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1530987

2024年6月28日发(作者:)

感性与理性的冲突—安格尔与德拉克洛瓦的艺术本质之争

发布时间:2021-03-24T08:14:50.656Z 来源:《当代教育家》2021年1期 作者: 孙琳琳 王一旺通讯作者

[导读] 这里要指出的是,德拉克罗瓦在强调色彩表现作用的同时也给素描很高的肯定。

福建师范大学

摘要:有关“素描和色彩”争论分别以新古典主义大师安格尔与浪漫主义的雄狮德拉克罗瓦所代表的不同绘画理念为据点展开了激烈的

对峙。在这两种不同的艺术理念表面上是为素描和色彩的何者为艺术本质的问题争执,究其背后实则是在艺术本质背后的理性和感性,继

承与创新的绘画发展内在逻辑的进一步深层挖掘和探索。本文通过举例两位大师的经典杰作再次深入探索到两个艺术流派背后所蕴藏的艺

术追求,使我们在继承和发展之中能更好的发展自己的艺术道路。

关键词:感性;理性;艺术本质

一、两种不同的艺术理念

(一)浪漫主义的感性想象

随着欧洲进入十九世纪,艺术迈进了一个激动人心的时代。浪漫主义美术运动发生在法国的七月革命激流中并在30年代达到了高潮,

也成为了二月革命之前主要的法国风格。浪漫主义作为在法国大革命下一种艺术思潮,和当时波旁王朝复辟后那些知识文艺分子的不满情

绪主流是联系在一起的。可以说,浪漫主义的出现推动了自由人性的解放,展现的是与古典主义所不同的那种激情和主观性想象。艺术家

的主观创造性也成为了解浪漫主义大师们最关键的特征,同时也成为他们反抗僵化保守古典派的“绘画武器”。在艺术史学家约翰?雷华德的

《印象派史》中曾有一幅插画就非常逼真的形容了这场论战:漫画中双方代表斗志昂扬的骑在马背上进行激烈争论,一方代表说“线条就是

色彩”,另一方则表示“色彩是虚构的东西,线条才是一切!”而以欧仁·德拉克罗瓦(Eugène Delacroix,1798—1863)为代表的传统反叛者

和以素描至上的安格尔学院派在法国画坛形成了旗帜鲜明的两大阵营进入了白热化阶段。而捍卫色彩重要价值的典型代表就是浪漫主义的

旗手德拉克罗瓦。在德拉克罗瓦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于色彩的运用,在早期的作品《但丁之舟》中对色彩运用虽然有些单纯质朴,但成

为他真正迈入色彩大门的一次伟大尝试。随后在德拉克罗瓦的成名之作《希阿岛的屠杀》中可以看到他对色彩理解的飞速,强烈的色彩对

比使整个画面的效果呼之欲出,而此幅画也被画家柯罗惊呼为“色彩的屠杀”。这里要指出的是,德拉克罗瓦在强调色彩表现作用的同时也

给素描很高的肯定。

(二)新古典主义重视线条秩序

欧洲进入18世纪末,法国民众厌恶充满脂粉气息的洛可可艺术,社会需要一种精神力量去支撑,新古典的诞生同样也呈现出了一种新

的时代精神,但与充满激情的感性浪漫主义相比新古典是理性的。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1780-

1867)就是学院古典主义派的代表大师。安格尔早期跟随导师革命古典主义大师大卫学习,但安格尔和他的老师大卫不同的是安格尔并不

热心于身边政事,甚至称“那是叛逆者的时代”。安格尔一生用不懈的毅力追求着古典主义中的形式美法则。在新古典的形式美法则里,有

关艺术形式中的完整性和画面的秩序感这些都代表了其绘画理念。作为新古典主义最后的大师安格尔则将素描对于绘画的理性研究意义提

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他和认为色彩才是画面的主导者的浪漫大师德拉克罗瓦更是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在安格尔的艺术理念中,素描是真

