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1531471

2024年3月17日发(作者:)

第一篇:拯救大兵瑞恩人物形象

影评《拯救大兵瑞恩》人物形象描写

影视作品分析这门课,已经上了一年,在这一年的时间里,在课堂上,或在课余时间,作为电影爱

好者的我,看了不少影片。在这么多影片中,有一部的人物最值得我来分析。

这是一部战争片,一部用残酷之美来写人性之美的片子,一部几乎没有一个女人作为角色的电影。

这是斯导的大作,一个能用《人工智能》将我打动的大导演,其细腻的人性刻划,就值得我这一生对他

毫无偏颇地追随和信赖。

现在我就做做人物形象及特点分析吧!

首先是服装,服装表现二战时期的士兵特点。每人配发有

M1937毛裤和绵质斜纹作战裤,衬衣同样分为M1934毛线衬衣和绵质斜纹衬衣。外衣夹克有两

种,分别是M1941和M1943战地夹克,其中M1941是美军装甲兵夹克的一种,而M1943是在

M1941夹克基础上衍生出的四个上衣口袋夹克。每人配有M1938绑腿和3型作战靴。这些装备在二

战期间同样也是欧洲战场美军步兵单兵基本的个人装备。

接下来是手持道具

当时的步枪手主要使用两种制式腰带:M1923步枪腰带和M1936手枪腰带。其中M1923步枪

腰带可以携带10组8发伽兰德步枪子弹,而M1936腰带虽然没有专门的装具携带步枪子弹,但是可

以佩挂手枪等其他的包具和武器。此外士兵每人配发一个

M1942紧急随身医疗包,包中携带着一些个人枪伤的处理药物,可以让士兵自己进行战地自救。

背包挂具部分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M1928帆布背包,M1926杂物干粮挎包和M1936挂件。

其中M1936挂件是用于连接腰带和帆布背包的连接挂件,也可防止人员在移动和射击过程中,挂具发

生晃动或者脱落,而M1926杂物干粮包可以绑缚在M1928帆布背包上,减轻个人的装备承载负担,

提高单兵的战术动作水平。

单兵工具方面士兵配发有M1910铁锹或M1910工兵拆卸镐,每种都有配套的装具帆布袋,保证

工具可以避免海水等侵蚀,工具可以作为战地临时的工兵装备和个人工具。除此之外还有M1943和

M1945两种铁铲作为单兵工具装备。

作为个人补充装备,每人还配发有M1910单兵水壶和与其相配套的水壶套,水壶里包括一个盛物

杯,每人还配有单兵的战地饮食器具和手套、雨衣等日常物品。当时考虑到登陆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

