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1531423

2023年12月19日发(作者:)

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潘桂棠’ 肖庆辉2 陆松年3 邓晋福4 冯益民5 张克信“

张智勇“ 王方国‘ 邢光福7 郝国杰3 冯艳芳“

(l

.

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 四川成都61 0 8 2 ; 2

.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北京10 0 37 ; 3

.

天津地质矿产

研究所, 天津30 01 70 ; 4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北京10 08 3; 5

. 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 陕西西安71 0 54 ;6

.

中国地质

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湖北武汉4水刃74 ; 7

. 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 江苏南京21 0 16 )

提要: 中国大地构造形成演化与大地构造分区研究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整体论述中国构造分区, 都以不同学派对中国

大陆地壳形成演化的不同认识论和方法论, 有不同的方案。以黄极清先生等多旋回构造观、王鸿祯先生等历史大地构

造观和李春显先生等板块构造观的“ 三大主流大地构造观”

为指导思想的大地构造划分方案, 是集中国地质构造之大

成, 在全国起指导作用, 影响既广泛且深远。板块构造单元划分是当前板块构造细结构研究的关键问题。它既是板块

构造研究的理论问题, 也是区域地质研究和成矿预测评价亚待解决的实际问题。本文的大地构造分区图的编制是以

地层划分和对比、沉积建造、火山岩建造、侵入岩浆活动、变质变形等地质记录为基础, 承接融合中国“ 三大主流大地

构造观” 的经典划分理念, 在板块构造一地球动力学理论指导下, 以成矿规律和矿产能源预测的需求为基点, 以不同

规模相对稳定的古老陆块区和不同时期的造山系大地构造相环境时空结构分析为主线, 以特定区域主构造事件形成

的优势大地构造相的时空结构组成和存在状态为划分构造单元的基本原则, 划分出中国的大地构造环境主要由陆块

区和造山系组成为9 个一级构造单元, 以及相应的56 个二级构造单元。中国大地构造研究还存在一系列重大科学问

题, 较准确地划分尚需很长时间的不懈努力。

关扭词: 大地构造; 构造单元; 陆块区; 造山系; 多岛弧盆系

中圈分类号: Ps4 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 000 一36 57 (2 0 0 9 )0 1 一0 0 0 1 一2 8

大地构造分区又叫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是大地

构造研究成果的表达形式之一, 可直接服务于资源

预测需求, 作为成矿地质背景或油气盆地分析以及

地质灾害评估的基点。

一个大区域尺度的地壳物质

组成、岩石构造组合, 以及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场明

显不同于相邻地域, 这样的一个区域就是一个大地

构造单元

。构造单元既反映了地壳物质组构上大地

构造环境(或大地构造相)的时空属性, 又具有不同

构造阶段的时空层次属性。板块构造将六大(或更

多)板块作为全球的一级构造单元, 并将分隔它们的

边界也作为构造带看待。但板块构造观的构造单元

细结构划分以及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细结构划分, 尚

需结合特定区域的地质特征进一步厘定。本文的目

的是在中国各区域大地构造单元划分的基础上加以

集成综合, 用现代大陆地壳演化观点思考, 强调“ 将

今论古” 的比较构造地质方法论和大地构造相时空

结构分析方法, 更精细地划分特定构造阶段和大地

构造环境中形成的、各个不同尺度

、不同岩石一构造

组合的构造单元; 揭示中国大陆各种壮观的地质构

造现象, 即在漫长的地质演化过程, 在空间上形成于

不同部位和不同深度的构造单元彼此间的相互关

系; 展现构成现今所见地壳表层的存在状态、

结构组

形成和组合系统是构造同时性和历史性的综合图

像, 以利于成矿地质背景

成矿地质条件和资源预测

收稿日期: 2 0 5 一20 一20 ; 改回日期: 2 0 0 5 一1 2 一2 4

甚金项目: 国土资源部‘·全国重要矿产预测评价”项目二级课题“全国重耍矿产成矿地质背景研究” (12 12 01 07 3 38 0 2 )资助。

作者简介: 潘桂棠

,

男, 1 941 年生, 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从事区域地质和大地构造研究, E 一m a

il :脚。叮g 刃an @ ya ll o 。二no

2 中

勘查评价, 以及发展地质科学理论需求

地质2 0 0 9 年

1 大地构造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大地构造学是研究大陆、

大洋, 或某一大尺度区

域, 地壳或岩石圈的组成、结构和演化历史的学科,

目的是了解海洋、大陆、山脉和盆地的成因和发展过

程, 认识地壳和岩石圈的演化规律。中国大地构造形

成演化与大地构造分区研究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涉

及不同的构造区域, 公开发表的论著达千余篇之多。

整体论述中国构造分区, 都以不同学派对中国大陆

地壳形成演化的不同认识论, 有不同的方案。

相对而

言, 以黄汲清先生等多旋回构造观1 一、王鸿祯先生

等历史大地构造观15 刊和李春显先生等10

一131 板块构造

观为指导思想的大地构造单元划分方案, 是集中国

地质构造之大成, 在全国起指导作用, 影响既广泛且

深远。

黄汲清(19 45 )先生《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是

中国大地构造的首次系统论述。

20 世纪60 年代以

来和他的学生们进一步论述了中国大地构造基本轮

廓, 划分的一级中国大陆构造单元为地台或准地台

和地槽褶皱系[1 间, 并从全球构造角度将古生代以来

的中国大地构造划分为古亚洲

、特提斯和滨太平洋

三大构造域。任纪舜等编制的大地构造图, 进一步发

展了黄先生的认识, 将中国大陆块分为亲西伯利亚

陆块群、古中华陆块群和亲冈瓦纳陆块群, 将显生宙

造山带概括为古亚洲造山区、特提斯造山区和环太

平洋造山区, 而将华南早古生代造山带也作为古亚

洲造山区的一部分l’一le] 。其立论基点是中国各主要

陆块, 在新元古代时已形成了统一的古中国地台, 其

后的裂解只是手风琴式的开合运动, 或是冈瓦纳大

陆裂离, 亚洲大陆增生。

这一多旋回学说与板块构造

相结合的构造模型迄今仍是广泛应用的主流。

王鸿祯先生等在20 世纪70 年代用板块构造学

说审视中国大地构造演化,

80 年代编制中国及邻区

构造古地理图的基础上, 提出了中国及邻区大地构

造划分和构造发展阶段15 阁, 其立论基点从时间论是

地质历史发展阶段论和灾变论, 从空间论是全球构

造活动论, 认为中国主要的大地构造单元包括中朝

扬子和塔里木地台(克拉通)以及其间不同时期的造

山带。

板块边界并不在地台边界, 应在遥相对应的古

大陆边缘之间的分界带____銃_, 这一大陆及其边缘的缝合

带称对接消减带, 大陆边缘的拉伸、张裂

、地块移离

形成弧盆体系的岛弧缝合带, 称之为叠接消减带。将

中国地壳演化划分为陆核、原地台、

地台、超大陆和

泛大陆以及陆内演化五大阶段, 其中晋宁期(1 0 0 -

5 3 0 M a )和印支期(2 30 一2 1o M。)是地质最重要的造

山期。

强调地质历史与时空结合, 不受学派羁绊, 科

学求实创新的思路, 提倡系统论与多学科交叉融合

的方法论, 为中国大地构造注人了新的活力, 奠定地

表构造格架和单元细结构划分的基础

李春显先生等基于区域地质、地层古生物、岩石

学及古地磁等多学科研究, 划分了中国板块构造轮

廓[10]

, 编制了第一代亚洲大地构造图(l :8 0 万)及说

明书l12]

, 中国陆壳块体分别归属于7 个不同古板块,

并认为这些古板块之间被大洋分隔, 强调大陆及其

边缘海、大洋盆地, 在地质时期均会作大规模漂移。

蛇绿混杂带等是洋壳扩张、俯冲、碰撞的遗迹, 指出

“ 哈萨克斯坦很可能原来是西伯利亚大陆的一部分,

在古生代初分裂出来, 形成许多岛弧及沉积盆地

带” , “ 古生代的哈萨克斯坦很类似于新生代的东南

亚” 。“ 土耳其一中伊朗一冈底斯原是冈瓦纳古陆的

一部分, 在古生代末一中生代分裂出来” , “ 高加索之

北、向东经科佩特山、兴都库什, 进人西藏班公湖至

滇西澜沧江(亚洲大地构造图表示为昌宁一孟连

带)

