或核对,确定其实存数,查明账存数与实存数是否相符的一种专门方法。通过财产清查,一方面可以查明财产物资和资金的实有数,另一方面可以检查各种物资的储存保管情况以及各种往来款项的结算情况。在清查中如发现账实不符现象,应查明原因,加以处理做到账实相符。

七、编制财务报告

  • 财务报告是以账簿为依据定期编制并对外提供的反映会计主体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利润表)、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书面文件(资产负债表)。编制财务报表是系统地提供会计信息所使用的专门方法。财务报表是会计工作成果的最终体现,提供的资料是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进行会计分析、会计检查的重要依据。

1.3.2 会计循环

  • 会计循环是按照一定的步骤反复运行的会计程序。
  • 从会计工作流程看,发生经济活动,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再发生活动又要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它是不断的循环。
  • 从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看:

1.4. 会计假设与会计核算原则

1.4.1 会计基本假设

  • 会计基本假设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是对会计核算所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做的合理设定。

一、会计主体

  •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工作为其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是会计人员进行会计核算时采取的立场以及在空间范围上的界定。
  • 法律主体必然是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如企业集团。
    • 法律主体和会计主体,会计主体需要能够独立核算,法律主体需要能够独立核算且自负盈亏。比如,企业集团,企业集团下有多个子公司,平常的话,各干各的,自负盈亏,但以企业集团的名义对外出财务报表时,就需要将所有集团所属全部计算,可核算但非自负盈亏,所以集团企业是会计主体但非法律主体。

二、持续经营

  • 持续经营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
  • 一般情况下,应当假定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持续经营下去,不考虑停业、破产、清算或大规模削减业务等因素,明确这个基本前提,会计人员才可在此基础上选择会计原则和方法,如资产能够按计量基础计算成本、费用能够定期进行分配、负债能够按期偿还。
  • 一个企业在不能持续经营时,应当停止使用根据该假设所选择的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原则与方法,否则不能客观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会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

三、会计分期

  • 根据企业持续经营假设,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将不断地经营下去。为了能够及时的获取会计信息,充分发挥会计的核算和监督职能,应当合理的划分会计期间,也就是会计分期。
  • 会计分期就是将企业在持续经营期间的经营活动人为地将其等距离划分为一定期间,定期确定收入、费用和利润,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以便结算账目、编制财务报表及对会计信息进行比较和分析。
  •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规定,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和中期。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如半年度、季度和月度。起讫的日期按公历日;年度是指以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为报告期,《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我国企业的会计期间按年度划分,我国的会计年度为公历的1月1日至12月31日

四、货币计量

  •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为统一的计量单位,记录和反映会计主体生产经营过程和经营成果。

1.4.2 会计核算原则

  • 会计核算原则是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基础,是单位收入、支出和费用的确认标准,包括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

一、收付实现制(钱)

  • 收付实现制又称现金制,是指企业单位对各项收入和费用的认定是以款项(包括现金和银行存款)的实际收付作为标准。在我国,政府会计由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构成。其中,预算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财务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
  • 收付实现制例子:
    • 以收入来看,假设三月份完成商品销售,货款是30000,但没有收到款项,因为三月钱没收到,所以不做三月的收入里,若四月收到货款,就做四月份的收入之中。只以钱为记账依据。
    • 以费用来看,假设三月份提前交四月、五月和六月的房租,共计12000,每个月是4000,但因为是在三月支付,所以三月出账为12000,四月、五月和六月是不计费用的,同样只以钱为记账依据。

二、权责发生制(业务)

  • 权责发生制又称应收应付制或应计制,是指以权责发生为基础来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而不是以款项的实际收付作为记账基础。
  • 权责发生制例子:
    • 以业务来看,假设三月份完成商品销售,货款是30000,没有收到款项,但因为业务已经发生,所以计做三月的收入里,即使是四月收到货款,也算三月份的收入之中。只以业务是否发生为记账依据。
    • 以费用来看,假设三月份提前交四月、五月和六月的房租,共计12000,每个月是4000,虽然是三月份支付的费用,但要分别记到四月、五月和六月之中,同样只以业务为记账依据。

1.5. 会计信息使用者及其质量要求

1.5.1 会计信息使用者

1.5.2 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

  •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中所提供高质量会计信息的基本规范,是使财务会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有利于投资者等使用者决策应具备的基本特征。

一、可靠性

  • 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 企业的会计信息要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要,就必须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而为确保真实,会计信息要经得起验证。为了贯彻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 (1)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 (2)在符合重要性和成本效益原则的前提下,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
    • (3)在财务报告中的会计信息应当是中立的、无偏的。

二、相关性

  • 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和现在情况做出评价,对未来情况做出预测。
  • 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要求,需要企业在确认、计量和报告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使用者的决策模式和信息需要。但是,相关性是以可靠性为基础的,两者之间并不矛盾,不应将两者对立起来。也就是说,会计信息在可靠性前提下,尽可能的做到相关性,以满足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需要。

三、可理解性

  • 可理解性(清晰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四、可比性

  • 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相互可比。这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个是横向可比,一个是纵向可比。

1. 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可比(纵向可比)

  • 为了便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变化趋势,比较企业在不同时期的财务报告信息,全面、客观地评价过去、预测未来,从而做出决策。
  • 会计信息质量的可比性要求同一个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
  • 但是,满足会计信息可比性要求,并非表明企业不得变更会计政策,如果按照规定或者在会计政策变更后可以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则可以变更会计政策。有关会计政策变更的情况,应当在附注中予以说明

2. 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可比(横向可比)

  • 为了便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评价不同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及其变动情况,会计信息质量的可比性要求不同企业同一会计期间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以使不同企业按照一致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要求提供有关会计信息。

五、实质重于形式

  • 实质是指经济实质,形式是指法律形式。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 例如,租入的固定资产(非短期和低值租赁),虽然从法律形式来讲企业并不拥有其所有权,但是由于租赁合同中规定的租赁期相当长,接近于该资产的使用寿命或租赁期结束时承租企业有优先购买的选择权,在租赁期内承租企业有权支配该资产并从中受益。所以,从实质上看,企业控制了该项资产的使用权及收益权。所以在会计核算上,租入的固定资产视为企业的资产。

六、重要性

  • 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 在实务中,如果会计信息的省略或者错报会影响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据此做出决策的,该信息就具有重要性。重要性的应用需要依赖职业判断,企业应当根据其所处环境和实际情况,从项目的性质和金额大小两方面加以判断。

七、谨慎性

  • 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 谨慎性的应用也不允许企业设置秘密准备,如果企业故意低估资产或收益、故意高估负债或者费用,将不符合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要求,损害会计信息质量,扭曲企业实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对使用者的决策产生误导,这是会计准则所不允许的。

八、谨慎性

  • 及时性是指会计信息的时效性。要求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第二章 会计要素及等式

2.1 会计要素

  • 会计要素是指企业的经济业务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特征进行分类交易,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主要对象。
  • 交易是对外的,比如从别的企业购买一批材料;事项是对内的,比如某个部门领用一批库存原料。

2.1.1 会计要素的分类

  • 反映财务状况
    • 资产,比如属于企业的现金、固定资产等;
    • 负债,比如企业欠供应商的钱、欠员工的工资、欠国家的税收等;
    • 所有者权益,就是老板或股东拥有的权益;
  • 反映经营成果
    • 收入,就是销售额;
    • 费用,比如成本、办公用品等;
    • 利润就是挣了多少钱;

对象、要素和科目的关系

  • 会计对象:资金运动
  • 会计要素是根据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特征所确定的财务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
  • 静态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财务状况**(粗分)**
  • 动态要素—收入、费用、利润—经营成果**(粗分)**
  • 会计科目,简称科目,是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细分)

2.1.2 资产

一、资产的概念及特征

  •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 资产的特征:
    • 资产是由过去交易或事项所形成的;
    • 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
    • 资产预期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 例如,企业通过购买、自行制造等方式形成某项设备、或因销售产品而形成一项的应收账款(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是资产。预计在未来某个时点将要购买的设备,预期的交易或事项,不能确认为资产。
  • 例如,企业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
  • 【注意】企业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不属于承租人的资产,属于出租人的资产。
  • 例如:技术已经淘汰的生产线,不能再作为资产,应予以转销。

二、资产的确认条件

  • 将一项资源确认为资产,除了需符合资产的概念和特征,还要满足以下条件:
    • 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只要可能性≥50%,即可作为资产
    • 该资源的成本或价值能够可靠计量。(需要以准确数字来衡量

三、资产的分类

1. 按是否具有实务形态

  • 资产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动资产
    • 有形资产是具有实物形态的资产,比如房子、车间的机器设备、电脑等等;
    • 无形动资产实物是不具有实物形态的资产,比如专利技术、非专利技术、商标权等等。

2. 按流动性的大小(变现能力)

  • (1)库存现金。库存现金是指存放于企业财务部门、由出纳人员保管的货币。库存现金是企业流动性最强的资产。
  • (2)银行存款。银行存款是指企业存放在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款项,每个企业都必须在银行开立存款户,办理存款、取款和转账结算。
  • (3)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资产是指企业购入的能随时变现并且持有时间不准备超过一年的投资,如企业以赚取差价为目的购入的股票、债券、基金等。(就是闲置资金投资,一般中小企业很少有闲置资金
  • (4)应收账款。应收账款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因销售商品、产品、提供劳务等业务,应向购买单位收取的款项,包括应由购买单位或接受劳务单位负担的税金及代购买方垫付的各种运杂费等。(下游,客户,有权利收钱
  • (5)应收票据。应收票据是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而收到的商业汇票。包括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银行承兑汇票相当于客户托银行打了一个欠条,商业承兑汇票是客户自己打了一个欠条,第一种更保险一些)(下游,客户,有权利收钱
  • (6)预付账款。预付账款是指企业在购买商品或接受劳务的业务活动中,预先支付给供应商的款项。(上游,供应商,有权利收货
  • (7)其他应收款。其他应收款是指企业除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和预付账款以外的其他各种应收及暂付款项。(只要前边不核算的,在其他应收款中都可以进行核算,比如,老板个人借公司一万块钱,对企业就属于其他应收款。比如员工差旅费。
  • (8)存货,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持有的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将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等,包括原材料、在产品、半成品、商品、周转材料、委托加工物资、消耗性生物资产等。
  • (9)固定资产。固定资产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寿命超过一年的有形资产,包括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设备、器具等。(不同企业对固定资产的衡量标准不同,比如小企业会把电脑计入固定资产,但大企业可能会计入成本或者费用,不计做固定资产
  • (10)无形资产。无形资产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包括:土地使用权、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非专利技术等。
  • (11)长期待摊费用。长期待摊费用是指企业已经支出,但应由本期和以后各期负担的分摊期限在一年以上(不含一年)的各项费用,包括固定资产修理支出、租入固定资产的改良支出以及摊销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其他待摊费用。

2.1.3 负债

一、负债的概念及特征

  • 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现时义务
  • 负债的特征:
    • 负债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只有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才形成负债,企业在未来发生的承诺、签订的购买合同等交易或者事项,不形成负债。
    • 负债的清偿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只有企业在履行义务时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才符合负债的定义,如果不会导致企业经济利益流出,就不符合负债的定义。(比如,昨天买的设备,但今天这个企业就注销了,找不到还款人,不符合负债的定义。
    • 负债是一种现时义务。现时义务是指企业在现行条件下已承担的义务。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义务。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义务,不属于现时义务,不应当确认为负债。

二、负债的确认条件

  • 除了需符合负债的概念和特征外,还要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才能被确认为负债:
    • 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可能性≥50%
    • 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计量。

三、负债的分类

  • 按偿还期限的长短,一般将负债分为短期负债和长期负债。

  • (1)短期借款。是指从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借入的偿还期在一年以内的各种借款。(≤1年

  • (2)应付票据。应付票据是指企业购买材料、商品和接受劳务供应等而开出其他应付款、承兑的商业汇票,包括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上游,供应商,欠供应商钱

  • (3)应付账款,应付账款是指企业因购买材料、商品或接受劳务供应等经营活动而应付给供应单位的款项。(上游,供应商,欠供应商钱

  • (4)预收账款。预收账款是指企业按照合同规定向购货单位预收的款预。预收账款与应付账款同为企业短期债务,但是与之不同的是,预收账款形成的负债不是以货币偿付,而是以货物清偿。(下游,客户,欠客户货

  • (5)应交税费。企业必须按照国家规定履行纳税义务,对其经营所得依法缴纳各种税费。这些应缴税费应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进行确认、计提,在尚未缴纳之前暂时留在企业,形成一项负债(应该上缴国家暂未上缴的税费)。应缴纳的各种税费包括增值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企业所得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车船税、土地使用税、教育费附加、矿产资源补偿费、印花税、耕地占用税、契税等。

  • (6)其他应付款。其他应付款是指企业的主营业务没有直接关系的应付、暂收其他单位或个人的款项,如应付租入固定资产和包装物的租金、存入保证金、应付统筹退休金、职工未按期领取的工资等。(比如,职工工资正常情况下,应该通过应付职工薪酬来进行核算。但是隔了一个月或几个月没领取,把它从应付职工薪酬转到其他应付款里。