美军参加登陆的每个人都配发了防毒面具,但德军在后来的反登陆作战中并没有使用任何化学武器。

最后说人物

米勒 在本片的8人小队里是指挥官的存在 一个教师出身 。当他告诉他的队友他是教师的时候,

所有人都不说话了。一个老老实实的教师 蜕变成一个铁血军人 那该经历多少,承受多少,从米勒包包

里的泥土就能看出他所经历的东西,其意义不言而喻。他有血性 同

时也有理性。对于一个已经投降但是杀了自己队友的敌人 他还是按国际法把他放掉了 虽然在本片

后面 那个敌人还是拿起了枪和他对立,但他的下场以早早的预定不会往好的方向走。 对于他一枪'打

爆"坦克这里,有很多人不理解。我觉得斯皮尔伯格的影片里面不会存在这种只有在中国的影片里才会

出现的神之一击(没有任何侮辱意义)。坦克是被飞机炸掉的,而不是枪 这里只是为了体现米勒的不屈。

在坦克爆掉的时候,从米勒的眼神里可以反映出这些。

厄本。说实话 我看到他放弃队友的时候 真的很气愤 。 不过当影片看完 回过头去细细品味这个

人物的时候,我觉得也有他的苦衷。 他要求放掉俘虏 说明他是很爱好和平的那种人 也许他只是一个

爱好语言学的大学生,在最后 亲手把自己放掉的俘虏杀死的时候 我觉得他战胜了自己 。他从一个发

抖的听着自己的战友被活活刺死而不敢有所动作反而直接被敌人藐视的人 变成了一个敢于消灭恶势力

的人。这种精神上的提升是很难得的。 抛开电影不说,单单是一个平民 如果上了战场 面对着水深火

热的场面 有几个人能临危不惧? 所以 厄本面对恐惧退缩的心理是可以理解的。果断处决敌人(不是

俘虏) 是超越的表现。其他的敌人都成了俘虏了吧。。。

瑞恩。我觉得他最经典的对话就是在结局的时候的那句:“对我说,我是这辈子没有白活。对我说,

我是个好人。” 我个人对这两句话的理解第一句是自己有这群“不认识'的战友所拯救 他们8个人 几

乎全灭 为的只是我的安全,有这段经历 有这样的人生 在战场上兄弟死完了还有这样的关怀 这辈子

都没有白活。第二句,我觉

得很奇怪 为什么说他是个好人? 我觉得应该是他没有辜负米勒对他的期望 米勒的那句“詹姆斯,

别辜负。。。。别辜负大家。。”应该说是让他好好活下去 他的命是众多人换来的 要珍惜下去 他的命已经

不属于自己了。

这部影片中,最终以一个团队的生命来换取了瑞恩的生命。 我觉得全片最经典的对白就是“詹姆

斯,别辜负。。。。别辜负大家。。” 这句 虽然全片都是经典 但是每个人的观点都是不一样的 我特别喜

欢这一句。这句话 有无数种的意义 包括斯皮尔伯格 想从片子里表达出来的反战争观念。

拯救大兵是一次特殊光荣的任务,就是因为这一句普通的“好好活着,不要辜负大家”话语,我一

直记得这部影片,记得了汤姆·汉克斯,我的人生理念在这部影片的感召下,有了新的升华!我谢谢这

片子。

珍惜现在的生活 别辜负前人们给我们的幸福

第二篇:拯救大兵瑞恩

【故事梗概】

二战期间,瑞恩的三名兄长相继阵亡,为不让其母亲再承受丧子之痛,美国作战总

指挥部的将领决定派一支特别小分队,将她仅存的儿子瑞恩救出战区。影片主要讲述的就是米勒上

尉带领队员去营救士兵瑞恩的故事。

【影片主题】

拯救的旅程也是一条通往死亡之路,影片突出表现了战争的悲壮残酷以及战争对人

性的考验,从而激发人们去思考生命、生活的意义。

【影片风格】影片中许多场景都使用了手持摄影的拍摄手法,纪实性很强,是一部纪实风格的影片。

音响的特点一:纪实性与表情性相融合

音响的音质(物理声学概念,指发音体的质料、形状及泛音的数量和强度)很真实,

如风吹国旗的声音、发动机的声音、海浪拍岸的声音、雨水落在头盔上的声音、枪弹摩擦的声音、

坦克开动的声音、各种环境下的脚步声、各种金属碰撞的声音等。

境感、运动感以及方位感等艺术属性的准确体现营

通过对音响距离感、空间感、环

造出一种真实的战争氛围,与影片纪实性叙事风格相一致。

音响的纪实性和表情性合二为一,不仅营造出激烈的战争环境,同时也刻画了影片

主角当下的心理状态,深化了影片的主题。

音响的特点二:富有层次感

音响种类丰富,音响安排极富层次感:既重视画内音响在音量、方位、音质等方面的有序排列,也

重视运用画外音响进行转场,同时还重视让画内音响与画外音响巧妙结合、融合。 音响特点三:富有

