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1537291

2024-07-29 作者:

翻⼭越岭SonyPCM-D50测试记⼏年前,在看到索尼推出PCM-D1的新闻时,这个好看的录⾳机让我⾮常难以相信为啥要卖这么贵。虽然我直到索尼的专业⾳频硬件质量都相当有素质,但也仅此⽽已,并未多想。2008年开始,因为实在难以忍受那些劣质、落伍的商业素材库,我公司的所有项⽬都开始全⾯采⽤⾃⼰录制的声⾳素材,从篮球到专业赛车发动机…,能够⾃⼰录的,就⾃⼰录。这时候我才真正开始考虑应该寻找⼀款能⾮常便携,但⼜能满⾜我的质量要求的⼩数字录⾳机。我的要求⾮常简单:1)⾮常便携!揣⼝袋⾥就可以。因为我可能随时都要录点东西下来。2)⾃带⽴体声话筒要质量⾮常⾼3)最好还能外接电容话筒有意思的是,汤楠同学突然有⼀天说能不能测试⼀台Sony D50,顿时⾮常开⼼。因为我正发愁去哪⾥弄那⼏款我相中的便携录⾳机做个⽐较。在此之前我听过了D1的声⾳,也听过Edirol和Zoom的两款。说实在的,D1并没有给我留下⾮常深刻的印象,另两款的⾳质也让我觉得有点不堪。因为我⽬前⽤的采样话筒主要是Nuemann KM185和Nuemann 82i,另有⼀款森海塞尔的KH-70(朋友的),也是让我屡次想夺⼈所爱却未遂。准备拿到D50的前⼏天,我已经安排好了⼀个紧凑的⾏程(事后证明是“紧张”):去杭州,录各种⽔声、⾃然环境声、⼭路的交通声,以及市区的⽩天与夜晚环境声。外出录⾳的⾏程计划实际上是⽐较复杂的,你要考虑到⾮常多的因素,例如:天⽓、温度、录⾳点的交通状况、录⾳时间以及计划录⾳的内容,甚⾄录⾳⾓度、位置与录⾳长度都要事先计划好。总算我每年会去杭州⼏次,对那⾥还算⽐较熟悉。尽管如此,在去杭州的⽕车上,我依然在反复检查和调整录⾳计划。 紧张的录⾳计划录⾳计划简介如下:录⾳内容:杭州、上海两处⽕车候车厅环境、站台环境、动车内环境声(车厢,过道)西湖岸边湖⽔拍岸(不同岸边结构)、⼭上的溪⽔、湖边码头⽊质游船浮动挤压绿化带内的城市交通(⽩天,晚上),市区路边交通(⽩天、晚上),⼭路边交通茶⼭、树林、⽵林(中、近、远)各种材质的脚步、穿越,尤其是灌⽊、⼲草、乱⽯、青⽯条、⼲泥。寺院钟声,⼤殿内混响,寺庙殿内外群杂声录⾳⾏程:酒店check in之后直奔梅家坞。午饭的同时观察⼀下周围的树林、茶⼭密度、风速,以及居民区、道路与⼭体的距离然后步⾏从梅家坞到法云寺(公路⾥程约12公⾥)5点左右赶回净慈寺录寺内环境,可能的话录钟声和殿内的混响。(因为那时候快关门了,游客会很少)晚饭后,7点左右去西湖边,沿着西湖边从西湖新天地到雷峰塔,然后上苏堤。结束后,回酒店检查和备份所有录⾳资料第⼆天⼀早,如果确实⽆⾬(天⽓预报说有阵⾬),则去⼭上补录,并且收录⽩天的交通等随⾝装备:Sony PCM D50,原配三脚架,说明书海绵三块,⽪筋⼀根我的录⾳⼩本和笔(随时记录下我想录和已经录的声⾳资料)MBP苹果笔记本,电源,⿏标Apogee Duet5号电池8节San Disk 2GB记忆棒(实际根本没⽤上,D50可以识别出,但是⽆法记录进去)登⼭鞋,厚绒布连帽衫(不会发出奇怪的声⾳)。事后发现,就是徒步裤给忘记了,穿⽜仔裤实在不是登⼭的好主意 我的装备在去杭州前,我已经测试了D50话筒的抗风能⼒。由于没有D50专⽤的防风罩,只好找来两块不同厚度与密度的海绵,⽤⽪筋扎紧,这样做还是⽐较有效的,虽然没有兔⽑好,但是⼀般的风还是可以承受的。 ⽤⽪筋扎紧海绵套在PCM-D50当作防风罩在测试的同时,熟悉机器的操作也是⾮常重要的。⼿机说明书不看没关系,慢慢就学会了。但是这种设备的说明书⼀定要仔细看,确认⾃⼰都会操作了,这样出去录⾳才不会有⿇烦。并且,即使你已经很熟悉这台机器,说明书最好还是要随⾝带着,以防不测。D50的说明书⾮常薄,我10分钟就记住了各种必要的操作和设置办法,SONY的⼩机器⼀贯的操作简单⽅便。