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1535857

2023年12月30日发(作者:)

大国战略俄罗斯国家兴衰规律及其对中国的影响转载 政治家的主观能动性发挥要受国家成长的特殊经历以及由此形成的国情所制约。通过对俄罗斯民族经历的两次帝国兴衰史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其中一些有规律可循的规律。认识和了解这些规律对于我们认识俄罗斯以及俄罗斯人认识俄罗斯国家①是有益的。 不言而喻自近世迄今的国际力量结构大体保持不变是这些规律成立的前提。所谓“大体不变”是指几个主体国家如美国、中国、俄罗斯等国家版图不发生被大规模改观的情况。在比如美国未崛起前俄罗斯的战略极限可伸至阿拉斯加但当美国崛起后它被迫只能收缩到白令海峡以西当日本崛起后俄罗斯又进一步向西面和北面收缩。版图是国家战略能力的物质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国际政治遵循合力原则。那么俄罗斯国家兴衰都有哪些规律可循呢本文从地缘政治与历史分析的视角试图能找出其中的些许规律。 俄罗斯国家力量的三级底线及其分布规律 俄罗斯民族从蒙古人那里汲取了巨大的扩张能量并因此赢得了世界最大的国家版图这个版图曾从波罗地海沿岸直抵阿拉斯加横跨东经20度到西经145度之间。但也正是由于这过于巨大的国家版图使俄罗斯人在历史上不堪重负以至从19世纪60年代后开始一次次后退收缩。收缩总是较多地发生在离其政治中心——莫斯科——较远的远东部分。俄罗斯比较自觉的因而也是和平的收缩发生在1867年3月30日俄罗斯和美国以720万美元成交正式签订了向美国出售阿拉斯加的协议。②在当时的俄罗斯看来出售阿拉斯加既赚了些钱又赢得了与美国基于共同反英立场的友谊。在此之后俄国便出现了被迫因而也是流血的收缩。先是1905年败于日本并被迫在与日本签订的《朴次茅斯和约》中让出其在朝鲜和中国的特权并将北纬50度以南的库页岛割让日本。1917年沙俄帝国解体从1918年初至1920年底苏维埃俄国在国内出现了分裂以及有外国武装势力支持的割据叛乱南方有克拉斯诺夫和邓尼金的叛乱在西北有尤登尼奇的叛乱同时德国军队继续盘踞在乌克兰、白俄罗斯和波罗的海沿岸一带东线还有“捷克斯洛伐克军团”的叛乱。从1919年始协约国又先后组织了三次以高尔察克、邓尼金、尤登尼奇为代理人从东、南、西三面对苏俄中心莫斯科进攻的大规模武装干涉。结果这些叛乱和干涉均被苏维埃政权领导的苏联红军所击败。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在对这次持续两年的大规模叛乱和干涉斗争中取得的胜利显示并证明了俄罗斯国家力量有其可以保得住且极难撼动的“基线baseline”即其范围大体就是从三个波罗的海国家以东到乌拉尔山以西南至高加索以北。具体说就是东经28度至60度北纬40以北的范围。笔者把这个基线称做一级底线。俄罗斯国家的扩张只是在这个基线上的伸展其战略收缩的终极底线则不会低于这个基线。这部分是其国家不可撼动的主权底线也是国家政治的生存基础。 1920年4月6日在列宁的倡议下苏俄政府在贝加尔湖以东成立了西伯利亚远东共和国。这说明当时的俄罗斯国家力量已不足以对贝加湖以东形成绝对控制。但是“国破山河在”对俄罗斯人来说只要能保住乌拉尔以西的战略基线即一级底线其国家力量就可能伸展到中西伯利亚地区继而就能威慑并由此守住东西伯利亚。换言之俄国版图中的东西伯利亚由于其与位于欧洲部分的经济政治中心太远与原子核最外围的电子一样属最不稳定的部分因而它的稳定是靠俄国的威慑力量而存在的。如果我们将这部分称做俄罗斯国家力量的三级底线那么在乌拉尔以东东西伯利亚以西的区域即西西伯利亚、中西伯利亚则属于俄罗斯国家力量能守得住的二级底线。历史上的俄国衰落总是从边缘的三级底线——远东表现出来而西西伯利亚、中西伯利亚地区则是靠欧洲部分的国家实力辐射作用而保存的——这与西藏、新疆之于中国东部中心地带的联系特

