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1531742

2024年6月15日发(作者:)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失败原因及对中国的启示

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个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从—个欧洲文化都很落后的国家,

发展壮大成为—个能与世界头号资本主义相抗衡的社会主义大国,在经历了76年的风雨

历程之后,最终轰塌,但它的影响还在历史地显现。在我党提出科学发展观的今天,继续

认真研究和深入思考解体的原因及其历史教训,对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我们,不

仅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而且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苏联模式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社会主义模式

苏联模式,往往也被称为斯大林模式。是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中后期形成

和巩固起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它是以1929年中止列宁时期确立的新经济政策,提出在

农村向富农进攻,消灭富农为起始,通过全盘农业集体化、工业化和“大清洗”运动而确立、

定型下来的。1936年,斯大林宣布苏联建成了社会主义社会,也就是宣布了这一模式的定型。

因为这时的苏联社会主义正是以这一模式为载体的。它的特征就是高度集权的行政命令体

制。

不可否认,苏联模式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一是保证了苏联

在落后国家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建成社会主义物质基础,使“近似中世纪的国家”的野

蛮俄国。沿着这条道路一步步地向着现代化迈进。二是保证了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三是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但就长期来看,它的形成是在否定了列宁试图通过新经济政策,通过迂回过渡的办法走

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否定了渐进的、通过经济方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尝试,而试图用激进的、

行政命令的办法直接建设社会主义。

二. 苏联模式的特征

在所有制结构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两种形式,不允许

其它经济成分存在;在经济结构上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形成了重

工业占绝对优先地位的畸形经济结构;在管理体制方面,实行管理权与经营权的统一,经

济以部门管理,即"条条"管理为主,中央部门集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决策权于一身,直

接支配企业的人力、财力、物力和产、供、销大权;在经济运行机制上,实行排斥价值规

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具有高度集中性和广泛性、指令性特点。就是说,主要的计划指标

由国家自上而下地、集中制定,它囊括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部门,一旦制订出来,

经最高苏维埃批准,就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我国大多数学者认为,“斯大林模式”最

明显的特征是高度集中或高度集权,并且体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体制上。

苏联模式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否认市场机制,是苏联经济

缺乏活力,对社会的改革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苏联模式的束缚,后来的极端的经济改革方

法导致俄罗斯经济限于崩溃,东欧各国的改革也没能从本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导致国内政

治动荡,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出现倒退。

三. 苏联模式失败的原因

首先,从经济上来看,苏联模式表现为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它以国家政权

为核心,以党中央为领导者,以各级党组织为执行者,以国家工业发展为唯一目的,以行

政命令为经济政策,以行政手段为运作方式。强化部门管理体制造成中央部门林立。30年

代初,中央主管经济的部门只有5个,到1939年增加到34个,1941年有增加了3个。

国家所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控制着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并且经济的总体效益差。片面

强调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导致国民经济发展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的生活水平并没有随

着经济的发展而有所改善,或改善很缓慢。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在二战前后是苏联经济取得

较好的发展,但是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其弊端越来越明显。总之,这是一个有鲜明特点

的经济体制,它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

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

其次,从政治上来看,苏联模式又表现为一个高度集权的行政命令体制。高度集权包

括三层含义:国家的权力过度集中余党,党的权力过大集中于中央,中央的权力过度集中

于个人。对内,它将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而党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组织,大多数情况

下又是由个人意志所操纵的。党中央凌驾于国家权力机关之上,最高苏维埃成了“橡皮图

章”和表决机器,民主集中制有名无实,社会主义法制被忽视甚至遭到践踏。党内形成书

记专权党内民主形同虚设。官僚主义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从而严重损害了党和国家的

正常民主生活。国家安全机关的地位空前提高。在革命刚成功的时候加强无产阶级专政,

扩大国家安全机关的权力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到了和平建设时期,国家安全机关的活动

就必须纳入社会主义法制的轨道上来,置于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之下。斯大林过分强调阶

级斗争强调暴力镇压,造成一大批冤假错案,造成严重的后果。1920年列宁建议成立的专

门监察机构——监察委员会,享有很高的地位和权利,它不属于各级党委领导,有党代表

大会选举产生并向党代会负责,但到斯大林时期,党的监察委员会地位受到削弱,权利受

到限制。根本不能发挥监督作用。

再则,从思想文化方面讲,过度集中的思想文化管理体制,领袖言论成为衡量真理的

唯一标准。苏联党对思想文化的控制表现在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制实现对文化部门的控制。

有通过党中央宣传鼓动部等机构对思想文化领域进行直接控制。社会文化团体本属于群众

性组织,最后通过大规模改组,变成准国家机关。领袖的言论和思想被绝对化、神圣化,

不容置疑。例如,1948年,苏联生物界开展有关遗传学的争论,主张米丘林学说和主张孟

德尔-摩尔根学说的研究人员在学术上进行自由讨论。但是斯大林亲自过问之后,情况发生

了变化。摩尔根学说被说成是“外国输入的敌视苏维埃的唯心主义反动科学”,“是荒谬

虚伪、为帝国主义效劳的为学说”。这种干涉学术自由的做法,严重干扰了苏联生物学和

农业的发展。

从对外关系上来看,斯大林时期苏联对外关系从20年代的对外开放转向对外封闭,

从和平共处转向冷战对峙。苏联还立足于领导世界革命,要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指挥

中心。它不顾别国的国情,以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自居,到处指手划脚,发号施令,对

违反其意志的国家则严惩不贷,从舆论声讨、经济制裁直到外交孤立,甚至实行军事干预

或占领,无所不用其极。结果造成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削弱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力。

