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1531792

2024年2月29日发(作者:)

李约瑟履历

李约瑟( Needham,1900-1995),英国人,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名誉所长,长期致力于中国科技史研究。撰著《中国科学技术史》。 为中国培养了一批优秀科技史学家。 1994年被选为中科院首批外籍院士。

李约瑟博士是英国著名科学家、英国皇家学会会员(FRS)、英国学术院院士(FBA)、中国科技史大师及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当代杰出的人文主义者。他早年以生物化学研究而著称,30—40年代出版了《化学胚胎学》(三卷本)及《生物化学与形态发生》,在国际生化界享有盛誉。1937年,在鲁桂珍等三名中国留学生的影响下,皈依于中国古代文明,转而研究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医学,从此一发而不可收。1942年秋,受英国皇家学会之命,前来中国援助战时科学与教育机构,在陪都重庆建立中英科学合作馆,结识大批的中国科学家与学者,并结下深厚的友谊。在华的四年,李约瑟广泛考察和研究中国历代的文化遗迹与典籍,为他日后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史》作了准备。1946年春,李约瑟离任,赴巴黎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然科学部主任。两年之后,返回剑桥,先后在中国助手王铃博士和鲁桂珍博士的协助下,开始编写系列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约瑟亲自发起并分别就任英中友好协会会长、英中了解协会会长,先后八次来华考察旅行,大规模地搜集中国科技史资料,实地了解新中国的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的发展情况。1943年夏天中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访问王亚南,并以中国官僚政治问题请教。这促成了王亚南完 成《中国官僚政治研究》。1954年,李约瑟出版了《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轰动西方汉学界。他在这部计有三十四分册的系列巨著中,以浩瀚的史料、确凿 的证据向世界表明:“中国文明在科学技术史上曾起过从来没有被认识到的巨大作用”,“在现代科学技术登场前十多个世纪,中国在科技和知识方面的积累远胜于 西方”。李约瑟一生著作等身,被誉为“20世纪的伟大学者”、“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人生简历

1900年12月9日,出生于英国伦敦南区的一个小康家庭。

1914年夏,入爱尔兰诺普顿郡昂德尔公学学习。

1918年10月,入剑桥大学冈维尔-基兹学院选习生理学、解剖学和动物学,后改习生物化学。

1921年,在剑桥大学霍普金斯主持的生物化学实验室工作。

1922年夏,从冈维尔-基兹学院毕业。

1924年9月13日,与同学多萝西·玛丽·莫伊尔(李大斐)结婚。

1931年,出席伦敦第二届国际科学史大会,深受苏联代表马克思主义观点的影响;《化学胚胎学》三卷本在剑桥出版。

1936年7月,任西班牙内战期间剑桥工会联合会之科学工作者协会代表。是年,在剑桥大学创办科学史讲座;任康福德-麦克劳林基金会司库。

1937年,受来剑桥攻读博士学位的沈诗章、王应睐和鲁桂珍三位中国留学生的深刻影响,对中国古代文明发生浓厚兴趣,并刻苦学习汉语。

1939年,与鲁桂珍合撰第一篇中国科技史论文《中国营养学史上的一个贡

献》。

1941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FRS)。

1942年9月,受英国文化委员会之命执行援华任务;先赴美国华盛顿考察英国中央科学事务所,再赴印度加尔各答筹备援华事宜。

1943年2月,由加尔各答经缅甸汀江抵昆明;以英国驻华科学使团团长身份,访问考察战时撤至昆明附近的众多高校与科研机构。3月21日抵达国民政府陪都重庆。6月中英科学合作馆在重庆正式建立,亲任馆长。是年夏,赴中国西部考察旅行;是年秋冬,赴西北旅行。

1945年初,任英国驻华大使馆科学参赞;与李大斐合编《中国科学》摄影集在伦敦出版。是年秋,赴中国北部考察旅行。1944年2月,在重庆中国农学会的《中国与西方的科学和农业》的演讲中,首次提出近代科学为何在西方诞生而未在中国发生的著名的“李约瑟难题”。是年春夏,赴中国东南部考察旅行;是年夏秋,赴西南部考察旅行。

1946年3月,从中英科学合作馆馆长任上卸任;逗留南京、济南、北平、上海等地,经香港回国,旋赴巴黎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自然科学部主任职。

1948年,辞教科文组织自然科学部主任职,转任该组织名誉顾问;返剑桥在王铃协助下开始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史》;与李大斐合编在华工作报告集《科学前哨》,在伦敦出版。

1950年,发起成立英中友好协会,亲任会长(至1964年)。

1952年6月,参加“调查在朝鲜和中国的细菌战事实国际委员会”,并兼任秘书长,赴中国东北及朝鲜战场进行实地调查。

1954年,《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导论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

1956年,《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科学思想史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

1958年6月,与李大斐、鲁桂珍作第二次访华。

1959年,任剑桥大学冈维尔一基兹学院评议会主席(至1966年);《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三卷数学、天文学和地学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

1962年,《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四卷物理学及相关技术第一分册声学、光学和磁学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

1964年7月3日,与李大斐、鲁桂珍作第三次访华。

1965年5月15日,因英中友好协会分裂,发起成立英中了解协会,亲任会长。是年,《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四卷第二分册机械工程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

