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1531348

2024年2月29日发(作者:)

XX市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

建设方案

XX市立腾智能科技XX

4/26/2022

1. 项目背景7

2. 项目需求7

2.1. 建设目标7

2.2. 建设内容7

2.3. 建设原则9

2.4. 技术要求10

2.5. 设计规X11

3. 总体设计13

3.1. 总体结构框架13

3.2. 软件架构15

3.2.1. 表示层17

3.2.2. 业务逻辑层17

3.2.3. 数据层18

3.3. 技术路线18

录 目

3.4. 关键技术20

3.4.1.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20

3.4.2. 数据库技术22

3.4.3. 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技术23

3.4.4. 空间数据处理与共享技术24

3.4.5. 二三维一体化26

3.5. 功能架构27

3.6. 运行环境设计27

3.6.1. 硬件环境建设27

3.6.2. 软件环境建设28

4. 林业资源二类调查29

4.1. 调查X围及面积确定29

4.1.1. 调查X围29

4.1.2. 面积确定29

4.2. 调查依据29

4.3. 调查内容及精度要求29

4.3.1. 调查内容29

4.3.2. 精度要求30

4.4. 总体蓄积量抽样控制31

4.4.1. 总体样地数的确定32

4.4.2. 样地调查32

4.5. 技术路线和工作程序34

4.5.1. 制作1∶10000卫星影像图34

4.5.2. 核实确定各级行政界线和市控制面积34

4.5.3. 收集调查地区过往相关调查成果资料35

4.5.4. 资料转绘及叠加35

4.5.5. 林地区划系统和林班区划36

4.5.6. 试点及考核37

4.5.7. 外业调查37

4.5.8. 其它46

4.5.9. 内业资料整理48

4.5.10. 统计表和成果图制作48

4.5.11. 面积量算48

4.5.12. 提交成果49

4.6. 质量检查和成果验收49

5. 详细设计49

5.1. 数据库设计49

5.1.1. 数据源分析49

5.1.2. 数据库设计原则52

5.1.3. 数据库结构设计52

5.1.4. 元数据55

5.1.5. 数据库编码结构55

5.1.6. 数据结构56

5.2. 功能设计59

5.2.1. 主要功能组成59

5.2.2. 应用功能65

5.3. 接口设计69

5.3.1. 地图接口69

5.3.2. 数据接口70

6. 项目建设费用71

7.

项目管理计划72

7.1. 项目进度计划72

7.2. 项目进度控制策略73

7.2.1. 按项目计划推进项目73

7.2.2. 明确进度控制职责74

7.2.3. 项目阶段情况汇报75

7.2.4. 项目计划检查与调整75

7.2.5. 不同阶段的项目进度控制76

7.2.6. 进度落后时的“赶工”措施76

7.3. 项目风险管理77

7.3.1. 森林资源地理信息管理系统项目的风险特点77

7.3.2. 按照现代项目管理理论管理项目,规避项目风险78

7.4. 项目质量管理80

7.4.1. 质量计划编制80

7.4.2. 质量保证80

7.4.3. 质量控制81

8.

项目培训与售后服务82

8.1. 项目培训方案82

8.1.1. 培训目标与X围82

8.1.2. 培训目标82

8.1.3. 培训地点83

8.1.4. 培训方式83

8.1.5. 主要培训内容84

8.2. 售后服务86

8.2.1. 日常支持86

8.2.2. 现场支持87

8.2.3. 备件支持及升级服务87

8.2.4. 后期技术服务88

1. 项目背景

随着XX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林业建设步伐的加快,林地现状发生了较大变化。为了满足XX市林业发展规划、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需要进行林业资源二类调查并建设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为指导和规XXX市森林科学经营提供依据。

2. 项目需求

2.1. 建设目标

项目的总体目标是建立先进高效的森林资源地理信息管理系统,系统高效管理XX市森林资源数据、制作各种林业专题地图,为森林资源管理提供科学、方便的辅助决策。项目建设为林政管理、营林项目管理、生态公益林管理、森林公园管理、森林防火指挥、森林病虫害防治信息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2.2. 建设内容

根据XX市森林资源地理信息管理系统需求,系统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林业资源二类调查

查清XX市森林、林地和林木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及其分布,综合评价XX市森林资源现状特征与森林经营管理绩效,提出对森林资源培育、保护与利

用的意见。

2、森林资源地理信息管理系统建立

建立1:10000的XX市基础地理数据库,内容包括地形、水系、交通、居民点等基础地理信息;在基础地理数据的基础上建立XX市森林资源专题数据库,在林业二类调查的基础上,制作完成森林资源(林种、树种)分布图、森林区划图、林相图、森林立地类型图、土地利用图及土壤图等。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将图形与属性数据库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森林资源档案的计算机一体化管理,可以随时了解森林资源的状况及进行统计分析,也可以随时更新地图的图元和属性数据库的数据,并能输出图件资料。

建立森林资源管理应用系统。在森林资源监测管理提供方便的数字化管理手段,为林相、林种图的更新、林业作业的定位和面积测量等提供数字化辅助。

系统为以后森林资源的各种专题管理应用功能提供一个开发和升级的平台,在林政管理、营林项目管理、生态公益林管理、森林公园管理、森林防火指挥、森林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提供开发应用基础,也为技术档案管理、科技信息资料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国有资产管理、林产品管理、政策法规以及文件等林业办公自动化提供方便的升级接口,为建立一个功能强大的林业地理信息系统打下坚实基础。

3、软硬件集成

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GIS平台以及开发工具等软件的选型与采购,软硬件的安装与调试。

4、项目管理和售后服务

包括确立本项目的实施过程和管理手段,为系统交付后制定完善的服务计

划。

2.3. 建设原则

(1)全局性和整体性原则

从XX市城市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出发,使系统成为“数字XX”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从农业局内部和XX市信息中心等相关部门之间的联系出发,进行系统总体设计,并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使系统成为一个开放性的有机整体。

(2)标准化和规X化原则

系统建设采用的软件平台、数据标准、开发技术应符合公认的行业标准,符合国家、地方和行业的有关标准与规X,系统分析、设计与实现采取开放路线,遵循国际软件工程的标准、规X,并尽可能采用国际主流产品,以确保系统集成的可行性、良好的可扩充性。

(3)科学性和先进性原则

系统设计与开发必须采用先进的成熟的思想、概念、方法、技术和平台,在理解用户的各项需求后,进行科学的建模、功能结构设计及数据库设计以指导系统开发建设;同时在系统建设上要具有前瞻性,以适应未来技术、业务发展的需要,保证系统今后在技术、应用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4)易维护性和扩展性原则

采用开放的系统设计,保证系统具有较强的易维护性和扩展性,能方便地进行功能的调整适应系统需求变化,如专题应用、数据更新等方面引起的变化。系统的升级要充分考虑与现有各应用系统的版本兼容问题,尽可能保证系统有更长的生命周期。

同时,要考虑以后林政管理、营林项目管理、生态公益林管理、森林公园管

理、森林防火指挥、森林病虫害防治等工作的需要,为进一步建设成功能强大的XX市林业地理信息系统打下基础。

(5)安全性和XX性原则

为了保证网络环境下数据的安全,系统应具有防止病毒入侵、非法用户访问、恶意更改破坏数据的功能,并采取完备的数据保护和备份机制,防止非授权用户的非法入侵和授权用户的越权使用,系统应可以进行各种权限级别的控制,并具备审核功能,自动记录用户访问的情况和操作过程,以备日后查询。

