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1531792

2024年1月21日发(作者:)

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一、第三方支付发展现状(一)第三方支付牌照紧俏央行于2010年颁布《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标志着央行认可了第三方支付机构的行业地位,并于次年开始发放第三方支付牌照,第三方支付行业正式纳入央行金融监管体系。根据《办法》规定,支付行业实际上分为三大子行业,一是网络支付,二是预付卡的发行与受理,三是银行卡收单,依据所获牌照支付牌照不同,第三方支付公司主要涵盖以上业务中的一项或多项。截至2015年5月30日,央行共发放了九批270家第三方支付牌照,从2011年起,年度牌照发放数呈现下滑的趋势,一方面重点地区的获牌企业接近饱和,区域性的企业发展较慢,另一方面伴随2014年来行业接连爆发POS刷卡套现、央行处罚8家支付机构、上海畅购资金链断裂等事件,这种下滑的趋势更加明显,第三方支付牌照暂停发放等传言四起,已获牌照的公司,其牌照价值将愈发明显。(二)交易规模增长迅速,互联网支付和移动支付持续快速增长据统计,2014年国内第三方支付行业交易规模达23.3万亿,同比增长35.5%。从增量市场来看,互联网支付和移动支付是第三方支付市场主要增量来源。(1)以网购为代表的线上经济的持续爆发增长推动了互联网支付持续高速增长。在央行以发放的270家第三方支付牌照中,有113家机构提供互联网服务。随着

我国电子商务环境的不断优化,支付场景的不断丰富,以及金融创新的活跃,使网上支付业务取得快速增长,而第三方支付机构发展的互联网支付业务也取得了较快的增长。2014年,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同比增长50.3%,达8.1亿万元,预计未来四年仍将保持29.8%的复合增速,至2018年规模将达22.9万亿元;(2)2013年以来,阿里、腾讯两大巨头推动线上线下渠道融合的O2O经济时代到来,移动支付顺势迎来规模大爆发。2014年,第三方移动支付规模近6万亿元,同比增长391%。(三)支付服务不断深入,与金融的深度合作成为新的业务增长点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第三方支付不再只是一个网络购物的支付工具,其服务范围不断扩大。通过与基金、证券、保险等传统金融企业合作,第三方支付公司的业务已逐步扩展到基金支付、理财投资、资产管理和外汇结算等各类金融服务领域。因第三方支付公司掌握了部分银行难以获取的大量数据,他们在基础支付服务基础上开展了数据征信服务,以及小额信贷、供应链金融服务等,有的还建立线下金融服务中心,实现了线上线下闭环交易。此外,互联网金融理财平台经过近两年的发展,越来越受到普通民众的青睐。尽管在今年互联网金融行业监管政策出台,规定第三方支付公司不能互为互联网金融机构开设资金托管账户,但很多支付机构采用与银行合作的方式,用“支付通道+银行资金存管”的模式,因此很多互联网理财平台继续保持与支付机构合作。(四)行业迎来并购潮

在数量如此众多的第三方支付企业中,能够真正赚钱并且找准发展策略的企业,其实并不多。在整个市场份额中,前几大支付巨头如支付宝、财付通、易宝支付、银联支付等占据了近80%的市场份额,剩下约20%的份额由200家中小型支付企业“抢食”。在这种情况下,兼并、收购与重组成了近两年来支付行业的常态。2014年初,易宝支付并购和付信息,为布局移动支付“储备兵力”;2014年底,万达集团与快钱签署战略投资协议,获得支付行业排名第四的快钱支付控股权,表示未来将发力电商。在2015年初人民银行发布的2015年支付结算工作要点的通知中,已明确“严格支付机构市场准入,鼓励现有机构兼并重组、持续发展健全市场退出机制,研究实施支付机构分类、分级监管”的工作思路。可以预见,未来新增牌照数量将会减少,需要拓展支付渠道的企业可能将更多地选择收购已持牌企业。二、第三方支付平台发展存在问题(一)竞争压力过大,盈利能力较弱从市场份额来看,如支付宝、财付通等少数第三方支付机构占据了绝大多数市场份额,而大多数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盈利模式尚未明确,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较弱,缺乏独特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业务模式来自于拷贝和模仿,所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几乎同质,在就剩余极小的“长尾”市场份额进行竞争时,不少企业为了争夺客户资源,不计成本采取价格战策略,导致自身盈利能力受限以至亏损,还有企业甚至出现了兑付危机。如2014年12月,拥有第三方支付牌照的上海畅购企业服务有限公司被曝资金链断裂,预付卡无法使用,所有门店关闭,将有可能开启国内第三