1966年5月,任冈维尔-基兹学院院长(至1976年)。

1968年8月,在巴黎第十二届国际科学史大会上被授予乔治·萨顿奖章。是年,又荣获意大利伦纳多奖;英国东亚科学史基金信托会成立。

1971年8月,出席莫斯科第十三届国际科学史大会,被选为国际科学史和科学哲学联合会科学史分会主席(1972—1974年)。是年,被选为英国学术院院士(FBA);《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四卷第三分册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和航海技术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

1972年10月,与鲁桂珍作第四次访华。是年,任东亚科学史图书馆义务馆长,鲁桂珍任义务副馆长。

1974年,《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化学及相关技术第二分册炼丹术的起源及其性质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

1976年,《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化学及相关技术第三分册炼丹术(外丹)

的发展与早期化学史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

1978年5月,与鲁桂珍作第五次访华。

1981年9月16日,与鲁桂珍作第六次访华。1980年,《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第四分册化学仪器、炼丹术的理论与比较长生术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

1983年6月,李约瑟研究所在剑桥成立,任义务所长,鲁桂珍任义务副所长。是年,《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第五分册生理炼丹术(内丹)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

1984年8月21日,与鲁桂珍作第七次访华;出席北京第三届中国科学史国际讨论会。9月中旬与鲁桂珍赴台湾省访问并作多场学术演讲。10月20日李约瑟研究所新楼奠基仪式在剑桥举行。

1985年,《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第一分册纸和印刷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

1986年9月,李约瑟研究所新楼主体建筑结顶。11月16日与鲁桂珍作第八次访华,出席北京《李约瑟文集》首发式。12月纪念李约瑟八十华诞论文集《中国科技史探索》(中文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是年,《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第九分册纺织技术、第六卷第一分册植物学分别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

1987年12月22日李大斐因病逝世。是年,《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第七分册军事技术:火药的史诗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

1988年是年,《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六卷生物学及相关技术第二分册农业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

1989年9月15日,与鲁桂珍结为伉俪。

1990年2月26日,何丙郁任李约瑟研究所所长,李约瑟为名誉所长。7月日本福冈市授予第一届福冈亚洲文化奖特别奖。8月第六届中国科学史国际讨论会在剑桥大学罗宾逊学院举行,兼贺李约瑟九十华诞。9月4日在日本第一届福冈亚洲文化奖特别奖受奖纪念讲演会上发表长篇演讲。9月8日《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文全译本三册由科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1992年6月13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签署授予“御前顾问”(CH)勋章。10月22日,女王在白金汉宫授予“御前顾问”勋章。

1994年6月8日,当选为首批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是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爱因斯坦奖。

1995年3月24日,在剑桥寓所逝世,享年九十五岁。

1996年,《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六卷第三分册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和林业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

生平

李约瑟生于伦敦一个有教养的中产阶级苏格兰家庭,为独子。父亲是军医,母亲是音乐教师和作曲家。早年在剑桥大学受教育(学士1921年、硕士1925年1月、博士1925年10月),然后从1924年聘为剑桥大学冈维尔与凯斯学院的教授(fellow),在弗雷德里克·霍普金斯实验室工作,研究胚胎学和形态发生。

1937年,三个中国人来他的实验室一起工作(鲁桂珍、王应睐、沈诗章)。其中,鲁桂珍(1904年-1991年),一个南京药剂师的女儿,金陵女子大学毕业生,和李约瑟发生了婚外恋,但这段恋情得到了李约瑟妻子的原谅。鲁桂珍向李

约瑟介绍中国悠久的科学发明和医药学,给身处“西方中心论”环境中的李约瑟带来很大的心灵震动,使他形成了“一个宝贵的信念,中国文明在科学技术史中曾起过从来没被认识到的巨大作用”。从此之后,李约瑟对中国科学发生极大兴趣,开始学习汉语,立志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

受英国皇家学会之命,李约瑟从1942年到1946年在中国重庆任中英科学合作馆馆长,他为战时中国优秀科学家在西方科学杂志发表研究成果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并结识了竺可桢、傅斯年等中国科学家和学者,收集了大量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文献。此外他又游历了还没有为日本占领的地方,包括敦煌和云南,又参观考察了中国各学术机构从而收集了大量文献和资料。这对他后来写《中国科学技术史》有极大帮助。

之后,他赴巴黎当上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然科学部的第一位部长,而且得到中国学者王铃(王玲)的帮助而开始写《中国的科学与文明》。1948年,李约瑟回冈维尔与凯斯学院。尽管在1952年他因到中国查核细菌战的证据而受到排挤和批评,但并没有影响到他的写作计划。李约瑟从1967年至1976年担任冈维尔与凯斯学院院长。退休后,以他个人藏书为基础建立了东亚科学史图书馆。1987年,该馆发展为李约瑟研究所。1994年李约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李约瑟首先娶李大斐(Dorothy Needham,其原姓Moyle,1896年-1987年)。李大斐死后两年,李约瑟再婚,娶鲁桂珍。从1982年,他得了帕金森氏症,1995年在剑桥寓所辞世,享年95岁。骨灰安葬在研究所门前的菩提树下。

本文标签: 中国科学科学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