节奏感

表现激烈的战争场面,画内音响的剪辑与画面的切换同步,即在画面切换的刹那即安排音响进入,

从而形成强烈的视听冲击力。

今天我们来谈一谈,《拯救大兵瑞恩》这部电影的配乐。

我听《拯》的音乐是用DVD里自带的OST(original sound track),正版盘是没有的,所以建议

大家尽量不买正版盘,并不是因为正版贵而盗版便宜,而是因为盗版盘性价比要高于正版盘。当然,我

指的是6块钱的盗版盘。

我的盘里的OST有11首,我觉着挑3首来谈就足够了,况且是最好听最有代表性的3首。分别

是Hymn to the fallen,Revisting Normandy,Omaha beach。其中Revisiting Normandy的前半部

分最好听,但整体说来还是Hymn to the fallen最好听。三首都是交响乐,好像是波士顿交响乐团演

奏的,是仅次于维也纳爱乐乐团,柏林爱乐乐团的音乐团体。其实,Omaha beach也不赖。

根据名字可以看出Revisiting Normandy是最先在影片里出现的。从最开始的国旗到老瑞恩去公

墓,找到米勒上尉的坟墓。慢慢地,时间退回到1944年6月6日。音乐以长号开头,两拍过后是一

个装饰音,紧接着又是一个两拍,连着八分音符,以一个两拍附点b结束这个乐句——一阵鼓响起,

接着是重复,添加一个小华彩。前三十秒内应该是长号独奏一下子将肃穆的气氛烘托了出来,同时有种

怀念先烈的感觉,像是要娓娓道来一个故事。当镜头随老瑞恩在墓园的路上走时,音乐从铜管乐器切换

到弦乐,节奏也稍稍明快了一些,描写出老瑞恩的复杂心里,想马上见到恩人,又不愿面对他早已死去

而触景伤情,有那么一点点若有若无的苏格兰风笛的意味。当他终于来到了墓前,音乐的风格也转换成

了惆怅,还有一

丝温情。这时的音乐很好的烘托出了他欲言又止的心理,满肚愁肠和无尽怀念找不出个头绪来诉说,

只能开始回忆,音乐风格急转直下,变得冰冷无比,使人不寒而栗。电影的情节切换到了诺曼底登陆,

这段音乐也戛然而止。

总的来说,这段音乐为影片攫住观众的注意力做出了很大贡献,同时还彰显了整部影片的感情基调:

感人于无声无息。导演用这种方式在一开始就送去了他对二战中阵亡的美国人的敬意,下面来说说

Omaha beach这首曲子。

Omaha beach是这三首里面最长的一首,足足有九分多钟,曲调悠缓深沉,让人百听不厌,很抱

歉我忘了它在影片中的位置了,所以不能结合影片来评论。 最后来说说Hymn to the fallen,这是整

部影片的Theme。出现在影片的最后,就是演职员表什么的时候的出现的,但是我觉着应该联系一下

前面。米勒上尉用一支m1911.45手枪“打爆”一辆虎-3坦克后,他的生命也快到了终点,年轻的瑞

恩跑过来看他的伤势,并向把它背走抢救,但是米勒知道自己不行了,就制止了他的行动,嘱咐了他几

句话就仙去了。瑞恩呆呆地看着死去的米勒上尉,模样也慢慢变成了老瑞恩,此时他正在凝视着米勒的

墓碑,回忆结束了。终于把他要说的话说了出来,他使尽力气对这墓碑敬了一个礼。然后就是这首音乐

响起,其实影片里把那段鼓给省略了,真正的原声带是有一段鼓的。然后是很轻缓很抒情很温馨却又很

悲伤的乐调。给人的感觉是的确胜利了,但是这胜利很来之不易。似乎在问用这么多人的命换瑞恩一个

人的命值不值。音乐缓缓流出的同时表达了对先烈们的敬意和缅怀,结果是瑞恩终于成功被救出,该释

然了吧又有一种不可名状的沉重,这也正是这部影片的原创配乐能的小金人的原因所在吧,可以脱离影

片来欣赏。

至于导演和演员我就不想说了,都很熟悉。我还是说一说作曲家的了。约翰威廉姆斯,贯穿古典界

和电影界的音乐大师。可以说是斯皮尔伯格的御用作曲家,几乎老皮的所有影片都由他来配乐,包括《辛

德勒名单》而且演奏他的作品的还都是像帕尔曼这样的人。这家伙有44次提名和5个小金人,应该是

获得奥斯卡奖最多的人。而且他还是波士顿交响乐团的首席指挥,与卡拉扬和祖宾梅塔齐名。 至于文

中提到的三首音乐,如果想听的话,集中反映一下,然后开个协商会议,我本着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原

