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1531699

2024年5月5日发(作者:)

第25卷第2期 

2013年6月 

高原地震 

PLATEAU EARTHQUAKE RESEARCH 

Vo1.25 No.2 

Jun.2013 

内蒙古地震监测台网的建设与发展 

杨彦明,张文韬,张帆,查斯 

(内蒙古自治区地震局,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0) 

摘要:回顾了内蒙古地震台网建设的发展历史,阐述了各阶段地震台站的建设情况,通过“九五”和 

“十五”的建设,内蒙古的地震监测能力有了极大的提升。 

关键词:地震监测;台站:地震台网 

中图分类号:P315.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6X(2013)02—0022一o4 

0引 言 

内蒙古自治区地处祖国北疆,横跨我国东北、 

华北、西北,是我国地震多发省(区)之一,历史上 

曾发生多次强震和中强地震。内蒙古地质构造复 

杂,活动断层纵横交错,形成了地震活动频繁的地 

质构造背景¨J。内蒙古地震监测工作最早可追 

系统。呼和浩特数字地震遥测台网的建成为推动 

自治区地震监测现代化进程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从2003年起,内蒙古地震局进行了“中国数 

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建设,到2007年,建成了一 

个由8个国家数字测震台、28个区域数字测震台 

及1个现场应急流动数字地震网组成的数字地震 

观测台网。通过“十五”项目建设,使得自治区的 

地震监测能力、地震应急速报能力、地球结构探测 

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有效地克服了地形狭长而导 

致测震台网布局不合理的现状,大大提高了地震 

监测能力。 

溯到20世纪5O年代,而正式开展地震工作是从 

1972年组建地震组开始的。内蒙古自治区的地 

震监测工作开展早于地震机构的设立,也是自治 

区地震监测历史的一个显著特点。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通过对全区地震台 

站进行优化调整,先后撤并了5个地震台,全区地 

震监测工作逐步走向了观测规范化和运行正常化 

l 固定台站建设 

1954年,由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在内 

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建成了包头地震台,是我国解 

放后第一批布设的8个地震台之一。1954年2 

月11日,包头地震台正式投入运行,标志着自治 

区地震监测工作正式开始【】】。随着1972年内蒙 

古地震组的成立,内蒙古地震观测台站的建设进 

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固定台站数量从1954 

年的1个发展到2012年的41个。图1给出了内 

蒙古地区1954年以来固定地震观测台站数量随 

时间的变化关系 J。 

的轨道。为了加强呼和浩特—包头地区地震监测 

能力和全区地震速报能力,1986年新建了由9个 

遥测地震台、一个接收中心和一个记录中心组成 

的呼和浩特地震遥测台网,这是在内蒙古地震监 

测历史上数字化观测的初步探索与实践,也为今 

后数字化改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1997年开始,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 

持下,中国地震局进行了“中国数字地震监测系 

统”建设。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建成了由1个台网 

中心、7个台站组成的呼和浩特数字遥测地震台 

网,记录的波形数据通过卫星实时传输到国家数字 

地震台网中心,台网监控主要以呼—包地区为中 

由图1可见,依据内蒙古地震监测发展历史, 

内蒙古固定台站建设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5个阶 

段: 

心,基本形成覆盖自治区中西部的数字化地震观测 

收稿日期:2013—02—19 

第一阶段,1954—1971年,台站建设初始阶 

基金项目:地震科技星火计划(XH026Y)资助。 

作者简介:杨彦明(1980一),男,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工程师,主要从事地震前兆监测、地震应急技术工作。 

第2期 杨彦明,等:内蒙古地震监测台网的建设与发展 

954 1958 1962 l966 1970 1974 I978 1982 198(5 1990 199/I 1998 2002 2006 2010年 

图1 内蒙古1954年以来地震观测固定台站数量的时间变化 

段。在这个阶段,内蒙古自治区内只有1个固定 

台站一包头地震台开展地震监测工作。该台是自 

治区观测历史最久的台站,在监i贝4和地震活动速 

震监测技术初步实现了观测数字化、现代化,管理 

规范化、科学化。 

第五阶段,2008一目前,数字化地震台网优化 

阶段。2008年完成了“十五”数字化改造,全面实 

现了数字化与网络化观测。共建成i贝4震台站4O 

个,其中:“九五”改造台站3个;“十五”改造台站 

36个,包括国家台8个,区域台28个。由于包头 

报方面,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第二阶段,1972--1978年,快速发展阶段。 

