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1536769

2024年6月17日发(作者:)

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观察报告

一、观察问题的提出:

有攻击性的幼儿不但给他人和整个班级带来不好的影响,而且也影响到

幼儿自身的发展。攻击行为会妨碍孩子今后一生的发展,如果攻击行为延续

至青年和成年,就会出现人际关系紧张、社交困难等一系列问题。心理学研

究表明:70%的少年暴力罪犯在儿童期就被认定为有攻击行为。也就是说,从

小攻击性强的孩子,如果不注意克服和制止,长大后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本报告对于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进行观察及分析,希望帮助家长和老师正确认

识幼儿攻击性行为并共同改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二、观察计划制定:

观察目标:通过观察分析了解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并根据分析采取

相应的措施让幼儿改掉攻击性行为。

观察对象及个人情况简述:中班幼儿豆豆,四岁半,女。家里有爸爸妈

妈和豆豆,家里的大人都视她为掌上明珠,大家都很宠她,想要什么就有什么,

特别是妈妈。豆豆是一个文静,爱撒娇,不太爱说话的小女孩,每天都是由

妈妈接送来幼儿园,每次妈妈来接的时候就跟妈妈撒娇。

观察地点:见习时的幼儿园

观察时间:见习那两周

观察记录方法:个案观察,直接观察法,轶事记录法

观察行为:攻击性行为

三、观察记录:

在见习两周的时候曾看到这样的例子。

观察一:有一次老师在组织《面具晚会》活动,当我给幼儿发面具的时

候,豆豆看到身边的乐乐拿了一个与她不一样的面具,她就身体扭过去,二

话不说就想抢夺乐乐手里的面具,这边的乐乐当然不乐意了,于是两人就争

夺了起来,这时豆豆为了拿到面具二话不说的就打了乐乐一把掌,并把面具

抢到手。当老师看到情形,走过去要求豆豆向乐乐道歉,并将面具还给乐乐,

这时的豆豆才不情不愿地把面具还给乐乐。当妈妈来接的时候,老师把今天

发生的事情告诉她妈妈,妈妈却说:“不可能,我女儿从来不打人的啊,都很

听话啊。在家里我说什么她就做什么,一直都很乖的啊,怎么会打人呢?”

观察二:下午区域活动,每个幼儿主动选择了自己喜爱的区域进行活

动。有天丫丫带来了新图书,正当她看得开心时,豆豆走过去抢丫丫的图书。

因丫丫一直抓住图书不放,豆豆作势就要在丫丫的肩膀上咬,在我阻止劝导

下,她们两最终选择一起看这本图书。

四、观察现象分析:

豆豆家只有豆豆一个孩子,家里视她为掌上明珠,家里人对她溺爱,豆

豆想要什么就给什么,尤其是妈妈对她很娇纵,甚至百依百顺,让其为所欲

为,导致豆豆有骄横任性,“唯我独尊”的心理。豆豆之所以要抢乐乐的树

叶、丫丫的图书,也许是因为她对乐乐手里的面具、丫丫看的图书感到好奇,

觉得他的面具怎么和我的不一样,这本书我没有看过,她的一定比我的好玩、

好看。但是由于豆豆年龄较小,四岁半,她不能像我们大人那样,懂得要跟

别人商量。在她的潜意识里只要把自己想要的东西拿到手就好,于是她就会

想尽各种办法拿到对方的面具、书,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而又遇到阻

碍时,就会为争夺某样东西而发生攻击性行为。攻击方式多为打、咬对方,

这种攻击行为没有包含着敌意性,只是纯粹地为了得到对方手中的东西而进

行攻击。

四、观察反思:

(一)攻击性行为定义:

幼儿攻击性行为,又称侵犯性行为,是反社会性行为的一种表现形式。

指的是当幼儿自身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自己的权利受到损害时,幼儿出现

的身体上的进攻、言语上的攻击等侵犯性行为。主要表现为:打,踢,咬,

大声叫嚷,叫喊名字,骂人,暴力,抢走别人的东西等。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形成原因

