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1537547


2024年6月18日发(作者:)

维普资讯

星S D I的中国成功之路 

三 

一 

征 霎上.中韩 经贸合作不断加言 强的大 

企业对中国的投资呈现 不断飞跃发展 

的态势。而这当中,毫无疑问,企业成 

由于三星SDI的产品类别相对集 

再到VFD、PDP领域的竞争优势,从 

而为建立由基础事业(CRT、LCD、 

VFD)、培育事业(PDP、OLED、二次 

中,高、中、低档次分类齐全,产品对 

技术、劳动力、原材料和市场的要求各 

异,而且作为元器件产品的生产商,与 

上下游企业的联系也至关重要。因此, 

伽触 

^ 

垮 

电池)和未来事业(FED、Flexible显示 

器、太阳能电池能源事业)构成的三角 

为中韩经贸合作中最为活跃的主体。因 

而,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企业作为研究 

对象,将有助于我们以小见大、具体而 

又形象地感知韩国投资中国的情况。也 

历数三星SDI投资中国的策略方法,更 

能折射m外企在中国改革开放条件下获 

得成功的经验模式。而这些经验、模式 

架作好了铺垫,保证了三星事业的可持 

续发展。 

此外,随着对中国市场的认识更为 

深刻和全面,三星SDI适时地调整了对 

或许正是我国企业踏m国门并能持久经 

营的必修课。 

综观三星SDI在中国的成功,归功 

于他们制定了一套适合在中国发展的战 

正因为如此,国家商务部直属研究机 

构——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在刚刚 

中国市场的定位。不仅仅简单地将中国 

市场视为生产基地,而是将其当成经营 

销售市场,并尽可能地将采购部门也设 

在了中国,进一步降低了生产成本,从 

而开始了在中国的全面经营。如今,中 

国对于三星的意义已经远不只是一个大 

推出的《2006年中国商务发展研究报 

告》选择了三星SDI,将其对华投资战 

略作为研究案例,深度解析了其中国成 

功之路。希望透过三星SDI的发展情况, 

来投射整个韩国投资中国的特点和情 

况,同时也为我们的企业“走出去”提 

略,一套适合中国产业市场的发展战略。 

持续果断的大规模投资 

在经过几年的发展壮大之后,=三星 

的制造基地,而更是事业基地及品牌基 

地 

SDI开始执行其中国发展战略。表现 

以投资前充分的市场可行性调查为基 

供一些可供借鉴和学习的经验与模式。 

三星SDI于1994年l0月最早在北 

础,果断地扩大在中国的投资规模。投 

资规模的扩大不仅仅表现为简单的追加 

投资,以独资形式设立新的生产法人, 

组建新的生产公司也是扩大投资规模的 

持续的经营创新 

对于一个成功的企业而言,正确的 

京设立了办事处,为投资中国做准备。 

1995年在中国成立了香港投资公司, 

开始了对中国的投资。截止2005年底, 

三星SDI在中国的投资总额已达到了 

l23亿美元。其多项产品不仅在中国而 

发展战略固然重要,因为它是企业获得 

成功的基石。但是,持续的经营创新同 

样也不可或缺,因为它是企业持久经营 

的动力 

星SDI认为,出色的生产效率和 

种形式。通过设立新的生产法人,组 

建新的生产公司,不仅有利于合理布 

且在全球市场上都占有重要份额。 局产品市场、抢占市场份额、扩大生产 

Ie 

份额,而且还 

有利于调整和 

成品率,取决于员T素质和整个运作环 

节的顺畅。“向极限目标挺进,提高竞 

争力30%”是经常被挂在三星SDI生 

产车间里的一句标语。表明了三星SDI 

要做“超一流企业”的决心。为此.三 

优化产品种类, 

生产m更多种 

类产品。三星 

SDI的这一战略 

在中国生产法 

人上得到了充 

分的彰显。 

不同的法 

人公司生产不 

星SDI在天津视界有限公司率先开展 

了六西格码(six sigma)活动,其目标 

就是要维持100万个产品中不良数仅为 

3.4个的高品质生产水平,消除企业生 

产中的浪费现象,从而赢得顾客的最大 

满意度,实现公司盈利最大化。 

通过“引进期”、“成长期”、“整 

同种类的产品, 

确保了三星SDI 

合期”三个阶段的学习、吸收并创造性 

地发展,三星SDI已经深深地领悟了这 

经营管理的创新和高品质的产品保障同等重要。 

32《中国外资》2006年第7期 

从CRT到LCD 

维普资讯

半以上,完成这 

LcD1、, 

可以在东道国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能 

够与当地政府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这 

都有助于在事业经营中得到东道国的支 

持。 

些专项课程的学 

员回国后,都将 

会成为当地企业 

的核心领导。此 

外,三星SDI的 

除了显性成本,一些隐性成本,如 

政治关系和服务水平、物流渠道的畅通 

员工教育体系 

中,还有根据中 

国国情,专门为 

中国员工设立的 

等等也对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降低成 