(6)高性能和稳定性原则

在系统设计、开发和应用时,应从系统结构、技术措施、软硬件平台、技术服务和维护响应能力等方面综合考虑,确保系统较高的性能和最低的故障率。

(7)方便实用性原则

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XX市森林资源管理心各项业务活动的实际需要,贴近用户的需求与习惯做法,做到功能强大、界面美观、操作简单、方便实用。

(8)经济、时效性原则

系统建设投资要控制在农业局所能承受的X围内,并尽可能利用现有的资源条件(软件、硬件、数据和人员),按计划在规定的时间内高质量高效率实现信息化建设的战略目标。

2.4. 技术要求

系统充分利用先进的计算机软件技术、地理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技术、空间数据处理与共享技术、数据定制技术、多媒体技术、虚

拟现实技术等进行开发。系统以数据库做后台支持,相关资料的显示和输出要与数字地图紧密结合,具有良好的可视化界面。开发成果满足安全可靠,管理维护方便、系统抗干扰能力强的要求;同时具备容错、检错、纠错能力,信息恢复和系统重建能力。

具体要求如下:

 操作系统、数据库应当稳定、安全可靠、高效和易于开发,并有可预见的长期保证;

 应用软件开发。用户界面应当方便实用,简明快捷,便于操作、维护,并有相应的售后服务、升级保证及开发工具支持;

 操作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平台、数据库软件及开发语言是成熟的、先进的、高性能的产品。数据库必须是大型的数据库管理软件。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应是最成熟的系统,应该包含使本系统能顺利实施的各个模块。

 森林资源地理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应当包括森林资源地理数据管理与森林资源监测管理,并能为今后森林资源各种专题应用功能提供升级和扩展基础。

 软件和硬件应能无缝地集成到一起。

2.5. 设计规X

设计过程将遵循以下国际标准、工业标准、国家行业法规、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

 《中华人民XX国森林法》

 《中华人民XX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

 《中华人民XX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

 《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

 《中华人民XX国森林法实施条例》

 《森林防火条例》

 《林木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年检制度规定》

 《林业行政处罚听证规则》

 《国家林业局公布林木良种名录》

 《造林质量管理暂行办法》

 《森林采伐更新管理办法》

 《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

 《GB-8566-88计算机软件开发规X》

 《GB-8567-88计算机软件产品》

 《GB-9385-88计算机软件需求说明编制指南》

 《GB-9385-88计算机软件测试文件编制指南》

 《GB/T 12504-90计算机软件质量保证计划规划》

 《GB/T 12505-90计算机软件配置管理计划规X》

 《国标GB1526-89信息处理、数据库流程图、系统流程图、程序网络图

和系统资源图的文件编制符号及约定》

 《中华人民XX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

 《HAVDBOOK OF SOFTWARE RELIABILITY ENGINEETING》

3. 总体设计

全球变化和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使数字地球已受到各国、各行各业的普遍重视。在林业上,森林资源的辽阔性、再生性、周期性和调查工作的艰巨性及调查环境的复杂性,已经使林业和以“3S”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数字地球技术、信息技术紧密结合起来,GIS是“3S”中的核心内容。

我国林业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已在全国逐步开展起来,并且它已在林业资源管理、森林资源动态监测、生态公益林规划管理、森林病虫害监测、森林防火等多项工作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1. 总体结构框架

根据XX市森林资源地理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目标和系统分析,系统总体架构设计如图3-1所示:

图 3 - 1森林资源地理信息管理系统总体框架

XX市森林资源地理信息管理系统包括基础平台、信息集成平台、信息服务平台三层架构,最底层是基础平台,其上是信息集成平台,最高层是信息服务平

台。其中基础平台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平台、GIS平台以及计算机硬件与网络设备等,是整个系统运行应用的基础。信息集成平台是指统一存储管理系统所有信息,具体包括基础地理数据库、林业资源库、图形库等,是信息服务和应用的基础。

信息服务平台主要有数据监测采集、数据存储更新、统计分析和显示输出等功能,负责绝大部分数据采集、建库、更新,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各种形式输出信息。

XX市森林资源地理信息管理系统的总体结构及其功能模块图如图2-2所示:

图 3 - 2森林资源地理信息管理系统总体结构和功能模块

因为要使系统易于扩充和升级,所以需要把系统分成若干个符合一定要求的模块,各模块的设计是单独进行的,设计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吸取用户调查所提供的信息,并把它与目前林业生产的需要及将来发展的可能结合起来,不断进行修改。模块设计均采用自上而下的方法,从实际软件包调查出发,研究其可能涉及的资料,确定其实体的属性,然后逐级向上综合,模块的划分为系统的逻辑设计和物力设计打下基础,为整个系统的顺利运行提供保证。根据XX市林业生产的实际状况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分别设计了空间查询、空间分析、统计分析和制图输出等模块,各个模块相对独立、功能单一,按照层次结构组织,有利于今后系统的扩展和升级。

3.2. 软件架构

整个业务软件采用三层架构设计模式。三层架构(3-tier application) 通常意义上的三层架构就是将整个业务应用划分为:表现层(UI)、业务逻辑层(BLL)、数据访问层(DAL)。区分层次的目的即为了“高内聚,低耦合”的思想。

在软件体系架构设计中,分层式结构是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一种结构。微软推荐的分层式结构一般分为三层,从下至上分别为:数据访问层、业务逻辑层(又或成为领域层)、表示层。

数数数数 数数数

数数数数数数数数数数数数数数数数数数数数数数数数数数数数数数数数数 数数数数数

数数数数数数数数数数数数数数数数数数数数数数数数数数数数数数数数数数数数数数数数 数数数数数

数数数数数数数数数数数数数数数数Select数Insert数Update数Delete数数数数数数数数数数数数图 3 - 3软件架构图

数数数数数

三层结构原理:

3个层次中,系统主要功能和业务逻辑都在业务逻辑层进行处理。

所谓三层体系结构,是在客户端与数据库之间加入了一个“中间层”,也叫组件层。

三层体系的应用程序将业务规则、数据访问、合法性校验等工作放到了中间

层进行处理。通常情况下,客户端不直接与数据库进行交互,而是通过/D通讯与中间层建立连接,再经由中间层与数据库进行交互。

3.2.1. 表示层

位于最外层(最上层),离用户最近。用于显示数据和接收用户输入的数据,为用户提供一种交互式操作的界面。

3.2.2. 业务逻辑层

业务逻辑层(Business Logic Layer)无疑是系统架构中体现核心价值的部分。它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业务规则的制定、业务流程的实现等与业务需求有关的系统设计,也即是说它是与系统所应对的领域(Domain)逻辑有关,很多时候,也将业务逻辑层称为领域层