然后检查装备,第⼆天出门。我拿D50后正式录下的第⼀个声⾳是车站候车厅,⾮常匆忙。事实证明准备⼯作依然忽略了⼀点:操作⼀定要确保熟练,装备要能以最快办法拿出来,要能最短时间内找到最合适的录⾳点和⾓度,并且最好瞬间就能判断出录⾳电平。虽然以前也有过很多外录经验,但基本都是固定点录⾳,并且位置、⾓度和信号电平都是反复测试后开录的。没关系,多录就可以熟练了。于是,⽴即张⼤⽿朵,仔细听我⽿机⾥的各种声⾳,D50⼀直处于待录状态,随时都可以按下录⾳。在随后的24⼩时,除了睡觉,我⼏乎⼀直都带着⽿机。从耗电情况看,D50真的够省电的,4节5号电池居然录⼀下午。 ⽤PCM-D50专门的三脚架在去杭州的⽕车上,我⼀边整理计划,⼀边等待合适的机会录车内环境。车内环境声最⿇烦的是,不能录下⾮常显著的对话语句,这就需要⽐较合适的⾓度和仓位。⾮常不幸,我周围7、8个HK⼈和号称美国护照的华⼈,简直个个赛唐僧,没完没了说话⽽且完全没有风度。整理完计划后去过道⾥再试,利⽤过道的遮掩可以收录到更合适的环境,但是过道往往噪声⽐较⼤,所以录⾳⾓度和电平要控制好(我是想录到⼲净的车厢内嗡嗡声,⽽不想要其他噪声)。好在D50的⽿机输出还真够猛的,在Sony 7509HD⽿机⾥,内外声还是⽐较容易辨别的,然后我记录下了最佳监听⾳量。这点⾮常重要!去了⼭上或者市区,可能外界声⾳很⼤,导致你听不清楚录下的内容究竟如何。结果,在厕所⾥发现动车厕所的马桶声⾮常有意思!⽽且厕所的开、关门声也⽐较特别,⼀概录下。动车厕所抽⽔马桶声⾳在测试车内环境的时候,我也仔细测试了D50的不同⾓度所收下的实际结果。如果要录⾃然的环境声,那么最好是120度;如果要录⼀些定点的声⾳,或者发声范围⽐较⼩,应该⽤90度;如果要录点声,但是⼜要⾮常近距离,那么120度会有⾮常不错的效果。这⾥需要提的是,D50话筒的近距猫眼效应不是⾮常明显,不注意的话基本辨别不出来。这不能说是优点,也不能说是缺点。做这种采样并不是要还原真实,⽽是采集到你预期的内容素材特征。路⼀切按计划进⾏,我到的每⼀处地⽅,都按事先的计划⼀⼀收录,因为时间充裕每个计划内的地点都录了不同⽅向和位置的素材。在梅家坞等农家饭的时候,就去后⼭的茶⼭上测试风速、海绵以及录⾳电平等。事实证明这件事情做得很对!没有这个测试,恐怕⼀下午都⽩录了。把测试结果拿到屋内仔细听,确定了⼏套备⽤参数和办法。午饭后,在背包内⼜放⼊4节电池和⼀⼤瓶可⼝可乐(后来发现绝对失策!!外录指导⼿册内明确说过不可这样,真得是有道理的!之后的旅途中好⼏次重录,都是因为肚⼦咕噜咕噜叫。。。。并且被录下了。)我沿着公路往市区⽅向⾛,很快发现,原定计划⾮常有问题。根本不可能在路边的⼭上录到安静的、微风的丛林声,并且从路边⼏乎不可能爬到⼭上去,太陡峭了!⽴即决定,⼀路⾛!先找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路段,录路边的交通声,⽽且弯道、直道、路桥上下、隧道都录。之所以选⼭路采集近距离的交通,原因是,⼭路车流⽐较少,可以录到⾮常清晰的汽车驶过的素材,并且不同密集度的车流都可能有。于是,⼀边⾛⼀边录,很快发现国内的⼭路还⽐较有意思,弯道处地⾯上都有防滑坎,可以出来很有意思的声⾳。不过,我也很快发现,这个季节在⼭路上路交通还有⼀个⼩问题:周围的⼭上有鸟鸣!幸好不是春夏季节,鸟鸣还不多。但是冬季也⿇烦的很,路边的⼀些树叶、草叶都黄了,风⼀吹、尤其是车⼦驶过时候,唰唰的那个叫不爽啊!这种噪声是很难滤除的。所以有时候只能蹲守,⼀屁股坐路边,放下背包,等!⼿执这样的机器,在这样的⼭路边上,是⾮常可疑的,我很快发现过路的车⼦⼏乎个个都看着我。于是我得需要装个样⼦,免得警察盘问,就拿出D50的三脚架。之后我就再没拿下来过,因为这个架⼦⼏乎和录⾳短杆⼀样有效,⽐直接⼿执录⾳机轻松很多,⽽且不容易产⽣⼿部摩擦机器的噪声。并且,别⼈会以后我⽤很特别的摄像机或者照相机。⼭路交通含防滑道

