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1531312

2024年7月20日发(作者:)

研学思辨

浅析公民隐私信息保护的伦理进路

——从“Facebook”数据泄露事件谈起

□杨露雅蔡绍硕

【摘要】社交媒体平台Facebook在2018年发生的用户数据泄露事件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从

这起事件中可见一斑,媒介化社会的到来使得信息传播在速度与范围上已然突破时空限制,身处其

中的公民储存在各类媒介平台上的信息隐私屡屡受到伦理侵犯。面对传播失范带来的巨大后遗

症,公民应在增强自身信息素养的基础上,加强群体维权的力度,形成社会道德的舆论压力,倒逼媒

介平台痛定思痛,进行技术、法律和行业层面的完善与改进。

【关键词】媒介化社会用户数据泄露社交媒体传播失范公民隐私伦理

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了社会形

态的聚变,不仅使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人们

的生活方式也因为技术渗透而产生了媒介化的平台依

赖:享用信息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信息被滥用的危机。

纵观近20年的信息社会进程,媒介平台造成的信息泄露

事件层出不穷,2018年的Facebook的用户数据泄露事件

作为其中的典型代表,引起了全世界的深度关注。本文

对这起事件进行研究,希望能以小见大,既研究出媒介

化社会环境背后的公民信息传播失范的症结,也梳理出

用户隐私伦理的伦理建构的可操作性策略。

户人数达到了2.6亿。在高度发达的媒介化社会下,信

息泄露是一种必然现象,是一种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

自带的原罪。

2.近二十余年来发生的媒介平台公民信息泄露事

件梳理

2009年,高校学子使用最广泛的“开心网”被曝自身

存在安全漏洞,大量用户信息被泄露。2011年,当时最

大的社区网站天涯网被曝近4000万用户信息泄露。

2012年,巅峰时期的苹果公司被曝设备存在信息泄露问

题。2013年,如家和汉庭等快捷酒店被曝用户在使用酒

店的无限网络认证系统时个人信息被泄露。2014年,携

程网被曝个人用户的支付信息被泄露。2015年小米官

网的800万的注册用户信息被泄露。2016年JEEP车1.5

万用户信息被泄露。2017年,58同城被曝注册用户的个

人简历被在线售卖。2018年圆通发生近10亿条快递信

息泄露事件,个人信息被明码标价。2019年,B站后台源

码泄露,涉及多个用户密码。2020年化妆品巨头雅诗兰

黛泄露4.4亿条邮箱记录。2021年淘宝近12亿条用户数

据泄露。2022年大学生学习软件超星学习通被曝公开

售卖数据信息库,其中涉及姓名、手机号、性别、学校、学

号、邮箱等信息1.7273亿条。

这是从2009年到2022年之间发生在各行各业中

的一些信息泄露事件。从对这些事件的梳理中,我们

大致能看出些许端倪。技术媒介的开发无限追求对技

术有利的一面,规避不利的那一面,导致更新换代迅速

的技术媒介在追求速度的同时牺牲掉了对社会伦理的

坚守。而每一年几乎都是人们使用最广泛的媒介暴露

出存在信息泄露的风险,甚至是直接的“新闻消息”曝

一、媒介平台用户数据泄露事件的传播伦理失

范爆发

1.2018年的Facebook用户数据泄露事件回溯与伦

理侵害

2018年3月16日,Facebook官方以SCL战略通信实

验室和剑桥分析公司这两家机构违反公司数据收集和

保存政策为由宣布暂时中止与其合作。3月17日,多家

媒体报道称,剑桥分析公司在与Facebook合作时通过

一个应用程序收集了近5000万用户的个人信息。3月

20日,扎克伯格在采访中承认了他们的错误,更正有

8700万的用户信息被泄露的情况,并提出了公司的应

对策略和弥补方案。在公司和各种机构后续的深入调

查中发现,实际情况远比呈现出来的要严重得多。

对Facebook来说,此事件的爆发引起了轩然大

波。除经济上的直接损失,公司的声誉更是遭受重

创。更难以置信的是,一年后Facebook再次出现了信

息泄露事件,内容涉及个人的电话、姓名、ID等信息,客

362023.02

研学思辨

出这一媒介平台的传播伦理失范现象。很显然的是,

这些“新闻消息”只是冰山一角。可见无论是Facebook

信息泄露这一典型案例,还是上述梳理出的大大小小

的信息泄露事件,我们不难发现自从互联网技术运用

到人类生活中尤其是社交媒体中,信息泄露与其带来

的便利始终如影随形,不过公民隐私信息泄露存在愈

演愈烈的趋势。

媒体存在且形成聚合性的重要依据,也成为人类在接受信

息时的主要依据。这直接导致在媒介化社会下人类也是

以群体的形式进入媒体和使用媒体。这种群体特征除了

带来了人群的盲从性,也带来了信息的盲从性,从另一方

面加剧了群体信息泄露的风险。