1972年,组建地震组,标志着自治区开展地震监 

测工作正式开始,陆续开展了全区地震台站的选 

建工作。台站数量由1个增加到23个。空间上 

主要集中分布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阴山构造带 

周围。 

台u—D向存在问题,2011年8月1日又在包头 

地震台同址上新建一台,两套并行。东胜台共设 

2套仪器,一套地下摆(DSH),一套地面摆 

(DOSH),由于下雨造成地下摆被淹,2010年11 

月停记。“十五”地震台网正式运行,内蒙古的台 

站布局进一步得到了优化,定位精度得到了明显 

的提升,至2012年,全区已建成41个固定地震监 

测台站。 

第三阶段,1979--1996年,撤并整合阶段。 

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恢复内蒙古自治区原行政 

区划,从东北三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共接收了11 

个地震监测台站,至此全区已有27个专业地震 

台。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对全区地震台站进 

行调整,先后撤并了吉兰泰、白音昌、宗别立、化 

德、林东5个地震台,在台网布局和测项上进一步 

优化调整。通过对地震台站的不断进行改造完 

2流动监测台网 

流动监测台网主要是用在大震前的前震观测 

善,新建11个固定台站,全区地震台站的观测工 

作逐步纳入了观测规范化和运行正常化的轨道。 

至1996年,全区已建成37个专业地震台。 

和震后的余震监测。在大地震前作为地震的加密 

观i贝0,进行高精度的地震定位,对可能发生大地震 

的区域地震活动背景作动态跟踪监澳4,为开展区 

域地震活动性研究和地震预测研究服务;在大地 

第四阶段,1997--2007年,模拟数字并行阶 

段。在中国地震局组织的“九五”台网建设中,内 

蒙古地震台站建设逐步走向正规化,先后完成了 

震后用于现场的余震监测,记录大地震后的余震 

活动变化,为判断地震的发展趋势提供依据,也为 

进一步研究震源特征、探索地震的发生和发展过 

程积累基础资料 叫J。 

15个有人值守台的数字化台站的改造任务,此 

外,还建有模拟台站19个。在这一阶段,乌海、东 

胜、西山咀、二连浩特4个台站的模拟、数字化并 

行监测。通过对全区台站的优化建设,基本形成 

覆盖自治区中西部的数字化地震观i贝0系统,使地 

内蒙古地震局地震野外流动观测是从20世 

纪7O年代中期陆续开展,从建队至目前共建立 

24个流动台站,流动台站的建设增强了重点监视 

高 原 地 震 第25卷 

图2内蒙古各阶段地震观测台站分布 

图3呼和浩特遥测地震台网台站分布 

区的地震监测能力,积累了有效的观测资料,为中 

短期地震预报研究提供分析、判定的依据。 

内蒙古自治区地震局在2O世纪8O年代建立了呼 

和浩特模拟地震遥测台网。该台网分布在 

39 ̄49 一41。25 N,110。04 一113。l8 E的范围内, 

东西孑L径250 km,南北孔径190 km,覆盖面积约 

3遥测台网 

内蒙古地震遥测台网的建立和发展经历了从 

模拟记录到数字化传输2个不同的阶段。 

3.1 呼和浩特模拟地震遥测台网 

45 000 km 。各台配置DS一1短周期单分向地震 

计,系统放大倍率都在5万倍~l0万倍。1986年 

5月台网建设的9个遥测子台投入试运行。2O世 

纪8O年代后期因故先后停记了2个子台。至 为加强呼和浩特、包头地区及山西、河北、内 

蒙古交界地区和北京外围地区的地震监测能力, 1997年,已建成拥有由7个遥测子台、1个接收中 

第2期 杨彦明,等:内蒙古地震监测台网的建设与发展 

备先进、布局科学合理的数字化地震台网系统。 

使得自治区的地震监测能力、地震应急速报能力、 

心和1个记录中心组成的省级地震遥测台网。 

2001年11月,模拟台网停记,结束了模拟记录的 

时代。 

3.2呼和浩特数字遥测台网 

地球结构探测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台网网内最低 

监测震级下限达到ML2.0级,ML >2.5级地震的 I

呼和浩特数字地震遥测台网项目于20世纪 

监测区基本可覆盖网缘, 。.3.0级地震的监测区 

末列入《“九五”中国数字地震监测系统项目》,通 

过自治区地震局对内蒙古地震台网的统一布局和 

技术指导,建设了由1个台网中心和8个子台组 

成的呼和浩特数字地震遥测台网。该台网是在原 

模拟地震遥测台网基础上,通过对遥测子台进行 

优化、调整,以及对台网功能的进一步扩展,采用 

“九五”期间最新的地震监测数字化传输和处理 

技术改造而成。2001年6月数字台网正式投入 

运行。 

呼和浩特数字遥测台网拥有4个观测频带为 

20 Hz—l Hz的短周期台,4个频带为0.05 Hz~ 

20 Hz的宽频带台,采用DDN数据专线、扩频中 

继和无线传输3种信号传输方式,对于呼和浩 

特—包头地区最低监测震级下限达到 .2.O级, 

网内其他地区可测定帆2.0级以上地震参数,网 

缘内可测定 3.0级以上地震参数。数字遥测 

台网的建成初步实现了地震观测与资料处理的现 

代化,提高了地震参数测定的速度和精度 。 

4 内蒙古区域数字地震台网 

区域数字地震台网是用于监视一个区域地震 

活动性的地震台网 。“十五”期间,通过对呼和 

浩特数字遥测台网的扩建和升级,以及区域地震 

台的数字化改造,更新与升级仪器设备和传输信 

道,内蒙古新建和改扩建了28个区域数字地震台 

站和8个国家数字地震台站。测震台站分布在 

39。一52。N,105。一124。E之间,基本覆盖了自治 

区地震活动频繁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和人口稠密 