  • 资产和负债概念的比较

2.1.4 所有者权益

一、所有者权益的概念及特征

  •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公司的所有者权益也称为股东权益。(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 所有者权益的特征:
    • (1)所有者权益是企业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它受总资产和总负债变动的影响而发生增减变动。
    • (2)所有者权益包含所有者以其出资额的比例分享企业利润,与此同时,所有者也必须以其出资额承担企业的经营风险。(企业挣钱你分钱,企业亏钱你掏钱
    • (3)所有者权益还意味着所有者有法定的管理企业和委托他人管理企业的权利。
  • 所有者权益的确认条件
    • 所有者权益的确认、计量不能单独进行,主要取决于资产、负债等其他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所有者权益在数量上等于企业资产总额扣除债权人权益后的净额,即为企业的净资产,反映所有者(股东)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其实它并没有什么确认条件
    • 【注意】所有者权益与企业特定的、具体的资产并无直接关系,它并不与企业任何具体的资产项目发生对应关系。所有者权益只是在整体上、在抽象的意义上与企业的资产保持数量关系

二、所有者权益的分类

  • 按其来源
  • 所有者投入的资本,比如实收资本。留存收益是企业挣的钱但还没分配出去的那部分。
  • 所有者投入的资本
    • 是指所有者投入企业的资金,既包括构成企业注册资本或股本部分(注册资金),也包括投入资本超过注册资本或者股本部分的金额(随着企业的盈利,需要投入资本会增加,相比于原来,多出来的就是资本溢价),即资本溢价或者股本溢价。这部分投入资本为资本公积,并在资产负债表中的资本公积项目下反映。
    • 实收资本。实收资本是指投资者按照企业章程或合同、协议的约定实际投入企业的资本,只要不增加投资,资产负债表中的这个数字就是固定的。(实收资本是认缴制,可以约定时间分别填入资金)
    • 资本公积。资本公积是投资者或者他人投入企业,所有权归属于投资者的一项资金来源。从本质上来讲,它也应属于投入资本的范畴,但其与实收资本又有所不同,它不是投资者法定的。
  • 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
    • 是指不应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损失。
  • 留存收益
    • 是指企业从历年实现的利润中提取或形成的留存于企业的内部积累,包括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两类。(盈余公积不能乱动,只能用于特定的项目,比如弥补亏损)
    • 盈余公积。盈余公积是指企业从税后利润中提取形成的、存留于企业内部、具有特定用途的收益积累,包括法定盈余公积和任意盈余公积等。
    • 未分配利润。未分配利润是企业未做分配的利润,是企业留待以后年度进行分配的结存利润,它在以后年度可继续进行分配,在未进行分配之前,属于所有者权益的组成部分。
  • 所有者权益与负债共同构成企业全部资产的来源,但二者却有着本质的不同。(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2.1.5 收入

  •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是反映在某个时点企业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收入、费用和利润是反映经营成果的动态会计要素。

一、收入的概念及特征

  • 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 收入的特征

    • (1)收入是从企业日常活动中产生的,日常活动是指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经常性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活动。(比如,格力是卖空调的,但是造空调的设备闲置,转让报废设备,这就不算收入,因为不可能经常卖设备
    • (2)收入是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收入应当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入,从而导致资产的增加。
    • (3)收入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与收入相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应当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不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经济利益的流入不符合收入的定义,不应确认为收入。

二、收入的确认条件

  • 收入准则规定,销售商品收入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
    • 第一,企业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买方;
    • 第二,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商品实施控制;
    • 第三,收入金额能够可靠计量;
    • 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 相关已发生或将发生成本能够可靠的计量。

三、收入的分类

  • 上述介绍的收入为现行准则的收入概念,被称为狭义的收入。

    • (1)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收入是企业的主要经营活动产生的收入。如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的收入。主营业务收入根据各行业企业所从事的不同活动而有所区别。(不同行业主营业务不同)
    • (2)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是指除企业主营业务以外的其他日常活动所取得的收入。一般情况下,其他业务活动的收入不大,发生频率不高,在收入中所占比重较小。
    • (3)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收入是指企业非日常活动产生的、与生产经营过程无直接关系、不是经常发生的、带有偶然性不具有重复性的利得。
  • 收入和利得的关系?

2.1.6 费用

一、费用的概念和特征

  • 费用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 费用和收入相对应而存在的,可以说是企业为获得收入而付出的代价。

  • 费用的特征:

    • 费用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日常活动是指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经常性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活动。
    • 费用会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减少。一般而言,企业的所有者权益会随着收入的增长而增加;反之会随着费用的增加而减少。
    • 费用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或者股利虽然减少了所有者权益,但不能归入费用,属于企业利润分配的内容。

二、费用的确认条件

  • 除了需符合费用的概念和特征,还要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才能被确认为费用:
    • 与费用相关的经济利益应当很可能流出企业;(可能性≥50%
    • 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结果会导致资产的减少或者负债的增加;
    • 经济利益流出额能够可靠计量。

三、费用的分类

  • 上述介绍的费用为狭义的费用。

    • (1)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成本是企业的主要经营活动产生的支出,如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的成本。主营业务成本与主营业务收入是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如果是销售商品获得的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就是取得该商品所发生的成本。
    • (2)其他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是指除企业主营业务以外的其他日常活动所发生的支出,如销售材料的成本、出租固定资产的折旧额、出租无形资产摊销费、出租包装物的成本或摊销额等。
    • (3)销售费用。销售费用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三大期间费用
    • (4)管理费用。管理费用是指企业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发生的费用。(三大期间费用
    • (5)财务费用。财务费是指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发生的费用。(银行打交道的费用,三大期间费用
    • (6)税金及附加。税金及附加是指企业经营活动应负担的相关税费。
    • (7)所得税费用。所得税费用是企业按照税法的规定,应以企业利润的一定比例向国家缴纳的一种所得税,缴纳所得税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 (8)营业外支出。营业外支出是指企业非日常生产经营过程发生的、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欲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净流出。
  • 费用与损失的关系

2.1.7 利润

一、利润的概念与特征

  •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收入减费用后的余额、直接记录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
  • 如果企业实现了利润,表明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将增加,业绩得到了提升;反之,如果企业发生了亏损(即利润为负数),表明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将减少,业绩下降。
  • 利润是评价企业管理层业绩的指标之一,也是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进行决策时的重要参考。

二、利润的确认条件

  • 利润反映收入减去费用、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减去损失后的净额。
  • 利润的确认主要依赖于收入和费用,以及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的确认,其金额的确定也主要取决于收入、费用、利得、损失金额的计量。(利润没有确认条件,它和所有者权益一样依赖其他的会计要素

三、利润的分类

  • (1)营业利润。营业利润包括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产生的利润和投资活动产生的投资收益。日常经营活动主要是指销售商品和提供劳务获取的利润;投资活动带来的投资收益是投资净收益额。利润表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资产减值损失、资产处置损益、其他收益等也列入了营业利润。它是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
  • (2)非营业利润。非营业利润是指企业非日常活动产生的利得(营业外收入)和损失(营业外支出)的差额。利得和损失在发生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 (3)利润总额。利润总额包括来自于日常经营活动的利润(营业利润)和非日常活动的利润(非营业利润)。
    •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非营业利润。
  • (4)净利润。净利润是企业利润总额减去所得税费用后的差额。
    • 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

2.2 会计等式

2.2.1 会计等式的含义

  • 会计等式是揭示会计要素之间内在联系的数学表达式,又称会计方程式或会计恒等式。它是各会计主体设置账户进行复式记账和编制会计报表的理论依据。
    • 资产 = 负债(借权人权益)+ 所有者权益(恒等式)
    • 资产 = 权益

一、资产 = 负债 + 所有者权益

  • 资产不能离开权益而存在,权益也不能离开资产而存在;没有无权益的资产,也没有无资产的权益。权益代表资产的来源,而资产则是权益的存在形式,二者实际上是企业资本这同一事物的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 资产 = 负债 + 所有者权益
  • 从数量上看,有一定数量的资产必然有一定数量的权益;反之,有一定数量的权益也必定有一定数量的资产。也就是说,资产与权益在任何一个时点都必然保持恒等的关系,这种恒等关系用公式表示,即:
    • 资产 = 权益(静态等式)
    • 资产 = 负债 + 所有者权益
  • 由于该等式是会计等式中最通用和最一般的形式,所以通常也称为会计基本等式(第一会计等式)。
  • 以上等式能直接反映出资金运动三个静态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企业在某一时点的财务状况,是资产负债表的基本要素。

二、会计等式的分类

  • 资产 = 负债 + 期末所有者权益
  • 资产 = 负债 + 期初所有者权益 + 利润
  • 期末所有者权益 = 期初所有者权益 + 利润
  • 由此可推,期末资产 = 期末负债 +期末所有者权益 = 期末负债 + 期初所有者权益 + 利润 = 期末负债 +期初所有者权益 + (收入 - 费用)综合会计等式的由来
  • 费用 + 资产(钱的去向) = 负债 + 所有者权益 + 收入(钱的来源)

1. 静态会计等式

  • 静态会计等式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会计等式,是由静态会计要素(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组合而成。其公式为
    • 资产 = 权益
    • 或 资产 = 负债 + 所有者权益
  • 这一等式,称为财务状况等式,它反映了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个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企业在某个特定时点的财务状况。具体而言,它表明了企业在某一特定时点所拥有的各种资产以及债权人和投资者对企业资产要求权的基本状况,表明企业所拥有的全部资产,都是由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的。(所有者对企业有要求权,债权人对企业也有要求权。

2. 动态会计等式

  • 动态会计等式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的会计等式,是由动态会计等式要素(收入、费用和利润)组合而成。其公式为
    • 收入 - 费用 = 利润
  • 这一会计等式,称为财务成果等式,它反映了收入、费用和利润三个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企业在某一特定期间的经营成果。
  • 一般情况下,收入会带来企业资产的增加,费用会带来企业资产的减少。收入和费用的有利差额会增加企业的所有者权益,收入和费用的不利差额会减少企业的所有者权益。表面上看收入是企业的收入,费用是企业的费用,但根据“业主权理论”企业是所有者的企业,所有者是企业风险的最终承担者,企业的盈利由企业的所有者来分享,企业的亏损也有企业的所有者来共同承担。因此,基本会计等式加入收入、费用和利润会计要素之后,仍然保持平衡关系。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如下:
    • 利润(亏损) = 收入 - 费用
  • 也可将上述逻辑关系表达为
    • 期末资产 = 期末负债 +期初所有者权益 + (收入 - 费用)
  • 这一等式综合了企业利润分配前财务状况等式和经营成果等式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之间的相互联系。
  • 到了会计期末,当利润进行分配或亏损进行弥补后,仍保持基本等式:资产 = 负债 + 所有者权益。

2.2.2 会计等式的应用

  • 企业日常发生的经济业务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什么样的经济业务,引起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这三个会计基本要素在数量上发生怎样的增减变化,都不会破坏会计基本等式的平衡关系。
  • 企业经济业务按其对财务状况等式的影响不同可以分为以下九种基本类型:
    • 一项资产增加、另一项资产等额减少的经济业务;(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 一项资产增加、一项负债等额增加的经济业务;(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 一项资产增加、一项所有者权益等额增加的经济业务;(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 一项资产减少、一项负债等额减少的经济业务;(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 一项资产减少、一项所有者权益等额减少的经济业务;(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 一项负债增加、另一项负债等额减少的经济业务;(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 一项负债增加、一项所有者权益等额减少的经济业务;(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 一项所有者权益增加、一项负债等额减少的经济业务;(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 一项所有者权益增加、另一项所有者权益等额减少的经济业务;(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 (1)经济业务的发生,引起会计等式左边资产与右边所有者权益同时增加,会计等式仍保持平衡。
    • 资产(⬆)= 负债 + 所有者权益(⬆)
      • 【例2-1】2019年1月3日,收到股东投入资本50万元,已存入银行。
      • 资产(100+50)=负债(40)+所有者权益(60+50
  • (2)经济业务的发生,引起会计等式左边资产与右边所有者权益同时减少,会计等式仍保持平衡。
    • 资产(⬇)= 负债 + 所有者权益(⬇)
      • 【例2-2】5日,按法定程序报经批准,退回投资人的投资款8万元,以银行存款支付。
      • 资产(150-8)=负债(40)+所有者权益(110-8
  • (3)经济业务的发生,引起会计等式左边资产与右边负债同时增加,会计等式仍保持平衡。
    • 资产(⬆)= 负债(⬆) + 所有者权益
      • 【例2-3】8日,从A公司购入一批商品价格45万元,款项未付。
      • 资产(142+45)=负债(40+45)+所有者权益(102)
  • (4)经济业务的发生,引起会计等式左边资产与右边负债同时减少,会计等式仍保持平衡。
    • 资产(⬇)= 负债(⬇) + 所有者权益
      • 【例2-4】10日,以银行存款支付欠A公司贷款中的5万元
      • 资产(187-5)=负债(85-5)+所有者权益(102)
  • (5)经济业务的发生,引起会计等式左边资产内部的一增一减,会计等式仍保持平衡。
    • 资产(⬆⬇)= 负债 + 所有者权益
      • 【例2-5】15日,从银行提取现金0.3万元备用金。
      • 资产(182+0.3-0.3)=负债(80)+所有者权益(102)
  • (6)经济业务的发生,引起会计等式右边负债增加,所有者权益减少,一增一减,会计等式仍保持平衡。
    •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 【例2-6】18日,经股东大会批准,决定向股东分配利润10万元。(没分之前,算企业负债)
      • 资产(182)=负债(80+10)+所有者权益(102-10
  • (7)经济业务的发生,引起会计等式右边负债减少,所有者权益增加,一减一增,会计等式仍保持平衡。
    •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 【例2-7】20日,经协商A公司同意将其欠款40万元转为投资。
      • 资产(182)=负债(90-40)+所有者权益(92+40
  • (8)经济业务的发生,引起会计等式右边负债内部一增一减,会计等式仍保持平衡。
    •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 【例2-8】25日,经与银行协商,将到期的短期借款10万元,转为长期借款。
      • 资产(182)=负债(50+10-10)+所有者权益(132)
  • (9)经济业务的发生,引起会计等式右边所有者权益内部一增一减,会计等式仍保持平衡。
    •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 【例2-9】30日,按照规定将盈余公积转增资本20万元。
      • 资产(182)=负债(50)+所有者权益(132+20-20

