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1532128

2024年1月21日发(作者:)

幼儿园中班娃娃家案例分析

中班娃娃家案例分析

第一篇: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最能发挥主体性的活动,也是幼儿以自己的一种独特的方式来认识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在游戏中孩子们与同伴商议角色分配、模仿各种角色的活动,这就促使儿童不断地认识自己,协调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提高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中班幼儿与小班幼儿相比在游戏中游戏兴趣显著增强,非常喜欢模仿,他们能够自己组织游戏、自行分工、扮演角色等,游戏情节丰富、内容多样化,语言学习能力大大提高,还出现了以物代物等替代行为,表征水平有了提高。幼儿将平时所观察到的大人的行为在游戏中得到实践,并掌握社会行为规范和人际交往之间的守则,在游戏中反映了生活中角色的关系,所以更有利于幼儿创造性,愉快性的对社会准则进行学习。

案例描述:

情景一:

游戏开始了,在娃娃家里有的做“爸爸”,有的做“妈妈”,孩子们认真、投入地扮演着各种角色。“妈妈”忙碌着,一会儿抱抱娃娃,一会在阳台摆弄植物浇花浇水,爸爸在厨房间切菜。突然爸爸叫了起来:“啊呀,宝宝尿床啦!妈妈你快来呀。”妈妈抱起了娃娃说:好像拉大便了,宝宝肚子不舒服,是不是感冒了?““妈妈”又从娃娃的小床上拿起了一条小被子,使劲地抖了两下,接着把小被子堆在了桌子上。爸爸也拿来了尿片、替换的衣服,桌子上摆满了衣服、裤子。我有点生气了,平时再三强调“爸爸”“妈妈”们要整理好娃娃家的物品,今天怎么又乱放了呢?刚想上去制止,妈妈主动上前对我说:“我们家宝宝尿床了,把衣服、裤子和被子都尿湿了,等会被子要晒一晒。”原来如此,“但是光晒晒是不行的,宝宝的脏的东西还在上面呢,要洗洗后再晒就干净了。”“妈妈”听了我的话,又开始忙碌清洗起来。爸爸、哥哥也在一旁帮忙整理。忙的比亦乐乎。

情景二:

今天,我去娃娃家作客了,刚坐下爸爸就倒了一杯茶,说请喝茶。妈妈也倒了一杯茶送到我的嘴边,哥哥拿了一个碗端到我面前说:我倒是饮料,是用橘子做的饮料,爸爸连忙改口说:“我是用棃煮的水,可以润肺,现在雾霾,你喝我的水。”我连忙说:“这水是热的还是冷的?”“哦我放在微波炉里转过了,现在是冬天,要和热的饮料”我连忙表示了感

谢。此时,我看见娃娃家的桌上放满了菜,热情的妈妈说:“我们今天吃石锅拌饭,还有韩国烧烤。”哦那我今天要在这里吃饭了,今天韩国烧烤都有些什么东西,放在哪里烤呢?“孩子们仿佛受到了启发,大家争着把家里整理了一番。爸爸还说:“妈妈你在家里做石锅拌饭,我去买菜,哥哥你去买烤的东西。”几个孩子非常兴奋,哥哥到建筑角拿来了木头做烤炉,爸爸买来了许多的菜,妈妈和姐姐一起做石锅拌饭。大家围在一起开心吃起了韩国烧烤……

情景三:

孩子们一听游戏开始,纷纷选择自己喜欢的区域玩起来。栾佳琪、陈熙晋来到娃娃家做“妈妈”和“爸爸”,只见栾佳琪妈妈抱着娃娃在沙发上休息,对爸爸说把电视机开开来,我要看电视,爸爸连忙拿来了盒子做电视,“我在抱娃娃,你把遥控器给我,我自己来调频道”爸爸看了一看。找了一块小积木递给了妈妈。”“你看电视我带娃娃出去散步。”“爸爸”抱起娃娃,刚想出门。就在出门那刻,我说:“爸爸,你的娃娃还没有穿衣服呢,今天天气可冷了。”妈妈听到了,也说着“你还没给娃娃穿衣服呢!”在提醒下,“爸爸”“妈妈”都开始给娃娃穿起衣服来了。妈妈拿起了裤子,给娃娃穿,一会儿就穿好了,自豪的说:“娃娃的裤子穿好啦!我出去了”妈妈在家也不看电视了,到厨房间忙碌起来,看见家里还没有买菜,于是拿起了积木,打电话通知爸爸快点回来,晚上家里要有客人来了……。

情景四:

角色游戏开始了,娃娃家中的妈妈、奶奶抱着娃娃坐公交车去玩了,爸爸到理发店中请理发师给自己打扮,超市里购物的人也络绎不绝,孩子们在投入地玩着游戏。娃娃家里没有了,有几个客人就自己

走了进去,来到厨房,从碗橱里拿出切菜板,拿起菜刀,对着青椒切了下去,青椒裂成了2半,放进锅子,打开煤气灶,像模像样的炒起菜来。一会儿,爸爸回来了,我也做客人来到了娃娃家,我问爸爸:“他是谁呀?”“他是我们家的客人。”“那么他怎么随便就走到娃娃家呢?你们家怎么没有门呢?”爸爸看了一看,发现家里真的没有装门,于是他来到了建筑工地,请来了建筑工人帮他装门,只见建筑师用积木搭了拱门代替了娃娃家的们,从此以后,娃娃家创造了各种各样的门。每一次都有不一样门陪伴孩子们游戏。

观察记录的归纳

中班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角色意识,不是停留在简单得玩具摆弄上,在游戏中有了自己的想法。对社会角色的任务及行为特点把握基本准确,与各角色之间的合作、协调处理的比较适宜。从他们会招待客人,像端茶、请吃饭、打扫房间、照顾宝宝等等,都反映了他们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活动中语言的交流也很丰富。娃娃家的人经常会用语言交流,推进游戏情节的发展。因此,教师也可以作为一个参与者,扮演一个角色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中,

通过与幼儿之间的互动起到推动游戏发展的作用。并巧妙地推进同伴之间的交往。从以上四个游戏小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出,中班幼儿已经开始出现使用替代物。虽然幼儿的替代行为很初浅,但也能从个别行为中看出幼儿思维的变通与灵活性。对物体进行简单改变后再用以替代——创造性想象有所发展。如,同样用一块积木,不仅可以做成遥控器,还可以替代成手机;制作成烧烤炉。所以我们老师所要做的就是:在游戏的过程中我们要为幼儿提供一段时间,让幼儿把游戏中的过程体验、有创意的想法及做法等讲出来,通过幼儿之间的讨论,引导幼儿以他们自己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分享经验。

思考与分析:

从活动中可以看到,孩子们的游戏水平在不断提高,具体表现在:

1、角色意识增强。

从各个片段的观察可以发现,孩子们的角色意识明显增强了,分析原因:

1)经验的层层累积。通过几个月的经验积累,孩子们积累了各种角色的经验,如:妈妈要照顾娃娃、买菜烧饭,爸爸要打扫房间整理衣物等,能将角色与行为进行匹配。如:情景四中的爸爸知道家中门坏了,请来了建筑师帮忙建造一扇门。情景二的爸爸会分工,他会安排妈妈在家里做石锅拌饭,我去买菜,哥哥你去买烤的东西。”

2)教师的有效推动。在活动前,与同伴商量好自己今天的角色。活动后的分享交流环节,以各种形式巩固自己的角色等,帮助幼儿树立角色意识。

2、替代能力提高。

从后3个片段可以看到,孩子们的替代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分析原因:教师的分享交流起了很大的作用。每次的分享交流,教师通过照片、情景再现等形式,有针对性的介绍、拓展幼儿的游戏经验,促使幼儿的替代能力(一物多玩能力)有所提高。

