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1531443

2024年5月6日发(作者:)

西方媒体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分析——以《泰晤士报》北

京奥运周期内对华报道文本为例

李平平

【摘 要】在北京奥运背景下,《泰晤士报》对中国的关注显著上升.《泰晤士报》对

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基本态度是客观的,但偏见依然存在,倾向性比早期更为突出.

《泰晤士报》中中国国家形象的变迁表现为“去政治化”,政治议题的比例大大减

少,经济议题报道量居首位.在报道方式上更加注重策略,针对性加强,对华政治报道的

倾向性表达更加隐蔽.

【期刊名称】《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06)002

【总页数】7页(P74-80)

【关键词】国家形象;北京奥运;变迁

【作 者】李平平

【作者单位】贵阳学院,贵州贵阳550005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G215

本论文选取 2007年 1月至 2008年 12月《泰晤士报》所有版面中包含关键词

“Chinese”、“China”、“Beijing”的文章为研究对象,利用数据库“Lexis-

Nexis”,查核到符合条件的文章总计为 808条,对抽到的总体样本,采取组合周的方

式随机抽取 48天为研究样本,符合此次调查样本标准的文章总量为 142篇。对这

142篇文章按照内容分析法的编码和样本分析要求,进行分层次的具体统计分析,将

得出的数据统计采用 SPSS软件录入和统计。

报道篇幅决定了媒体对报道对象的重视程度和报道的详细程度。从样本来看,《泰

晤士报》研究周期内的涉华报道共有 142篇,平均每天 3篇。从表 1-1看到,《泰

晤士报》涉华报道的篇幅较长,研究结果显示,400字以上的报道占样本的一半以上,

这反映出《泰晤士报》对中国问题比较重视。

从表 1-2可以看到,《泰晤士报》对中国的报道主要集中在经济版、特稿版和海外

新闻版,特稿版中的涉华报道占了该报涉华报道总量的近三分之一,由此可见《泰晤

士报》对中国报道的重视程度。

通过对《泰晤士报》2007—2008年涉华报道的内容做体裁分析发现,消息为 64篇,

占总体的 45.1%;通讯、深度报道、特写和专访为 67篇,占总体的 47.2%;社论与评

论为 6篇,占总体的 4.2%;其它体裁为 5篇,占总体的 3.5%。

《泰晤士报》在总体上对中国基本上持客观中性的报道态度。在报道材料的选择上,

无明显倾向的报道有 66篇,占总体的 46.5%;但是负面报道比例较大,共有 61篇负

面报道,占总体的 43%;正面报道比例较小,只有 8篇,占总体的 5.6%;正面与负面材

料均使用的报道有 7篇,占总体的 4.9%(见图 1)。

以负面材料为主的报道涉及到北京奥运、政治外交、社会问题和医疗卫生等议题;