有些朋友可能会觉得奇怪,为啥这种声⾳也要⾃⼰录呢?那些素材库⾥都有啊!其实不然,那些素材库都是发达国家的洋⼈录的,他们的车和路况⼀般都⽐较好,所以声⾳都⾮常简单纯粹。⽽我们的道路上,尤其是⼭路,从最新款的宝马SUV,到哗啦哗啦响的⼩⾯包车,啥样⼦的车都可能有!这才叫中国特⾊!当然,录这种声⾳要有耐⼼,开着录⾳机⼀直录着,眼睛还要不断观察,不同的车需要不同的⾓度,并且还要保证移动D50⾓度时候要⾮常⼩⼼,不留痕迹,每次开录都要很长时间。不担⼼D50的4GB内置闪存不够,我带着笔记本,随时都可以拷到笔记本⾥去,尽管我⽤的全部是24/96精度。

收录隧道内的交通声,是我⼀直想尝试的,但是上海的所有隧道都不允许步⾏,杭州的隧道居然还有⼈⾏道!并且⽐汽车路⾯⾼出60CM左右,太棒了!于是,冒着刺⿐的尾⽓和巨⼤的噪声,我耐⼼地从隧道这头⾛到另⼀头,⾄少2公⾥长,录了4个点,每个点2个⽅向。这种素材是⾮常难得的。⼭

出了隧道,我依然在找合适的地⽅上⼭。结果看到路边⼀⽚⼭上全是⽵林,⼼中⼤喜!即使⼏乎70度陡的⼭坡也已经阻挡不了我了,爬!于是,先略作整理准备。因为⼀路爬,⼀路还要开着录⾳机,半弯着腰,对着我的脚步和腰部,录脚步材质声,录⼈体穿过灌⽊丛林的声⾳。这类声⾳在某些项⽬⾥⾮常重要,但是多数素材库都是室内拟⾳的,⽆论材质还是步态,都完全不可能做到这样的质感和特征。这时候,D50的近距拾⾳能⼒表现⾮常出⾊!话筒指向性⾮常明确。为了确保我的录⾳距离和⾓度正确,每爬上⼀段时间,我就听下来检查刚才的录⾳,同时再观察何处更为理想。为了有些材质,例如⾮常厚的枯叶,我只能靠⼀只⼿⽀撑着翻越过去录。

好不容易爬上⼭头的时候,发现,尽管⽵林⾮常密,离⼭脚的道路也够远,但是车流的声⾳依然⾮常⼤声!再次证明,声⾳能量确实是向上的!D50的灵敏度⾮常⾼!即使我背对着公路⽅向,也依然可以在⽿机中清晰听到道路交通噪声,甚⾄远处商店的⼤喇叭⾳乐和⼤妈⼤姨的说话声也清晰可闻!这⾄少有2⾥地远呢!