  • 从上述九种经济业务类型对会计等式的影响,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 (1)企业发生的任何经济业务,都不会改变会计等式的平衡关系。
    • (2)一项经济业务的发生,使等式左边资产增加,等式右边的负债或者所有者权益必然会等额增加。
    • (3)一项经济业务的发生,使等式左边资产减少,等式右边的负债或者所有者权益必然会等额减少。
  • 会计等式是指明各会计要素之间的基本关系的恒等式,它是重要的知识点,也是学习复式记账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 会计科目与账户

会计对象、会计要素和会计科目的关系

  • 会计对象就是资金运动,是钱的往来,会计对象比较笼统,因此我们把会计对象细分成六大会计要素,每个会计要素的东西有很多,这个东西就是会计科目。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层层细化。
  • 会计的首要任务是正确地记录经济业务和反映经济活动情况,为经济管理工作提供系统的核算资料和经济信息。核算资料和经济信息主要来源于各个账户,为此,企业必须设置账户。设置账户,首先要确定会计科目,因为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开设的。

3.1 会计科目

  • 为了全面、系统、分类地核算与监督各项经济业务的发生情况,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各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和各项损益的增减变动,就有必要按照不同会计对象分别设置会计科目。设置会计科目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加以科学归类,是进行分类核算与监督的一种方法。

3.1.1 会计科目的概念

  • 会计科目就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即会计要素)分门别类进行核算所规定的项目。
  • 为了实现会计的基本职能,要从数量上核算各项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化,不但需要取得各项会计要素增减变化及其结果的总括数据,而且还要取得一系列更加具体的、分类的数量指标。
  • 例如,固定资产和存货虽然都属于资产,但它们的经济内容以及在经济活动中的周转方式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应付账款和长期借款虽然都是负债,但是它们的形成原因和偿还期限各不相同;投资者的投入资本和未分配利润虽然都是所有者权益,但它们的形成原因和用途却不一样。所以必须在六大会计要素的基础上,进一步将会计所要核算和监督的具体内容进行更加详细的分类,这种分类的项目在会计上叫作会计科目。
  • 通过设置会计科目,可以在账户中分门别类地核算各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的增减变化,能够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和外部有关各方面提供一系列具体的分类指标。对于企业的资产,通过设置会计科目,还可以把价值形式的综合核算和财产物资的实物核算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有效地控制财产物资的实物形态。(会计科目的意义

3.1.2 会计科目设置的原则

  • 会计科目是设置账户、处理账务所必须遵守的规则和依据。一般来讲,会计科目名称的规范、会计科目的多少、会计科目的分类、会计科目的解释口径等决定着各单位会计核算的粗细程度,决定着各单位编制会计报表的需求和内容,因此会计科目的设置应尽量做到科学、合理、适用,且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 企业的组织形式、所处行业、经营内容及业务种类等各不相同,在会计科目的设置上也应有所区别。
  • 同时,会计科目的设置既要适用经济业务发展需要,又要保证相对稳定;既要有统一性,又要有灵活性,在保证提供统一核算指标的前提下,各会计主体可以根据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和经济管理要求,对统一规定的会计科目做必要的增补或合并,也就是说,会计科目的设置要简明、适用。

3.1.3 会计科目的分类

一、按反映的经济内容分类(概述)

  • 资产类
  • 负债类
  • 共同类(零基础阶段不说,暂时了解即可
  • 所有者权益类
  • 成本类
  • 损益类
  • 库存、现金、银行存款等这些小的会计科目归属于资产类;应付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等这些小的会计科目归属于负债类;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等这些小的会计科目归属于所有者权益类;利润分配属于所有者权益类科目,但它是从利润要素过来的,因为利润增加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成本类,比如生产成本,生产成本就是正在生产的产品,又叫在产品,生产完成会变成库存商品,变成资产,所以成本类会计科目归属于资产要素;损益类包括损和益,收入是益,费用是损。
  • 会计科目的分类与会计要素的构造基本相同

二、按其所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及其统驭关系分类(概述)

  • 总分类科目
  • 明细科目

  • 【例子】我现在一共欠800万的货款,其中欠了张三500万,欠了李四200万,欠了王五100万。800万的应付账款是总分类科目,张三500万、李四200万、王五100万是明细科目。

  • 总分类科目是统驭作用,而明细分类科目是对总分类科目的进一步的解释说明。
  • 这两个分类对后面写分录都是有帮助的,一定要把这个基础给打牢固。

三、按反映的经济内容分类(展开)

  • (1)资产类科目是对资产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按照资产的流动性分为反映流动资产的科目和反映非流动资产的科目。(简单理解,≤1年是流动性资产,>1年是非流动性资产)
    • 反映流动资产的科目主要有“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原材料”、“库存商品”等科目;
    • 反映非流动资产的科目主要有“长期股权投资”、“长期应收款”、“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科目。
  • (2)负债类科目是对负债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按负债的偿还期限长短分为反映流动负债的科目和非流动负债的科目。(简单理解,≤1年是流动性负债,>1年是非流动性负债)
    • 反映流动负债的科目主要有“短期借款”、“应付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等科目;
    • 反映非流动负债的科目主要有“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等科目。
  • (3)共同类科目是既有资产性质又有负债性质的科目,主要有“清算资金往来”、“套期工具”、“被套期工具”等科目。(主要是金融行业像既有资产性质又有负债性质的,一般银行用的比较多,正常用不到)
  • (4)所有者权益类科目是对所有者权益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科目,主要有“实收资本”(或“股本”)、“资本公积”、“其他综合收益”、“盈余公积”、“本年利润”、“库存股”等科目。(资本公积属于股本溢价)
  • (5)成本类科目是对可归属于产品生产成本、劳务成本等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科目,主要有“生产成本”、“制造成本”、“劳务成本”、“研发支出”等科目。(制造费用是过渡类费用,记共同损耗,比如花6000在A和B的生产过程中,分不清A用多少成本,B用多少成本,就记在制造费用,等生产完,按A和B的实际花费分配生产成本,比如最终A花4000,B花2000)
  • (6)损益类科目是对收入、费用等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科目。
    • 反映收入的科目主要有“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等收入。
    • 反映费用的科目主要有“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科目。(销售商品是主业,就是主营业务收入;把企业空置的房子租出去,产生租金,这个叫其他业务收入;销售费用为销售而花的广告费、宣传费等;管理费用是大杂烩,不是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就是管理费用,如办公费、邮费等好多的明细;财务费用是和银行之间产生费用,比如存钱会产生利息,贷款也会产生利息,都是财务费用)

四、按其所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以及统驭关系分类(展开)

  • (1)总分类科目又称为叫“总账科目”或“一级科目”,是对会计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具体内容进行总括分类、提供总括信息的会计科目。
    • 如:“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原材料”等。
    • 总分类科目一般由财政部门统一制定的,二级分类科目就可根据本身企业的特点自己制定。
  • 这是总分类科目。看一下整个比较常用的。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这个库存现金。

1. 资产类科目——必学

  • 库存现金(企业的钱);
  • 银行存款(存到银行的钱
  • 其他货币资金(有专门用途的银行存款);
  • 应收票据(对方跟你签了商业汇票,就叫应收票据);
  • 应收账款(东西卖出去,别人欠你货款,叫应收账款);
  • 预付账款(提前付给别人的定金);
  • 其他应收款(应收票据、应收账款以外的应收款);
  • 坏账准备(感觉对方还不上钱,先进行预估的科目);
  • 在途物资(正在路上的买的东西);
  • 原材料(已经进入仓库的商品);
  • 库存商品(生产出来的商品,放入仓库);
  • 周转材料(用来周转的材料);
  • 长期应收款(长时间应收的款项);
  • 固定资产(厂房、车子、设备等都属于固定资产);
  • 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的损耗);
  • 固定资产清理(卖固定资产的周期比较长,因此通过固定资产清理,慢慢卖出去);
  • 无形资产(看不见,摸不着,比如专利权、商标权等);
  • 累计摊销(无形资产的损耗);
  • 长期待摊费用(长时间等待摊销的费用);
  • 待处理财产损益(等待处理的财产的盘亏和盘盈)。

2. 负债类科目——必学

  • 短期借款(向银行、金融机构借钱≤1年);
  • 应付票据(与应收票据对应);
  • 应付账款(与应收账款对应);
  • 预收账款(提前收的定金,与预付账款对应);
  • 应付职工薪酬(应付给职工,但还没有付的,形成的负债);
  • 应交税费(应该付给国家的税费);
  • 应付利息(假设对方买我债券,我需要付对方利息);
  • 其他应付款(除了应付票据、应付账款以外的暂付款项);
  • 长期借款(>1年的借款)。

3. 所有者权益类、成本类科目——必学

  • 实收资本(企业实际收到的钱);
  • 资本公积(资本溢价、股本溢价);
  • 盈余公积(从净利润里面提的,以备不时之需的部分
  • 本年利润(损益类科目最终都要到本年利润,要核算盈利还是亏损);
  • 利润分配(年终,本年利润进行利润分配,包括分红、提取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 生产成本(生产所耗费的成本);
  • 制造费用(共同耗费)。

4. 损益类科目——必学

  • 损益类,左边是益,右边是损。
    • 主营业务收入(日常,主营业务);
    • 其他业务收入(日常,非主营业务,如租房、租设备等
    • 资产处置损益(卖固定资产或者无形资产过程中,会产生收益或者损失);
    • 其他收益(涉及到政府补助);
    • 营业外收入(非日常,不具有重复性的收益);
    • 主营业务成本(对应主营业务收入);
    • 其他业务成本(对应其他业务收入);
    • 税金及附加(交税);
    • 销售费用(三大期间费用);
    • 管理费用(三大期间费用);
    • 财务费用(三大期间费用);
    • 资产减值损失(资产减值);
    • 营业外支出(非日常,与营业外收入对应);
    • 所得税费用(交企业、个人所得税);
    • 以前年度损益调整(以前年度的损益调整,比如固定资产的盘盈)。

  • (2)明细分类科目又称为“明细科目”或“细目”,是对于总分类科目做进一步分类、提供更详细更具体会计信息的科目。
    • 如:“应收账款”科目按债务人名称或姓名设置明细科目,反映应收账款的具体对象。
  • 如果总分类科目下设置的明细科目太多,可以在总分类科目和明细科目之间增设二级科目,也叫子目。二级科目提供的指标详细程度介于总分类科目和明细分类科目之间,也可以多层次地进一步分类。除会计制度规定设置的明细分类科目以外,企业可以根据本单位经营管理的需要和经济业务的具体内容自行设置明细分类科目。除“库存现金”、“坏账准备”、“累计折旧”等少数一级科目外,大多数一级科目下都需要设置明细分类科目,会计科目级次关系例子如图所示。
  • (3)总分类科目和明细分类科目的关系。总分类科目概括地反映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明细分类科目详细地反映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总分类科目对所属明细分类科目起着统驭和控制的作用,而明细分类科目是对其总分类科目的补充和说明。

3.2 会计账户

  • 会计科目只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的项目,没有一定的结构格式,它本身不能进行具体的核算。为了连续、全面、系统地把发生交易或事项引起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化记录下来,还必须根据会计科目设置账户。

3.2.1 账户的概念

  • 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具有一定格式,用来分类、连续地记录交易或事项,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动及其结果的一种工具。设置账户是重要的会计核算方法之一。通过设置账户可以对大量繁杂的交易或事项进行分类核算和监督,从而提供不同性质和内容的会计信息。

3.2.2 账户与科目的关系

  • 会计账户和会计科目的联系:
    • (1)二者都是对会计对象具体内容的科学分类,口径一致,性质相同,会计科目是账户的名称,也是设置账户的依据,账户是会计科目的具体运用。
    • (2)没有会计科目,账户便失去了设置的依据;没有账户,会计科目就无法发挥作用。
  • 会计账户和会计科目的区别:
    • (1)会计科目仅仅是账户的名称,不存在结构;而账户则具有一定的格式和结构。
    • (2)会计科目仅说明反映的经济内容是什么,而账户不仅说明反映的经济内容是什么,还系统反映和控制其增减变化及结余情况。
    • (3)会计科目的作用主要是为了开设账户、填制凭证;而账户的作用主要是提供某一具体会计对象的会计资料及编制会计报表。
  • 由于会计科目就是账户的名称,所以在实际工作中,会计科目与账户常被当作同义语来理解,互相通用,不加区别。
  • 在实际工作中,为满足会计核算的要求,应分别按总分类科目开设总分类账户,进行总分类核算,提供总分类核算指标;按明细分类科目开设明细分类账户,进行明细分类核算,提供明细分类核算指标。

