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1531409

2024年5月21日发(作者:)

工业区位知识

一、工业定义

工业是指从事自然资源的开采,对采掘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生产活动部门。工业划分标

准为国家标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代码》中有关采掘业、制造业以及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的分类。

工业生产活动主要包括: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如采矿、晒盐、森林采伐等,但不包括禽兽捕猎和水

产捕捞;对农副产品的加工、再加工,如粮油加工、食品加工、轧花、缫丝、纺织、制革等;对采掘品

的加工、再加工,如冶金加工、石油加工、化学加工、机械加工、木材加工等,以及电力、煤气及水的

生产和供应等;对工业品的修理、翻新,如机器设备、交通运输工具的修理等,不包括属于居民服务业

的日用品修理。

二、重工业和轻工业

工业就其产品性质,可以分为重工业和轻工业两大类。在我国,习惯上把产品用于提供生产消费需

要的工业,称为重工业。如采矿、冶金、机械、电力、建筑材料、化学工业以及新兴的电子计算机工业、

核工业、航天工业等。重工业产品大部分用于满足生产的需要,但也有一部分供生活消费需要,如生活

用的电力、煤炭等。轻工业是与重工业相对而言的,过去,由于重工业的产品多为体积、重量较大,而

轻工业产品体积、重量较小,所以各自被称为重工业和轻工业。轻工业是指产品主要用于满足人们衣、

食、住、行、用等生活消费需要的工业。如纺织、食品、皮革、造纸、化学药品、钟表、家用电器、自

行车等工业。轻工业产品大部分是生活消费品,也有一部分用于生产方面,如工业用的织物、纸张等。

三、工业的投入

工业生产属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的重要经济部门之一。既然是经济部门,就要讲求经济效益;

要追求经济效益,就要进行经济核算,了解它的投入和产出。工业生产所需要的共同投入有土地、劳动

力、资金、能源、水源、原料、零部件。其中,原料投入的范围越来越广、种类越来越多;劳动力的数

量、体力的投入越来越少,对劳动力的知识、技术的投入越来越多。工业企业要求得持续发展,必须加

大科技投入:研制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加强对工人的业务培训。有了投入作保证,生产出产品后,

还要将产品推向市场进行销售,才能获得利润。而要完成这一过程,还需要投入交通运输工具。

四、劳动密集型工业、资金密集型工业及知识密集型工业

劳动密集型工业是指占用劳动力多、耗用原材料少、技术装备投资少、技术要求不高、要用大量手

工操作的工业部门。例如:服装鞋帽、皮革皮毛制品、家具、日用五金、玩具、乐器、陶瓷等。现在,

国内外把需要大量人工进行装配的收音机、电视机、照相机行业也列入劳动密集型工业。这一类工业多

倾向设置在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因为劳动费用低(即工资支出在产品成本中所占的比重小),厂

家利润丰厚,这往往成为这类工业选择厂址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资金密集型是与劳动密集型相对而言的。钢铁工业、机械制造业等重工业属于资金密集型工业,它

们占用的投资多,而容纳的劳动力却很少。在我国,用1万元投资于重工业,平均只能安排1个劳动力,

而投资于服装、皮革、玩具等工业,平均可安排8个劳动力。我国人口多,底子薄,资金有限,但有丰

富的劳动力资源和生产轻纺等工业品的传统经验,非常适宜大力发展设备简单、耗能小、投资少、资金

周转快、回收投资和盈利也快、能容纳大量劳动力的劳动密集型工业。这样,既能解决大量劳动力的就

业问题,又能生产人民生活必需的各种产品,活跃市场。改革开放以来,这类工业在我国沿海地区得到

- 1 -

了飞速发展,成为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

知识密集型工业则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微电子技术的厂泛应用以后兴起的。这类工业对

劳动力的素质、生产技术装备、环境和交通等条件要求都较高,其分布主要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

地区。例如:我国在北京、上海等科技力量集中的城市,建立知识密集型的高科技产业中心。

五、“煤铁复合体型”“临海型”和“临空型”

这是世界近现代工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三种主要布局方式。

“煤铁复合体型”是随着近代工业革命的兴起而出现的。由于蒸汽机的发明,蒸汽动力代替了水力,

使工厂能够远离河谷,在煤、铁产地和交通便利的地方,形成和发展了一批新的工业城市,使生产由分

散走向集中。早期的英国英格兰中部地区,后期的美国五大湖—宾夕法尼亚州,德国的鲁尔区,乌克兰

的克里沃罗格—顿巴斯等工业中心均系围绕“煤铁复合体”建立的。

“临海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由于超级油轮、巨型运输船舶和集装箱的出现,能够大幅度