本费用起着关键的作用。 

为此,三星SDI十分重视与投资地 

缩在政府保持良好的关系,无论在企业 

发展,生产经营方向还是在环境保护和 

社会公益等方面,都与政府保持着有效 

快速的沟通。这无疑也是三星SDI能够 

课程。这都表明 

了中国人才在三 

星SDI中的重要 

性。 

在中国获得成功,其战略中不可或缺的 

理制度的精髓。现在六西格玛已经 

让员工为自己作为企业的一员而感 

到自豪,对于一个外企来说尤为重要。 

正是基于此,三星SDI在中国非常重视 

工作环境建设和生活环境的建设。因为 

在他们看来,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和 

人性化的员工管理,能够使员_T安心地 

工作并提高工作效率。 

部分。 

成为三星SDI全公司的经营革新活 

更可贵的是,其他公司推行六西格 

仅主要用于降低生产制造领域的不 

现在,三星SDI根据中国经济形势 

的新变化,以及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提出了其要在中国实现的第二个目标。 

并制定了新的中国市场战略。中韩两国 

隔海相望,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两国无 

论是在文化思维上,还是在管理方式上 

都具有很多的相似性和相容性。因而, 

但三星SDI却把它的应用范围扩 

了非制造领域和合作伙伴,从以前 

限于产品、程序的改善扩大到站在 

需求的角度并从根本上解决。也就 

般而言,企业推行六西格玛侧 

树立受尊重企业形象 

个受尊重的国际化企业,不仅仅 

要能够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具有优 

秀的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更重要的是 

客观地看待和学习韩国企业成功的海外 

发展之路,对于我们自己的企业实施“走 

出去”战略具有很强的借鉴作用。这当 

中,三星SDI就为我们提供了~个可供 

参考的范例。FlC 

是开发、制造部门,而三星SDI则 

原则发展到了改变做事方法,改 

考和工作方式的一种经营哲学,成 

有鲜明特色的企业文化。 

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使企业的发 

展和东道国地区经济、社会共处共荣。 

只有树立企业与地区社会一起成长和发 

展的理念,才能赢得当地人民的支持和 

尊重。 

为此,三星SDI在中国成立了公益 

经营管理的持续创新是一项长期费 

工作,直接考验着企业和管理者的 

力度与意志品质,相比于三星SDI 

功,我们的企业还有很多的功课要 

本 ̄,1iL者:舒朝普 

六西格玛(six sigma)是一个统计 

组织,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公益活动。 

术语.代表标准差。它是一项以数 

面推进“本土化”战略 

当一个企业在海外市场进行扩张 

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与本 

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免费复明手术 

活动”,到目前为止,由这一赞助活动 

提供帮助,接受治疗的白内障和青光眼 

患者已达l0多万人,2500多人免费接 

受了复明手术。经常组织员工参加社会 

公益劳动和资助环保事业,也是他们致 

力于开展的社会公益活动。此外,三星 

SDI还通过组织和参加各种社会公益事 

业来实践其“立志成为受中国人民爱戴, 

贡献于中国社会”的企业理念。 

三星SDI认为,对企业来说,社 

会公益活动不是开支,而是能够与地区 

社会建立良好关系,进一步发展企业的 

垫脚石。通过这些社会公益活动,企业 

据为基础,追求几乎完美的质量管 

理方法。它的含义是指:通过设计、 

监督每一道生产工序和业务流程, 

以最小的投入和损耗赢得最大的客 

户满意度,从而提高企业的利润。 

会和谐共处。大力培养本地人才进 

:理者岗位,实施本土化经营战略、 

:放得高远,是三星SDI在中国人力 

I上最重要的战略。数字可以说明~ 

在中国三星SDI公司副总、干部级 

中94%都是中国人。三星SDI中 

它的目标是每一百万个机会中只有 

3.4个错误或故障。为了适应环境的 

迅猛变化,保持企业强劲的竞争力, 

实现组织革新,迎接新的挑战和突 

破。1987年摩托罗拉第一次开始推 

行六西格玛管理方法,1995年美国 

GE也在公司内开始推行六西格玛 

f地员1二总数为9600人,韩国总部 

}的只有96名,占员工总数的l%。 

=三星SDI还建立了自己培养海外企 

:秀核心人才的专项制度,其在选择 

§生的时候,中国员工往往占到一 

管理方法。现在,这一管理方法已 

成为当代企业经营革新的最为代表 

性的活动。 

July 2006 Foreign Investment In Chine 33 


本文标签: 中国企业生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