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1532772

2024年1月22日发(作者:)

环境治理问题的系统分析报告

环境管理系统中影响环境治理的问题分析

一.前言

环境管理系统是一个组织内全面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它包括为制定、实施、实现、评审和保持环境方针所需的组织机构、规划活动、机构职责、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还包括组织的环境方针、目标和指标等管理方面的内容。可以这样描述环境管理系统:这是一个组织有计划,而且协调动作的管理活动,其中有规范的动作程序,文件化的控制机制。它通过有明确职责、义务的组织结构来贯彻落实,目的在于防止对环境的不利影响。环境管理体系是一项内部管理工具,旨在帮助组织实现自身设定的环境表现水平,并不断地改进环境行为,不断达到更新更佳的高度。

环境问题多种多样,归纳起来有两大类:一类是自然演变和自然灾害引起的原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一环境问题。如地震、洪涝、干旱、台风、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一类是人类活动引起的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和“公害”。次生环境问题一般又分为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两大类。如乱砍滥伐引起的森林植被的破坏、过度放牧引起的草原退化、大面积开垦草原引起的沙漠化和土地沙化、工业生产造成大气、水环境恶化等。目前全球威胁人类生存的十大环境问题是:1、全球气候变暖。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将会对全球产生各种不同的影响,较高的温度可使极地冰川融化,海平面每10年将升高6厘米,因而将使一些海岸地区被淹没。全球变暖也可能影响到降雨和大气环流的变化,使气候反常,易造成旱涝灾害,这些都可能导致生态系统发生变化和破坏,全球气候变化将对人类生活产生一系列重大影响。2、臭氧层的耗损与破坏。臭氧层是一个很脆弱的大气层,如果进入一些破坏臭氧的气体,它们就会和臭氧发生化学作用,臭氧层就会遭到破坏。臭氧层被破坏,将使地面受到紫外线辐射的强度增加,给地球上的生命带来很大的危害。3、生物多样性减少。近百年来,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加和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加之环境污染等原因,地球上的各种生物及其生态系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生物多样性也受到了很大的损害。4、酸雨蔓延。酸雨导致土壤酸化,破坏土壤的营养,使土壤贫脊化,危害植物的生长,造成作物减产,危害森林的生长。5、森林锐减。在今天的地球上,我们的绿色屏障--森林正以平均每年4000平方公里的速度消失。森林的减少使其涵养水源的功能受到破坏,造成了物种的减少和水土流失,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减少进而又加剧了温室效应。6、土地荒漠化。全球陆地面积占60%,其中沙漠和沙漠化面积29%。每年有600万公顷的土地变成沙漠。经济损失每年423亿美元。全球共有干旱、半干旱土地50亿公顷,其中33亿遭到荒漠化威胁。致使每年有600万公顷

的农田、900万公顷的牧区失去生产力。7、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的主要因子为悬浮颗粒物、一氧化碳、臭氧、二氧化碳、氮氧化物、铅等。8、水污染。水是我们日常最需要,也上接触最多的物质之一,然而就是水如今也成了危险品。9、海洋污染。海洋污染导致赤潮频繁发生,破坏了红树林、珊瑚礁、海草,使近海鱼虾锐减,渔业损失惨重。10、危险性废物越境转移。危险性废物是指除放射性废物以外,具有化学活性或毒性、爆炸性、腐蚀性和其他对人类生存环境存在有害特性的废物。

二.现状分析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技术落后的大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积聚财富的主要方式只能是大量开发自然资源,我国经济仍只能是资源开发型的经济。我国传统的自然资源开发模式,由于采取自然资源无价、原材料低价的做法,使原材料价格不能反映自然资源开发的完全成本,从而不仅影响了自然资源开发企业的自身发展,造成了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低效率利用和浪费,还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在实行资源开发型经济发展模式时,我国采取压低农副产品和原材料价格的做法,以刺激加工工业即第二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但低价产品造成自然资源开发技术的落后,还迫使企业在利益驱动下,乱采滥挖,采富弃贫,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式开采,破坏自然资源,造成严重浪费。如1990年,我国原煤产量10亿多吨,竟消耗掉40多亿吨煤炭储量,回收率仅为25%。

