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1531734

2024年1月6日发(作者:)

第三单元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课题

第二课时 比大小

课型

新授课

内容分析

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是在前面学过的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多少”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节课学生通过摆图形的实践活动,用符号(大于号、小于号、等于号)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同时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

认识符号“>”“<”“=”,知道这些符号的含义,会用符号。描述5以内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整理三种水果学具,探索出由比较物体数量的多少到比较数的大小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习的兴趣,养成规范书写、积极表达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符号“>”“<”“=”,会用符号来描述5以内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符号“>”“<”“=”的含义,会区分“>”“<”。

教学准备

课件,9只猴子、3个桃、2根香蕉、4个梨的图片。

教学媒体选择

PPT

教学活动

提问,师生讨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教科书P17情境图。

师:小猴子们到野外聚餐,仔细观察,图中都有些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图中有猴子、桃、香蕉、梨,也有的学生会说出猴子及各种水果的数量。

师:图中有几只猴子?几个桃?几根香蕉?几个梨?请大家数一数、写一写。

图中有3只猴子,3个桃,2根香蕉,4个梨。

师:想一想,每只猴子吃1个梨、1个桃、1根香蕉,这些水果够分吗?

引导学生说出要想知道每只猴子吃1个梨、1个桃、1根香蕉,这些水果够不够分,就是要把猴子的只数与水果的数量进行比较。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比大小。[板书课题:比大小]

二、设疑探究,学习新知

1.学习“=”。

师:1只猴子吃1个桃,桃够分吗?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可能会说:用数数的方法来比较。猴子有3只,桃也有3个,猴子和桃的数量同样多,所以桃够分。

师:请你摆一摆,排一排,让别人一眼就看出猴子的数量与桃同样多。

学生操作,让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来摆猴子与桃的图片。

大多数学生有了前面学习“比多少”时的经验,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摆一摆,并且说明1只猴子对应1个桃,没有多余的,我们就说猴子的数量与桃同样多。

师: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大家看,左边的3只猴子可以写成几?右边的桃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左边写“3”,右边也写“3”)猴子的只数与桃的个数有什么关系?(同样多)对,3和3同样多,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同样多呢?

学生可能回答:3=3。(板书“=”)

师:“=”是等号,等号是两条一样长的线,表示这两个数相等。

带领学生读一读:3等于3。(板书:等于 读作:3等于3)

教师利用展示台在教科书P17的日字格里示范书写“=”,学生模仿,强调写的时候要把两条线画得均匀且一样长。

师:仔细观察,等号两边的数有什么特点?

学生可能回答:等号两边的数相等;等号两边是两个相等的数。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指出,可以用“=”表示相等。将“3与3同样多”等写成“3=3”,并讲解“=”的读写法,让学生感受到使用“=”的合理性和简洁性,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

2.学习“>”。

师:每只猴子分1根香蕉,够吗?你能想办法用一个式子表示吗?可以自己动手摆一摆哟!

学生操作,让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来摆猴子与香蕉的图片。

预设1:不够,因为3只猴子比2根香蕉多或者说2根香蕉比3只猴子少。

预设2:因为猴子比香蕉多,所以不够分,3比2大,可以用3>2来表示。

学生在汇报时可能表达不清楚,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明确:因为猴子比香蕉多,3比2大,所以每只猴子分1根香蕉是不够的,我们还可以用“3大于2”来表示。(板书:3>2)

师:“>”是大于号,它读作“大于”,跟着我读一读:3大于2。(板书:大于号 读作:3大于2)

师:请你观察,大于号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呢?

学生可能回答:大于号的左边开口大,右边尖尖的;大于号的左边是较大的数,右边是较小的数;大于号的开口对着较大的数,尖角对着较小的数。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大大嘴巴对大数,尖尖旁边是小数。你会写“>”吗?和老师一起来写一写吧!

教师利用展示台在教科书P17的日字格里示范书写“>”,学生模仿。

3.学习“<”。

师:每只猴子分1个梨,够吗?你能想办法用一个式子表示吗?