, 向南接马来西亚劳勿一文冬带, 该沿线是冈瓦

纳古陆与古欧亚板块最初的碰撞缝合带” 。上述诸多

见解体现了作者深邃洞察力和创新观点, 也经受了

实践和时间的考验。

20 世纪60 年代以来, 国内外用板块构造理论编

制各种大地构造图件已成为一个重要趋势。目前国外

代表性的图件有: 加拿大构造图lq , 澳大利亚新南威

尔士构造图阴, 印度尼西亚区域构造图四, 阿巴拉契亚

造山带构造岩相图四, 科迪勒拉造山带构造地层图刚,

巴基斯坦北部碰撞带构造地层分区图网等等, 这些为

我们研究中国大地构造开拓了全球构造的视野, 并

提供了编制此类图件的理论基础和工作方法

国内代表性的图件有: 1: 80 万亚洲大地构造

图lq

, 中国及邻近海域岩石圈动力学图四, 中国及邻区

大地构造图lq , 中国大地构造相图网, 川0 0 万中国陆

区地球动力学纲要图四, 西藏板块构造一建造图四, 青

藏高原板块构造图网, 秦岭造山带大地构造图网, 西秦

岭造山带及邻区大地构造图例,

1: 150 万中国新疆及

邻区大地构造图冈, 青海大地构造图l3l] 等等, 上述成

果为我们对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细结构划分奠定了重

第3 6 卷第1 期潘桂棠等: 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要基础

大地构造的研究成果在地球物理

国土资源评价

和油气资源勘查等洲方面也得到相当广泛的应用

2 大地构造单元划分的基本原则

在原有板块构造的理论框架中, 全球构造格架和

洲际板块边界是清晰的, 但在区域地质调查, 中比例

尺地质填图

、编图中, 大地构造单元划分是当前板块

构造细结构研究的关键问题。它既是大地构造研究的

理论问题, 也是区域地质研究和成矿预测评价巫待解

决的实际问题。

因此, 如何应用板块构造观点划分中

国大地构造单元, 还有许多值得探讨之处, 关键在于

理顺大地构造研究的思路, 理解中国大地构造形成演

化的基本特征以及确立构造单元划分准则。

全球岩石圈构造演化分为大陆岩石圈和大洋岩

石圈两种构造演化体制, 这两种构造演化体制既有

平行发展

相互影响、互有联系的一面, 又能通过大

陆岩石圈拉伸裂离和大洋岩石圈俯冲消减两种机制

实现互相转换的一面。笔者认为, 大致在新太古代,

地球表面开始出现海(洋)陆分异, 岩石圈进人板块

构造演化阶段; 之后全球岩石圈构造演化即开始进

人这两种构造体制演化和相互转换的发展历史, 历

经哥伦比亚超大陆、

罗迪尼亚超大陆和潘基亚超大

陆形成及其裂解等。大洋从超大陆裂解、扩展到俯冲

消亡的演化过程, 其生命期至少需要6 0 一so M: 。

大洋岩石圈双向俯冲形成陆缘弧和多岛弧盆系。多

岛弧盆系的形成演化是大洋岩石圈构造体制向大陆

岩石圈构造体制转换的标志

这两种构造体制在演

化过_______程中都形成一些地球动力学上互相联系的构造

单元。大洋岩石圈构造体制演化中形成的一些构造

单元消失, 但记录在多岛弧盆系和碰撞结合带中, 追

踪识别不同时期形成的蛇绿混杂岩带或俯冲增生杂

岩(对接带、结合带、碰撞带等)是理解大陆地壳演化

的关键, 是构建区域大地构造格架的核心。而大陆岩

石圈构造体制演化形成保留了地球演化最完整的地

质记录, 保留了新太古代以来的沉积记录。这些保存

较好的地质记录所反映的地质构造环境信息, 正是

大地构造相的物质表现, 也是我们划分大地构造单

元的基础l3q

中国大地构造分区图的编制应承接融合上述三

大主流大地构造观的经典划分理念, 在板块构造一

地球动力学理论指导下, 以地层划分和对比、沉积建

造、火山岩建造、侵人岩浆活动、

变质变形等地质记

录为基础, 以成矿规律和矿产能源预测的需求为基

点, 以不同规模相对稳定的古老陆块区和不同时期

的造山系大地构造相分析为主线, 以特定区域主构

造事件形成的优势大地构造相的时空结构组成和存

在状态为划分构造单元的基本原则。

中国大陆地壳组成和结构最基本特征是由一系

列不同时期多岛弧盆系转化为造山系的构造域围限

华北、扬子

、塔里木三大陆块; 中国东部在中生代以

来深部软流层上涌, 区域岩石圈拆沉去根, 引发地壳

伸展形成叠加造山裂谷构造系统。

基于上述特征本

文划分出中国的大地构造环境主要由陆块区、造山

系和叠加造山(裂谷)系为一级构造单元

各级构造单元的命名原则:

一级: 大区域地理名称+ 一级构造属性名词(相

当于大地构造相的相系)

, 如秦祁昆造山系;

二级: 区域地理名称+ 二级构造属性名词(相当

于大地构造相的大相)

, 如东昆仑弧盆系;

三级: 地理名称+ 三级构造属性名词(相当于大

地构造相的相)+( 地质时代)

, 如北昆仑岩浆弧(Pz l )

l) 造山系构造单元划分

造山系是造山带的集成, 是在大陆边缘受控于

大洋岩石圈俯冲制约形成的前锋弧及其之后的一系

列岛弧

、火山弧

、裂离地块和相应的弧后洋盆、

弧间

盆地或边缘盆地, 又经洋盆萎缩消减

、弧一弧、弧一陆

碰撞、

多岛弧盆系转化形成的复杂构造域。整体表现

为大陆岩石圈之间的时空域中特定的组成、结构、空

间展布和时间演化特征的构造系统, 可进一步划出

二级

、三级及序次更低的构造单元

(l) 根据多岛弧盆系组成的造山系中区域地质

发展过程总体特征和优势大地构造相时空结构, 以

结合带

、弧盆系和夹持于其间的地块作为二级构造

单元, 构成造山带构造单元划分的基本骨架。

(2) 在洋陆构造体制转换过程形成的俯冲增生

杂岩带、

蛇绿混杂带(弧弧碰撞带、

弧陆碰撞带) , 近

陆岛弧、弧后盆地

、弧前盆地

洋内岛弧带或洋岛等;

在结合带或弧盆系中划出规模较小的裂离地块

、陆

缘弧、前陆和弧后前陆盆地

走滑拉分盆地、陆缘裂

陷盆地或裂谷盆地等, 可作为三级构造单元

(3) 根据关键地质事件的性质、特点

、序列

时代

和空间分布特征, 特别要重视各构造区带的时间一

空间一事件的差异进行构造单元划分; 依据区域地

中国2 0 0 9 年

球物理场特征对已进行构造分区的单元及其边界进

行再厘定。

2) 陆块区构造单元的划分

陆块区具有长期和复杂的演化过程, 具基底和

巨厚盖层连续稳定的单元, 作为一级构造单元, 由前

新太古代形成的硅铝质原始大陆壳地质体称为陆

核。陆核形成过程中, 地壳的垂向增生占有重要地

位, 表现为一系列古老弯隆构造的存在

新太古代至古元古代是继古老陆核形成后, 已

出现洋陆的分异和陆块漂移, 形成俯冲和碰撞带, 是

地壳增生和再造的最重要时期, 因此, 可勾画出相当

于年轻造山带中的一些大地构造相和地质单元, 如

岩浆弧

、弧后盆地、前陆盆地, 裂谷。

中元古代是华北陆块(克拉通)形成期, 新元古

代是扬子、塔里木等陆块形成期。除叠加的构造一岩

浆岩带外, 盖层主要按地层形成的构造背景及大地

构造优势相划分不同的构造单元(盆地类型)

(l) 依据陆块区不同演化阶段不同基底和盖层

的岩石建造组合, 可划分为陆块(含陆核)作为二级

单元。

(2) 华北陆块新太古代一古元古代的地质记录

以及扬子

、塔里木陆块中元古代一新元古代地质记

录, 保存该时期基底陆壳物质的组成、物质来源和形

成环境, 特别是由侵人岩构成的岩浆弧为标志:

T T G 和D M G 组合; 以及表壳岩的火山一沉积记录、

岩石组合、地球化学、热事件等特征, 可将基底划分

出岩浆弧、

裂谷等三级构造单元

(3) 大尺度范围盖层细结构的划分, 依关键地质

事件形成的大地构造相及沉积盆地的性质、类型、序

、时代和空间分布特征, 如: 被动陆缘盆地、陆表海

盆地、

碳酸岩台地、陆缘裂谷、陆内裂谷、断陷盆地、

压陷盆地等作为三级构造单元。

3 中国大地构造分区方案

中国大地构造分区是在对中国大地构造研究的

基础上, 结合特定构造部位和构造时期所发生的主

要地质事件, 并将在这一事件中所形成特定的岩

石一构造组合厘定为优势大地构造相(亚相) , 分析

其与相邻构造部位优势大地构造相之间的时空联系

和动力学背景, 并综合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信息

而厘定各级大地构造单元

。本文的大地构造分区主

要服务于成矿区带的划分和成矿规律的研究, 一、

和三级构造单元分别对应成矿域、成矿省、成矿带。

构造单元划分和构造相的复原是建立在可观察、可

鉴别、可测量的岩石一构造组合的基础上。不同的大

地构造相环境控制着不同成矿类型和不同的成矿作

用。当代地质找矿勘查、资源评价和预测及成矿理论

研究均离不开大地构造相的判别和构造(成矿)单元

的成矿地质背景的厘定。

中国大地构造分区的建议方案见图1 和表1

其中包括一级分区9 个, 二级分区56 个, 三级分区

1 89 个。一级区为造山系、陆块区。

全国共划分为5

个造山系: 天山一兴蒙造山系、秦祁昆造山系、武

夷一云开一台湾造山系、

西藏一三江造山系、菲律宾

造山系; 4 个陆块区: 华北陆块区、塔里木陆块区、扬

子陆块区、印度陆块区。造山系的二级分区包括结合

带、弧盆系、地块; 陆块区的二级分区分不同时代、不

同构造环境的古陆块

4 中国一级大地构造单元的基本特征

1) 华北陆块区

华北陆块区, 由5 个规模较小的陆块及其之间

的洋壳(? )消减、碰撞汇聚(19 0 卜15 0 0 Ma )而成统一

的华北古大陆, 记录了中国最古老地壳的形成过程,

经历了古、

中太古代陆核的孕育, 新太古代初始克拉

通化, 古元古代结晶基底形成, 中元古代扩张裂陷,

中、新元古代一古生代稳定盖层沉积和中生代陆内

构造作用等演化阶段哪洲。

由前新太古代地质体构

成陆核, 如陈台沟一沂水陆核、迁西陆核、

兴和陆核,

其表壳岩系和变质深成岩系均经历了麻粒岩构成的

角闪岩相变质作用, 表现为一系列地壳垂向增生占

主导的弯隆构造l4l, 叼。

以五台一太行岩浆弧(新太古代)为中轴带, 其

东西原陆块具有不同的物质组成、结构和演化特征。

其东部迁西群和鞍山群有3 8. 4 亿年的同位素年龄

数据。西部迄今有大于3 0 0 M 。的地壳年龄数据报

导, 主体以含炭高铝质变质的孔兹岩系组合为主。东

部为新太古代花岗岩一绿岩组合阅。五台一太行中轴

带发育高压麻粒岩带, 一些学者认为该带即为东西

古陆块的碰撞结合带14 溯

。古元古代的辽河一青龙

河陆缘裂谷记录了原陆块复杂的演化过程。

在山西五台吕梁地区的古元古代津沱群底部发

育了中国最古老的河流相砾岩

在古元古代的吕梁

群、辽河群

、河北青龙河群

、双山子群

安徽凤阳群均

第36 卷第1 期潘桂棠等: 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表1 中国大陆大地构造分区

T a b le 1 T e Cto 苗e 翻心ts of C 址n a

一级构造单元二级构造单元(大柑) 三级构造单元(相)

] 天山一兴蒙造I 一l 大兴安岭弧盆系l一1一1 漠河前陆盆地(J )

山系卜卜2 额尔占纳岛弧(Pz )

卜卜3 海拉尔一呼马弧后盆地〔P幻

卜卜4 扎兰屯一多宝山岛弧(P如)

卜卜5 二连一贺根山蛇绿混杂岩带(I) 断)

卜l币锡林浩特岩浆弧(Pz : )

I一2 松辽地块(断陷盆地J一K) I一2 一l 松辽断陷盆地〔J~ K)

卜3 小兴安岭一张J一才岭岩浆弧

(Pz , 、血)

I一4 佳木斯地块(P材)

I一5 完达_______山(那达哈达) 给合带

(T劲es J, )

工一6 兴凯地块}

工一7 索伦山一祖彗拉木伦结合带卜7 一l 索伦山蛇绿混杂岩带(P灿)

卜补2 查千乌拉蛇绿混杂岩带(篮片岩带)

J一R 包尔汉图一温都尔庙弧盆系I一8 一l 下二台一呼兰镇岩浆弧(几2 )

(P艺: ) I一8 一2 温都尔庙俯冲增生杂岩带

l一8 一3 宝音图岩浆弧〔P趾)

I 一9 额济纳一北山弧盆系I一9 一1 园包山(中蒙边境) 岩浆弧(年D)