三、Facebook信息泄露事件引发的传播伦理

反思

1.归因:Facebook用户数据泄露巨大影响的成因

为什么Facebook事件会引发如此大的连锁反应和

社会影响?Facebook它是美国运用比较广泛的社交媒

体,在2012年就拥有了9亿用户,而美国本土的人口数

只有3亿多,其余6亿人是美国之外的人在使用。由此

可见,其影响力是世界范围的,不仅仅局限于美国本土。

2.博弈:公民维权倒逼Facebook自身采取措施

美国是传媒行业高度发达的社会,但据近年来的

观察显示,其智能化进程远不及中国,至少支付系统没

有实现中国的普及度。由此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

讲,美国的社会媒介化程度不如中国。Facebook在事件

被爆出后,扎克伯格作为一个独特的存在承担了面对

公众的责任。在第五天的媒体采访中,他表示被黑客

利用的漏洞已经被封堵,表态他们将完全杜绝在用户

不知情的情况下使用用户数据的行为。另外还将对各

类第三方运用软件使用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并进一步

限制与Facebook合作的公司对用户信息的使用权限。

虽然事实证明当时用户根本不买账,还发起了“删除

Facebook”的行动。但他所采取的措施不失为一次有借

鉴意义的危机公关。整个对策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从

软件的技术安全提升、行业的规范限制以及受众的媒

介素养等多方面着手进行了应对。

3.总结:用户隐私伦理的原则

Facebook在此事件危机公关的一份公司声明中写

道:“我们有责任保护你的数据,如果我们不能,那么我

们不配为你服务。”这应该是互联网时代下所有媒介的

共识和基本服务理念,更是所有信息媒介必备的一种

素质或者说存在的前提。在关注用户需求的同时,更

要保护好用户的信息。

二、媒介化社会与公民隐私信息泄露之间的伦

理矛盾冲击

1.媒介化社会下公民隐私信息泄露的技术特征

媒介化社会中的传播与以往的传统媒体的信息传

播相比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在传播速度上,实现了信

息的即时传播;在传播模式上,实现了传播和反馈的双

向传播;在传播流程上,实现了极简传播;在传播范围

上,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而人们在媒介化社会下的目

标就如一个学者所说“每一个社会成员能够毫无障碍

地分享信息传递革命的每一个成果,这个媒介化社会

才是真正属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当这成为民众的共

识,必然使人们奋力追求信息传播有利的一面,规避信

息传播不利的一面。

本文所探讨的是媒介化社会下信息传播的弊端。

尤其是社交媒体的普及以及各种软件的开发和使用,

加剧了信息有意无意地泄露与失控。使用各种社交媒

体需要进行注册和登记,个人信息轻易地被提交给平

台,将信息维护和保护全权交给了平台。如今便利的

定位系统、拍照技术等更是容易将行踪暴露。此外,高

度发达的支付系统以及便利的财产投资系统,也将个

人的财产信息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曝光。迭起的信息化

媒介之争,本质上是对人的争夺,聚合性效应是他们追

求的终极目标。在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信息泄露是

一种几乎无法避免的现象。

2.媒介化社会下公民隐私信息泄露的理论依据

《乌合之众》中提到,人类思想需要经历一个转化过

程,这种转化的两种因素之一就是现代科学与工业发明

所创造出的关于人类生存与思想的全新条件。这与媒

介化社会形成的条件不谋而合,正是这种新的技术和发

明,创造了媒介化社会下人类新的接受信息的思维以及

生存思想的变化。文中提到“人永远不是依据纯粹理性的

学说来采取行动的”。人类的生理结构注定了他们在接受

信息传播时总是愿意以一种天生的群体特征出现。“自觉

性的消失,感情和想法不约而同向同一方向转化,是有组

织的群体所表现出的主要特征”。这种特征是互联网社交

四、媒介化社会管控公民隐私信息泄露的伦理

保护对策

1.法律层面的保护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互联网领域的法律法

规,但更新速度远不及媒介发展的速度,所以信息传播

2023.02

37

研学思辨

领域总是存在法律的真空地带。媒介化社会已经是既

成事实,政府部门就应该加快行业的立法步伐,有法可

依是法治社会的关键。那些发生的信息泄露事件,最

后有一半以上都只是进行了行业内的相关处罚,震慑

力度远不够抵消其犯罪的成本。所以加快以互联网为

核心的媒介信息传播的相关立法可以从根本上制约信

息泄露事件的发生,这是媒介化社会保护个人信息最

根本的措施。