业务逻辑层在体系架构中的位置很关键,它处于数据访问层与表示层中间,起到了数据交换中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层是一种弱耦合结构,层与层之间的依赖是向下的,底层对于上层而言是“无知”的,改变上层的设计对于其调用的底层而言没有任何影响。如果在分层设计时,遵循了面向接口设计的思想,那么这种向下的依赖也应该是一种弱依赖关系。因而在不改变接口定义的前提下,理想的分层式架构,应该是一个支持可抽取、可替换的“抽屉”式架构。正因为如此,业务逻辑层的设计对于一个支持可扩展的架构尤为关键,因为它扮演了两个不同的角色。对于数据访问层而言,它是调用者;对于表示层而言,它却是被调用者。依赖与被依赖的关系都纠结在业务逻辑层上,如何实现依赖关系的解耦,则是除了实现业务逻辑之外留给设计师的任务。

3.2.3. 数据层

数据访问层:有时候也称为是持久层,其功能主要是负责数据库的访问,可以访问数据库系统、二进制文件、文本文档或是XML文档。

简单的说法就是实现对数据表的Select,Insert,Update,Delete的操作。如果要加入ORM的元素,那么就会包括对象和数据表之间的mapping,以及对象实体的持久化。

3.3. 技术路线

根据XX市农业局的相关需求,以及系统的功能需求,采用结构化设计方法实现XX市森林资源地理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这种设计方法以数据流为中心,自上而下,逐层分解系统工作过程。通过数据流图、数据字典、加工说明等主要分析工具,将系统功能分解、刻画出来。系统总体设计的思路如下:

(1) 根据XX市林业部门生产特点以及未来林业部门发展远景,确定系统的主体目标,从而获得系统设计的当前模型;

(2) 根据系统当前模型抽象出当前系统的逻辑模型;

(3) 分解目标系统与当前系统逻辑上的差异,建立目标系统逻辑模型;

(4) 为目标系统逻辑模型作补充,如人工界面的要求等。

XX市森林资源地理信息管理系统是专门为XX市地方林业生产服务的实用系统。在目前“数字林业”技术基础尚薄弱的基础上,系统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XX市森林资源监测管理服务,而不能面面俱到,系统设计需要紧凑合理,今后在条件更为成熟之后,再将系统应用X围再进行相应扩展到林业生产管理的其它环节,主要包括林政管理、营林项目管理、生态公益林管理、森林公园管理、

森林防火指挥、森林病虫害防治等。

工作流程如图3-4所示:

图 3 - 4森林资源地理信息管理系统工作流程

总体上看,在已有先进成熟的技术基础上,参考借鉴新一代GIS的设计思想与理念,深入研究林业生产的需求,确定系统的数据源,设计数据采集的入口与建库方案,建立森林防火信息系统基础数据库,采用前端采集更新与分布式共享的机制,以及基于元数据的数据管理方式实现数据共享。在基础数据库的设计上提供数据接口,提供与XX省林业局、国家林业地理信息系统以及XX市各部门专业信息系统的接口,也要为将来农业局其它地理信息系统及林业地理信息系统的扩展与完善提供共享数据接口。同时数据库的设计上强调数据的维护、更新、安全、海量、支持多平台。充分考虑数据的安全性,包括硬件、软件、网络带来的数据的安全性。

在数据需求与数据流分析的基础上,规划建立森林资源地理信息管理系统数据标准体系。重点建设数据的编码体系,在充分利用已有编码体系的基础上,对于目前还没有统一编码的数据,结合实际需求与先进的数据编码方法,确定数据编码体系,力争使其成为行业或国家编码标准。 XX市森林资源地理信息管理系统建成运行之后,可实现森林资源监测管理,并进一步扩展到林政管理、营林

项目管理、生态公益林管理、森林公园管理、森林防火指挥、森林病虫害防治等信息管理,从而建立先进、高效、科学、完善的XX市林业地理信息系统。

3.4. 关键技术

3.4.1.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项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新技术,围绕这项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形成了一门交叉性、边缘性的学科,是管理和空间数据的系统;在适当的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可以对空间数据按地理坐标或空间位置进行各种处理、对数据进行有效管理、研究各种空间实体及其相互关系。通过对多因素的综合分析,可以方便地获取满足应用需要的信息,并能以地图、图形或数据的形式表示处理的结果。一般认为地理信息系统是具有数据采集、管理、查询、计算、分析与可视表现等多种功能的计算机技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的核心是空间数据及应用软件,尤以GIS软件最为引人注目,现在已知的GIS已经广泛应用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GIS软件在其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现代GIS软件是在60年代中期发端的第一代和80年代末的第二代软件产品的基础上,在9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第三代的GIS软件,其特征是面向对象的软件构造技术和广域网尤其是Internet技术的支持下,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加快了GIS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应用:

(1)组件化:采用了面向对象的软件技术后,就可以利用商用的软件构造工具,实现地理信息系统的组件化结构,极大的提高了支持二次开发的能力,模糊了软件平台和应用系统之间的界线。客户可以利用传统的软件开发语言和空间

数据处理组件方便地构造个性化的应用软件系统,实现系统的灵活配置,对于提高应用软件的可靠性也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2)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一体化存储:新软件采用商用DBMS的扩充功能、或自行在传统DBMS上扩充其数据管理能力,普遍实现了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一体化存储和查询。这种一体化技术实现了数据管理的规X化和数据操纵的标准化,其好处是用户可以方便地组织各类空间信息处理事物,在数据完整性和一致性方面提供有效的保证;

(3)B/S结构:Internet技术尤其是WEB技术的发展和跨平台软件技术的发展,使得计算机应用系统迅速由C/S结构转为B/S结构。B/S结构模糊了系统的界线,实现了最终用户端软件的零维护,其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第三代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普遍采用WEB和“软总线”技术,一方面实现了以浏览、查询为主的应用系统的B/S结构,另一方面实现了多级服务器和多用户协同工作方式,使应用系统的构建跨越了地域及规模上的限制,为地理信息系统由以系统为中心向以数据为中心的过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超大型应用系统(成百上千用户)已经开始出现,特别是将空间信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联系,真正将地理信息系统带入主流软件的行列,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GIS将和数据库系统、图形库系统一样,成为计算机应用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4)3S集成:遥感技术是迄今为止人类获取空间数据规模最大、时间最短的技术,卫星定位技术可以帮助人们快捷地获得地球表面任意物体的空间位置信息。但是,作为重要的空间数据获取手段,它们只有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才能产生广阔的应用前景。第三代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开始注重3S集成,实现了矢量、图像某种程度上的一体化存储、叠加显示和矢量—栅格数据的相互转化,

尽管这种集成是相当初步的,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已经显示了积极的作用。

本系统将采用SuperMap作为GIS平台进行系统建设,实现系统的GIS可视化分析管理的功能。

3.4.2. 数据库技术

数据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是集中、统一地保存和管理着某一单位或某一领域内所有有用信息的计算机系统,这个系统的数据有较少冗余和较高的独立性,并且能够为多种应用服务。管理数据库通常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常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是建立在操作系统基础上的,数据库的所有操作(数据库的建立、使用和维护)都是在管理系统的统一管理和控制下进行的。