I刃一2 红石山裂谷(c)

工一9 一3 明水岩浆弧(c)

f一9 一4 公婆泉岛弧(O一s)

1一9 一5 哈特布其岩浆弧(c 中)

卜9 一6 恩格尔乌苏蛇绿混杂岩带(c )

I 一10 阿尔泰弧盆系l 一1 0 一1 阿尔泰陆缘弧(P幻

I

一1 0 一2 阿尔泰南缘增生弧(P补)

I 一1 0 一3 额尔齐斯复合增生楔(入力

l 一1 斋桑一额尔齐斯结合带(六2 )

I 一

12 东一西准噶尔弧盆系I

一l卜l 北准噶尔洋内弧(Pz : )

l一1 2 一2 科克森他乌一阿尔曼泰蛇绿混杂带(I)z )

l 一] 2 一3 塔尔巴哈台一三塘湖复合岛弧带(P幻

I 一12 一唐占巴勒一

~

卡拉麦里复合俯冲增生杂岩带(p幼

I 一13 准噶尔一吐哈地块I 一13 一] 准噶尔地块

I

一13 一2 依连哈比尔杂一博格达裂谷盆地(C一

P)

I一1 3 一3 吐哈地块

l

一1 3 一4 觉罗塔格裂谷带(C一P)

I 一14 冰达坂一米什沟结合带(昭)

I一场伊宁一中天山地块l 一1 5 一l 赛里木陆缘盆地(氏J (博洛科努陆缘弧,

D)

I 一】5 一2 伊犁裂谷(O

I 一1 5 一3 中天一L岩浆弧(pz )

1 一16 那拉提一红柳河结合带I 一场一1 哈尔克山北坡高压超高压变质带(S一D )

I 一

16 一乌瓦门一拱拜子蛇绿浪杂岩带(S一D)

I 一

16

一3 红柳河一洗肠井蛇绿混杂岩带(六. )

I 一

17 南天山一罗雅楚山弧盆系I 一] 7 一1 东阿莱一哈尔克山弧前增生带(P知一D)

I一1 7 一2 西南天山

t

上叠盆地(c 一氏)

I一比一3 颇尔宾山一库米什残余盆地(伪

l 一1 7 弓南夫山一霍拉山陆缘裂谷(Pz 公

1 华北陆块区H 一L 胶辽陆块1 1 一1L一1 陈台沟一沂水古陆核(Ar 刃

1 1 一l{一2 胶辽裂谷(P t : )

1 1 一1l一3 秦皇岛岩浆弧(八八)

If一lL一4 泰山岩浆弧(Ars

一刁(香西碳酸盐台地(〔一0) )

以一2 晋冀陆块I卜2 一1 冀东古陆核〔Ar 二, )

J ~ 2 一2 遵化一五台一太行山岩浆弧(人r 自) (燕辽裂谷P枷)

1 ~ 2 一3 晋东南碳酸岩_______台地(入J

f卜2 一4 晋中一长治陆表盆地(C 一P

T )

J卜2 一5 吕梁碳酸岩台地(氏) (吕梁陆缘岩浆弧入, )

I卜3 大青山一冀北古弧盆系(入) “~ 3 一1 国山一

~

承德一建平岩浆弧户t, ) (冀北大陆边缘岩浆弧2 口

1J ~ 3 一2 大青山一凉城陆缘盆地(f,t t )

1 一4 狼山一阴山陆块1 一4 一L 固阳一兴和古陆核(Ar J

( 大陆边缘岩浆弧、入户1 一4 一2 色尔腾山一太仆寺旗岩浆弧(Ar 公

I工一4 一3 狼山一白云鄂博裂谷(p tZ )

1 1 币邪尔多斯陆块1 一5 一1 鄂尔多斯古陆核(9) (哪尔多斯盆地,

Mz )

1 一卜2 贺兰山被动陆缘盆地(I>z 飞)

1 一6 豫皖陆块1 1一6 一] 中条山陆缘裂谷(Pt )

Jl 一6 一2 太华一登封岩浆弧沁户( 熊耳裂谷,

Ptz)

n 一6 一2 华北南缘陆缘盆地(Z一已)

I卜了阿拉善陆块〔? ) 1 ~ 7 一1 包尔乌拉一雅布拉断陷盆地娜

n 刀一2 迭布斯格一阿拉善右旗陆缘岩浆弧(P补)

H 一7 一3 龙首山基底杂岩带(A厂: 一入)

1 1旧蚕加裂陷盆地系11 田~

1 华北凹陷盆地(Cz )

f卜习- 2 汾渭裂谷(CZ )

Il se B es 3 吉兰泰一包头断陷盆地(C幼

中国地质2 0 D9 年

续表1

In 塔里木陆块区m

一l 塔里木陆块In

一1 一1 塔里木盆地(Cz )

m

一1 一2 柯坪陆缘盆地(Pz )

1 一1 一3 库鲁克塔格陆缘盆地(Pz l)

m 一1 一4 北山裂谷(Pz Z)

m

一l一5 塔西南边缘裂谷(Pz Z )

1

一1 一6 铁格里克裂谷(Pt 3)

m

一2 敦煌陆块m

一2 一1 柳园裂谷(C一P)

m

一2 一2 敦煌基底杂岩隆起(P t , , )

1

一2 一3 阿尔金北陆核(Ar : )

IV 秦祁昆造山系IV 一1 北祁连弧盆系W 一1 一1 走廊弧后盆地(0 一

s)

W 一卜2 走廊南山岛弧( 任一

0)

W 一1 一3 北祁连蛇绿混杂岩带(0 一S )

W 一2 中一南祁连弧盆系IV 一2 一1 中祁连岩浆弧(0 一D: )

W 一2 一2 疏勒南山一拉脊山蛇绿混杂岩带(O~ s)

IV 一2 一3 南祁连岩浆弧(0 一D , )

W 一2 一4 宗务隆山一夏河甘加裂谷(C一P)

W 一3 全吉地块

W 一4 阿尔金弧盆系W 一4 一1 红柳沟一拉配泉蛇绿混杂岩带( E 一s)

W 一4 一2 阿中地块

W 一4 一3 江嘎萨依一巴什瓦克高压变质增生杂岩带( 任)

W 一4 一4 阿帕一茫崖蛇绿混杂岩带(任一

s)

W 一5 柴北缘结合带W 一5 一1 柴北缘蛇绿混杂岩带( 任一

s)

W 一5 一2 汐准间山火山弧(o )

W 一6 柴达木地块IV 一6 一1 柴达木盆地

W 一7 西昆仑弧盆系W 一7 一1 奥依且克一塔木其岛弧( O一P)

W 一7 一2 库地一祁曼于特蛇绿混杂岩带(P: 工)

W 一7 一3 柳什塔格一上其汉岛弧( 0 一

P)

W 一7 一4 康西瓦一苏巴什蛇绿混杂岩带(C一

P)

W 一8 东昆仑弧盆系W 一8 一1 祁漫塔格北坡一夏日哈岩浆弧(O一

s)

IV 一8 一2 祁漫塔格蛇绿混杂岩带(Pz l)

IV 一8 一3 北昆仑岩浆弧(Pt 二P: : )

W 一8 一4 乌鲁赛赤河弧间裂谷盆地(C)

W 一8 一5 鄂拉山陆缘弧(T)

W 一8 一6 赛什塘一兴海蛇绿混杂岩带(P~ T)

W 一9 南昆仑结合带W 一9 一1 东昆仑南坡俯冲增生杂岩带(Pz 、)

W 一9 一2 木孜塔格一西大滩一布青山蛇绿混杂岩带(P )

W 一9 一3 玛多一玛沁增生楔(P 一T Z)

W 一10 秦岭弧盆系W 一1 0 一1 宽坪弧后盆地(Pz , )

W 一1 0 一2 北秦岭(二郎坪) 岩浆弧( Pz , )

W 一1 0 一3 商丹蛇绿混杂岩带(Pz l)

W 一1 0 一4 中秦岭陆缘盆地(Pz Z)

W 一1 0 一5 泽库前陆盆地(Tl

一2)

W 一1 0 币西倾山一南秦岭陆缘裂谷带(P z )

IV 一1 0 ~ 7 武当陆缘裂谷(Nh )

W 一1 0 ~ 8 勉略蛇绿混杂带(C一

T)

W 一1 大别一苏鲁地块W 一1 1 一l 大别高压一超高压变质岩系折返带

IV 一1 1 一2 苏鲁高压一超高压变质岩系折返带

V 武夷一云开一V 一1 郴州一萍乡一江绍结合带

台湾造山系

V 一2 罗霄一云开弧盆系V 一2 一1 罗霄岩浆弧( S )

V 一2 一2 云开岛弧(S )

V 一2 一3 六万大山一大容山岩浆弧(P)

V 一2 一4 钦防残余盆地(S 一T : )

V 一2 一5 十万大山断陷盆地( J一

K)

V 一3 华夏地块

V 一4 东南沿海岩浆弧(J3 一Kl)

V 一5 海南地块V 一5 一1 五l瀚山岛弧(M: )

V 一5 一2 琼屑每碳酸岩台地(任一0)

V 一6 台湾弧盆系( Pz) v一6 一1 台西前陆逆推带

V 一6 一2 大南澳蛇绿混杂岩带(J一K 、N公

第3 6 卷第1 期潘桂棠等: 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续表1

V I vI 一下扬子陆块V l 一1一1 下扬子(苏皖) 前陆盆地(sl 一几2 )

扬yI 一卜2 怀玉山一天目山被动边缘盆地(Pz : )

子V l 一1一3 鄂中碳酸盐台地(Pz : )

陆V l 一1一

4 幕阜山(哪东) 被动边缘盆地(Pz , )

块vI

一1一

5 江南古岛弧(Pt , 3 ) (南华裂谷

, Nll

)

区vI

一1币宜春断陷盆地(Pz 公

vI 佗上扬子古陆块vI 一1 米仓山一大巴山基底逆推带

vI 一2 龙门山基底逆推带

vI 佗一3) 1中前陆盆地(也)

vI 龙一

4 扬子陆块南部碳酸盐台地(Pz)

vI 一5 上扬子东南缘被动边缘盆地(Pz : )

vI 一6 雪峰山陆缘裂谷盆地(Nh )

vI 一7 湘桂断陷盆地(Pz Z)

vI 一8 南盘江一右江前陆盆地(T )

V 工一

2

一9 富宁一那坡被动边缘盆地(Pz)

vI 一10 康滇基底断隆带(攀西上盈裂谷, F)

VI 刃一n 楚雄前陆盆地(Mz )

vI 沼一12 盐源一丽江陆缘裂谷盆地(Pz J

VI 佗一13 哀牢山基底逆推带

V ll V l l通巴颜喀拉地块V 工工一l一1 摩天岭陆缘裂谷盆地(Nl幻(黄龙碳酸盐台地Pz )

西Vl l一1一可可西里一松潘前陆盆地(T 3 )

