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1534192

2024年6月18日发(作者:)

“伊朗”不等于“波斯” 最初是指两回事

德黑兰大学 “波斯语言文学系”,也有“伊朗语言文学系”;北京大学东语系张鸿年先生出

版了《波斯文学史》(北京,昆仑出版社,2003年),而伊朗驻中国大使馆前文化参赞阿里·穆

罕默德·萨贝基主编的同类著作却名为《伊朗当代文学》(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叶

奕良先生翻译出版了伊朗历史学家阿宝斯·艾克巴尔·奥希梯扬尼的名著《伊朗通史》(北

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而在西方,也有学者将“伊朗史”称为“波斯史”,例如,

1815年马尔科姆(m)在伦敦出版了《波斯史》(TheHistvryofPersia),1951年塞克斯

()在伦敦出版了《波斯史》(AHistoryofPersia)。显而易见,“伊朗”与“波斯”的概念

和范畴是不一样的。本文旨在初步探讨两者的区别和联系,并对这两个概念重叠和交叉的内

涵加以梳理。

从词源上看,“伊朗”(Irail)来源于“雅利安”(Aryan),而“波斯”(Persia)来源于地名“法尔

斯”(Ffirs)。根据伊朗的神话传说和古籍,伊朗人源于雅利安人,伊朗语族阿维斯陀语称伊

朗人为阿伊利亚人(Airiya),古波斯语称伊朗人为阿利亚人(Ariya)。随着语言的变化,帕提亚

时期的巴列维语称伊朗人为雅利安人(Aryan)。到萨珊王朝(也作萨桑王朝,公元224—651年)

时期巴列维语便将“伊朗”简化为“Ir”或“Er”,当用它来表示民族群体时需要加上词缀“an”,

于是就变成了“Iran”或“Eran”。伊朗本土称为“伊朗沙赫尔”(Iranshahr)。“伊朗”这一名

称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这就是今天“伊朗”的来源。公元前4000年代,以黑海北部为

中心,在西起中欧、东到中亚北部的欧亚大草原上(印欧语系部落的发祥地,一说为中欧东

部辽阔的森林地带和多瑙河流域),生活着属于印欧语系的印欧人部落共同体,他们大多数

是游牧部落,少数是定居的农耕部落。公元前3000年代,印欧人进入青铜时代,其部落共

同体逐渐发生分化。约公元前3000年代末,大概是由于人口增加和气候干旱的压力,印欧

人开始向四面八方迁徙,其中进入中亚、西亚和南亚广大地区的印欧人被称为“印度一伊朗

人”,他们自称“雅利安人”(意为“高贵的人”,其本义为“农夫”,后引申为“贵族”,表

明雅利安人起初以农为本、以农为贵)。雅利安人的迁徙具有时间长、范围广、影响大、分

批、以和平方式为主的特点。根据种族、语言和考古三方面的分析,雅利安人于公元前2000

年代初就进入了中亚南部的广大地区,使这里成为他们的第二故乡,形成了具有雅利安特色

的文化,并以此为基地,又一次次地向外迁徙,历时千年以上。其中南迁的雅利安人进入印

度,称为南雅利安人,即讲吠陀梵语的印度雅利安人;其他雅利安人都属于伊朗雅利安语的

不同分支,即伊朗语族。大流士一世(公元前522~前486年在位)在《纳克希·鲁斯坦姆铭

文》中自称为“阿利亚人”(Ariya)。据伊朗神话传说,伊朗人(即雅利安人)的发源地是

“Airyanemvaejo”(阿维斯陀语,在巴列维语中为“Eranvij”),那是一个属于高山严寒地带、

一年中只有两个月夏天而有十个月冬天的地方。这个伊朗人的家园究竟在什么地方,至今众

说纷纭。主要有两种说法:一说是高加索,一说是中亚。因为伊朗部落可能是从欧洲大草原

经过高加索地区进入伊朗,或者是先进入中亚,然后再由当地进入伊朗高原,或者是同时从

高加索和河中地区进入伊朗。在伊斯兰征服前的伊朗萨珊王朝,自称为古波斯帝国的继承者,

其开国之君为阿达希尔(公元224—240年在位),其子沙普尔一世(公元240~270年在位)在

“查尔杜士特的克尔白”的刻石铭文中称阿达希尔为“伊朗之王”,自称为“伊朗与非伊朗

之王”。可见,“伊朗”这一概念有时也指“波斯”。

“波斯”一词来源于拉丁语,由伊朗西南波斯湾岸边的法尔斯之名转化而成。根据1996年

伊朗人口普查资料,法尔斯省的面积为121825平方公里,全省人口为3817036人,省会设

拉子的人口为1053025人。显然,历史上的法尔斯大于今天的法尔斯省。由于中古波斯语中

“F”与“P”两音通假,“Fars”自然也可以读成“Pars”,写法几乎一样。伊朗人所称的“波

斯人”(Farsi)专指法尔斯地区的人。居鲁士一世(公元前640一前600年)创建古波斯帝国之

后,这个帝国就被希腊人称为“Persia”,这就是“波斯”的来历。波斯人从此就不是“Farsi”

