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1539097

2024-07-29 作者:

最全面佳能尼康单反摄影入门教程大全

LT

根本知识

万丈高楼平地起,学习任何一门学问都要先由根本做起。要拍好照片,一定要先掌握根本的摄影知识。

一、正确持机方法

在拍摄的根本知识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拿稳相机。无论其它的摄影要素和技术掌握得有多好,只要拍摄的一瞬间有震动,照片的质量一定会因影像模糊而大大降低。

虽然可以用三脚架来减低震动的可能性,但更多的时候是以手持相机拍摄为主,而且在“决定性的瞬间〞内,往往不允许摄影者再花时间去放置三脚架并固定照相机。

数码照相机相对于传统照相机而言,它对拍摄稳定性的要求更高。这是因为,电子元件存储信息需要一段额外的时间,通常称为“时滞〞。

1、持机的正确姿势

无论是站立、坐下还是跪下,持机的正确姿势都应该是:

〔1〕、右手紧握相机一侧的握手位,食指轻触快门键,以备随时拍摄。

〔2〕、以左手手掌托住机身底部,用拇指和食指握住相机来稳定镜头。

〔3〕、两手上臂紧贴身体,尽量保持自然下垂的状态并向身体靠拢。千万不要耸起双肩。因为长时间用耸起双肩的姿势拍摄,双肩关节会出现疲劳感,更难稳定相机。

〔4〕垂直握持相机拍摄时,一般左手在下,右手在上,也要注意左臂紧贴身体。

2、站立或坐下摄影时的考前须知

〔1〕、站立摄影时,双脚宜微张,或以前后步方式站立,以便将整个身体的重量平放到双脚上。如果能借助一些固定的物体作为依靠,例如背靠树干或墙壁等,那么效果更佳。

〔2〕、坐下摄影稳定性已经很高,但仍可借外物进一步稳定身体。以椅子的靠背或桌子作依靠是不错的选择。

3、跪下摄影时的考前须知

跪下摄影时左脚应该弓起,右脚跪地,托起机身底部的左手那么支撑在弓起的左脚上。一般情况下,跪姿拍摄较难稳定身体,最好也能借助固定物体作依靠,如树、墙等。

4、相机带的重要作用

将相机带套在手腕上,握在虎口中绕两圈再拉紧,以拇指穿过带圈后再握紧相机,使相机和右手合二为一,不但可以减轻手的颤抖,而且可以在不小心松手时将相机拉住,不至于掉到地上而损坏。

二、光线的运用

照片是光与影的艺术产品,将光线称为摄影的灵魂一点也不为过。要拍摄好照片,就不能不掌握光线这个关键的元素。

1、光线的性质

〔1〕直射光

在晴朗的天气里,阳光没有经过任何遮挡直接射到被摄者身上,受光的一面就会产生明亮的影调,不直接受光的一面那么会形成明显的阴影,这种光线称为“直射光〞。在“直射光〞下,受光面及不受光面会有非常明显的反差,因此

容易产生立体感。

当太阳被薄云遮挡,阳光仍会穿透白云扩散,这时所产生的照明反差将会降低,非常适宜于人像摄影。

〔2〕散射光

在阴天,阳光被云层所遮挡,不能直接射向被摄对象,只能透过中间介质或经反射照射到被摄对象上,光会产生散射作用,这类光线称为“散射光〞。由于散射光所形成的受光面及阴影面不明显,明暗反差也较弱,光影的变化也较柔顺,因此产生的效果比拟平淡柔和。

“直射光〞会产生反差较强的光线,致使阴影较浓厚,调子变化较少,所拍出的影像线条及影调较硬。而“散射光〞会产生反差较弱的光线,故阴影较淡,调子变化较丰富,会得出较软的柔和的影像线条及影调。所以摄影者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适合的光线。

2、光线投射的不同方向

拍摄同一个景物,运用不同方向投射来的光线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1〕顺光

从照相机背后而来,正面投向被摄对象的光线叫做“顺光〞。“顺光〞照明的特点是:被摄对象绝大局部都直接受光,阴影面积不大,对象的影调比拟明朗。这种光线形成的明暗反差较弱,对象的立体感主要不能靠照明光线反映出来,而是由本身的起伏表现出来。因此立体感较弱。

〔2〕前侧光

从照相机左前方或右前方投向被摄对象的光线叫做“前侧光〞。受光的对象大局部都会受光,产生的亮面大,所以影调也较明亮,对象不受光而产生阴影的面积也不会太大,但已可以表现出对象的明暗分布和立体形态。这类光线既可保存比拟明快的影调,又可以展现被摄对象的立体形态。

〔3〕侧光

来自照相机左侧或右侧的光线叫做“侧光〞。它会使被摄对象的一半受光,而另一半那么处于阴影中,有利于表现对象的起伏状态。

由于“侧光〞照明使对象的阴影面积增大,因此画面的影调不亮不暗,明暗参半,不及由“顺光〞和“前侧光〞产生的那样明快,但亦不会太阴沉。立体形态表现会较好。

〔4〕侧逆光

来自照相机的左前方或右前方的光线叫做“侧逆光〞。它令对象产生小局部受光面和大局部的阴影面,所以影调会较阴沉。这种照明方法在对象上产生的立体感会比“顺光〞的好一些,但仍然偏弱。

〔5〕逆光

“逆光〞是由被摄对象背后射来,正面射向照相机的光线。被摄对象绝大局部处在阴影之中。因光线的比照拟弱,所以立体感也较弱,影调比拟阴沉。可是,“逆光〞可以用来勾画物体的侧影和轮廓,还可以突现物体的质感和形状,清楚地展示对象的线条。在明朗的天气下使用“逆光〞更会创造出一种强烈的反差。

〔6〕顶光

光线由被摄对象上方而来的谓之“顶光〞。日正当中的太阳光便是一个好例子。“顶光〞常会在被摄对象上造成强大的阴影,假设用于人像摄影,那么人脸部的鼻下、眼眶、颚下等处会形成浓黑的阴影。

〔7〕底光

“底光〞的光源位于被摄物的下方。这种光线在日常生活经验中较少见,故有怪异和戏剧性的效果,在一般摄影场合应用较少。

3、光线的反差

“反差〞指的是被摄对象上“最亮〞与“最暗〞的色调关系。所谓“反差强〞,是指光线在主体身上呈现的最亮部位与最暗部位的差异大,而且由最亮到最暗的转换过程中变化非常剧烈,比照度非常强烈。相对的,“反差弱〞,表示最亮部位与最暗部位的差异不太大,由最亮到最暗的转换过程中变化非常柔顺,令色调很丰富。

三、摄影的构图

构图是在照片有限的空间内处理人、景、物的关系,并将三者安排在画面中最正确的位置以形成画面特定结构的过程。

构图最主要的目的是如何强调及突出主题景物,同时把繁琐的、次要的东西恰当地安排为陪衬。好的构图令照片看起来均匀、稳定、舒服、有规律,而且可以引导视线到主题点。构图不当,会出现杂乱、左右不平衡、头重脚轻及因主题过多反而变成没有视觉焦点等问题。

1、构图考前须知

要获得好的摄影构图,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1〕照片不应太过单调,否那么照片会显得呆板。但也不应太复杂,否那么会令人觉得混乱。

〔2〕要选择适合的背景。好的背景不但有助于衬托主题及突出主角,亦会丰富照片的内容,增添画面的色彩。

〔3〕要了解人、景、物三者在照片中的关系,并适当地安排它们,以有效地表达主题,防止喧宾夺主的情况。

〔4〕要考虑各个景物色彩上的比照。鲜明的比照有助于突出主题,但假设颜色混乱那么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5〕要掌握光线的照射角度以及所产生的明暗阴影,它们都会影响照片的色彩和效果。

〔6〕要多利用照明、透视、重叠和影纹的层次变化,这将有助于在平面的照片内增加立体感。

2、以不同的拍摄角度造出不同的构图

大多数拍摄对象都是立体的,它们呈现出许多面。有正面、侧面、反面、顶面及底面。同一个对象,拍摄的方位角度不同亦会令画面展现出多种多样的构图效果。所以在拍摄之前应选取不同的方位、角度对物体作观察及比拟,从中找出一个最正确、最可表达主题、最生动的视点,以找到最适宜的构图。

〔1〕正面拍摄

正面拍摄是一种最常用的摄影角度。正面拍摄可以产生庄严、平稳的构图效果。但平稳的线条、对称的结构也会因缺乏透视感而显得呆板。而且很多时候会因为对象的受光情况相似而不能突显对象应有的立体感。

〔2〕侧面拍摄

用斜侧的摄影角度,画面上原来的并行线条变成了斜线,具有纵深感,能将人的视线引向深处,增强立体感。而视线跟随斜线延伸,也会使画面变得生动。随斜侧方位的角度变化,其透视效果也会出现有趣的改变。

〔3〕仰视拍摄

仰视拍摄指的是向斜上方的角度进行摄影,多用于拍摄高大的景物。这种拍摄角度既可以拍到高大景物的全景,又可以形成垂直地面的线条向上会聚的透视感觉。还可以突出对象的高耸特性,增加压逼感。

〔4〕俯视拍摄

俯视拍摄就是从上向下进行拍摄。在高处作俯视的拍摄可以将大范围的景物都拍下来,所以在广角的风景摄影中会经常应用到。在人像摄影中使用俯视拍摄方法,可以为主角带来一种纤秀的效果。

3、构图的“三分法〞

“三分法〞是由希腊的数学家提出来的。摄影者将其运用在照片的构图上,往往可以拍出很多和谐悦目的照片。具体做法是:用两条直线和两条横线将画面平均分为9个同样大小的方格。拍摄时将主题放在直线和横线的交叉点上。

“三分法〞可以应用在任何人物和景物的摄影上。

4、背景与前景的选择

背景或前景与主题在色彩、形状、线条、质感、明暗上的不同会造成反差,形成比照,有突出主题之用。

〔1〕简单柔和的背景

简单的背景不会抢去主题的地位,有利于突出主题。但过于简单及单调的背景却会使照片过于呆板。

〔2〕防止杂乱的背景

杂乱的背景会使照片看起来非常混乱,更甚者会令人区分不出主题是什么。

〔3〕防止前景有太多的人和物

如果前景有太多的人和物,将难以突出主体,会严重破坏照片的整体效果。

5、摄影构图的根本模式

〔1〕构图均衡平稳

均衡,就是平衡。它区别于对称。用这种形式进行构图的画面不是左右两边的景物形状、数量、大小、排列的一一对应,而是相等或相近形状、数量、大小的不同排列,给人以视觉上的稳定,是一种异形、异量的照应均衡,是利用近重远轻、近大远小、深重浅轻等透视规律和视觉习惯的艺术均衡。当然均衡中也包括对称式的均衡。

均衡式构图,给人以宁静和平稳感,但又没有绝对对称的那种呆板无生气,所以是摄影家们在构图中常用的形式,均衡也成了摄影构图的根本要求之一。

要形成均衡式构图,关键是要选好均衡点〔均衡物〕。什么是均衡点呢?这要从艺术效果上去找,只要位置恰当,小的物体可以去与大的物体相均衡,远的物体也可与近的物体求均衡,动的物体也可以去均衡静的物体,低的景物同样可均衡高的景物。要多加实践和学习,用好这种艺术技巧。

〔2〕打破均衡

随着社会的开展和进步,一些新潮的摄影家认为均衡刺激性不强,反映不出新时代的生活节奏和特点,他们主张打破均衡,而且也在实践他们的观点,拍出了一些不均衡的作品。我们把这些作品的构图形式,称为非均衡式构图。生活是多种多样的,现实生活中既有均衡也有不均衡。只要是内容的需要和创作意图的需求,形式可以任意选择。

非均衡式构图具有不稳定,不和谐,紧张刺激、动乱不安等特点。从景物形象上来表现动势较为理想;从心理反映上用来表达烦燥不安的情绪、不协调的动作或不一致的注意力和不同的表情等,具有优势;如展示战争的残酷、革命风暴、狼藉现场等场面,亦可取得好的视觉效果。

〔3〕框架式构图

框架式构图是用一些前景将主题框住。常用的有树枝、拱门、装饰漂亮的栏杆和厅门等。这种构图很自然地把注意力集中到主题上,有助于突出主题。另一方面,焦点清晰的边框虽然有吸引力,但它们可能会与主体相对抗。因此用框架式构图多会配合光圈和景深的调节,使主体周围的景物清晰或虚化,使人们自然地将视线放在主题上。

〔4〕直角三角形式构图

直角三角形式构图一般是以画面的一个竖边为三角形的一个直角边,底边为三角形的另一个直角边。这种构图大都注意被摄物的方向性。景物的运动方向或面向应该对着三角形的斜边,使运动物体的前面或景物的面向前留有空间,给以出路。

直角三角形式构图,在横幅或竖幅画面中均可选用,其特点是竖边直线可显示景物之高耸,底边横线又具有稳实、安定感,并且富有运动感,具有正三角形式和倒三角形式构图的双重优势,同时左右直角边灵活多变,很受摄影家们的喜爱,所以使用较多。

直角三角形式构图的灵便性还表现在底边长竖边短或底边短竖边长均可选用,只要三个角中有一个角可形成直角,便可用这种形式构图。

〔5〕圆形构图

圆形构图是把景物安排在画面的中央,圆心正是视觉中心。圆形构图看起来就象一个团结的团字,用示意图表示,就是在画面的正中央形成一个圆圈。

圆形构图,除了圆形物体以这种图式表示其圆外,实际上有许多场景可用圆形构图表示其团结一致,既包括形式上的,也包括意愿上的。如许多人围着一个英雄模范在签名,不少少年儿童正聚精会神地听老人讲故事,小朋友们围着圆圈做游戏等,均可选用圆形构图。

圆形构图给人以团结一致的感觉,没有松散感,但这种构图模式,活力缺乏,缺乏冲击力,缺少生气。

〔6〕S形构图

S形实际上是条曲线,只是这种曲线条是有规律的定型曲线。S形具有曲线的优点,优美而富有活力和韵味。同时,读者的视线随着S形向纵深移动,可有力地表现其场景的空间感和深度感。

S形构图分竖式和横式两种,竖式可表现场景的深远,横式可表现场景的宽广。S形构图着重在线条与色调紧密结合的整体形象,而不是景物间的内在联系或彼此间的照应。

S形构图最适于表现自身富有曲线美的景物。在自然风光摄影中,可选择弯曲的河流、庭院中的曲径、矿山中的羊肠小道等等,在大场面摄影中,可选择排队购物、游行表演等场景;在夜间拍摄时可选择蜿蜒的路灯、车灯行驶的轨迹等等。

〔7〕十字形构图

十字形是一条竖线与一条水平横线的垂直交叉。它给人以平稳、庄重、严肃感,表现成熟而神秘,健康而向上。因为十字最能使人联想到教会的十字架,

医疗部门的红十字等,从而产生神秘感。

十字形构图不宜使横竖线等长,一般竖长横短为好;两线交叉点也不宜把两条线等分,特别是竖线,一般是上半截短些下半截略长为好。因为两线长短一样,而且以交点等分,给人以对称感,缺少了省略和动势,会减弱其表现力。