家庭的溺爱、幼儿园玩具数量、游戏活动空间、社会环境的影响使佳佳

的攻击性行为出现。

1.家庭

父母的溺爱与纵容会培养或间接鼓励了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现在基本上

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甚者有的是六个大人一个小孩,因此,视孩子为掌

上明珠,关爱过度、疼爱有加,对孩子百依百顺,无原则的满足孩子的任何

要求。让其为所欲为,以致养成孩子独占、独霸的习惯。豆豆是家里的小公

主,家里的爸爸妈妈对她的话惟命是从,她想怎样就怎样。可到了幼儿园,

幼儿园的小朋友可不像家里一样个个都对她话惟命是从。当她受到挫折或得

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时她就会产生攻击性行为,对小朋友身体上的伤害。调

查表明,很多孩子主要由爷爷、奶奶带大,作为隔辈人,他们更加宠爱孙儿,

甚至“遮丑护短”,“隔辈亲”演变成了“隔辈溺”,导致了孙辈的自私、

任性、懒惰、骄横等不良行为。

2.幼儿园

除了在家外,幼儿园是孩子的家园、乐园、花园,是幼儿一日活动的地

方。幼儿与老师、同伴接触比较密切,在幼儿园,老师就是幼儿的崇拜者和

榜样,因此老师对每个幼儿尽量给予平等的关爱,一视同仁。应多关心爱护

儿童,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不要对有攻击行为的幼儿进行侮辱责骂。教师

平时应掌握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因材施教。不要因为哪个小孩的家庭比较好

就对他好点,老师应当能让孩子感到有安全感,当发现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应

耐心的教导而不是对他大喊大叫,或对不怎么严重的行为就以罚站,之后就

不了了之。

3.游戏活动空间

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流程中,游戏活动在一日活动中占的比例较大。幼

儿与同伴交往也很多,许多活动常常要轮流、活动空间的紧密、拥挤或者玩

具的数量对幼儿攻击性行为都会产生一定影响。如果在当时能为幼儿提供充

足的材料,多准备一些一样的面具,当发现豆豆对同伴的面具感兴趣时,准

备发生攻击性行为的时候,老师及时发现,并提供给她一样的面具,那么就可

以阻止乐乐被打一巴掌,这样也可以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出现。研究表明,让幼

儿处在一个繁杂、拥挤的活动空间,幼儿易产生攻击性行为。而为其提供一

个宽敞、自由、适应的活动空间,且提供充足的玩具和游戏材料,就可以减

少冲突的产生,从而导致攻击性行为的减少。

4.社会环境的影响

伴随科学社会的进步,电脑、电视等传媒进入千家万户后,幼儿与这些传

媒的接触越来越多。随着电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幼儿把更多的时间给了电视,

但是现在的电影、电视剧大都充斥着许多暴力、复仇的镜头,甚至面向儿童

的动画片、卡通片也在宣传着暴力的情绪。比如《奥特曼打怪兽》、《孙悟

空三打白骨精》、《猫和老鼠》《蝙蝠狭》等影片,这些影片里常常都会有

暴力的动作。在幼儿期,幼儿的分辨能力较差,常常因好奇、刺激而模仿,这

些都会对对于孩子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幼儿的特点是好模仿,这样在不知不觉

中,,模仿后学习了攻击性行为。特别是男孩子对动作片和暴力片感兴趣,并

且好模仿。我们经常会看到幼儿园的一些男孩子在观看了武打片后模仿片中

的形象,在班上也尝试和朋友比划两招。这种时候,如果老师不及时加以引导,

孩子很可能由开始的好玩发展成为一场真正的打斗。因此当看电视的时候大

人尽量限制幼儿看电视的时间长短,提供给幼儿的影片尽量少有暴力的镜头,

比如《樱桃小丸子》、《花仙子》等。

(三)幼儿攻击性的对策

1.教师

在幼儿园教师应多关心爱护儿童,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不能对其进行侮

辱责骂。掌握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因材施教。教师给予榜样示范,教师可以给

幼儿讲有关谦让合作的故事,鼓励幼儿学习。比如《小蝌蚪找妈妈》《团结就

是力量》的故事等;既然幼儿能通过模仿去学习攻击行为,那么在幼儿园里,

教师就能为幼儿提供学习环境,比如可以通过一些情景表演来引导幼儿。在

情景表演中通过过模仿去学会谦让、互助、合作等良好的心理品质。最后,

减少环境中易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刺激是很必要的。例如:给儿童提供较为宽敞

的游戏空间而不是繁杂、拥挤的活动空间;在教室里提供各种娱乐玩具、书,

丰富的营养食品等供儿童选择,而尽量避免有攻击倾向的玩具(如玩具枪、刀

等)和含糖量商的食品。使他们得到情感的满足,减少冲突,从而减少攻击性行

为的产生。

2.家庭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所以在家里,家长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修养认

识,积极的关注和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经常参加幼儿园举行家园活动,亲子

活动,加深自己与孩子亲密感和互动,不要对孩子的对与错都是给予同样的肯

定,不要太溺爱孩子,该批评的时候还是要批评。如孩子犯错误时,不要简单

地采取打骂、训斥的教育方式,而应通过跟孩子讲道理及其它积极的方式让

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帮助他改正错误。要积极培养幼儿团结、友爱、互助

等优良品质。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行为,必须先从父母自身做起,时时注意自

己和言行。尽量避免孩子看有暴力镜头的电影、电视,家长陪幼儿看电视、

看碟片,注意要以正面形象引导、教育幼儿,避免幼儿盲目模仿。

3.家园共育

有些孩子在家做的是一套来幼儿园做的是另一套。个案观察中像豆豆妈

妈说的那样,我女儿在家一直都很乖很听话啊,从来不会打人,怎么可能在幼

儿园打人呢?可在幼儿园并不是这样,发生这样的原因是因为幼儿园与家庭教

育不一致引起。这就会造成家长对老师的误解。所以作为幼儿园教师,我们要

不断地向家长宣传科学的育儿观及育儿知识,经常与家长联系沟通,努力做到

家园合一。尤其是攻击性较强的儿童,我们要争取家长的配合,共同协商帮助

幼儿改正不良行为,引导其向积极、有利的方向发展。比如,上面提到的豆豆

小朋友的教育与引导,我们的老师首先就是跟佳佳的家长取得联系与沟通,当

我们了解到她家庭环境与教育情况后,最先做的就是家长工作。通过跟她妈妈

的交谈,,并且给她提供一些幼儿教育方面的书籍,如《幼儿教育》、《父母

必读》、《早期教育》等。

总之,作为幼教工作者对于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

爱,用我们的爱心和耐心的教育。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遵循其发展规律,多

看幼儿的优点,以正面教育为主。

本文标签: 幼儿攻击性行为孩子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