或“Parsi”了,而是“Persian”。波斯帝国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

其疆域西北达巴尔干半岛的多瑙河,西南到非洲的尼罗河,东北自锡尔河以南,东南至印度

河流域,面积约为500万平方公里。国王大流士一世曾下令开凿从红海至尼罗河之间的运河,

目的是把印度洋与地中海连接起来。当年选定的该运河位于红海顶端的工程点,至今仍留有

五块红色花岗岩,岩石上刻着:“我是波斯人,我从波斯出发,夺取了埃及。我下令开凿此

河,以便从埃及境内的皮拉卫河(尼罗河)通向波斯这边的海洋。此河依我之命令开通之后,

船只即可由埃及直达波斯。”由此可见,“波斯”是地区和民族的名称。因为波斯人建立了阿

契美尼德王朝的大帝国,古希腊人称之为“波斯帝国”。张鸿年先生在《波斯文学史》中称

伊朗萨珊王朝为波斯帝国,笔者认为应该称之为新波斯帝国,以区别于阿契美尼德王朝时的

波斯帝国。中国古代历史典籍也称之为波斯,例如,在《周书》中就有《波斯传》。总之,

从那时开始,古代外国人称伊朗为波斯。)

由此可以看出,“伊朗”和“波斯”的来源截然不同,最初的指向也完全是两回事。“伊朗”

从来不是指波斯人创建的帝国,伊朗历史上历代王朝各有其名,它们是米底王朝、阿契美尼

德王朝、希腊塞琉古王朝、安息王朝、萨珊王朝、伊尔汗王朝、帖木儿王朝、萨法维王朝、

恺力口王朝、巴列维王朝等。

在民族学上,“伊朗人”并不专指或等同于“波斯人”,而是指包括波斯人在内的中亚、西亚

地区的古代民族,因此民族学中出现了东伊朗人、西伊朗人、中亚伊朗人、南伊朗人、北伊

朗人五个不同概念和范畴。其中,西伊朗人是米底人、波斯人和安息人的祖先;中亚伊朗人

的语言为粟特语、花剌子模语和阿维斯陀语;使用阿维斯陀语的伊朗人后来沿着伊朗、阿富

汗边界南迁,可称之为南伊朗人,他们对琐罗亚斯德教(中国人通常称其为拜火教、祆教)的

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早先仍留在黑海和里海以北的雅利安人也属伊朗语族,被称为北

伊朗人,主要有西徐亚人和塞人,西梅里亚人和马萨革泰人都与他们有关;约公元前1000

年中期,进人中国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的塞人可以称为东伊朗人,他们的语言属伊朗语族东

伊朗语支的和田塞语、焉耆语和龟兹语。虽然波斯人也自称是雅利安人,但其体貌和民俗习

惯与东部伊朗族人差别很大,波斯人的很多文化特征也明显有别于东部伊朗人的特点,因为

位置毗邻和交往频繁,波斯人身受来自阿拉伯半岛和两河流域的闪米特人(也称塞姆人)文化

影响,更接近于闪米特人的文化特征。因此,波斯人在文化上兼有伊朗人和闪米特人的特色。

从语言上讲,东、西伊朗语族存在重大差别。波斯语从古波斯语开始至今,其元音音素只有

a、e、o、aa、i、u六个,仅有几个复合元音,如au或ou等,实际的发音部位只有三个。

古波斯(公元前550~前331年)语属于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伊朗语支的西南方言。波斯语

中的元音特征却与闪一含语系的阿拉伯语、希伯来语完全一致。波斯语与闪一含语系关系密

切,波斯人与闪米特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地理位置上的比邻而居和相互征服与掠夺使彼

此间的语言、文化交往成为可能。早在波斯帝国时期,波斯人就在巴比伦人楔形文字的基础

上创造了古波斯楔形文字,并进一步把楔形文字符号简化为36个字母(3个元音、33个辅音),

后来又增加了几个表意符号。因此,古波斯文实际上是一种不彻底的字母文字。现存最早的

古波斯文是公元前7世纪的阿里阿拉姆涅斯金版铭文,最长的铭文则是记录大流士一世赫赫

战功的贝希斯敦铭文。古波斯文的使用范围很窄,仅在宫廷中用于发布国王的诏令和记载匡

l家大事。阿拉米语是波斯帝国的国际语言,埃及语、阿卡德语、希腊语、古希伯来语和埃

兰语同时也是帝国中央和行省交往时使用的语言。公元前330年,随着波斯帝国的灭亡,古

波斯文也随之被弃用。古波斯语的楔形文字只在伊朗西部有所发现,在埃及、伊朗中部和东

部都没有发现楔形文字的遗迹。而东部伊朗语言,如阿维斯陀语,其元音音素十分丰富,与

梵语、吐火罗语甚至于汉藏语系语言的元音相近。东、西伊朗语族语言的这一差别一直使古

典语言学家们感到困惑。在东部流行的阿维斯陀语是书写琐罗亚斯德教古经《阿维斯陀》(也

称《东方圣书》或《波斯古经》)的语言,因而得名,这种语言近似印度梵语。这也足以证

本文标签: 伊朗波斯帝国雅利安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