目前、我国约有1/3的耕地受到水上流失的危害,水土流失面积达15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6%,每年流失土壤50亿吨,其养分损失至少折商品肥4000万吨,直接经济损失上百亿元,其他如沙化、盐渍化损失也达100亿元,草原退化面积接近1亿公顷,并仍以每年100多万公顷的速率在退化(曲格平,1989)。森林覆盖率仅为13.9%,人均林地面积不足0.12公顷,只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5%,并且每年以2-3%即230-345万公顷的速度减少,我国3万余种植物中有4、5千种正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有的濒临灭绝(国家环境保护局,1987)。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晋陕蒙接壤地区是我国的重要能源基地,这一地区的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86.5%,土壤侵蚀模数高达1-3万吨/年,年向黄河输沙量近4亿吨左右,占向黄河输沙量的1/4。神府、东胜矿区废土废渣堆积总量达6800多万吨,其中有60%直接倾倒于河流,有的地方河道淤积,造成泄洪困难,带来严重的生态问题。据测算,该矿区年环境成本为3819.6万元,平均每生产1吨原煤的环境成本为1.05元。

我国环境污染的治理,可以说大部分都是被动治理,若没有环保部门或政府部门的强制命令,很少会有企业部门去主动实施,特别是当前个体经营的比例逐渐增大,使得这种形势更加严峻,因此,开发研制出符合我国国情、投资少、操作便捷、效果良好和能耗低的环保节能型治理设备,十分重要。所以积极做好污染减排工作,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企业履行环保社会责任的首要任务。

三.要素分析

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造成的影响。人类在改造自然环境和创建社会环境的过程中,自然环境仍以其固有的自然规律变化着。社会环境一方面受自然环境的制约,也以其固有的规律运动着。人类与环境不断地相互影响和作用,产生环境问题。影响环境治理的问题主要的因素有公民意识、宗教、生态环境、公民教育、民族问题、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发展。它们对环境治理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又称非物质环境,是指人类在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活动中相互间形成的生产关系、阶级关系和社会关系等。在社会环境中,有诸多的因素与人类健康有关,如社会制度、经济状况、人口状况、文化教育水平等,但对人类健康影响最大的两个因素是:行为和生活方式因素与医疗卫生服务因素。行为是人类在其主观因素影响下产生的外部活动,而生活方式是指人们在长期的民族习俗、规范和家庭影响下所形成的一系列生活意识及习惯。

第二、自然因素。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目然遗迹,人文遗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城市和乡村等。人类的外部世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环境为人类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广泛的空间,丰富的资源和必要的条件。

第三、公民意识。加强全民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全民环境教育是新时期提高公民环境道德素质的重要保证。环境道德是生态文明的重要意识形态,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实践证明,如果是仅仅熟悉环保法律法规,掌握环保科技知识,而缺乏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的道德观,就难以形成保护环境的内在动力。公众意识在环境治理中起着重要作用。

第四、宗教因素。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宗教与环境治理的关系,不但是维护社会团结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也是促进政治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宗教的长期性、宗教问题的群众性和特殊复杂性,特别是我国是个多宗教的国家,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各种宗教信徒一亿多人,这些庞大的人群基本处于我国一些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这些地区的环境问题由于受到一些宗教因素的影响。所以显得尤为特殊重要。

第五、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 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 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是两个在含义上十分相近的 概念,有时人们将其混用,但严格说来,生态环境并不等同于自然环境。生态环境仅是自然环境的一种,二者具有包含关系。

第六、公民教育。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是关系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目前,我国资源和生态环境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我们将把解决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依法保护和合理使用资源,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加强公民教育是治理生态环境一个重要的途径。

第七、民族问题。民族是在人类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民族问题是民族出现后的一种社会现象,它与民族和民族差别相伴始终。只要有民族和民族差别存在,民族问题就不会消失。民族问题内容繁杂,既包括反映民族问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综合内容,又涉及民族共同体语言、传统习俗和心理状态等诸多因素。这些对于环境治理来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第八、经济发展。在资源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中,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正确反映环境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机制和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消除资源环境利用方式的不合理和企业内部效率低下引起的生态代价和社会成本问题。市场机制这些作用的有效性以市场制度完善、产权明晰为前提,以交易收益大于交易成本为原则。但事实上,我国政府不仅环境资源产权上不明晰,而且市场交易制度不完善。