地减少运费,降低成本,从国外运进石油、煤、铁等原料,制成工业产品再输往海外,这就为临海地区

建立大型工业联合企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例如,日本在濑户内海的福山,意大利在南部海港塔兰托建有

大型钢铁厂,其布局就是“临海型”的。

“临空型”工业布局是现代新技术革命的产物。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及其普遍应用,新兴工业部门

迅速崛起,尤其是电子工业。小型、轻量的电子元件主要靠飞机运输,空运被认为是尖端技术产品工厂

传送带的延伸。人们把以雄厚的科技力量为依托,以现代化的飞机场及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为中心,在

周围地区大建电子工厂的这种格局称为“临空型”工业布局。这类布局的突出特点就是越来越取决于人才

和交通。

六、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转向类型的区别

工业的区位因素是指该地区能够提供的用于发展工业的条件,因此对区位的选择应从该地区所提供

的选择条件入手分析、评价;而工业转向类型则是从工业本身生产特点出发,考虑诸个区位因素中对工

业最具吸引力的主导区位因素。指向类型有两个含义:一是表示优先考虑的区位因素;二是表示该工业

类型布局时的趋向性。

原料地和市场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有些原料在生产过程中,其重量几乎都转移到产品中去,这种原料称纯原料。使用纯原料的工厂从

运费角度考虑可以配置在原料地和市场之间的任何地方,往往接近市场或劳动力供应地(如纺织厂)。一

些原料,在加工过程中只有部分重量转移到产品中去,其余质量转化为废渣等,这种原料称为失重原料。

使用失重原料的工业,其区位主要受原料地吸引以保持较少的运费(如粗铜冶炼厂)。有些材料经加工后

甚至会增加重量,称为增重原料。使用增重原料的工业往往趋向市场(如啤酒厂)。

某些工厂所用原料很容易腐烂变质,如新鲜水果、蔬菜、牛奶等,这些工厂宜配置在原料地附近。

有些工厂的产品容易腐烂变质,或者必须保持新鲜状态,如面包、肉类、熟食等食品加工厂,这些工厂

宜靠近市场。

有些原料易燃、易爆或易碎,某些液体或气体原料不易长距离管道运输,它们相对于产品来说可运

性差,因而工厂的区位指向原料地(如乙烯厂)。一些不便于长距离运输的产品,如易燃、易爆、易碎的

产品,其工厂趋向市场(如硫酸厂)。

原料单位重量的价值越高,则运费在原料成本中的比重越小,可运距离越远。如电子产品装配等利

用区位优势(如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低价产品则是很不合理的,因为其运费可能超过产品本身的价值,

因此低价产品的生产区位应选在消费区(如水泥厂)。

七、工业区位的选择

选择工业区位主要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及环境因素等几方面考虑:①要遵循工业区位选择的

原则:规模小、无污染的工业可有组织地布置在城区;用地规模大,对空气有轻度污染的工业可布置在

城市边缘或近郊区;严重污染的大型企业宜布置在远离城市的郊区。②要考虑各个工厂的特点:大气污

染严重的工厂,布置时要考虑风向;水污染严重的工厂,布置时要考虑污水的排放;固体废弃物污染严

重的工厂,布置时要远离农田和居民区。③要考虑工业生产所需的原料、燃料来源、产品销售市场、交

通便利程度以及劳动力的供应等因素。

八、韦伯工业区位论

1.背景与目的

韦伯(Alfred Weber,1868—1958)是德国经济学家,他于1909年出版了《工业区位论:区位的纯

理论》一书,从而创立了工业区位论。韦伯提出工业区位论的时代,是德国在产业革命之后,近代工业

有了较快发展,从而伴随着大规模人口的地域间移动,尤其是产业与人口向大城市集中的现象极为显著

的时代。在这种背景下,韦伯从经济区位的角度,探索资本、人口向大城市移动(大城市产业与人口集

聚现象)背后的空间机制。在上述背景以及目的之下,韦伯在经济活动的生产、流通与消费三大基本环

节中,挑选了工业生产活动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探索工业生产活动的区位原理,试图解释人口的地域间

大规模移动以及城市的人口与产业的集聚原因。韦伯在提出工业区位论之前,对1860年以后德国的工

业区位进行了详尽的调查,著有《工业分布论》一文,这成为其工业区位论研究的实证基础。

2.理论前提与构建步骤。韦伯工业区位理论是建立在以下三个基本假定条件基础上的:

(1)已知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

(2)已知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

(3)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已知地点,不能移动;各地的劳动成本是固定的,在这种劳动花费水平下可