十字形构图的场景,并不都是简单的两条横竖线的交叉,而是相仿于十字形的场景均可选用十字形构图。如正面人像,头与上身可视为垂直竖线,左右肩膀连起来可视为横线;建筑物的高与横的结构等。也可以这样讲,但凡在视觉上能组成十字形形象的,均可选用十字形构图。

四、光圈、快门、对焦、景深

曝光的控制主要取决于光圈的大小和快门的速度。要学会手动拍摄就必须学会光圈与快门的设定配合。

1、曝光量与光圈的关系

光圈是照相机镜头中可以改变大小的孔洞。它控制进入镜头的光线量。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光圈开得越大,通过镜头进入的光量就越多。这就好比房间里的窗子,它开得越大,进来的光线越多。

光圈的数值通常用f-stop值来表示,要注意的是:f-stop值越大,光圈开得反而越小。例如:f16的光圈就比f8的光圈小。

在快门速度不变时,光圈的大小决定了相片的明暗。光圈太大,曝光会过度,照片就会白茫茫一片。光圈太小,曝光会缺乏,照片就会是黑漆漆的。

2、曝光量与快门的关系

快门是控制光线进入的闸门。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快门速度越高,通过镜头进入的光量就越少。反之亦然。它相当于开窗子时间的长短。

光圈与快门都可以控制曝光量,它们的组合是控制曝光量的主要因素,并互相影响着。如果将光圈收小一级〔例如由f4收小至f5.6〕,将快门速度调慢一倍〔例如由160减至130〕,它们的曝光量是一样的。

3、对焦的重要性

对焦是指将镜头对准被拍摄对象后,调整镜头的焦距,使图像变得最清晰的过程。只有对焦正确图像才可能清晰,否那么图像就是模糊的。

4、景深与光圈、距离、焦距的关系

景深的“景〞是指我们要拍摄的景物,“深〞就是清晰度的纵深范围。当镜头对焦于拍摄目标时,这一点对应在CCD感光元件上能清晰成像。它前后一定范围内的景物也能被记录得较为清晰,这个范围就是景深。

景深越大,纵深景物的清晰范围也就越大。景深越小,纵深景物的清晰范围也就越小。

影响景深的三大要素是:

〔1〕光圈:在镜头焦距及距离不变的情况下,光圈越小,景深越大,反之亦然。

〔2〕距离:在镜头焦距及光圈不变的情况下,越接近拍摄的目标,景深越小,越远离拍摄的目标,景深越大。

〔3〕焦距:在距离及光圈不变的情况下,镜头焦距越短,景深越大。即短焦镜头的景深大,长焦镜头的景深小。

根本功训练

第一单元:照相机根本功能的应用训练。

训练1、全景深练习

被摄体:一般风景、花卉、城市建筑等冲击力较强的景物。

要 求:画面全部实焦。

建 议:首先使用广角镜头:24MM—35MM拍摄, 光 圈:F11—16,光圈优先AE模式。

训练2、单体对焦练习

要 求:只把焦点对在主要被摄体上,浅景深。

建 议:中望远镜头:85MM以上,光圈F5.6或更大。光圈优先AE模式。

训练3、定格练习

被摄体:体育运动工程、行走着的汽车、火车,流动着的水,瀑布等。

要 求:将剧烈运动着的被摄体的瞬间动作或瞬间表情记录下来。

建 议:高速快门1/1000秒以上、快门速度优先AE模式。

训练4、动感练习

被摄体:体育运动工程、动态的人、流动着的水,瀑布等。

要 求: 运发动和动态人的身体的一局部虚化或动体实背景虚。流动着的水,瀑布等有流线感。

建议:慢速快门1/15秒-11秒。先从1/30秒开始练习,然后1/15、1/8、1/4、1/2、1秒逐段练习。使用三脚架。

训练5、取景练习

要 求:突出主题,画面简练,能传达出被摄场景的气氛。

*此项训练是构图训练的基矗

建 议:望远镜头,大光圈。

训练6、特写练习

被摄体:花卉、静物、昆虫等。

要 求:被摄体占画面的比例尽量大,突出被摄体的形状和有趣的局部,高清晰度。

建 议:使用微距镜头或微距功能及近摄接圈,最短摄影距离,镜头与被摄体保持平行。使用三脚架及快门线。

训练7、各种焦距镜头(镜头各焦段)的使用练习

利用各种焦距镜头(镜头各焦段)进行拍摄练习,借此了解镜头各个焦距的特点,理解画角及透视关系,

活用各焦距段的不同景深。

标准镜头: 焦距50MM左右的镜头——极其自然,没有夸张。

广角镜头: 焦距35MM以下的镜头——强调远近感。

中望远镜头:焦距为85MM~135MM的镜头——与人眼最接近的透视〔远近〕感,能正确表达被摄体的形状,

多用于人像摄影。

望远镜头:焦距为200MM以上的镜头——很少远近感,有压缩效果。〔易抖动,尽量使用三脚架〕

第二单元:画面构成和构图训练

练习8、横、纵位构图

被摄体:景物、山河、建筑、人物等.

要 求:用横位构图表现稳定感和宽阔感,用纵位构图表现纵深 感和高度感,画面不能有无用的空间.

建 议:1、对同一被摄体分别用横、纵位构图法拍摄,比拟作品的不同感受.

2、横位构图表现安定感时使用标准焦点以上的镜头,表现宽阔感时使用广角镜头.

3、纵位构图表现纵深感与高度感时使用广角镜头,注意画面中近景与远景的位置配置.

4、构图时应特别注意水平与垂直,使用三脚架.

练习9、三角形构图

被摄体:三角形或类似三角形的景物,建筑,人物造型等.

要 求: 利用三角形在画面中不同的位置配置,表现稳定感、跃动感、高度感和宽阔感.

建 议:1、画面中有容易识别的三角形造型,三角形构成的复数物体焦点要实,要有平衡感.

2、高楼大厦和道路等高大细长的景物时使用20MM以下的广角镜头.

3、使用景深预测功能.

练习10、对称形构图

被摄体:所有具有对称构图性质的景物、人物造型、建筑等.

要 求:利用上下左右对称构图,表现稳定感和超现实意境.

建 议:1、选择优美的对称形,对称形的两边焦点都要实,每个对称形表现要明显.

2、尽量使用标准焦点以上的镜头,使用光角镜头时要注意相机与被摄体保持平行.

3、拍摄岸边与水中的对称构图景物时使用偏光镜,

4、求全景深不得不用小光圈时使用三脚架.

练习11、垂直、水平构图

被摄体:风景、建筑等.

要 求:画面中表现由多条平行或垂直线条构成的单纯美.

建 议:画面构成的线条要保持水平或垂直,线条要美, 水平或垂直线条造型要布满全画面.

使用三脚架

练习12、S形、斜线构图

被摄提:具有S形或斜线构成的道路、河流、山峦、都市内的桥梁和道路等.

要 求:用S形表现纵深感,用斜线表现外展的广阔感和动感.S形要通达画面的两端,中途断了的话前面要有空间构成.

建 议:S形及斜线的配置要有平衡感,要仔细感觉作品是否有纵深感和广阔感,被摄体是否清晰.

主题要突出.

练习13、黄金分割法构图

被摄提:任何均可.

要 求:被表现的主体要处在分割点、线上或附近,构图要平衡.被摄体要突出.

画面中不能有多余的局部存在.

建 议:首先按自己的想法构图,然后再活用黄金分割法.

第三单元:用光训练[1]。

练习14、昼间闪光灯曝光补偿

被摄体:人物、花卉、宠物、小范围自然景色、静物等近距离小范围景物。

要求:当以上被摄体处于逆光、侧逆光并周围光线强于被摄体时或被摄体处于昼间阴暗处时使用。

建议:1、用闪光灯同步速度测光〔平均测光〕取得光圈值,然后用闪光灯的指数除以光圈值得到拍摄距离,就能得到曝光准确的照片。

例如:相机的闪光同步是1/125秒,用相机的自动测光得到的F值16,闪光灯的指数(GN)是40,即40÷16〔F〕=2.5M,这时的拍摄距离为2.5米。

2、闪光指数〔GN〕和距离求光圈(F)时用闪光灯指数除以距离求得光圈(F)。

即:GN÷距离=F。

练习15、利用闪光灯表达作品的立体感

被摄体:人物、花卉、、宠物、静物等。

要求:使用外置闪光灯并利用连线使闪光灯离开相机,从斜上方或背后投光制造立体感,也可以投到天花板或利用反光板制造折射的柔光,具体投光方法与方向按自己意图具体安排。但是要尽量防止重阴影。

建 议: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尝试各种投光方式及曝光补偿所制造出来的立体感觉。

练习16、室内及夜晚灯光摄影

被摄体:室内灯光下的集会以及城市灯光夜景等。

要求:利用色温在室内及夜灯下制造肉眼见不到的独特〔泛红〕气氛。

建议:画面内的光线布置尽量均匀,镜头附近最好没有强光源并不能有强光射进镜头,拍静物时使用三脚架,抓拍时最好使用ISO400的胶卷。如果希望得到忠实于原色的作品,使用80A滤镜矫正色温。曝光不能有过。

参考:色温:白日晴天=5500K,白日阴天=6500K,早晚=4500K,一般灯光=2800K。

练习17、朝阳、夕阳、夜景

被摄体:朝阳、夕阳下的山峦、海岸线、自然风光及夜景。

要求:要充分表达朝夕的气氛,再现朝夕夜景的绚丽景色,不能有多余的物体进入画面,最好没有晕光。

建议:使用手动,根本上光圈为F8~11左右,AE光圈优先,远景时焦点调到无限远,10M以内对点光源等最容易看清楚的物体上对蕉,使用三脚架,可以考虑屡次曝光。

练习18、白色物体

被摄体:雪景、白色沙滩、白色花卉等白色物体。

要求:清晰再现白色物体的质感与色调。

建议:根据实测曝光量适当曝光补偿,补偿量根据白色物体占画面的比例和你要表现作品的意图一般为0.5~1.5EV之间,画面中黑白物体相间时根据各占比例调整。

第四单元:用光训练[2]

练习19、逆光(透射光)的运用

被摄体:光线从背后照射的人物、风景、花卉、静物及抓拍等.

要 求:充分利用逆光的特点制造透明感和立体感.注意被摄体与背景的亮度平衡及不能有创作意图以外的光晕产生.

建 议:使用曝光补偿以及反光板. 曝光补偿量有+0.5、+1.0、+1.5、+2.0EV等,补偿越大,被摄主题越亮,如果把握不好曝光补偿量,可以分段补偿各拍一张以上以保证拍摄成功。

练习20、侧光的运用

被摄体:与此种光线有关的人物、风景、花卉、植物、宠物以及抓拍.

要 求:充分活用阴影的效果,使画面的气氛符合自己的拍摄意图,通过练习提高对光的敏感性.

建议:拍摄时从顺光、侧光、斜策光、半逆光、逆光的顺序去观察被摄体,并注意侧光与逆光所制造出的物体立体感之差异.如利用强侧光可塑造男人的刚毅和弱侧光可营造女人的温柔等.使用遮光罩。

练习21、林中点光与泻光的运用

被摄体:具有泻光特点的林中、阴天下的风景如山峦、江和湖海的水面等.

要 求:充分利用点、泻光的特点营造出印象深刻和感动人的气氛.

建 议:注意光比范围及曝光量的掌握,明暗差要适当,用点测光方式测得明处与暗处的曝光量后取中间值进行最后的曝光。

练习22、极端曝光的应用

被摄体:想要高调表现(阴影淡的)或低调表现(反差大的)的一切被摄体材.

要 求:摄影意图以及主题要鲜明,要考虑采用高调或低调的必要性,被摄体的所具有的气氛要协调.

建 议:高调的曝光补偿从0~+2.0,低调的曝光补偿从0~-2.0,通过分段曝光,掌握在各种条件下的曝光补偿所带来的效果。

练习23、光的轨迹

被摄体:夜间流动的车、船、星空、焰火等.

要 求:流畅地表现光的流动,光的流线色彩、形状、大小与周围的气氛要协调, 曝光要适当.

建 议:利用平均测光与中央局部重点测光模式。也可以把光圈设定为F4或F5.6, 曝光为30秒至2分钟(可用B门)。焰火一般使用ISO100胶片,光圈在F5.6~F11之间.星空的曝光时间最长可到1~2小时。以上均使三脚架。

练习24、有灯光照明的物体

被摄体:都市内夜间被灯光照亮的建筑以及植物等.

要 求:取景角度要表达被摄体的魅力,选择能够充分表现气氛的曝光,画面中主体的所占比例要适当。

建议:使用三脚架、快门线,使用手动模式,B门或T门,使用曝光补偿+0.5—1.5EV。注意构图时画面中最亮局部与最暗局部,防止亮度相差悬殊,长时间曝光时注意倒易失律问题。使用广角镜头。

第五单元:强调色彩的训练

练习25、26、27、28、29、30

分别以红色、蓝色、黄色、绿色、白色、黑色为主要特征的被摄体做表现主题的练习。

被摄体:具有以上颜色的各类物体及颜色着装的人物、花卉等。

要 求:要表现出以上个种颜色的鲜明特征,把握好色调、明亮度、饱和度这色彩的三要素。

建 议:注意冷暖色的表现,可能的话使用滤色镜,使用包围式摄影法体验曝光补偿对色彩表现的作于用。

练习31、表现水的透明感

被摄体:与水有关的任何物体。

要 求:在表现水透明感的同时注意作品的整体表现。

建 议:注意水面的光反射,使用PL镜,使用是旋转PL镜找到最正确表现。

练习32、色彩比照

被摄体:各种颜色掺杂形成比照的田野、公园、建筑群等。

要 求:利用色彩比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建议:不要使太多的色彩进入画面,形成比照色彩的亮度差越大比照度越强,明亮色与形成比照的暗色容易醒目,同一颜色的实焦点处与虚焦点处可以形成比照。

练习33、黑白摄影

被摄体:任何物体、人物等。

要 求:主题与背景的关系性,理解黑白摄影作品的特性。

建 议:有必要了解彩色变成黑白后的具体变化,既把红色当做浓黑、黄色当做灰色考虑等,

并了解与灰阶的关系。

练习34、单色调的表现

被摄体:大自然中的群生植物,大面积单色花卉,色调统一的室内房厅等。

要 求:有效使用统一的色调,构图平衡,充分掌握色彩的浓淡度。

建 议:注意色彩的饱和度,使画面内的色彩表现有张有弛,使用色温滤镜。

第六单元:表现动感与感情的训练

练习35、动感的表现

被摄体:体育运动、动物、纪念活动、花草、河流等。

要 求:充分记录并表现运动的物体或人,表现出运动着的力量感和动态美,合理构图,掌握适合被摄场景的快门和按快门的时机。

建议:如果条件允许,尽量使用快门优先模式,定格高速运动时使用快门速度为1/500-1/1000秒,表现流动感时使用1/15-1/4秒,追拍时可使用1/15或1/30秒。

