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1548771

2024年5月12日发(作者:)

吴中四杰:指明初诗人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因四人皆居于吴中而得名。四人中以高启

和杨基成就较大。高启诗学汉魏晋唐,不拘一格,而以豪放为主,其乐府诗有不少反映了农

村现实生活,其七言歌行和七言律诗则写景抒情,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杨基的诗风清润峭

拔,写景咏物之作较有特色。

台阁体:明代前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代表作家有杨士奇、杨溥、杨荣,他们都是台阁重

臣。当时明朝国力渐盛,以馆阁重臣为主的作家受朝廷文化的影响,其创作内容均以粉饰太

平、歌功颂德为主旨,风格雍容华贵、典雅工丽。有时很难让人感受到社会生活的丰富性与

作者真实的个性化的思想感情。

吴江派:明代戏曲流派,也叫格律派,代表人物是沈璟。沈璟的曲论要点有二:一是格律至

上,二是推崇“本色”语言,并以音律为品评戏曲价值的唯一标准。他的主张在当时曾得到

不少人的支持,形成势力和影响都很大的吴江派,其重要作家有沈璟、吕天成、冯梦龙等。

吴江派作家除重视音律外,在创作实践上,其“命意多主风世”,注意剧本的道德意义,对

于促进戏曲创作与演唱的结合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他们对格律的过分强调与宣扬,也受到过

有识之士的批评。

汤沈之争:指明代戏曲作家汤显祖与沈璟围绕“曲律”所产生的分歧与争议。汤显祖注重剧

作的曲意,认为为了充分表达“意”、“趣”、“神”、“色”和内容的需要,可以突破格律束缚;

沈璟则注重严守音律,认为只要作曲合乎曲律,内容倒在其次。两人的分歧关键在于着眼点

不同,汤显祖是从文学对社会的功用角度出发,提出重立意、才情,而沈璟则致力于戏曲艺

术内部规律的探讨。因此他们的分歧并非政治意义的对立,也没有好与坏、进步与落后、正

误之分,相反正是二者的补充融合,推动了传奇艺术的发展。

历史演义小说:古代小说类型之一,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征战兴废、朝代

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了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

观念和美学思想。它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在叙事中往往融进作者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感

情,并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政治的和道德的评价。其特点是:既有史实的依据,又进

行了艺术的加工和创造;既有纪实的成分,又有艺术的想象和虚构。元末明初诞生的《三国

志演义》是第一部长篇历史演义小说。

世情小说:以“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为主要特点的一类小说。小说涉及

世情,自可溯源到魏晋以前,但从晚期批评界开始流行的“世情书”的概念来看,主要是指

宋元以后内容世俗化、语言通俗化的一类小说。《金瓶梅》常被看作是世情小说的开山之作,

明清两代的世情小说,或着重写情爱婚姻,或主要叙家庭纠纷,或广阔地描绘社会生活,或

专注于讥刺儒林、官场、青楼,内容丰富,色彩斑斓。

公安派(公安三袁):“公安派”是明代重要的文学流派,“三袁”是指袁宗道、袁宏道、袁

中道三兄弟,因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所以被称为“公安派”,其中袁宏道最为知名,公安派的