3、增添与删去,调整投放材料

中班幼儿行为的有意性增强,对材料玩法的自主性意识增强,降低材料的结构化,增加低结构材料。如,百宝箱内的纸盒、橡皮泥、积木等。一开始,低结构材料可稍形象些,便于使用,不需加工。等替代经验逐渐丰富后,材料可以是组合的、加工成的,使幼儿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慢慢得到发展。

我的感悟:

细心观察、及时互动,抓住孩子的每个契机,使游戏“活”起来,带给孩子更好的发展。

第二篇:

观察对象:参加娃娃家游戏的幼儿阶段一:案例表现:? 观察背景:刚刚进入金秋十月,有的孩子家中有亲戚结婚,有的孩子则和父母一起参加朋友的婚礼,不少孩子对结婚这个话题很感兴趣,有的孩子在娃娃家中开始玩起结婚的情节。

观察实录:

在娃娃家游戏中,女生甲对男生乙说:“我们结婚吧,我来当新娘子好吗?”,男生乙听了说:“你才不像新娘子呢,头发上没有花,

有没有穿裙子。”说完就到超市去了。女生甲听了就对旁边娃娃家的孩子说:“我们玩结婚游戏吧。”旁边的孩子兴致很高,两个人就开始找东西打扮自己了。

分析与思考:

娃娃家在中班阶段一般都还是角色游戏的中心。在这里,幼儿有机会把他们看到的和经历过的人和事结合在一起并表现出来,如妈妈、爸爸、孩子、兄弟姐妹、伯叔、姑姨、祖父母、消防队员、售货员、婴儿保姆、小动物、去看医生、搬家、参加葬礼或婚礼、去教堂或参加一个家庭聚会、购物、给邻居打电话、参加一个晚会等。装扮成他们经历过的情景中的人物能帮助幼儿理解成人的世界。他们的独立意识逐渐增强,喜欢做自己能做的事。

实施措施:

A:小朋友间相互介绍一些看到别人结婚的经过,知道结婚时可以做什么事。

B:在孩子提出这个新的情节后,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花、长的白纱等丰富其操作内容,满足孩子的兴趣。

C:设立百宝箱,放入各种布、纸等物品,让孩子自由选择,继续为丰富孩子的游戏情节做准备。

阶段二:

案例表现:

观察背景:

在娃娃家里提供了纸质花、白纱等材料后观察孩子的游戏情况。

观察实录:

在提供这些材料的前几天,几乎天天发生争吵情况。女孩子一到娃娃家就先把花抢到手,然后开始用白纱做婚纱打扮自己,其他什么事情都不管了,打扮好自己后还争着去教室里照镜子,男孩子也不时的跟着跑。一周后这种情况才有所好转。

分析与思考:

出现争抢材料的情况是很正常,大家都觉得好玩,都想把自己好好打扮一下。但这种争抢现象肯定不能一直延续下去,因此引导幼儿

自己讨论这种现象并自己制定规则是必要的,而中班阶段孩子的规则意识也逐渐萌发。幼儿对于自己制定的规则还是有遵守的自觉性的,并且大多数幼儿在要求自己的同时也会要求别人,最终可以在游戏中形成良好的常规。

实施措施:

A:引导孩子共同讨论,制定规则,如轮流结婚当新娘子、当了新娘子后可以做什么……

B:鼓励幼儿自己动手为游戏增添新的玩具和材料,能根据玩具以及废旧材料的颜色、形状的特点以物代物。

阶段三:

案例表现:

观察背景:

娃娃家中玩新娘子游戏已经快两周了,孩子的兴趣开始回落,兴趣又开始转移了。

观察实录:

娃娃家开始后,甲对乙说:“你来当新娘子好吗?”,乙看看甲手上的花说:“我不想玩了,花都坏了。”说完乙就去找爸爸到超市了,甲看看自己手上的花,嘴里嘀咕着:“你不当新娘子就算,我也不和你玩了。”说完把手上的花一扔跑了。

分析与思考:

这时的幼儿对游戏的一种模式已经开始生厌了。他们对于游戏的情节和材料已经太过于熟悉了,由最先的感兴趣抢着玩,到现在的越来越少的幼儿选择玩。这时的游戏已经需要新的兴趣点了。而且游戏已经在他们的谈话中表达了自己的一些想法:花坏了所以就不愿当新娘子了。教师可以利用这样的一个机会,和孩子讨论引出新的兴趣点。

实施措施:

A:与幼儿讨论花坏了可以怎么办?