藏V l l一l一

3 雅江残余盆地(T)

} V l l一映康西瓦一泉水沟前陆盆地(T

: )

造vI 工一三江弧盆系vl l 佗一1 甘孜一理塘蛇绿混杂岩带(R 一, )

山vl l 佗观义教- 沙每里岛弧(T : )

系vl l 观一3 中咱一中甸地块

vI 工一性西金乌兰湖一金沙江一哀牢山蛇绿混杂岩带(C 一Tz)

vl l一5 治多一江达一维西- 绿春陆缘弧带(氏一T)

vI 工佗七昌都一兰坪双向弧后前陆盆地(Mz )

vl l一7 开心岭一杂多一景洪岩浆弧(P

2一)

vI 工佗吧乌兰乌拉湖一澜沧江蛇绿混杂岩带(几一2 )

vl l 佗刃碧罗雪山一祟山岩浆弧(P一

T)

V ll 佗一10 临沧岩浆弧(P

T )

v1 卜3 羌塘弧盆系vl l一l 若拉岗日陆缘弧(助

vl l 一佗羌北地块(弧后前陆盆地,

T 3一)

vl l一3 塔什库尔干一甜水海地块

vl l -3 一托和平错一查多岗日洋岛海山增生带(c一P)

vl l -3 一龙木错~ 双湖俯冲增生杂岩带(Pz Z一T : )

V ll 一3币南羌塘增生楔(Pz Z一

T )

vl l -3 一扎普一多不杂岩浆弧(J 水办

vl l 一召唐古拉, 左贡地块

vI 工一班公湖一怒江一昌宁一孟连结vl l一l 班公湖一怒江俯冲增生杂岩带(Pz Z成)

合带vl l性佗东怡错增生弧(K)

vl l一5 拉达克一冈底斯弧盆系vl l -4 一轰荣残余弧(J )

vl l -4 一弃玉桥增生弧(J)

vl l 璐一

5 昌宁一孟连蛇绿混杂岩带(P z , )

V ll一1 那曲一洛隆弧前盆地(T 3- J)

vl l -5 一昂龙冈日一班戈一腾冲岩浆弧带(K)

vI 工一5弓狮泉河一申扎一嘉黎蛇绿混杂带(J- K)

vl l -5 一措勤一申扎岛弧(J3一: )

vl l一5 隆格尔一工布江达复合岛弧(P

、T 、

K)

V ll 一币拉达克一南冈底斯一下察隅岩浆弧(J3术: ,

粉E)

V ll一7 日喀则弧前盆地带(K 公

vl l币雅鲁藏布江结合带vI 工币一1 雅鲁藏布蛇绿混杂带仃3- EI)

vl l 币佗仲巴地块

V ll 币一3 朗杰学增生楔(T 公

v工工一7 喜马拉雅地块V l卜7

一1 拉轨岗日被动陆缘盆地(P~ Kz)

vl l 一7佗北喜马拉雅碳酸盐台地(0- E 9

vl l一3 离喜马拉雅基底逆推带

vl l -7 一低喜马拉雅陆缘褶冲带

vl 一保山地块V l工召一1 耿马被动陆缘(任一: )

vl l 沼佗保山碳酸盐台地(任一TZ )

V ll 书一3 铸西被动陆缘(Z一: )

vI 工刃祟左弧盆系V n 刃es l 灵马蛇绿混杂岩带(P- TZ ) ?

V ll刃佗拱左岛弧(卜TZ )

V 工工刃- 3 凭样蛇绿混杂岩带(P- TZ )

v工工I 印度陆块Ix

一1 台东弧盆系vl l 一1一锡伐利克后碰撞压陷盆地

Ix 菲律宾造山系双- 1一1 奇美火山弧侃司J (菲律宾板块)

中国2 0 0 9 年

发育一套原岩为河流一滨浅海沉积和中基性或酸性

火山岩隅侧。

汇聚碰撞后18 0 一16 0 M。期间, 长城纪裂解

事件群表现为基性岩墙群、超钾质火山岩、碱性花岗

岩等一系列热一构造事件的岩石组合冈。在华北陆块

北缘有中元古代的燕山裂谷、渣尔泰一白云鄂博裂

谷, 华北陆块南缘的熊耳一西阳河裂谷[5l. 52] 。

自16 0 M。以后, 中元古代蓟县系仍发育了具

同生滑塌体系的碳酸盐台地

、火山活动及黑色页岩

缺氧事件等, 相对稳定的伸展构造状态一直持续到

12 0 M 。。其中, 燕山裂谷最近被认为是弧后扩张的

产物圆。新元古代青白口系内虽然存在几个不整合

面, 但是可能为哥伦比亚超大陆解体后, 华北古陆被

动大陆边缘上的伸展不整合或层序界面(上超或下超)

不整合, 均不属于造山不整合。

新元古代南华纪冰川

地质事件具全球规模, 有“ 雪球地球” 之说, 但华北陆

块似乎未见冰期记录, 在华北南缘和西南缘可见震旦

系罗圈组和正目观组陆相冰磺岩, 比扬子陆块南沱冰

破层年轻, 而与全吉山地块红铁沟组相当阶叭闷。表明

华北大陆在元古宙时与扬子相距很远, 一直持续至

6 0 0 M a 左右。

寒武一奥陶纪是华北陆块区又一次碳酸岩台地

形成期, 以碳酸盐岩为主夹少量细碎屑岩的浅海陆

架沉积广布, 构成了陆块区的盖层

。但在贺兰山及鄂

尔多斯西南缘, 可见奥陶纪重力流一海底扇沉积, 既

有碳酸盐岩重力流, 也有陆源碎屑重力流。

晚奥陶世

到早石炭世, 除鄂尔多斯西缘出现晚奥陶世和早石

炭世沉积外, 华北陆块区整体抬升上隆成剥蚀区, 有

可能是华北陆块与扬子陆块碰撞的后继效应

早石

炭世晚期古亚洲洋板块向华北陆块俯冲, 在华北北

缘发育了安第斯型活动边缘, 其北缘转化为活动边

缘阶洲, 大量闪长岩一石英闪长岩一花岗闪长岩侵位阶,

并发育了一些岛弧火山岩l58]

, 至二叠纪古亚洲洋最

终消亡。

晚石炭世一早二叠世发育陆表海沉积, 中二

叠世到中三叠世为陆相沉积

中一晚三叠世, 受与古太平洋板块相互作用制

约构造体制发现重大转折, 进人东西分异、差异隆升

活动阶段。

在华北北部发现的碱性一超基性岩、A 型

花岗岩和闪长岩(2 25 Ma )中麻粒岩和堆晶岩包体,

暗示华北早中生代已存在底侵作用阳。

中晚侏罗世

之交(16 1 M : 前后)所谓的燕山运动的命名地, 北京

西山髻山地区的构造运动和变形方式, 不是造山事

件, 而是伸展断陷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159 ‘1] , 而且晚

侏罗世后城组火山岩具有双峰式组合特征圆。

早白奎世(1 45

.

5 刃9. 6 M。)时期, 华北陆块发育

变质核杂岩、底侵热隆构造、大面积火山喷发碱性花

岗岩、基性岩墙群, 地热流值和地温梯度增高、大规

模成矿作用、郑庐断裂左行走滑拉分盆地的形成等。

表明华北陆块区进人全面的伸展阶段, 这已为中国

地质界所共识

大多数学者将这一时期岩石圈减薄、

岩石圈根拆沉

、或者软流圈上涌的大变革时期队州

2) 扬子陆块区

前新元古代的扬子陆块区克拉通基底太古宙及

古元古代地层出露很少, 依据地质、

地球物理资料, 通

常推断四川盆地之下为陆核。以湖北岭岭岩群保存范

围较大l67. 网。从东冲河杂岩的花岗片麻岩中获得大于

30 0 Ma 的数据田, 黄陵背斜水月寺岩群的辉石片麻

岩(原岩奥长花岗岩)的错石u 一Pb 等时线上交点年

龄(2 8 91 士160 ) Ma , 侵人其中的花岗闪长岩错石Pb -

Pb 等时线年龄2 3 15 Ma 阅, 而以中元古代中低级变质

火山一沉积岩系广泛发育为特色的上扬子古陆西缘

的碧口群、通木梁群、白水群、黄水河群, 康滇带的会

理群、

昆阳群, 东南缘梵净山群、四堡群、冷家溪群, 以

及中一新元古代赣北的九岭群、双桥山群、皖南的上

溪群、浙西北的双溪坞群为代表阳调。

总体表现为扬

子周边由岛弧一弧后盆地组成的弧一盆系火山一浊流

沉积组合类型。

九岭山南麓存在宜丰一南昌混杂岩

组合风78] (需进一步认证)

, 东乡一德兴一歇县含蓝

片岩蛇绿混杂岩恢复为弧后洋盆俯冲消减的产物。

其南东侧怀玉火山弧被认为是发育在洋壳基础上,

怀玉基性火山岩以高硅高钦、低碱、拉斑玄武岩系列

具洋壳亲缘性为特征, 并与深水火山碎屑浊积岩系

与碧玉岩共生同, 更可能是原华南大洋洋壳俯冲相

关的增生弧。宜丰九岭群火山岩为岛弧高铝玄武岩

和拉斑玄武岩, 显示江南九岭岩浆弧主体表现为近

东西向水下岛链环境闪, 其南为万年岛弧。

冷家溪群

为鲍玛序列发育的富含凝灰质的砂泥质浊积岩, 表

现为相对稳定的弧后盆地相沉积阵咧。而江绍一萍

乡蛇绿混杂带中双溪坞群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与洋

内弧构造环境相似I8l]

。但最新的1: 25 万区调已将平

水组细碧角斑岩解体出来, 并与共生的沉积地层一起

建立了平水群, 专指一套海相火山一沉积建造, 而双溪

坞群则以章村组为代表, 属陆缘弧环境的陆相火山-

沉积建造。新元古代南华纪期间, 扬子陆块边缘是弧-

第3 6 卷第1 期潘桂棠等: 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盆系继续发育? 还是表现为广泛的大陆边缘裂谷? 尤其

是81 7 诏29 M a 的大规模花岗岩侵位是弧岩浆岩? 还

是裂谷期的表现? 仍存在激烈的争论民气

晋宁期造山事件后, 在扬子东南缘普遍发育的

风化剥蚀面, 湖南的石桥铺组

、苍水铺组, 浙北的骆

家铺组等代表填平补齐的陆相沉积, 而康滇、江南两

带为隆起剥蚀区。雪峰隆起的构造性质及其对扬子

东南缘古生代盆地的制约需进一步探讨洲。南华纪

早期(80 0 一7 0 Ma )在扬子东南缘和西缘, 出现弧陆

碰撞后上叠裂谷盆地

。裂谷盆地中充填沉积了浙北

上墅、赣北叶家及康滇苏雄、开建桥等双峰式陆相火

山岩组合和桂北三门街海相火山喷发(7 6 0 ~7 8 0

M: )

