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1531374

2024年6月25日发(作者:)

新闻奇才赵敏恒的曲折人生

关键字:新闻,闻奇,奇才,赵敏,敏恒,曲折,人生 新闻奇才赵敏恒的曲折人

本文为Word文档,感谢你的关注!

蜚声中外的新闻奇才、中国著名记者赵敏

恒,生于1904年,自幼博闻强记,享有“神童”之名。1923

年毕业于清华留美预备学堂(即清华大学的前身),同年即

官费进入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文学院攻读英国文学,一年后进

入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学习,1925年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

闻学院学习,同时在纽约环球通讯社当编辑。1928年曾任民

国政府外交部情报处副科长兼秘书,同年8月在英国路透通

讯社任职。

赵敏恒教授大我父亲李振麟(复旦大学教授、语言学

家)十岁,清华先后同学,关系密切;赵伯母谢兰郁(生前

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和家母卢慈和也是老友。父母眼

中的赵家人善良、正直、有学问。笔者通过多种渠道了解了

赵敏恒不凡的职业生涯和上世纪50年代的惨痛经历,在同他

儿子的多次交流中知道了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不要命”的新闻记者

赵敏恒是少有的新闻奇才,这在新闻界早有认同。他

之所以名扬国际新闻界,是在于他有多次极具分量的报道,

在世界新闻史上留下了华彩的一笔 。他是最早向全世界报道

“九一八事变”、国际联盟李顿调查团秘密调查报告和西安

事变的记者;最早以路透社记者身份向世界报道开罗会议的

信息,而美联社关于开罗会议的报道,比路透社整整迟了14

个小时。因为开罗会议报道的特殊成绩,赵敏恒获得了金烟

盒奖。这是路透社内的最高奖项。

上世纪40年代,日本侵略者对重庆狂轰滥炸,赵敏恒

不�炮火,多次去电报局发电讯稿。一次日机轰炸,他去大

棵子电报局,电报局已是一片火海,空无一人。走出电报局

后路上碰到一逃避轰炸者,赵敏恒向其打听哪里还有可发电

报地方。那人认为赵是疯子,惊讶地说,这个时候你还要发

电报?无奈之际,赵登上嘉陵江上的英国轮船请求发报,终

于将日军暴行在第一时间向全世界发布。后来英国驻华大使

批评赵借用英舰电台发报,赵说,我是路透社记者,我要完

成我的工作。我不是你的雇员,你无权命令我。他妻子谢兰

郁说:“他采访新闻,不要命。”又如,在开罗会议期间,

他敏锐嗅觉到有重大新闻,于是克服重重困难,一路追踪并

冒着可能被军事法庭审判的风险,第一时间发出报道。赵敏

恒在《采访十五年》中写道:“好外勤,应当一生只当外

勤;好编辑,应当一生只干编辑。做新闻记者的,不应当争

名夺利,而应当求事业的成功。”他的忘我铸就了他的成

功,也应验“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这句古训。

应陈望道之邀赴复旦任教

1949年的赵敏恒和谢兰郁出于对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

热爱,毅然选择了留下。 赵敏恒曾对留下来毫无悔意,他和

夫人说道:“我们不能让维承出去当‘白华’。”真是一位

爱国者。

复旦大学校长陈望道识人才,敦请赵敏恒到复旦新闻

系教书,担任新闻采访和写作教研室主任。赵敏恒在重庆时

期就是复旦新闻系兼职教授,现在回到复旦做专任教授,驾

轻就熟,得心应手。 在几年教学的时间里,经常伏案写教

案,累积了12本教案。赵敏恒的儿子赵维承对此印象极为深

刻。一次,他告诉笔者,他经常半夜醒来上厕所,看到他父

亲还伏案写教案。可惜这教案以后被系里借走,从此再没有

归还,这是后话。赵维承听母亲告诉他:父亲的课既有理

论,实践性又强,受到学生热捧。他在课堂上曾对学生说

过:“写文章,前面三句话抓不住人(读者)的话,后面的

话都是废话。”这句话到现在仍被复旦新闻系奉为经典。赵

维承对笔者说:“其实,这话不是我父亲的发明,父亲曾对

本文标签: 新闻报道奇才电报局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