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1531479

2024年6月3日发(作者:)

百师联盟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轮复习联考(一)历史(广东百G)

2024届高三二轮复习联考(一)

历 史 试 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

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

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试时间为7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 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代亲属制度中有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特点,即其亲属称谓中常带有伯、仲、叔、季等区别字。对此,

《白虎通义·姓名》总结道:“称号所以有四何? 法四时用事先后长幼兄弟之象也,故以时长幼号曰伯、

仲、叔、季也。伯者,长也。伯者,子最长,迫近父也。仲者,中也。叔者,少也。季者,幼也。”该制

度( )

A.

冲击了家族内部的血缘关系

C.

解决了贵族权力分配的矛盾

B.

有利于宗族内部的稳定团结

D.

构建起森严的社会等级制度

2.

张骞出使西域后,乌孙国王看到汉使强大,于是派遣使者“献马”,朝贡于汉;大宛国思汉威,“遣子入

侍,质于汉”;安息国闻西汉王朝使者至安息,“令将二万骑迎于东界”。上述材料表明( )

A.

西域和中原

联系密切

C.

丝绸之路沿线贸易繁荣

B.

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

D.

中原王朝政治局面稳定

3.

宋初中央实行“两府三司”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两府’”,两府之下,三司“掌

邦国财用之大计,总盐铁、度支、户部之事,以经天下财赋而均其出入焉”。这一体制( )

A.

强化了封建专制皇权

C.

使中枢权力相互制衡

B.

导致中枢权力发生转移

D.

利于提高政府行政效能

4.

在义利关系上,李贽不同意董仲舒提倡的“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说法,认为人类的任

何举动都有其谋利和计功的考虑,只不过情况不同、功利大小有所差别。李贽还认为天理就在百姓的日常

生活当中,不在天边的庙堂里,更不在空谈说教里。上述主张( )

A.

继承了程朱理学的思想

B.

对传统儒学思想提出了挑战

C.

推动了民主思想

传播

D.

宣扬了人人平等的政治理念

5.

宋代似前长距离贩运的商品中多以珍奇宝物、奢侈品与土特产为主,而明清时期则呈现出以民生用品为

主的趋势。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明清时期( )

A.

商品经济

发展

C.

自然经济的瓦解

B.

重农抑商的强化

D.

市民阶层的壮大

6.

19 世纪60至80年代,武汉成为“世界茶叶港” 通过便捷的水路运输,汉口直通长江流域几个重要红

茶产区、包括两湖茶区,以祁门为中心的皖南茶区,以宁乡为中心的江西北部茶区这一现象( )

A.

缘于长江沿岸通商口岸的开放

C.

说明列强的侵略意图已经实现

B.

延续了封建自然经济的瓦解

D.

体现出对外贸易的逆差地位

7.

1904 年,清政府颁行的《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初等小学堂“尤当先讲乡土历史,采本境内乡贤名宦流

寓诸名人之事迹……以动其希贤慕善之心” 高等小学堂“陈述黄帝尧舜以来历朝治乱兴衰大略,俾知古

今世界之变迁⋯⋯以养成国民自强之志气,忠爱之性情”。这一规定( )

A.

标志着选官制度发生了重大

变革

C.

说明近代教育摆脱了传统观念束缚

B.

有利于塑造近代新式“国民”

D.

奠定了近代文官制度的基础

8.

1920 年2月浙江爆发的“一师风潮”,缘起于浙江教育厅不顾学生反对撤换第一师范学校校长经亨颐一

事。经亨颐主张改革国文课教学,支持传播新思想,创办进步刊物,成为浙江“主持文化运动的中心人物” 4

月17日,“--师风潮”终以学生的胜利而告终,全校复课。这表明当时的浙江地区( )

A.

民主与科学的观念被普遍认同

C.

新文化运动成果得到继承发展

B.

引领了全国的教育改革

D.

民族民主意识不断觉醒

9.

1938年,周恩来根据毛泽东《论持久战》中的精神分析了国内外的政治形势,号召全体宣传队员“到前

线去”。下图为廖冰兄响应号召创作的《抗战必胜连环图》(部分),在安徽、浙江、江西、广西各城镇流动

展出。由此可知,宣传队的活动( )

A.

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C.

适应了民族抗战新形势的需要

B.

展现出民众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D.

体现了两个战场之间的相互配合

10.