。从莲沱沉积期开始, 裂谷盆地由裂陷沉降逐渐

过渡萎缩州, 至南沱期冰磺岩广布于扬子陆块。其后

灯影期沉积盖层的广泛超覆, 构筑了初始碳酸岩台地,

中晚寒武世一奥陶纪的进积式碳酸岩台地, 以及石

炭一二叠纪(至茅口期)的退积式镶边碳酸岩台地两吼

从南华纪到早古生代的扬子陆块, 似乎整体上位于

原特提洋(含华南洋)海域中, 类似于大巴哈马式台

地的大陆岛。在扬子陆块西南缘的南盘江一右江石

炭一二叠纪多个碳酸岩台地和其间含放射虫硅质岩

的深海盆地, 台一盆相间的海相沉积一直延续到中

三叠世, 晚三叠世转化为前陆盆地圈。

二叠纪中期扬

子西缘有大规模玄武岩喷溢

。扬子陆块古生代时长

期处于赤道附近, 温热的古气候环境, 陆表海及浅水

海陆交互相沉积了多套富含有机质生烃层系。侏罗

纪以来, 川东、黔西南地区发育多层次大型席状逆

冲一推覆构造困。下扬子地区与华北太行山以东一起

转换为太平洋俯冲制约的活动大陆边缘组成部分。

长期以来, 大地构造上湘桂陆缘带被归于华南

加里东造山带或华南板块的一部分, 但其地质构造

演化特征总体上表现为江南岛弧与扬子大陆在新元

古代早期的弧一陆碰撞后, 在扬子大陆东南侧陆缘,

早古生代为陆坡钙屑浊流加积楔沉积面貌, 晚古生

代发育自北向南由陆表向深水盆地东西向“ 台一盆”

相间的沉积格局队蝴。

3) 塔里木陆块区

塔里木陆块区主体是相当于晋宁(10 0 0 、8 5 O M: )

造山事件转化为相对稳定的大陆块, 由前南华纪变质

基底和南华纪及其以后的沉积盖层组成

前新元古代

的地质记录, 由于中

新生代以来的强烈沉降, 主要出

露于周边的基底逆冲推覆带及敦煌陆块队9 “叼。在阿

克塔什塔格新太古代T T G 片麻岩中获得错石U 一

Pb 年龄(3 6 05 士4 3) MalS, 叫, 是目前中国西部最古老

地壳。并在2 5 0 一2 3 0 0 M: 期间发育钾长花岗岩片

麻岩和双峰式特征的岩浆岩, 指示新太古代末

、古元

古代初的伸展体制。库鲁克塔格的古元古代兴地群

等经历了角闪岩相, 局部达麻粒岩相变质作用的火

山一沉积岩系, 并存在1 8 0 ~2 oo M。岩浆侵人的构

造_______一热事件, 可能反映哥伦比亚超大陆拼合的信息。

中元古代主体为富含叠层石的碳酸岩台地沉积, 在

铁克里克等地以埃连卡特群为代表, 经石榴子石角

闪岩相变质作用的火山一沉积岩系中的双峰式火山

岩囚, 是产于弧后靠近大陆边缘一侧的裂解产物阅。

阿克苏群变质基性岩中含有新元古代(9 62 Ma 士12

M: )的蓝闪石片岩陈阉, 提供了青白口纪以前可能存

在大洋岩石圈俯冲消减的信息。所有中元古代及其

以前的地层均发生强烈变质变形变位。新元古代塔

里木陆块区的沉积特征与扬子陆块的南华系和震旦

系相似且可比, 均发育南沱期冰碳层

。显示了

R o di ni : 超大陆汇聚与裂解的地质记录

震旦纪时主

体为初始碳酸岩台地但在边缘发育多层双峰式成分

特征的火山岩阴洲。与扬子陆块新元古代时先裂解

后有“ 冰盖”及台地的构造层序特征有明显的差异

寒武纪一早奥陶世时发育退积式镶边碳酸岩台地,

台缘斜坡为细屑浊积岩及含包卷构造的硅质岩, 中

晚奥陶世为淹没碳酸岩台地, 出现夭折前陆盆地, 石

炭纪时又显示了阶梯式海侵台地lny

, 中二叠世中西

部有大规模玄武岩喷发, 晚二叠世时的陆相磨拉石

表现为前陆盆地的构造古地理格架101

。中生代时转

变为内陆盆地, 晚白坚世和古近纪时有海相沉积, 现

今的盆地面貌形成于新近纪。

4) 天山一兴蒙造山系

天山一兴蒙造山系位于塔里木一华北陆块群之

北, 亲西伯利亚大陆块群之南, 由古生代多岛弧盆系

及一系列结合带和前南华一震旦纪裂解地块镶嵌组

成的复杂的构造区域

从更广的视野, 被大多数学者

称为古亚洲洋构造域[3l 或中亚构造域1 工一‘10] , 国际称

中亚造山带[‘,

‘一“4] 或阿尔泰造山系(川t 滋山)[, , 5, “6] 。为

归纳论述该造山系的基本特征及构造演化过程, 笔

者暂设定, 以斋桑一额尔齐斯一索伦山一温都尔

庙一西拉木伦一图门结合带为古亚洲洋岩石圈消亡

的构造残迹

。则其北的阿尔泰弧盆系、大兴安岭弧盆

系古生代的构造演化与古亚洲大洋岩石圈向北的俯

中国2 0 0 9 年

冲和西伯利亚大陆岩石圈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致早、晚古生代岛弧, 发育文德系的裂离地块和弧后洋

盆或边缘海盆地相间错列, 构成特定组成结构的洋陆

体制转换的多岛弧盆系构造系统。既有大洋岩石圈俯

冲制约岛弧造山作用, 如阿尔泰陆缘弧、北准噶尔洋内

弧、大兴安岭弧盆系, 又有受弧后洋盆俯冲消减制约的

扎兰屯一多宝山岛弧造山带少z 公以及额尔古纳岛弧造

山带。其南侧受早古生代古亚洲洋洋壳向南俯冲, 自北

向南依次形成温都尔庙俯冲消减增生杂岩, 白乃庙岛

弧及塔林官一徐尼乌苏弧后盆地(5 2-3 )l’又” , 。在下二

台一呼兰镇岩浆弧(o 一S) 中, 自北而南可识别出放

牛沟前缘弧一桃山一弯冈弧间裂谷盆地一下二台火

山弧一呼兰镇弧后盆地IlM

天山弧盆系与西准噶尔弧盆系是李春显所称的

哈萨克斯坦中间板块向东延展的一部分, 其中的裂离

地块是源自西伯利亚大陆块还是其他大陆尚有争议,

而伊犁地块基底和盖层与塔里木有一定的相似性。奥

陶一志留纪博洛科努陆缘弧和中蒙边境园包山岩浆

弧的发育似乎指示受控于古亚洲洋向南俯冲的制约,

并导致天山弧盆系

、北山弧盆系的形成[l% ’21] 。南天山

弧后洋盆的俯冲消减制约了巴音布鲁克岩浆

弧1 左一1叫。红柳泉一洗肠井弧后洋盆的俯冲消减控制

了北山弧盆系

、东准噶尔弧盆系。主体表现为受古亚

洲洋向南俯冲的泥盆纪弧一陆碰撞岛弧造山作用。

天山、准噶尔、吐哈、北山广泛发育的石炭纪双

峰式火山沉积岩系、富碱中酸性侵人岩, 以及早二叠

世含铜镍矿的慢源基性一超基性侵人杂岩12 1] , 显示

出天山一兴蒙造山系西段泥盆纪末一早石炭世初洋

壳俯冲消亡, 碰撞造山后的裂谷作用是该造山系一

个重要特征1 闯。在东北地区, 叠加了类似科迪勒拉

大陆边缘大兴安岭的三叠一侏罗纪的火山一沉积岩

系及同时代大面积的花岗岩侵入, 其成因与蒙古鄂

霍次克洋的俯冲消亡演化有关l1o ’‘ ’切。

其东缘中生

代小兴安岭弧盆系、佳木斯地块的裂离

完达山(那

达哈达)中生代俯冲增生楔lo ‘l9. ‘,

一1到, 可能受控于

古太平洋的俯冲消减

该造山系另一个突出特征是, 在新生代时受印

度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碰撞影响l3l,

’321 , 在西北地区

形成独特的走滑挤压背景下的盆山格局。

5) 武夷一云开一台湾造山系

该造山系主体由罗霄一云开弧盆系、华夏地块

东南沿海岩浆弧等单元组成队’3 一训。由于中一新生

代强烈的构造一岩浆活动等改造, 基本的构造格架、

时空演化尚有许多不确定性。造山系与扬子陆块的

分界带为钦州湾一杭州湾结合带I1N

, 或称绍兴一江

山对接带lM

, 本文称郴州一萍乡一江绍结合带。在东

段的江绍蛇绿混杂带有一定的资料依据, 在浙东陈

蔡、龙游中、新元古代蛇绿岩的发现l’l] 。而其西南延

伸在萍乡一郴州带仅表现为大断裂带, 但与大地电

磁测深分界线一致。该带多数学者认为是扬子陆块

与华夏陆块之间的华南洋在晋宁期向北俯冲消亡。

江绍一萍乡蛇绿混杂带, 陈蔡群中被肢解的蛇绿岩

所代表的时代, 有(9 8

.

6 士40

.