则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听从党的指挥,把它们添加进博客的音乐播放器。

第三篇:拯救大兵瑞恩

拯救大兵瑞恩影评

看完这部影片,给我的感觉是震撼。这不仅仅是看过一部好片的充实和厚实感,中间夹杂着思考,

震撼,余音绕梁,发人深省。

首先是影片的拍摄,大篇幅的使用手持拍摄,模仿出了现场的真实感,给人以身临其境。可是说是:

可以预料的恶战情节,出乎我意料的真实场景。

混乱的镜头,晃动,失焦,就是这么直白,战争的丑恶面,完全没有英雄,悲壮,更不会有缱绻的

爱情。比看过的一切恐怖片更恐怖,真实的恐惧,极端的厌恶。有人说过,最伟大的战争片,就是使人

厌恶战争,远离战争。顿悟,首肯。

开始二十分钟惨烈的战斗。还没有登陆诺曼底,镜头慢慢的摇过每个战士的面孔,战士都充满信心、

勇气和对命运的未知,各个表现的都是那么的平凡,这样就更加预示着接下来这场战争攻克下来是多么

的艰难困苦和刻骨铭心~

登陆诺曼底海岸的场景更为壮观,一幕幕血腥残忍的画面剥夺者战士们的生命,更冲击着观众的视

角。摇晃不稳的镜头,再现着那时的场景,使我进入现场,一种逃脱不掉的真实感,束缚着我继续看着

没有任何机会还手的战士们凄惨的死去。作为一个“极热”的热开场,导演无疑为屏幕前的观众们制造

了与电影内容极为相符的情境,战争是惨烈而血腥的,人在彼时显得如此脆弱,枪林弹雨穿透头盔、撕

裂身体;士兵在滩头上寻找自己的残肢断臂;一声炸响过后,米勒拖着的伤员只剩半截„„战争场面的还

原达到罕见的真实。这时候不管用什么词来形容,都是那么的苍白无力。

再就是音响的搭配,印象最深的是开始的两处。

一处是尤水面上到水里的环境音响,生动形象的再现了现场的真实气氛。在压抑得水环境中,什么

枪火或是爆炸的声音都已经搁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战争的停止,枪子在水里减速穿梭,还是很快地穿