3.2.3 账户的基本结构及格式

  • 经济活动所引起的会计要素具体内容的变化是错综复杂的,但是从数量上来看,不外乎就是增加和减少两种情况。所以,用来记录会计要素增减变动的账户就相应地分为两个基本部分,一方登记增加额,一方登记减少额,这就是账户的基本结构。至于哪方登记增加额,哪方登记减少额,取决于所采用的记账方法和账户的性质而定。但是不管采用什么样的记账方法,也不论是什么性质的账户,其基本结构是不变的。
  • 一个完整的账户结构,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
    • 账户名称,即会计科目;
    • 日期,记录经济业务的记账凭证日期(年、月、日);
    • 凭证编号,记录经济业务的记账凭证编号;
    • 摘要,经济业务内容的简要说明;
    • 金额,反映增加和减少的金额及其余额。
  • 账户的一般结构
  • 为了直观反映和方便学习,我们通常用一种简化的格式来表示,在一个平面先画一条水平线,在水平线的中间向下画一条垂直线,将其一分为二,垂直线的左边称为左方,右边称为右方;在水平线上方写上会计科目或编码,一个简单明了的账户结构就清晰可见了,这种形状像英文字母“T”,也像中文“丁”,我们便把这种账户称为“T型账户”或“丁字形账户”(左边默认是借方,右边默认是贷方,空白处写金额的增减变动以及余额)
  • 会计要素在特定会计期间增加和减少的金额,分别称为账户的本期发生额增加和本期发生额减少,二者统称为账户的本期发生额;
  • 会计要素在会计期末的增减变动结果,称为账户的余额,余额又分为期初余额和期末余额,上一期的期末余额转入本期,即为本期的期初余额;
  • 本期的期末余额转入下一期,即为下一期的期初余额。
  • 账户中的四个金额要素,即期初余额、本期发生额增加、本期发生额减少和期末余额。
  • 四个金额要素的关系为:
    • 本期期初余额 + 本期发生额增加 - 本期发生额减少 = 本期期末余额

第四章 会计记账方法

4.1 记账方法的分类

4.1.1 单式记账法

一、单式记账法的概念

  • 单式记账法是指对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只在一个账户中加以登记的记账方法。单式记账法的记账手续简单,但没有一套完整的账户体系,账户之间的记录没有直接联系和相互平衡关系,因此,不能全面、系统地反映各项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情况和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也不便于检查账户记录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二、单式记账法的缺点

  • (1)账户设置不完整,单式记账法通常只设置“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等少数账户,其他账户都不设置。
  • (2)按时序反映一部分经济业务,单式记账法只反映能引起货币资金、债权、债务增减变化的经济业务。
  • (3)反映一部分经济业务的一方面,单式记账法只反映货币资金、债权、债务等的增减变动,对导致其发生变动的原因不予反映。
  • (4)不能进行整体试算平衡,因为单式记账法没有记录所有的经济业务,所反映的经济业务也只是一个方面,因此不能进行全面的试算平衡。

三、单式记账法的应用

  • 单式记账法是一种比较简单、不完整的记账账务的记账方法,所以这种方法适用于业务简单或很单一的经济个体或家庭。一般只登记现金的收支和债权、债务等事项,有的也登记实物的收付,记账手续简单。对于那些规模小、业务少,而且只要求掌握现金、实物等少数项目的增减变动的企业来说,用这种方法也可以把账记清楚。一般规模大、业务较繁的企业,不宜采用单式记账。

4.1.2 复式记账法

一、复式记账法的概念

  • 复式记账法是在反映每一项经济业务时,应当以相等的金额,同时在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进行登记的一种记账方法。复式记账法与单式记账法相比有明显的特点:对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都按规定的会计科目,至少在两个相互联系的账户间进行试算平衡。复式记账法在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在日常会计核算工作中,从编制会计凭证到登记账簿,都要运用复式记账。
  • 复式记账法的理论依据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会计等式。按照会计等式,任何一项经济业务都会引起资产与权益之间至少两个项目发生增减变动,而且增减变动的金额相等。因此对每一笔经济业务的发生,都可以以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账户中做等额双重记录。这种记账如实反映了经济事物的客观联系,是一种科学的记账方法。

二、复式记账法的优点

  • 与单式记账法相比,复式记账法的优点主要有:
    • (1)账户对应关系清楚,可以全面地反映各种经济活动的来龙去脉。
    • (2)能够进行试算平衡,便于查账和对账。复式记账法对于每一项经济业务,都以相等的金额进行对应记录,便于核对和检查账户记录结果,防止和纠正错误记录。

三、复式记账法的种类

  • 在我国的会计实务中,曾出现过三种复式记账法,即借贷记账法、增减记账法和收付记账法。借贷记账法是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记账方法。《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记账必须采用借贷记账法。
  • 单式记账法与复式记账法的区别

4.2 借贷记账法

  • 前面我们已经介绍了复式记账法的原理。明确了每一项经济业务的发生都应当在至少两个账户中进行登记的基本原则,本节具体阐述当经济业务发生时,应当使用何种记账符号和何种记账规则将其在账户中进行记录。(借代替+,贷代替-

4.2.1 借贷记账法的符号

  • 借贷记账法是以会计等式作为记账原理,以“”和“”作为记账符号来反映经济业务增减变动的一种复式记账法。
  • 它表示的内容包括了全部经济活动资金运动变化的来龙去脉,它们逐渐失去了原来字面上的涵义而转为一种单纯的记账符号,只表明记账的方向,成为了一种专门的会计术语。
  • 这里的“借”和“贷”不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并非我们现实生活中所说的“借款”、“贷款”或代表债权债务的意思,它只是一种符号而已,用以标明记账的方向。(因为+/-比较容易更改,就用借/贷来代替+/-

4.2.2 借贷记账法下的账户结构

  • 借贷记账法下账户的基本结构分为左、右两方,所有账户的结构都是左方称为借方,右方称为贷方。
  • 在借贷记账法下,账户的借贷两方必须按相反方向记录增加和减少,即对于某一账户而言,如果规定以借方登记增加,就必须以贷方登记减少;如果规定以贷方登记增加,就必须以借方登记减少。究竟哪方用来登记增加,哪方用来登记减少,取决于账户所反映的经济业务内容和账户性质。
  • 费用(借⬆贷⬇)+资产(借⬆贷⬇)=负债(借⬇贷⬆)+所有者权益(借⬇贷⬆)+收入(借⬇贷⬆)
    • 借贷表示符号,借是增加,贷是减少。借贷记账法下哪方表示增加,哪方表示减少,要看它本身的账户性质。
    • 收入⬆ - 利润⬆ - 盈余公积⬆ - 所有者权益⬆,收入和所有者权益方向相同,因此是借⬇贷⬆。
    • 收入⬇ - 利润⬇ - 盈余公积⬇ - 所有者权益⬇,收入和所有者权益方向相反,因此是借⬆贷⬇。
    • 成本类科目属于资产要素,因此也是借⬆贷⬇。
    • 期末余额一般在增加方,资产在借方;负债、所有者权益在贷方;收入和费用要转入利润比大小,计算盈余还是亏损,所以无余额;成本类账户,生产完成,无余额;生产未完成,余额在借方。
  • 大家要分清账户增减的方向,首先要熟知这类科目属于哪类会计要素,其次区分这类会计要素的增减方向。
  • 上一章给大家介绍的两个会计等式:
    • 静态等式:资产 = 负债 + 所有者权益;
    • 动态等式:收入 - 费用 = 利润。
    • 动静态结合等式为:
    • 资产 + 费用 = 负债 + 所有者权益 + 收入
    • 等式的左边表示钱去哪儿了,右边表示钱从哪儿来(肯定有人会疑惑利润怎么没有了呢,其实利润最终会在所有者权益里体现出来的)

双手定则法

  • 借贷方向是确定的,根据动静态结合等式,两只手的大拇指大,代表增加,小拇指小,代表减少;资产(成本也归属于资产类)、费用类用左手记忆;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类用右手记忆。

一、资产账户的结构

  • 期末借方余额 = 期初借方余额 + 本期借方发生额 - 本期贷方发生额
  • 资产类备抵帐户的结构与所调整账户的结构正好相反。
    • 备抵账户是用来抵减被调整账户的余额以求得被调整账户实际余额的账户。资产类备抵帐户,比如累计折旧,累计折旧会随着固定资产使用时间增大而增大,但固定资产价值会随着固定资产使用时间增大而减小,因此累计折旧是固定资产的备抵类账户,虽然属于资产类,但与资产类结构相反,属于借减贷增。

二、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结构

  • 期末贷方余额 = 期初贷方余额 + 本期贷方发生额 - 本期借方发生额

三、成本类账户的结构

  • 成本类账户,生产完成,无余额;生产未完成,余额在借方。

四、损益类账户的结构

  • 损益类账户主要包括收入类账户和费用类账户。
  • 收入的取得会导致利润的增加,费用的发生会导致利润的减少,最终都会影响所有者权益的增减变动。
  • 损益类账户是为了计算损益而设立的,所以,在会计期末应将收入、费用全额转入“本年利润”账户,以便确定当期利润,结转后无余额。

1. 收入类账户的结构

  • 收入类账户的结构和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结构基本相同。贷方登记增加额,借方登记减少额(转销额),期末结账时,贷方登记的本期增加额通过借方转入“本年利润”账户,以便确定当期利润,结转后无余额。

2. 费用类账户的结构

  • 费用类账户和收入类账户的结构相反,与资产、成本类账户类似。费用类账户的借方登记增加额,贷方登记减少额(转销额)。期末结账时,借方等级的本期增加额通过贷方转入“本年利润”账户,以便确定当期利润,结转后无余额。
  • 如果收入大于费用,余额在贷方,证明是盈利;如果收入小于费用,余额在借方,证明是亏损。

4.2.3 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

  • 借贷记账法下,所记录的账户可以是同类账户,也可以是不同类账户,但必须是两个记账方向,既不能都记入借方,也不能都记入贷方;记入借方金额的合计数必须等于记入贷方金额的合计数。

举例说明

假设天华企业12月分发生下列经济业务,运用借贷记账法的规则进行处理。

  • 【例4-1】收到投资者投入资金10000元,款项已存入银行。
  • 此项经济业务属于资产与所有者权益同增的经济事项。
  • 【例4-2】从华翼公司购入材料50000元,材料已验收入库,由于资金周转紧张,款项尚未支付。
  • 此项业务属于资产与负债同增的经济事项,使企业“原材料”账户增加50000元,“应付账款”账户增加50000元。
  • 【例4-3】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减少注册资本200000元,以银行存款支付给投资者。
  • 此项经济业务属于资产与所有者权益同减的经济事项,使企业"实收资本"账户减少200000元,“银行存款”账户减少200000元。
  • 【例4-4】以银行存款偿还前欠华翼公司的材料款50000元。
  • 此项业务属于资产与负债同减的经济事项,使企业“银行存款”账户减少50000元,“应付账款”账户减少50000元。
  • 【例4-5】购入一台生产设备,款项75000元由银行转账支付。
  • 此项业务属于资产内部一增一减的经济事项,使企业“银行存款”账户减少75000元,“固定资产”账户增加75000元。
  • 【例4-6】按法定程序,将资本公积220000元转增资本。
  • 此项业务属于所有者权益内部一增一减的经济事项,使“资本公积”账户减少220000元,“实收资本”账户增加220000元。
  • 【例4-7】签发一张面值70000元的商业承兑汇票,抵付原欠红星公司货款50000元。
  • 此项业务属于负债内部一增一减的经济事项,使“应付账款”账户减少50000元,“应付票据”账户增加50000元。
  • 【例4-8】按规定,将实现的利润给投资者分红250000元,款项尚未支付。
  • 此项业务属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一增一减的经济事项,使“应付股利”账户增加250000元,“利润分配”账户减少250000元。
  • 【例4-9】投资者以上述应得的利润250000元,对本企业进行投资。
  • 此项业务属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一减一增的经济事项,使“实收资本”账户增加250000元,“应付股利”账户减少250000元。
  • 所以,第一步,看属于什么科目;第二步,看属于什么大类;第三步,看增减变化情况

第五章 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

5.1 筹资业务的核算(筹钱)

5.1.1 投入资本的核算

  • 投入资本是指企业投资者(所有者)在注册资本的范围内实际投入经营活动中的各种财产物资的货币表现。所谓注册资本,是指企业在设立时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的资本总额,也就是全部出资者设定的出资额之和。企业对资本的筹建,应该对资本的筹集,应该按照法律、法规、合同和章程的规定及时进行,这部分资金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条件。
  • 现在注册资本用的是认缴制而非实缴制,比如说你开公司,章程递交给工商部门的,写明注册资本100万,但这100万可以先不到账,可等后续陆续到账,到账时间在章程里边都是有规定。
  • 资本投入按其形式不同分为几种方式

一、账户设置

1. “实收资本(或股本)”账户

  • “实收资本”账户(股份有限公司设置“股本”账户)属于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用来核算投资者投入资本的增减变动情况。
  • 该账户应按投资者名称设置明细分类账户,进行明细分类核算。