练习36、临场感的表现

被摄体:火灾及事故现场,祭祀活动,仪式,自然气象状况等。

要 求:尽量表现临场感,使人身临其境。即使是较平凡的被摄体,也要利用技术与器材制造出临场感。

建议:尽量接近被摄体使用超广角或望远镜头,光圈使用F11、F16、F22求大景深。表现自然气象状况如台风、大雨、雾、急流时使用三脚架,快门1/8、1/4、1/2秒优先,并可使用包围式拍摄法。

练习37、寂静感的表现

被摄体:自然风光。

要 求:摄影者自身要宁静安稳,选择最正确的拍摄时间和天气,选择稳定简洁且容易传达静感的构图方式。

建议:拍摄时间最好在黎明、黄昏、明月夜、雨天、雾、雪天等。选择对称、三角形等增加寂静感,构图要横平竖直,不能有倾斜以强调集中感和稳定感。使用三脚架。

练习38、感情的表现

被摄体:人、动物的脸部特写与身体(动作的瞬间抓拍)。

要 求:掌握最正确快门时机,做到与被摄人或动物心感相通,除脸部外也要注意其他肢体的表现与主题相吻合,注意构图的各个细节。

建议:先从身边的人特别是小孩和宠物开始练习,平时多多注意他们(它们)的喜

怒哀乐,并找出有趣的特点,然后利用望远镜头在被摄人或动物不注意的时候抓拍。开始练习时尽量利用自动模式。

光圈和快门

光圈和快门是照相机中控制曝光的关键装置,也是学习摄影首先要弄清楚的两个十分重要的概念。

光圈是照相机镜头中控制光线的装置, 因为影像由穿过镜头的光影投射到软片上,为了能使到达软片的光量得到控制, 便由开启光圈大小来进行调节。光圈中心开口的大小代表光圈的数值,通常用F+数值来表示。数值愈小,孔径的开口愈大,进光量愈多,反之进光量愈少。通常在拍摄时所说的“开大光圈〞, 是指把光圈的数值调小, 把光孔开大的意思, 如从F5.6调大一级到F4、或二级到F2.8等。同样,“关小光圈〞 , 是指把光圈的数值调大, 把光孔关小的意思, 如从F5.6关小一级到F8、或二级到F11等。这种习惯上的说法是和镜头上所标示的光圈数值正好相反的, 注意不要弄错。

快门是照相机中控制曝光时间长短的装置, 常用的135单镜头反光相机一般都采用焦平面快门。焦平面快门一般拥有前幕和后幕两张帘幕,它们是靠一个上紧的弹簧装置来驱动水平或垂直地通过胶片平面,以往水平走向的焦平面快门较多,现在几乎都被垂直走向的快门所取代。当按下快门钮时,前幕开始自上往下走动,然后依照快门速度留下一定的空隙,后幕紧跟着追赶下来,光线就从前幕和后幕之间所预留的空隙投射到胶片上,使胶片感光。空隙越宽,通过的光量会越多,空隙越窄,通过的光量便会越少。快门速度越快,空隙便会变窄,速度越慢,空隙便会变宽,焦平面快门就是这样以时间长短来调节光量的。在快门速度的标示序列中可以看到,如1/4、1/8、1/15、1/30、1/60、1/125等。不难看出,它们之间是倍数关系,是指几分之一秒的曝光时间。譬

如说,1/30秒是1/60秒的两倍时间,而通过快门的光量也是两倍。反过来1/30秒是1/15秒的二分之一时间,而通过快门的光量也是倍减。

光圈和快门是调整和控制曝光量的装置,它们是倍增或是倍减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通过不同的组合来得到相同的曝光量。例如说,光圈F8、1/30秒为正确曝光值时,如果用光圈F5.6、1/60秒,或是F11、1/15秒来组合,它们所得到的曝光量也是一样的。这样,摄影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目的来选择光和快门速度。

光圈和景深有密切的关系,因为通过调整光圈的大小可以直接控制景深。景深是指在镜头聚焦调节中,所能清晰成像的最远局部和最近局部之间的距离。光圈的孔径最大〔F值最小〕时景深最小, 孔径最小〔F值最大〕时景深最大。

当我们知道光圈不但能控制光量, 而且还能控制景深时, 在摄影表现中, 便可以有效地利用它。在实际拍摄中, 譬如以开大光圈, 选用小景深, 就能从距离不同的诸多物体中突出某一物体, 使它能够得到强调, 而它的前后的景物便不在清晰的焦点之内, 从而防止喧宾夺主的现象。另一方面, 如果收小光圈, 选用大景深, 这时照片中的前后景物都将控制在清晰的焦点之下, 相片包含了丰富的信息和细节。在初学摄影时,可以用大光圈和小光圈来练习拍摄一些照片, 看看是否能到达同表现的内容有效地相结合, 力求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多作这方面的练习, 日积月累, 便会熟能生巧, 在日后的摄影创作中自然地应用自如。

在单镜头反光照相机中, 一般不管光圈的实际设置值为多少, 为了方便取景对焦, 通常镜头总是在最大光圈的情况下取景和对焦的, 只是在拍摄曝光时光圈才自动处于设置值。

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 收小光圈有利于增加景深, 但并不是拍摄时把光圈收得越小越好, 如果孔径太小, 镜头会产生衍射现象, 影像的细节会受到影响而变

得模糊。事实上, 对于大多数照相机镜头来说,从最大光圈收2~3挡,也就是F8左右为最正确光圈孔径值, 因为在这时镜头的像差和衍射会有着最正确的折衷。

同光圈一样, 快门除了能调整和控制曝光量之外, 还能控制被摄体的清晰度。因为快门速度越快, 通过镜头的光线〔影像〕在胶片上停留的时间越短, 因此能够把瞬间的动作记录下来。如拍摄运动物体或体育比赛时, 只要使用高速快门, 就可以把运动中的一瞬间定格下来, 这也是摄影所特有的表现语言之一。相反, 快门速度越慢时, 光线〔影像〕在胶片上停留的时间越长, 移动中的被摄体就会留下流动的影像, 这也是摄影中表现动感的一种独特方法之一。但对于不同的运动物体, 到底用多少快门速度才能到达最正确的效果, 这就得在实际拍摄中去积累经验了

光线的运用和对影调的影像

户外日光是人们最常使用的光照条件,尤其是阳光普照的晴天,更是摄影者喜欢的黄金时光。充足的光线把万物照射得色彩缤纷,如果选择好拍摄角度,可以拍出立体感强、色彩饱和的照片。特别是对于使用镜头解像力弱的照相机的业余摄影者来说,这种照明能使你有时机拍到清晰度高、层次丰富的图晴日阳光的光线特点

晴日阳光的光照极强。这样的光线使摄影者采用慢速胶片并以较高的快门速度和较小的光圈进行拍摄时,仍能获得较高的清晰度和颗粒细腻、适应高倍放大的底片。 假设采用常用的 IS0100 胶片那么可使用更高的快门速度,甚至可使用 1 / 4000 秒的速度来拍摄高速运动的物体, 比方奔驰中的火车,奔跑中的运发动等等。 同样,采用 f / 22 、 f / 36 等极小的光圈进行拍摄时也能使用较高的快门速度。小光圈能获得很长的景深,如果是 24 毫米的广角镜头采用 f / 22 光圈,甚至不必对焦就能拍摄,这对于抓拍很有用处。

晴日阳光还能拍摄到反差很好的照片。由于光照强硬,使得物形、物体的边缘线均能得到最正确的表现。 在一天中特定的时刻进行拍摄时,太阳的位置是相对固定的,因此,只要想方法改变我们的拍摄角度和被摄者的位置,我们每时每刻都能在太阳光下拍到顺、逆、侧等光位的照片。

顺光

阳光从摄影者背后射向被摄体称为顺光。顺光照射的景物往往给人以平板的感觉,拍成照片后立体感和空间感不强,画面反差小,缺乏影调层次。如果景物的色彩相近,照片的反差就更糟。拍彩照时,顺光能不加修饰地表现被摄

物的本来面貌,色彩较朴实,饱和度和透明度也较好。顺光对于拍摄人像有一定的长处,尤其是拍老年人,顺光可用来掩饰脸部皱纹、斑疮,对人物起美化作用。还有,在翻拍资料时,顺光是最适宜的。如果拍摄的资料画面不太平整,在顺光下能得到最正确效果。由于一天中太阳高度在不断地变化,因此,早、中、晚每个不同时辰顺光的上下角度也在不断地变化,这种变化同样也会对拍摄产生影响。 我们大致将各种高度的顺光分成平射顺光、斜射顺光两类,这两类在一天中上午、下午各一次,情况大致相同。

1 .平射顺光

一般我们把太阳光线与地平线之间夹角小于 45 °的顺光称为“平射顺光〞。 这是就平原地带而言的,如果在山区,拍摄者由山下往山上仰拍或由山上往山下俯拍,此时的光线情况又应作具体分析。顺光最典型的特点如画面易平板、反差小等在平射顺光中表达得最突出。因为这种光线会使拍摄者、被摄体与太阳根本平射顺光上处于同一条直线上。此时太阳的位置很低,阳光要穿过厚厚的大气层射向景物,太阳光线被大气层中的尘埃、水气等微粒散射比中午要多得多,所以,此时的阳光相对而言要柔和些。如果拍摄青年女性或者可爱的儿童,这种正面顺光会使图片显得明快而温和。但是,由于平射顺光光线几乎是直接照射到被摄者脸上, 因而不宜拍摄正面照,否那么会产生眯眼的不良效果。平射顺光拍摄要注意影子的影响。在拍摄人像时拍摄者的影子很容易投到被摄者身上。初学摄影者往往不注意顾及整个环境,在通过取景器取景拍摄时视线总落在画面最吸引人的地方,如人的脸部。因此,初学者在拍摄平射顺光人像照时,尤其应注意自己的影子是否落在被摄者的身上并及时调整。有些大胆创新的摄影者成心利用自己的影子或用一些道具来挡住投射到被摄者的一局部光线,甚至挡掉脸上的一局部光,以产生特殊的艺术效果。初学摄影者也可以在学好根本功的根底上不囿于传统,大胆创新,进行反向思维,以激发创作灵感。影子的妙用还可以推而广之,用在风光、小品等门类的摄影中。在平原和海滨等开阔地带,拍摄者既可以把一些建筑物、篱笆等的阴影拍入画面,也可以把自己的影子拍入画面来活泼画面,这样还能弥补顺光下画面反差小的缺陷。在彩色摄影中,由于光线通过大气的路径最长,七色光中的蓝色光被空气中微粒反射得最多,因此,此时太阳光的色温较低,拍出的照片往往呈暖色。

2 .斜射顺光

阳光从摄影者背后与水平线呈 45 ° -75 °的角度照射被摄体称斜射顺光。用这种光线拍摄的人物照片光线呆板,虽然由于太阳位子变高,人物不易出现眯眼,但是随之而来的是人的鼻子底下开始出现不悦目的阴影。尤其当太阳角度较高,而被摄人物的眼窝较深,颧骨较高时,这种阴影就更为严重了。这种光照拍摄风光片也不理想。拍黑白片,整个画面呈中间灰色调,白的不够白,黑的成为灰黑,景物的质感得不到很好的表现。拍彩色照, 除了质感表现不佳外,整个图片偏灰,此现象因具体拍摄对象而异,据笔者经验一般偏灰蓝色。因此,一般不宜选择这种条件拍摄。为了弥补上述两种顺光条件下光感平淡、反差缺乏的缺陷,在彩色摄影中可以通过不同景物、人物的色彩反差来丰富画面。例如,运用被摄物体本身的颜色差异,或者选择一些与画面的色彩基调成

补色的景物作为前景来拉开画面的色彩反差。

顶光

中午,阳光垂直地照射到地面,这种光线即为顶光。此时的光线照度是一天中最强的,光线的方向性很强。因为太阳穿过大气层的距离最短,光线的散射最微弱,光线在底片上留下的反差也最强。在这种光照条件下拍人像,眼窝、鼻下或脸颊会出现难看的黑影,造成脸部变形,一般难以拍出悦目的令人满意的人物照。如果非得在这个时候拍摄,那么可以用闪光灯补光,但要注意闪光灯的光量须较强;或者适当靠近人物,以使顶光下呈现的脸部黑影变淡或消失;或者采用一块反光率较高的揉皱了的锡箔纸制成的反光板,也能起到弥补的作用。另外,也可以改变被摄人物的姿势,由站立、正坐变为躺、仰靠等等,同时防止阳光直射人物眼睛,以防眯眼。同样,在顶光下拍摄塑像、产品广告等其他可倾斜、倒置的物体,也可以采取这种方法。需要的话,还可以用一个支撑的架子来固定被摄物。以顶光拍摄风光时,环顾四周,景物的受光情况一致,而且,地平线附近的天空也是一样的蓝色,所以,不管朝哪个方向,以拍摄蓝天为背景的风光较为理想。缺乏的是,景物的阴影仅仅在景物的底部,所以,如果你拍摄的地点是处在丘陵地带,那么广阔的远景照片会显得很平淡,因为几乎每座山丘都是均匀受光,缺乏立体感。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用一个生动的前景来活泼画面,如从树林里向远处拍摄。如果你在树冠下拍摄,树的枝叶或躯干在顶光下一般呈现为剪影,把它拍入画面,既能拉开画面的透视层次又能增强影调比照。

侧光

阳光从侧面射向被摄体,称为侧光。侧光照射被摄体,在另一侧产生具有明显方向性的投影,它能较好地表现被摄体的肌理和立体感,纵深感强,造型效果好。所以,侧光摄影的影调层次比正面光丰富得多。被摄体的某些部位受阳光直射,而另外局部那么靠天空或四周景物的散射和反射光照明。无论是拍风光、人物、静物,侧光照明都是富有表现力的。如果是在较暗的环境中如树林里、窗户自然光照明的室内拍摄,侧光摄影的明暗反差那么很大。此时,如想获得丰富的影调层次,可以采用反光板或利用周围环境淡色物体的反光来给被摄体加补助光。晴日侧光可有两种分类方法。一种是分为前侧光、正侧光和后侧光;另一种那么是以一天之中太阳上下变化将其分为平射侧光和斜射侧光。前侧光、正侧光和后侧光是在一定的太阳光位置下调整照相机与被摄体及光源之间的平面夹角而产生的不同光照效果。

1 .前侧光

前侧光一般是指阳光、被摄体和照相机三者之间的平面夹角在 45 °左右。这种光线尤适用于新闻摄影。日光直射,画面一目了然,又有一定的反差,能反映出被摄体的根本面貌,且容易表现出物体粗糙或光滑等质感。特别是对于初学者来说,在还未能很好地把握光线造型的情况下,用前侧光拍片的成功可能性会更大一些。用前侧光拍摄风光片效果也不错。拍出的画面蓝天、大海的

