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1608900

目录

一、无线网络接入技术

二、WiFi技术

三、蓝牙技术

四、ZigBee技术

五、NB-IOT技术

六、LoRa/LoRaWAN技术

七、 Link WAN平台


一、无线网络接入技术

1.概念:通过无线介质将用户终端与网络节点连接起来,以实现用户与网络间的信息传递。
2.类型:WiFi,ZigBee,LoRa
3.组成:无线网络用户、基站、无线连接、自组网
4.特点:
•信号强度衰减--无线信号能量随着传输距离增长而减弱。
•非视线传输---若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路径部分被阻挡,则称其为非视线传输。无线信号可能会被阻挡物吸收或迅速衰减。
•信号干扰---相同无线频段的信号会相互干扰,例如2.4GHz。外部环境的电磁噪声,例如微波炉、汽车、高压电线。
•多径传播---无线信号由于阻挡物的反射和折射,到达接收端的时间可能略微不同。
•隐藏终端(Hidden Terminal)问题
                C,B之间可通讯
                A,C之间不可通讯
                A,C可能同时向B传输且意识不到彼此之间的干扰
 

二、WiFi技术

1.概念:WiFi是一个国际无线局域网(WLAN)标准,全称为Wireless Fidelity,又称IEEE802.11b标准。WiFi最早是基于IEEE802.11协议,发表于1997年,定义了WLAN的MAC层和物理层标准。继802.11协议之后,相继有众多版本被推出,最典型的是IEEE802.11a、IEEE802.11b、IEEE802.11g、  IEEE802.11n、802.11ac 、802.11ax

IEEE 802.11协议

发布时间

频宽

GHz

最大带宽(Mbps

调制模式

IEEE 802.11-1997

1997.6

2.4~2.485

2

DSSS

(直接序列扩频)

IEEE 802.11a

1999.9

5.1~5.8

54

OFDM

(正交频分复用技术)

IEEE 802.11b

1999.9

2.4~2.485

11

DSSS

IEEE 802.11g

2003.6

2.4~2.485

54

DSSSOFDM

IEEE 802.11n

2009.10

2.4~2.4855.1~5.8

100

OFDM

IEEE 802.11ac

2014.1

5.1~5.8

866.7

OFDM

2.系统组成
1)  网络拓扑结构
基础网---基于AP(无线接入点)组建的基础无线网络

自组网---仅由两个及以上STA组成,网络中不存在AP

 2)协议架构

 3.WiFi信道

•2.4GHz频段由于使用ISM频段,干扰较多。
•目前很多WiFi设备开始使用5.8GHz附近(5.725~5.850GHz)的频带,可用带宽为125MHz。
•该频段共划分为5个信道,每个信道宽度为20MHz,每个信道与相邻信道都不发生重叠,因而干扰较小。
•缺点:5.8GHz频率较高,在空间传输时衰减较为严重。如果距离稍远,性能会严重降低。


常用的一种2.4GHz信道划分如下:

802.11介质访问控制协议:
介质访问控制协议的目的:避免多个用户同时访问信道
CSMA(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用户在发送数据之前先监听信道,信道占用则不发送数据。
CA(Collision Avoidence):冲突避免,要求建立数据链路层确认/重传机制以避免冲突。
CD(Collision Detected):冲突检测。

802.11采用带冲突避免的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协议(CSMA/CA),而以太网采用带冲突检测的多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协议(CSMA/CD)。

CSMA/CA:信道访问机制
传输端:
•空闲信道
        若等待DIFS(分布式帧间间隙)后信道仍空闲,开始传输数据。
•繁忙信道
        ü随机退避
        ü若侦测到信道空闲,减少退避数值
        ü当退避时间结束后开始发送
        ü若没有收到ACK,增大退避间隔
接收端:
•接收到数据
        ü等待SIFS后发送ACK

RTS和CTS机制:预留通道
•为了避免冲突和“隐藏终端”,发送端可以请求预留信道而不是随机访问,通过RTS(Request to Send请求发送帧)和CTS(Clear to Send清除发送帧)实现。
•发送端
        •使用CSMA/CA向接入点发送RTS
•接入点
        •广播CTS
•接收到CTS的用户
        •RTS发送者发送数据
        •其它用户延后其发送

802.11数据帧结构

•三个地址域(地址1-3)在无线基本服务组和上层网络数据交换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用于802.11数据帧和以太网数据帧格式中地址域的转换。

WiFi网络安全机制:
•与有线网络不同,理论上无线电波范围内的任何一个站点都可以监听并登录无线网络,所有发送或接收的数据、都有可能被截取。
•为了使授权站点可以访问网络而非法用户无法截取网络通信,无线网络安全就显得至关重要。
•安全性主要包括两大部分
        访问控制(保证只有授权用户保证才能访问敏感数据)
        加密(只有正确的接收方才能理解数据)
•用户接入过程
        1. 发现可用网络
                        通过无线扫描的方式,可以发现可用网络无线扫描有主动扫描和被动扫描两种方式
                        主动扫描:速度快
                        被动扫描:耗时长,但STA节电
        2. 选择网络
                        当STA找到与其具有相同SSID的AP,在SSID匹配的AP中,选择一个网络,然后进入认证阶段。一般选择信号最强的AP或最近使用过的。
        3. 认证
        4. 关联

•认证和加密
        •认证是STA向AP证明其身份的过程
        •只有通过身份认证的站点才能进行无线接入访问
        •认证可以通过MAC地址进行,也可以通过用户名/口令进行
        •认证有开放系统认证共享密钥认证两种
        •STA和AP均可通过解除认证来终结认证关系
                 •开放系统认证(Open-system authentication)
                        •允许任何用户接入到无线网络中来
                        •等同于不需要认证,没有任何安全防护能力
                        •所有请求认证的STA都会通过认证