林业系统数据库管理通常采用混合管理方式:用地理信息系统管理空间数据,用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管理属性数据,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通过内码建立连接。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作为林业专题地理信息系统的核心,出保证森林资源地理信息管理系统能够正常运行的基础;没有数据库,再方便的森林资源地理信息管理系统也无能为力,可见数据库是森林资源地理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先决条件;而且,数据质量的优劣也将直接影响和决定属性传统三建设的成效。所以说,高质量的数据库是建设森林资源地理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

数据库技术在森林资源地理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可以满足系统的不同需求:

(1) 实现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动态更新;

(2) 维护数据库的完备性和一致性;

(3) 实现时间数据、空间数据、属性数据三者之间高效、快速地检索;

(4) 数据共享的控制;

(5) 系统安全的管理;

(6) 数据的可恢复性。

通过这些功能,系统数据库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给林业信息化工作的数据库建设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从应用前景看,以数据处理为主转向以知识处理为主,是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总趋势,同样也是林业信息化技术发展的基本趋势。林业信息化产品在市场上将越来越多并日益趋向智能化,类似森林资源地理信息管理系统这样的产品将不再局限于数据收集、分类、贮存、检索和查询;而是能够辅助决策,并提供良好的用户接口。林业信息系统很快也将不再以一库(数据库)系统为主,更多的将是二库(数据库、模型库)、三库(数据库、模型库、知识库)、四库(数据库、模型库、知识库、文本库)系统。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的升级和开发完善,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林业计算机系统的开发应用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系统将选用sqlserver2005作为系统的数据库管理软件,实现数据的存储和管理等功能。

3.4.3. 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技术

数据挖掘DM(Data Mining)技术,是指从大型数据库或数据仓库中提取人们感兴趣的数据(知识),这些数据(知识)是隐含的、事先未知的潜在信息。数据挖掘技术能迅速从大量数据中发现信息与推理知识,可筛选大量的日常数据,寻找、发现隐藏数据,揭示出新的关系和模型,提供预期有用的信息。

数据挖掘的关键是充分利用高效快速信息搜索技术,以便在已有数据库上挖掘到大量对有用的数据。利用Microsoft SQL Server的组件开放接口可进行数据挖掘开发。

数据挖掘具体实现过程一般为:

1) 建立挖掘模型。用户根据功能需求和机构的结构要求选择挖掘算法,选择预测实体和训练数据,建立适当的关系数据挖掘模型或OLAP数据挖掘模型

2) 从数据库中挖掘出数据,生成测试集。子模块的功能需求作为挖掘条件或规则输入到数据挖掘器DMTool (Data Mining Tool)。DMTool从已有产品数据库、知识库和规则库中挖掘出符合近似度条件的方案及其各种参数。如有必要设计师可适当进行参数修改以满足需求,然后从中选择或全部选择,生成测试集。

3) 对测试集预测、评价,选定方案。 由于SQL Server有先天优良的数据接口,可进一步开发以实现对网络数据库甚至对Web信息的挖掘。

3.4.4. 空间数据处理与共享技术

在森林资源地理信息管理系统中,常用分层分类的概念来分别存储不同类别的空间数据,每一层存放一种专题或一类信息,并有一组对应的属性数据。这样不论是数据维护还是空间分析,处理起来均较方便。数据分层可以依照专题来进行,每层对应一个专题,包含一种或几种不同信息,并服务于林业生产某一特定的用途或目的。

迄今为止,多数森林资源地理信息管理系统是将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分开管理,所以一般的信息系统多是将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用于空间数据管理,属性数据

则用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管理,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通过唯一内码建立连接。但是这种办法引起的问题是: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连接太弱,易造成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脱节;其次是空间数据和属性据库用不同的系统管理,造成资源浪费和管理混乱;三是由于空间数据不能统一存放于标准数据库中,造成空间数据不能在网络上共享。

随着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解决这些难题的新技术已经不断涌现,主要的思路就是将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存放于统一的数据库里。许多关系数据库已经提供了对空间数据的支持,为空间数据向关系型数据转换提供了便利。众多地理信息系统厂商在这一领域加大了开发力度,空间数据处理与共享技术逐渐成为信息系统建设的热点问题,实现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统一数据库管理是将来实现空间数据处理和共享的一大趋势。

概括而言,实现地理数据共享的必要性和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1) 整合分离的数据源是GIS及相关工具的主要特征之一;

(2) 通过地理数据共享可以使更多的人使用和更充分地利用已有的数据,减少重复劳动和费用;

(3) 使大家有可能基于一个公共框架工作,既节约金钱,又产生更大的协作利益;

(4) GIS系统更容易集成;

(5) GIS应用开发可以把重点放在开发新的应用程序,而非仅仅是支持不同的数据格式;

(6) 虽然数据共享标准也会随时间变化,但它为用户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产品环境,即使旧标准过时,新出台的标准通常会保持兼容。至少在理论上,保

护了用户在数据上的投资,从长远来看,也有利于GIS的发展。

3.4.5. 二三维一体化

二三维一体化技术体系能保证二维与三维GIS技术的无缝融合,包括:二维与三维在数据模型、数据存储方案、数据管理、符号、可视化和分析功能的一体化,提供海量二维数据直接在三维场景中的高性能可视化、二维分析功能在三维场景中的直接操作和越来越丰富的三维分析功能。突破了单纯的三维只能查一查、看一看的瓶颈,推动三维GIS升华为面向业务管理和辅助决策的深度应用。

SuperMap GIS二三维一体化的关键技术特点有:

◆ 实用。从内核实现,有机整合了强大的GIS功能和炫丽的三维可视化效果,突破了单纯的三维可视化软件中看不中用、无法深度应用的瓶颈。

◆ 全平台二三维一体化。从底层完全自主研发了二三维一体化GIS内核,组件、桌面、服务器、客户端、移动端等全系列产品内置三维功能,同一产品内可同时操作和管理二维数据和三维数据,降低学习成本,提升工作效率。

◆ 绚丽的视觉效果。提供水面、粒子、局部动画、太阳阴影等三维视觉效果,显著提升三维场景的视觉效果和用户体验。

◆ 强大的三维符号。三维场景中的绿植、路灯、道路、铁路、水面等要素均可以用三维符号展现,可大幅降低数据建模成本,而且可以兼顾数据的展现与查询分析。

◆ 高性能。可以流畅支持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精细模型,支持1000万记录以上的矢量地物,通过LOD技术可以流畅支持TB级的地形和影像数据,确保三维GIS应用的优越性能。

3.5. 功能架构

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系统管理与维护、控件数据管理功能、属性数据管理功能呢、报表与制图输出功能、多媒体演示功能、森林资源动态检测、森林资源信息管理、森林资源动态变化统计、森林资源检测样地、森林资源数据更新等功能。如3.5图所示:

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系统管理与维护空间数据管理功能属性数据管理功能报表与制图输出功能多媒体演示功能森林资源动态检测森林资源信息管理森林资源动态变化统计森林资源检测样地森林资源数据更新

图 3 - 5 系统功能架构图

3.6. 运行环境设计

3.6.1. 硬件环境建设

 服务器

需要3台服务器并提供互联网服务,为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基础的硬件支持。

(1)地图服务器

部署平台的地图数据,并提供地图发布的服务,为系统的地图接入提供数据

的支持。

(2)数据库服务器

部署平台的数据库软件,为数据的存储提供支持。

(3)应用服务器

部署平台的应用软件,为平台的正常访问提供支持。

 客户机

各用户端电脑,可以通过IE浏览器连接互联网访问和使用本系统。

建议双核,2G内存或以上的电脑。

3.6.2. 软件环境建设

软件环境包括服务器操作系统、客户端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和GIS地图平台和系统开发工具。