⼩提⽰

这实在是绝对中国的声⾳!对我们这些同胞巨⼤的嗓门(主要是强悍的中⾼频)和对巨⼤声响如此从容的态度,我进⼀步敬佩起来。(后来的经历告诉我,国⼈的嗓门远⽐这个还⼤!)为此,我还特意挑了⼀个不错的⾓度和位置收录了⼀段“远处隐约传来村庄的声⾳(这是来⾃⼀曾经的项⽬要求)”。

不过,经验总是由实践换来的。等午饭时候做的备⽤⽅案开始启⽤了,我降低了D50的录⾳⾳量(在刻度2~3左右),同时,略提升监听⾳量(在刻度8)。这么做,道理⾮常简单:D50再好,就这个价格也是不可能给我们更好的话放的,不如降低输⼊⾳量,后期⽤⾼精度的软件(例如TC Powercore)来优化。尤其是,当我⼀边爬⼭⼀边还要录材质声的时候,枝叶噼啪作响的声⾳往往会峰值⾮常⾼!降低输⼊⾳量可以有效缓解这种状况。当然,收录环境时候,我基本还是采⽤固定点、固定⾓度的。需要主意的是,D50的指向性⾮常敏感,因此,每次录⼀条环境前,⼀定要仔细地、慢慢地转动D50⾓度,打开录⾳准备,以⽿机监听⾥听到的声⾳为唯⼀判断依据,找到最满⾜⾃⼰需求的结果就开录。有些位置,还需要在录完之后再原地转⾝补录⼀套背后⽅向的作为备⽤和后期补偿。材质含呼吸与环境噪声

另外,D50的设计优势此时也体现出来了。它的输⼊和监听都是旋钮式的,所以基本上⼀只⼿就可以操控。尤其是录材质的时候,你需要⾮常警惕突如其来的枝叶折断声。⽽其他多数同类录⾳机都存在这个问题:⾳量控制是按钮式的,按下去每个准,你只能时不时凑到眼前去看看才知道,这种设计就⾮常愚蠢了。

⽽且,D50的话筒部位还有两条⾦属杠,对话筒很好地起到了保护作⽤!我之前以为这只是为了好看,或者可以提着⾛…。在录穿越灌⽊的材质时候,我猛然意识到⽤海绵作为防风罩的缺点:⼀旦有东西和海绵产⽣摩擦,即使⼀点点,也会出现巨⼤的噪声。这种噪声,我回来之后还单独录了很多,听起来很像掏⽿朵时候听到声⾳:-),这种声⾳单独听是⾮常特别的,但是占据频宽⽐较⼤,所以后期很难滤除。此时也别⽆选择,只能尽量⼩⼼,每段多录⼀倍长度的素材,后期回去修剪。

没办法,既然都爬上来了,那就继续往⼭⾥爬吧!只有翻到⼭⾥边去才能录到最纯粹的树林、⽵林(没有任何⼈声和交通等声⾳的⾃然环境)。结果,这就⼀发不可收拾了,越⾛越远。在找到了⼀⼤⽚⽵林的之后,我是先没急着录,⽽是放下⽿机仔细听了听周围的声⾳,乘此机会也让⾃⼰⼤⼝喘⽓的声⾳降低⼀点:-)。只有当⾝体平静下来之后,你才能准确判断出这个环境的声⾳特点,并且记住这些特点。这个过程对于野外采样来说也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录下的声⾳总是和实际⽿朵⾥听到的有很⼤出⼊,这种出⼊是可以通过后期来纠正或者改善的,但是处理的依据是来⾃你⽿朵在现场听到的声⾳特征,⽽不是简单地拍脑袋去想象。

很快,我发现当天的天⽓实在太好了,⼏乎没有风!没有风就意味着我可能录不到⽵林特有的叶⼦摩擦声、⽵杆摇摆时候发出的吱嘎声。于是,在录了⼀套“⾮常⾮常安静的⽵林环境声”之后,我开始先录各种脚步材质。这时候我⽐较从容。录极为安静⽵林环境声时候,输⼊开到刻度4,⽽脚步材质则开到了刻度2。⼀边录材质,⼀边观察风向。⼭⾥总是有点风的,就看是否能找对位置,你需要的只是耐⼼和细⼼。考虑到临时找来的海绵防风罩性能有限,我必须要找背风、但是⼜离风流很近的位置与⾓度。于是,我加⼤了D50的输⼊⾳量,开到预录状态,从⽿机⾥找合适的地⽅。D50的指向性和⾼灵敏度确实⽐较靠谱,很快我就找到了!为了安抚⼀下激动的⼼灵,我只能做深呼吸,平静下来之后开录!⼀下录连续录了10多分钟,还得把⼿举地⾼⾼,这个姿势真是很累⼈。但是必须这样,因为我要的风不是连续的,它有间歇,必须要在同⼀次录⾳中录⾜够长的素材,回去后期才有⾜够余地挑选。此时D50的输⼊只开到刻度3,监听⾳量⼏乎开到顶了,因为我需要⾮常仔细地观察风的状态和树林声⾳的变化。