点十分相似。这就是说与俄国欧洲部分的特点正好相反俄国国家战略能力在远东部分并不具有可持续的攻势这正如1962年中国在西南地区对印度的自卫反击战中不具备可持续的攻势因而必须速战速决的道理一样。 历史研究表明俄罗斯的欧洲部分是整个国家的基础失去这部分俄罗斯国家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础。但同时也要看到正是俄罗斯拥有中西伯利亚、东西伯利亚的广阔空间这使其有了广阔恼铰宰萆钫夥炊黾恿硕砉说姆垂チα坎⒌窒说泄热缒闷坡胤ü⑾L乩盏鹿约岸角暗娜毡敬游鞫矫婊骺宥砺匏沟哪讯取A硪环矫嫖颐嵌远砺匏谷怂涤械恼飧觥罢铰宰萆睢钡囊庖逡膊豢煽浯蟆K勾罅置靼渍庖坏愕毕L乩沾蟊怪聊箍剖彼勾罅衷悸堑摹氨苣选钡氐悴⒉皇窍裱抢酱笠皇滥茄≡谠抖茄≡谟《取"垡蛭浪Φ氖贝延?9世纪初反拿破仑时的亚历山大一世所面临的形势不同20世纪的苏联如果失去欧洲且在日本已经崛起的情况下他也就不可能不失去远东。这也大概是他不可能在对德战争中仿效库图佐夫用大踏步后退赢得战争而是必须在莫斯科至斯大林格勒一线坚持抵抗到底的原因所在。 俄罗斯的扩张极限伸展规律 俄罗斯国家的扩张能力基本为其巨大的版图所销蚀其国家扩张能力的极限大体与其国家版图一致。从表面上看俄罗斯人在1619世纪初由西向东的扩张这几乎是蒙古人由东向西扩张的反弹和复制但蒙古人扩张的方向和区域是农业文明发达且人口密集的地区而俄罗斯人的向东扩张则地区基本是人烟稀少的地区因此俄国人在这个东进的过程中也基本没有遇到什么阻力并由此迅速完成了对这些地区的兼并。从16世纪初到19世纪初俄国人完成了位于东经90度的叶尼塞河至位于西经150度的阿拉斯加基奈半岛的兼并。但在这一时期俄罗斯人所扩张的版图与支撑这个版图的人口数量却极不匹配尽管在19世纪初俄国沙皇将乌拉尔以东的共计划1 200万平方公里的整个西伯利亚地区人口提升到了100万但与同期中国东北及蒙古地区人口达660多万相比其数量明显不足。④人口数量的不足大大削弱了俄罗斯在西伯利亚的控制力致使19世纪的俄罗斯成为在当时世界大国中唯一的其扩张极限在版图内收缩的国家有时这种收缩还如此急迫以致需要用行贿的方式来出让俄国的领土例如1867年俄国人主动贿赂美国人让其以720万美元购买了属于俄国的阿拉斯加。⑤。 此后俄国人不管是沙皇俄国还是苏联的版图基本就在我们目前看到的版图边界内外徘徊其目标都是为了获得暖港出海口。但不管其如何冲撞几百年来俄国的领土范围迄今也没有在向西方向走出过波罗的海向南方向走出黑海和阿富汗向东方向也未伸入西太平洋的东海尽管俄罗斯人在这些通往大海的道路上曾与自己的对手国家有过多次大规模的绞肉战式的反复拉锯和争斗。斯大林明白这一点当丘吉尔在“百分比协议”⑥中向他提出在希腊有90的控制权时斯大林则满口答应因为他明白自彼得大帝以来俄国人根本就没有冲出过黑海海峡而就在此前两年即1942年5至6月苏军还在黑海北岸遭到德军的攻损失惨重迫使苏军实行战略撤退。⑦因而斯大林明白黑海以南——遑论希腊——是他力所不及的地方。希特勒和罗斯福曾将印度丢给斯大林⑧他则笑而不接。因为斯大林也明白自彼得大帝以来俄国人的力量根本就没有冲出过阿富汗因而印度对他而言更是一道可望不可及的“天边彩虹”。一些史书将斯大林描写为世界扩张主义者而对这一观点做出具有源头意义“贡献”的则是1946年3月丘吉尔的“铁幕演说”和1947年7月凯南在美国《外交季刊》上发表的那篇导致半个世纪冷战的著名论文《苏联行为的根源》。⑨笔者认为斯大林在俄罗斯历史上其实是一位少有的谨慎之人。在整个二战期间他使用武力的范围始终不出苏联国境线太远。事实上整个二战中他

只是对入侵者德国真正用兵笔者认为1945年的对日作战算不上真正的战争。二战结束后他对出海口的诉求也只是希望通过南斯拉夫和中国分别在地中海和太平洋间接地获得出海口。尽管没有达到目的但他即使在最有利的条件下他也始终回避由苏联直接出兵去实现俄国获取出海口的战略目标。分析俄罗斯人自彼得大帝之后为出海口搏杀的历史斯大林知道出海口虽事关俄罗斯的命运但它是处于俄国战略能力极限之外因而是只能看得着却是摸不着的。尽管没有实现进入地中海和太平洋出海口的目标但在其治下的苏联却得到了波罗的海的出海口。 相反斯大林之后的苏联领导人却将手越伸越远为了牵制拉美赫鲁晓夫曾将手伸向古巴——这与2008年美国总统小布什越洋介入格鲁吉亚并遭俄罗斯反击的表现相似——即遭挫折后迅速收回。