以得到劳动力的无限供应。

在上述三种假定条件下,韦伯分成三个阶段逐步构建其工业区位论。

第一阶段:不考虑运费以外的一般区位因子,即假定不存在运费以外的成本区域差异,影响工业区

位的因子只有运费一个。即韦伯工业区位论中的运费指向论。由运费指向形成地理空间中的基本工业区

位格局。

第二阶段:将劳动费用作为考察对象,考察劳动费用对由运费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的影响,

即考察运费与劳动费合计为最小时的区位。即韦伯工业区位论中的劳动费指向论。劳动费指向论,可以

使在运费指向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发生第一次偏移。

第三阶段:将集聚与分散因子作为考察对象,考察集聚与分散因子对由运费指向与劳动费指向所决

定的工业区位格局的影响,即为韦伯工业区位论中的集聚指向论。集聚指向可以使运费指向与劳动费指

向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再次偏移。

九、关于美国硅谷的一些基本情况

硅谷地区集中了近万家大大小小的高科技公司,其中约60%是以信息为主的集研究开发和生产销售

为一体的实业公司;约40%是为研究开发、生产销售提供各种配套服务的第三产业公司,包括金融、风

- 2 -

险投资等公司。1998年,硅谷地区的GDP总值约为2 400亿美元,占美国全国的3%左右,相当于中国

GDP总值的四分之一左右,约为海淀开发区GDP总值的140倍。硅谷地区高新技术产业有几个明显的

特点:

1.都在从事世界一流的技术和产品。

我们考察或座谈过的二十余家企业,其技术和产品都是该行业最领先的。一般认为,在硅谷的公司

不论其大小,如果技术和产品水平不在世界上占前三位,就必然被淘汰“出局”。因此,技术创新成为硅

谷公司生存和发展的首要前提,也成为每个在硅谷工作的技术人员的追求目标。硅谷正是以每天几十项

推动世界科技发展的技术成果而确立了其世界上最大科技创新区的地位,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

益。

2.成功率很高。

据一些投资银行和风险投资公司的统计分析,1998年硅谷开办的高科技公司“赢家”即高效益企业比

“一般性投资企业”多一倍;“输家”即失败的企业则少三倍。还有一种说法:靠风险投资起步的创新型科

技公司在二三年之后,基本形成“一、三、三、三”的局面,即:大获成功的企业占10%。这些企业往往

一举上市成功,股票上升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经营额和知名度急剧上升,成为硅谷的“明星”。成功的企

业占30%,这些企业可以盈利,有的可以通过上市或兼并实现公司资本的增值兑现,风险投资公司也可

得到正常的回报。一般性的企业占30%,这些公司业绩平平,但风险投资尚可持平。失败企业占30%,

这些企业亏损,甚至颗粒无收,走向消亡,风险投资也赔了进去。在世界范围内高风险的科技创新企业

中,硅谷这里的成功率是很高的。

3.效益很好。

在硅谷,人员不超过50人的公司占科技公司的80%,约4 800家左右,假定这些公司的GDP值占

硅谷的50%,即1 200亿美元,那么每个中小型公司的平均GDP为2 500万美元,即2亿元人民币。如

果这些公司的平均人员为35人,则人均GDP为70万美元,即600万元人民币。这是目前海淀开发区

人均GDP的40倍(1998年海淀开发区人均GDP约为14万元人民币)。另外,硅谷地区成功的科技企业

的创业者或投资者的个人资产增长也很快。一些中小型公司的创业者(Founder),创业三四年之后个人资

产达到千万美元以上的不在少数。硅谷地区也是美国个人收入最高的地区之一。旧金山及其附近的地区

的零售物价和房价也是美国排名第一、第二的地区。

4.人的积极性很高。

事业的成功及一旦成功后的巨大利益是硅谷科技人员的工作动力。在硅谷,三分之一的人每周工作

41—50小时之间,即经常加班,有的每天工作10小时。十分之一的人每周工作超过51小时。在这里,

人们对待工作的态度不是“有人要你好好做”,而是“自己要想做得好”。

紧张和劳累是硅谷创业者们生活的基本特征。我们接触到的几十位清华校友,个人都是在这种状况

下生活和工作。这种拼搏的结果,将使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达到事业上的辉煌和经济上的巨富。

十、上海金山工业区

上海金山工业区地处上海市西南,杭州湾北岸,是上海及长江三角洲对外开放的南大门,规划面积

为58平方千米,是上海市九大市级工业区之一。工业区规划方案由新加坡裕廊顾问私人有限公司设计,

整个方案融入了国际先进的规划设计理念,形态新颖,结构独特,充分体现了生态和人性化的特点。工

业区分为一个主中心、一个新金山国际社区和两个产业园。重点发展生物制药、电子信息、机械制造和

本文标签: 工业产品原料生产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