色彩纯度仅次于顺光。它还能将景物的线条明显地勾画出来,景物的纵深感也要比正面光强。

2 .正侧光

正侧光又称标准侧光,阳光与被摄体、照相机镜头之间的平面夹角成 90 °。这种侧光能锐利地勾画出被摄体的线条。如果是拍正面人像,那么人的面部一半受光,阴影在画面当中占的比例比前侧光大。拍摄黑白片明暗清楚,反差强烈,黑白效果极强;彩色片那么将有一局部色彩被黑或者灰色所代替。然而正侧光对树叶、花卉等被摄物具有一定的透射效果。所谓透射就是光线穿透被摄体产生比正面光照射下更艳丽的色彩,因此用正侧光拍摄花卉、树叶,画面的色彩将会很鲜艳。

3 .后侧光

后侧光是指照相机镜头、被摄体与阳光之间平面夹角约在 135 °,亦称侧逆光。在这种光线下,无论是彩色片还是黑白片,画面中暗部比例增大,相当一局部细节被阴影掩盖。物体往往以简洁的线条或者很少的受光面出现在画面中,产生强烈的艺术造型效果。这种光线多用于艺术创作,而较少用于新闻摄影或普通人像照,除非加闪光灯补光或者被摄体正面所受的散射光或反射光较多,足以使其与受阳光照射局部之间的光比在 2 级以内。后侧光的纵深感强,是拍摄风光艺术片的理想光线。景物的透射性好,只要防止阳光直射镜头,就能拍出反差极强、画面简洁、造型生动的艺术风光片。后侧光拍摄人像,选择暗背景可拍出低调侧面艺术人像。这种效果以往一般只能在摄影室人工光布光下获得,但现在随着现场光摄影越来越受到重视,传统的摄影室灯光人像照常常可以为现场光人像照所取代,走出摄影棚的现场光人像摄影更能产生自然生动的效果。

4 .平射侧光

平射侧光,在一天中早晚各一次。平射侧光最大的特点是投影长,光线较柔和,色温低。这是由于平射侧光太阳离开地平线位置较低,景物的投影相对就长,阳光穿过地球大气层的路径也较其他光线长,大气层中的水气、尘埃对阳光的反射也相对大一些,所以平射侧光的光线显得柔和些。这就使景物的暗部与亮部的反差减弱,因此拍摄人像、建筑、风光,不仅有足够的明暗反差,有立体感,而且还有较好的过渡影调。如果是拍彩色片,此时的侧光摄影色调温暖,拍少女更显出温情和朝气,拍风光有层林尽染、满目辉煌的意境。

5 .斜射侧光

斜射侧光,一般是指阳光以与地平面呈 60 °左右角度照射到被摄体的侧面光。这种光线产生的明暗比照拟强,是拍摄自然风光、建筑和各种人物的理想光线。 因为在斜侧光照射下,景物的立体感强,影调丰富。拍摄彩色照片,色彩复原正确,拍摄花卉枝叶透射增艳效果好。而且,此时光线穿过空气中的水

气和尘埃的路程也相对减少,故而光线偏硬,景物的清晰度较高。这种光线下拍出的照片往往层次丰富,影调饱满,色彩鲜艳,画面明快、清新。晴天侧光摄影是运用得最多的拍摄用光方式。对于初学者来说,用侧光拍摄较易表达摄影语言的魅力。初学者不妨从侧光人手,先将上述两大类分开琢磨,反复进行单项训练。如先在同一时刻进行前侧光、正侧光、后侧光的拍摄实践,仔细分析比拟这三种侧光的造型效果。同时注意背景的选择,观察这三种侧光在明亮的背景、阴暗的背景和杂乱背景或灰色背景下的拍摄效果。可以买些散装的黑白胶片作摄影练习之用。在掌握了这三种光线的表现力的根底上,进而研究这三种光线在一天中不同时刻由于太阳上下产生的平射侧光、斜射侧光的效果。在熟识多种侧光的特点后,你就可以在拍摄实践中灵活运用,通过改变拍摄角度或被摄体的位置或等待时机来获得你所需要的光照,从而实现你的拍摄意图。

逆光

太阳从被摄体背后射来,阴影落在景物的前面,这种光照称逆光。此时物体处在背阳处,仅有边缘一小局部受光,亮度要比其他光位低得多。因为被摄物体处在阴影下,物体的细部及外表质感得不到细致的表达。 当主体有深色的背景衬托时,逆光照明能使主体从背景中显露出来,给人以明显的轮廓光勾勒的艺术效果。逆光照射下的景物由远及近,景物的色彩由淡而浓,由亮变暗,造成极妙的纵深感。早晚平射逆光, 因为阳光投射角度低,被摄体的投影拉长,暗部的亮度更弱 ( 得不到来自地面的反光 。但这种光线却是勾勒人物和景物轮廓,表达人物优美的体态和创造丰富纵深感的理想光线。太阳从被摄体前方以很低的投射角度照向被摄体,光与形变得极其简炼,有助于突出主体,使在其他光照条件 - 下显得杂乱的景物变得简洁而富有表现力。假设选择湖、海等大面积水面或灰亮的天空作背景,无论使用黑白或彩色片,均能拍出主体鲜明突出的剪影照片。此时的阳光因色温低而显得色调暖,另外低角度的光线对枝叶等其他较薄而透光的被摄物有透射增艳的效果。应注意的是,太阳位置较低易产生晕光。晕光会使景物模糊,对黑白照片更是有致命的损害。彩色照片那么因此而改变色调。但你不妨试试用广角镜小光圈直接把太阳摄入画面,处理得当非但不会使画面因讨厌的晕光而变成灰色,反而可使画面因太阳的光辉而生辉。长焦镜头那么无法拍摄泛白后的太阳,但也要防止晕光和炫光。太阳与地面呈 60 °左右的照射角照射到被摄体上的逆光称斜射逆光。斜射逆光在一天中持续的时间较长。这种光线拍摄的照片虽然还有大量被摄物处在背阳处,但景物立体感强,层次丰富,是拍摄人物、风光的好光线。画面层次丰富且比平射逆光明快。特别是太阳与地面夹角在 65 °以上时,天空中强烈的散射光可使整个画面影调丰富,易拍得质感好的照片。逆光拍摄,一般以主体物的亮度为曝光依据。尤其在拍摄人物近景时应按人物脸部阴影部位的亮度曝光,同时宜选择较深暗的背景来衬托人物。假设拍剪影,那么应按背景的亮度曝光,且宜选亮或浅色调的背景。

色温

色温,自然风光摄影中十分重要的概念,在数码技术流行的今天,变的越发的重要。大家都知道,早晨和黄昏的光线是黄色的,而不是象中午、白天一

样的,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是因为大气层的原因,早上和黄昏阳光是被大气折射、散射过的,与中午直接穿透大气的光线是不同的。于是产生了色温的概念。色温的国际单位是 k 〔开尔文〕,太阳的标准色温是 5400k ,其它日常生活中的灯光更加复杂,粗略的认为灯光的色温是 3600k ,于是我们大家就会注意到,传统的胶卷都会注明,如 Kodak color100 日光型、 Kodak

MAX400 灯光型等等,这就是不同色温条件下的胶卷选择。用日光型的胶卷在低色温〔 2400k-3600k 〕条件下拍摄会有什么效果呢,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片子偏黄,人物、景物等被光线照射的物体都会表现出日常要黄,由此带来的最大的问题是不能正确的复原色彩,当然了,在风光摄影中还是可以表现不同意境的。闪光灯,是标准的 5400k 光源,好的闪光灯可以在光线不好的条件下正确的表现色彩〔其实正不正确只是依据人们日常生活的习惯〕。通过滤镜也可以有效的改变色温,到达所需的效果。有时,其实大家还是很喜欢那种昏黄的意境的,但有时还有人物出现时无法兼顾人物和环境,就要用其它的方法了,比方电影中常用到的手法,在日间通过使用哈夫镜,即能正确的表现人物主体的色彩,有可以造出黄昏的感觉。

补充:

在混合光源下,最好使用手动白平衡,对准白色物体来设定。另外为保证曝光准确,可以简单的用手来当 18% 灰板,注意,手应当放在被摄体的位置。

影调和色调

根本概念

影调是指画面的明暗层次和虚实比照及色彩的明暗关系。在这些关系中使观众感到光的流动和变化。影调可以说是光的空间存在形式。光影的明暗变化层次还会使面面具有一种音乐般的视觉节奏和韵律。景物的层次和空间距离及光源方向是获得这种丰富影调效果的途径。影调有两个含义:一是指被摄体外表的不同亮度在黑白感光材料上所形成的阶调层次——黑、白、灰以及处于这三个主要等级之间的过渡层次。二是指整个画面的调子。黑白照片讲究影调,—幅作品假设影调难看,就谈不上艺术性。依照调子的不同,摄影作品主要分为三个类型,即高调、低调、中间调。

色调,主要是指彩色摄影中画面色彩的基调,是由色彩的明暗和色别所组成。在画面上起着主要作用,或在量上占有相当比重的色彩称为主色调。根据色相的不同,色彩有红、橙、黄、绿、青、蓝、紫;因饱和度不同,每种色彩会产生多种灰度不同的色彩,它们构成了彩色摄影作品丰富的色调。就彩色摄影而言,不讲究色调运用的彩色照片称不上好照片,摄影者根据拍摄的内容确定画面的基调,色彩在画面上的作用不仅是再现自然,更重要的是表现自然——通过色彩的选择、控制和运用到达良好的艺术效果。

摄影构图中影调和色调有意识的运用方法

1. 影调的处理

在影像构图中搞好明暗配置是非常重要的,当我们在画面中选择拍摄对象时,在大面积的亮影调中安置一小块暗影调,或是在大面积的暗影调中出现一小块亮影调,都能够吸引观众的视觉注意力,有利于表现所要强调的对象或主体。明暗配置在画面构图中还可以用来均衡构图,如果画面一侧是很浓重的暗调,而另一侧是很轻淡的明调,利用构图适当地调整明暗关系,就能够改变这种不均衡的情况,使画面的结构形式稳定、均衡。

2. 色彩的处理

色彩能够影响我们的情绪,如拍摄红色,能让人有一种喜庆、奔放的感觉,绿色能让人有一种宁静、平和的感觉,白色让人有一种恐怖、死亡的感觉,在拍摄时应根据主题和内容的需要选择感情特征明确、相互关系鲜明的色彩,进行恰当、灵活地匹配、组合和运用。色彩还可以用来表现时间,如红叶象征秋意,橘红的草地告诉我们夕阳正在落山,而姹紫嫣红那么显示早晨,而且色彩还能衬托视觉要素的表现力,如肤色红润表现青春年华。

3. 光线的处理

摄像用光的动态性特点不仅是由摄像的技术要求和造型特点所决定的,它还与不同内容对光线的不同要求有密切的联系。在纪实性影像中,如纪录片、风光片、纪实性专题片等通常要求在不失真的情况下艺术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光效,注重实景光线的运用,强调真实自然的光效。而艺术类影像的用光比纪实类要复杂而多样,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人工处理,但应根据拍摄内容和节目体裁的区别来适度地掌握。

控制光的方向和角度:户外摄影要充分利用户外摄影的黄金时刻『清晨和黄昏前半小时,甚至不到半小时,太阳不高于地平线15゜的位置,可拍出多种多样的画面影调』和最正确时刻『指上午九十点和下午三四点,太阳于地平线15゜~60゜的位置,光线从侧上方照射下来,光线在被摄体一边,能造成被摄体的自身投影,获得丰富的明暗描绘』控制光的效果。

控制光的强度:中午光线强,反差大,影像生硬呆板,没层次。主光和补助光的光比最好控制在1:4之间。光线的集中与分散的运用:集中的直接的“硬性光〞『被一极强的灯光照明』明暗界限清楚,比照强烈,中间过渡色调极少,能刻画出主要形象的外形轮廓线条。主光不聚集在一点上,而在被摄体周围淡淡分散开,比照减少,使深黑色的阴影和耀眼的光斑消失,产生柔和的效果,扩大色度范围。

4. 线条的处理

在构图中线条的造型美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与画面框架的相互关系。如拍摄同一根旗杆,虽然现实生活中它是笔直地矗立着的,但是在电视屏幕的

画面框架中,它可以居中占满画面,也可以靠边分切画面,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您在拍摄过程中要能够认识和选择何种构图下被摄主体的线条形式最正确、最能表现和反映其本质、最能传达主题思想和创作意图。

进一步的讨论

明与暗的核心是照片的影调和层次。改变画面上的明暗结构,调整影调与层次的手段有:

1、利用照明光线进行调整:

被摄主体受光后形成亮调,而背景处于暗调之中,可表达主体与背景的影调差异。被摄主体有明有暗,背景保持中间调,用中间调托出主体的亮面和阴影局部。用背景上暗的局部衬托主体亮的局部,或用背景亮的局部衬托主体暗的局部。如果是在较暗的环境中如树林里、窗户自然光照明的室内拍摄,侧光摄影的明暗反差那么很大。此时,如想获得丰富的影调层次,可以采用反光板或利用周围环境淡色物体的反光来给被摄体加补助光。

2、利用滤镜进行调整:

黑白摄影中利用滤色镜可以调整照片上的明暗结构,使照片上本来深浅相近的一些灰色影调有了明暗的差异。但凡与滤镜颜色相同的被摄体,表现出来的影调就会变的浅淡。与滤镜的颜色互补(或接近互补)的被摄体,表现出来的影调就会变深。

3、利用曝光时间进行调整:

黑白摄影中,不同的曝光量会直接影像被摄体原有影调的再现。如按明亮的局部曝光,暗部就会损失某些层次;如按阴影局部曝光,亮部又会损失某些层次。解决的唯一方法是调整曝光量,取被摄体测光的平均曝光值,这样亮部可呈浅灰影调,暗部呈深灰影调,使画面明暗适中。被摄体明暗差异较大时,还可利用暗房加工调整。

4、用暗房工艺进行调整:

5、利用控制景深进行调整:

尽量使被摄主体置于最短的景深范围之内,而使其前景或背景处在景深范围之外,以获得主体和陪体的不同程度的清晰度,区分被摄景物的前后层次,表现出空间感和纵深感。

[人像]摄影技巧

「选择适宜的焦距」

在进行拍摄之前,我们要选择一款适宜的镜头,那么什么样的焦距是最适合用来拍摄人像的呢?以常见的半身像或特写照为例,最适合的焦距段是80-105mm (详细参数,在线购置,海量图片,网友评论)的中焦段,比拟接近于人眼所看出去的效果。拥有这一焦段的镜头常被称为“人像镜头〞,采用此类镜头拍摄,可以很方便地获得浅景深以虚化背景,也可以保持与被摄者之间适度的距离。如果焦距太短,拍摄半身像时就要贴近被摄者,由于透视原理,往往会产生类似大鼻子的变形;反之,假设焦距太长,要在画面中容纳完整的半身像,就要远离被摄者,不仅不利于与模特的交流,也会使人物脸部缺乏立体感。