核心口号就是由他提出的。公安派以“性灵说”作为文学主张的内核,袁宏道认为文学的最

高境界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在创作上,其诗文“变板重为轻巧,变粉饰为本色,致

天下耳目于一新”,他们的诗歌脱离“理”的束缚能够自由地抒发个人真实性情和表现个人

生活欲望,并具有诗人的艺术独创特征,但也有些作品过于率直浅俗。

唐宋派:出现于明代嘉靖年间的一个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

等,他们主张作文应学习唐宋古文的法度,因而被称为“唐宋派”。在创作主张上,唐宋派

作家注重文以明道,但他们创作中较为成功的作品倒不是那些注重发明“圣贤之道”的文字,

而是富有文学意味的篇章。唐宋派文人中文学成就较高的首推归有光,他在提倡道的同时还

特别重视文学的抒情作用。

宫廷派:明杂剧的核心人物是皇子皇孙朱权和朱有燉,他们左右并影响着一批文人墨客,从

而形成了宫廷派杂剧创作的小群体,用杂剧作为歌舞升平的工具,既是他们发自内心的要求,

同时也借此表明自己只爱吟风弄月、无野心异志,喜庆剧、道德剧和神仙剧成为宫廷派杂剧

作家的主要创作类型。

茶陵诗派:明前期以李东阳为主的诗派,成员有谢铎、张泰、邵宝等人。茶陵诗派是对明初

卑冗委琐的台阁体文学的一次冲击,李东阳提出“诗学汉唐”的主张,强调对法度声调的掌

握,从文学本身的立场出发去探讨文学的艺术审美特征,这在当时的文坛产生了很大影响,

体现了从台阁体到前后七子的过渡。

前七子:明代以李梦阳为核心代表的文学群体,成员还有何景明、王九思、边贡、康海、徐

祯卿、王廷相。贬斥 “主理现象”,提出文学应注重真情表象的主情强调;提高民间创作的

地位。在强调文学自身的价值基础上,对传统的文学观念提出怀疑,并散发出浓烈的庶民化

气息。但他们过分重视古人诗文的法度格调,束缚了创作,影响了作品中作家情感的自由流

露,有“守古而尺尺寸寸之”的毛病。

后七子:明嘉靖中期出现的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文学复古群体,成员还有谢榛、吴国伦、

宗臣、徐中行、梁有誉,以王世贞声望最显、影响最大。后七子在复古主张上很大程度上承

接前七子,他们对法度格调的讲究更趋强化与具体。王世贞主张诗文创作都要注重“法”,

要将其落实到辞采、句法和结构中;又强调格调要“本于情实”和“因意见法”,重视作家

的思想感情在创作中的主导作用。但其创作弊病也是过于重视对古体的揣度模拟,一直难脱

蹈袭的窠臼。

竟陵派:晚明时期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文学派别,因其二人为湖北竟陵人而得名。在文