2. “资本公积”账户

  • “资本公积”账户属于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收到投资者出资额超出其在注册资本或股本中所占份额的部分以及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等。
  • 该账户可按资本公积的来源不同,分别设置“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其他资本公积”等明细账户进行明细分类核算。

3. “银行存款”账户

  • “银行存款”账户属于资产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放在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各种款项。
  • 该账户应按开户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存款种类等,分别设置“银行存款日记账”进行明细分类核算。

二、账务处理

1. 接受现金投资

  • 按照实际收到或存入开户银行的金额入账
    • 借方:银行存款
    • 贷方:实收资本(股份有限公司的“实收资本”是“股本”)
    • 资本公积——资本溢价(股份有限公司的“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是“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 【例5-1】开元有限责任公司成立,注册资本500万元,由霍某与张某共同出资,两出资人投资比例分别为60%、40%。投资者全额投入资金已缴足并存入银行。
    • 该经济业务的发生,一方面使企业的银行存款增加500万元,记入“银行存款”账户的借方;另一方面企业实收资本增加500万元,记入“实收资本”账户的贷方。
    • 相关会计分录如下:
      • 借方:银行存款——××银行××支行   5000000
      • 贷方:实收资本——霍某        3000000
      •        ——张某       2000000
  • 【例5-2】开元有限责任公司经营一段时间后,投资者王某又加入,收到其投入资本50万元,其中40万元作为实收资本,另外10万元作为资本公积,公司收到投资款后存入银行,相关手续已办妥。
    • 该经济业务的发生,一方面使企业的银行存款增加50万元,记入“银行存款”账户的借方;另一方面使企业所有者权益增加50万元,记入“实收资本”账户贷方40万元,“资本公积——资本溢价”账户贷方10万元。
    • 相关会计分录如下:
      • 借方:银行存款——××银行××支行   500000
      • 贷方:实收资本——王某        400000
      •    资本公积——资本溢价     100000

5.1.2 借入款项的核算

  •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除了向投资者筹集资金外,还需要利用借入款项,以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一般是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借入资金,包括短期借款、长期借款等。
  • 借入资金核算的主要内容包括借款本金和应付利息的核算。

一、账户设置

1. “短期借款”账户

  • 短期借款是指企业为了满足其生产经营对资金的临时性需求而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借入的期限在一年以下(含一年)的各种借款。(≤1年,短期借款的利息不通过短期借款账户进行核算

2. “长期借款”账户

  • 长期借款是指企业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借入的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各种借款。(>1年
  • 如果是分期付息,本账户只核算本金,利息部分在“应付利息”账户核算。(按月或按季度还利息,在应收利息账户核算;两年之后统一结算利息,在长期借款账户下核算
  • “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账户都应按借款的种类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核算。
    • 比如,贷款人、币种

3. “应付利息”账户

  • “应付利息”账户属于负债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按照合同约定应支付的利息。

4. “财务费用”账户

  • “财务费用”账户属于损益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等发生的筹资费用,包括利息支出以及相关的手续费。(借方登记借钱产生的利息费和手续费,贷方记存钱产生的利息收入,用来冲减财务费用

二、账务处理

  • 【例5-3】2×19年4月1日,开元公司因日常经营需要,向银行借入期限为一年的借款50万元,年利率为6%,按季付息,到期还本。
  • 该业务分取得借款计提利息支付利息偿还本金四部分进行处理。
    • (1)取得借款
      • 相关会计分录如下:
        • 借方:银行存款——××银行××支行   500000
        • 贷方:短期借款——××银行××支行   500000
    • (2)4月30日计提利息
      • 相关会计分录如下:
        • 借方:财务费用——利息支出      2500
        • 贷方:应付利息——××银行××支行   2500
    • (3)季末支付已计提三个月的利息
      • 相关会计分录如下:
        • 借方:应付利息——××银行××支行   7500
        • 贷方:银行存款——××银行××支行   7500
    • (4)到期偿还本金
      • 相关会计分录如下:
        • 借方:短期借款——××银行××支行   500000
        • 贷方:银行存款——××银行××支行   500000
  • 实际中,最后一个季度本金和利息是同时归还的,借方为短期借款和应付利息,贷方是银行存款,所以是归还500000+7500=507500。
  • 【例5-4】2×19年6月1日,开元公司为建造生产车间向银行借入期限为2年的借款100万元,年利率为9%,到期一次还本付息。不考虑资本化等事项。
  • 该业务分取得借款计提利息偿还本息三部分进行处理。
    • (1)取得借款
      • 相关会计分录如下:
        • 借方:银行存款——××银行××支行   1000000
        • 贷方:长期借款——本金        1000000
    • (2)按月计提利息
      • 相关会计分录如下:
        • 借方:财务费用——利息支出      7500
        • 贷方:长期借款——应计利息      7500
    • (3)到期偿还本息
      • 相关会计分录如下:
        • 借方:长期借款——本金        1000000
        •        ——应计利息      180000
        • 贷方:银行存款——××银行××支行   1180000
  • 该业务属于到期还本付息,故计提的利息记入“长期借款——应计利息”,如为分期付息到期还本,则相应的利息应记入“应付利息”账户。

补充知识:为什么增值税是链条税和价外税?

  • 增值税,顾名思义,就是对生产销售过程中的“增值(额)”征收的一种税。要学习好增值税,必须要从增值税的基本原理入手。

一、增值税是对“增值(额)”征税

  • 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

 上图中小贝向大家展示了橙汁的生产流程(简化版),在这个流程中总共涉及四个经营实体:果农、榨汁厂、瓶胚厂、饮料厂。我们在理解增值税的时候,不要孤立去看某个经营实体,而应该从整个生产链条来看,也就是从橙子到最终的瓶装饮料这个生产过程。在这个生产过程中,只要企业对最终产品作出了“贡献”,就会产生“增值”(或称作“增值额”)。比如,榨汁厂花了1000元收购1吨的橙子,然后把它榨汁后按1500元卖给了饮料厂,在这个过程中,它就产生了500元的“增值(额)”,增值税就是要对这500元的“增值(额)”进行征税。
 有同学可能会想到,那不就是对榨汁厂所赚的500元征税吗?这个理解并不完全正确,因为虽然橙汁卖了1500元,但实际上这1500元里面还包含了榨汁厂的人工、水电、配送物流等各种成本(假设是200元),所以榨汁厂真正赚到的只有300元,而这300元就是所得税中“所得”。因此,同学们要注意区分“所得”和“增值(额)”并不是同一个概念。
 可能有同学会问,这里面是否存在重复征税?确实会存在重复征税,因为我们对500元征收了增值税,同时又对500元当中的300元所得征收了企业所得税。但需要注意的是,重复征税并不一定就是坏事,比如某个国家按40%来征收企业所得税但不征收增值税,而另一个国家按6%征收增值税然后再按25%征收企业所得税,后者虽然有重复征税,但是就本例而言企业的总税负更低。实际上国家在设置税制的时候就会考虑到这个问题,因此针对不同的行业设置了不同的增值税税率,以此来平衡企业的整体税负。

二、增值税并不是按“增值(额)”计税

 看到上述标题可能有同学会蒙圈了,既然增值税是对“增值(额)”征税,为啥又说它不是按“增值(额)”计税呢?这是因为,在实际计算时,这个“增值(额)”并不好计算。比如榨汁厂,它从A农场收购了1吨橙子花了1000元,从B农场收购了2吨橙子花了1800元,然后这个月它实际用了2吨橙子榨汁,卖给饮料厂售价是2300元,请问这个过程中榨汁厂产生了多少“增值额”?有同学说是400(=2300-1000-900)。对吗?可能对,但题目有告诉你是用哪些橙子来榨汁了吗?再比如说,榨汁厂为了让橙汁保持新鲜,可能需要在其中加入了一些保鲜剂,这也是一种原料的投入啊,在考虑增值额的时候也得考虑进去吧?这样在计算增值额的时候就更加复杂了。因此,为了简化计算,在计算增值税的时候我们进行了公式的转换:
  增值税=增值额×税率=(产品售价-原料买价)×税率=产品售价×税率-原料买价×税率
 转换之后,我们不用考虑榨汁厂出售的橙汁中实际耗用了多少橙子,只要它出售了橙汁就计算税额(称为“销项税”),只要它采购了橙子就计算另一个税额(称为“进项税”),这样子,企业每个月只要按照“销项税减去进项税”之后的税额去缴纳增值税就可以,而不用再去计算“增值(额)”了。虽然每个月计算出的增值税跟按照理论上的“增值(额)”计算出来的增值税并不完全相同,但是放到长时间来看,两者的总和是一致的。

三、增值税是一条链,环环征收、环环抵扣

 增值税是对整个生产经营链条进行征税,只要产生增值就会增值税的问题,它是和商品的整个生产和流通紧密联系的,相比而言,例如消费税、资源税等,则通常只是针对某个特定环节征税。

 比如一瓶高档白酒,出厂价是2000元,酒厂销售的时候产生了2000×13%=260元的销项税额。批发代理商要支付给酒厂的金额是2000元加上260元的增值税,即2260元。然后,批发代理商按照2500元的价格将白酒出售给超市,产生了2500×13%=325元的销项税额。对于批发代理商而言,它产生的增值额实际上是500元(=2500-2000),虽然它给了酒厂2260元,但里面的260元增值税是可以作为进项税额抵扣的,所以它真正的成本是2000元而不是2260元。批发代理商给国家缴纳的增值税实际上是销项税额-进项税额=325-260=65元,这跟直接用增值额500元×13%的计算结果是一样的。
 我们再沿着经营链条往下走,到了超市这个环节。假设超市按照2800元将白酒卖给了消费者,则它产生的增值额是2800-2500=300元,超市要缴纳的增值税就是2800×13%-2500×13%=39元。
 然后到了最后的消费者,他需要支付2800元加上2800元×13%的增值税,总共是3164元来购买这瓶白酒。当然,超市在所标的零售价通常是包含了增值税的,所以你看到的零售价标的是3164元而不是2800元,在计算的时候需要用3164÷(1+13%)来换算成不含税价2800元。

四、增值税链条的最后环节才是增值税最终的负担者

 在上述的增值税链条中,虽然每个环节都需要征收增值税,但实际上,这些增值税最终都是由消费者来承担的,消费者所支付的3164元,实际上是在酒厂的出厂价2000元的基础上,加上各环节的增值额和增值税之后的结果,即(2000+260)+(500+65)+(300+39)。
 细心的同学可能发现,这个计算公式中的酒厂环节用到了260元并不是它真正缴纳的增值税,因为它也有进项税呀?实际上,这个260元销项税,就是根据酒厂及之前各环节所产生的增值额计算出来的增值税累加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假设最初一个环节要缴纳的增值税是A,它之前没有其他环节,所以它缴纳的税额就是它的销项税额,然后下一个环节的销项税额是B,依次类推,到了酒厂这个环节销项税额是D,那么将上述各环节要缴纳的增值税相加,就是A+(B-A)+(C-B)+(D-C),最后得到的结果就是D。
 可以看到,增值税的销项税额就像滚雪球一样,随着商品不断增值,它不断累积增大,但最终都需要由最后一个环节的消费者来买单,因为消费者已经没有下一环了,所以他所支付的增值税364元无法抵扣,是他真正要承担的税负,而以前各环节虽然都缴纳了增值税,但实际上这个增值税是可以转嫁到下一环节的。比如批发代理商计算出的325元销项税超市付款的时候会给到它,再减去它支付给酒厂的进项税(也是酒厂的销项税)260元,差额65元上缴给国家,所以批发代理商从中并没有因为增值税而产生任何收益或损失,它只是扮演了一个类似“代收代缴”的角色。

五、增值税是“价外税”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在计算增值税的时候,商品的价格跟增值税始终是并列的,增值税并没有包含在商品的价格里头,因此我们说增值税属于“价外税”。
 我们来看一张增值税专用发票:

 在这张发票当中,“金额”栏就是商品的不含税售价,而“税额”栏就是根据“金额×税率”计算出来的结果。大家也可以结合会计分录来理解,如:
  借:原材料 1000   ※注意原材料入账成本并没有包括增值税,因为增值税可以抵扣。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130
  贷:银行存款 1130
 作为对比,我们来讲一下什么是“价内税”。消费税就是一种典型的价内税,所谓价内税,就是说这种税会包含在商品的售价里头。比如,对于白酒,现行的消费税率是20%加上0.5元/500克(毫升),需要在生产环节征收,也就是酒厂的环节,比如我们上面的例子,比如一瓶500毫升的白酒出厂价2000元,那么它需要缴纳的消费税是2000×20%+0.5元=400.5元。这个400.5元酒厂缴纳了之后并不能转嫁到下一环节,也不存在抵扣的问题,所以是实打实由酒厂所负担的税收。而实际上,酒厂在进行2000元定价的时候就会考虑这个因素,也就是说,这2000元的出厂价中,实际上的组成可能是这样子的:

 可见,消费税实际上就是出厂价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将其称为“价内税”。
请您思考:在我们计算增值税和消费税的时候,对于从价计征消费税的商品两者的计算基数是一样的,而对于从量征收消费税的商品两者的计算基数则是不一样的,这是为什么呢?