方支付机构破产之先河。(二)潜在风险积累第三方支付涉及的用户众多,操作频繁,任何操作失误、系统设计不当或蓄意事件(如攻击或滥用信息及程序)等都有可能带来风险。操作风险会产生用户隐私泄露和资金盗用的问题。用户在第三支付平台上注册以及进行交易的时候,用户的身份信息,账户资金信息,交易信息以及认证信息等,已经被记录和保存在第三方支付的数据库中。如果第三方支付平台对所搜集用户信息的安全保护不到位,则很容易造成用户信息泄露。这会给用户带来潜在的风险,甚至造成经济损失。另外,第三方支付机构本身存在着良莠不齐、管理不够规范的问题,一旦单一企业发生流动性风险或信用风险,即使是一家很小的企业,但由于金融体系内的高度关联性,风险也可能迅速放大和传导至其他支付机构和金融机构。同时,第三方交易匿名性、隐蔽性和信息非完整性的特点,使得发卡机构、第三方支付机构、交易转接组织、商户和消费者都很难在第一时间掌握全部交易信息,难以跟踪资金的真实来源和去向,信息不对称问题明显。此外,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往往不需要消费者的实物卡片,仅凭卡号、密码等信息就可完成消费,这使得少数犯罪分子通过木马程序盗取消费者上述信息后,通过购买充值卡、点卡、网卡等行为,即可顺利套现,且难以追踪。这些问题都使得洗钱、信用卡套现、诈骗以及逃税漏税等活动给金融安全带来更大挑战。(三)部分监管空白为了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争取一席之地,越来越多的第三方

支付机构利用广阔的支付平台、大量的数据信息和先进的技术支持等优势,开始拓展业务范围,在电子商务服务商、金融产品交易经纪人、信用评估、担保咨询等领域开展业务,并逐步涉足贷款、基金、证券、保险等传统金融领域,这对现有的分业监管模式提出了不小挑战,单一监管模式很难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容易出现多重监管和监管空白并存的情况。三、对策建议(一)监管部门:加强监管,规范市场第三方支付机构大多成立时间较短,除了支付宝等龙头企业之外,多数在金融风险管理方面,以及人力资源、经验积累、管理模式等方面,都远远无法与传统金融机构相比,更需要监管部门加大监管力度,规范行业发展。如何通过现有的监管机制,建立起跨部门的第三方支付运营、风险等方面的信息共享、沟通和监管协调机制,是提高监管有效性的关键。今年7月18日,央行等十部委发布了《关于促进互联网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在互联网行业管理,客户资金第三方存管制度,信息披露、风险提示和合格投资者制度,消费者权益保护,网络与信息安全,反洗钱和防范金融犯罪,加强互联网金融行业自律以及监管协调与数据统计监测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在指导意见基础上,根据第三方支付的现状,还需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监管。(1)加强对第三方支付的准入监管。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使得支付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信息泄露事件也时有发生。因此,央行可适度放慢第三方支付牌照的发放,加强对第三方支付平台

的监管。(2)完善对第三方支付的反洗钱监管。因为第三方支付企业利用其在银行开设的账户屏蔽了银行对资金流向的识别,有必要尽快将其纳入反洗钱监管范围。一是应尽快出台《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公司反洗钱管理办法》,明确第三方支付企业作为反洗钱义务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二是对第三方支付公司设立前置性审批条件(包括客户识别制度、反洗钱制度等内部控制),以防范洗钱风险;三是建立第三方支付公司大额和可疑交易资金监测系统。(3)加强对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近几年手机木马、钓鱼网站、伪基站诈骗事件在全国都有发生,移动支付风险有渐增趋势。有必要通过金融机构、第三方支付平台、公安部门等各方共同努力,加强对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权益保护,并提高其自身安全防范意识,以推动建设健康、共赢的支付安全新生态。(二)第三方支付机构:转型与创新,实现支付业务的增值与延伸随着第三方支付行业的参与者越来越多,各企业在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收单等业务领域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越来越同质化,业务规模和利润增速的下滑、监管机构的严格监管和大力整顿,促使第三方支付机构纷纷谋求转型,在原有支付业务承担收付款功能的基础上,与财务管理、市场营销、金融服务等业务进行叠加,谋求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尤其是行业领先的支付机构,预计将对多年发展积累的大量客户数据信息进行挖掘、整理和利用,对用户账户变动规律、用户支付习惯、用户关注商品类型等进行深度研究,以传统的支付业务为中心,向前端和后端进

行业务拓展。其中,可以利用过往交易流水、企业基本信息、上下游企业信息、行业基础信息等,向前端发展融资服务、理财服务、财务咨询等业务;利用企业目标客户信息、客户支付习惯信息和账户信息、目标行业目标市场信息等,向后段发展战略规划、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线上营销、市场推广等业务,从而进一步实现支付业务的增值和延伸。在互联网经济时代,不断创新将是第三方支付机构保持和获取竞争优势的主要手段。可以预见,未来支付机构将以客户为中心,不断挖掘客户需求,增加客户黏性。通过二维码支付、声波支付、指纹支付、短信支付等支付手段创新改善客户体验;通过改进快捷支付流程提高支付便捷性;通过虚拟信用卡、票据电子化等支付模式创新将线下运作模式转为线上,实现线上线下双向融合;通过无卡支付、虚拟POS机等技术手段创新弱化支付介质,便捷支付操作。

本文标签: 支付信息机构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