拍摄全身像的场合,可以选择标准镜头或广角镜头。如果对背景的虚化处理非常在意,最好使用定焦镜头;假设是没有此项顾虑,那么变焦镜头就可以满足要求了。

当然,这里所说的只是一个普遍规那么,您完全可以根据您个人的创作要求灵活选择。例如使用广角镜头拍摄特写,创造夸张的艺术效果,或者使用长焦镜头进行抓拍等等。

「精确对焦和曝光」

拍摄时要确保精确的对焦和曝光。

人们在欣赏一幅人像作品时,会很自然地先去关注人物的眼睛,因此让焦点精确聚焦于人物的眼睛也是人像摄影的铁那么。进行正面拍摄时,可以同时对焦于两只眼睛;假设是采用侧面拍摄,原那么上对焦于靠近相机一侧的眼睛。一般在进行人像摄影时都会虚化背景以突出主体,因此景深都较浅,可以采用手动对焦方式对人物眼睛进行精确对焦。此外,在一些特殊场合,例如阴雨天、

室内、夜晚进行拍摄时,可以使用三脚架以防止影像模糊。

同样的,相机的测光也应以被摄者脸部曝光准确为基准来进行。在进行逆光拍摄时,背景光往往会影响到测光,使得人物脸部过暗或过亮,此时建议使用点测光模式对人物的脸部精确测光,确保人物脸部曝光准确。

「注意背景的选择」

另一个要注意的是对背景局部的处理,尤其是在室外拍摄时,要充分考虑拍摄现场的环境、天气等不同因素。适宜的背景可以衬托出人物性格及其内心世界,而不恰当的背景那么会破坏人物的存在感,使作品大打折扣,在拍摄时要尽量防止。

如果没有适宜的背景搭配,可以选择一些较单纯的景物,利用较浅的景深来虚化背景,使主体突出。您可以在拍摄时尽量靠近被摄者,或者开大光圈,选择较长焦距的镜头来进行拍摄,这也是半身像及特写照最根本的一种拍摄手法。例如右图,以简单的线条作为背景,突出了前方的人物。

「尝试不同的构图」

很多摄影初学者在拍摄人像时习惯将人物置于画面中央,这样拍出来的照片往往会显得呆板。您可以尝试着将画面以「井」字形平均分割成九块,在拍摄时有意识地让主体位于交点位置上,就可以使画面和谐,带来舒适的视觉效果。如果是拍摄特写照,那么可以选择让人物的眼睛位于交点位置上。此外,要注意画面的平衡。通常我们会在人物眼睛面对的方向留出局部空间,为其视线带来延伸感,让画面不至于显得很局促。例如左图所示。

至于横拍还是竖拍,俯拍还是仰拍,并没有什么特殊限制,拍摄者可以根

据现场的环境或是被摄者的姿态来选择。如果吃不准哪一种更适宜,大可以变换不同的拍摄角度多尝试一下。一般性来说,竖拍适合用来表现人物本身,横拍那么适合用来交待现场环境。当然,这都不是绝对的,当您对取景及构图有了更深的体会时,完全可以打破既有常规,拍摄出具有独特个性的作品来。

「注意光与影的变化」

用光一直是摄影技术最难的一环。在这里,我们仅仅针对摄影初学者谈一下普通的用光规那么。

首先,光线在人物脸部应有明暗的变化,且过渡均匀,这样可以使人物脸部显得立体饱满。但要注意暗部不宜太多,高光部不宜太强,以防止丧失细节。其次,要注意光线的照射角度。垂直照射的光线容易在模特眼睛及鼻子下方产生阴影,造成眼袋加重。因此,大晴天直射阳光下一般不适合拍摄人像,应选择多云或阴天场合,或者利用闪光灯或反光板进行补光

目录:

1. 废话。

2. 摄影根本原理。

2.1 光圈

2.2 焦距

2.3 景深

2.4 快门速度,曝光

2.5 ISO

3. 摄影技巧入门。

3.1 根底练习

4. 拍摄孩子的技巧。

5. 照片后期处理与存储。

文献索引

——————————————————————————————————————————

1. 废话

买数码单反,对于本来不是玩摄影的人而言,就是给孩子拍照片。然后慢慢发现单反的好处,再拍些别的东西。我以血泪教训得到的经验来说,如果能买得起,就早买。在孩子出生前买,这样有时间上手学习学习。单反最有用的时候就是孩子小的时候。家里光线当然比拟暗,而小孩子的主要活动就是睡觉,更是要关窗拉帘的,光线更加不好。另外小孩子眼睛没有发育完全,不适合开闪光灯。这个时候,如果有一个大光圈的定焦镜头〔标头〕闪亮登场,那么还是可以拍出孩子艳假设桃花色如春晓的粉嫩小脸蛋的。否那么靠傻瓜相机照片一定会糊。接下来孩子会走了,用傻瓜相机拍一个没有2秒钟在同一个地方的孩子,而不开闪光灯,是不现实的。如果靠过量繁殖的方法,大概拍上500张,能有一张孩子表情还可以〔正脸〕,而且不是那么模糊的。但是如果有单反和标头,那么出片率迅速提高到10张就有一张可以保存的。虽说照照片不花钱,但是总得找硬盘之类的保存吧。而且一般做家长的,照废了的照片根本不肯删。

接下来废话数码单反和镜头的选择,当然这都是一家之言。

数码单反有假设干家〔佳能,尼康,索尼,奥林帕斯,喷尼克斯〕,根本都是日货,所以除了咬紧牙关根本不买,总是要买日货的。各家同档次的相机其实差异不是很大。我觉得,如果本来有某家的非数码单反,攒了些镜头,那么就接着买这家的数码单反好了,这样不用重复镜头投资。否那么就是看哪家廉价〔赶上折扣〕,就买哪家。

各家的数码单反都根本分三档:入门级别,准专业级别,专业级别。要是买单反的目的就是给孩子拍照片,以前也不是摄影发烧友,那么专业级别的就不要考虑了。数码相机不像镜头,数码相机是贬值的,而镜头那么很保值。所以可以先买一个入门级别的数码单反,慢慢配上镜头,然后如果将来觉得自己可以在摄影方面有所开展 再升级相机。但是准专业级别的当然比入门级别的多假设干好处,如果觉得这些好处可以justify多花的钱的话,那么买准专业级别的当然也不会懊悔。佳能30D是准专业级别的。

再废话镜头。最先上的,是一个小变焦头,我用的就是30D的套头,很多人都瞧不上。但我从傻瓜相机突然飞跃到数码单反,即使是这个套头,也让我异常惊喜。然后上的,就要是个标头〔定焦小光圈〕。在光线不好的室内给孩子拍

照片必不可少 —— 园心听了这话,立马把手里抹布们接二连三的往我身上扔,看看还剩一块抹布,顺手又扔小e身上了。接下来是长焦。我买的是小小白。

2. 摄影根本原理

有的人,一看数字/辅助线就头疼,一听专业名词就发晕,那么也不能不给孩子拍照片,但是可以略过本节〔第二节〕和第三节,直接看第四节。当然如果什么原理都不懂,那么赶上运气好孩子也配合,大概100张里能有一张值得放到网上供亲朋好友满怀喜悦的赞叹,大概2000张里能有一张值得打印出来,镶相框里挂墙上。但如果懂原理的话,加上锻炼,出片率可以大大提高。总而言之,这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要不花钱〔请专业人员拍〕要不花时间〔自己努力学习〕,没有什么捷径。

摄影,说白了就是把光线的作用记录下来。那么关键就是两点,第一,记录什么局部的光线〔构图〕,第二,记录什么样的光线〔光圈+快门+焦距〕。关于构图,请参见第四节。本节主要说这个第二局部。

2.1 光圈

先说光圈〔Aperture〕。这个是精华,也是最难的。理解好这个了,别的术语就都好说了。光圈是用来控制光线透过镜头进入机身内感光面的光量的装置,它通常是在镜头内。表达光圈大小用F值。

光圈F值=镜头的的焦距/镜头口径的直径。 -- 公式1

光圈F值愈小,在同一单位时间内的进光量便愈多,而且上一级的进光量刚是下一级的一倍,例如光圈从F8调整到F5.6,进光量便多一倍。完整的光圈值系列如下: F1, F1.4, F2, F2.8, F4, F5.6, F8, F11, F16,

F22, F32, F44, F64。

为什么光圈是这些乱七八糟貌似没有规律的值呢?因为光圈F值同镜头直径成反比〔参见公式1〕,而光线进入量同光圈的面积成正比〔光线进入量根本等于光圈的面积,乘以进光的时间〕,这个很好理解。注意了,圆的面积是2 PI R^2〔二派R方〕。那么,光圈的F值的倒数〔和直径成正比〕的平方〔和面积成正比〕,就同进光量成正比。

〔1/1〕^2 = 1

〔1/1.4〕^2 = 0.5

〔1/2〕^2 = 0.25

〔1/2.8〕^2 = 0.127

〔1/4〕^2 = 0.0625

……

所以,上一级的进光量是下一级的一倍。

买镜头的时候,光圈的F值越小,说明进光量越大,那么在进光时间短的情况下,就越容易拍出不模糊的照片。比方说,孩子在屋子里乱跑〔在照片上产生不可见的位移的限制是1/10秒,换言之,快门时间要在1/10秒以内〕。这时有两个镜头,一个的光圈是1.4,一个是5.6。1.4的镜头的镜头的进光量是5.6的镜头的16倍。那么,获得相同的曝光量,1.4的镜头需要的时间就是5.6的镜头的16分之一。就是说,如果1.4的镜头可以在1/16秒之内曝光完毕,但是5.6的镜头就需要1秒钟。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在跑〕,1.4的镜头就可以得到一张清晰的照片,而5.6的照片一定要不是黑的〔曝光缺乏〕要不是模糊的〔曝光时间过长〕。

另外一点,镜头的光圈值都是最小F值。所以,F1.4的镜头可以产生F5.6的大光圈,但是F5.6的就不能产生F1.4的小光圈。注意,光圈的大小指的是光圈F值的大小,所以大光圈事实上是进光量小。

非单反相机〔我的理解就是镜头不能换的相机〕,由于镜头面积有限,很难做到大光圈。所以用傻瓜相机在室内拍孩子,除非用闪光灯,根本上照片都是糊的。而单反相机的镜头当中,变焦镜头由于变焦的限制〔具体为什么我也不知道。小E!!!快来呀〕,光圈也不会做到很大。所以,小光圈要定焦镜头〔就是焦距不能变的〕才能做到。比方说佳能50mm F1.4,就是光圈最小1.4,焦距固定50mm的镜头。

2.2 焦距

一个镜头的成像距离,是由镜头和成像面之间的距离决定的。我们通常所说的60mm, 18mm, 200mm,说的就是镜头中心到胶片〔或者数码感应面〕之间的距离,这个距离,叫焦距。一个镜头的焦距决定了这个镜头的成像距离,亦即这个镜头能正确聚焦的最小距离,从这个距离往上,都是可以对准的。

所谓变焦是指焦距可变,直观一点说,就是镜头本身可以伸长伸短,镜头通过拉近拉远可以放大或者缩小被摄物体,同时改变成像角度。跟能在哪里 Focus关系不是很大。除非螺一定需要万人迷占据画面的巨大比例,或者万人迷总是往螺前面凑超过最小成像距离〔这个各个镜头不同,要查一下〕,否那么不一定需要跟着万人迷满屋子跑。偶尔也可以拍一些万人迷的小人像儿嘛~~

【以上焦距局部乃是拷贝小e的原文,请e徒们早晚背诵各一次】

从上图可以看出,在物体距离成像面〔胶片,或者数码感应面〕距离一定的情况下,焦距越大〔镜头中心距离成像面的距离越大〕,〔请自己画辅助线两条〕

物体在成像面上成的像也越大。换言之,拍东西的时候,把焦距拉长,那么那个东西在照片上就变大;把焦距拉短,东西就变小。

我闲得,自己列公式算了一下。如果一个傻瓜机有5倍光学变焦,那么最大焦距与最小焦距的比值应该是:(a + b)*5/(5a + b)。这里b是物体的高度,a是成像面的高度。一般而言,成像面的高度远远小于b,那么这里就可以把a当0看。所以根本上就是,最大焦距是最小焦距的5倍。

除了一些特别贵的镜头〔比方U忽悠的一镜走天下,两千多块〕,一般成像好的变焦镜头,最大焦距是最小焦距的3倍。比方佳能经典的70mm - 200mm的小白,小小白,大白 —— 同学们,我语重心长的说,就算对于摄影啥也不懂,也要把这些昵称记牢。这样说起来就会显得很内行的样子。傻瓜相时机配两千块钱的镜头么?不会。所以,号称5倍10倍变焦的傻瓜相机,不可能在所有的焦段都成像质量好 —— 虽然有可能在所有的焦段都成像质量不好。。。

用定焦头拍照片,没有方法改变人在照片上的成像大小,所以孩子要是跑远了,照出来就小;孩子要是离得近,那么照出来的就大。即使这样,定焦头因为光圈大,室内拍出来的照片会更加不容易模糊,所以如果嫌孩子占画面的比例不够大,后期把照片裁小就可以了。

【小e的话:】另外,我一直推荐定焦的原因是,相对而言,变焦容易带来色差,相差〔技术局部咱就跳过了啊〕,由于拉近拉远也容易带来机械磨损〔当然俺这是旧时代的老眼光了,现在的技术,很大的程度上的弥补了这个缺陷〕。咱们业余玩儿的人,从资金投入上来说,当然定焦不必多买,买个一支两支就足够了。

2.3 景深

镜头对某物体对焦时,以物体为中心,从前方到前方的一定距离属于景深。就是说,不光这个物体清楚,它前前后后距离内还能有一些是清晰的。光圈愈大那么景深愈长。

这个景深有什么用呢?景深越浅,那么背景和前景〔如果有前景的话,比方人物前面好不好居然有个垃圾筒〕就越模糊。这就是著名的“人物清晰,背景模糊〞的效果。光圈〔的F值〕越小,景深越浅,效果就看起来越讨好 —— 可以把孩子身后乱七八糟的玩具呀被子呀大人呀,都模糊了。所以,用50mm F1.4的定焦头的自动档,在室内拍照片〔这是相机一般会自动选择用小光圈〕,都应该可以做到人物清晰背景模糊。

更加详细的关于景深的解释,可以看Depth of Field。

2.4 快门速度,曝光

快门速度〔shutter speed〕和曝光〔exposure〕是同光圈相连的两个概念。

快门速度的单位就是秒。除了拍星星〔那个需要好多秒〕,平常说的就是几分之一秒。比方1/60秒之类的。

一般相机上面快门的组合就是:1 1/2 1/4 1/8 1/15 1/30 1/60 1/125

1/250 1/500 1/1000 1/2000 甚至很多专业相机快门值到达30-1/16000。跟光圈一样,每一个相邻的快门值之间都有「一格」〔或说是「一档」〕的差异。例如1/8跟1/15两个快门相差了「一档」、1/125与1/250也有「一档」的差距。每一段快门时间,都是以倍数的方式在增减,也就是说每一段快门的时间都是次一段快门的两倍。越大值的快门进光时间越长,相对的让底片接受光量的大小就会越多,快门跟光圈组合搭配起来,就是每一次我们拍摄底片曝光组合。

咱们平时看到某些镜头就有IS〔image stabilizer〕〔防抖〕功能的。为什么要防抖呢?手持相机拍摄时,手会有抖动,如果曝光时间太长〔快门速度慢〕,就会因这种抖动导致拍出的图像不清楚,IS功能就是补偿这种抖动,使手持拍摄时可以用更低的快门速度。举例,某人用某个焦段的镜头拍照时,最低只能用1/60秒,低于这个速度,就会因手抖而导致拍出的照片不清楚,而开启IS功能后所谓“快门速度降低三档〞就意味着它可以用1/8秒的曝光时间手持拍摄而能保证照片根本清晰。

这个快门速度同快门时滞是不同的概念。快门时滞指的是,按下快门之后,具体成像要过一点点时间。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经验?给孩子拍照片,孩子在,比方说,扭头当中。用傻瓜相机拍,自己看着是孩子脸朝自己的时候按下去的快门,结果照片上就是孩子的脸已经侧过去了。感觉就是相机的反响慢。

2.5 ISO

ISO的概念十分简单,指的是成像的质量。ISO值越高,颗粒越大,质量越差。有人问了,既然这样干嘛不把ISO干脆就都设得值低低的,质量高高的?