正的艺术。他曾经对他的学生说过:“艺术的好坏就在于素描。因为在素描里包括了除色彩以外的一切。线条就是素描,线条代表了一

切。”①安格尔对于素描的极度热爱很难让他不对于色彩的价值有所排斥,这也是对浪漫主义的公然挑衅,也是这次争论的重要观点。安格

尔经典素描《尼克洛.帕格尼尼》运用简洁的线条,准确形象的刻画出了主人公的样貌与神韵,画面中略微的虚实,轻松的空间感,都使观

者不得不感叹安格尔手中的每一笔线条都画在了结构之上,而我们在他的其他素描作品中同样不难看出,安格尔始终把画面置于一种典雅

静谧的氛围之中,这也是他一直追求的形式体现。而安格尔同样也影响到了后来的一批画家,像印象派的德加和高更甚至到后来的毕加

索,都被安格尔那种细腻稳健的线条所深深折服,安格尔曾多次向德加说道:“画线条,年轻的朋友,多画线条。不管是根据记忆或写生,

只要这样去做,你就会成为一个很好的画家。”②

二、感性与理性在题材中的具体体现

(一)德拉克洛瓦的浪漫表达

在德拉克罗瓦的日记中,他曾说道:“如果需要把瞬间所发生的事记载下来,绘画就具有这种能力,能把那一瞬间的效果即中加以体

现,比起诗人或音乐家来讲,对于自己所要表现的东西,画家再驾驭掌握上是要占便宜的多的。”③和时代相结合是浪漫主义创作的一条宗

旨,从身处环境取材也是画家创作的重要灵感来源。

从15世纪到19世纪,希腊一直被奥斯曼帝国所统治,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崛起,希腊展开了民族独立的反抗战争,而残暴的奥斯曼帝

国为了继续对希腊的统治,用极其残忍的手段杀害了手无寸铁并毫无还手之力的希腊老百姓。在1822年发动的这次希阿岛的屠杀,被杀害

的人数高达23000余人。这场疯狂的血腥屠杀消息传到欧洲之后,引发了各界的震惊和愤懑。德拉克洛瓦创作了轰动画坛的杰作《希阿岛的

屠杀》(图一),这幅作品不仅对于德拉克洛瓦本身,更代表了整个浪漫主义艺术与新古典那种一味追求和谐之美的绘画理念的决裂。德

拉克罗瓦认为,现实中的美丑都能作为描绘的创作对象。在取景上德拉克洛瓦并没有选择被虐杀时的具体场面,而是笔锋一转,选取了被

虐杀过后的战场上那些被俘虏的希腊人。通过这样的一个情节安排,再次揭露了土耳其侵略者们的无情和残虐,画面采取了倒三角的两组

纵深构图,这与古典艺术中的秩序稳健感大不相同,摆脱了对称和完整,讲究结构的古典理性绘画法则的束缚。这是画家的感性融入创作

中的具体体现。画面中将人物分成两组,在画面左侧依偎着一对希腊夫妇,男人赤裸着的身体左肋处不断地涌出鲜血,而双眼空洞的注视

着前方,靠在男子肩膀上的女人低着头垂泪,他们的脸上都充满了绝望。在他们的侧面是一位老妇人抬起头,仿佛未从震惊中走出来。而

在老妇人的脚边,靠着一具年轻的女性尸体,令人深刻的是在这具女尸体身上还趴着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孩,他正在努力的爬到母亲的身上

寻求着保护,却并不知道身下的母亲早已没了呼吸。画面中毫不掩饰的尸体展现了那个地狱修罗的场景,到处都渗透着画家对灾难的同

情。更使这幅画彰显魅力的除了这引人深思的故事情节外,德拉克罗瓦对于色彩的把控可谓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在他的眼中色彩早已不

再作为素描的附庸而存在,而是用来表达内心情感的一种手段,是相比素描更能引领观者共鸣的绘画力量。就连欣赏德拉克洛瓦的画家罗

格都有些吃惊的说道:“这是对绘画的屠杀!”为了突出人物悲愤的情绪,德拉克洛瓦运用奔放的笔触,巧妙的增添了画面中的一些悲剧气

氛。只有在别处强烈的时候,物体的各个侧面,才能得到一种鲜明的表现。不难看出,这是带有与传统古典相左的历史意义上的一种美学

观念,对于颜色的大胆对比中蕴含的是画家内心真诚的创作情感,这也是这幅杰作震撼法国画坛的那种内在力量的彰显。

(二)安格尔的理性坚守

安格尔晚年的杰作《泉》(图二)最能体现他所追求的理想美。这是一幅可以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相提并论的名作。安格尔从