四.结构分析包括解析结构模型法

代码 要素

P1 环境管理系统

P2 公民意识

P3 宗教

P4 生态环境

P5 公民教育

P6 民族问题

P7 自然因素

P8 社会因素

P9 经济发展

表1

根据表1,建立因素间相关关系,如下

根据图1所示的逻辑关系建立可达矩阵R。

上述要素体系的阶层与阶层的关系还不明确,因此还要把矩阵R

按层次先后进行排列,得到矩阵M。

根据矩阵M

确定各阶层要素之间的关系。结果如图2所示。

五.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分析法)

1由系统结构模型可得系统解释结构模型

环境管理系统社会因素P8 自然因素P7

公民意识P2 国家政策P3

经济发展P9

生态环境P4

公民教育P5

民族问题P6

2 进行层次单排序:建立判断矩阵,计算相对权重,一致性检验

3 进行总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得组合权重。

4单排序和总排序的检验都满足一致性检验,说明结果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比较权重可得结果:P9>P6>P2>P3>P4>P5

总结可得: P8>P7(社会因素大于自然因素)

六.结论与启示

从计算所得结果分析可知,在环境管理系统中影响环境治理的问题中,社会因素明显大于自然因素,这表明人们在生活中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远比自然自身所造成的大,但这也并不能说自然因素在其中没有影响作用,只是很社会因素相比,处于次要地位。

我们针对这一结果,结合所查资料,我们得出一下启示来更好处理环境治理问题:

1 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重点,强化生态保护。坚持生态保护与治理并重,重点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优先保护天然植被,坚持因地制宜,重视自然恢复;实施天然林保护、天然草原植被恢复、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退田还湖、防沙治沙、水土保持和防治石漠化等生态治理工程;严格控制土地退化和草原沙化。经济社会发展要与水资源条件相适应,统筹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建设节水型社会;发展适应抗灾要求的避灾经济;水资源开发利用活动,要充分考虑生态用水。加强生态功能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

2 深入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保护环境是全民族的事业,环境宣传教育是实现国家

环境保护意志的重要方式。要加大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和环境法制的宣传力度,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以环境补偿促进社会公平,以生态平衡推进社会和谐,以环境文化丰富精神文明。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科学发展观对环境保护的内在要求,把环保公益宣传作为重要任务,加强环保人才培养,强化青少年环境教育,开展全民环保科普活动,提高全民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3 健全环境法规和标准体系。应拟订有关土壤污染、化学物质污染、生态保护、遗传资源、生物安全、臭氧层保护、核安全、循环经济、环境损害赔偿和环境监测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草案。通过认真评估环境立法和各地执法情况,完善环境法律法规,作出加大对违法行为处罚的规定,重点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完善环境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科学确定环境基准,努力使环境标准与环保目标相衔接。

4 推行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建立健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价格、税收、信贷、贸易、土地和政府采购等政策体系。政府定价要充分考虑资源的稀缺性和环境成本,对市场调节的价格也要进行有利于环保的指导和监管。对可再生能源发电厂和垃圾焚烧发电厂实行有利于发展的电价政策,对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的上网电量实行全额收购政策。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的企业,不得审批用地,并停止信贷,不予办理工商登记或者依法取缔。对通过境内非营利社会团体、国家机关向环保事业的捐赠依法给予税收优惠。要完善生态补偿政策,尽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5 推动环境科技进步。强化环保科技基础平台建设,将重大环保科研项目优先列入国家科技计划。开展环保战略、标准、环境与健康等研究,鼓励对水体、大气、土壤、噪声、固体废物、农业面源等污染防治,以及生态保护、资源循环利用、饮水安全、核安全等领域的研究,组织对污水深度处理、燃煤电厂脱硫脱硝、洁净煤、汽车尾气净化等重点难点技术的攻关,加快高新技术在环保领域的应用。积极开展技术示范和成果推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总之,环境治理的问题解决,需要我们大家共同的长期的努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彻底解决好的。要在保护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更好的治理。使我们能有一个健康美好的环境。

本文标签: 环境问题生态资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