地区,形成由41个专业数字地震台站组成的省级 

数字地震台网。 

“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完成后,对地 

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及重点城市地区数字测震台站 

的布局进行调整优化,形成具有地震台站技术装 

可达蒙古和邻省的部分地区。 

5结语 

内蒙古地震监测经过近60年的建设与发展, 

通过“中国数字地震监测系统”、“中国数字地震 

观测网络”等项目建设,自治区地震监测系统全 

面完成了从模拟记录向数字记录的转变 J,建成 

了由区域数字地震台网、流动地震台网组成的数 

字地震观测系统,标志着内蒙古的地震观测已经 

进入了数字时代。至2012年底,内蒙古自治区内 

数字地震台站的数量已达41个。 

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地形狭长,地质构造 

复杂,地震活动较为强烈 J。“十一五”期间,通 

过建设实施内蒙古背景场探测项目,将进一步优 

化观测台网布局,填补空白监测区域,构建布局更 

为合理、覆盖全区的地震监测系统,为地震预测、 

地球科学研究、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公众提供更 

加丰富的数据服务。 

参考文献: 

[1] 内蒙古自治区地震局.内蒙古自治区地震监测志 

[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I一210. 

[2] 李志海,蒋长胜,黄瑜,等.新疆地区地震目录最小 

完整性震级和台网科学布局研究[J].地震学报, 

2011,33(6):763—775. 

[3] 姚宏.广西区域数字地震台网建设与发展[J].华 

南地震,2011,31(4):29—37. 

[4] 刘瑞丰,高景春,陈运泰,等.中国数字地震台网的 

建设与发展[J].地震学报,2008,30(5):533—539. 

[5] 刘芳.数字与模拟地震观测系统拾震能力的对比 

分析[J].华北地震科学,2003,3(21):27—30. 

[6] 刘芳,苗春兰,高艳玲.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尾波Q 

值研究[J].地震,2007,2(27):72—80. 

(下转12页) 

12 高 原 地 震 第25卷 

FoCAL MECHANISM OF 20 1 1 Ms4.1 JIUZHI・MAQU EARTHQUAKE 

DETERMINED FRoM CAP METHoD 

YAO Jun.XU Hui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ofGansu Province,Lanzhou 730000,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using waveform from regional seismological network and CAP method,we get Jiuzhi— 

Maqu 4.1 earthquake Oil March 3,201 1.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best double solution is 306。,82。and一5。 

for strike,dip and slip angles respectively with the other nodal plane of 37。。85。and一172。.The earthquake 

belongs to stirke—slip type and the focal depth is 5.5 km。The regional stress adjustives after Wenchuan earth— 

quake arose the Jiuzhi—Maqu earthquake. 

Key words:Seismological network;CAP method;Focal mechanism 

(上接25页)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STATIoNS AND NETWORKS IN NER MONGOLIA 

YANG Yanming,ZHANG Wentao,ZHANG Fan,CHA Si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fo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Huhhot 010010,Chian) 

Abstract:This paper reviews the history of the seismologic network construcdon and development in Inner 

Mongolia,and introduces the construction situations of seismologic smtions in diferent periods.The seismic 

monitoring ability has been improved greatly in the Ninth Five-Year period and the Tenth Five—Year period. 

Key words:Seismic monitoring;Seismic station;Seismologie network 

本文标签: 地震台网监测台站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