透了水里战士的身体,划出鲜艳的血红色,使画面如此的鲜美,但又是那么的揪心。永不停息的战斗,

无处不在的枪子,凶残的不加思索的夺取每个人的生命。

另一处是一枚炮弹炸响在米勒上尉的身后,米勒上尉顿时失聪的那个时段,摇晃着眩晕的眼神的他,

回顾惨烈情景,已经不能用惊愕来描述了,脑海中是一片空白。

片中,米勒进入无声的世界有三处。

第一次无声的世界:米勒从海滩的血泊中爬出,炸弹在他身后爆炸。他进入了无声的世界,他眼前

呈现出:一名瘫软哭泣的士兵;三个被弹药引着的士兵;断了一只臂膀的士兵,在尸体中寻找被炸断的

手臂,用另一只手捡出那只手臂;几个燃烧着的士兵,在海滩上奔跑逃命;一个对他大声喊叫的士兵。

第二次无声的世界:米勒拖着负伤布格要去找军医,炸弹在他身后引爆,他又一次进入无声的世界,

恢复听力之后,再一次托起布格,但布格已经只剩下上半身了。

第三次无声的世界:桥头,炸弹在米勒身后引爆,这一次他长时间进入了无声世界,看到了瑞恩的

哭泣,看到了兵士的大声喊叫,看到了霍威的死,但是更多的是看到了身边的枪。他只是本能地去拾起

那把枪,在他完全丧失了行为能力的时候——没有多余力量去思考、去分析,这种行为也是出于一种

本能。他站起来去拿枪,中弹后,瘫在地上,还不停地瞄准正驶向他的坦克车,战争把人性都改变了,

攻击敌人变成了一种本能。

最为惊叹的是故事人物的造就,这是发生在二战时期,十足的表现出了战争场面的激烈和血腥。

二十分钟漫长视听刺激过后,本片节奏的功力开始凸现:导演仅用了五分钟的胶片,八人小分队就

已走在了寻找大兵瑞恩的路上,情节交待简洁明了。一行人行军的过程可算开端单元的句号,到此为止,

每个成员的性格都已有所体现,小翻译厄本跑前跑后问这问那既松弛了气氛,又为下文揭开“米勒战前

的职业”打下伏笔。全片也进入带入过程。

这里的每个成员都像是一个个的主人公,使整个影片始终保持着高度密集和紧张的情形。

在这部影片中,出现了七次米勒上尉手抖动的镜头。

第一次:米勒的出场就是从他的手开始,一双颤抖的手,握着水壶; 第二次:俄马哈抢滩成功后,

手颤抖着拿水壶;

第三次:暗夜中两小时的等待,手颤抖着拿水杯;

第四次:暗夜中两小时的等待,谈到卡帕佐,手颤抖。

第五次:得知瑞恩在兰姆勒,手颤抖着拿指南针;

第六次:魏德死后,米勒躲在岩石后哭泣,手颤抖着拿着卡帕佐的信。 第七次:等待敌军坦克车,

和瑞恩谈天前,手颤抖谎称在为音乐打拍子。 米勒的颤抖表现,是对战争的态度,是一种精神的紧张,

也同样是一种情绪的宣泄。他害怕、痛苦、紧张的时候手都会颤抖。影片借助米勒手的颤抖表现他情绪

的变化,但是在外部看来,他面对一切的一切都那么泰然自若,甚至连他的身世都是个谜。但实际上,

他只是个平凡得不能在平凡的高中老师,和普通人一样,也希望早日能看到自己的妻子,能和她团聚。

并不是像他表现出来的那样冷静和理智。面对死亡他有自己的看法,他是一个队伍的首领,有着比别人

更多的对死亡的冷静。他变得冷漠,是战争改变了他。

生命垂危的米勒上尉弥留之际对着俯身过来瑞恩只是轻声地说了一句;好好活着,不要辜负大家。

一句普普通通的话语是一位长官对士兵的殷切嘱托,也是为了寻找瑞恩而牺牲的士兵的共同心声和

话语,米勒和他的战友都已经牺牲,但是瑞恩活下来了。他们的任务完成了,为了一个人的生命宁愿牺

牲八个人的生命,这种牺牲的代价是否值得?从感性或者理性的角度而言,这是个错误甚至有些荒唐的

任务,但是从道义和正义的角度来看,这绝对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拯救行动,一次大无畏的行动。一个

人的命值得用八个人性命去冒险的,一句普通的嘱托便是最好的答案。一句很平实的语言,一种崇高的

精神和高尚品格情操却跃然在心中。

第四篇: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

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

如果真的有一种情感可以使人荡气回肠,如果真的有一次行动可以让人感慨万千;那么这种情感一

定是超越普通情感的伟大情义,这次行动也一定是一次伟大的行动--影片《拯救大兵瑞恩》所表现的就

是这样一种情感,这样一次不计报酬、为人类的解放事业作出自己贡献的大无畏行动。《拯救大兵瑞恩》

于1998年上映,鉴于以前客观条件的限制,一直没能够好好欣赏这部战争题材历史上的经典影片。通

过在课堂上老师的推荐,我开始认真的看了一下这部经典之作,这部影片完全可以称为战争题材历史上

的里程碑。

《拯救大兵瑞恩》是由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执导,重温60多年前惊天动地的诺曼底登陆战的恢宏