B:提供各种纸张、吸管、浆糊、剪刀引导孩子来做花。

C:可以专门开一个花店,鼓励花店与娃娃家之间的交往。

阶段四:

案例表现:

观察背景:

各色的纸张等材料已经提供一周了,孩子们愿意参加到新的游戏中吗?两个游戏中有交

往吗?

观察实录:

花店的营业员在忙着做花,不时把做好的花插在花瓶中。娃娃家的爸爸妈妈也不时到花店来买花。一位爸爸对妈妈说:“今天宝宝过生日,我们买些花回家吧!”妈妈开心的选择了一些花带回了家。

分析与思考:

由于花店的操作材料引起幼儿的兴趣,不少娃娃家的孩子都愿意到花店买花。这个时候增加的新材料,扩大幼儿的兴趣面,并引出新的游戏,使孩子的游戏情节进一步丰富。

实施措施:

A:组织孩子讨论,什么时候需要买花?

B:花店可以再增加一些小篮子、花瓶等,丰富花的造型。

C:娃娃家的孩子可以去花店买花。

第三篇:

【案例实录】

今天娃娃餐厅中的爸爸妈妈特别的“忙”,我走进一瞧,原来爸爸妈妈和哥哥都挤在了小小的灶台前,抢着把新投入的分类橱中的餐具、橱具拿出来,游戏还没有真正开始,孩子们就都乱了套了。爸爸和妈妈抢着厨具忙着烧菜,两人你争我夺地机械地把菜一盘盘端到桌上,把一张小桌子堆得满满的,也不再讲究烧菜的步骤。只是比赛谁抢到的菜多,而对家里的其它事一概不管。

我立刻以客人的身份进入了娃娃餐厅:“今天外婆想小宝宝了,想来看看宝宝。咦,怎么宝宝哭成这样,也没人抱啊?”妈妈听到,马上扔下橱具,到床上抱起宝宝拍了起来。我又以外婆的口吻说:“你这个妈妈呀,怎么不好好照顾宝宝呢,烧饭的事可以让爸爸去做,你看,天气这么冷,宝宝穿衣服太少了。”妈妈一听,马上到衣橱里

找衣服,可找来找去都是夏天的裙子。一脸无奈看向我,我知道是我材料准备不够齐全,天凉了没想到给娃娃准备毛衣和棉衣,就想试探一下妈妈会不会以物代物,我提醒她想想办法,让宝宝暖和起来吧,说完就借故离开了娃娃家。

游戏结束讲评时,我问娃娃家妈妈:“今天宝宝找到衣服穿了吗?”妈妈告诉我:“我脱了件衣服给娃娃穿的,就带他去超市买新衣服,可没找到,后来就向小朋友借了条围巾给她

包身上了,也很漂亮的!”我表扬了妈妈很会动脑筋,是个宝宝喜欢的好妈妈。我想到哥哥刚才也在家添乱的,就顺便问了一句:“今天哥哥在家做什么了呢?”爸爸抢着说:“我让他上幼儿园去了,放学时带回来一条鱼呢。”

【分析】

孩子在游戏一开始就出现争抢玩具的现象,明显他们在游戏前没有分配好各自的角色,也就不清楚自己的角色职责了。但他们很明显已有了一定的角色意识,只是玩游戏还是停留在已有的经验之上,没有动脑筋去拓展游戏情节,而是重复以前做过的事。经我提醒,孩子们都能明白自己的职责并迅速进行游戏。