六、根据增值税原理理解政策

 理解了增值税的原理之后,对于我国目前的一些增值税政策就比较好理解了。
1. 为什么不同商品(或服务)适用的税率不同?
 目前,增值税税率有13%、9%、6%三档税率,还有一些特殊商品和出口货物实行零税率。比如我们在超市买一瓶橙汁,适用的税率是13%,而如果是买一包大米,适用的税率则是9%。那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呢?
 首先,我们说增值税是一条链,链条最后的环节就是增值税的最终负担者,因此,对于像粮食、自来水等生活必需品,国家实行的是低税率的政策(9%),因为税负越重老百姓的负担就会越大。
 其次,每个环节的增值税征收都会对企业产生直接影响。虽然我们说增值税会转嫁,但这其实是有两个假设:(1)企业的产品都能够顺利卖出去;(2)企业的现金流量充足,不用担心因为缴纳了增值税就会影响到企业的经营。而现实中,企业的现金并不是无限的,每一元对于企业的经营都十分重要,缴纳了增值税意味着企业可支配的现金就会减少,从而给企业造成一种负担。另一方面,不同的税率会影响到企业产品的最终售价,从而会影响商品的销售,如果商品卖不出去,企业就收不回现金流,持续经营就会受到影响。
 再次,不同行业的增值额构成(来源)不同。我们说增值税是对“增值额”征税,而“创造”增值额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企业通过对购买的各种资源(包括服务)进行整合,然后产生输出的过程。而增值额实际上就是企业付出的劳动力、资金、技术、商誉等所对应的市场价值。由于不同行业的增值额构成不同,国家出于对不同产业发展的考虑,自然会设置不同的税率。
2. 为什么出口货物要实行零税率?
 这一点比较好理解,因为增值税是“价外税”,而出口的货物是需要参与到国际竞争的,到了对方进口国(或地区),人家往往会增收进口环节的增值税,如果我们出口的时候还对货物征税,那么到了对方国家(或地区)的商品就会征收了两道增值税,自然就会影响到其最终 其售价,进而让其丧失竞争力优势。因此,几乎所有的国家(或地区)对出口的货物实行的都是零税率政策,尽量让商品回归价值本源,让其能够在国际上公平竞争。
请您思考:零税率和免税是一回事吗?
3. 为什么国家出台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
 根据增值税计算公式,企业要缴纳的增值税是“销项税”减去“进项税”,如果企业当期的销项税大于进项税,那么企业就需要缴税;相反,如果企业当期的销项税小于进项税,企业就会形成留抵税款。一旦企业的商品卖不出去,企业就产生不了足够的销项税额,虽然在本环节由于销项税小于进项税而无需缴纳增值税,但是企业可是在购买商品的时候给了上一环节销项税(本企业的进项税),这虽然不是直接给国家的,但实际上是通过上一环节间接给了国家的(回顾上面提到的最后环节才是增值税的最终负担者),因此,如果企业长期出现进项税大于销项税的情况,将对企业的经营带来不利。因此,国家出台了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对于长时间进项税额得不到抵扣的企业,国家先把一部分钱(60%或100%)退还给企业,让企业可以有钱继续经营,因为只有企业活了,增值税的链条才能够继续下去,国家才能获得更多的税收来源。
4. 如何理解视同销售的几种情形?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第50号令)第四条规定:“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的下列行为,视同销售货物: (一)将货物交付其他单位或者个人代销;(二)销售代销货物; (三)设有两个以上机构并实行统一核算的纳税人,将货物从一个机构移送其他机构用于销售,但相关机构设在同一县(市)的除外; (四)将自产或者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 (五)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 (六)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的货物作为投资,提供给其他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 (七)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的货物分配给股东或者投资者; (八)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的货物无偿赠送其他单位或者个人。”
 视同销售是很多同学觉得比较难记住的内容,尤其是上面的第(四)至第(八)点,有些有“购进的货物”,有些又没有。实际上,只要你理解了增值税的原理,对于视同销售的情形就不再难理解了。
 我们逐个来看:
 第(一)和第(二)种情形:说的是同一件事,这里的代销,说的是代销方以自己的名义去销售和开具发票给购买者。假如不视同销售的话,代销方销售货物的时候需要计算销项税,但是,它可没有进项税可以抵扣,从而需要缴纳较多的增值税。相反,如果委托方视同销售,那么委托方就可以开发票给代销方,因此代销方就可以抵扣进项税了,而委托方也因此需要就货物的销售缴纳销项税。
 第(三)种情形:货物从A机构到B机构,说的是以B机构的名义去开发票,原理跟上面的代销类似。
 第(四)至(八)种情形: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这五个方面需要视同销售不难理解,因为货物已经流转到下一个环节,自然就要跟一般货物流转那样征收增值税了。容易混淆的是“购进货物”,对于购进货物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集体福利、个人消费,税法规定是其增值税进项税额不能抵扣。为啥?理由很简单:增值税链条已经终止了。要抵扣的前提是你要能够产生销项税,而用于上述三种情形,已经无法产生销项税,自然进项税就不能够抵扣了。而企业从购买到移送上述环节实际上就是一个“中间人”,它没有对货物形成增值,自然就不用视同销售了。那用于第(六)至(八)三种情形,即俗称的“投分送”为什么又要视同销售呢?这是因为,增值税链条还没有断,货物还需要继续流转到下一环节,因此,既然视同销售就需要计算销项税额,相应的进项税额也可以抵扣。
5. 为什么有些商品可以选择简易计税?
 这一点比较好理解,增值税是按照销项税减去进项税来计算的,而进项税的抵扣是需要有凭据的(如增值税专用发票),有些行业由于其特殊性,可能拿不到抵扣凭证,如果按照常规的计算方式,企业的税负就会很重,因此可以允许他们选择简易计税。例如,建筑用和生产建筑材料所用的砂、土、石料,按3%的征收率计算增值税。砂、土、石料都是大自然的产物,而大自然是不会开发票的,所以企业就拿不到进项税的抵扣凭证。
6. 如何理解收购发票?
 我国对农业生产者销售自产农产品是免征增值税的,也就是说,虽然农户在种植的时候也会有增值,但是这个增值额是不用缴税的,因此农户也就无法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给收购企业,从而使收购企业无法抵扣相应的进项税。为了公平税负,国家给收购企业一项特殊的照顾,既然你无法取得可以抵扣进项税的合法凭证,就自己开一张吧!于是我国有了一种特殊的发票——收购发票。这种发票并不是销售方(农户)开给购买方,而是购买方(如榨汁厂)自己开具的。不过,随着增值税发票改革,单独的收购发票现在已经不再使用,而是通过在增值税普通发票左上角打印“收购”字样来取代,但两者的用途是一样的。
 需要注意的是,收购发票的购买方就是本企业,而销售方就是农户或者农业合作社之类,税率填的是0,其实这有点类似于纳税人到税务机关代开发票,只不过为了方便农户,直接将这个特权给了收购企业而已。而我们所说的10%或者9%,说的是扣除率而不是税率,并没有在收购发票上体现,也就是说,收购发票上的金额实际上就是一个不含税价,企业在计算进项税的时候,直接用收购发票上面的金额乘以10%或9%就可以了,而不是需要先除以(1+10%)之类。那为什么扣除率不是13%?这可是国家给企业的特殊照顾,就别太贪心了。

5.2 供应过程的核算

  • 供应是为生产做准备的过程

5.2.1 固定资产的核算

一、固定资产概述

  • 固定资产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出租或者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时间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的,价值达到一定标准的有形资产
  • 包括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
  • 固定资产的金额大小没有明确规定,需要看企业性质和资产金额。(对于汽车,可以记固定资产,但对销售汽车企业,可以记库存商品。

1. 固定资产的成本

  • 固定资产成本是指企业购建某项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一切合理、必要的支出。
  • 企业可以通过外购、自行建造、投资者投入、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企业合并和融资租赁等方式取得固定资产。
  • 取得的方式不同,固定资产成本的具体构成内容及其确定方法也不尽相同
  • 外购固定资产的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款、使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可归属于该项固定资产的运输费、装卸费、安装费和专业人员服务费等。
  • 一般纳税人为购买固定资产需取得专票支付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不计入固定资产的成本。(专票的增值税可以用进项税和销项税进行抵扣

2. 固定资产的折旧

  • 固定资产折旧是指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逐渐损耗而转移到商品或费用中去,这部分转移出去的价值,就是固定资产折旧,也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使用固定资产而在其使用年限内分摊的固定资产耗费。
  • 企业应当按月对所有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但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单独计价入账的土地和持有待售的固定资产除外。提前报废的固定资产,不再补提折旧。
  • 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时间:
    • 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当月不计提折旧,从下月起计提折旧。
    • 当月减少的固定资产,当月仍计提折旧,从下月起不计提折旧。

3. 预计净残值

  • 预计净残值是指假定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寿命已满并处于使用寿命终了时的预期状态,企业目前从该项资产处置中获得的扣除预计处置费用后的金额。(买完,入账后,进行预计
  • 预计净残值率是指固定资产预计净残值额占其原价的比率。
  • 企业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合理确定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一经确定,不得变更。

4. 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

  • 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分为年限平均法(均速折旧)、工作量法(均速折旧)、双倍余额递减法(加速折旧)、年数总和法(加速折旧)。

  • (1)年限平均法,又称直线法,是最简单并且常用的一种方法。此法是以固定资产的原价减去预计净残值除以预计使用年限,求得每年的折旧费用。
    • 年折旧率 = (1 - 预计净残值率) ÷ 预计使用年限 × 100%
    • 月折旧额 = 固定资产原价 × 年折旧率 ÷ 12
  • 年限平均法的特点:
    • 使用这种方法计提折旧,在各使用年限中,固定资产转移到产品成本中的价值是均等的,折旧的累计额呈直线上升的趋势。
  • 年限平均法的优缺点:
    • 这种方法最大的优点是简单明了,易于掌握,简化了会计核算。但也存在很多不足,忽略了“何时受益,何时承担”的配比原则,特别是在一台设备使用初期和末期要与它的使用高峰期承担相同的折旧费用显然是不合理的。
  • 【例5-5】开元公司购入一台不需要安装的机械设备,该固定资产原价为12万元,预计使用年限为10年,预计净残值率为2%,则每月应计提的折旧额计算如下:
    • 月折旧额 = 120000 × (1 - 2%) × 100% ÷ 10 ÷ 12 = 980(元)

  • (2)工作量法,是根据实际工作量计提折旧额的一种方法。根据企业的经营活动情况或设备的使用状况来计提折旧。
    • 单位工作量折旧额 = 固定资产原价 × (1 - 预计净残值率)/预计总工作量
    • 某项固定资产月折旧额 = 该项固定资产当月工作量 × 单位工作量折旧额
  • 工作量法的优缺点:
    • 这种方法弥补了平均年限法只重使用时间,不考虑使用强度的特点。如果使用程度与产品的生产工作量有关,可以选择工作量法。
    • 实际工作中,对于运输企业的车辆及生产企业某些价值大而又不经常使用或季节性使用的大型机器设备,可以用工作量法来计提折旧。
  • 【例5-6】开元公司购入一台不需要安装的车床,该固定资产原价为12万元,预计可以生产A产品1万件,预计净残值率为2%,当月生产A产品500件,则当月应计提的折旧额计算如下:
    • 当月折旧额 = 500 × 120000 × (1 - 2%)/10000 = 5880(元)

  • (3)双倍余额递减法,是指在不考虑固定资产预计净残值的情况下,根据每期期末固定资产原价减去累计折旧后的金额(即固定资产净值)和双倍的直线法折旧率计算固定资产折旧的一种方法。
    • 年折旧率 = 2 ÷ 预计使用年限 × 100%
    • 月折旧额 = 固定资产净值 × 年折旧率 ÷ 12
  • 通常在其折旧年限到期前两年内,将固定资产净值扣除预计净残值后的余额平均摊销。
  • 【例5-7】某医院有一台机器设备原价为600000元,预计使用寿命为5年,预计净残值24000元。计算第三年的折旧额是多少?最后一年的折旧额是多少?
    • 年折旧率 = 2/5 = 40%
    • 第一年应提的折旧额 = 600000 × 40% = 240000元
    • 第二年应提的折旧额 = (600000 - 240000)× 40% = 144000元
    • 第三年应提的折旧额 = (600000 - 240000 - 144000)× 40% = 86400元
    • 第四、五年每年应提的折旧额 = (600000 - 240000 - 144000 - 86400 - 24000)/2 = 52800元

  • (4)年数总和法,是将固定资产的原价减去预计净残值的余额乘以一个以固定资产尚可使用寿命为分子,以预计使用寿命逐年数字之和为分母的逐年递减的分数,计算每年的折旧额。
    • 年折旧率 = 尚可使用寿命/预计使用寿命的年数总和 × 100%
    • 月折旧额 = (固定资产原价 - 预计净残值)× 年折旧率 ÷ 12
    • 如:
      • 某设备预计使用5年,则预计使用寿命的年数总和为15(5+4+3+2+1)。第2年尚可使用寿命为4,此年的年折旧率为4/15。
  • 【例5-8】有一台设备,原值78000元,预计残值2000元,预计可用4年,试用年数总和法计算每年折旧额。
    • 年数总和 = 1 + 2 + 3 + 4 = 10
    • 第一年 = (78000 - 2000)×(4/10)= 30400
    • 第二年 = (78000 - 2000)×(3/10)= 22800
    • 第三年 = (78000 - 2000)×(2/10)= 15200
    • 第四年 = (78000 - 2000)×(1/10)= 7600