这个问题貌似简单,事实的含义非常深刻。这个吧,世上的一切都是相对的,所有的好,也都是相对的。相机拍出来的照片,“好〞的标准就是人眼睛看着觉得好。如果不是要把照片放大做成42寸的照片挂墙上,那么只要人眼睛看不到的颗粒,就无关紧要。而且,要想ISO低,那么无非就是:光圈值小,快门速度大。这种两全其美的好事,很难做到,尤其是在室内。所以,在室内的时候,光圈有限,那么可以适度的把ISO的标准降低一些,这样好歹能拍出不模糊的照片。

2.6 白平衡

3. 摄影技巧入门

掌握光圈,焦距,景深,快门,ISO,这几个根本概念之后,就可以开始练习

拍照片。知道那些根本原理,在练习的时候就不是盲目的乱试,而会到达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的境界。

在练习之前,说一说相机配的镜头。

首先,需要一个短焦〔甚至广角〕变焦镜头,用来拍身边的人物。这个在出去玩的时候比拟有用。我用的就是30D的套头EF-S 18-55mm f/3.5-5.6。

其次,需要一个定焦镜头。佳能的定焦头比拟普遍的有两个,一个是50mm

F1.8,80块钱;一个是50mm F1.4,300块钱。性能价格比最高的,莫过于那个80块钱的定焦头。虽然廉价,但室内成像效果好过大多数变焦头〔不管几千块的〕,因为光圈的值实在小。

第三,需要一个长焦头。我买的是 Canon EF 70-200mm f/4L USM,500块钱,人称小小白的那个。在孩子小的时候,长焦头没有什么用处。即使出去玩,也没什么时间拍照。当孩子大一些,2,3岁开始跑了,长焦头就大大的有用。

3.1 根底练习

练习工具:单反相机1台,任何一个镜头一个〔可以用套头或者别的短焦镜头,或者定焦头,但是最好别用长焦。〕。

数码相机摄影技巧入门

随着数码的不断普及,数码相机(DC)已不再是罕有的物体。而数字化的今天,对人们在原来的拍摄技艺的根底上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少初级用户反映:数码相机拍摄出来的图片暗淡,欠缺活力、噪点多、景深浅〔特别在微距模式下〕、偏色等。但摄影本来就是心灵与光线沟通的桥梁,要掌握传统拍摄技艺并非易事。下面就让笔者为大家简述一下数码相机在拍摄中必需注意的问题,同时也讲述一些拍摄前后的事项。

1、 浏览说明书

很多用户都不喜欢厚而繁琐的产品说明书,一般买数码相机购回后都喜欢自行摸索。当然,在摸索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惊喜,但这会花费的不少时间,而且也不能以最短的时间系统了解你手中的产品的特性;如果看过说明说后再操作的话还可以防止一些错误操作。因此在初接触新品时,应简要先浏览一回

厂家为大家用心汇编的说明书,熟悉一下数码相机的根本菜单与功能。以后再有所不明时也可以翻一翻它,会有所收获的。

2、 合理选用图像格式

我们都很清楚,数码照片的质量与象素〔分辨率〕有关,象素越高图像质量就会越好。而经实际情况的推算,200 万象素的数码相机大约与 1200

dpi的扫描仪拥有同等的数字影像撷取能力,而 600 万象素的数码相机那么可视为与2400

dpi的扫瞄器同级。假设只是使用一般的平台扫描仪进行相片数字化,那么数码相机只要 200万 ~ 300

万象素就可轻易地胜过35mm相机了。不过,如果输出

4"x6",约A6大小,使用200~300万象素足可满足一般人的需求。而假设只是用于电脑72dpi的显示器,要求就更低了,分辨率为1024X768,才约为80万象素,任何一台二百万级别的DC都可以游刃有余。因为数码相机储存空间有限,因此我们要因地制宜,合理选用分辨率,如:只用于PC的,对于本人的

SONY DSC-S75一般使用1280X960;

如应用于印刷,一般采用1600X1200;拍生活照时当然用2048X1536。在要求不高的情况下,压缩标准也采用STANDARD,这可比FINE的压缩标准存多一半的图片呢!

3、 构图与思考

对于摄影有一定了解的用户来说,都清楚明白准确构图的重要性。如:假设不是拍摄特写,一般应把主体放在画面的1/3处,同时尽量避开杂乱的背景,从特别的视角来拍摄,尽量捕捉物体的细节与个性,利用一些斜线或曲线的背景构图会让整体画面看上去更为生动。

另外,我们要善于运用二维的眼光观察。因为摄影只有二维空间,它通过透视关系〔即光和影的造型效果为参照物〕来表现空间感,不同于从两个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的三维人眼。不过,现时的数码相机绝大部份都有直观LCD取景屏,而且其视野率均在90%以上,有些接近100%,如S75就达99%。可以直截了当地观察到空间感和距离感是否足够,可做出及时的调整。不过一般的数码相机LCD的分辨率都比拟低,清晰度一般不能令人满意,但笔都对S75还是挺满意的。可也不能迷信于它,因为在实际上使用中发现:在LCD中显示曝光轻微过度,在电脑的显示器中显示曝光量度刚好。这也是有部份用户总是拍出暗淡图片之因。

而且LCD耗电量也一直让"色友"们头痛,因此有不少"色友"在拍摄中还是习惯于使用光学取景器,就考虑到光学取景器的视野率只有80%-90%,而在拍摄近特写还要记得它可是旁轴的呀!当然,想拍出壮观的画面还得闭上一只眼睛,用两只手的拇指和食指搭一个"镜框",把眼前的景象想象成一幅印在书里或挂在墙上的画……

总之,相机是拍摄的结束,之前的过程才是关键。

4、不要迷信DC的自动模式

首先,和传统相机另一个最大的差异是DC有一个白平衡。这有点类似于传统摄影中的色温,也正是由于初学者没有重视这白平衡,所以才会生产偏色。DC一般都提供有自动、室内、室外、手动四种模式,初学者都信赖AUTO,可往往拍出的图片偏了某一颜色,只要我们细心注意LCD取景窗是可以看出的。当我们刚拍摄到某一实物,该实物一般偏重某一颜色,假设蓝色,这时DC的白平衡会自动偏向于蓝色,再拍摄其它实物时自然也是会偏色的了。这点虽然在LCD中会表达出来,但初学者一般都没觉察。同时,有些模式也不尽完善,如:SONY的DC在室内模式下都有"蓝色综合症"现状,因此我们还是尽可能使用手动白平衡为好。而且,还要密切留意LCD的色彩变化,一发现

该白色的不是白色,就得重新对白色的实物取光修正白平衡。另外,有些数码相机也具备了自动包围式白平衡的功能,以便记录准确的色彩信息。

其次,光圈、快门的控制。建议假设有手动的也应使用手动模式,因为自动模式下通常拍出来的图片暗淡,特别是窗内,噪点也多。因为在室内拍摄时,DC一般会自动提升ISO值,如:SONY

DSC-F505V在室内一般达282左右,而感光度与影像质量成反比关系,即选用的等效感光度越高,影像质量越差。这和传统感光材料的特性类似,只是在数码相机上这种特性表现更为明显。因为传统摄影中,我们通过选择不同的感光度胶卷或者通过"提速增感"来改变拍摄时的感光度,但是数码相机就不能这样做,它只能通过提高CCD的灵敏度以及电路的增益来提高CCD的反响速度,即牺牲滤波性能和分辨率指标为代价,这样做就会产生一个信号噪声的问题,并最终在画面上留下痕迹,这一点和传统的高感度胶卷的粗颗粒十分类似。所以在用数码相机拍摄时,假设想获得好的成像质量应尽可能地选择低的等效感光度,或直接固定在最小值。

再次,DC都有微距模式,而且数码相机的广角一般较大,达F2.0左右。在自动模式下,相机的程序也倾向于使用较大的光圈以缩短快门时间,防止震动。但摄影常识告诉我们,照相机镜头的收缩一般从最大光圈收缩两级左右拍摄的照片效果最好。尤其是在微距模式下,如:SONY

DSC-S75在拍一些 按键时,只有中间部份清晰细腻,周边的都带轻微的模糊。因此,我们最好使用光圈先决或全手动模式,使用较小的光圈以扩大景深。如果相机没有光圈优先功能,可以试着尽量提高环境亮度,让相机自动选择较小的光圈或者使用闪光灯,图像质量也能有所改善。

5、正确用光、与光线对话

光是摄影的灵魂。因此我们要留心光线的变化,不仅是光的强度,还有光的方向,用心与光线对话。如:落日把晚霞染成红色,象征着浪漫;阴暗的天空呈现出灰色的冷色调,象征着忧郁;树荫中撤下一束阳光,透射出欢乐、愉悦的情绪……。

分辨光的强度

硬调光通常是由单一光源发出的,比方:太阳、聚光灯、闪光灯或单只灯泡。在这种照明下,被摄体反差较大,细节和质地被突出。你可以运用这种光线获得纪实效果。

与此相反,漫射光线产生的光质较软。室内间接的照明,户外的树阴和阴天时都属于这种情况。在这种光线条件下拍摄肖像和静谧的户外风景都是再理想不过的了。

讲究用光角度

用光的角度不同,被摄体的质感会相应地被强化或削弱,被摄体的形状就会被突出或被淡化。照片的基调是愉快的还是忧郁的,也会因用光的角度不同而有所不同。从相机上方或前方〔通常称之为正面光〕投射过来的光线会降低被摄体的层次感,原因是正面光不利于营造高光和阴影。较好的选择是让光源偏于一侧,同被摄体成大约45°角的侧光,就可以很好地表现被摄体的形状和细节。

当光线从被摄体身后射来,正对着相机时就会产生逆光。拍摄对象在逆光中显得富于戏剧性。在拍摄肖像时,逆光在人物的头发边际产生漂亮的轮廓光。反差大的逆光可以产生剪影的效果。

数码相机摄影技巧

在传统摄影中,一个不容无视的也不容易掌握的色温问题,在数码相

机中已不复存在,因为数码相机可以通过白平衡来调整解决,而无需考虑光源色温与底片的关系了。这又是数码相机的一大优点。而数码相机比起传统感光材料,尤其是新的染料型感光材料,数码相机在曝光宽容度指标上并无优势,所以拍摄时的准确曝光仍是数码相机获得良好影像质量的根本原那么。在实际使用中,我们发现数码相机对光线的要求更高,在室内拍摄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在室内拍摄时假设不可外另照明时,就应尽量使用闪光灯。

6、 几个误区

习惯使用UV滤镜

对于传统的摄影师,UV镜是必备之一。但由于DC光灵敏度区间向长光波端偏移,就是说对红光及红外光敏感而对蓝紫光〔尤其是紫外光〕并不敏感。所以在数码相机上加用UV镜将得不到所期望的有利效果,而光学性能不好的UV镜还会对成像产生负面影响。所以就,UV就不必了。

三脚架已是昨日黄花

别以为除了专业的摄影师或那些狂热的摄影爱好者,三脚架对于数码相机没有武之地。因为要拍摄清晰的图像,拍照时必须绝对握稳照相机,即使最轻微的抖动都会造成模糊不清的图像,而且对于这种结果我们往往束手无策,无法通过后期制作来消除这种影响。

当然,用普通胶卷相机也存在这个问题,但是由于数码相机的光灵敏度低,并需要一系列的电路处理、存在快门延时的毛病,如:S75的快门延时近0.1S,比用快速胶卷的胶卷相机需要更长的曝光时间,在光线较弱时,更是如此。为了稳住相机,拍摄时应尽量夹紧胳膊肘,并应放置到人的最稳定部位--额头上,并轻轻地按下快门。但最好的方法是将相机装在一个三脚架上,或者

将它放在一张桌子、柜台或其它不会移动的物体上。特别是在拍摄特写或微距摄影时,使用三脚架会得到更好的拍摄效果。

漠视后期处理

用数码相机拍摄的数字图像,只有极少数看上去是完美的,事实上,用普通的胶卷相机拍摄也是如此。

当然,数字图像的优势就在于可以进行后期加工,但有人会认为这已失去"保真"的真实含义了。其实它仍是在摄影创作的根底上,经创意构思,运用各种数码技术手段,将摄影素材优化或组合,从而化平淡为神奇的重新创作的艺术作品。

只要适当利用图像编辑工具,诸如:PHOTOSHOP等等,你就可以让那些并不出众的照片变得颇具水准。你可以使曝光缺乏的图像加亮、校正色彩均衡,剪裁掉分散注意力的背景,覆盖住一些小的缺陷〔比方反射光造成的热点〕,甚至将几张照片或图像进行合成〔见图〕。能够进行照片编辑是用数码相机拍摄的主要优点之一。

7、知识在运用中表达价值--运用在于实践

不一定是"工多艺熟",但要想"艺熟"就必需要"工多",数字摄影也不例外。所以,尽可能在不同的光线条件下多拍一些照片。拍摄时,注意记录拍摄时所用的相机设置和光线条件,然后研究结果,看看哪种条件下哪种设置最正确。专业摄影师在拍照时对同一图像总要拍摄好几次,每次改变一下拍摄角度或曝光时间等设置,我们也应该这么做。大多数的数码相机都有LCD显示屏,你可以利用它轻松地观察并删除你不喜欢的图像,所以不必担忧会因"滥拍"而造成存储量缺乏,尽管放心地去拍摄多种曝光的图像吧,这样,最终至少会有一张好照片。