【指导策略】

1、在这一游戏案例中我体会最深的是在幼儿自主性游戏中老师不能是传统意义上的老师角色。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敏锐地观察每个孩子的每一点变化,了解他们的每项兴趣与需要,通过观察游戏了解幼儿,在必要介入、支持幼儿的游戏。游戏中当观察到娃娃家中角色混乱后,我即以外婆的身份暗示幼儿的游戏行为,帮助他们拓展游戏的情节。

2、教师要根据季节和情节的变化,适时的添置游戏材料,或者开设相关联的游戏区:如在超市里增加娃娃服饰专柜,在加工厂里制作服饰等。

第四篇:

观察记录内容:中班第一学期11月初的娃娃家游戏人员情况描述:娃娃家人员有妈妈、爸爸、爷爷、奶奶和宝宝5个人,这是一个完整

的家庭。

一.当天活动情况观察记录:

(一)游戏中的奶奶和爸爸:

奶奶在卫生间涂香粉,打扮后出门去银行取钱,然后回家,和爸爸一起在客厅整理家里的冰箱。爸爸今天就是对着冰箱操作,按要求放物品。爸爸由开始的一个人随着奶奶的加入变成两个人整理冰箱,两人你放一个,我放一个,安安静静、认认真真操作。

(二)游戏中的爷爷:

爷爷在厨房使用橡皮泥做菜,他至始至终使用橡皮泥做不同的菜,然后放在身旁,不给妈妈烧,也不与任何人交往。

(三)游戏中的妈妈和宝宝妈妈在煤气灶上烧着自己用橡皮泥制作的一盘豆豆,不时地倒水给家里的宝宝喝。(宝宝是一个女孩扮的)当妈妈烧好饭菜放在桌上时,发现宝宝不在家。

看到正在观察记录的我(老师),就对我说:“宝宝怎么一个人出门了?”……她把宝宝从超市接回家了,让她一个人吃饭。然后自己去超市了。回来的时候,手里拿着一瓶酸奶。她做了个开瓶的动作,把酸奶给宝宝喝。宝宝接过酸奶,放在嘴巴前,头往后一扬,做了个喝酸奶的动作。妈妈等宝宝吃完酸奶,把酸奶瓶扔在一边。然后进房间整理床铺。

宝宝吃完东西,到卫生间刷牙、洗东西。

妈妈整理好床铺后出门了,她去银行取了钱,在超市买了一串项链回来。妈妈把项链戴到了奶奶的脖子里。奶奶很高兴,对一旁记录的我说:“这是妈妈给我买的项链!”

二.分析:

(一)对幼儿已有经验的分析:

1、熟悉娃娃家游戏娃娃家是从小班就开展的角色游戏之一。幼儿在自身的游戏中及老师的间接推动下不断发展着游戏情节。现在的娃娃家,家庭环境创设与基本设备较齐全,人员相处较和谐。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角色意识较强,行为与自身身份比较符合。

2、对橡皮泥制作熟悉并非常喜爱结合近阶段“菜“的主题活动,

我们在墙壁上呈现了很多用橡皮泥制作的菜以及点心制品照片,大部分作品是以步骤图制作过程呈现的,利于幼儿观察与学习,同时撤掉了现成的塑料类食品,提供了各色橡皮泥以及辅助材料若干。我班使用橡皮泥的能力比较强,会搓、敲、拍、捏、团等多种泥工技能,并且在一些泥工集体性活动中学习过几种菜的制作。现阶段,幼儿很喜欢使用橡皮泥制作。