之后,我居然找到了⼀个叫做“法云古村”的旅游景点,在⼀个峡⾕内,周围全是⼭,植被⾮常好。这⾥⼏乎没有⼀个游客,这个村庄其实也不住任何⼀个⼈,颇为诡异。于是从村⼝到村内,不同⾓度录了各种“安静的村庄”。其实,要表现“静谧的村庄”,最好是:微风徐徐、鸡鸣聊聊(⼀定要有,但是要少!)、⽝吠隐约、远处鸟鸣不知所向。所幸,这个没⼈住的村庄,当天所有条件都满⾜了,甚⾄居然还有点动物的声⾳,尤其是鸟鸣。虽然后期听起来有点诡异,但还是⾮常不错。当即打算等天转暖之后再来录。正当打算停⽌录⾳时候,居然远处传来隐约但清晰的钟声!赶紧缩回⼿,继续录!⼭⾕村落环境

Zoom H2录制的两条⾃然环境样本(⾮本⼈所录)⼭⾕下⾬

这两条样本我们可以听到,H2的低频貌似下潜很⼤。其实,从录⾳情况来看,没有⼀个树林的低频会这么⼤,即使很⼤的风也不会产⽣类似的低频。换句话说,我个⼈认为这个低频是被H2夸⼤了的,并且录⾳时没有合理使⽤低切。当然,也不排除录⾳师选择的录⾳点周围有⼀些⼈类设施产⽣的噪声。再看看那段⾬声的⾼频,这个⾼频对有些⼈的喜好来说很不错,但是,请注意,这段录⾳明显暴露了⼀个问题:没有纵深度和层次!这两段录⾳都存在这个问题,声⾳显得很没有⽴体感。这⼀点在D50⾥显然要好很多!这⾥有⼀点需要注意的,这两段H2的录⾳,显然使⽤了兔⽑防风,并且录⾳师⽐较善于找合适的⾓度和位置。

在这个村庄⾥独⾃边录边逛的时候,猛然发现,脚下的路居然是青⽯条铺就的!哈哈!赶紧录!于是⼜做弯腰状,⽤D50靠近脚部,以不同步速、步态来来回回⾛。此时的录⾳焦点是脚步,我要的是⾮常⼲的脚步声,因此把D50输⼊开到了刻度2不到⼀点。录完⼀套⼲声之后,开⼤输⼊⾳量到4左右,将D50与脚部距离略远⼀点,重新再⾛⼏个来回,录⼀套湿声做为备⽤。随后,在村⼝⼩憩⽚刻,翻出笔记本仔细核对,确认没有遗漏的素材之后上路出⼭,开始找溪流。

其实在翻⼭过程中我就在找溪流,发现⾃⼰来的真不是时候,这个季节是旱季,⼭⾥的溪流都⼲了。只能在主⼲道公路的边上找到溪流,但是,紧靠公路边实在很难录到⾮常⼲净的溪流声。也没办法了,就指望D50的指向性了。好在我需要的多数溪流和⽔声都是近距的(⼩于30CM距离)。果然,在尝试了不同⾓度和距离之后,我基本可以相信D50的近距指向性能了。虽然交通和群众嘈杂声不可避免会录⼊,但是只要我有⾜够耐性,⾝体平衡性和⼿臂耐⼒够好,就可以录到长段的素材。⽔

录近距⽔声的时候,我并未把话筒调到通常采⽤的90度,⽽是120度。这样,我就可以同时收录到两条差异颇⼤的溪流声,这对后期来说⾮常管⽤的。由于路边溪流⼀般都低于路⾯许多,所以风是⾮常⼩的。因此把D50的输⼊开到4,监听也开到9,以确保不同位置的⽔声是我需要的

那种类型。

开放空间的⽔声是⽐较难录的。且不说你要观察不同流速、流量、⽔底材质、落差等,即使是很⼩、很慢的溪流,占据频宽也是很⼤。⽽且,流⽔声最有特征的频段是在6K以上,这部分频段在相当程度上反应了⽔的活跃性。但是,要确保6KHZ以上的频段有⽐较客观、平滑的反应,对于这种⼩录⾳机来说是⽐较困难的。为了防⽌⽔珠飞溅到机器上,以及可能出现的阵风,我依然把海绵绑在了机器上,这进⼀步削弱了⾼频的拾⾳,这也是为何我在此时把D50输⼊⾳量开⼤的主要原因。

机器被⽔飞溅到是在所难免的,因为我需要的是近距,多数溪流的录⾳距离⼏乎都贴到⽔⾯了。事实证明,D50的抗潮能⼒不错!在第⼆天上午录⼩瀑布的时候,机⾝整个都湿透了,居然完全没⽤任何故障,依然持续⼯作如常!当然,整个话筒部位我是⽤了酒店⾥的安全套扎了⼀下作为保护的(⾮常管⽤,最好是⽤超薄的!)。我确信这部分是绝对不可以被打湿或者受潮的!