当时苏联尽管在古巴导弹危机中失去了“面子”但它没有失去“里子”正是这份古巴的经验又使赫鲁晓夫对越南问题采取了谨慎的不直接介入政策。为了进入印度洋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在将越南、印度及北印度洋沿岸的一些国家拉入“社会主义大家庭”后终于在1979年直接出兵阿富汗并试图以此敲开通往印度洋之门。其结果是即使在家门口动手勃列日涅夫苏联在阿富汗并没有得到任何便宜阿富汗战场似乎演成另外一场“越战”这又最终使苏联国力透支并由此于1991年底全面解体。至此俄罗斯人再次失去曾由彼得大帝和斯大林为俄罗斯争取到的波罗的海的出海口。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是俄罗斯人的扩张之手在历史上伸得最远的时期。但它不像赫鲁晓夫那样没有章法勃列日涅夫为突入印度洋做了极为充分的长期准备他将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印度洋两侧目的是为其最后一击即打通印度洋之路做好铺垫。他用间接即培养“代理人”的方式与美国展开全球争霸但其重点却是印度洋。例如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支持1979年越南入侵柬埔寨以及1972年印度肢解东巴基斯坦即孟加拉的行动。当这些工作铺展开来以后勃列日列夫便在阿富汗开始了俄罗斯人梦寐以求的打通印度洋之途的战争。这是除出兵即可斯洛伐克以外苏联在自家门口发动的一场针对美国——当然还有中国——的战争即使做了这么多准备即使战争地点也不远但由于其背后的对手是美国和中国因而苏联入侵阿富汗的战争便成了苏联的“滑铁卢”。 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1856年、俄国与日本争夺远东霸权战争的失败1905年、斯大林在朝鲜战争中的失算、赫鲁晓夫在古巴导弹危机中的退让、勃列日涅夫在阿富汗的失败以及这些失败给俄罗斯人带来的苏联解体等后果均证明这样一个与西方“马太效应”⑩不符而与东方老子“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哲理相合的规律即俄罗斯的扩张能力基本为其巨大的版图所销蚀其国家扩张能力的极限大体与其国家版图相吻合。在这个规律下俄罗斯国家版图与其扩张能力正好成负相关的关系即俄罗斯的扩张因其巨大的国家版图而不堪一击而大版图又使俄罗斯人的自卫即守土能力坚如磐石。 通过阅读历史我们不能不注意俄罗斯人的所有扩张攻势几乎都是尝试性的一旦决心实战其结果要么是俄罗斯人的退缩要么是俄罗斯国家的灾难沙皇帝国崩溃的引线点燃于1905年的对马海峡引爆于1914年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斯大林帝国的崩溃的引线点燃于1953年的朝鲜半岛引爆于1979年的阿富汗战场。勃列日涅夫时期对阿富汗的入侵是俄罗斯国家扩张历史中力度最大的一次其结果也是最惨的一次。如果说1856年俄国在克里米亚的惨败可以在对空旷的远东的征服中得以补偿并使俄国得以延续半个世纪那么在中国开始崛起苏联因此在远东没有任何扩张余地的时候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入侵阿富汗则使其在此后只延续了十多年便轰然解体。 三 俄罗斯国家的绝对目标及其悖论 俄罗斯人似乎是当年蒙古人的再造。不同的只是俄罗斯民族国家诞