3、很熟悉小超市游戏小超市也是在小班后期开设出来的。娃娃家与小超市之间经常有往来,对超市物品有什么,如何买卖等熟悉。

(二)活动中的具体困难指向1、不太熟悉人扮演的宝宝游戏角色,有时会出现问题由于进入中班,班级不在提供布娃娃活动器材,家里的娃娃就有孩子自己扮演。在扮演过程中,有时的宝宝行为能与角色吻合没,有时还不能吻合。从今天观察到的情况来看,今天娃娃家游戏中的妈妈和宝宝都是很能干的人。宝宝自主性很太强,总是喜欢一个人去外面游戏,导致游戏行为与宝宝身份不符合。

2、一家人有合作的行为,也有独自游戏的行为这主要是幼儿本身游戏水平的强弱以及与性格有关系。因为娃娃家的爷爷和爸爸都是性格比较内向的孩子,平时就不太喜欢交往,而妈妈和宝宝平时就是很活跃的孩子。

3、冰箱物品过多我发现家里为幼儿整理的冰箱物品过多,导致家人只专注操作,而没时间交往,产生其他行为。

4、幼儿自行解决问题较弱,总喜欢求助大人(三)帮助儿童突破游戏的措施1、利用活动

后的分享交流提升游戏相关经验活动后的分享交流中,就“宝宝可不可以独自出门”的问题,我请幼儿进行讨论。最终,他们统一了要求。小孩子宝宝不可以一个人出门,大孩子可以一个人去离家很近的超市买东西,但不能去银行取钱等活动。

2、结束活动后撤走部分冰箱内整理的物品今天游戏结束后,我把冰箱内其中一部分相似发展要求的物品撤走,这样可以促使幼儿不得不在完成后进行其他活动。

3、游戏过程中的及时暗示幼儿发现老师在场时,总喜欢与老师交

流。所以,老师根据幼儿游戏行为调整自己的行为。

当这位妈妈发现宝宝不在家时,询问我是否要外出把宝宝找回家。我反问她:“哎呀,你家宝宝那么小怎么一个出门啊?我家宝宝出门总是由大人陪着才出门的。”她回答:“那我去找了!”我连连点头。“妈妈快速跑出去了。不一会,妈妈拉着宝宝的手回家了。

4、关于合作与独自游戏的问题以及求助的问题继续观察因为考虑幼儿年龄特点,这些行为出现是正常的,不必操之过急地去引导与解决。

第五篇:孩子玩不下去了

案例主体:

中班上学期,我在班里创设了娃娃家区域。因为这一游戏不仅能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还能促进幼儿的交往能力与合作能力。但在实际的游戏过程中效果却并不理想。

游戏为什么会玩不起来

游戏开始了,一开始,孩子们在娃娃家玩的很高兴,有的喂娃娃吃饭,有的擦桌子,还有的在烧饭。可时间长了就不是这样了,好几个孩子都厌倦了自己的游戏内容,他们开始没有事情做了,他们有的坐着,有的在逛圈子。再过一会儿,孩子们已经开始转移阵地了,好几个孩子去了别的区域,留在娃娃家里的孩子也是勉强地留着,而且剩下的孩子都是平时比较内向的几个。第一次的娃娃家游戏就这样以失败而告终了。

从幼儿的表现来看,一开始孩子们还是比较喜欢玩的,但后来为什么孩子们都离开了娃娃家呢?是由于规则的限制,孩子们觉得自己的事情都已经完成了?还是规则限制了孩子们游戏的积极性呢?孩子们是怎么想的呢?为了了解幼儿放弃游戏的原因,我组织了一次讨论。

师:为什么你们不玩娃娃家游戏了?

佳佳:我喂完娃娃了,还想去烧饭,可是滔滔说烧饭是他的工作。

芳芳:还是让爸爸和爷爷去上班吧!

静静:还可以让他们去超市买东西。

师:对呀,除了做家务和照顾娃娃,还有许多事情可以做哦!

明明:是呀,如果只能做这么点事情,我们很快就可以做好了,我们还可以去上班、去买东西、去逛街、去做客。

师:我明白了,我们玩娃娃家的时候除了做家务和照顾娃娃,还可以多做许多其它的事情,那我们来讨论一下还可以做些什么事情吧!