无明显倾向的材料集中在法律、人物、文化艺术教育等议题上;正面材料主要使用

在经济报道、人物报道和文化艺术报道中(见表 3)。

在报道态度上,有 60篇文章采取了中立客观的态度,占 41.5%,48篇批评、揭露、

讽刺的文章,占 34.5%,未表态的或者动摇的有 22篇,占 15.5%,悲观的为 6篇,占

4.2%,赞扬的有 5篇,占 3.5%,有希望的或者有建设性的为 1篇,占 0.7%。从中可以

看出《泰晤士报》在报道方式上基本保持了客观中性的风格(41.5%),而在表现出主

观色彩的文章中,讽刺揭露 (34.5%)的态度占到很大比例 (见表 4)。

《泰晤士报》涉华报道中所表现出的积极态度、中立和消极态度的报道之比为

1:14:9,由此可见,《泰晤士报》对中国的报道主要采用中立立场 (见表 1-5)。在倾

向性报道中,消极报道明显多于积极报道。主要议题的基本态度是,经济议题以客观

中立为主,政治外交和北京奥运议题以消极为主,文化艺术教育议题中立趋好。(见图

2)。

对《泰晤士报》涉华报道的议题研究发现,涉及或反映中国经济情况的报道最多,有

35篇,占 24.7%;其次是北京奥运和文化艺术教育这两个议题,均为 21篇文章,占

14.8%;政治外交排在第三位,有 15篇文章,占 10.5%;对军事、科学技术以及法律和

体育的关注较少,在所抽查的样本中,法律仅为 4篇,体育仅为 5篇,而军事和科学技

术议题均未提及 (见图 3)。

经济议题是所有议题中比重最大的一项,其中,有关中国的总体经济形势的报道数量

最多,有 13篇,占到经济议题的 37.1%;其次为金融议题,有 12篇,占到经济议题的

34.3%;关于贸易议题的报道数量也较多,为 6篇,占 17.1%;关于企业与股票的报道

较少,均为 2篇,占 5.7%;房产与其它经济议题的关注度最低,在所选样本中没有相关

议题的报道 (见表 6)。

北京奥运话题在整个议题中占的比例也较大,与文化艺术教育议题比重相同,均为

14.8%。在北京奥运整个议题的分项中,报道最多的是火炬传递与城市建设、交通、

社会控制等议题,分别为 5篇,占 23.8%;奥运文化、奥运期间的环境与安保议题均

有涉及,但有关北京奥运的政治外交、经济、医疗卫生、食品、艺术活动、奥林匹

克教育、科学技术、场馆建设与兴奋剂在所选取的样本中均未涉及。(见图 4)。

文化艺术教育议题在总体中占的比例较大,其中文化艺术有 20篇,占 95.2%;教育议

题在文化艺术教育类议题中占 4.8%,可见《泰晤士报》对中国的文化艺术较之以前

更加关注。

政治外交议题在总体样本中有 15篇,占 10.5%。其中有关民族问题的报道最多,有

6篇,占同类议题总数的 40%;其次是涉及我国的人权、民主问题的报道,有 3篇,占

20%;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议题也较受关注,有 2篇,占 13.3%;台湾问题、重大政

策、腐败、中日关系的报道均为 1篇,而最不关注的是会议、中美关系议题,在所选

取的总体样本中没有相关报道。(见表 7)

从 2000年—2003年和 2005—2008对《泰晤士报》涉华报道内容分析的结果对

比分析看,涉华报道主要议题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政治、文化艺术教育、法律和环境

等方面。《泰晤士报》对中国经济报道的热度虽然依然不减,但对政治外交的报道

减少了一倍多。2005—2008年《泰晤士报》对中国政治外交的报道仅占 10.5%,

对法律的关注减少了近 7个百分点。增加的议题除了北京奥运以外,文化艺术教育

的关注增强了 4倍,对环境的关注增加了 5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泰晤士报》对中国

的报道有逐渐“去政治化”倾向。

《泰晤士报》对华报道的态度稍有改变,积极的评价有所增加,但消极报道也在增加,

倾向性比早期更为突出,《泰晤士报》中的中国国家形象是一个非平衡的、充满矛

盾的,既进步又落后、既开放又保守的国家。中国的现代化是一个全面的现代化,中

国的崛起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各个层面的全面的崛起。没有一个全局视野的政

治谋略和坚固的制度保障,中国经济的腾飞是很难想象的。然而,英国媒介中的中国

政治形象与经济形象远远剥离,信息极不对称。这同样也反映了英国媒介对中国

“爱与恨”交织的复杂情感。

《泰晤士报》在北京奥运周期内的对华报道,倾向性报道中消极成分远远多于积极,

消极报道在所有报道中占 38.7%,而积极报道仅有 4.2%的比重,相差近 10倍。

在社会议题上,关于社会热点和民生分议题上,出现了积极报道,认为中国的农民在土

地问题上比以前具有了更多的发言权,中国的社会在进步。

《泰晤士报》对中国的报道主要集中在经济、北京奥运、文化艺术教育和政治外交

等议题上,而军事、体育、科技和法律等议题的报道量则非常少,不受关注,在所选取

得 142篇样本中,军事和科学技术议题甚至没有出现过。所以,《泰晤士报》通过媒

体的议程设置,有选择地进行对华报道,使塑造出的中国形象呈现极大非均衡性。在

其塑造下,中国的形象是片面的、在某些方面与中国实际形象是相去甚远的。

通过两个图谱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泰晤士报》在表达倾向性上手法更加隐

蔽,以材料客观中立或较客观中立的手法隐性表达自己的态度。

【相关文献】

[1]周秉政.从“中国威胁论”看 2008年奥运会对提升中国国际形象的重要性[J].辽宁行政学院学

报,2007(12).

[2]武曼兮.试析美国媒体塑造的中国形象及对策思路[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4).

[3]邓冲.英国泰晤士报中国报道的内容分析[J].视听纵横,2006-03.

[4]李希光.畸变的媒体[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5]相德宝.英国媒介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对《泰晤士报》的实证研究[J].对外大传播,2007.

[6]张昆.国家形象传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7]刘继南,何辉.镜像中国——世界主流媒体中的中国形象[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8]蒋晓丽,刘肖.“光荣孤立”与中国国际新闻报道策略[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7,(6).

[9]董小英,等.奥运会与国家形象:国外媒体对四个奥运举办城市的报道主题分析[J].中国软科

学,2005,(6).

本文标签: 报道中国议题形象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