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1532209

2023年12月24日发(作者:)

从艺术的内在结构角度来赏析电影

政法学院09社工本(一)班 潘予蓁 90113023

艺术作品作为审美活动的产物,是艺术家人生实践的一种体现。但又不能把艺术和现实生活混同起来,因为它不是对与现实生活的再现,而是源于艺术家的实践与创造。因此,艺术作品必然要以一定的物质媒介和审美意象来表达艺术家在自己的人生实践中所把握和体验到的人生价值和意义。基于这种理解,艺术作品的结构可以划分为四个方面:物质材料层、符号形式层、意象世界层、超验意境层。为了更好地理解艺术作品的内在的四个结构,我们在这里以对电影的赏析来诠释艺术的内在结构。

物质材料层指的是艺术作品赖以在现实中存在的物质实体和媒介,如大理石、画布、舞台、银幕、胶卷和录像带等。而电影作为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一种艺术作品,银幕和银幕上不断交接的各种画面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物质材料层了。画面是电影最基本的元素,它传递和透露着作品某些重要的信息并寄托着艺术家对现实的情感体验与哲理思索,是电影艺术的光华所在。从画面的构成来看,它不仅借助于人物、景物等形象性元素展示背景空间,负载艺术家所要表现的信息、情感和思想,同时也依赖于光影、色彩、构图等形式性元素体现作品的基调,赋予其情绪效果和形式美感。电影艺术是一门表演艺术,它以塑造形象,表现生活为首要任务,因而,作为画面轴心的人物就成为判断一部影片优劣得失的重要标准,而作为银幕形象的主要体现的演员的表演就成为传达画面情思的重要手段。不停运动着的画面构成了电影,也造就了电影艺术得天独厚的魅力。这些画面如同散乱的珠子,需要一条隐含的“红线”将它们穿接起来形成一串精美绝伦的项链,其艺术价值才能得以实现。因此,在欣赏过程中就要求观众能够连点成线,在变幻不定的画面中,细心寻找出贯穿前后的内在线索,对那些形式上散落的却又一脉相承,丝丝联系的情节点,加以整体把握,才能体会出导演独特的艺术匠心。我们不妨再对影片《阿甘正传》中多次出现跑步的镜头略加思索:幼年的阿甘,为了躲避其他孩子的欺侮,不停地跑,跑掉了矫正器,跑掉了残疾,甚至跑过了那飞驰的汽车;青年的阿甘又凭着跑步的特长跑进了大学;战争时期,士兵阿甘又因为能跑而捡回了性命,救出了战友,并受到了总统的接见;成年后的阿甘更是跑遍了美国,跑出了一批崇拜者与追随者。影片中阿甘不同时期的跑步镜头实际上成为贯穿整部影片的内核。影片以跑来推动情节,以跑来展示阿甘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展示出他的成长过程以及成长中的心理历程。阿甘的跑,并非毫无意义的机械重复,他跑出了生活的内涵,跑出了勇敢、坚韧、永不停息的奋斗精神!如果我们不能把影片中这些间歇出现的跑步镜头联系起来,进行关照,又何以体会出这平凡而又单调的动作所孕育的丰富内涵?有时色彩的变化也能作为我们把握作品内容的线索。

艺术的符号形式层是艺术作品的第二层次。它是艺术指向艺术世界的独特的符号形式,如色彩、线条、形体、音符、旋律、声音和词语等。在电影赏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以线条、光影、声音(包括人声、音乐、音响) 色彩的不同来赏析每部电影的独特之处。

声音是影片中不可忽视的元素,它极大地拓展了电影艺术的表现功能,扩大了画面的容量与空间。电影中的声音一般分为三类:人声、音乐、音响。

人声 “言为心声”,语言是人类表情达意的最重要手段。有声电影的出现,结束了电影作为“伟大的哑巴”的时代,促进了电影艺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标志着电影艺术的成熟。电影中的语言作为加强画面表现力的手段,有利于体现人物的性格,展示其内心世界,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例如,同样是表现爱情,不同人物的语言往往显示出不同的个性魅力。在影片《远山的呼唤》中,民子对耕作说:“以后你就搬到屋子里来住吧,夜里挺冷的,再说我也不把你当外人了”。含蓄中带着质朴。在影片《归心似箭》中,玉贞对魏得胜说:“那你一天就给我挑两担水”,“挑到儿子娶媳妇,挑到我闺女出门子,给我挑一辈子”。含蓄中透着娇嗔。而《骆驼祥子》中的虎妞就完全是另外一种风格了。她表达爱情的方式是粗犷而外露的,对祥子她忽而挑逗,忽而嗔骂,忽而撒泼,忽而威胁,表现出浓重的小市民气。当她同父亲挑明同祥子的关系时,更是直截了当:“干脆说了吧,我已经有了,祥子的!”父亲刘四不同意时,虎妞便从凳子上窜起来,向前冲过来,大着嗓门:“告诉你吧,你就是把这个棚烧了,姑奶奶也要吹着打着,坐着花轿出这个门!”这种虎妞所特有的语言把她泼辣,剽悍的性格表现的痛快淋漓。