2) Ma 的年龄数据, 向

北俯冲形成的江南岛弧, 东北段为皖浙赣岛弧, 休宁

花岗岩、石耳山花岗岩(碰撞型) 年代为9 63 一9 7

M a , 其中岛弧之北有伏川一樟树墩弧后洋盆, 时代

为93 0 一1 1 50 M a l勿, 弧后洋盆消减形成款县一德兴

蛇绿混杂带。但由于在江绍带碰撞过程糜棱岩同位

素年龄3 7 一4 0 M a , 绍兴、诸暨、龙泉乌番铅锌矿成

矿时代为4 0 一5 0 Mal 期, 也有学者认为应延续为早

古生代。华南洋向南东斜向俯冲消减, 导致罗霄一云

开岩浆弧的形成, 扬子东南缘从寒武一早奥陶世末的

被动大陆边缘转化为晚奥陶世一志留纪的前陆盆地,

以及钦防海槽残留盆地的记录闪

所谓早奥陶世郁南

运动、中晚奥陶世与早志留世北流运动、晚志留世末

的广西运动, 只是华南洋消亡过程斜向弧陆碰撞

、不

整合沉积的砾岩层位的时空迁移演变。

罗霄一云开弧盆系依附于中深变质基底的华夏

地块, 华夏地块的西北边缘自前南华纪的神功群、南

华纪上施组以及早震旦世到奥陶纪巨厚的碎屑岩偶

夹碳硅泥和细碧岩组合的浊积岩系, 显示了华夏地

块长达60 0 Ma 以上的陆缘裂谷演化过程, 也暗示

了华南洋并没有在中元古代末晋宁期消亡。其中的寒

武一奥陶纪地层, 夹有中酸性火山碎屑岩, 在粤中马

山地区产出的奥陶纪流纹岩一安山岩, 与附近的I 型

花岗岩同源l13n , 在赣西南、桂北花岗岩岩体的同位素

年龄为41 5-5 12 Ma 圈,

46 于4 3 0 Ma 数量不多的I 型

花岗岩,

43 洲o M a 规模大的同碰撞s 型花岗岩【14 ,

泥盆纪石英质砾岩和石英砂岩广泛角度不整合覆盖

于强烈褶皱变形的前泥盆系之上, 反映了华南洋在

早古生代时俯冲一碰撞演化过程。六万大山一大容

山二叠纪岩浆弧是钦防残余洋盆向东俯冲削减相关

的地质记录。

华夏地块基底时代、性质尚有不同认识队” ’闷, 华

第3 6 卷第1 期潘桂棠等: 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夏地块内中元古界一震旦系一下古生界呈线带状分

布于武夷山中南段, 属海相泥砂碎屑岩和火山岩复

理石建造, 推测其构造环境为陆内裂谷, 所以华夏地

块新元古界一下古生界不是典型的扬子型盖层沉

。在其东南的永安一梅县裂陷带发育石炭一二叠

纪滑塌角砾灰岩、角砾状硅质岩、浊积岩及海底火山

热液喷流铜锌多金属矿和铁矿lM

在上虞一政和一大埔一海丰断裂带, 近年来发现

的无根的橄榄岩、辉石岩、辉长岩、玄武岩、大理岩等岩

块, 在强烈变形的寒武一奥陶纪复理石岩系中, 该蛇绿

混杂带被认为是古华南洋向北俯冲消减的产物阴, 可

能代表华夏地块东侧的弧后洋盆的俯冲消减带。

值得指出的是, 在茶陵一郴州断裂以东有武

功一诸广山岛弧(武夷一云开弧盆系的一部分)

, 其

东闽西北以龙山组岛弧型火山岩覆于中深变质变形

的麻源群和迪口群之上。在两个岛弧之间, 在赣南一

带出露有寒武一奥陶系深水浊积岩等深流沉积, 并

有细碧岩、

硅质岩, 属于洋壳基底上深水沉积[l3l

。所

以, 华夏地块在早古生代时也被认为是以陆壳为基

底的岛弧, 则两个岛弧之间的深水盆地, 大致沿邵

武一崇安一线, 可能也是弧后盆地

东南沿海岩浆弧空间上叠置于郭令智等所称的

海西印支期岛弧褶皱系上lm

, 至今未见有凭据的新元

古代至早古生代沉积

。主体为晚侏罗世(巧卜1 18 Ma )

陆相高钾钙碱性中酸性火山岩组合, 白坚纪早期陆相

高钾钙碱性双峰式组合, 晚期英安岩一流纹岩组合,

均有同期同源的I 型花岗岩侵位, 是西太平洋亚洲大

陆边缘火山构造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其东侧的

南澳一长乐带和河口一屯昌带, 被认为是古特提斯

俯冲消减的结合带ln 咧。但南澳一长乐带有可能是

一条陆缘弧走滑逆推带, 不具备构造单元边界意义

海南岛地块是其构造属性尚难确定的一个单

元, 基底是古一中元古代的变质地层, 但分布零星。

早古生代仅在琼南残留碳酸盐岩台地, 其北为被动

边缘沉积, 石炭一二叠纪为活动陆缘型沉积, 下中部

有双峰式火山岩, 三叠纪的巨大弧花岗岩的侵位, 河

口一屯昌蛇绿混杂带(19 9 一2 63 M: ) 的厘定, 暗示与

古特提斯带的演化密切相关l4q

台湾岛主体是弧一陆碰撞造山带的典型实例p俐闷,

大南澳蛇绿混杂带中既有侏罗一白奎纪俯冲增生

楔, 含二叠纪绿片岩、

石英片岩、大理岩、角闪岩和镁

铁质一超镁铁质岩, 含晚白奎世的高压蓝片岩, 又可

见新近纪的俯冲增生楔

。台湾西部地区是在古近纪

裂陷盆地基础上转化为新近纪的前陆盆地

6 )秦祁昆造山系

秦祁昆造山系位于康西瓦一木孜塔格一玛沁一

勉县一略阳结合带以北, 塔里木陆块

、华北陆块以南

的带状区域, 也有学者称中央造山带1 49

一1翎或中央造

山系ln

,

1词。包括红柳沟一拉配泉一北祁连结合带、北

祁连弧盆系、中南祁连弧盆系

疏勒南山一拉脊山结

合带、阿中地块、阿帕一茫崖一柴北缘结合带、

柴达

木地块、西昆仑弧盆系、东昆仑弧盆系、秦岭弧盆系、

大别一苏鲁地块、康西瓦一南昆仑一玛多一略阳结

合带等次级单元。

造山系内尚无确凿依据的太古宙地质记录, 目

前最老地质体全吉地块的德令哈杂岩, 同位素年龄

为2 3 0 0 吃soo M。I4s, 闷, 古元古代晚期(2 0 0 0 一1 5 0 0

Ma )构造一热事件表现为深熔作用

、变质作用和岩浆

侵人, 为早期造山作用的记录

。中元古代时, 西昆仑

的塔昔达坂群火山岩产于洋内弧环境l5]

, 北祁连的

朱龙关群、镜铁山群构成走廊南山的基底, 惶源群为

中祁连岩浆弧的基底岩系

。晋宁期(85 0- 10 0 M: )

,

柴达木

、欧龙布鲁克、阿尔金

祁连

、北昆仑等地块中

均有过铝质钙碱性岛弧型花岗岩侵位, 暗示这些地

块与扬子陆块的的亲缘性

。其上南华纪的白杨沟群

(北祁连)

、徨源群下部(中祁连)

、欧龙布鲁克的全吉

群等冰川海相沉积, 均可与塔里木的特瑞爱肯冰破

层及扬子南沱冰碳层对比圈, 结合前南华纪变质基

底上各地块中双峰式裂谷火山岩套和拉斑玄武岩

(80 0 Ma 士)

, 表明原特提斯的形成, 在中国西部表现

为塔里木陆块与扬子大陆的裂解, 而其间的各地块

是残留在原特提斯海洋中的碎块

晚寒武世一奥陶纪时, 秦祁昆构造区受原特提

斯大洋岩石圈向北俯冲以及古亚洲洋向南俯冲双重

制约

与东南亚多岛弧盆系受控于印度洋和太平洋

双向俯冲相类似。近东西向的北昆仑岩浆弧为前锋

弧, 南昆仑早古生代的万宝沟群、纳赤台群及晚古生

代的布青山群1 , 一1叼, 实质上是洋壳俯冲消减过程的

增生楔杂岩

。在昆仑前锋弧的北侧, 祁曼塔格

、阿尔

金、祁连山等地的南华纪一早古生代地质历史1“ 一网,

存在多岛弧、弧后海底扩张

、洋盆错列相间的时空构

造格局, 经历弧后盆地萎缩

、俯冲消亡和弧一弧碰

撞、弧一陆碰撞的构造过程。柴北缘绿梁山蛇绿岩残

留时代为80 0 ~7 50 Mal 网, 混杂于早古生代洋壳消减

‘且

1 2 中国地质2 0 0 9 年

增生杂岩之中, 其北滩间山火山弧51 0~4 70 M a , 同M 。)

、辉绿岩等慢源岩浆底侵, 显示晚三叠世已出现

碰撞弧花岗岩4 0 ~ 4 5 0 Ma , 超高压榴辉岩的形成时向伸展体制转换【184. 周。

代为4 95 一4 43 M a 队’爪’vl

。阿帕一芒崖蛇绿混杂带中秦岭一大别造山带研究已有重大进展1酬叼。特

玄武岩时代为(4 81

.

3 士53 )M: [1q

, 红柳沟一拉配泉蛇别需要指出的是, 秦岭地区的丹凤群、李子园群构成

绿混杂带蛇绿岩中玄武岩sm 一N d 年龄为5 08 一5 24 早古生代的火山岛弧,

其南的古生代地层, 长期以_______来

Mal 70, 明, 两者相对双向俯冲, 在阿中地块有大量奥被作为扬子北部被动边缘, 晚古生代的沉积盆地性

陶纪岛弧花岗岩侵位, 表明阿中地块在奥陶纪时具质存在重大分歧陈期

·

圳, 也有研究认为, 盆地基底为

岩浆弧的属性

。库地蛇绿岩枕状玄武岩年龄为洋壳、多为碳酸盐岩孤岛台地及弧前增生楔洋底,

(42 8 士19 )M : !钧, 石英辉长岩年龄为(51 0 士4) M 。, 主体表现为弧前增生的背驮型盆地体系队圳。西秦岭

体发生时段被认为是新元古代一早古生代l[74,

’75] , 其早一中三叠世沉积盆地性质需进一步厘定。大别山

北塔木其岛弧花岗岩时代为4 37

.

4 Ma.

, 弧火山岩岩石构造组合的主体是以陆壳成因为主的英山一新

时代为4 62 .7 2 一4 80

.

5 Ma 。北祁连吊大坂一玉石沟一县超高压榴辉岩变质带, 可能为洋壳成因的红安一

川刺沟蛇绿岩时代为5 2 ~4 95 Ma , 扩张速率1 .

95 一太湖超高压榴辉岩变质带和扬子陆缘基底俯冲卷人

2. 38 c m / : , 洋盆宽为108 0- 2 14 0 km , 洋盆向北俯冲形的大别角闪岩相花岗片麻岩及陆缘盖层宿松群、张

成走廊南山岛弧, 其北的弧后扩张形成了白泉门一九八岭群卷人俯冲增生的变质杂岩

。榴辉岩变质带于

个泉弧后盆地, 其蛇绿岩时代为46 洲54 M al 飞’勿。北晚三叠世从12 o km 深度开始折返, 于19 卜13 o M。

祁连洋盆向南俯冲, 在中祁连岩浆弧北缘发育阿拉折返侵位到上地壳啊。苏鲁高压超高压带与大别具

斯加岛弧型角闪辉石橄榄岩带, 辉长岩R b 一s: 年龄有类似的地质特征lq

。苏鲁超高压变质岩的主形成

为4 3 9

.