                •共享密钥认证(shared-key authentication)
                        a) STA向AP发送认证请求
                        b) AP随机产生一个challenge包(即一个字符串)发送给STA
                        c) STA将接收到的字符串拷贝到新的消息中,用密钥加密后再发送给AP
                        d) AP接收到该消息后,用密钥将该消息解密,然后对解密后的字符串和最初给STA的字符串进行比较。相同则通过认证,不相同则认证失败。

WiFi的网络安全机制有认证和加密机制两种
•目前典型的认证和加密机制包括:
        •Open System:完全不认证也不加密,任何人都可以连到无线基地台
使用网络。
        •WPA: (WiFi Protected Access) :WiFi保护访问
                        •WiFi商业联盟在IEEE802.11i草案基础上制定的一项无线局域网安全技术,目的在于替代传统的WEP安全技术,分为家用的WPA-PSK与企业用的WPA-Enterprise版本
                        •WPA-PSK使用临时密钥完整性协议(Temporal Key Integrity Protocol,TKIP)加密技术,很大程度上解决了WEP加密所隐藏的安全问题。
        •WPA2:•WPA2是WPA的加强版
                        •采用高级加密协议(Advanced Encryption Standard,AES)
                        •比WPA更难被破解,更安全
        •WPS:(Wired Equivalent Privacy):有线等效加密
                        •最基本的加密技术
                        •使用RC4算法保证数据的保密性
                        •有64位密钥和128位密钥两种加密方式
                        •存在固有的缺陷:网络上每个客户或者计算机都使用了相同的保密字,网络偷听者能刺探到你的密钥,偷走数据并在网络上造成混乱
        •MAC地址过滤
        •WEP有线等效加密
        •SNMP协议

•关联
        如果用户想通过AP接入无线网络,必须同特定的AP关联。
                a)当用户通过网络名称选择指定网络并通过AP认证后,就可以向AP发送关联请求帧。
                b)AP将用户信息添加到数据库,向用户回复关联响应,此过程也常被称为注册。
                c)关联建立后,便可以传输数据。

用户每次只可以关联到一个AP上,关联总是由用户发起。

•关联:STA和一个AP建立关联后,后续的数据传输只能在两者之间进行。
•再关联:STA在从一个老的AP移动到新的AP时通过再关联和新的AP建立关联,再关联前必须经历认证过程。
•去关联:STA和AP均可以通过去关联和AP解除关联关系。
 
当STA扫描到信号更强的信的AP时,需先和原来的AP去关联,在才能和新的AP建立关联。

、蓝牙技术

1.概述:
1)  技术规范

每个规范版本按通信距离可再分为Class1和Class2:
        •Class1:传输功率高、传输距离远,但成本高、耗电量大,不适合作为个人通信产品,多用于部分商业特殊应用场合,通信距离大约在80m~100m之间。
        •Class2:目前最流行的制式,通信距离大约在8~30m之间,视产品的设计而定,多用于手机、蓝牙耳机、蓝牙适配器等个人通信产品,耗电量和体积较小,方便携带。
 

 2)基本概念:
•主/从设备:蓝牙通常采用点对点的配对连接方式,主动提出通信要求的设备是主设备(主机),被动进行通信的设备为从设备(从机)。
•蓝牙设备状态:蓝牙设备有待机和连接两种主要状态,处于连接状态的蓝牙设备可有激活、保持、呼吸和休眠4种状态。
•对等网络Ad-hoc:蓝牙设备在规定的范围和数量限制下,可以自动建立相互之间的联系。由于网络中的每台设备在物理上都是完全相同的,因此又称为对等网。
•跳频扩频技术(FHSS): 只有匹配接收机知道发射机的跳频方式,可以有效排除噪音和其他干扰信号,正确地接收数据。
•时隙:蓝牙采用跳频扩频技术,跳频频率为1600跳/秒,即每个跳频点上停留的时间为625 us,这625us就是蓝牙的一个时隙。
•蓝牙时钟:蓝牙时钟是蓝牙设备内部的系统时钟

3)蓝牙的目标
•在所有移动设备之间以及任何小范围内的各种信息传输设备、各种电器设备之间建立起无线连接。
        Ø统一各类电话
        Ø无线电缆工作环境
        Ø流动办公室
        Ø外设与主机无线连接
        Ø电子商务

2.蓝牙协议体系
蓝牙协议采用分层结构,遵循开放系统互联(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参考模型:

 

3.蓝牙优势
主要有低成本,低功耗,实现小尺寸,点对点连接,语音与数据混合传输以及高抗干扰能力等。
具体以下几个方面:
开放性优势:支持企业多、协议公开无偿使用
成本优势:无需基站
便携式优势:体积小,功耗较小
频带优势:使用了跳频扩频技术
安全性优势:抗干扰能力强、保密性好

4.蓝牙状态
蓝牙设备主要运行在待机和连接两种状态。
•从待机到连接状态,要经历7个子状态:寻呼、寻呼扫描、查询、查询扫描、主响应、从响应、查询响应。
•蓝牙设备默认的工作状态:待机
•一旦设备被唤醒,便处于连接状态,将在预先设定的32个跳频频率上接听信息。
•连接:

状态

描述

激活

Active

         该模式下,主单元和从单元通过侦听发送或者接收数据包而主动参与信道操作。主单元和从单元相互保持同步。

本文标签: 无线接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