生的地方正是蒙古帝国结束即蒙古人扩张极限的地方。由于西面对手的强大俄国诞生的起点即底线基线也不幸地成为了俄罗斯向西继续扩张的极限这似乎是对俄罗斯在蒙古统治下所经历的苦难的有意补偿蒙古人衰落后在东方留下的巨大的几乎没有对手的政治真空地带又为俄罗斯折头向东的国家扩张运动提供了现成且无需太多苦战就可得到的巨大空间。 然而俄罗斯民族毕竟不是中世纪的蒙古部族它是与欧洲工业文明同步成长起来的近代民族。彼得大帝在俄国最接近进入波罗的海的地方建起了彼得堡这意味着俄罗斯人决意不走蒙古人的陆上帝国的道路而要走英法式的海上帝国道路。 与明治大帝给后来的日本戴上一顶看似“正确”却让日本人顶不起的以“大东亚”为目标的帽子的后果一样彼得大帝这一目标选择也在俄罗斯人面前降下一块无力推开且必须终生顶着的巨石并使他身后的俄罗斯人陷入终不能解脱的“西绪福斯”悖论之中。11 行百里而半九十功亏一篑是西绪福斯的天定命运这似乎也是俄罗斯人的天定命运。俄罗斯的版图如此深远地嵌入内陆以至每当俄罗斯人接近其海洋目标时他们也就耗尽了力量。 俄罗斯在诞生之初就面对着一个空旷的东方而彼得大帝给俄罗斯又定下了一个必须进入大海的目标。这与美国诞生之初的形势既相似又不相似美国独立之初就面临着一个空旷的西部地区但美国由于其所处的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完成西部扩张之后尤其是完成了南北统一之后美国也就获得了在北美洲的主体地缘政治板块位势。也就是说此后的北美洲大陆没有一个能与美国构成同级别对称较量的国家。面对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漫长海岸线又使美国天然成为一个海洋国家。俄罗斯国家在打通西进大西洋和南进地中海、印度洋的道路上受到了英法等强国强有力的拦截这迫使俄罗斯国家向着太平洋奋力扩张并由此形成过于巨大的陆上版图。由于俄国陆地版图过于巨大以至它必须应付的对手过多战线过长且地域分布广泛这就反倒对俄罗斯容易形成巨大的且广泛的力量牵制并使俄罗斯与西绪福斯一样有了越扩张就越脆弱的特征。特别是扩张至其极限的俄罗斯最易受到来自边缘地带的强国攻击。 对于俄罗斯国家来说这样就产生了一种悖论为了弥补其本身的脆弱并避免外来攻击俄罗斯国家只能尽力扩张其版图而越扩张其对手就越多因此产生的力量消耗也就越大。 俄罗斯面临的欧亚大陆与美国面临的北美大陆不同欧亚大陆对俄罗斯来说几乎是无限大因而也是不可能完全控制得了的大陆。马汉说“在俄国境内只有距离本身以及自然环境带来的阻碍可以限制力量运动的自由与充分程度。”12过大的版图——与过胖的道理一样——恰恰成了俄国自由调动自身力量的包袱。为了弥补其地缘政治上以“有限对无限”的天然缺陷俄罗斯国家只有用帝国体制及与之相适应的培养代理人的方式辅之以均势的方法实现其战略意图。但帝国体制也有其不可克服的“西绪福斯”缺陷即不能让属国坐大因为属国坐大意味着霸主国家将对其失去控制但属国不强大霸主国家又不能实现自己的扩张目标——这与美国要称霸世界面临的既要控制世界又无力控制世界的尴尬处境一样这样便出现这样一种带有规律性现象即欧亚大陆国家的大小与距离俄罗斯中心远近成反比离俄罗斯国家中心的距离越远的国家版图就越大并对俄罗斯越具离心倾向比如西面的法国、西南面的土耳其、南斯拉夫甚至阿尔巴尼亚以及东南面的中国就是这样的国家。 正是上述近乎天体物理力学的规律致使俄罗斯从彼得大帝以来迄今面对近在眼前的出海口只能徒唤无奈。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俄罗斯人从上帝那里得到了太多的土地那它便不可能从上帝那要到太多的海洋。 俄罗斯人注定与大海无缘。在此需要提前预警的是鉴于“北极冰盖在最近30年以每年1520的速度缩减”以及“北极冰盖迅速变薄缩小日

益减少的海冰增加了北极航运和资源开采的可行性”等现实变化13作为“北极航道”主体并横亘于漫长的俄罗斯北方边境的“北方海航道”14将在世界物流运输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2004年11月第四届北极理事会推出《北极气候影响评估》报告指出北极冰盖在最近30年来以每年1520的速度缩减在中心区甚至达到40。报告估计到21世纪末北极夏季将出现无冰现象。如果这一预计成为事实那么这与苏伊士运河的开通和北美加利福尼亚的金矿发现曾对世界产生的巨大影响一样将再次动摇现有的世界地缘政治的力学结构并对俄罗斯地缘政治特点及建立其上的国家安全环境产生重大压力。与澳大利亚南方没有工业大国存在的地缘政治条件不同沿北极航线的均是欧美工业大国因而北极气候变暖在使俄罗斯直通大洋的暖港数量增加的同时也必然引起英美国家与俄罗斯在北极航线控制权及沿线资源开采权上的冲突增多。