因为D50的指向性⾮常敏感,⽽溪流和瀑布往往是线声源或者⾯声源,并且我需要的是近距溪流和瀑布,这就带来⼀个问题:选取的录⾳点和录⾳⾓度要⾮常合适,确保左右两条声道⾥的内容⽆论后期是单独提取还是直接⽤⽴体声,都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我优先确保⽴体声状态。寻找合适的录⾳点,这个绝对是⾮常花时间的,并且要忍受冬季被⽔打湿的后果。找的时候,我还是⽤了⽼办法:开到预录状态,开⼤监听⾳量,以⽿机⾥听到的声⾳为准,⽤双眼观察。找到合适的点和⾓度之后,测试距离先,于此同时调整录⾳⾳量。流⽔超近距

尽管如此,在后期整理阶段,依然发现⾃⼰犯了⼀个⼤错。那是在⼀个⾬⽔涵洞处,流速和流量都很⼤,⽽且在⽿机⾥听到的声⾳⽐瀑布还瀑布,因为⼀般较⼤的瀑布⼏乎很难在近距录到⽔花飞溅的特征。于是,我就爬在洞⼝正上⽅(居然那个地⽅还有⼤群的蚊⼦!冬天啊!)兴⾼采烈地以30厘⽶距离录近距“瀑布声”,录了5分钟(期间还不能动弹,不能去拍蚊⼦),眼看⽔流突然开始变⼩了,于是⽴即把⼿伸如洞内,并且把D50话筒朝着洞内的⽅向。因为管道效应,这种声⾳是⾮常⿊的,尤其是后期,可以获得⾮常特别的素材。录完之后,为了保险起见,还⾛离出⽔点约5⽶处,录⼀套中距声备⽤。兴⾼采烈之余,居然忘记检查录⾳结果。于是乎,后期整理时候发现,近距的两段声⾳压根就没按下录⾳键!机器在那时候⼀直预录状态!所以,每录完⼀段东西,⼀定要检查确认⼀遍!

录溪流和瀑布的时候,因为⼿可能要伸很长,所以,⼀旦你发现录⾳电平不好,是没有机会做任何修正的,除⾮中断录⾳。当我在⽔中仅有的⼏块⼲⽯头上努⼒保持平衡的时候,最想要的是⼀样东西:遥控器!

在此之前,我也⽤Neumann 185和82i试过录⽔流声。185可以录到⾮常透彻的⽔流声。但是,如果⽔流⾯积很⼤,或者流速很⾼(开⼤⾃来⽔笼头即可),那么,185就显得过于灵敏了,尤其是⾼频,变形⾮常严重。因为185的近距猫眼效应⾮常显著,这类超⼼型话筒基本都存在这个问题。如果在这种开放空间⾥,以适当远的距离录,那么⽔流的细微之处就很难找到了。当然,这取决于你要的结果究竟是啥。D50的情况恰恰相反,它的灵敏度⾮常⾼,但和185⽐起来还是有相当差距的(其实两者不应该放在⼀起⽐较,完全是不⽤的设计⽬标)。只要距离合适,并且输⼊电平合适,D50还是可以录到⾮常不错的流⽔声的。虽然⾼频没有185那么透彻,但是作为⾃然环境素材,它的质量已经⽐那些商业库⾥提供的流⽔声好太多了!Neumann185室内⽔声,您可以对⽐上例的⽔声

不过,D50的低频响应不是⾮常好。这和它的设计有关。这类机器的设计不是为了满⾜如室内录⾳那般的⾼要求,主要⽬标是环境声,⽽环境声⽆论在电影还是游戏中,低频部分其实会⼤量削弱的,也就是说,就算你录到了那些低频,也是要掐掉的,何必呢?相信如我这般以紧贴⽔⾯录流⽔的⼈,肯定不是使⽤这种录⾳机的主流⽤户。

当天晚上,在西湖边录湖⽔拍岸时候,我做了简单的试验,把安全套和防风罩都放⼀边,直接⽤裸机录,确实⾼频有点⽑,因为周围环境⾥的⾼频⽐较⼤,尤其是西湖边都是城市⼲道。⽽且,湖边的风居然很⼤。我此时才想起来,那么⼤⼀个湖,晚上⼀般都会起风啊!这个在计划⾥完全没有想到。寺庙与其他