艺术“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一目了然的大白话是没有任何艺术魅力的。尤其是电影艺术在有限的时间里展开,更讲求语言的简洁精妙,意蕴无穷。在影片《那破仑在奥斯特里茨战役》中,那破仑在闲步时,看到墙上有一幅少女的画像,问随从是谁,答曰奥国公主。那破仑说:“娶她的,是白痴。”这一句话乍一听似乎随口之言,仔细体会却颇有深意。对那破仑生平略有了解的人都知道,他后来同约瑟芬离了婚,并于1810年与当初自己曾经讥讽过的奥国公主结了婚,心甘情愿地去做这个“白痴”。因而这看似随意的一句玩笑之言不仅极具讽刺意味,更暗示出这将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错误,预示着那破仑走向衰败覆灭的命运,是颇具匠心的。

音响 音响指除了人生、音乐以外的风雨声、脚步声等各种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声音。巴拉兹说:“我们生活在其中的声音世界,除了人的语言以外,一切东西都能说话,并不断地影响并支配着我们的思想感情,从大海的细语到大城市的嘈杂声„„”的确,影片中的音响,不仅创造了环境背景的真实效果,打破了画框的局促与限制,而且以其特殊的形式丰富着画面的内容,加强了画面的表现力与象征性,从而使画面的思想更加深刻和涵义深长。影片《邻居》在音响的处理上就颇具特色。影片一开始那‘嘟嘟嘟’的报时声,刘兰芳的评书声,锅碗瓢盆的碰击声一下子让观众感受到了在拥挤、杂乱的筒子楼里做午饭那种忙乱气氛,极富感染力。电影《大决战?淮海战役》则是以画外音响的形式重构画外空间,充实画面内容。一场 战过后,牺牲的战士们被排放在一所大屋子里,大娘大婶们正在用白布为他们包裹遗体。随着一排排包裹着白布的烈士遗体向银幕纵深处的缓缓淡出,画面也渐渐隐去,留下了短暂的空白。然而,这时哗哗的撕布声却随着画面的淡出愈来愈响,强烈地叩击着观众的心弦。因为那每块白布里包裹的都是一位为国家为人民洒下鲜血的坚强身躯!音响在这里为观众重构出一个更广阔的空间,使逝去的画面在音响的强化中得以不断扩展延伸,让观众沉浸在对烈士的深深缅怀之中。

在烘托人物、刻画人物形象、展示人物命运方面音响又有它的独到之处。奥逊?威尔斯的《公民凯恩》正是利用高大的石头宫殿里发出的空荡荡的回响声来突出其主人内心空虚以及夫妇之间感情的隔膜。影片《乡音》的独特音响效果更

是把人物命运同景物浑然一体地呈现在观众面前,突出了影片的主题。如影片结尾,生命垂危的陶春坐在丈夫推的独轮车上去看火车时,漫漫山路中独轮车的吱嘎声显得单调而沉闷。随着一声长鸣,候车的轰鸣声由远及近,由弱而强破空而来,与独轮车的响声相遇合、相交织,进而将其完全淹没,象征着新旧生活的交错,新生活必然引起古老山村变化的主题。那响彻影院的火车轰鸣声实际上代表着新时代的节拍,它终究会带着改革的春风冲破那小山村封闭的大门,这也为陶春生命终结的暗淡结局添上了一笔亮色。

音乐 早在无声电影问世之时,卢米埃尔兄弟就曾以唱机为影片伴奏音乐,使音乐与电影结下不解之缘。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音乐不再以背景的角色出现,而成为电影艺术中一个不可分割的成分,成为揭示影片灵魂的重要手段。林格伦说:“电影音乐家的任务在于能很准确地意识到银幕形象在什么时候越过了严格的现实主义范围,因而需要音乐作诗意的延伸。”对影片中音乐的欣赏就是要把握这延伸了的影片涵义,扩展了的情感内涵,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作品。影片《城南旧事》中不断复沓的“长亭外,古道边”的送别曲,时而歌唱,时而演奏,在每一个大段的结尾出现,充分体现了“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的基调。那充满着亘古永恒的伤感的音乐,对于表现那种绵绵不断如春水的离愁别绪和一切渐行渐远不可挽留的失落感极尽渲染之能事。影片《父子情深》的结尾,主人公卢卡患白血病就要离开人世,为了满足他的最后心愿,父亲深夜抱着他来到游乐场。在灯火辉煌的游乐场地,卢卡和父亲在转椅上旋转着,此时的音乐欢乐而悠扬。“唱歌之哀,过于静哭”,欢乐的乐曲中孕育着无穷的悲意,通过对比给观众造成强烈的撞击效果。