软件类型

地图服务器操作系统

数据库服务器操作系统

应用服务器操作系统

客户端操作系统

数据库管理系统

GIS地图平台

系统开发工具

Windows XP、Win7

Sqlserver2005

SuperMap平台

Visual Studio 2010

Windows Server 2008中文企业版

产品名称

4. 林业资源二类调查

4.1. 调查X围及面积确定

4.1.1. 调查X围

根据XX市民政局最新勘界图,市级行政界线以内的区域为本次调查X围。

4.1.2. 面积确定

根据市民政局提供的界线图,经扫描、配准、矢量化后,在计算机上进行面积求算,经检查后的求算面积为2304.84hm2,作为本次调查面积。

4.2. 调查依据

1、XX省林业厅《XX省林业规划编制管理办法》;

2、《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规程》(GB/T 26424—2010);

3、《XX省重点公益林管理办法》。

4.3. 调查内容及精度要求

4.3.1. 调查内容

1、核对和确定调查X围的境界线、各级行政区划界线(市、乡、村)以及森林经营单位管理区界线、保护区界线,转绘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林地X围界线。

2、在调查X围内以村为单位进行林班区划、小班区划,并落实森林分类区

划和林种区划结果。

3、以林地落界图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土地利用规划、林地落界成果等进行林地区划;以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和国家级、省级公益林补偿实施方案及修编成果图落实公益林X围。

4、调查各类林地的面积和权属。

5、调查各类森林蓄积量、散生木和四旁树蓄积量,以及林木权属。

6、调查各类森林的起源。

7、调查与森林资源有关的生态因素,包括植被、土壤、地形地势等。

8、调查和收集与森林资源有关的自然地理环境因子(包括地理位置、气候、水文和自然灾害等)和社会经济情况。

9、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林地落界成果提交后林地变化情况及变化原因。

10、调查前一年的森林消耗量,测算调查年的各类活立木的年净生长量。

4.3.2. 精度要求

1、小班调查

小班因子调查按《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规程》标准要求执行。小班主要调查因子允许误差见下表:

小班主要调查因子允许误差表

小班 树种 平均 平均 平均

调查因子

面积 组成 树高 胸径 年龄

公益林允许误5%

差 % % % %

2015153015% 15%

% %

度 积

2515郁闭断面蓄积 株数

商品林允许误5%

15%

10%

10%

2015%

%

15%

20%

10%

2、总体蓄积量抽样控制精度

XX市是以生态公益林为主的市级行政单位,活立木蓄积量抽样精度要达到85%以上。

①抽样精度达不到规定要求时,重新计算样地数量,增加的样地重新加密布点和调查,直到活立木蓄积抽样精度达到规定的要求,抽样估计值方能作为小班调查的控制数。

②抽样精度达到要求时,将各小班蓄积量汇总值与总体蓄积量抽样估计值进行比较(以抽样估计值为准):

A当两者差值不超过±1倍标准误时,即认为小班调查汇总的总体蓄积量符合对比精度要求,并以小班调查累计的蓄积量作为规划设计调查的资源数据。

B当两者差值超过±1倍标准误时、但不超过±3倍标准误时,要对差异进行检查分析,找出影响小班蓄积量调查精度的因素,并根据影响因素对各小班蓄积量进行修正,直至两种总蓄积量的差值在±1倍的标准误X围以内,才能对修正后的小班调查蓄积量进行累计,作为规划设计调查的资源数据。

C 当两者差值超过±3倍的标准误时,小班蓄积量调查应全部返工,重新调查。

4.4. 总体蓄积量抽样控制

根椐XX市森林资源分布情况,采用分层抽样方法控制总体蓄积量。

4.4.1. 总体样地数的确定

1、分层方案的确定。经对历年XX市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成果资料分析,采用地类蓄积预分层,将全市共分为2个层,即乔木林层(不含未达检尺幼林)和其它层。其中:乔木林层(不含未达检尺幼林)的权重为0.279,层方差为992.204,层平均值为46.497;其它层的权重为0.721,层方差为0.952,层平均值为0.118。

t2、按可靠性95%时,t=2,E=0.15,采用近似公式n=需布设289个样地;

2Whh1l2hE2Y2计算,3、加15%的安全系数,即289+289×0.15=332个样地;

4、布设样地。根据确定的全市总体样地数,在1:25000地形图公里网格交叉点上随机起点,按2hm×2hm的点间距系统布设438个样地。

4.4.2. 样地调查

1、调查方法:样地采用角规控制检尺的方法进行调查。

2、样地定位:在三维状态下,可直接用GPS确定样地中心点位,并记录GPS坐标。否则采取引线定位确定样地点位。对不涉及散生木和四旁树且地形明显并能准确判定样地位置的非林地样地,可目视定位。

3、样地测设:样地中心点确定后,在中心点埋设木桩或石标,并用油性笔书写样地号,采用角规控制检尺调查方法进行样地测设。

角规缺口统一为1(K=1),对样点上胸径≥5cm的林木的胸高位置进行角规控制检尺,对检尺样木标注胸高位置并进行编号。分别树种计数相切、相割

的样木株数和断面积。

采用皮尺丈量测点至样木之间距离,坡度5°起改平,采用布围尺量测林木胸径。

4、样木相切、相割、相离的确定

用D=200Lcosαsin(β/2)进行判断,当Di=D时为相切,当Di>D时为相割,当Di<D时为相离(D—林木临界胸径;L—斜距;α—倾斜角;β—角规定角)。

5、各树种平均胸径的确定

D=G/(Gi/Di)2iln (G为某树种总断面积,Gi为样地某树种某样木的断面积,Di为某树种单株胸径)。

6、树种平均树高的确定

在控检样木内树高测量须选择平均胸径和接近平均胸径、生长正常的林木进行测定,优势树种至少测2株,次要树种至少测1株。

7、样地平均胸径、平均树高的确定

样地平均胸径、平均树高用优势树种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

8、样地每公顷蓄积量计算

根据各树种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和起源,用形高公式计算形高值,形高值与各树种每公顷断面积相乘得各树种每公顷蓄积,各树种每公顷蓄积之和为样地每公顷蓄积。

9、特殊样地的处理

①由于地形条件限制,如样地全部落入坡度≥41°的急坡、险坡、悬崖峭壁上和有滑坡发育可能危及生命安全的样地,允许目测。较远的样地,无法目测到

具体株树、树高的样地,目测样地蓄积量;可目测到具体株树、树高的样地,记载树种、断面、树高,以求算每公顷蓄积;