先让学生摆一摆,用自己的语言交流,再引导学生学习“3<4”。

预设1:猴子有3只,梨有4个,猴子比梨少,所以梨够分,梨多出来了1个;猴子摆了3只,梨摆了4个,猴子和梨一一对应,猴子比梨少,所以梨够分。

预设2:3比4小,4比3大,所以梨够分。

如果学生可以说出“4>3”的式子,让学生说明表示的意义,教师补充;如果学生说不出,教师说明4比3大,反过来说明3比4小,我们还可以用“3小于4”来表示3比4小。(板书:3<4)

师:“<”是小于号,读作“小于”,跟着我读一读:3小于4。(板书:小于号 读作:3小于4)

师:仔细观察,小于号有什么特点?小于号两边的数又有什么特点?

学生可能回答:小于号的左边尖尖的,右边开口大;小于号的左边是较小的数,右边是较大的数;小于号的开口对着较大的数,尖角对着较小的数。

师:你会写“<”吗?和老师一起来写一写吧!

教师利用展示台在教科书P17的日字格里示范书写“<”,学生模仿。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学习从具体物品中的比较抽象到数的大小比较,进一步体会“>”和“<”的含义,感知符号的数学功能。

4.区分“>”和“<”。

(1)区分两种符号。

指导学生用手势表示不同的符号,教师说名称,学生用手势表示,或者教师说名称,学生用小棒摆出“>”和“<”。

师:“>”和“<”很相似,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你有什么好方法能区分它们吗?

学生可能回答:相同点是“>”和“<”的开口都是朝着较大的数。不同点是大于号开口在左,小于号开口在右。

(2)利用儿歌记忆符号。

师:请你观察前面三道式子,小组讨论,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可能回答:“=”表示左边的数与右边的数同样多,“>”表示左边的数比右边的数大,“<”表示左边的数比右边的数小。

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示儿歌帮助学生记忆。

三、巩固应用

1.完成教科书P17“做一做”第1、2题。

第1题:让学生先用手势表示两种事物数量的大小关系,完成后再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填,最后读一读这几道式子。

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互相交流,指名回答说说为什么用这个符号。

2.完成教科书P18“练习三”第3、4题。

第3题:先让学生明白“数一数,比一比”的意思,指导学生弄清题意后,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交流分享,找出错例进行订正。

第4题:先数有几头大象,然后借助“你还想数什么”的问题,让学生自选动物数一数,教师及时观察学生数的过程,看学生是否掌握有序数1~5各数的方法,并及时评价。

3.完成教科书P19“练习三”第6题。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

学生可能因为不理解题意而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首先让学生读懂题目要求,明确:要根据文字的意思,先用涂色的方式表示两种图案的多与少,再用符号表示两种图案数量的大小关系。最后一小题有多种答案,涂1个、2个、3个都是正确的。

4.完成教科书P19“练习三”第7题。

独立观察并思考,再填空。

师:比较“4>2”和“2<4”,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感受:两个数的位置不同,所用的数学符号就改变了,但两个数的大小关系不变。

5.完成教科书P19“练习三”第8题。

学生独立观察并思考后,与同桌交流完成。

学生按珠子颜色的变化规律给最后一个珠子涂色,最后再数出有4个黄珠子、4个绿珠子。引导学生说出4=4。

6.完成教科书P19“练习三”“思考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再集体汇报。

教师有意识地激发矛盾,引发讨论。引导学生得出答案:他说的不一定对,关键是看篮子里有没有桃。如果他的篮子里一个桃都没有,他说的就是错的;只要他的篮子里有一个桃,他说的就是对的。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比较数的大小,认识了哪些新的符号?你能说说这些符号的意思吗?怎样区分大于号和小于号呢?

学生可能回答:“>”“<”和“=”。相同数比大小用等号;不同数比大小,用大于号或小于号。

板书设计

比大小

3=3 3>2 3<4

等于 大于号 小于号

读作:3等于3 读作:3大于2 读作:3小于4

作业设计

完成《核心课堂》/《一本好卷》本节课习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教师没有停留在知识表面,而是注重挖掘蕴含在知识深处的思想方法。让学生对简单知识背后的思想方法有所思考、有所感悟,从而对学生的后续学习产生积极影响。这节课渗透的数学思想有:一是符号化思想,学生先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比大小的结果,教师再引入数学符号,并让学生感受到符号的合理性和简洁性;二是化归思想,当有多种水果摆在面前时,一种一种地考虑,这本身就是化复杂为简单的化归思想的运用;三是一一对应思想,在比较的过程中,这种思想充分展露。教学中发现有的学生在说的时候知道谁大谁小,写“>”和“<”的时候却写错了,这需要有一个慢慢熟练的过程。

本文标签: 学生教师符号猴子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