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1530845

2024年2月17日发(作者:)

卫星导航系统造就我国第一代卫视爱好者的714卫星概况

1976年发射升空的前苏联714MHz荧光屏卫星,定点于99°E轨位。在至今的30年间,前苏联和俄罗斯先后发射了十余颗卫星接替该星的工作。 2001年3月5日,根据俄罗斯联邦信息部发布的消息,位于99°E的荧光屏M15卫星出现严重故障,其下行信号一度中断。同年4月1日,发射M18号卫星接替发生故障的M15号卫星工作。5月中旬,停播近两个月的俄罗斯公众电视一台(即现在的第1频道)和灯塔广播电台由M18号卫星正常转发至今。

俄罗斯信息部宣布:接替M15号卫星工作的M18号卫星是荧光屏系列的最后一颗卫星,预计该星将在2006年间寿终。

笔者在近期接收714信号十分正常,只是受地面移动通讯的干扰较大。其接收天线由10圈右旋螺旋管加50cm见方的反射板以及2级天线放大器组成(见图1),用WR-912C模拟卫星接收机加714MHz上变频器以及小音频功放和小喇叭组成714MHz广播电视两用卫星接收机。其接收效果为3级(见图2)。

我国第一代卫视爱好者是在1980年前后才得知714荧光屏卫星的信息的。714荧光屏卫星的下行功率达200W,且余波能覆盖我国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见图3)。由于下行频率在我国地面电视U频段的38频道上,故为我国最早的一批卫视爱好者入门创造了有利条件。接收该卫星信号仅需制作一副右旋螺旋天线指向东经99°E,并将天线直接接到电视机上,之后当把电视机调谐到U频段的38频道上时,由于电视机内的斜率检波作用,即可在电视屏上显示出伴有严重噪声的电视图像。这对于20世纪80年代的无线电爱好者来说无疑有着巨大的吸引力。1983年3月8日,电子报以714卫星接收为课题,成功地举办了“第一届全国简易卫星电视接收技术交流会”。一

场轰轰烈烈的714卫星电视接收热潮在中国大地兴起,范东平先生(已故)最早在电子报上给出了该接收机最原始的制作资料;杜之云、王建球、常蒙召(已故)、张遂卿等纷纷投书《电子报》,将714简卫接收推向新的高潮。从1982年到1992年的10年间,从714简卫接收到C波段卫星电视接收的热潮造就了中国千千万万个卫星电视爱好者,从而带动了电子厂商以及军工部门投入到卫视器材的研发热潮中,一批批卫视企业由此而生。后来,卫视爱好者又有了自己的《卫视周刊》(即现在的卫视传媒)、阿罗的《发烧园地》、维修精英阿敏、卫视发烧精英杨建平以及许许多多的卫视网站,是他们的辛勤耕耘将本属于高科技领域的卫视技术接力棒一直延续到今天。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714而开始的。23年过去了,许许多多的卫视发烧友仍深深地怀念着她。

编后话:多谢您,罗老师!读罢这篇文章,我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仿佛又回到了那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转眼间,时光荏苒,斯人已逝,时间长河已在不知不觉中流过了二十多年,但那如火的发烧青春,却成为了众多“714”发烧友们心中永远铭刻的记忆。作为年轻一代的我们,虽然没有经历过那段时光,但却能体味众多发烧前辈们年轻时的青春激昂,并为之所深深感染!

人类不能没有理想,一个民族、一个行业同样不能没有理想。“714”的一代,就正代表着八十年代技术春天里中国无线电人、广电人与卫视人的理想与精神。随着世界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与进步,“714”卫星最终会被更先进的传播方式所替代,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但是,“714”的一代所代表的中国卫星发烧精神却永远不应被磨灭!

在罗老师的整篇文章里,字字句句都洋溢着中国卫视发烧友几十年发烧历史中的无悔激情与动人点滴。可以说,相比现在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卫视/有线电视器材市场,“714”时代的卫视探索,绝对无愧于“纯粹发烧”的美名。“一穷二白”基础上的执着探索钻研,和谐融洽的发烧友群体,毫无保留的技术探讨、指导与传授,志同道合者间大家庭般的温暖……这一切都已成为那个时代的象征,更无愧于当今

卫星电视从业者的榜样。

纵万事变迁,执着依旧。那些当年曾为“714”共同痴狂的发烧前辈们,您们今日可好?“714”卫星也许即将消逝,但您们的精神却从未被人们忘却!希望您们能与本刊联系,和新老卫视爱好者一起共同分享这激动人心的回忆与传统,让无悔青春筑就的发烧精神在新世纪的科技大潮中发扬光大,传播无限;感动并激励更多的后继者,在未来的发烧之路上一往无前!

本文标签: 卫视发烧爱好者接收天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