7 M a l旧。俯冲增生杂岩带形成于4 50 、4 2 0 M a , 期(2 10 一2 2 0 M a )

比大别的(2 3 0 一2 4 o M: )晚, 俯冲深

其中含蓝闪石、榴辉岩等高压变质岩块lv

。碰撞之度也更大侧。但关于超高压岩石的形成机制

时代

后该区大部分地区于泥盆纪转化为陆地, 泥盆纪磨及折返过程, 仍有新的设想泌一圳。

拉石不整合在下伏构造地层单位之上。

从走廊一北7) 西藏一三江造山系

祁连一中南祁连, 石炭纪为较为稳定的浅海相生物青藏高原及三江地区近20 多年的研究有了一

碳酸盐岩沉积, 其下与晚泥论文代写盆世连续沉积(走廊及中系列进展和成果Il57,

’纸粉231]

。该区北以康西瓦一木孜

南祁连均有此类现象)

, 而中晚泥盆世沉积同下伏地塔格一玛沁一勉县一略阳结合带为界, 南抵锡伐利

质体呈区域性不整合; 在走廊及北祁连向上转化为克后碰撞压陷盆地带。

包括巴颜喀拉地块

、三江弧盆

陆相的二叠纪碎屑沉积, 在中南祁连向上与二叠纪系、羌塘弧盆系、班公湖一怒江一昌宁一孟连结合

及早中三叠世浅海相碎屑沉积连续过渡

。从晚泥盆带、拉达克一冈底斯弧盆系

雅鲁藏布江结合带、

世一早石炭世的沉积充填序列表现为退积型, 沉积马拉雅地块、保山地块等次级单元

层中未见火山岩出露, 生物发育, 厚度相对稳定。构从昆仑前锋弧和康滇陆缘弧裂离出唐古拉一他

造属性与裂谷或裂陷盆地不同, 是发育在早古生代念他翁残余弧是晚古生代的前锋弧问。东昆仑双峰

碰撞造山带基底之上的一种伸展盆地, 或上叠盆地。式火山碎屑岩建造及基性岩墙群((3 48

.

5 士0. 6 )-

联系到兴海一带和青藏高原北部近来所发现的晚泥(3 朽. 7 士0. 9 )Ma ,

Ar 一Ar )阴, 羌塘中央高地达日优一

盆世基性岩墙, 表明在晚泥盆世曾经存在过一次大玛依岗日一带基性岩墙群广布(3 14 一2 9 Ma )1232

一圳,

陆地壳的伸展。沿宗务隆一同仁隆务峡及其以南的可可西里湖一带发育的移山湖辉绿岩墙, 玉树一金沙

部分地区, 石炭一二叠纪时期在碰撞后地壳伸展背江一带的岩墙群、石炭纪枕状玄武岩的厘定, 北澜沧

景下形成裂陷盆地或小洋盆1 昨183]

晚古生代末一三江带双峰式火山一沉积裂谷盆地的形成, 以及双湖地

叠纪东昆仑带受控于洋壳俯冲消减形成陆缘弧造山区晚泥盆世法门期放射虫硅质岩的发育, 记录了昆

岩浆弧(26 于2 30 Ma )

。弧陆碰撞阶段钾玄岩系列火南一羌塘一三江构造区晚古生代的裂解, 出现了小洋

成岩的大规模产出, 以及角闪辉长岩(2 2 一2 26 盆与裂离地块相间的多岛弧盆系的构造格局I157, 圳, 表

. 韩芳林, 崔建堂

,

计文化,

.

1: 25 万于田县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

.

陕西地质调查院

,

2 0 4

第36 卷第1 期潘桂棠等: 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现为特提斯大洋北东侧泛华夏大陆南西侧的活动边

缘; 同时伸展裂解作用波及到北部昆仑、祁连一西秦

岭等地区, 形成了石炭纪一中二叠世堑(有的已扩张

成洋盆)一垒相间的古沉积构造格局。石炭纪和二叠

纪的生物组合特征显示昆仑、塔里木、祁连与羌塘地

区一致, 主体属于特提斯暖水型动物群, 与华南地区

的同期生物群可以对比。中晚二叠世的构造汇聚事

件, 表现为南昆仑、

金沙江一西金乌兰、乌兰乌拉一北

澜沧江等多数小洋盆发生俯冲消减, 相应在北羌塘南

缘、杂多一类乌齐、

江达一德钦发育陆缘火山弧或火

山岛链, 在东西昆仑有中晚二叠世之间的不整合和晚

二叠世沉积相的突变。在羌塘地区发育江爱山岩浆

弧, 昌都江达地区下三叠统普水桥组不整合在花岗岩

之上, 以及可可西里一带的上二叠统一下三叠统汉台

山群与下伏隆宝蛇绿混杂岩的角度不整合。

古生代特提斯大洋南侧印度陆块北缘奥陶系底

界面记录了泛非造山事件, 随后长达0. 5 G a 的浅海

被动陆缘沉积(厚10 0 0 m 以上)与古生代一中生

代特提斯洋的扩张有密切联系。

冈瓦纳大陆北侧石

炭纪一二叠纪发育以陆缘冰水成因的含砾砂板岩,

向北深海盆地中含冰筏消融坠砾石的硅泥质远源浊

积岩为特征

。北缘冈底斯地区, 发生来姑一洛巴堆陆

缘弧火山作用, 在喜马拉雅地区色龙一吉隆一那不

如一带出现二叠纪裂谷型拉斑玄武岩喷溢幽。

中三叠世的构造汇聚事件使羌塘一三江构造区

多数洋盆继续俯冲消减、

裂谷盆地闭合, 仅在歇武一

甘孜一带尚有洋盆扩张的记录, 但同期的柯南群岛

弧火山岩、巴塘群和苟鲁山克错组的沉积充填序列

都说明总体仍处在收缩构造体制之中, 羌塘一三江

和昆仑之间的巴颜喀拉地区转化为残留海盆

昆仑

(昆北

、昆中)及其以北地区早一中三叠世地层角度

不整合于前三叠纪地层之上, 沉积层序特点反映由

滨浅海一半深海斜坡相演变。

全区乃至泛华夏陆块

群的最终拼合、碰撞、

褶皱造山完成于中晚三叠世之

。表现在昌都陆块甲王拉组与下伏地层的不整合、

苟鲁山克措组与下伏地层的不整合、

结扎群与下伏

乌丽群的角度不整合等关系

晚三叠世巴颜喀拉带、

唐古拉南盆地

左贡等地转化为前陆盆地, 以及一系

列晚三叠世岩浆弧碰撞型的花岗岩、陆相弧火山岩

的发育和极浅的区域动力变质。在羌塘“ 中央隆起

带’,

发育东西长达6 0 km

、南北宽约12 0 km 的俯冲

增生楔, 其中发现规模巨大的高压多硅白云母一蓝

片岩带(2 2

.

5 一2 20 M。)

, 并有榴辉岩呈透镜体状产

出阴。至此, 羌塘一三江

、可可西里一巴颜喀拉与秦

祁昆完成最终拼接。

早中三叠世时, 冈底斯带继承了晚古生代构造

演化趋势, 但大部分区域隆升, 表现为陆缘弧上的查

曲浦弧火山活动, 以及雅鲁藏布初始裂陷盆地的形

成。那曲北西一带中三叠世放射虫硅质岩、玄武岩及

海底滑塌碳酸盐重力流沉积, 可能代表与特提斯大

洋向南俯冲系统相关的弧前岩石组合。晚三叠世时,

在冈底斯一喜马拉雅带发生了一系列地质事件群,

包括冈底斯地块与印度陆块的分离、亚洲大陆板块

(含羌塘一三江) 与冈底斯东段嘉玉桥弧一陆碰撞、

左贡等前陆盆地的形成、隆格尔一工布江达岩浆弧

的成型、伯舒拉岭火山岩浆弧的发育、嘉黎一波密弧

间裂谷盆地、确哈拉弧前盆地的发育、雅鲁藏布洋盆

的扩张等。

早中侏罗世时, 冈底斯带东段南侧发育具

有双峰式火山活动特征的叶巴火山弧, 暗示雅鲁藏

布洋盆东段初始向北的低角度俯冲, 而拉贡塘弧火

山岩浆活动可能是受班公湖一怒江特提斯洋向南低

角度俯冲制约的张性弧构造背景下的产物。可能受

特提斯洋向南俯冲的影响, 嘉黎一波密弧间裂谷盆

地扩张成洋, 伯舒拉岭岛弧成型。

晚侏罗世时, 冈底

斯地区呈现出复杂的多岛弧盆系格局。冈底斯南缘

桑日增生弧与冈底斯北部同时代的则弄火山岩浆

、班戈火山岩浆弧及其间的弧间裂谷盆地进一步

扩张成有限小洋盆, 揭示了班公湖一怒江特提斯洋

向南与雅鲁藏布新特提斯洋向北的双向俯冲【圳。

种动力学背景与东南亚马来西亚半岛一沙捞越一加

里曼丹西部及苏门答腊中北部发育的二叠纪火山岩

浆弧系统具有相似性: 如在苏门答腊地区与朝向亚

洲的俯冲系统有关, 而在加里曼加地区则与朝向印

度洋的俯冲系统有关四。

这种双向俯冲的地球动力

学系统在多岛弧盆系构造区内可能是一种普遍现

象, 并延续到弧后洋盆俯冲、萎缩消亡、弧一弧或弧-

陆碰撞全过程四。

早白翌世时, 冈底斯带存在同样的双向俯冲系

统, 班公湖一怒江特提斯洋后退式俯冲导致东恰错

增生弧的形成

沿隆格尔一念青唐古拉复合古岛弧

带东部出现了与地壳增厚事件有关的淡色花岗岩的

侵位。晚白奎世时, 班公湖一怒江特提斯洋最终消

亡, 亚洲大陆与冈底斯复合岛弧发生强烈的弧一陆

碰撞, 在弧后前陆区发育狭窄但巨厚的竟柱山组磨

中国20 09 年

拉石沉积。雅鲁藏布洋盆进一步向北俯冲, 南冈底斯

火山岩浆弧增生在隆格尔一念青唐古拉复合古岛弧

带南侧, 并叠置于叶巴火山弧和桑日火山弧之上, 地

壳开始发生强烈的横向增生造弧作用

。相应地, 在其

弧背位置则发育设兴组海陆交互相沉积, 在其弧前

位置发育日喀则深海浊积岩、海底扇沉积及与浊积

岩建隆过程有关的弧前陆棚碳酸盐岩沉积

。白奎纪

末一始新世时期发生的大陆碰撞事件, 表现为南冈

底斯大陆边缘俯冲造弧的科迪勒拉型造山作用, 后

陆褶皱一逆冲带、

班公湖一怒江走滑拉分带的形成、

特提斯残余海的彻底消亡以及横断山走滑转换造山

带的再生

。随后于中新世期间形成规模宏大的喜马

拉雅大陆边缘造山带。

崇左弧盆系是广西地质调查院新近划出的二级

构造单元, 主要由灵马弧后洋盆消减形成的蛇绿混

杂带, 二叠纪一中三叠世崇左岛弧及凭祥蛇混杂带

组成。考虑到主体表现与特提斯三江带演化密切相

关, 暂置于西藏一三江造山系, 但也有学者建议置于

武夷一云开造山系。

8) 印度陆块

在中国境内表现为锡伐利克后碰撞冲断型压陷

盆地。

9 )菲律宾造山系一台东火山弧

台东海岸山脉新近纪的奇美火成杂岩, 近海的

绿岛及兰屿火山弧是菲律宾一吕宋增生弧北延的组

成部分。

菲律宾板块向北西俯冲形成琉球一冲绳弧

盆系, 台湾北部的大屯

、基隆火山群及其东缘的火山

岛是琉球弧的西南延部分14

5 中国大地构造研究重大地质科学

问题

近10 年来区域地质调查和专项的、综合的研究

过程中所获得的新认识、

新发现等重要成果在全国

构造格架和地质构造演化中的地位及其作用需要进

一步的梳理

集成、综合研究, 一些重要的构造界线

(蛇绿混杂带)时空结构、形成过程的厘定及各带的

对比、完善构造一地层分区及地层系统、不整合界面

的类型及构造性质的研究

构造变质事件时空分布、

构造岩浆岩带的时空格架、各类沉积盆地性质与构

造环境等需要进一步的梳理与区域对比, 整体上提

高大陆块及造山带基础地质调查与研究的水平

至今还没有系统原创性的新的大地构造理念和

方法编制的、比较有效地运用于矿产资源预测的“ 中

国大地构造分区图” 。大地构造图的编制过程, 需要

对科学理论层次上的问题, 学术争论的观念层次上

的问题, 以及有待解剖的关键性、基础性地质问题,

进行追根朔源的苦思求索, 考证有据的认识, 时空结

构精细的分析理解。

1) 从科学探索的理论层次上, 有三大起源问题:

古亚洲洋和原一古特提斯洋起源于R o di ni : 超大陆

的解体; 青藏高原的形成起源于特提斯构造演化; 亚

洲大陆生态环境变化起源于青藏高原隆升。

三大起源问题引伸外延有全球构造、地球系统

科学的一系列问题: 全球超大陆的汇聚裂解的时空

格局, 古大陆的漂移、旋转及其相互关系, 中国大陆

内部各陆块的原始归属、

归位和构造的时空定位。在

造山带的地球动力学层次三大过程: 造山带岩石圈

三维结构、组成及动态变革过程, 造山带下地壳组

成、结构及加厚过程, 中新世地质事件群及其层圈相

互作用的动力学过程

。青藏高原隆升机制问题内涵

几个悖论: 主体处于地壳均衡补偿与三明治结构的

有效弹性厚度及下地壳流变性质; 变形模式中的周

边楔人, 主体双向深俯冲与东部单向挤出问题; 高原

隆升过程中挤压抬升与重力坍塌的平衡; 整体隆升

与差异扩展隆升, 地壳缩短是分布式还是集中式。主

体高原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状态, 是脆性还是塑性的?

等等。

2) 从观念层次上:

¹ 古亚洲洋和特提斯洋的规模、性质、结构组

成? 大洋存在依据? 秦祁昆构造域是归人古亚洲洋范

畴还是属特提斯范畴? 原特提斯洋及其邻接陆区构

造格局? 特提斯与古亚洲洋的界线? 古特提斯洋是原

特提斯的继承发展还是原特提斯消亡后重新打开?

东、西特提斯的对比问题等。

º 冈瓦纳大陆北界, 是班公湖一怒江带? 还是龙

木错双湖一澜沧江带? 西伯利亚板块与哈萨克斯坦

板块之间的界线? 扬子陆块东南缘的华南洋是晋宁

期俯冲消亡还是早古生代晚期消亡? 吕梁

晋宁造山

过程及其主构造期厘定? 石炭一二叠纪古生物群落

的时空分布格局和冰川事件的范围和类型? 等等。

» 新老构造体制时空结构, 构造格局的继承

造与藕合问题, 包括: 晚古生代一三叠纪古特提斯构

造格局与早古生代原特提斯构造格局的叠接迁移和

祸合? 早古生代古亚洲洋的构造格局和晚古生代古

第36 卷第1 期潘桂棠等: 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亚洲域的构造格局的迁移、

改造和祸合? 侏罗纪太平

洋构造对中国东部大陆构造形成演化的制约? 白奎

纪末, 印度板块与亚洲大陆碰撞对中国西部构造格

局改造和转换问题?

3) 有待进一步厘定的重大关键基础性地质问题

¹ 南昆仑带以南班公湖一怒江带以北是否存在

晚古生代华力西期碰撞造山带? 牵涉该期区域性角

度不整合、大规模岩浆活动的时空序列, 华力西期的

构造变形变质作用以及代表碰撞造山磨拉石盆地沉

积等标志性地质事实、

地质事件真实性的准确了解,

客观精辟到位的分析。

º 多岛弧盆系时空结构组成及演化规律。包括:

各蛇绿混杂带时空结构的精细厘定, 复原的弧后洋

盆的结构组成及演化。弧一弧、

弧一陆、陆一陆碰撞等

三大类碰撞结合带的含义, 基本特征及时空组合关

系, 对洋一陆转换过程的岛弧需按构造背景、

基底组

成和动力学状态进一步划分类型, 如以陆壳为基底

的陆缘弧, 以增生楔为基底的增生弧及洋壳为基底

的洋内弧, 各种类型的岛弧基本特征, 成矿地质背景

的差异性, 发育于岛弧中不同构造部位的沉积盆地

类型及其基本特征, 显生宙不同时代的构造一岩相-

古地理的重建及构造一岩浆一成矿带划分等一系列

问题。

» 前寒武纪地壳演化的地质遗迹: 地球科学中

最主要的难题之一是前寒武纪板块构造重建, 各大

造山带中前寒武纪残块的构造一古地理重建更是难

上加难, 前寒武纪残块通常呈岛状产于较年青的活

动造山带中, 能否认定为造山带的基底, 分布不均

一、

不连续的兰片岩、蛇绿岩残体及相应的火山沉积

变质岩, 是岛弧残余组合? 还是前寒武纪蛇绿混杂岩

的残余组合? 前寒武深成斜长岩一花岗岩组合的构

造环境? 等等。

6 结语

中国大陆是以不同规模相对稳态的古老陆块区

与不同时期动态的造山系组成的复杂聚集和镶嵌结

构为基本特征

。大地构造单元细结构的厘定和划分,

可以揭示中国大陆地壳的陆块区和造山系结构组成

及其形成过程和演化规律。中国三大陆块区, 均经早

期陆核形成、新太古代一元古宙洋陆转换、

增生、碰

撞聚集固化形成稳定陆块(即基底形成阶段)斗碰撞

后裂谷事件(华北长城纪裂谷事件, 扬子

、塔里木南

华纪裂谷事件), 其后经碎屑岩“ 填平补齐”进而发育

碳酸盐岩台地, 形成稳定的地壳构造单元(即巨厚盖

层形成阶段), 为陆块区地壳三大阶段发展演化的基

本规律。华北陆块区与扬子及塔里木陆块区的基底形

成时间相隔10 0 0 、so0 M。, 其盖层的时空结构组成有

明显的差异性, 揭示了前南华纪两者空间上是从来没

有聚集在一起

。至少在1. 8- 10 G a 期间两者被大洋相

隔, 没有所谓的华北与扬子间的大洋开合旋回。

造山系是造山带的集成, 主体是一系列规模巨

大的蛇绿混杂岩带、

不同类型岛弧、

不同时代裂离地

块集成的多岛弧盆系构造的组合体, 是大洋岩石圈

俯冲消亡_______, 大陆边缘增生作用的洋陆转换过程的产

物。中国大陆地壳中, 斋桑一额尔齐斯一索伦一西拉

木伦结合带(对接带)是古亚洲洋消亡的地质遗迹,

但不能认定它是华北陆块与西伯利亚大陆裂解再闭

合的产物。北高加索向东经科佩特、

兴都库什, 进人

西藏班公湖一怒江带, 再经滇西昌宁一孟连, 向南延

到马来西亚劳勿一演冬带, 该沿线是冈瓦纳大陆与

古欧亚板块最初的碰撞结合带, 但它并不能表述为

特提斯大洋最初打开的域所

。古亚洲洋、原特提斯洋

均是Ro di ni a 超大陆裂解的产物。大洋岩石圈双向

俯冲消减, 在漂移的大陆边缘形成多岛弧盆系构造

系统。古生代的阿尔泰一兴蒙多岛弧盆系隶属于西

伯利亚大陆边缘, 哈萨克斯坦(包括天山一准噶尔)

多岛弧盆系很可能隶属于俄罗斯大陆边缘。

早古生代

的秦祁昆多岛弧盆系、晚古生代羌塘一三江多岛弧盆

系隶属于泛华夏大陆西部边缘。中生代西藏多岛弧盆

系( 冈底斯为主体)隶属于印度大陆边缘。

它们的形成

演化过程均很相似于新生代的东南亚多岛弧盆系构

造系统。古大陆及其边缘的多岛弧盆系形成过程控制

了成矿作用过程, 结合带、

岩浆弧和地块(盆地)有着

不同的成矿条件, 形成了不同的成矿类型。

晚三叠世以来的中国大地构造格局, 大致以贺

兰山一六盘山一横断山为界, 以东为叠加盆岭一裂

谷构造系统及新生的弧盆系; 西部则以昆仑一阿尼

玛卿山为界, 北部为陆内汇聚盆山构造系统, 南部为

西藏继承性弧盆系构造

这一三分构造系统的形成,

受控于古亚洲构造域

特提斯构造域和滨太平洋构

造域之间的地球动力学相互作用制约

。中国大陆中

生代以来三大构造系统全然不同的构造体制和大地

构造格局控制了不同的区域成矿作用

致谢: 本文是在叶天竺鼓励下, 并承蒙陈毓川

中国地质20 0 9 年

李廷栋、刘宝增、殷鸿福、金振民

、莫宣学, 陈克强, 许

效松, 侯增谦、

庄育勋、翟刚毅、王瑞江、丁俊、李文

渊、张允平、于海峰、郭坤一、

潘仲芳等专家教授和领

导的鼓励和指导, 全国成矿地质背景研究群体与全

国各大区所及各省地调院等相关同行学者的十多次

专题讨论修正, 李锦轶、李荣社、王立全

、尹福光

、王

永和、王惠初、李景春、高天山、何龙清等直接参与全

国各区域构造单元划分和研讨, 并提出宝贵修改意

见, 博士生袁四化协助绘制图件和整理参考文献, 在

此一并致以衷心感谢。我们因全国成矿预测的需求

而聚集在一起, 顺应天时而有所感悟, 回归地利而有

意感念, 融洽人和而有幸感知。本次提出的划分方案

仅仅把我们的思考、认识和理解提出来, 做一初步的

尝试, 以期为推进中国的区域大地构造及成矿地质

背景研究尽微薄之力

。水平能力有限, 文中不当之

处, 错误及遗漏, 尤其探讨中国大地构造和区域成矿

地质背景的文献、资料浩如烟海, 深感消化不良, 我

们将在随后深化研究或分阶段大地构造图编制的工

作中不断修正、完善, 敬请同行专家不吝批评赐教。

本文标签: 构造大地构造盆地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