  • 企业应当根据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合理选择折旧方法,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
  •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规定,固定资产按照直线法计算的折旧,准予扣除。
    • 固定资产计算折旧的最低年限如下:(为什么规定最低年限?因为年限短,折旧费升高,利润降低,所得税降低,影响税收
    • ①房屋、建筑物,为20年;
    • ②飞机、火车、轮船、机器和其他生产设备,为10年;
    • ③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器具、工具、家具等,为5年;
    • ④飞机、火车、轮船以外的运输工具,为4年;
    • ⑤电子设备,为3年。
  • 税法上和会计上不一致,所得税汇算清缴的时候还得调整,比较麻烦,所以在实际工作中,会计上的处理是和税法上是一致的。

二、账户设置

1. “固定资产”账户

  • “固定资产”账户属于资产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持有的固定资产原价。(买来可直接用的
  • 该账户可按固定资产类别和项目进行明细核算。

2. “在建工程”账户

  • “在建工程”账户属于资产类账户,用来核算固定资产的建造、更新改造、安装等工程的成本。(买来不能直接用,需要组装等程序,记入在建工程账户,建成后,转入固定资产账户
  • “在建工程”账户一般可按工程类别分别设置“建筑工程”、“安装工程”等明细账户,进行明细核算。

3. “累计折旧”账户

  • “累计折旧”账户属于资产类备抵账户,用来核算企业固定资产计提的累计折旧。

三、账务处理

1. 购入固定资产

  • 【例5-9】开元公司为一般纳税人,2×19年5月10日购入一套房屋,所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金额240万元,增值税额为21.6万元,全部款项用银行存款支付,采取直线法计提折旧,折旧年限为40年,不考虑净残值。
    • 相关会计分录如下:
      • 借方:固定资产——房屋           2400000
      •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216000
      • 贷方:银行存款——××银行××支行      2616000

2. 计提折旧

  • 固定资产计提的折旧按用途记入相关资产的成本或者当期损益,借记“制造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研发支出”、“其他业务成本”等账户,贷记“累计折旧”账户。
    • 【例5-10】2×19年6月30日,开元公司对例【5-9】中购入的房屋计提折旧,金额为240 ÷ 40 ÷ 12 = 5000(元),假如该房屋由销售部门使用。
    • 相关会计分录如下:
      • 借方:销售费用——折旧费    5000
      • 贷方:累计折旧         5000

5.2.2 材料采购的核算

一、材料采购成本

  • 材料采购成本是指企业物资从采购到入库前所发生的全部合理的、必要的支出,包括购买价款、运输费、保险费、装卸费、途中的合理损耗、挑选整理费、入库前的仓储费和除增值税进项税额以外的其他税费,以及其他可归属于采购成本的费用。
  • 损耗分合理损耗、不合理损耗和意外损耗,只有合理损耗才计入采购成本;不合理损耗无过失人的计入管理费用,有过失人的由过失人赔偿;意外损耗计入营业外支出。

二、账户设置

1. “原材料”账户

  • “原材料”账户属于资产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库存材料的增减变动和结存情况。
  • 该账户可按材料的保管地、类别、品种和规格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核算。

2. “应付账款”账户

  • “应付账款”账户属于负债类账户,用于核算企业因购买材料、商品和接受劳务等经营活动应支付的款项。
  • 贷方登记企业因购入材料、商品和接受劳务等应付未付的款项,借方登记已偿还的账款。期末余额一般在贷方,反映企业期末应付未付的账款余额。
  • 该账户可按债权人进行明细核算。

3. “应付票据”账户

  • “应付票据”账户属于负债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因购买材料、接受劳务等向供应方开出并承诺到期付款的商业汇票。
  • 贷方登记企业开出的商业汇票的应付额,借方登记到期商业汇票的实际支付额,期末余额在贷方,反映尚未到期、应付而未付的应付票据款。
  • 该账户可按债权人进行明细核算。开出的票据要设置“应付票据备查簿”,详细登记商业汇票的种类、出票日期、到期日、票据面值、票面利率、交易合同号、收票人名称等资料,支付完成后加以注销。

4. “应交税费”账户

  • “应交税费”账户属于负债类账户,用于核算按照国家规定应缴纳的各项税费,包括企业依法交纳的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费附加、印花税等税费,以及在上缴国家之前,由企业代收代缴的个人所得税等。这些应交税费应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进行确认、计提,在尚未缴纳之前暂时留存企业,形成一项负债。(有的税通过应交税费核算,有的税也可通过成本核算,比如车辆购置税
  • 该账户贷方登记企业应交未交的税费,借方登记实际缴纳的各项税费。期末借方余额反映企业多交或尚未抵扣的税费。
  • 该账户应按应交税费的种类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核算,以下介绍几个常见的税费:
    • (1)增值税,是以商品(含应税劳务、应税行为)在流转过程中实现的增值额作为计税依据而征收的一种流转税。
      • 增值税纳税人的类型及税额计算表
    •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 应交增值税是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本期应交纳的增值税。
      • 因一般纳税人具有进项税额抵扣的权利,为了核算应交增值税的发生、抵扣、缴纳及转出等情况,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应当在二级明细科目“应交增值税”下设置“销项税额”、“进项税额”、“已交税金”、“进项税额转出”等明细科目。
    • 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费附加这三个税费统称为附加税。计算依据均为企业实际缴纳的增值税、消费税的合计数。
      • 计算公式为:
        • 应纳税额 = (应缴纳的增值税 + 应缴纳的消费税)× 适用税率
      • 城市维护建设税:
        • 纳税人所在地为市区的,税率为7%。
        • 纳税人所在地在县城、镇的,税率为5%。
        • 纳税人所在地不在市区、县城或镇的,税率为1%。

三、账户处理

  • 【例5-11】开元公司为一般纳税人,2×19年6月1日从甲公司购入一批A材料,收到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材料价款为30000元,增值税3900元。另外,A公司代垫运杂费500元,款项尚未支付,材料已验收入库。
    • 相关会计分录如下:
      • 借方:原材料——甲材料             30500
      •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3900
      • 贷方:应付账款——A公司             34400
  • 【例5-12】接上例,2×19年6月5日,开元公司开出一张期限为三个月的商业承兑汇票抵其欠款34400元。
    • 相关会计分录如下:
      • 借方:应付账款——A公司    34400
      • 贷方:应付票据——A公司    34400
  • 【例5-13】接上例,2×19年9月5日,商业承兑汇票到期,以银行存款支付欠款34400元。
    • 相关会计分录如下:
      • 借方:应付票据——A公司      34400
      • 贷方:银行存款——××银行××支行   34400

5.3 生产业务的核算

5.3.1 生产业务概述

  • 生产费用是指与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费用,按其经济用途可分为:

一、直接材料

  • 直接材料是指企业在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过程中所消耗的直接用于产品生产并构成产品实体的原料、主要材料、外购半成品以及有助于产品形成的辅助材料和其他直接材料。
  • 在生产过程中,直接材料的价值一次全部转移到新生产的产品中去,构成了产品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直接人工

  • 直接人工是指支付给直接参与产品生产的生产工人工资及社保福利费等。由于生产工人直接从事产品生产,人工费用的发生能明确判断应由哪种产品负担,因此,这些费用发生后直接归集到各产品成本中去。

三、制造费用

  • 制造费用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因为无法直接确定其受益对象,所以在这些费用发生时,首先通过制造费用进行归集,期末再对所有的受益对象采用一定的方法进行分配后,再转入生产成本。

5.3.2 账户设置

一、“生产成本”账户

  • “生产成本”账户属于成本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生产各种产品(自制半成品、产成品等)发生的各项生产成本。
  • “生产成本”贷方转入“库存商品”借方。

二、“制造费用”账户

  • “制造费用”账户属于成本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生产车间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
  • 包括企业生产部门发生的水电费、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车间管理人员的职工薪酬、劳动保护费、国家规定的有关环保费用、季节性和修理期间的停工损失等。
  • “制造费用”的贷方转入“生产成本”的借方。

三、“应付职工薪酬”账户

  • “应付职工薪酬”账户属于负债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根据有关规定已计入成本费用的职工薪酬总额,包括各种工资、奖金、津贴和福利费等。
  • 该账户可按“工资”、“福利费”、“社会保险费”等进行明细核算。

四、“库存商品”账户

  • “库存商品”账户属于资产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库存商品的收、发和结存情况。

5.3.3 账务处理

一、领用原材料

  • 【例5-14】2×19年6月,开元公司发出的材料如下表所示。
  • 相关会计分录如下:
    • 借方:生产成本——A产品   4800
             ——B产品   3600
         制造费用          600
    • 贷方:原材料——甲材料    3800
            ——乙材料    5200

二、计提职工薪酬

【例5-15】2×19年6月,开元公司计提本月职工工资共12万元,生产车间工人工资7万元(其中,生产A产品工人工资4万元,B产品工人工资3万元),车间管理人员工资2万元,行政管理人员工资3万元。

  • 相关会计分录如下:
    • 借方:生产成本——A产品    40000
             ——B产品    30000
         制造费用           20000
         管理费用           30000
    • 贷方:应付职工薪酬——工资     120000

三、分配制造费用

【例5-16】2×19年6月30日,开元公司结转本月制造费用20600元,其中A产品耗用工时2000小时,B产品耗用工时1600小时。制造费用的分配采用产品耗用工时比例进行分配。

  • 制造费用分配率 = 20600 ÷ (2000 + 1600)= 5.72(元/小时)
    • A产品制造费用 = 2000 × 5.72 = 11440(元)
    • B产品制造费用 = 20600 - 11440 = 9160(元)
  • 相关会计分录如下:
    • 借方:生产成本——A产品    11440
             ——B产品    9160
    • 贷方:制造费用           20600

四、结转完工产品成本

  • 【例5-17】2×19年6月30日,开元公司结转已完工产品成本,月初生产成本无余额,本月生产的产品全部完工。A产品完工1000件,生产成本56240元;B产品完工800件,生产成本42760元。产成品成本计算,如下表所示。
  • 相关会计分录如下:
    • 借方:库存商品——A产品   56240
             ——B产品   42760
    • 贷方:生产成本——A产品   56240
             ——B产品   42760

5.4 销售业务的核算

5.4.1 销售业务核算的主要内容

一、商品销售收入的确认

  • 当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合同同时满足下列条件,企业应当在客户取得相关商品的控制权时确认收入:
    • (1)合同各方已批准该合同并承诺将履行各自义务
    • (2)该合同明确了合同各方与所转让商品或提供劳务相关的权利和义务
    • (3)该合同有明确的与所转让商品相关的支付条款
    • (4)该合同具有商业实质,即履行该合同将改变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风险、时间分布或金额;
    • (5)企业因向客户转让商品而有权取得的对价很可能收回

二、计算相关费用

三、计算相关税金

四、结转已售产品成本

5.4.2 账户设置

一、主营业务收入

  • 用途:核算企业因销售产品、提供服务所取得收入的账户
  • 性质:损益类
  • 特点:按照主营业务的种类设置明细账户
  • 结构:如下所示

二、其他业务收入

  • 用途:企业确认的除主营业务活动以外的其他经营活动实现的收入,包括出租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包装物和商品、销售材料、用材料进行非货币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或债务重组等实现的收入。
  • 性质:损益类
  • 特点:按照其他业务的种类设置明细账户
  • 结构:如下所示

三、应收账款

  • 用途:核算企业因销售产品而应向购货单位收取的款项的账户
  • 性质:资产类
  • 特点:该账户应按不同的债务人进行明细分类核算
  • 结构:如下所示
  • 应收取得税款,比如销项税,代垫,比如对方应该给你但未给由你先行垫付

四、应收票据

  • 用途:核算企业因销售产品而应向购货单位收到的商业汇票
  • 性质:资产类
  • 特点:该账户应按开出、承兑商业汇票的单位进行明细核算
  • 结构:如下所示

五、合同负债

  • 用途:核算企业已收或应收客户对价而应向客户转让商品的义务。
  • 性质:负债类
  • 特点:可按购货单位进行明细核算
  • 结构:如下所示
  • 区别于预收账款,预收账款的钱一定收到了,合同负债,钱可以收到也可未收到,但未收到一定在合同中体现应收义务

六、主营业务成本

  • 用途:主营业务成本是指企业销售商品、提供服务等经常性活动所发生的成本。
  • 性质:损益类
  • 特点:可按主营业务的种类设置明细账户,进行明细分类核算
  • 结构:如下所示

七、其他业务成本

  • 用途:其他业务成本是指企业确认的除主营业务活动以外的其他日常经营活动所发生的支出。包括:1. 销售材料的成本;2. 出租固定资产的折旧额;3. 出租无形资产的摊销额;4. 出租包装物的成本或摊销额等;5. 采用成本模式计量投资性房地产的,计提的折旧额或摊销额,也构成其他业务成本。
  • 性质:损益类
  • 特点:可按主营业务的种类设置明细账户,进行明细分类核算
  • 结构:如下所示

八、税金及附加

  • 用途:核算企业销售产品过程中而应负担的税金及附加的账户。包括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和教育费附加、房产税、车船税等。
  • 性质:损益类
  • 结构:如下所示