在当时的苏联,人为地强制推行民族融合。苏维埃国家的联盟原则的变形,急欲将联

盟国家变为单一制的、权力高度集中的国家的做法,助长了民族情绪,激发了离心倾向,

这些被当时各苏维埃共和国中的反社会主义势力、社会沙文主义势力所利用。

四. 苏联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形成的影响

苏联模式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影响早在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上半期苏联模式

形成和基本确立时期就已经存在。当时,在苏区的各个方面,比如政权建设、政权的名称

和形式等等都是照搬苏联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从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的大局出发,采取向苏联“一边倒”

的外交政策,在国内如何进行经济建设的问题上也采取苏联模式。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和第

一个五年计划,我国基本上采纳了苏联社会主义的模式。即建立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实行按劳分配制度,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的产品分配纳入中央计划的

直接控制之下,严格限制商品经济机制的作用,在工业化的发展战略上,实行优先发展重

工业的指导方针。由于中共领导国家的经验不足,以及国内外形势影响,在当时中共选择

苏联模式作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模式几乎是历史的必然。我们需要看到,在当时选择苏联模

式带来的一系列优点,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可以尽快稳定社会进行发展等等。而且苏联

也确实对于新中国提供了大量的经济技术等方面援助,使得新中国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稳

定并逐步发展起来。抄的毛病。毛泽东后来说:“因为我们没有经验,在经济建设方面,我

们只得照抄苏联,特别是在重工业方面,几乎一切都抄苏联,自己的创造很少。这在当时

是完全必要的”。但在学习中也出现简单化、绝对化的毛病,有时把苏联的短处也学来了,

甚至认为对苏联的经验是“不能有丝毫的怀疑”的。

新中国成立后采用苏联模式建设社会主义赢得了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各国对新中国的

援助与支持,对突破国际反华势力的政治封锁、经济禁运和军事包围,稳定新生政权和维

护国家安全,促进建国初期的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苏联模

式本身固有的矛盾和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本身的缺陷逐渐显

露出来,阻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一些社会问题。尤其是苏共二十大以后,苏

联模式在苏联和中国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中国发生了从照搬苏联到“以苏为鉴”的

方针性转变。但是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没能深入改革。

五. 正确对待苏联模式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的探索,早在毛泽东时代就开始了,并积累了大量的实

践经验和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基础。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

发展。

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本国具体的实现社会主义道路的时候,就已经提出了独立探讨的

立场和态度,提出了即使对待苏联那些成功的经验也必须“同一定的民族特点结合”,“别

的国家所不应该原样照抄”。

毛泽东对苏联经验的态度可以概括为三个特点:第一,把苏联的经验一分为二,有对

的,有错的,我们要学习对的,不学错的,不能机械照搬。第二,学习苏联的经验必须与

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第三,学习苏联的经验必须与发扬独创精神相结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式命题是邓小平提出来的。在邓小平提出和坚持建设有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论述之中,他对苏联模式的看法,他提出和坚持有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道路,其思想路线与毛泽东是一脉相承的。

六. 苏联模式失败的经验教训

第一,认清发展方向。始终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苏东社会主义的失败给了我们十分

重要的启示:发展是执政能力的基础。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必须不断加强理论创新,坚持

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以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指导国家的发展。

第二,注重发展经济。努力改善民生做到以人为本。苏联虽然在经济建设方面曾经取

得过巨大成就,但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苏联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提高缓慢甚至有所下降,引起人民群众的不满。社会主义优越性无法得到体现,人民对社

会主义失去了信心。这是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个深刻教训。我们党吸取了苏联社会主义

经济发展方面的经验教训,充分认识到: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

主义国家必须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巩固和发展的

根本前提。其次,始终将民生问题作为社会发展首要问题,紧紧围绕民众的利益需求进行

发展。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认识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

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

第三,搞好党的建设。巩固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

导新的实践,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

道德建设,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

法执政的要求,改进思想作风,提高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健全领导体制。第二, 加强反

腐倡廉力度,创建优良党风,不断完善党群关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为人民服

务,坚持群众路线,真诚倾听群众呼 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关心民众疾苦,多为群众很

能够办好事、办实事,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

的血肉联系,才能保证党永不蜕变,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第四,在改革中坚持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与否,是关系到共产党生

死存亡和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重大问题。苏联社会主义的失败是从苏共的路线方针政

策发生逆转时开始的,受到戈尔巴乔夫“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受论的支配。“人道的、

民主的社会主义”本质上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背叛,是带有改良主义色彩的资本主义,其

内容许多都是来自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理论。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

中,我国取得了—定的成绩,可以看到改革开放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其方向和道路是正确

的。在未来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依然要延续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改革开放相结合的

路线,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种种弊端并不是苏联的独家产物,至今仍不同程度地遗留在执政

的共产党内和尚在运作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因此,深刻认识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失败的历 史

教训,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必须坚

持并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其次,走具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再次,不断加强执政党的建设。

苏联的现代化发展模式的启示:切忌盲目,切忌封闭。现代化进程中需要一个开放的

态度,善于学习,而苏联式的急躁冒进和闭关自守是一个很好的反面教材。中国的现代化

改革应该注重政治、民主、经济三方的良性互动,及时体察民情,满足人们的需要,这样

才能促进中国现代化的良性发展。

中国的改革要获得全面成功,必须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继续清除苏

联模式的各种弊病,吸取中外古今人类文明的各种积极成果,勇于创新,善于创新,这样

才能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模式。

本文标签: 社会主义苏联经济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