正如苏伊士运河的开通必然引起英法国家与俄罗斯在地中海的争夺与冲突一样北极航线的解冻将使俄罗斯在历史上破天荒地不得不面临来自“四面八方”的安全压力并因此大大改变俄罗斯的国防结构这与曾为中国安全提供绝对保障的东海在被拥有蒸汽动力和远航技术西方人征服后所引起的中国安全“后院起火”及中国海军由此出现的情形非常相似。鉴于俄罗斯人口增长速度过于缓慢以及北方边境的过于漫长这种新产生安全压力对未来俄罗斯来说——与中国相比——将是难以承受的。鉴于这些变化目前尚属未来学意义上的推算因此笔者在此只是提出上述问题并没有将这些问题纳入本文的研究主题。 四 俄罗斯兴衰的地缘政治路线图 俄罗斯国家历史迄今经历了沙皇俄国时代和苏联时代的两次从崛起、到帝国形成再到帝国解体的过程。这两次从崛起到解体大体遵循着同一路径。 具体说来就是俄罗斯的命运为海而兴也为海而衰。为了进入大海彼得大帝在距波罗的海出海口最近的地方建立了彼得堡为此波罗的海东岸三国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的命运就成了俄罗斯国家命运的一部分。为了进入波罗的海俄罗斯人就必须征服和控制芬兰湾南北两岸的芬兰和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三?721年俄国占领爱沙尼亚、拉脱维亚1815年俄国借拿破仑战败之机兼并立陶宛1809年俄国吞并芬兰这种征服的完成也使俄罗斯人具有了初步崛起的条件。 但是仅波罗的海还不足以使俄国自由地进入大西洋因为大西洋是世界海上强国——英国的势力范围。北面过于寒冻因而不利于人类生存的北冰洋使俄罗斯向南扩张中没有后顾之忧这是俄国地缘政治的特点和优点但这一优点又带来因版图过大而使俄罗斯国家对外扩张能力过小的缺点。与征服波罗的海三国的结局一样从彼得大帝之后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发动的十多次为夺取黑海海峡和巴尔干地区的“俄土战争”15的失败证明征服黑海北岸后的俄罗斯国家扩张力已释放殆尽并无力进一步打破英法的围堵而自由地进入地中海。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是俄罗斯人为打通地中海通道所做的几乎是国家总体战规模的尝试。俄国在这场战争中的失败使俄国真正明白了黑海海峡是位于俄国国力极限之外即力所不及的地方。克里米亚战争后俄国人的入海目标进一步由地中海向印度洋转移。 从1846年到1907年间俄国和英国的折冲战场从地中海北岸转移到印度洋北岸——这与勃列日涅夫时期的中亚政策相似。从克里米亚战败后沙俄在其他方向采取战略收缩——为此曾于1867年将阿拉斯加出售给美国——的同时俄国在中亚地区与英国的争夺由守势转入攻势。 1838年英国入侵阿富汗。同年8月英军攻陷喀布尔。在俄国的暗中支持下阿富汗人展开游击战争迫使英国于1841年12月签订撤军条约1842年英军复克喀布尔再遭重创后彻底退出阿富汗。1873年沙皇大举进攻并占领希瓦汗国。英国则立即跟近于

1878年11月第二次出兵阿富汗。与20世纪80年代美国支持塔利班反对苏联入侵的情形相似在俄国暗中支持下阿富汗人民起义并开展游击战争迫使英军于1881年退出阿富汗。俄国针锋相对于1884年占领阿富汗边境很近的莫夫1885年占领旁吉德村与阿富汗发生军事冲突俄英战争一触即发。英国首相格莱斯顿向议会提出拨款1 100万英镑的要求并计划由黑海进攻俄国。俄国政府闻讯迅速做出反应并获得了德奥及法国的支持迫使英国妥协。1885年5月英国占领朝鲜巨文岛准备一旦俄国向印度洋突进并由此引发英俄在中亚的冲突英国就在远东地区牵制俄国——这一策略后来为1902年1月30日英国和日本签订的同盟条约所代替。1885年9月俄国和英国妥协双方签订《伦敦议定书》在牺牲阿富汗的基础上达成了划分阿富汗边界的原则。1887年俄国与阿富汗签订条约确定俄国和阿富汗的边界暂时缓和了英俄两国在中亚的矛盾——大概也是由于对这半个世纪的历史教训的熟知当希特勒和.

本文标签: 俄罗斯国家俄国扩张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