我建议孩子们把各自认为合适的内容都说出来,最后孩子们一致认为做客和超市购物、看故事书3个内容也可以在娃娃家游戏中开展。于是我在娃娃家的旁边布置了图书馆,还允许孩子们在小超市和另一个娃娃家里串门,用各个区域之间的连接在一起玩来改变单个区域独立的玩的方式,这是一个大胆的尝试,不知道孩子们会喜欢这样的游戏方式吗?

游戏改版后的效果

游戏一开始,孩子们在玩着烧饭、喂娃娃等游戏。过了一会开始有孩子离开娃娃家了:“爸爸”去了旁边的图书馆看书,而且还看得挺认真的,见爸爸出去了,妈妈也向着小超市走去了,娃娃家里只剩下爷爷和奶奶在做饭。又过了一会我朝娃娃家看去:爸爸在图书馆里看得挺投入的,丝毫没有回家的打算,而妈妈也在超市里忙着买东西,似乎也忘了回家,就连在家里做饭的爷爷奶奶都跑到别的区域做客去了,娃娃当然也呆不住了。

由于这个改版的游戏是孩子们自己提出的,现在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我也觉得有点出乎意料,原来觉得规则限制了孩子们的游戏,于是干脆顺着孩子们的意思了,但事实证明,规则还是需要的,关键在于怎样把握这个规则的尺度。为了让游戏继续下去,我只能去提醒孩子们,让他们记起自己在游戏中的角色和身份。

虽然今天的游戏在我的干预下进行了下去,但如果今后孩子们再犯同样的错怎么办呢怎样才能让孩子们养成习惯呢?我们一起进行了讨论:怎样才能让忘记回娃娃家的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回来?

师:娃娃家的爸爸妈妈出去买东西了,可是最后却忘了回家?这可怎么办啊?

浩浩:宝宝一个人在家会哭的,妈妈出去之前要和家里人说好:自己干什么去了。

妮妮:在他们身上挂个牌子,上面画个宝宝,他们看到宝宝就知道要快点回家。

师:你们刚才说的这些办法真好,我来画牌子吧,最好请个小朋友当一家之主,这样就可以提醒忘记了的家庭成员,对于出色的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我们会颁发光荣妈妈(奶奶)或者光荣爸爸(爷爷)的胸章。对于成成说的问题,你们完全可以请你的小伙伴来娃娃家里

做客啊,但千万别一次请太多,家里会呆不下的。

再次游戏的小插曲

经过再次的改版,我们的娃娃家游戏又开始了,各个角色都完成得比较出色,孩子们会跑到其它的区域去玩,但绝大多数的孩子都能自觉回来。正当我欣喜于孩子们的成功时突然发现:

有几个孩子跑到建构区,把那里的奶粉罐往娃娃家里搬,一趟趟的来回,差不多搬完了才停下。等孩子们停下了,我走过去向孩子们提出了我心中的疑问。孩子们告诉我,他们是客人,客人要到娃娃家里来做客,就要带上礼物——奶粉。可是超市里没有卖奶粉,于是他们就看上了建构区的奶粉罐子。

孩子们根据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创造性地想象出了用奶粉当礼品的玩法。从创新这点出发,我觉得孩子们的行为可以得到我的认可。只是这样一来建构区的孩子们就没有玩具了。我们可以用其它的东西做礼物吗?

为了让建构区的孩子们可以玩下去,我请大家讨论一下:还有什么东西可以作为礼物送给娃娃,孩子们说了许多小超市里有的东西,就这样,孩子们放弃了把奶粉罐作为礼物的想法。

反思:让游戏与幼儿共同发展

不管教师在游戏前对游戏的预设有多全面,都不可能完全预料到孩子的动态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活动中多关注幼儿的兴趣、经验和表现,引导幼儿对游戏进行不断的调整。只有动态地推进游戏,孩子们才会越来越喜欢游戏,游戏才会真正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本文标签: 游戏孩子娃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