虽然我的计划制定⾮常周密,在徒步4个多⼩时后,当我拖着两条⼏乎勉强还能站直的腿回到主路上打算找出租车去净慈寺的时候,突然意识到,5点左右开始是交通⾼峰时段,游客基本都已经回市区了,就是说,这时候在⼭⾥是很难打到出租了!等了许久之后,终于盼到⼀辆空车。

赶到净慈寺时候,⼈家正在关门,跟管门的师傅商量也不让进,只好决定改计划。回酒店修整吃饭,然后去西湖边喝咖啡,检查和备份下午的录⾳资料。7点左右开始沿着西湖边⾛,此时游客最少,相对⽐较容易录到没有⼈杂的湖⽔拍岸和绿化带环境。这时候我⽐较有耐⼼,慢慢⾛,出了录计划⾥的声⾳以外,尽量竖直⽿朵,找⼀些⾮常有趣的声⾳。结果功夫不负有⼼⼈,居然西湖边绿化带的⼀个僻静地⽅,有⼈在铲建筑垃圾!天哪!这种声⾳平时要录是很不容易的!需要具备⼏个条件:周围要够安静并且没有很多路⼈进过,建筑回声要够⼩,垃圾必须要有⼤⼤⼩⼩不同的⽯块砖块。⽽此时,这三个条件都具备了!赶紧上前!简单测试之后,我把D50的录⾳⾳量开到了2,监听⾳量开⼩,只要能听清楚是否存在建筑回声即可。以不同⾓度、距离分别录到砖⽯垃圾滚动、碰撞,铁铲⼦的摩擦声等。我正专⼼观察和录⾳的时候,突然俩⼯⼈停下来了。跟我说“不要拍不要拍照”,于是乎,我意识到,现在百姓的个⼈权利意识真浓厚!在跟他们保证这是⼀个录⾳机之后,他们继续⼲活,我继续录…。这就是为何我总是需要随⾝带⼀个⾼质量数字录⾳机的原因??惊喜总是会在不经意间出现。第⼆天⼀早去庙⾥录钟声。净慈寺的钟声是可以付费敲的,虽然感觉此举对菩萨⾮常不敬,但是为了录⾳也只好先给菩萨请安了。我知道这种⼤钟的动态⾮常⼤,但是究竟多⼤我也不知道。于是在别的游客敲钟时候,我就⾼举着D50,⼀⽅⾯确认是钟⾥⾯声⾳好,还是钟外⾯声⾳好,另⼀⽅⾯要测试⼀下动态会有多⼤。测试了⼏波⼈之后,待游客少了,于是付钱准备录,并且让庙⾥的师傅帮忙敲。结果…没想到…意外⼜⼀次出现了!钟楼的师傅敲钟果然不同,准且沉,?!!!!⼀下我就知道声⾳破了。此时我已经把输⼊调到了刻度1。后来我注意到,刻度1并不是最⼩的,0才是最⼩。于是,好⼼的师傅⼜帮忙敲了⼏下。⾮常不幸,依然个个是破的。此时,我才反应过来,完全把说明书⾥关于话筒最⼤动态的数值给忘记了!低级失误啊!在随后的试验⾥,我发现了问题还不在动态上,即使开到接近0的时候,峰值依然会破。必须要离⼤钟⾄少50厘⽶的距离才⾏,但是,如此⼀来、钟楼外的⼈群声也会随之⼀⼀收录进去,并且钟声也变得明显有距离感。这是让⼈⾮常恼的事情。之后我反复分析过这个问题。其实是有道理的。⾸先,D50这样的录⾳机,最⼤动态范围绝对不会很⼤,⽽且,因为考虑到多数⼈的使⽤⽬标,它对距离的反应需要够敏锐。因此,最终结论是:这么⼤动态的东西,⽤D50也确实太强⼈所难啦! 在杭州街头录完钟声之后,开始去附近的⼭上补录⼀些材质声,以及市区的交通声。因为西湖边的绿化带,有些地⽅⾮常宽阔并且林⽊茂密,因此我可以录到不同距离和特征的城市交通声(因为当天⼏乎没有风,因此不担⼼在绿化带⾥录到树叶的摩擦声)。到杭州录城市交通是我很早就想过的,这个地⽅的城市交通声远⽐上海这种城市的要有质感和层次。原因有⼆:其⼀,西湖边的绿化⾮常好,并且很少有连续的⾼层建筑,因此反射声⾮常⼩,交通声可以录得很⼲;其⼆,西湖边的路况⽐较好,并且⾮机动车不多,有的路段没有专门的⾃⾏车道,因此录⾳素材的利⽤率可以⾼很多。果然,当我站在路边的时候,收进的声⾳⼀如我所料的层次分明。除了路过的⼈和车⾥的⼈都狐疑地看着我的举动外,⼏乎没有受到任何⼲扰。偶尔还有⾃⾏车开过的声⾳。D50这个东西,⼤⽩天拿着在马路上晃悠确实相当的拉风,男⼥⽼少都⽼远就看着这个东西,在他们的表情⾥,基本都⼀句话:这啥东西啊?! 在⼭⾥在回来的⽕车上,环境⾮常适合录⾳,⽽且我的熟练程度与把握D50的经验已经⽐较丰富,因此把整套车厢的声⾳重新录了⼀遍,包括那个厕所⾥马桶的声⾳。后记回来之后,我⼜⽤D50测试了⼀些室内采样和⼤城市噪声的录⾳测试。例如⼩⾬天的夜晚,录远距城市噪声;站在楼上,⽤D50向下收录⾼架桥三个不同时段的交通声;还找到了⼀段路,⾏⼈稀少,地铁轨道从正上⽅试过的声⾳。有些同学会觉得⽐较奇怪,为何我要路这种⼏乎不会⽤到的声⾳素材。其实,声⾳素材只有当你需要的时候,你才会觉得不够⽤。很多声⾳,如果不告诉你出处的话,恐怕⼀般⼈都完全不会想起来这是啥声⾳。因为声⾳是⾮常主观的听觉体验,很⼤程度上决定于你的听觉记忆与听觉想象。善于发现素材⾥的有趣之处,才是⼀个专业⾳频设计师所应当具备的能⼒。例如,我在整理杭州之⾏的录⾳素材时候,突然发现在⼀段电⼒机车边上(⼤约10⽶距离)专门录下的素材⾥有⼀些⾮常有趣的元素,这些元素深深地隐藏⼤⽚的机车噪声⾥⾯,只有微弱的瞬间露出⼏点。处于好奇,我在LOGIC⾥⽤了⼀个简单的梳状滤波器,想看看这究竟是啥,结果让我⼤出意外??居然是“⿁信号”!这是⼀种科幻⽚⾥才会出现的讯号声,听上去就是⿊⾊的诡异,因此我们⼀般称为“⿁信号”。⿁信号之原始录⾳⿁信号之⼀