意象世界层是艺术的核心层次,是指建立在前两个层面基础上的、非现实的、展现人类审美经验的、能转化为被感性把握的、富有意味的表象世界。审美意象的非现实性要求我们在审美过程中以特定的审美知觉和想象中来表现它。法国导演阿贝尔?冈斯曾说过:“构成影片的不是画面,而是画面的灵魂。”这就是说画面不仅用于塑造人物,抒发情感,更重要的是它必须具有丰富、深厚而隐蔽的思想内涵,能使观众除了画面之外,“产生了一系列同镜头的情绪、涵义相配合的联想”(爱森斯坦语),体味出“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因而画面的选择是颇有讲究的。那些带有强烈的象征意味,能够引发观众丰富联想,具有强大的表现力的画面,必然是艺术家精心雕琢、细心打制而成的,是艺术家深厚功底与独到匠心的体现。我们进行影片欣赏时,就不能“仅仅局限于银幕上所反映出来的可见性这一点上”,而应通过色彩、构图、光影等画面的形式性元素去领略那些深藏于其中的不可见的部分。

以画面构图为例,其象征意义是较为明显的。影片《黄土地》大部分画面被厚实、沉闷的黄土占去四分之三,只留有一线天空,人被挤压到画面的角落,如蝼蚁般在土地上生活着。大面积的土地增强了环境的厚重感与压抑感,与人之渺小形成强烈对比,以此来暗示黄土地亘古不变的永恒与土地上生息繁衍的子子孙孙对土地的敬畏与无奈。影片中还有这样一组镜头:在田间休息时,高高在上的是灰暗阴冷令人压抑的天空,低矮的翠巧爹立于田间,在他之下,是跪着的翠巧。这样,翠巧,老汉,天空构成了一个三级阶梯,暗示出不可抗拒的封建传统等级制度的威慑力。老汉作为封建传统观念的代言人,自身又是深受其压抑的。这种由上而下的压抑感也必然将由他施加于翠巧—一个处于这阶梯最底层的柔弱女

子身上。影片中,这种寓意深远,宏观主旨的构图是处处可见的。但是对于影片画面中的象征与写意的深入领悟也并非一时之功就能达到的。这既需要敏捷的感受力,又有赖于深刻的理解力。

超验意境层是艺术作品可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是审美意象背后所蕴涵的形而上的人生哲理意味。在电影中则表现为电影所表达出来的内在主旨以及其带给观众的灵魂上的思考和震撼。主旨是一切作品的最高指挥,是其灵魂所在。电影的人物、情节、细节、对话、表演、结构乃至各种表现手段都统帅于其麾下,形成一个完整、和谐、统一的艺术整体。没有对主旨的深入理解就无法体味出作品的言外之意、韵外之致。失去了对主旨的依附,我们对于其他元素的理解也必然失于空泛、流于肤浅,甚至曲解原意。

我们以《廊桥遗梦》为例,这曾在20世纪90年代风靡一时的爱情故事是对婚外感情的一次精彩描画。影片中既强调了真情激荡的爱情之纯美,更赞美了节制与责任的传统价值取向,提倡一种古典道义的回归。在现代这样一个充满诱惑、私欲膨胀的时代,影片阐述着呼唤亲情、责任、道义的主题。表述着“爱情是美好的,但放弃了责任,爱情就不美好了”的观点。正是在这种理念的支配下,弗朗西斯克依然日复一日地感受着平淡的生活,而在与罗伯特的爱情之梦中“找到了精神和心灵的归宿”,“虽然一直生活在等待与思念中,但她的内心却是满足的,充实的。”影片中主人公的这种为了家庭的责任而付出的分手的代价是极其高昂的,然而作品正是以这种巨大的情感代价来换取人类感情世界的回归,换取人类对于道义与节制的重新企盼,这也是《廊桥遗梦》的意义所在。

所谓的美学层面是艺术品对人类而言具有的某种终极性的精神关怀,鼓舞我们坚定存在的勇气与信心,发现人性的高贵。在美学的层面上艺术超越了一切的现实的功利性,既不为感官的愉悦,也不为具体的利益、操纵和算计。艺术仅仅以人本身作为出发点和归属。这并不是否定人的现实性和具体性而鼓吹抽象的人性论,艺术必须超越于人的现实性和具体性而进入美学的层面,直达人类最核心的价值目标。

艺术是人类掌握世界,同时又是认识自我的重要方式。艺术作品作为艺术的具体表现形式为我们带来了一种自我认知的很好的工具,我们可以在艺术作品中找到更真实的自我。比如我们可以在电影和文学作品中的形形色色的角色中找到和自己性格相似的的人物,从而获得某种心理慰藉和启示。真正好的电影是有着良好的艺术内在结构,首先良好的物质材料层和符号形式层是基础,最后能让观众透过这两个层面到达意象世界层和超验意境层才是真正的好电影。

本文标签: 影片艺术电影画面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