下图为2016——2021 年我国农村经济年度增幅比例(%)示意图。这种变化缘于( )

A.

国际环境的极大改善

C.

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

B.

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D.

生产关系改造的基本完成

11.

6 世纪,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主持编纂的《民法大全》,不仅是一部规范商品生产的法律,而且还推动

了人权的发展。具体来看,其扩大了罗马法规定的自由权和市民权主体、改善了妇女境况、加强了对弱势

群体的保护。据此可知,《民法大全》( )

A.

蕴含了社会公平的理念

C.

维护了平民的根本利益

B.

客观上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D.

注重协调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

12.

据统计,英国都铎时期(1485——1603 年),打击粮食囤积方面的王室敕令有:“禁止粮食投机和未经

许可的军需供应”“命令调查委员会成员调查粮食囤积及禁止囤积粮食”“命令惩罚粮食囤积者”“执行

反对抢先批购者,囤积居奇者,居中转售者的法令”等。据此可知,当时的英国( )

A.

价格革命影响国内市场秩序

C.

重商主义导致囤货行为发生

B.

资本主义农场增加了粮食产量

D.

商业革命使贫富差距逐渐扩大

13.

1814年,维也纳会议的正统原则如下:承认 1789 年前法国及其他各封建君主是正统王朝,恢复他们的

统治权力、政治制度及所属领土,若原有君主被拿破仑推翻,可由其兄弟或亲属代替为世袭君主。这一原

则的提出( )

A.

开创了用会议解决争端的先例

C.

使欧洲国家民族意识开始萌发

B.

旨在恢复和巩固欧洲的封建秩序

D.

打破了大国主宰欧洲事务的局面

14.

1920年,英国输入印度的纺织品减少了 25%,有 25000 人放弃了政府的官职和爵位。仅1921——1922

年,工人罢工674次,参加人数达百万以上,共损失劳动日1095 万多个。许多地区都发生了新的农民运动,

农民进攻地主的庄园,和不合作运动的参加者一起举行群众示威游行。据此可知,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

A.

基本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C.

具有彻底不妥协的斗争精神

B.

体现了无产阶级的革命领导地位

D.

推动了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15.

1973年,第四届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上第一次提出了“国际经济新秩序”这一概念,为发展中国家制定

共同的行动纲领和斗争策略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石油输出国组织拿起“石油武器”,发动了一场震惊世

界的石油斗争,并取得了重大胜利。这说明( )

A.

第三世界影响日益增强

C.

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B.

发展中国家登上历史舞台

D.

区域集团化趋势不断加强

16.

1988 年,美国修订《综合贸易及竞争法》,专门设定了“特殊301 条款”,该条款要求美国贸易代表署

每年确定那些拒绝保护知识产权的国家名单,以及那些拒绝给予依赖知识产权保护的美国生产商提供市场

进入机会的国家的名单,从而对这些国家进行贸易报复。这表明( )

A.

国际贸易以髙科技产品为主

C.

国家间的竞争呈现出新趋势

B.

发达国家主导地位受到冲击

D.

全球化不利于科技文化交流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古代文化高峰———宋代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最为繁荣昌盛的时期。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很早就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

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代文化发展臻于古代历史高峰和趋向内省、精致等特征已成为大

多数学者的共识。诚然,社会的发展是多种力量合力推动的结果,而宋代文化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也自有其

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动因。诸如,以土地进一步私有化为特征的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动,

“本朝与士大夫治天下”的崇儒右文政策的确立,以性、命、义、理为主旨,将道德伦理本体化的理学体

系的建构等。作为一种颇具特色的教育和学术研讨机构,书院不仅为两宋培养了大量人才,更重要的是书

院极大地促进了学术的繁荣和兴旺。同时,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媒介,宋代书院又以其开风气、厚风俗的功

效浸染了社会的多个角落,培育了两宋时期浓厚的人文气象,从而为宋代文化高峰的出现推波助澜。

——摘编自刘玲娣《宋代书院及宋代学术文化的发展》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文化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宋代书院的积极影响。

18.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时代中的文章·文章中的时代

梁启超在《时务报》(1896——1898 年)上发表的部分文章统计表

册数

文章名称

《论报刊有益于国事》《变法通议自序》

《论学校二(变法通议三之二——科举)》《西学提要农学总

叙》

本文标签: 文化发展国家时期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