微距摄影入门指南

以前胶片相机拍摄微距,要么使用微距镜头,要么使用大长焦镜头,两者价格都不菲,而对数码相机来说,即使是很多民用级的低端数码相机,都配置了微距、甚至超微距功能,虽然与专业的微距拍摄无法相比,但会让你一试微距世界的美丽。如果你还没尝试过拍微距,请跟我来。 微距世界很美丽,因为微距可以放大微观世界,获取的是我们日常视觉看不到的东西,所以更有视觉冲击力。 微距题材很广泛,盆养的花、厨房菜板上被切开的菜、家中的小饰品、屋檐落下的水滴、楼下草地里的昆虫世界…… 拍摄时的考前须知:

如果是拍摄花草类的静物,那么可以很用心地考虑用光与造型。大光圈可以助你获得极好的浅景深,并且有大的透光度,片子不容易虚掉,同时可以获得艺术美感的效果。但因为是微观世界,相机镜头与被摄物间已经离得很近,极有可能遮住局部光线,所以辅助光是不可少的。如果在室内拍摄,请使用大功率家用台灯之类,至于是白炽灯还是荧光灯并不重要,因为DC都带有白平衡调节,大不了多试几次。另外,一张白板纸用来补光也是很好的建议。为了获得清晰的照片,辅助架稳相机的三脚架、独脚架是必不可少的。导 读 对数码相机来说,即使是很多民用级的低端数码相机,都配置了微距、甚至超微距功能,虽然与专业的微距拍摄无法相比,但会让你一试微距世界的美丽。如果你还没尝试过拍微距,请跟我来。微距世界很美丽,因为微距可以放大微观世界,获取的是我们日常视觉看不到的东西,所以更有视觉冲击力。 以前胶片相机拍摄微距,要么使用微距镜头,要么使用大长焦镜头,两者价格都不菲,而对数码相机来说,即使是很多民用级的低端数码相机,都配置了微距、甚至超微距功能,虽然与专业的微距拍摄无法相比,但会让你一试微距世界的美丽。如果你还没尝试过拍微距,请跟我来。 微距世界很美丽,因为微距可以放大微观世界,获取的是我们日常视觉看不到的东西,所以更有视觉冲击力。

微距题材很广泛,盆养的花、厨房菜板上被切开的菜、家中的小饰品、屋檐落下的水滴、楼下草地里的昆虫世界…… 拍摄时的考前须知: 如果是拍摄花草类的静物,那么可以很用心地考虑用光与造型。大光圈可以助你获得极

好的浅景深,并且有大的透光度,片子不容易虚掉,同时可以获得艺术美感的效果。但因为是微观世界,相机镜头与被摄物间已经离得很近,极有可能遮住局部光线,所以辅助光是不可少的。如果在室内拍摄,请使用大功率家用台灯之类,至于是白炽灯还是荧光灯并不重要,因为DC都带有白平衡调节,大不了多试几次。另外,一张白板纸用来补光也是很好的建议。为了获得清晰的照片,辅助架稳相机的三脚架、独脚架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拍摄对象是怕惊扰且行动迅捷的小昆虫,高速快门是第一要素。获取高速快门有三种途径,一是使用大光圈,通光量足了,快门速度就可以相应提高。二是使用高ISO,但高ISO会造成画面较粗糙,颗粒感加强,因为表现微观世界一定要细腻一些好,所以除非在高阶ISO还能获得足够精细的画面〔像Canon 300D在ISO800下还可以获得通透的片子来〕,否那么不建议使用。三是使用闪光灯,例如为了拍一只纵深感清晰的蝗虫照片,只有通过小光圈才能获得,但是小光圈带来的负面效果就是透光量的减少与快门速度的降低,而行动快捷的小动物不会给你时机打辅助长明灯光,闪光灯是唯一选择,而且行动要快。为了防止直射过曝,请在闪光灯上加柔光罩。 1.遥控或快门线的使用有助于获得清晰的照片,或者使用相机的定时自拍功能。 2.测光与聚焦模式尽可能不用点测,因为在点测时反而测焦不准。一般的消费类DC手动聚焦功能较弱,而在被摄物较小不易准确聚焦时,可以在同距离处手持手表之类的大一点的物件来辅助对焦。 3.使用液晶屏取景,因为拍微距本身就要与被摄物离得很近,再使用取景器取景不仅姿势不雅,关键是不易端稳相机。而使用液晶屏取景,可以让拍摄者很沉着地构图,并方便看到最终的浅景深效果。 4.注意背景。尽管微距一般都可以很好地虚化背景,但也要留意背景物体间的接缝处,有时一不小心就会破坏整体效果。 5.巧妙搭配不同摄影器材。同事中有人成功使用E20P配标头反接,这时反接的标头就成了一个放大镜,可以获得更好的微距效果,尽管成像中带有黑圈,使用大分辨率做裁剪就可以了。 6.适当尝试逆光效果.特别是边缘薄且透的植物花、叶之类,逆光下会表现出特别的美感。 7.旅游景点中,像风蚀的石刻、锈迹斑斑的门锁之类,在微距拍摄中会表现出强烈的质感。 随身必备物品: 黑布:方便人工布置背景,突出主体摄影。 白布、

白卡纸〔有一定硬度〕、小夹子:一是可以方便补光,二是可以挡风,以防花草在风中摇摆。 水、小喷壶:拍花草时特有用,喷洒点水会使照片特灵光,简单一点的解决方法就是带矿泉水,口含水喷一下最方便了。

“虚化背景“的拍摄方法

在室外进行器物摄影,经常会遇到主体物虽好,但背景却过于杂乱无章,严重阻碍画面结构整体美感的情况。设法让杂乱的背景虚化,使之成为“虚化背景“,以虚托实,虚实相衬,将会产生良好的画面效果。

背景影像的虚实,取决于以下几个主要因素:镜头焦距的长短,光圈的大小,背景器物距离主体物的远近等。镜头焦距越长,光圈开得越大,背景器物距离主体物越远,背景影像就越虚化;反之,背景影像的虚化程度就比拟小,甚至不虚化。因此对主体物的主要部位对焦应该非常精确,调焦工作可以通过三脚架的前脚作轻微的前后移动来进行,这种调焦方法,既方便又准确,不妨一试。

生活人像的拍摄

人,是各民族社会生活的主体,是物质民俗、精神民俗和社会民俗的创造者,因而是民俗摄影所反映的主要对象之一。

生活人像摄影,是区别影室人像而提出的。主要表现的是各民族各种人物及其活动情节,反映的是一定的民俗生活主题。但也十分强调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在人物摄影创作中,要表现好人物的形象,必须做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这就要抓好人物的神态、姿态、皮肤质感等。一幅好的生活人像作品,不是就人照人,一般地表现民族的人物,而是表现出比真实的人看起来更美、更生动、更有民族特色和民族气质,为此,在实践中应注意掌握以下要领:

1 . 要注意脸部表情的处理

通过人物的脸部表情及神态,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其精神风貌,是拍摄生活人像时应掌握的一条重要原那么。

这就要特别注意拍摄的瞬间,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掌握被摄人物的生动神态,运用自己的摄影技巧熟练地拍摄下来。人物典型神态的流露,往往只在一瞬,抓住了这一瞬间,就抓住了最能代表人物理学性格的神态。世界上没有绝对相似的人,人各有特征,精神面貌各有差异。由于民族、地区、年龄、性别、职业的不同,而形成的外部特征和内在性格各有不同。满脸皱纹的老人与朝气蓬勃和年轻人是不同的,城镇职业女性与饱经风霜的农妇是不同的。即便是同一年龄段同一性别的人,由于民族、地区的差异其外部特征和内在性格也有很大差异。这就需要作者在拍摄前对被摄对象的外表特征要有认真的观察和分析。找出能代表其性格的外部神态,并加以突出的表现。外貌最重要的部位是脸,人的神态主要由脸部表达出来,尤其是拍摄近景的胸像和特写的头像时,对脸部表情更要仔细。

2 . 要注意皮肤的处理

皮肤是人体外表的重要组成局部,它对人的精神面貌和画面的影调有重要影响。皮肤丰润、影调明朗,能表现出人物的喜悦的神情和开朗的性格;皮肤憔悴,影调消沉,表现了人物忧郁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的孤僻。所以,拍摄中要

注意把人物的皮肤和年轻人的皮肤当然不同,但都要把皮肤的质感表达出来。

在生活人像摄影中,拍摄角度的稍微变化,对人物面部形象的表现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拍摄角度的变化一般可分为:正面、九分面、八分面、七分面、六分面、侧面等几种;在高度方面又分为俯拍、平拍、仰拍三种。正面和九分面可清楚的表现出被摄者的五官,看到人物正面的形象;八分面和七分面可表现出被摄者的眼睛、鼻子及侧面的某些特征,能表现出人物的头型,头上的装饰品等;六分面和侧面可突出的表现被摄者的侧面轮廓,清楚地描绘出额头、鼻子和口部的线条及型式样。这里,关键的是作者要根据被摄者的脸部特征,选择适宜的角度,尽可能地表现出脸型上的美的局部。

拍摄生活人像,选用全适的镜头也很重要。通常应使用标准镜头,距离两米开外拍摄人物理学,因为距离太近会产生透视变形效果。例如用低角度拍摄,人物腿部变长,头部变小;而用高角度近摄,人物理学头部很大,身躯变小。因此,人物摄影不宜选用广角镜头,以使用 50mm 标准镜头和 80mm 或

75mm 中焦镜头,拍摄人物脸部特写,应选用 135mm 的中长焦镜头。

3 . 要注意手的运作的处理

手的动作,能表现出人物理学的心理状态。劳动时,手的动作和人的精神面貌是一致的;唱歌跳舞时,手的动作和脸部表情是和谐的;讲话时,许多人也常常用手势表达思想感情。所以,作者一定要注意被摄人物在不同的心情下,手的不同动作。身体的姿态对表现人物的情绪起着重要作用。在表现身体姿态时,要生动活泼,自然大方,防止呆板。总之,各种姿态都要有助于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

4 . 生活人像摄影用光

生活人像摄影的用光,根本是以自然光为主,有时辅以闪光灯拍摄。

A 正面光。正面光也就是顺光,可使被摄人物受光面大,获得明朗的平调效果,但明暗反差不大,缺乏立体感。所以在利用自然光的正面光拍摄时,可稍偏一点照射角度,这样既可以取得与正面光拍摄的相同效果。又能使脸部产生一点阴影,从而鲜明有力的表现出人物的立体感。

B 侧光和侧逆光。侧光和侧逆光能使被摄人物理学受光面较小,造成较大的明暗反差,影调比照拟为强烈,能表现出人物的立体感。但人物的脸部黑影较明显,可使用反光工具反光,使阴影局部得到必要的辅助光。反射光要高于照相机的位置,使光线从上往下反射,免得出现下明上暗的反常现象。同时还应注意反射光不要过强。采用侧光和侧逆光时,照相机镜头应尽可能加用遮光罩或用其它方法遮挡,以防止光线射入镜头而产生雾翳现象。

C 逆光。逆光拍摄人物照,成败的关键在于光线的处理。比方,在逆光下,倘假设能使人物头顶被阳光照射形成一束光环,背景衬以深色的建筑物或树丛、山坡、画面就会十分悦目。但按正常感光,人物脸部会发黑,此时如有一块反光板反射局部光至人物脸部,或者以闪光灯作为辅助光源,便能降低反差,使人物脸部不致过黑。但是闪光灯射出的光线比拟强烈,照射到人物脸部容易使人物面部显得生硬。因此,使用时在灯前罩一层薄的白布,可以使灯光变得柔和。这样拍出的照片就比拟理想了。

D 散射光。用散射光拍摄人物,即有受光照射的效果,又有明暗反差不太强烈的柔和影调,也不必用反光工具辅助照明,很适宜拍摄人物照。在黄昏或黎明,阳光不太强烈,可利用云彩作衬托,能拍出别有情趣的人物作品。但这种光线会使人物形成半剪影状态,不能区分人体的细部。阴天的散射光,由于没有明

显的方向性,拍出的人像反差低,效果一般较平淡。

在室内拍摄人物照,可根据窗户进光的多少,进行不同处理。假设室内只有一扇窗户进光,可采用顺光或侧光拍摄。顺光能获得平调的画面效果,缺乏层次,特别是当人物和背景的亮度接近时,会使人物和背景有重迭在一起的感觉。侧光较易表现人物的立体感,但照片的反差大些,需要辅助光。室内假设有相对的两扇窗户进光时,对人物造型较为有利。一面窗户的光线为主光,另一面窗户的光作辅助光或背景光。这样可以获得丰富的影调。如受条件限制人物的方向、位置不便随意变动时,就要防止或遮挡不利于造型的光线,加强有利于造型的光线。

5 . 生活人像的影调

人物摄影的影调,是指照片上的黑白密度。影调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不同的影调也可以表现人物皮肤的不同质感。照片的影调,可通过光线处理和洗制条件来控制。常见的人物照,按影调的明暗淡浓程度可分为以下几类。

A 高调。画面大局部是明亮的淡影调,黑色影调只占少局部,这类照片属于高调,也叫明调。它能给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觉。拍这类照片时,应尽量减少人物身上的阴影,或使阴影局部减淡,服装和背景也要选择浅的颜色,这样会产生较好的高调效果。高调人物照,靠淡影调的细微变化来表现形象,但也可以有少量较深的影调用以表现人物某些局部。

B 低调。低调也叫暗调。其特点是和高调人物照相反,画面上大局部都是较深的调子,尽量防止和少用亮调子。它给人以深沉、庄重的感觉。服饰和背景通常以深色为主。一般采用侧进光或侧光,使被摄者面部阴影大一些,依照被摄者面部的亮度曝光,使亮面再现为中等明暗的调子。个别是的低调人像也可以用顺光拍摄,但曝光量要少,以便将面部再现为暗调。

C 中间调。中间调是相对高调和低调而言的,其画面上明暗影调分布比拟正常,是人物摄影中常见的一种。这类照片给人的感觉既不偏于明快,也不偏于凝重。画面上允许有大面积的淡调子,也允许有一定面积的深调子,有较丰富的中间层次。

此外,在谈论人物摄影的影调时,除了以上明暗不同外,还有影调的软硬之分。实践中,许多人物摄影作品就是用柔和、朦胧的软调拍摄的,自然也有与软调相反的、反差大的硬调作品。所以,不妨对这两种调子也分别做一研究。

D 柔调。柔调人物照的特点是画面的影调配置比拟朦胧,而且多半是用中等明暗的调子。〔在黑白照片上是灰影调;在彩色照片上是中等明暗的色调〕去描绘被摄者的形象。亮调子较少,深暗的调子更是少用或不用。它给人的视觉感受是比拟轻盈、明快,有一种清淡、愉悦的感受。这种柔调人物照的拍摄技巧是,尽量运用散射的柔和光线,而且光比要小,要防止画面中出现明显的深色调子。要瞄准中间影调的部位测光,并根据它的反射亮度曝光。同时,拍摄过程中常常在照相机镜头上加用柔光镜。柔光镜不仅可以使画面的调子柔化,也能使影调进一步变浅。

