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1533920

2024年1月16日发(作者:)

研究与交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闻报道失范研究——以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报道为例◎彭 怡(贵州民族大学,贵州 贵阳 550025)摘  要: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作为专业信息生产者的媒体出现了新闻失实、滥情报道、常识性错误等新闻报道失范行为,未能真实、准确地对疫情信息进行报道,造成受众信息获取难度增加,加重了“信息疫情”。本文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失范报道为例,探析疫情期间新闻报道失范行为的原因以及改进建议,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的报道提供启示。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报道失范;信息疫情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1)03-0135-02信息疫情(infodemic)一词由信息(information)和流行病(epidemic)组合而成,意味着线上和线下的信息过剩,包括蓄意传播错误信息以破坏公共卫生应对措施,推进团体或个人的替代议程,让人们在需要时反而难以找到有价值的信息[1]。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新闻报道出现了新闻失实、滥情报道、常识性错误等新闻报道失范行为,传播了错误信息,引发了不良社会行为。既有研究大多着眼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报道的特点、媒体的作用,对于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新闻报道失范的研究较少。本文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失范报道为例,探析疫情期间新闻报道失范行为的原因以及改进建议,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的报道提供启示。一、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新闻报道失范行为(一)事实核查制度缺位导致新闻失实西方的“事实核查”(FactChecking)制度是指一些媒体为了确保所刊载、发布的事实准确无误,而设立专门的事实核查部门和专业的“事实核查人”(Fact-Checker),以便对媒体的内容生产进行严格把关与管理[2]。坚持事实核查制度有助于减少报道错误,保证报道质量,从而维护媒体公信力。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人民网发布了题为《中科院研究发现: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的一则新闻。新闻发布后,各路官方媒体、自媒体、营销号大量进行转发,基于新媒体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传播影响力强的特点,一时间群众争先恐后地购买双黄连。2020年2月3日,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张伯礼院士在湖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指出,不主张将双黄连作为预防用药[3]。由于新冠肺炎病毒的突发性、未知性、高传染性,受众对于此类新闻具有急切的需求与较强关注度,新闻报道建构了受众对新冠肺炎病毒的认知,影响着人们的言行举止,此时一旦媒体在报道时忽视科学性、真实性原则,就会造成社会恐慌,引起不良社会行为。双黄连事件中,对于“抗疫药物——双黄连”人民网工作人员未寻求专业人士进行咨询核实,缺乏对该信息的深入核查检验,未做到全面、准确、细致地对信息进行报道呈现,不仅损害了科研所的名誉以及科研成果,还导致新闻报道失实,引发群众哄抢行为。(二)滥情煽情报道消解媒体专业性《现代大众传播媒介概论》的作者希伯特和《阐释性报道》的作者麦克道格尔都提出新闻价值的要素应为及时性、接近性、显著性、重要性和人情味[4]。“人情味”要求新闻工作者在报道过程中追求与受众之间达到情感共鸣,以提升报道的传播效果。疫情期间,媒体为了稳定民心、促进社会和谐,从情感角度出发报道了许多感人的英雄事迹。甘肃日报旗下微博“每日甘肃网”发布了题为《剪去秀发,她们整装出征》;人民日报微博发表了《87岁老人为抗疫捐出20万》。报道英雄事迹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公众抗疫的信心,但过度报道“英雄”事迹,建构“英雄”形象不仅违背了以人文本的原则,缺少人文关怀,还会造成公众反感。新闻煽情是一个需要辩证看待的问题,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的特殊时期,媒体有责推进社会和谐,而过度追求人情味选择煽情报道,则会导致煽情报道变味为滥情报道,过分消费受众情感。(三)时效原则至上触犯常识性错误随着信息技术的革新换代,传播速度日益增长,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时效性是新闻脱颖而出的重要要素之一。但媒体市场化的不断深入造成了媒体经营压力的增加,近年来出现了不少由于追求时效性而忽略新闻事实的问题报道。在新冠疫情肺炎期间,辽宁卫视《第1时间》节目在播报沈阳天气时显示了2月29日、2月30日、2月31日;湖北卫视新闻报道中将一名援鄂医务人员信息标注为“江苏省合肥市”。为了“抢”新闻,争夺话语权,媒体工作者未对新闻内容进行细致审查,出现了此类低级错误。作为媒体,除了核查新闻事实的真实性以外,新闻内容的文字、语序、逻辑都应层层过滤、再三检查,以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准确、科学,避免出现低级错误、常识性错误。这种错误不仅会引起受众对该新闻的怀疑度,损害信息原有的价值,影响新闻的传播效果,也会造成受众流失,媒体公信力下降,损害媒体的权威性,动摇媒体的社会地位。收稿日期:2021-1-11作者简介:彭怡(1998—),女,侗族,贵州铜仁人,贵州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2020级在读硕士生,主要从事生态文明传播研究。第 5 卷 总第 123期 135