场面,让人惊骇的目睹了战争的激烈和残酷,给人以战争真实性的视觉冲击和声音震撼。壮观宏大的战

争场面,血肉横飞的诺曼底战役,整个奥马哈海滩被战士的鲜血染红了。影片用纪录片的手法表现了腥

风血雨的战场,震撼人心并且导演着重刻画了战争中人物关系和人性的表现。汤姆.汉克斯的实力表演

使得影片更加精彩和出色。

《拯救大兵瑞恩》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惨烈的诺曼底登陆为背景,通过一系列的自然主义拍摄

手法再现了上世纪那场为人类解放而战的战争。1944年当百万大军登陆诺曼底海滩时,一小队由约翰

--米勒中尉(汤姆---汉克斯饰演)率领的8名美军士兵却深入敌区,冒著生命危险拯救一名士兵詹姆斯瑞

恩(麦特---戴蒙饰演)。詹姆斯---雷恩是四兄弟中年纪最小的一个,他的三名兄长都在这次战役中相继

阵亡。美国作战总指挥部的将领为了不让这位不幸的母亲再承受丧子之痛,决定派一支特别小分队,将

她仅存的一个儿子安全地救出战区。该拯救小组的任务就落在了刚刚完成登陆任务的约翰.米勒上尉(汤

姆.汉克斯饰演)身上,而米勒上尉和他的部队刚刚经历过奥马哈海滩登陆战的惨烈激战,伤亡很大,此

时米勒已经顾不上闲暇歇息,而必须组建一支小队即刻出发开始拯救任务,他匆匆地挑选了几位身边较

为优秀的士兵,然后又临时从别的部队征召了几名专业兵种,在别的部队还在原地休整的时候,米勒的

八人小队又开始踏上长驱直入敌方占领地带,在茫茫未知的广阔地域中寻找一名叫瑞恩的士兵的征途。

当小分队的士兵们陷入敌区,各种困难和危险相继扑面而来,人力和装备的严重不足,对语言与地形的

不熟悉,还有路边墙角随时可能埋伏着的危险的敌人,面对身边的战友们一个个相继倒下去,他们逐渐

开始怀疑这项任务的合理性:为什么这一个士兵,就值得让八名士兵去冒死拯救?瑞恩的一条命为何比

他们的生命更有价值?但是,尽管他们心存疑惑,他们还是坚决执行上级的命令。而拯救的旅程也像是

一条通往死亡的道路,一条漫漫的考验战争中每个人心中人性观念与价值的磨练之路,一条充斥着自我

矛盾与自我救赎的道路。经历过千难万险之后,小分队终于在某处激战正酣的地带找到了这名士兵瑞恩,

然而抱有强烈意志与责任感的瑞恩并不愿意与米勒一起离开战场,此时前方有大量敌人正在接近,大战

一触即发,瑞恩与米勒还有所有的战友们都将经历一次更为严峻的考验,到底是谁的生命更有价值呢?

而为了盟军的顺利挺进,他们又决定留了下来一起参加桥头保卫的战役。力量的对比是悬殊的。尽管他

们进行了精心的部署,把有限的人力进行了最合理的布局,也曾一度阻止了德军的前进,但是面对不断

涌来的德军和炮火威力很大的"虎式"坦克的进攻,他们只能且战且走,在桥头最后的防线,身负重伤的

米勒上尉在冲锋枪枪弹打光的时候,无助地却很决然地向坦克连连发射手枪子弹,奇迹出现了--随着一

声爆炸的声音,坦克被摧毁了--盟军的"野马式"轰炸机及时赶到!桥头保住了,援军陆续地赶到了。生

命垂危的米勒上尉弥留之际对着俯身过来瑞恩只是轻声地说了一句:"好好活着,不要辜负大家。"