②实测样地内由于地形因子的影响,个别样木无法实测的,可用角规控制并结合目测中心点至该样木的距离和胸径,确定该样木的株数断面。

③样地全部落入人迹罕至的无人区、保护区内的原始林区或因常有野生动物伤人事件发生,且安全难以保障的地段,作目测样地调查。

④目测样地要在事前报项目组备案。目测样地参加精度计算。

10、总体蓄积量估算值

按分层抽样公式计算各层精度和层蓄积估算值,再根据各层面积权重计算总体精度和总体蓄积估算值。

4.5. 技术路线和工作程序

4.5.1. 制作1∶10000卫星影像图

由我司购买1:10000(由0.5米分辨率卫片制作)卫星数据进行几何精校正和正射纠正、影像配准、融合、镶嵌等处理,制作XX市资源卫星影像图。同时,叠加相应的地理信息和林业界线,并整饰、注记、分幅,输出完整的1∶10000比例尺的卫星影像图(XX80坐标系)。

4.5.2. 核实确定各级行政界线和市控制面积

市、乡(镇)级行政界线以XX市民政局提供的勘界界线为准。由于XX市村级行政界线未进行勘界,村级行政界线在XX市林业局认可的情况下,原则上沿用上次XX市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的界线。自然保护区界和功能区界及各种

林权界以XX市林业局提供为准。

4.5.3. 收集调查地区过往相关调查成果资料

为满足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的需要,需收集以下调查资料:

1、XX市各类工程(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速生丰产用材林工程、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其它工程等)实施区域图面资料;

2、XX市森林分类区划、国家重点公益林界定资料;

3、XX市各林地、林木权属资料;

4、XX市过往森林资源调查图文资料;

5、XX市近年森林病虫害、火灾发生的资料;

6、XX市近年造林、采伐资料;

7、XX市自然、社会、经济资料(最新的统计年鉴、气象、水文、地质,林业机构设置、职能、营造林情况等资料);

8、XX市以往林业及专项调查的资料;

9、XX市林业发展规划资料;

10、XX市林权制度改革资料;

11、XX市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实施方案;

12、XX市林地保护利用规划资料;

13、工程项目占用征用林地资料。

4.5.4. 资料转绘及叠加

1、林权制度改革资料转绘

开展外业调查前将收集到的林权制度改革资料配准后进行矢量化并叠加,因各种原因无法收集到林权制度改革资料的地块,在外业调查时由调查人员现地访问村委会配合人员确定林地、林木权属。在林地、林木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调查中,要求结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成果开展林地确认与林权调查,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和林木使用权已确权到个人或流转到个人的,应区分个人的部分(不按个人的宗地区划,确定林地、林木的使用权和所有权哪些X围落实到了个人),以期二类调查的权属调查结果与集体林权制度成果尽量吻合。

2、各类工程(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其它工程、占用征用林地资料等)实施区域图面资料转绘

将收集到的各类工程造林图面资料、占用征用林地资料等配准后进行矢量化并叠加,提供给外业调查技术人员使用。

3、公益林修编资料叠加

将XX市最新国家公益林、省级公益林、州级公益林和市级公益林修编面层坐标转换后叠加到处理好的卫星影像图上,作为外业调查时小班区划依据之一。

4.5.5. 林地区划系统和林班区划

为了便于森林资源的管理和经营活动,遵循保持林班的相对固定的原则,本次调查原则上沿用前期调查的林班网,只对行政界线、权属界线变动以及原区划不合理的林班线进行调整。

林地区划系统如下:

市—乡(镇)—村(所在乡、镇保护区国有部分)—林班—小班。

保护区苍山部分中集体林纳入各村区划林班,林班号接村后续编;国有林作

所在乡的村级单位区划、统计,名称为“XX国有”,保护区的功能区界线作小班线。整个保护区纳入所在乡(镇)进行区划、调查、汇总、成图后,再另行单独统计、单独成图。

国有林在乡内单独区划林班,编号接集体林末号顺延。

4.5.6. 试点及考核

为了统一技术要求、技术标准和操作方法,提高调查人员的综合能力,对所有参加调查的人员,进行培训、试点练习与考核。练习和考核1个林班、15块标准地。调查员考核合格后方可开展外业调查。项目组可先集中开展1至2个村的调查,取得一定经验后再分片区全面调查。

4.5.7. 外业调查

4.5.7.1. 专业调查

1、根据XX市林业专业调查资料、前期资料,结合补充调查,编制XX市立地类型表(内容包括立地类型名称、立地类型号、地形地势、土壤条件、森林植被、主要下木种类、主要草本种类等)、森林经营措施类型表(内容包括类型号、类型名称、类型特征、经营措施)。

2、消耗量调查:消耗量调查采用多阶类型抽样方法。根据XX市实际,各乡(镇)消耗量差异较大,且人均蓄积量与消耗量不成比例,人均蓄积量大的乡(镇)消耗量反而小,故抽样方法不按人均蓄积抽取样本,而是根据实际消耗量的多、中、少将各乡(镇)划分为3个消耗类型,每个类型抽取1个有代表性的乡(镇)作为调查乡(镇)。在每个调查乡(镇)内按实际消耗量分为多、中、

少三类,每个类型选择一个有代表性的村(办事处)作为调查村,在每个调查村内随机抽取经济条件中等的10户农户作调查。全市还需抽取城镇居民20户,机关企事业单位食堂10个,饮食服务行业10家,旅馆、招待所10家调查森林资源消耗量。

3、生长量用《XX省主要树种生长率表》计算。

4.5.7.2. 小班区划

1、小班区划

小班区划采用1:10000比例尺的卫星影像图对坡勾绘,地形图作为外业调查辅助用图。按照小班区划条件,结合历史材料,深入现地进行区划调查。林权制度改革后,部分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已确权到个人或流转到个人,有林权证明X围内的林地和林权证明X围之外的林地要分开区划调查。在SuperMap软件支持下,在计算机上完成小班区划,并在数据库界面下完成小班属性数据的输入。

小班编号:对林班内的小班从北向南、从西向东1、2、3…顺序编排小班号。

2、小班区划原则

①小班区划应充分利用上期调查成果和小班经营档案,尽量沿用林地保护利用规划落界的小班界线,以提高小班调查精度和效率,保持调查的连续性。

②对林地保护利用规划落界区划不合理,因经营活动等原因造成界线发生变动的小班,应根据小班区划条件重新划分。

3、小班区划面积规定

①小班最小面积:人工林(包括竹林)、经济林小班,最小面积为1∶10000影像图上不小于4mm2且实地≥0.067 hm2。其它地类小班最小区划面积为

1hm2。

对于林班内不能满足最小小班面积的零星小块乔木林地,依据所在小班的地类作为散生木或四旁树调查填记在小班卡片相应栏。

②小班最大面积:商品林小班最大面积一般不超过30hm2,生态公益林小班最大面积一般不超过50hm2。特种用途林还可适当放宽最大小班面积上限。

③非林地小班不受面积的限制。

4、小班区划条件:按相关国家标准。

4.5.7.3.