2.技术层面的维护

媒介化社会建立在新型的媒介技术基础之上,要

想能够更有效地趋利避害,就需要从技术上下手。所

以不管是国家还是公司,都要通过各种途径培养技术

层面的专业人才,将这些人才充实到各行各业中,作为

行业的标配,设专人专岗来发挥技术人员的技术优势

保护信息隐私,让他们充当起个人信息的护卫军。这

是媒介化社会保护个人信息最有效的措施。

同时,从源头上治理,在开发APP和平台推广的时

候要将用户信息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上,无论何时都

不能以牺牲用户信息为代价。此外要加大对后期媒介

的技术投入,来保护平台用户信息,这是一个负责任的

互联网媒介能够长久发展的重要条件。

3.企业层面的自律

企业对信息隐私的泄露有脱不开的干系,中间环

节的纰漏导致了信息安全的不确定性。而解决问题的

核心就在于对信息主体的保护和信息利用的利益平

衡。如何使信息在合理范围内进行流动与使用,企业

需要承担体系建设、制度完善和标准制定的责任,严格

把控,从信息流动的过程中过滤杂质。数字时代,信息

的流动是不可避免的,但要坚持目的限定、适度利用和

最小扩散原则,平衡好个人信息利用与保护的关系,全

面衡量二者的价值利益后,明确个人信息的收集范围

和利用限度,在追逐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也保证信息

的安全性。

4.行业层面的约束

中国正在加快公民社会的建设进程,在公民社会

下要充分发挥各行业协会的力量,利用行业协会的行

业统领能力对信息媒介进行制约和管理。这种模式应

该普及各行各业中。已经存在的行业自律条约要真正

发挥其作用,不能成为摆设。行业自律是媒介化社会

保护个人信息最直接的措施。

5.意识层面的警惕

既然生活在媒介化社会中,学会保护个人的信息

隐私已经成为一个公民的基本素养。政府机构现在都

在逐步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也加大了对新闻发言人

的培训力度。要求政府官员尤其是新闻发言人要具备

与媒体进行有效交流的能力。这是国家层面意识到社

会进入媒介化社会的最直接的反应。但笔者认为,这

种培训需要成为政府机构每一个人的基本技能。因为

技能的提升也是保护隐私的一个途径。保护意识的提

升是媒介化社会保护个人信息最重要的措施。

近年的“3·15晚会”曾曝光过让公众瞠目的信息泄

露事件。我们在了解新型媒介的传播机制和原理的基

础上保护个人信息都很难,更何况很多人根本无意

识。在社会层面将媒介素养培养提上日程已经迫在眉

睫。教育行业也要将信息素养的培养纳入教育范围

内,基础的计算机课程不仅仅要教技术,更要注重提升

学生的意识和素养。

五、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发现随着中外媒介平台信息

高频次、细节化的披露,媒介社会下信息泄露存在着一

定的必然性。这也意味着媒介化社会下信息传播便捷

性和信息泄露必然的因果性,是如同岩浆运动与火山

喷发一样的基本逻辑,始终处于动态平衡中。破局之

道在于对信息传播的规律把握:其一,社交媒体应明确

承担什么样的功能和责任,在技术层面要加强行业自

律和企业的自觉,充分考虑技术的两面性,加强对技术

漏洞的补救,重视技术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其

二,在监管层面要加大立法的力度,加快立法的速度以

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形势;其三,最重要的还是在意识

层面上提高人们的重视程度。通过三者的合力,把握

这种“岩浆运动”的临界点,避免“火山爆发”式“传播失

控”,殃及公民的信息权,冲击信息社会的用户隐私伦

理。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夏德元.传播的焦虑[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

版社,2016.

[2]王小侠,李畅.从“Facebook”数据泄露事件浅析

个人信息权利保护[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32(01):35-38.

[3]高争志.侵权责任视角下的个人信息安全保障

义务探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2

(01):37-46.

[4]党振兴.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安全现状与保护

[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2(04):14-22.

382023.02

本文标签: 信息媒介泄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