米勒上尉只是美军当中的一名普通上尉,但为了执行上级命令,他义无反顾的带上七名士兵去寻找

瑞恩并且最终都牺牲了。为了一名毫无关系的士兵而搭上八名士兵的性命,这种牺牲是否值得?从常理

来看,它是荒谬的。但是从人性角度来看,它却是合理的。米勒上尉最后牺牲前的那一句话无疑深化了

影片的主题,引发出对人类人性的思考:人类这种至高无上的品质和大无畏的精神,体现出生命的可贵

和人类对亲情的渴望、对家的思念和依赖。《拯救大兵瑞恩》无疑是一部好的战争题材的影片,具有里

程碑和划时代的意义。

由著名导演斯皮尔博格执导的二战电影,《拯救大兵瑞恩》,一经放映,便好评如潮。不仅是由于该

片所带来的逼真的视觉冲击。更重要的是,它引发了一个值得争论的问题。

故事的开篇是盟军在诺曼底登陆,美国二等兵詹.瑞恩的三个兄弟全部阵亡,将军派出八名战士寻

找瑞恩并将他送回母亲身边,战士们找到他后,随即与德军展开了殊死搏斗。八名战士全部牺牲。

争论的问题是:用八个人的生命换一个人的生命,到底值不值得?

这个问题在八个人开始寻找瑞恩时就讨论过,瑞恩是死是活尚且不知。而寻找一个士兵如同大海捞

针。况且八个人也都有母亲,只为了安慰一个母亲,做如此大的牺牲。从人道主意或数学比较大小上看,

8>1,这当然不值了!既然不值,他们为什么还做呢?而且是那么毅然决然呢!

记得影片中,当两个同胞牺牲后,团队中出现了矛盾,八个人的上尉,米勒给出了答案:"活下去,

回家。"米勒抛开了明面上说的"任务"啊,"崇高的事业"啊"为了和平"等等诸多光彩的理由。而是从自

身出发,回归到人的本性--真实!这个理由也成为了战士们坚持下去的信条。

"活下去,回家"这句话也暗暗透露着米勒对战争的反感,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这正是本片所要表达

的主题,在大段血腥的镜头下,观众从心而发地感受到了战争就是地狱。

接下来,六名战士好不容易找到了幸存的瑞恩,他们的任务总算快完成了,可是瑞恩却因要参加一

场重要战役而拒绝回国。米勒上尉再一次面对选择,如果现在放弃,不管瑞恩,他们也算完成了任务,

可这又算什么?难道之前两位同胞战友就白牺牲了吗?决不能留有遗憾!战士们重回到战场。兄弟间的心

紧紧相连。他们为了让更多的人自由,能回家,战士们艰守阵地。战友情、兄弟情在本片中又是一个亮

点。

最后牺牲的米勒上尉临死前嘱托瑞恩:Earnit中文译成:"别辜负",也可以理解为"好好的活着"

或者"值得"。我个人理解为"值得"。它为本片起了悲壮的一笔。为了让这一行动"值得",瑞恩必须要好

好的活着,必须成为一个有用的人。米勒以此告慰战死兄弟们的在天之灵,也是对自己说,"这一切都

值得!"

八个人的生命换来一个大兵生命,这只有在战争中才会出现的局面吧?是战争把人们推到一个圈中,

圈中的生命的价值在改变。

或许一文不值,可任意践踏,记得在抢滩登陆时,前排的士兵被机枪扫射,一排排倒下去;

或许生命是惨不忍睹,苟延残喘的,忘不了那些断足断臂的伤兵、那些向外蛹动的内脏,士兵们那

绝望的神情;

或许生命是捡来,是幸运女神主宰着生命。一颗子弹打在士兵的头盔上,幸运的士兵欣喜地拿下救

它命的头盔欣赏。

或许生命是换来的,正如本片所讲述的故事......

应该说一下,团队中先牺牲的两个士兵中,有一个在临死前把自己写给父亲的信交给了战友;另一

个高呼"妈妈,回家!"那场景,不能不让人心酸落泪。影片中有句名言:

"对世界,你是一个大兵;

对母亲,你是整个世界。"

亲爱的读者,如果你还坚持说这场任务"不值得"。那么从现在起,你好好的生活,做个好人,善待

你的亲人。用你的实际行动让"拯救大兵瑞恩"。

第五篇:拯救大兵瑞恩影评

拯救大兵瑞恩影评

连怡菲 法政1班 136410096

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感触良多。很多人都觉得让一只八人组成的小分队去营救一个不同二等兵的行