小班调查

XX市二类调查采用C级详细程度,小班调查采用角规典型选样调查法。

1、调查员一般应有3年以上的实际调查经验,经考核合格,由调查单位业务主管部门定期考核和任命。

2、调查前,调查员要通过15~30块以上的标准地目测练习和一个林班的小班调查练习,并经考核合格(各项调查因子目测的数据80%以上项次符合精度要求),才允许进行利用角规辅助典型选样开展小班调查。

3、小班角规典型选样调查时,必须深入小班内部选择足够数量有代表性的调查点,在点上使用角规、测高器、围尺等辅助调查工具测量各项调查因子,逐点进行记载。对于坡度≥460的小班、野生动物活动危及调查人员人身安全的小班、边境管制区(军事禁区)的小班、自然保护区的小班,允许对坡和在可能到达的地点比较观测后记载综合点,但不允许远距离目测。

4、调查员应对坡观察小班全貌,根据使用的图面材料,对坡进行小班区划或核对,并在深入小班调查时按小班区划条件进行必要的小班线修订。

5、调查点数量视小班面积和类型不同,作如下规定:

小班面积

<3 hm2

4~7 hm2

8~12 hm2

>13 hm2

商品林

1~2

2~3

3~4

4~5

生态公益林

1

1~2

2~3

3~4

6、角规切口和K值的使用

预估小班林木的平均胸径,选用适宜的角规切口和K值。平均胸径≤16cm的,角规切口用1.0cm,K值为1.0;平均胸径>16cm的,角规切口用1.41cm,K值为2.0。同一小班内一般只应选用相同的角规切口进行调查。

4.5.7.4. 小班因子的调查及记载方法

1、空间位置:所有小班均应填写市、乡、村(保护区)、林班号、小班号。

2、地类:按地类分类系统中最细一级地类划分记载。

3、权属:林地和林木应分别填写使用权和所有权,重点调查四权不一致的情况。

土地所有权:土地所有权在调查工作准备阶段收集国有和集体界线并矢量化在图上,调查时根据X围确定。

土地使用权:根据市林业局提供的林权证、林地、林木转让凭证确定林地使用权,没有凭证的,土地使用权与土地所有权一致。

林木所有权和林木使用权:“两权”一般是相同的,重点结合林权制度改革的成果开展林权调查,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已确权到个人或流转到个人的,应区分个人的部分(不按个人的宗地区划,确定林地、林木的使用权和所有权哪些落实到了个人),其余的“两权”与土地所有权一致。

4、小班面积:由计算机利用GIS软件求算,单位为hm2,保留一位小数。

5、林地类别

林地小班要分别填写生态公益林(地)或商品林(地),确定国家级、省级公益林(地),地级、市级公益林(地)和商品林(地)结合林地保护利用规划落实。

6、事权

将生态公益林(地)按事权分为国家级公益林(地)、省级公益林(地)和地级、市级公益林(地)四类事权。

7、林地保护等级

对林地小班以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成果确定林地保护等级,划定为Ⅰ级、Ⅱ级、Ⅲ级、Ⅳ级4个等级。

8、工程类别:林地小班应分别天然林保护工程(天)、退耕还林工程(退)、野生动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保)、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速)、其它工程和非工程用地(其)填写。

9、群落结构类型:生态公益林中的乔木林(纯林、混交林)小班按标准确定为完整、复杂、简单结构之一。

10、森林健康等级:有林地、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地根据标准确定为健康、较健康、亚健康和不健康四级之一。

11、自然度: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中的天然林,根据干扰程度按标准评定为Ⅰ、Ⅱ、Ⅲ三级之一。

12、亚林种: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小班均应确定亚林种。国家级公益林和省级公益林亚林种直接套用本省市相关资料确定的亚林种。地级、市级公益

林和商品林亚林种按《规X》的标准确定。

13、优势树种和树种组成:按十分法记载简称,不足一成的树种归并到相近树种,组成系数最大的为小班优势树种。

14、起源:分为天然、人工、飞播三种。

15、平均年龄:各组成树种均记载年龄,小班综合时以优势树种的年龄为小班年龄,记至年。

16、龄级/龄组:根据年龄、龄级期限和龄组划分标准确定龄级和龄组。龄级用阿拉伯数字表示,龄组分为幼、中、近、成、过。

17、郁闭度和覆盖度:对有、疏林地和灌木林地小班目测调查林冠对地面的覆盖程度,取2位小数。

18、可及度:商品林小班要调查记载可及度。

19、立地类型:根据专业调查编制的立地类型表套查。

20、经营措施类型:根据专业调查编制的森林经营措施类型表套查。

21、天然更新

林地小班均应调查小班内天然更新幼树的名称、每公顷株数、分布和生长状况。

22、土壤:林地小班均应调查记载土壤的亚类、腐殖质厚度、土层厚度、含石量。

23、下木、地被物:调查下木灌木优势种、高度、盖度、盖度等级及分布状况,草本优势种、高度和盖度。

24、地形地势:林地小班用地形图或卫片调查小班坡位、坡向、坡度,海拔区间采用数字高程模型查数,坡度记至度,海拔记至米。

25、管理类型:林地小班按照标准区分管理类型,记录林业部门管理的林地、非林业部门管理的林地。

26、岩裸率调查:对无立木林地、宜林地小班记载岩石裸露面积百分比。

27、建群种: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记载具体的优势树种名称。

28、国家公益林保护等级:国家公益林保护等级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

29、平均树高:目测或实测各组成树种的平均高,记至小数后一位。小班平均高用达1成以上的各组成树种的组成系数加权求算,取至整米。

30、平均胸径:目测或实测各组成树种的平均胸径,按径阶记载。小班平均胸径用达1成以上的各组成树种的组成系数加权求算,记至偶数。小班平均胸径在5cm以下的幼林,调查记载平均根径,记至cm。

31、每公顷株数:

用组成树种每公顷断面积除以用胸径推算的平均单株断面积,获得组成树种每公顷株数(记至株),合计得到小班每公顷株数。

32、每公顷蓄积:分别组成树种用其平均高、平均胸径计算形高值,各树种形高值与断面积的积为各组成树种的每公顷蓄积,保留整数。划分林层的要分别各林层计算后再合计。

33、出材率等级:用材林近成过熟林小班要在小班内选择一个能代表小班林木质量和径级分布的调查点作角规控制检尺,调查记载各组成树种的出材等级和林木质量。出材率等级分为三级,用阿拉伯数字表示。林木质量分别组成树种评定记载,调查记载组成树种中商品用材树、半商品用材树、薪材树的株数百分比。

34、散生木:调查小班内散生木的树种(组)名称、起源、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全小班散生木蓄积。

35、四旁树:以小班为单位采取抽样或全部查数的方法获得四旁树树种、起源、株数和蓄积。

36、小班特点:记录小班内的经营管理和作业措施、自然灾害、林分特点、营造林规格以及对经营管理有重要影响的要素。包括作业方式、方法、强度、时间、造林的整地方法、规格、造林年度、造林密度、混交比、成活率或保存率、抚育措施、对林分影响较大的人畜活动,自然灾害发生的年度、危害程度及其它要说明的问题等。

有保护树种的,特点栏应记载保护树种名称。

小班内有不够上图的非林地,特点栏应记载块数并估计面积。

4.5.7.5. 特殊类型小班调查

1、未达检尺幼林小班

对林木平均胸径5cm以下的幼龄林小班,目测树种、平均高、平均胸(地)径,用样方(10×10m)辅助确定每公顷株数,不计算蓄积量,但对其中胸径在5cm以上的林木要目测全小班蓄积,记在全小班蓄积栏。