1820年开始着手此画,经历了36年的多番修改才完成。我们可以这样说,《泉》贯穿了画家安格尔精力最旺盛,技法最丰富的创作时期。

画面中描绘了一位手扶水罐立足正中央的裸体少女,画中的少女形象依然遵循了古希腊雕塑的比例原则,人体匀称饱满,给人一种恬静的

舒适美感。安格尔本人非常钟爱于对曲线的运用。他认为,曲线的柔美更能带给人一种安静平稳的韵律感。在这幅《泉》我们可以看到安

格尔采用了许多弧度的曲线,例如少女腰部的扭动使身体呈现出的S型,再如画中人物的头部,肩膀和手臂之间的摆动都形成了一种呼应的

弧度,而这些弧度给画面造成了一种安静的流动感。仔细观察少女的动作我们能发现少女左臂环绕头部,右手托罐的这个动作在实际生活

中并没有那么轻松就能够做到,很显然,这是安格尔主观地将对象理想化了。做出这种画面安排,画家安格尔一定是通过了仔细的斟酌设

计,这样一种能够借助身体各部分之间的力达到的稳定感都是安格尔理性化的一种体现。少女细腻白净的肌肤,端庄秀美的容颜上有双如

泉水一般清澈的双眸,配以低调优雅的色调,一切都显得那么美好。虽然画家描绘的是女性裸体题材,但在这幅作品中我们丝毫看不出任

何艳俗做作的迹象。少女脸上恬静的表情,有种出瘀泥而不染的高洁典雅之感,这都使观者不得不惊叹,这是一幅完美呈现充女性魅力的

杰作,同时也展示了安格尔在理想美的道路上不懈追求的结果。而在这一点上是他和浪漫主义那种反叛传统古典的美有所争论的原因之

一。安格尔非常反对浪漫主义的先锋籍里科在作品《梅杜萨之筏》中所描绘的遍布尸体,他认为那是在破坏观众的审美趣味。他曾说:“绘

画应该是健康的,合乎道德的。这种酷刑值得欣赏吗?这种恐怖一定是可爱的吗?我不反对艺术中描绘那种能激起人的怜悯或者恐惧的事

物,但对这一些描写要像爱斯寇勒,索福克利或者欧里庇得所作的那样。我不想看这幅《梅杜萨之筏》和别的一些解剖学的表演,这些话

给我们展示的只是死尸一样的人物,刻画的毫无生气,令人作呕;不,我不想看这种东西!艺术所应该反映的只是美的东西,必须由美的

事物来教育我们。”④在安格尔的绘画中处处渗透着理性的味道,画家运用了流畅的线条和柔和的笔触冷静的描绘着他心中的理想美,也体

现出安格尔对绘画中形式美的重视并将其作为他绘画表现的最终目标。

三、绘画发展的内在逻辑

(一)感性与理性共存

有关艺术本质问题,一直都是以中西方艺术节历来坚持探索的未解之谜。在19世纪法国画坛的这场新古典浪漫主义和浪漫主义何为艺

术本质的争论中,表面上是在争论素描与色彩在绘画中价值中的孰高孰低,就其背后的实质来讲,这是对艺术构成中的感性与理性,情感

与理智,创新与继承的深层次挖掘与探索。虽然到最后并未争论出个明确的结果,但这并不意味着理性与感性在艺术本质中是完全分离的

存在。经过近百年来提出,过得像这样一次又一次的美学见解都在不同程度的影响着后代艺术的发展,例如浪漫主义德拉克罗瓦的色彩观

对印象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新古典主义的学院派教学体制也一直延续至今,人们对于掌握艺术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艺术的发展应该

是自由的,不被局限于某种明确规则的严格界定。在绘画发展中感性与理性缺一不可,而不是像一些人所认为的艺术只是纯感情表现或绘

画只是单纯地再现客观事物那么简单。

(二)情感表现是绘画的内在动力

无论艺术怎么发展,时代怎么改变,对于内心情感的忠实表达都将是绘画创作不变的主旋律。因为从绘画的创作本质来说,绘画是艺

术家们的一种精神活动,而艺术作品是人们的一种情感表现物象化。然而,这里所指的情感并不单纯的代表了创作者本人的一种主观情

感,而是通过创作本身对生活对社会的体验之中,总结出情感概念的本质是要传达出具有时代气息的象征性感受。同时这种精神的传承是

对前人情感对象化的一种领悟,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的延续。正是这种精神情感的传承,才能让我们在这么多名作之中,看到自身产生了共

鸣。但也对于刚踏入艺术大门的我们,更该在当下时代感悟自由创作规律,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作品中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艺术道路。正

因为德拉克罗瓦和安格尔始终坚持着各自的绘画理念才成就了不同的艺术。绘画需要不同的观点和声音,在德拉克罗瓦的色彩观里使我们

感受到了当时的激情动荡岁月。也正是在这种精神传承下,不同艺术理念之间的相互碰撞才是绘画得以代代延续的命脉所在。

参考文献:

[1]袁宝林.欧洲美术—从罗可可到浪漫主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第227页.

[2]约翰.雷华德.印象画派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第10页.

[3]李嘉熙.德拉克洛瓦日记[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第534页.

[4]朱伯雄 .安格尔论艺术[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79,第81页.④(法)安格尔.安格尔论艺术[M]. 朱伯雄,译.沈阳:辽宁美术

出版社,1979:第81页.

本文标签: 艺术绘画色彩浪漫主义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