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1530973

2024年7月19日发(作者:)

专题:媒体转型发展研究

DOI:10.15997/.2016.29.047

黄海燕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叙事创新的技术路径

品的升级换代从来都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新闻产品亦然。

对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产品而言,升级换代既涉及叙

结构创新

孙发友教授认为,“倒金字塔”不仅固化了文本结构形式,

也固化了文本的语言排列方式。客观、历史地来看,“倒金字塔”

这种战地环境催生的新闻结构,为用户解决了信息优先级的排

序问题。

然而,冯·戴伊克早已指出:“篇章、谈话不仅是传达个

人之间意思的工具,它们主要还是社会的交往形式。”“倒金字

塔”新闻,更多地着力于“分享信息”,而非“共享信仰”。前

者是詹姆斯·W.凯瑞所说的“传播的传递观”在新闻结构上

的投影,后者则是“传播的仪式观”的重要表征。“倒金字塔”

结构仍将在新闻叙事,特别是硬新闻叙事中被广泛使用。然而,

在当下的传媒生态中,只有符合传播的仪式观的叙事范型才能

有效形成“在时间上对一个社会的维系”和圈层传播效应。

1.借用社交媒体框架进行结构搭建

将信息内嵌于社交媒体展示框架,是当下新闻文本结构创

新的重要形式之一。上述所列举的《亚投行微信群里真热闹》

和《傅莹邀请你加入群聊》,既体现了文体的创新,也体现了

结构的创新。《亚投行微信群里真热闹》将5W分散到不同的

群聊段落和功能中去体现,例如用微信自带的时间功能说明新

闻发生的时间,用“聊天信息”界面显示的群聊成员国旗,视

觉传达亚投行的参与国,等等。《傅莹邀请你加入群聊》则融

汇使用微信群聊中的头像、语音、文字等表达元素,将微信对

话替换传统的新闻引语,创造了一种人人可参与人大新闻发布

会的交互式体验。

2.通过信息可视化图表进行结构搭建

化繁为简,是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加速的生活节奏对新闻

报道提出的必然要求。它需要新闻工作者打破传统的新闻结

构程式,实现信息呈现的可视化,缩短用户解码时间。以两

会为例,其信息量大,涉及面广,传统的新闻报道方式在导语

后多采用直接引语或间接引语的方式展开新闻主体。“×××

说(

指出/强调

)”句式是会议报道的常用句型。其优点在于

信息全面、准确;弊病在于缺乏用户思维。信息可视化图表通

过突出关键词、核心句等形式来浓缩要点,通过色彩、线条、

图形、字号等视觉差异化符号来强调重点。

如《新京报》2016年3月6日推出的封面报道《一张图

看懂政府工作报告》,就将李克强总理将近两万字的政府工作

报告中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信号、民生改善等问题一图

呈现。

青年记者·2016年10月中

事主体的变更(

用户生产内容和机器人写作的出现

),也直接

表征为新文体的出现和文本内部的变革(

新闻叙事结构、话语

方式等的改变

)。

抛开叙事主体的变更不谈,当我们把目光聚焦于互联网空

间中的新闻文本时就会发现,“网络作为一种媒介,已经深度

介入到新闻叙事的内核”,很多新闻文本已经难以放到传统新

闻叙事的框架下来定义和理解:在文体上,它们难以归类于传

统的报道或评论;在结构上,它们难以归类于“金字塔结构”“倒

金字塔结构”或者“枣核结构”,甚至无法切分出“导语”和

“主体”;在话语上,它们打破严肃的语言风格,倾向于提供轻

悦化和诙谐化的阅读体验。从非虚构写作和提供真实信息的角

度看,它们确是新闻,但又不再属于任何既有的新闻写作范型。

从传播效果来看,这些文本因“陌生化”而极大地增强了用户

的阅读愉悦和信息分享的可能性。本文尝试对媒介融合背景下

新闻叙事创新的技术路径做一勾勒,希望对新闻从业人员有所

借鉴。

文体创新

福克斯曾言,20世纪以来报刊新闻文体的持续演化,基

本上是对外部压力的不断回应的过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特别是社交媒体的流行,这种压力来自于“今天社会信息传播