为有些荒唐,令人难以理解。特别是电影中用三个人的牺牲换来一个人的存活在战争中更是不切实际的,

但是这样一种看似荒唐可笑的举动,恰恰反映了美国战争时期的人权政策,也时是美国战争中士兵资源

可以不断输出的保证。

这部电影讲述了二战时期盟军一只八人小分队潜入德军后方,历经各种艰险困境,终于成功找到并

带回一位名叫瑞恩的二等士兵,把他送回母亲身边的故事。当时由于瑞恩的三个兄弟都已经相继在战争

中壮烈牺牲,美国军方考虑到瑞恩母亲身边只剩下一个儿子,出于人道主义,军方决定派出一支八人小

分队找到下落不明的瑞恩,将其送回国内。电影开头并没有直接进入八人找寻瑞恩下落的片段,而是用

了40分钟的时间为观众还原了当时的战争场面。战争无疑是血腥暴力的,充斥着死亡,流血,牺牲与

背叛,影片开头展现了诺曼底登陆的战争场面,到处都是死去的尸体,受伤士兵在寻找自己的支离破碎

的身体,军官米勒拖着的一名士兵在一个炸弹来袭之后只剩下半截身体。可见,当时战争的惨烈有过之

而无不及,在这样的情形之下,美国夺取诺曼底登陆的成功是极其不易的,士兵们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

精神也是值得我们尊敬纪念的。40分钟的视觉冲击之后,八人小分队就走在了寻找瑞恩的路上,这一

路上的艰险困难一度令人崩溃,以至于牵扯出了影片最核心的一个问题,八个人去换一个人的性命真的

值得吗?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此时,瑞恩不再是一个个体,而是作为美国战争中众多士兵的化身。美

国一直奉行人权政策,每个家庭在战争中必须要有青壮年参与战争,但是不能

全部牺牲,至少要有一个青壮年可以活下来,支撑整个家庭今后的命运。可以说,在这方面,美国

的作法的确值得学习赞扬,这样的做法保证了美国家庭在战争中的稳定,让民众能够从政府官方获得持

久的安全感与信任,保证了美国战争中士兵资源的不断输出,国内局势不至于动荡不安。而这部影片采

取的是以点概面的思维模式,将美国当时整体局势缩小成了一个八人小分队拯救一个士兵的故事,以小

见大,颇具创新风格。然而八人毕竟是面和心不合,每个人都性格迥异,总是会有人不服从上级的命令,

与军官对着干。毕竟在这样漫长的寻找过程中,战争的残酷,生命的消亡始终都在消磨着每个人的意志,

吞噬着每个人的信仰与坚持。在找寻瑞恩的途中,小分队不停地有人牺牲死去,然而军官米勒凭借自己

的能力尽力维护着小分队成员的关系,以保证任务能够继续进行。在军医牺牲之前,米勒与众多战争电

影中的军官没有太大差别,可以说不掺杂个人情感色彩,始终以上级命令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然而就

在军医下葬的那一刻,他落泪了,他也是人,也有感情。他回忆起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妻子还在家中盼

他归去,无论是军官还是士兵,都希望战争能够早些结束,自己能够回到祖国,回到家乡,然而,米勒

等不到这一天了。在后来的营救过程中,小分队找到了瑞恩,与他一同守桥,最终战胜了敌军。在守桥

过程中,军官米勒牺牲了。可以说,整部影片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美国军官,他不仅仅是一个分队的

领导者,也是一个英雄,在当时的战争环境下,能够组织士兵完成上级任务,将瑞恩成功营救出来,他

经历了太多太多,即便战友牺牲,自己负伤失聪,他从未停止过战斗。

可以说,当时的二战,给世界带来的是毁灭性打击,在这一时期内,无数的士兵军官为了正义奉献

了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和平都是靠流血牺牲换来的,这样的和平是沉重的,是我们每一个人应当用一

生去维护的。

本文标签: 影片士兵战争拯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