E 硬调。硬调人物照的特点与柔调人物照恰恰相反,它主要是运用明暗两极的影调〔比方黑白照片上的黑调子和白调子〕构成影像,光比大,而中间调子很少。这种影调处理方法常常用来表现被摄者处在明亮的光线之下,或者采用日光拍摄时表现一种暑热的感觉。在曝光技巧上,要分别测量被摄者脸部亮面和阴影的亮度,然后折衷曝光。或者根据脸部亮面与阴影的综合亮度曝光。硬调人物照虽然有以上造型效果,但由于它对于被摄者皮肤的质感表现不充分,所

以除了特殊需要时,一般不采用。

以上调子各有特点,画面效果各有不同。在拍摄中要根据不同民族的人物特点及作者的表现意图,采用不同影调借以衬托人物,表现出人物的外表与内在素质的关系,通过外表的拍摄来刻划人物的精神面貌和内心世界,从而拍出更多更好的民族生活的人像作品。

民俗环境的拍摄

民俗环境,是经过人们劳动改造过的自然环境。在各族人民生活的自然环境中,只要认真观察,善于取舍,到处都有反是非曲直当地民俗特色的景色可以拍摄。如锦绣的梯田,广阔的田野,茂密的山林,古朴的建筑等等可以表现无究。一般村寨小景也可以创作出动人的作品。

1 . 自然环境

用高角度拍摄能展示自然环境的大场面壮观景象。这类作品要求景深大,线条和影调清楚,气势磅礴,透视效果好,深远感强烈。假设平视或仰视拍摄,那么难以表现好大地的气象万千。拍摄自然环境时,不应使自己的眼睛只看到田野和植物的色调或面积的大小变化,更要注意山川、河流、林带、道路、田埂等在画面中的位置和对构图的影响。这些景物可加强画面的线条变化,层次与深度,能用以渲染气氛,突出主题,增强艺术魅力。

采光方法运用得当,是拍好自然环境的根本条件之一。多用侧光和顶逆光,在画面上的造型效果较佳,可到达立体感强,层次多,景物轮廓明朗,线条清晰。在同一景物中,假设改用顺光,整个画面会变得平板、单调,景物层次少,画面上的深度效果也出不来。全用大逆光也不行,被摄景物在画面上占的面积过大时,容易形成漆黑一团。

此外,对云、雨、雾、霞等自然条件的得体运用,也是拍摄自然环境时营造画面气氛的重要手段。有人说阴雨天气无法拍摄好自然环境照片,但大量实践说明,阴雨天却是表现的有利时机。阴雨天,由于阳光透过厚厚的云层才能到达地面,从用光的角度说,此时的光线等于加了枚柔光镜,比烈日当空的“顶光“要柔和得多。拍摄时用彩色胶卷比拟适宜。这样,只要注意纳入一点暖调色彩,如红橙色的花卉或衣服,使前景中的色彩和雾蒙蒙的背景形成色彩反差,拍成的作品同样十分悦目。通过天气的变化加强对大自然气氛的刻画,或造成悬念,产生联想,或构成特有的意境,使画面形象具有诗情画意。一幅反映自然环境的照片,如果缺少云、霞、或雾气来活泼画面,就象炒菜缺少调料一样平淡无味。云、雾、霞就是摄影的调料,而掌握拍摄时机和角度,抓取瞬间,就是摄影艺术的火候。

2 . 村寨小景

拍好村寨小景,也是民俗摄影中常遇到的题材,大场面虽然能表现自然辽阔壮丽的景色,但村寨小景也同样富于诗意,在美的欣赏中给人以启迪,使各族人民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家乡,陶冶思想情操。拍好村寨小景,应选取有特色,有情趣,多层次的景物,特别要注意周围景物的特征,认真观察阴雨晴雾

的变化,寻找最好的角度和理想的光线效果,以相应的景物作陪衬,当即立断地按动快门。选择的拍摄对象,如民居、田间、古建筑、池塘、溪流、椰林等等。村寨小景的拍摄并非靠单纯的摄影技巧取胜,而其更包含着作者对民俗生活的热爱,是在深刻的感受中产生的美的结晶。

3 . 畜牧活动

民族地区畜牧活动的拍摄,也是民俗摄影的内容之一。在民俗摄影和其它摄影艺术形式中,表现放牧的镜头较多。但如何拍摄的更有民俗风韵、更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给人以自然美的享受,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拍摄草原放牧情况,平视拍摄就很难表现出“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辽阔气势,只有采取高角度拍摄,才能使视野开阔,深远感强,畜群的层次多,才能使构图有变化。这通常要将拍摄点选在畜群附近的高地上,居高临下拍摄。选择背景亦应尽量寻找有代表性特征的山包、树木、河流等地形,或独特树种、地貌等。形象特点突出,使人一看就大体知道是哪一地区、民族的景象。

拍畜牧情景,很多人只注意反映畜群的活动场面,这是需要的。但都拍这种场面,就难免给人千篇一律之感。我们还应从放牧生活中去挖掘那些有情趣的细节,有特点的镜头,如放牧人的动作、情感,个别牲畜的活动,人与畜的感情交流情节,借助云朵、霞光、炊烟等活泼画面。拍羊群、马群、骆驼群,多采用逆光,侧逆光,将被摄体勾勒出生动的轮廓光,再衬以灿烂的云霞,浓郁的树丛,盛开的鲜花等,就会赋予主体形象以美的感染力。

民间竞技的拍摄

民间竞技,包括各民族的文化体育活动,传统技艺比赛工程,不仅有一定的竞争性,还有浓重的实用性、表演性和娱乐性。我国各民族都有属于本民族本地区独有的民间竞技活动。尽管种类繁多,内容与形式千差万别,但活动的根本规律是相通的,可掌握的。只要把握住它们有规律性,就拿到了拍摄成功的钥匙。

竞技性摄影的主要特征是大动态摄影。多数工程是在剧烈的运动中进行的。被摄者动作的速度、力量、难度、造型和生动的表情等等,都在“动“中表现出来的。而各种“动“的瞬间,往往又是最紧张、最精彩的画面。这就要求摄影者要在暂短的时间内取景、抓拍,否那么就会错过时机。同时摄影教者要在暂短的时间内取景、抓拍,否那么就会错过时机。同时摄影者还需要熟悉所要拍摄工程的活动规律、比赛规那么,充分运用能显示动感的各种摄影技法,虚实结合的进行拍摄。下面就民间竞技摄影的有关问题做一简要探讨。

在动态摄影中,有时适当地使用滤色镜可增强画面的艺术效果。例如,用黑白片拍摄运动场全景,如果此时天空晴朗并且有白云浮动,可以使用黄色滤色镜使兰天变暗,白云突出,从而使整个画面显得开阔、明朗。相反,假设不使用滤色镜那么会显得比拟平淡,失去光荣。

在室外进行的竞技拍摄,一般使用 ASA100 〔 GB21 °〕的胶卷即可获得满意的效果。而在室内拍摄,这种胶卷就很难取得较好的效果。因为室内照明的亮度要比室外暗得多,而竞技摄影所需快门速度通常要 1/300 秒以上的快速,要使胶卷准确曝光就必须开大光圈,有时光圈开到最大仍达不到准确曝光的要求。这时应使用感光度在 ASA400 〔 GB27 °〕以上的胶卷,才能到达要求,才能把较快的动作清晰地拍摄下来。在少数情况下也可以使用闪光灯进行光线补偿,那就例外了。

有些情况下的竞技摄影还应使用遮光罩,以防止杂光进入镜头。在拍摄大场面的照片时,应当用三角架固定照相机,这样拍出的照片即使放得很大,也可以获得清晰的图像。

有方案有重点地拍摄

一个大型的民族竞技活动,往往时间长,内容多,如何在即定的时间内拍下所需要的照片,而防止在拍摄过程中的盲目性,事先需要有一个拍摄方案。首先利用各种途径了解竞技活动的程序。然后确定自己的拍摄工程〔一般和重点要有所区分〕,排列出拍摄表,依次拍摄。

拍摄中要以有民族特色的工程为重点。各民族的竞技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表演。例如,同样是摔跤,蒙古族与朝鲜族不仅跤服不同,而且比赛的方式也不一样。朝鲜式摔跤,开赛前双方先抱好,而蒙古族的摔跤,开赛前对手是分开的。蒙古族摔跤手进入场地时的动作很有特色,又有舞蹈的美感,还有虎视眈眈的竞争气氛,很有拍摄价值。有些少数民族的运动会,不仅经赛工程别有特点,奖品也是很独特的。有奖励马的,奖励牛的,还有奖励骆驼的,摄影者假设将这种独特的奖品作为前景,透过栓在场地上披红戴彩的黄牛,拍摄场地中央龙争虎斗的比赛场面,肯定会使画面洋溢着浓郁的民族情趣。

突出和强化“动“感

拍摄各民族的竞技或表演活动,不能只是简简单单地记录那些花花绿绿的场面,要让人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而这类照片的美感又突出表现在动感方面,动中有力,动中有情,动中有美,如何表现“动“感呢?必须针对不同竞技工程“动“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技巧进行拍摄。

A 用高速拍摄凝固运动瞬间。这种拍摄要特别注意动热的表现,以较快的快门速度固定住优美的动作。陈扬坤拍摄的?激浪高歌同心曲?,趣味中心是龙舟上的指挥者,你看他高扬手臂,挥动指挥棒,动作潇洒,富有力量感。被高速拍摄凝固的运发动划浆的手臂,全都是一种姿式,恰到好处地表现出协力同心共争先的赛龙舟主题。高速拍摄不仅固定住了优美的动作,而且又将激起的水花凝固在空中,增加了竞争的气势和画面的动感。

B 用慢速拍摄虚化动体。同样是拍摄龙舟比赛,黄雄飞选择了慢速拍摄,其作品?龙的传人?也取得了成功。作者以特写镜头,选取了几位奋力挥浆的运发动,用三分之一秒左右的快门速度抓取运发动迅速挥浆的动作,使画面上形成有规律的运动虚像,动感很强,也很有力度。

C 用追随拍摄强化动体。追随拍摄,是作者手持照相机紧随被摄目标等速移动的同时按动快门,与战士打活动靶时的射击动作很相似。这样,由于焦点随着动体移动其影像清晰,而画面中的静体那么变为虚像。这种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的画面,动感更为强烈。追随拍摄的方法有很多,实践中应根据目标的不同运动方向采用不同的追随方法拍摄。横向追随。这种方法适于表殃横向运动的民族况技活动,如赛马、赛骆驼等。竖向追随。这种方法适于表现上下运动的民族竞技活动,如跳板运动。竖向追随的方法并不比横向追随复杂,只是相机是向上或向下移动中拍摄。斜向追随。这种方法适于表现倾斜运动的民族技活动。如荡秋千运动。身着彩裙的姑娘踏着秋千飞向高空,背景的人群、树木呈斜向虚线,给人以秋千生风,人飞天空的感觉。纵向追随。这种方法是用镜头正面迎着动体,并随着动体的前进或后退移动焦点,同时按动快门。变焦镜头纵向追随最为方便。如果只有定焦镜头,通过移动机身也可到达变焦效果。纵向变焦会使静止的物体在画面上变为四射的线条,给人以浓重的“爆炸感“。 追随拍摄的方法还有几种,如旋转追随。俯角追随等等。每种方法只要运用得当,都能拍出方向性动感很强的作品。值得初学者注意的是,追随拍摄的速度一般都在六十分之一秒左右,所以一般的“傻瓜“相机是拍不出追随效果的。

夜晚拍摄民俗运动

我国有些民族的民俗活动是在夜幕降临后才开始的,如彝族的“火把节“,许多民族的“灯会“等。“火把节“的夜晚,每家门口都竖有火把,村口有公立的大火把,广场上人们燃起篝火和火把集会。拍摄这种活动的大场面,应尽量选择制高点,将相机固定在三角架上拍摄,为使场面轮廓清晰,可采用两次曝光的方法:天未完全黑时,以低于正常曝光 2-3 档的曝光组合拍下草场垛子的轮廓,等火把点燃后再以火的亮度正常曝光。在篝火场地拍摄时,要尽量拍出火光映照下的欢快气氛。有时要用闪光灯作辅助光拍摄,闪光灯应尽量加检红色,以使辅助光和火光色温相近,保持一定的现场感。

在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中,灯会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汉族在内的农历“正月十五闹花灯“,是我国最为广泛的灯会活动,还有满族的“放河灯“,有着 800

多年放灯历史的四川自贡市灯会及其它现代灯会等等。已成为广阔摄影受好者十分喜欢的民俗摄影题材。为便于表达,下面以流传较为广泛的“正有十五闹花灯“为主研究一下夜间拍摄要领。正月十五前后,我国许多民族的大街小巷都挂满了形态各异的花灯。公园里更是热闹。拍摄这种传统灯会,要表达传统特点。如花灯上常常设置一些灯迹,可拍下亮闪闪的花灯及猜谜人的情态。拍闹花灯,要表达“闹“的特点。传统灯会常常伴有歌队跳跃其间,他们身着传统艳丽的服装,手举各种花灯,摇来摆去,拍摄时应选一个较高的位置,用三角架固定相机,以尽量小的光圈和较长一些的曝光时间拍摄。

对较大场面的展示,可用广角镜头拍摄。拍摄时,用各种花灯本身的亮度进行曝光,一般无须加用其它辅助灯光。在取景构图时,须仔细选择真拍摄角度,利用各种灯的亮度使画面的明暗、轻重取得平衡。有时还可以借助彩虹镜、星光镜等进行拍摄,这些滤光镜能使色彩缤纷的灯更加迷人。现代灯会多用电照明,亮度较高,所以不必用太大的光圈。曝光用光圈 F8 和 F11 ,速度

1/15 或 1/8 秒即可。拍摄灯会中的人物活动,要解决好人物曝光和背景曝光的平衡问题,不能让人物淹没在黑暗之中。拍观灯人,一是靠现场彩灯的光,二是靠辅助光,但不能太强,假设人物离彩灯较近,可以不用辅助光。拍摄灯会最好不用“傻瓜“相机。因为它的光圈和速度是电脑控制,无法手动操作。其它的相机根本上都适合灯会拍摄。在灯会上拍摄,一般都使用彩色胶卷,这样能反映出灯会的缤纷色彩。可用 21 °日光型彩色胶卷,不必用灯光型彩色胶卷。因为,日光型彩卷表现低色温的灯光,画面色调呈暖调,有些偏红,有助于渲染灯会的热烈气氛,也为闪光灯补光提供了方便,因为闪光灯的色温与日光型彩色胶卷所适应的色温相符。

本文标签: 最全面佳能尼康单反摄影入门教程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