的‘最后一公里’渠道,已经不是传统物理渠道,而是人际关

系渠道”。这意味着新闻要更加具有社交性,而不能仅止于告

知信息。

如“中国之声”微信公众号推出的《亚投行微信群里真热

闹》,既难以归入消息、通讯或解释性报道,也难以归入评论

或述评。它以模拟新成员加入微信群聊的方式展现了不同国家

的加入时间——符合消息写作5W的要求,又以“假如亚投行

有个微信群”来构成受众的阅读“前见”——这个微信群并不

真实存在,进而巧妙地注入作者的判断和评论,实现了对消息

和新闻述评两种新闻文体的杂糅,将复杂的大国博弈,通过风

趣幽默的微信群对话展现出来,形式活泼、直观易懂。

又如《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微信公众号推出的《傅莹

邀请你加入群聊》,直接利用H5技术和微信群聊形式,交互

式展现2016年人大新闻发布会问答场景,给人以身临现场之

感。类似的作品还有“当代海军杂志社”微信公众号推出的《加

入群聊,和王毅谈南海问题》等。

77

专题:媒体转型发展研究

话语创新

黄芝晓教授指出,词汇既是“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变化最

敏感的反映者,也是一个时代价值观的体现者与传递者”。要

有效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新闻工作者还必须抛弃刻板、

僵化、高高在上、自说自话的文风,实现新闻话语的创新,让

媒体成为官方话语和民间话语良性互动与交汇的场域。

1.准确、灵活地使用热词

社交媒体的广泛运用,增强了热词的空间撒播力,提升

了热词的散播速度。新闻报道如果能准确、灵活地使用这些

热词,就能使文本更接地气,实现与用户的情感共鸣、价值

共振。如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版《江苏给

力“文化强省”》,将来自热词“给力”放在标题之中,引发

众多读者点赞。除此,由新闻事件形成的标签化热词也能有

效激发用户的阅读兴趣。在“澎湃新闻”微信公众号推出的《人

人都在“吸毒”,朝阳群众该怎么办?》中,“朝阳群众”四

字就具有明显的戏谑性。又如“江南都市报”微信公众号推

出的《南昌天气比友谊小船翻得还快》,借用当时火爆的“友

谊小船”一词来报道南昌4月中下旬多变的天气情况,形象

贴切。

2.戏仿、挪用经典文本

《人人都在“吸毒”,朝阳群众该怎么办?》开篇写道“平

津危急!华北危急!八年抗日战争早已成为历史,抗霾之战何

时结束,目前还看不到头。”作者通过戏仿手法突出抗霾的艰

巨性。文本的最后,作者又利用电视剧《西游记》中孙悟空让

风婆婆“放风”的对话截屏,来讽刺有关部门面对雾霾问题的

不作为。好看、有趣,又引人深思。

3.巧用修辞

仍以《人人都在“吸毒”,朝阳群众该怎么办?》为例,

作者将吸入雾霾比喻成“吸毒”,指出在“大部分中国人的肺

里都有一套二室一厅,京津冀的朋友至少有一套别墅。所有中

国人吸入的雾霾换成砖头连起来,估计能绕地球两圈”。作者

运用夸张手法,生动地揭示出雾霾的严重程度。又如“小时

候看《西游记》,神仙在云雾里行走,感觉如此神奇。长大了,

没想到自己也能腾云驾雾。以前一直以为《西游记》是神话故事,

现在才知道,原来是一部纪录片”。作者运用反讽手法,尖锐

地嘲讽了雾霾的现实状况。

用,展示了用户在看到文字信息时可能的内心动作和情绪状态。

如“信息日报”微信公众号发布的《雷电、大风、暴雨……这

个五一出行,你可得悠着点》中,“西湖的水!~我的泪”的

表情图片,把读者看到天气信息的心情幽默诙谐表达了出来。

如果新闻报道能合理地运用表情包,就能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为

用户营造轻松、有趣的阅读体验,缓解快节奏、高压力现代生

活给人们带去的紧张感和焦虑感。

展 望

新闻写作将呈现两大发展趋势:一是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机

器人写作,二是基于快速反应的记者人性化写作。前者多提供

硬新闻;后者则往往突破传统新闻写作的陈规,针对不同趣缘

群体提供更为有趣的新闻故事。从技术发展角度看,机器人是

可以完成个性化新闻写作的。但在技术攻克之前,它需要记者

依靠丰富多元的知识储备、敏锐的话语转化和挪用能力去完成。

伍尔夫曾言:“由于时代的变化,传统的小说形式已不适

于表现现代人的心灵,未来的小说可能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学形

式,一种诗化的、非个人化的、带有戏剧性的小说。”只需把

这段话稍作修改,就可以用来表达当下新闻形式的变革要求。

由于技术的变迁和文化语境的变化,传统的新闻叙事形式已经

不能满足当下用户的信息审美需求。今天的用户更热衷于那些

能触发他们情感共振与文化共鸣的创新性新闻文本。而后者才

是解决传播“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关键。

【本文为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

项目“媒介融合进程中的新闻叙事研究”(项目批准号:

15YJC860006)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华进:《云之话语 钟之逻辑——叙事学视域下的网络新闻研究》

[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13年

②【美】沃尔特·福克斯:《新闻写作——报刊记者指南》[M],

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③喻国明:《破解“渠道失灵”的传媒困局:关系法则详解——兼

论传统媒体转型的路径与关键》[J],《现代传播》,2015年第11期

④孙发友:《新闻文本与文化生态——媒介话语的框架性解读》[M],

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⑤【荷】冯·戴伊克著,施旭 冯冰编译:《话语 心理 社会》[M],,

中华书局出版社,1993年版

⑥【美】詹姆斯·W.凯瑞著,丁未译:《作为文化的传播》[M],

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

⑦黄芝晓:《新闻评论的现代语感》[J],《国际新闻界》,2007年

第7期

⑧【英】弗吉尼亚·伍尔夫著,瞿世镜译:《论小说和小说家》[M],,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

图片创新

在传统的新闻作品范畴中出现的图片,要么是纯粹的图片

新闻,要么是为展现新闻场景、陈述新闻事实而选配的照片。

而互联网特别是社交媒体上的新闻文本,则广泛使用了与新闻

场景和新闻本体无关的图片,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被网友热捧的

各类表情包。这些表情包在新闻文本中充当了某种画外音的作

(作者为宜春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华中师范

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生)

78

青年记者·2016年10月中

本文标签: 新闻微信信息叙事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