2、人工林及未成林造林地小班

根据株行距或设置样方(10×10m)调查造林密度、混交比、成活率、保存率、通过访问或查阅造林档案调查造林年度、整地方式及造林措施等,在特点栏中记录。

3、经济林小班

经济林地类定为乔木或灌木经济林。经济林小班要用样方(10×10m)或根据株行距调查其种类、生产阶段(产前期、初产期、盛产期、衰产期)、高度、每公顷株数。对于核桃、漆树、乌桕、杜仲、八角、樱桃等干形材质适宜用材的

双用途经济林,还应调查林木因子(同纯林、混交林)。

对于其它小班内面积≥0.067 hm2但不能满足最小小班面积的零星小块经济林地,要调查树种、株数,作为四旁树(散生木)记载,并纳入四旁树(散生木)统计。

4、竹林小班

通过设置样方调查竹林小班的竹种,在每个样方中记载各龄组(幼龄竹、壮龄竹、老龄竹)的株数、平均胸径、平均高,各样方平均得竹林小班分竹种、龄组的每公顷株数、平均胸径和平均高,再次综合得小班平均因子。胸径2~5 cm的小径竹设置2m×2m的典型样方调查,5 cm以上的大径竹设置10m×10m的典型样方调查。对于竹林中混生的乔木,按散生木调查记载。

5、灌木经济林、其它特别灌木林、其它灌木林地小班

按区划条件区划的各类灌木小班,对其中胸径5cm以上的林木按散生木调查记载。

6、辅助生产林地小班

调查辅助生产设施的类型、用途、利用和保养现状,在特点栏中记载。

7、关于林下造林的小班的调查

林下造林上下层都达到郁闭标准的,符合林木分层调查标准的要分层调查,林种在确定的两类林基础上按标准划分林种亚林种;若属于经济林上层遮阴林木(如茶叶林地上的旱冬瓜林),两类林界定为商品林、林种为经济林的,遮阴层即使成林也只能作为散生木调查。

8、关于树种与林种的关系

林种的确定与树种无关系。如核桃按公益林造林株数营造的应为公益林的林

种;茶叶按公益林经营的,地类不能确定为灌木经济林,而应该为其它灌木林;桉树确定为商品林地又以获取桉叶油为目的、矮化以发叶采叶为目的的,可定为经济林中的林化工业原料林,但双用途的应以主导用途确定。

9、枯立木的调查问题

小班调查一般只调查活立木,枯立木(包括自然枯损、因自然灾害枯死等)可根据经营单位的要求开展专项调查,在第一次会议上确定。也可在消耗量调查中作特别的调查。

4.5.8. 其它

1、两类林的确定

两类林的确定要结合XX市最新国家公益林、省级公益林、地级公益林、县市级公益林修编资料X围及林地保护利用规划落界成果X围确定。

2、林地管理类型的确定

为从国家到地方的林地管理提供了基础信息。为了适应这一需要,二类调查必须结合林地落界的成果开展。由于林地落界确定的林地X围外还有具有森林和灌木林特征的土地,对森林覆盖率计算有直接影响,按照国家开展的林地年度变更调查的做法,划分林地的管理类型为:林业部门管理的林地、非林业部门管理的林地(非林地森林和非林地灌木林)。

⑴林业部门管理的林地

指符合林地划分标准的土地中有林权证或林权证明、土地利用规划为林地、实施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以及林地落界后确定为林地,由林业部门管理的土地。

⑵非林业部门管理的林地

指符合林地划分标准、不具有林权证或林权证明、土地利用规划未划为林地、未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林地落界界线之外具有有林地、灌木经济林地、其它灌木林地特征的土地,包括有土地承包证明以及未规划为林地的土地上已达到有林地、灌木经济林地、其它灌木林地覆盖标准的土地,城市建设用地上具有有林地特征的城市森林及灌木林,不属于固定农用轮休地和固定放牧地上的其它灌木林。特指非林地森林及非林地灌木林。

3、林地保护等级的确定

根据生态脆弱性、生态区位重要性以及林地生产率指标,对林地进行系统评价定级,划定为Ⅰ级、Ⅱ级、Ⅲ级、Ⅳ级4个林地保护等级。林地保护等级按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界定的结果确定,新增林地按以下标准确定林地的保护等级:

⑴Ⅰ级保护林地:指重要生态功能区内予以特殊保护和严格控制生产活动的区域,以保护生物多样性、特有自然景观为主要目的的生态公益林地。包括流程1000km以上江河干流及其一级支流的源头汇水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自然遗产地、重要水源涵养林、森林分布上限与高山植被之间的林地。

⑵Ⅱ级保护林地:指重要生态调节功能区内予以保护和限制经营利用的区域,以生态修复、生态治理、构建生态屏障为主要目的的生态公益林地。包括Ⅰ级保护林地外的国家级公益林(地)、军事禁地、国家森林公园、石漠化及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的林地。

⑶Ⅲ级保护林地:指维护区域生态平衡和保障主要林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的重要区域。包括除Ⅰ、Ⅱ级保护林地以外的地级、市级公益林地,以及国家、地方规划建设的丰产优质用材林、木本粮油林、生物质能源林培育基地。

⑷Ⅳ级保护林地:指需要予以保护并引导合理、适度利用的区域,包括未纳

入上述Ⅰ、Ⅱ、Ⅲ级保护X围的各类林地。

非林业部门管理的林地主要是非林地森林和灌木林,按以上标准确定林地的保护等级。

4.5.9. 内业资料整理

外业结束后各调查小队对调查资料进行全面对照、整理和自检等,项目组进行抽检,达到质量要求后方可进行统计制图。

4.5.10. 统计表和成果图制作

在本公司提供的统计软件中录入小班各项因子并进行资源统计。按照相关标准要求,用计算机编绘各类成果图。

统计单位:市—乡(镇)—村(所在乡、镇保护区国有部分)—林班—小班。

保护区部分中集体林纳入各村区划林班,林班号接村后续编;国有林作所在乡的村级单位区划、统计,名称为“xx国有”,保护区的功能区界线作小班线。整个保护区xx部分再按村级纳入所在乡(镇)进行区划、调查、汇总、成图后,再另行单独统计、单独成图。

4.5.11. 面积量算

按照“层层控制,分级量算,按比例平差”的原则,求算市、乡、林班、小班面积。

面积量算方法:使用GIS软件求算各级面积。

4.5.12. 提交成果

按国家及XX省相关要求及合同提交。

4.6. 质量检查和成果验收

A、项目组与XX市林业局双方成立联合质量检查组,按《XX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质量管理办法》开展质量检查工作。

B、调查工作完成后,由上级林业主管部门主持召开第二次调查会议,对调查成果进行审查验收。

5. 详细设计

5.1. 数据库设计

5.1.1. 数据源分析

林业GIS中的数据源是指建立数据库所需的公众数据来源和数据内容。数据源对系统的数据结构和系统功能的设计都是很重要的。林业GIS的主要目的以及最大的潜力就是能把单个数据库——从专题图和地形图来的空间信息、遥感数据、地学数据及调查数据进行综合并通过多种信息的综合分析,产生新的数据和信息。这就决定了GIS中数据源是多种多样的。本系统的林业GIS中主要的数据源包括以下各项:

 林业资源二类调查数据;

本文标签: 调查小班系统林地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