其实,这种情况在我的⼯作中⼏乎每天都会出现。例如这段,其原声是⽤⼀⽀Neumann 185录下的锸⽚摩擦声,很硬,很刺⽿,但其实这个声⾳的变化⾮常复杂。经过⼀些简单的试验,我得到了⼏个不同版本的处理结果,⽽这些结果,都是我在制造这段噪⾳时候脑⼦⾥想象的结果。

Cymble原始录⾳

处理后的ScarlettTone版本

同样的原始录⾳,经过处理后随⼿在LOGIC⾥做了

⼀段⾳乐(节奏部分是LOGIC⾃带的LOOP)

总的说来,D50这个机器,⽆论是录⾳还是放⾳,⾳质都是绝对够真正专业⽔准的!操作简单,⾮常容易上⼿。就这个价格来说,确实⽐别的同类产品贵,但是,如果你要专业的录⾳⾳

质,D50才能给你!就我个⼈要求⽽⾔,D50的不⾜之处就是配件太贵!尤其是那个电容话筒适配器,是个选购件,居然和D50机器差不多贵,并且体积和D50⼀般,这实在很匪夷所思。当然,你也⼤可以⾃⼰去⼆⼿电器市场淘⼀个电容话筒适配器。如果您打算购买D50,在下⾮常建议您去买⼀个兔⽑防风套,这类录⾳机的兔⽑防风基本都是通⽤的,即使买D50专⽤的兔⽑防风也不贵,和别的牌⼦差不多价格。如果临时⽤⽤,也可以像我这样,准备⼏块不同厚度和密度的海绵,⽤⽪筋绑住。

另外,如果是24/96精度的录⾳,建议您最好另外买⼀块SONY的8G⾼速记忆棒,并且每次录⾳结束并且备份出数据后,⽴即格式化机内闪存和记忆棒!D50可以识别出诸如SanDisk这种品牌的记忆棒,但是很可能会和我⼀样遇到问题。当然,这⼀问题在它的中⽂说明书中也是提到的。

本文标签: 翻山越岭SonyPCMD50测试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