传播力研究

RESEARCH ON TRANSMISSION COMPETENCE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何做好新闻报道(一)完善事实核查制度,建立新闻打假平台由于互联网的普及、新闻发布门槛的降低,企业、个人均能使用社交媒体进行信息分享与发布。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成千上万条信息涌入人们生活,疫情的不断蔓延以及谣言的流传加剧了公众的恐惧心理,此时媒体便成为公众心中的“指南针”与“定心丸”。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媒体应坚守事实核查制度,坚持信息深加工,对新闻素材进行深入核查与质询。针对专业性较强的信息应向相关领域专家进行求证,并将专业内容以易读易理解的形式无误地进行呈现。媒体要履行好“把关人”的职责,在新闻加工过程中层层把关以保证新闻报道的正确性、科学性、客观性。事前严格把关有利于减少报道失范行为,事后及时更正有助于遏制虚假错误信息的传播,维护媒体的名誉。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信息疫情”的暴发是难以避免的。为了提高有效信息的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引导力,减少谣言的产生与传播,维护信息环境的秩序,为公众创造良好的信息环境,媒体应加大力度建设新闻打假平台与新闻求证平台,如腾讯新闻推出的“较真”平台,针对谣言、问题新闻以及用户的提问,平台会严格进行调查、核验并公布结果。(二)坚持新闻专业主义,提升新闻报道水平新闻专业主义的主要诉求为客观、中立、独立,选择处理报道内容时应尽可能避免主观情感和意见的干扰、采取不偏不倚的公正态度、有独立的判断和表达,不为政治和经济权势所左右[5]。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媒体必须始终坚持新闻专业主义,将客观、公正、科学、真实报道新闻的任务放在首要位置,保障受众的知情权。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避免过度追求人情味与时效性的煽情报道、错误报道,避免主观情绪介入的媒介审判,媒体应坚持通过高质量的新闻报道,保证社会秩序,安抚公众情绪。除了坚持新闻专业主义,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媒体应完善自有媒体渠道,改进内容呈现形式,做到多渠道联合发布新闻、多元内容提升传播效果。除了在情感上与受众达到共鸣增加心理接近性,也可利用新兴技术,提升报道的互动性、趣味性、参与性与受众交流沟通。如财新网的作品《新冠逝者:献给疫情中离去的生命》用上千条死亡数据搭建成一座纪念馆,用花瓣的形式缅怀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离世的每一个人[6]。此类报道不仅具有较强的心理接近性,保证了新闻的人情味,与受众达到了情感共通,还体现了媒体工作者的创新思维与专业水平。(三)注重人文关怀精神,增加建设性新闻随着媒体竞争的日趋激烈和报业改革的深化,当前一些136 传播力研究 2021年03期媒体已经开始重新定位,纷纷采取多种方式增强亲和力。增强亲和力的实质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精神[7]。坚持人文关怀指在新闻报道中坚持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主体地位。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媒体应把握好报道的“温度”,在追求真实的同时追求善良,拒绝泄露个人隐私的侵权报道、消费公众情感的滥情报道,坚持尊重公众的个人情感与隐私,做好正能量报道,提升社会凝聚力。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凯伦·麦金太尔教授认为,建设性新闻是回应社会问题的、严谨的、基于事实的报道,以事实论证事情是如何发生的,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从而增加公众信心[8]。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媒体一方面应加大建设性新闻报道力度,及时准确地传达政府发布的政策,积极提出有价值的方案与策略,加强正面报道,缓解公众的负面情绪;另一方面,媒体要履行“社会公器”的职能,保障受众的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重视共同参与,听取各级群众的意见并积极进行解答,为心理抗疫成功贡献力量。三、结语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不仅现实世界爆发了大面积疫情,信息环境也出现了“信息疫情”,涌现出大量谣言以及虚假新闻,这不仅加大了公众获取真实信息的难度,还引发了诸多不良社会影响。此时,作为信息专业生产者的大众媒体无论是从专业性还是媒体工作者的个人品格,都应确立严格的要求与标准,杜绝报道失范,为公众创造良好的信息环境,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媒体应坚守自身的职责,多渠道及时、准确、有效地发布新闻,保证受众的知情权,增加建设性报道数量,减少社会恐慌。并且,媒体要加强专业能力,在确保人文关怀与新闻真实的基础上结合“智能+”技术创新传播手段与新闻报道形式,提升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增强社会凝聚力。[1]年度传媒伦理研究课题组,刘鹏,方师师,王侠.2020年传媒伦理问题研究报告[J].新闻记者,2021(1):3-22.[2]王君超,叶雨阳.西方媒体的“事实核查”制度及其借鉴意义[J].新闻记者,2015(8):21-26.[3]刘阳.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张伯礼院士:不主张将双黄连作为预防用药.[J/OL]./politics/2020-02/04/c_,2020.[4]徐强.新闻煽情——新闻报道的第二种表达[J].新闻知识,2009(6):47-48.[5]谢金文.新闻的作用与新闻专业主义、专业精神[J].青年记者,2020(16):46-47.[6]澎湃新闻(2020).《2020疫情数据报道分析报告》.检索于/newsDetail_forward_9182883.[7]李玫.媒体如何体现人文关怀——以《北京青年报》的报导为例[J].北京社会科学,2005(1):82-86.[8]张月英:《何为建设性新闻》,《社科院专刊》2019年第11期.

本文标签: 报道新闻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