5.4.3 账务处理

一、主营业务收入的账务处理

  • 借方: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合同负债)
  • 贷方: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二、主营业务成本的账务处理

  • 借方:主营业务成本
  • 贷方:库存商品
  • 来,提个醒】采用计划成本或售价核算库存商品的,平时的营业成本按计划成本或售价结转,月末,还应结转本月销售商品应分摊的产品成本差异或商品进销差价。
  • 【例】甲公司销售商品100件,开出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售价为32000元,增值税税额为4160元;商品已经发出,收到商业汇票一张;该批商品的成本为16000元。
    • 相关会计分录如下:
      • 借方:应收票据             36160
      • 贷方:主营业务收入           32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4160
          (如果款未收,借记“应收账款”科目)
      • 借方:主营业务成本     16000
      • 贷方:库存商品       16000

三、其他业务收入与成本的账务处理

  • 主营业务和其他业务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一个企业的主营业务可能是另一个企业的其他业务,即便在同一个企业,不同期间的主营业务和其他业务的内容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 借方: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应收票据)
  • 贷方:其他业务收入(同时确认有关税金)
  • 借方:其他业务成本
  • 贷方:原材料/累计折旧/应付职工薪酬
  • 【例】甲公司销售一批原材料,价款30000元,成本25000元,增值税3900元,款项存入银行。
    • 相关会计分录如下:
      • 借方:银行存款           33900
      • 贷方:其他业务收入         30000
           应缴税费——增值税(销项税) 3900
      • 借方:其他业务成本         25000
      • 贷方:原材料            25000

四、商业折扣的账务处理

  • 在销售过程中,如果涉及商业折扣,应按扣除商业折扣后的实际销售价格入账。即以销售净额入账。
  • 商业折扣一般在交易发生时即已确定。它仅仅是确定实际销售价格的一种手段,不需要在买卖双方任何一方的账上反映。因此,在涉及商业折扣时,企业销售收入应按扣除商业折扣后的实际销售价格入账,即以销售净额入账。

五、现金折扣的账务处理

  • 涉及现金折扣时,应按不扣除现金折扣的金额(即总价)入账。现金折扣通常发生在以赊账方式销售商品及提供劳务的交易中。它是指企业为了鼓励客户尽快付款,而给予客户在价格上的优惠,并规定在不同的期限内付款可以享受到不同的折扣优惠。
  • 企业销售收入的入账价值应采用总价法,即将来扣减现金折扣前的金额作为实际售价。现金折扣只有客户在折扣期内支付货款时,才予以确认并计入当期财务费用。

六、销售折让的账务处理

  • 销售折让是指企业因所售出商品的质量不合格等原因而在售价上给予的让步。涉及销售折让时,如果销售折让发生收入确认之前,则销售收入应按扣除折让后的实际金额入账;如果销售折让发生在收入确认之后的,则应在际发生时冲减当期的销售收入。

七、销售退回的账务处理

  • 销售退回是指企业售出的商品,由于质量、品种不符合要求等原因而发生的退货。
  • 其会计处理为:按应冲减的销售收入,借记“主营业务收入”科目;按规定允许扣减当期销项税额的增值税款,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科目;按已退或应退的金额,贷记“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等科目。
  • 本月的销售商品退回,可以单独计算退回商品的成本;如本月销售商品尚未结转成本的,也可以直接从本月的销售商品数量中减去。
  • 会计处理为:借记“库存商品”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成本”科目。

5.5 期间费用的核算

5.5.1 费用构成内容

  • 期间费用是指企业当期发生的、不能直接归属于某个特定产品成本的费用。
  • 由于难以判定其所归属的产品,因而不能列入产品制造成本,而在发生的当期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 期间费用分为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

5.5.2 账户设置

一、“管理费用”账户

  • “管理费用”账户属于损益类账户,用以核算企业为组织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费用。包括:
    • (1)企业在筹建期间内发生的开办费;
    • (2)董事会和行政管理部门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发生的以及应由企业统一负担的公司经费(包括行政管理部门职工工资及福利费、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摊销、办公费和差旅费等)、行政管理部门负担的工会经费、董事会费(包括董事会成员津贴、会议费和差旅费等);
    • (3)聘请中介机构费、咨询费(含顾问费)、诉讼费、业务招待费;
    • (4)技术转让费、研究费用等。
  • 该账户借方登记发生的各项管理费用,贷方登记期末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的管理费用额。期末结转后,该账户无余额。
  • 该账户可按费用项目设置明细账户,进行明细分类核算。

二、“销售费用”账户

  • “销售费用”账户属于损益类账户,用以核算企业发生的各项销售费用。包括
    • (1)销售过程中发生的保险费、包装费、运输费、装卸费;
    • (2)展览费和广告费;
    • (3)商品维修费、预计产品质量保证损失;
    • (4)为销售本企业商品而专设的销售机构(含销售网点、售后服务网点等)的职工薪酬、业务费、折旧费、修理费等经营费用;
    • (5)委托代销支付的手续费。
  • 该账户借方登记发生的各项销售费用,贷方登记期末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的销售费用额。期末结转后,该账户无余额。
  • 该账户可按费用项目设置明细账户,进行明细分类核算。

三、“财务费用”账户

  • “财务费用”账户属于损益类账户,用以核算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等而发生的筹资费用,包括:
    • (1)利息支出(减利息收入);
    • (2)汇兑损益;
    • (3)与筹集资金相关的手续费;
    • (4)企业发生的现金折扣等。
  • 为购建或生产满足资本化条件的资产发生的应予资本化的借款费用,通过“在建工程”、“制造费用”等账户核算。
  • 该账户借方登记手续费、利息费用等的增加额,贷方登记应冲减财务费用的利息收入等。期末结转后,该账户无余额。
  • 该账户可按费用项目进行明细核算。

5.5.3 账务处理

一、管理费用的账务处理

  • 企业在筹建期间内发生的开办费,包括人员工资、办公费、培训费、差旅费、印刷费、注册登记费以及不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借款费用等在实际发生时:
    • 借方:管理费用
    • 贷方:应付利息/银行存款
  • 行政管理部门人员的职工薪酬:
    • 借方:管理费用
    • 贷方:应付职工薪酬
  • 行政管理部门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
    • 借方:管理费用
    • 贷方:累计折旧
  • 行政管理部门发生的办公费、水电费、业务招待费、聘请中介机构费、咨询费、诉讼费、技术转让费、企业研究费用:
    • 借方:管理费用
    • 贷方:银行存款/研发支出

二、销售费用的账务处理

  • 企业在销售过程中发生的包装费、保险费、展览费和广告费、运输费、装卸费等费用:
    • 借方:销售费用
    • 贷方:库存现金/银行存款等
  • 企业发生的为销售本企业商品而专设的销售机构的职薪酬、业务费等费用:
    • 借方:销售费用
    • 贷方:应付职工薪酬/银行存款/累计折旧等

三、财务费用的账务处理

  • 企业发生的财务费用:
    • 借方:财务费用
    • 贷方:银行存款/应付利息等
  • 发生的应冲减财务费用的利息收入、汇兑损益、现金折扣:
    • 借方:银行存款/应付账款
    • 贷方:财务费用

5.6 利润形成和分配业务的核算

5.6.1 利润的形成

  • 利润是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

一、营业利润

  • 这一指标能够较好的反映管理者的经营业绩。
    • 营业利润 = 营业收入 - 营业成本 - 税金及附加 - 期间费用 - 资产减值损失 - 信用减值损失 ±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 投资收益 + 其他收益 ± 净敞口套期收益 - 研发费用
      • 营业收入 = 主营业务收入 + 其他业务收入
      • 营业成本 = 主营业务成本 + 其他业务成本
      •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市场价发生变动后,有损失有收益
      • 投资收益,有损失有收益
      • 其他收益,涉及政府补助
      • 净敞口套期收益,涉及期货(不扩展)

二、利润总额 = 营业外收入 + 营业外收支净额

  • 营业外收支净额 = 营业外收入 - 营业外支出
    • 营业外收入:指企业发生的与其生产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收益。如罚款收入。
    • 营业外支出:指企业发生的与其生产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支出。如罚款支出。

三、净利润

  • 净利润 = 利润总额 - 所得税费用

四、账户设置

1. “本年利润”账户

  • 该账户属于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实现的利润(或发生的亏损)。年末,应将全年实现的利润(或发生的亏损)转入“利润分配”账户,结转后年末无余额。(年末去向“分配利润——未分配利润”账户,年末无余额

2. “投资收益”账户

  • 该账户属于损益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对外投资取得的收益和发生的损失。该账户期末无余额。该账户可按投资项目进行明细核算。(期末无余额,转至"本年利润"账户

3. “营业外收入”账户

  • 该账户属于损益类账户,用来核算与企业生产经营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收入,主要包括盘盈利得、捐赠利得等。该账户期末无余额。

4. “营业外支出”账户

  • 该账户属于损益类账户,用来核算与企业生产经营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支出,包括公益性捐赠支出、非常损失、盘亏损失等。

5. “所得税费用”账户

  • 该账户属于损益类账户,用以核算企业确认的应从当期利润总额中扣除的所得税费用。

五、利润形成的核算

  • 在这个图中:
    • 去掉“营业外支出”、“营业外支出”和“所得税费用”这三项账户后,“本年利润”的借贷方余额就是营业利润;
    • 只去掉“所得税费用”这项账户,“本年利润”的借贷方余额就是利润总额;
    • 将所有账户都算进来,“本年利润”的借贷方余额就是净利润。
  • “本年利润”账户年底需要归零,不管最后是借方还是贷方统统去到“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账户下。

  • 某企业月末各损益类账户余额如下:
    • 主营业务收入      170000元
    • 其他业务收入      20000元
    • 营业外收入       50000元
    • 投资收益        15000元
    • 主营业务成本      106000元
    • 其他业务成本      10000元
    • 税金及附加       1105元
    • 管理费用        19365元
    • 财务费用        2100元
    • 销售费用        3000元
    • 营业外支出       25000元

5.6.2 利润分配的账务处理

  • 利润分配是指企业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企业章程、投资者协议等,对企业当年可供分配利润指定其特定用途和分配给投资者的行为。利润分配的过程和结果不仅关系到每个股东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保障,而且还关系到企业的未来发展。

一、利润分配的顺序

  • 企业向投资者分配利润,应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按照我国《公司法》的有关规定,利润分配应按下列顺序进行:

1.计算可供分配的利润

  • 企业在利润分配前,应根据本年净利润(或亏损)与年初未分配利润(或亏损)、其他转入的金额(如盈余公积弥补的亏损)等项目,计算可供分配的利润,即:
  • 可供分配的利润 = 净利润(或亏损)+ 年初未分配利润 - 弥补以前年度的亏损 + 其他转入的金额
  • 如果可供分配的利润为负数(即累计亏损),则不能进行后续分配;如果可供分配利润为正数(即累计盈利),则可进行后续分配。
  • 税前弥补亏损/税后弥补亏损
    • 税前弥补亏损
      • 企业税前利润弥补亏损是用本年利润先补以前年的亏损,就是说先不计缴所得税,先弥补以前亏损,弥补完后仍有利润这个利润再缴所得税,如某企业以前亏50万元,本年利润盈100万元,弥补后净利100-50=50万元,这50万元缴所得税。(超过五年亏损还没补完,就变税后弥补亏损)
      • 税前弥补亏损是不需要做账务处理的。如果税务亏损弥补完成之后仍有利润,我们可以按弥补亏损后的所得额来计提,弥补亏损后的利润50万元,假设不存在其他调整事项,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50 x 25% =12.5(万元)
      • 账务处理:
        计提所得额:
        借方:所得税费用        12.5万元
        贷方:应交税费 – 应交所得税   12.5万元
        结转费用
        借方:本年利润         12.5万元
        贷方:所得税费用        12.5万元
        结转利润 本年利润贷方为盈利50 - 12.5 = 37.5万元,结转到利润分配中去
        借:本年利润          37.5万元
        贷:利润分配 – 未分配利润    37.5万元
    • 税后弥补亏损
      • 税后利润弥补亏损,是税务不允许用当年利润弥补(可能是已超弥补年度),先要扣缴企业所税后的净利去弥补。
      • 假设某企业以前亏50万元,本年利润盈100万元,假设不存在其他纳税调整事项。按照税法规定该企业已经超过了弥补亏损的年限5年,只能按税后利润来弥补亏损。100 x25%=25万元
      • 账务处理:
        借方:所得税费用         25万元
        贷方:应交所得税 – 所得税     25万元
        税后净利润100 x(1-25%)= 75万元 。 再用税后利润弥补以前年度亏损50万元。剩余利润25万元,企业可以留存或者分配。

2.提取法定盈余公积

  • 按照《公司法》的有关规定,公司应当按照当年净利润(抵减年初累计亏损后)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提取的法定盈余公积累计额超过注册资本50%以上的,可以不再提取。(管亏损,不管盈利

3.提取任意盈余公积

  • 公司提取法定盈余公积后,经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决议,还可以从净利润中提取任意盈余公积。

4.向投资者分配利润(或股利)

  • 企业可供分配的利润扣除提取的盈余公积后,形成可供投资者分配的利润,即:
  • 可供投资者分配的利润 = 可供分配的利润 - 提取的盈余公积
  • 企业可采用现金股利、股票股利和财产股利等形式向投资者分配利润(或股利)。

本文标签: 基础知识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