学观念上,竟陵派提出重“真诗”重“性灵”,受公安派影响;在复古问题上,提倡学古要

学古人之精神,以开导今人心窍,积蓄文学底蕴;在创作上,他们追求一种“幽深奇僻,孤

往独来”的文学审美情趣,同公安派浅率轻真的风格相对立,但是他们将创作印象了奇僻险

怪、孤峭幽寒之路,缩小了文学表现的视野,显示了晚明文学思潮中激进活跃精神的衰落。

虞山诗派:在钱谦益的影响下,在其家乡常熟产生的诗派,主要成员有冯舒、冯班、钱曾、

钱陆灿等人。冯班为其代表人物,他论诗有独到之处,诗歌也有个人的面目和特色,并以标

榜晚唐李商隐而自张一军,势力颇大,使虞山派“诗坛旗鼓,遂凌中原而雄一代”,后来的

吴桥和赵执信可说是虞山诗派的余波涟漪。

梅村体:梅村乃清朝诗人吴伟业的号,“梅村体”是他在继承元、白歌行体诗的基础上,辅

以初唐四杰的才藻缤纷,温庭筠、李商隐的风情韵味,融合明代传奇曲折变化的戏剧性,自

成的一种诗体。梅村体的题材、格式、语言、情调、风格、韵味等具有相当稳定的规范,以

故国抒情和身世荣辱为主,“可备一代诗史”,又突出叙事写人,多了情节的传奇性。吴伟业

以人物命运浮沉为线索,叙写实事,映照兴衰,设计细节,极尽俯仰生姿之能事,把古代的

叙事诗推到新的高峰,对当时和后来的叙事诗创作有很大的影响。梅村体叙事诗约百余首,

《圆圆曲》是代表作品。

神韵说:清代诗人王士禛诗歌理论的核心。王士禛在理论上继承了钟嵘、司空图、严羽的诗

学思想和南宗画论,总结了王维、孟浩然以来的山水田园诗歌的艺术传统,将神韵说发展为

一套有系统的诗歌理论。所谓“神韵说”就是力图摆脱政治等社会因素对诗歌艺术的干扰,

注重诗歌本身淡远清新的境界和含蓄蕴藉的语言,从而加强诗歌的消遣娱乐功能。

格调说:明清时期的一种诗论。清代沈德潜继承了明七子派的高古之格、宛亮之调的观点,

吸收了叶燮、王士禛的诗歌理论的某些方面又加以发展,提出来“格调说”,主张诗人立言,

在态度上要“怨而不怒”,方法上讲求比兴、蕴藉。所谓“格调说”就是用唐诗的格调去表

现封建政治和伦理思想,实际上是让诗歌为封建政治和伦理道德服务。

肌理说:清代作家翁方纲的论诗主张。所谓“肌理说”包括以儒学经典为基础的“义理”和

结构词章方面的“文理”。翁方纲的肌理说实际上就是要求以学问为根底,以考证来充实诗

歌的内容,使义理和文理统一,以弥补“神韵”、“格调”等说法的不足。

阳羡派:清词流派之一,为陈维崧所开创。陈维崧的词师法苏轼、辛弃疾,尤其接近辛弃疾

豪放苍凉的词风,因其是江苏宜兴人,宜兴古地名称“阳羡”,所以陈维崧为代表的词派被

称为“阳羡派”。属于这一词派的作家还有蒋士铨等,此派的词作反映了民生疾苦,风格粗

犷豪放,但沉厚含蓄不足,往往流于粗率。

浙西派:清词流派之一,浙西词人朱彝尊所开创,重要作家有厉鹗、项鸿祚等。朱彝尊推举

南宋姜夔、张炎一类婉约词人作品,认为张炎所说“清空”境界为作词最高标准,比较注重

词的格律和技巧,词风醇雅清丽。朱彝尊的论词主张和词作受到浙西词家的认同,后来龚翔

麟选朱彝尊、李良年等及他本人的词为《浙西六家词》,遂有“浙西词派”之名。厉鹗继承

了朱彝尊的主张,认为周邦彦、姜夔为代表的清婉秀丽词风胜过以辛弃疾为代表的慷慨豪放

词风,与朱彝尊所不同的是他的词中孤寂冷峭的情调更为突出。

常州派:清词流派之一,由常州词人张惠言所开创,周济又进一步加以发展。乾嘉时期词坛

中注重质实的风格取代了清初词坛的感伤和激情风格,以张惠言为代表的常州词派崛起,张

惠言从内容质实的角度主张恢复风骚传统的愿望很难从根本上实现,他的词气势雄健,风格

俊逸,此风较为质实,但其内容范围仍然比较狭窄,意旨较隐晦。

桐城派:清代中期重要的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被

称为“桐城派”。桐城派散文理论的基本特征是以程朱理学为思想基础,以服务当代政治为

目的,以先秦两汉和唐宋八大家的古文为楷模,在文章体制和做法上有细致规则的系统化的

散文理论。方苞将自己的散文理论核心概括为“义法”二字,刘大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姚鼐对前人的学说进行了融合和总结,使之更加具体化;强调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兼备;

提出“八要”来将义理、考证、文章三者融合落到实处;将多种文风归结为“阳刚”和“阴

柔”两种。姚鼐不仅发展了桐城派的散文理论,而且还在自己周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桐城派

散文体系,有管同、梅曾亮、方东树、姚莹号称“四大弟子”。

脂评本:即《红楼梦》八十回本。在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刊本问世以前,这部长篇小说

以八十回本的形式在群众中流传。这种抄本除正文外大多附有各种形式的的批注,有回首总

批、眉批、夹注、正文下面的双行批注、回末总批等,批注者的署名以脂砚斋和畸笏叟为多。

因此这种八十回的抄本系统就简称为“脂评本”或“脂本”。

雅部和花部:清代乾隆年间北京、扬州等地的封建士大夫因昆曲曲调婉转,文辞典雅而把它

称为“雅部”。昆腔以外的地方剧种如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二簧调等,曲调粗犷

语言通俗,则被称为“花部”或“乱弹”。地方戏不登大雅之堂,被统治者排抑,昆腔则受

到钟爱、给予扶持。花部剧种处在附属地位,主要在民间演出,但在乾隆年间花部取得了绝

对优势地位,雅部逐渐消歇。

童心说:所谓“童心”即使“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绝假纯真”即不受道学等外

在“闻见道理”的屏蔽干扰;“最初一念”指人本然的私心,因而天下的“致文”都应该是

作者本然的情感和欲望的真实表现,在李贽看来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

与道学之间的联系,这在当时有他的进步性与深刻性。

试述《三国志演义》在人物塑造方面的主要成就:《三国志演义》写人物与它的截然分明的

道德评判相关联,有一种“类型化”得倾向,其中人物形象的品格性情大都可以用简单的语

言概括出来。如刘备得宽厚仁爱、曹操的雄豪奸诈等。这种单纯鲜明的性格,犹如京剧的脸

谱化表演,容易为读者所把握。小说在塑造这种特征化性格的人物时所采用的手法、主要有:

1、出场定型。如写刘备“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的非常言行,曹操少时诈“中风”以巫叔

父,都可以说是一种性格的“亮相”。2、反复皴染。围绕着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多角度、

多层次地加以强化、深化,使其性格在单一中呈现出丰富性、复杂性。如写曹操之凶残、奸

诈、雄豪均以不同的笔法描绘,把一个专横残暴、阴险狡诈,又豪爽多智、目光远大的“古

今奸雄中第一奇人”写得血肉饱满。3、多用传奇故事和生动的细节来突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这类笔墨一般从史书或传说中借鉴而来,具有一定的夸张性和理想化得色彩,虽然不一定能

经得起生活真实的检验,但与整体的艺术效果却十分吻合。就是像张飞一声喝退曹操数十万

大军,虽是过于夸张了些,那种气势却似乎也有可信的一面。4、善用对比、烘托等手法。

寄托着作者主要理想的刘备之仁,就是在与曹操之奸的对比中进行刻画的。这类对比手法,

对于区别同一类性格特征的人物“同而不同”十分重要。

试分析《水浒传》的“忠义”思想:1、《水浒传》最早的名字叫《忠义水浒传》,小说描写

了一批“大力大贤有忠有义之人”,未能“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却被奸臣贪

官逼上梁山,沦为“盗寇”;接受招安后,这批“共存忠义于心,同著功勋于国”的英雄仍

被误国之臣、无道之君一个个逼向了绝路。作者为这样的现实深感不平,发愤而谱写了这一

曲忠义的悲歌。2、最能体现作者这一编写主旨的是宋江这一形象。宋江作为小说中的第一

主角,就是“忠义”的化身。他的性格在既矛盾又统一的“忠”和“义”的主导下曲折地发

展。《水浒传》在歌颂宋江等梁山英雄“全忠仗义”的同时,深刻地揭露了上自朝廷、下至

地方的一批批贪官污吏、恶霸豪绅的“不忠不义”。作为一部长篇小说,第一次如此广泛而

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并揭示了“奸逼民反”的道理是很有意义的。3、“忠”与“义”

从来就是中国古代儒家伦理观念中的重要范畴,自宋元以来在社会上特别流行。“忠”字中

包含着“保境安民”、“杀尽贪官”等爱国精神和民本思想;对“义”字的强调更反映着社会

道德规范的变化。4、“忠义”的内涵本身就十分复杂,它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为基础,但也融

合着包括城市居民和江湖游民在内的广大百姓的愿望和意志,它不是蒙在《水浒》外面的一

层道德正义的保护色,而是能使小说被当时社会各界曾普遍接受的基本精神。

以《三国志演义》和《水浒传》为例,说明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小说的异同:1、相同点:

主要人物和题材都有一定的历史根据。2、不同点:来源不同——英雄传奇来源于宋元小说

话本中的“说公案”、“朴刀、杆棒及发迹变泰之事”等类,历史演义来源于讲史话本;内容

不同——英雄传奇塑造传奇式英雄为重点,,历史演义小说着眼于描写一代兴废或几代历史;

虚实成分不同——英雄传奇虚多于实,甚至主要出于虚构,历史演义比较注重依傍史实。

《西游记》的艺术特色:1、以诡异的想象,极度的夸张,突破时空,突破生死,突破神、

人、物的界限,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神异奇幻的境界。2、作者将奇人奇事奇景熔于一炉,

构筑成了一个统一和谐的艺术整体。这部小说就在极幻之文中,含有极真之情;在极奇之事

中,寓有极真之理。3、与小说在整体上幻与真相结合的精神一致,《西游记》塑造人物形象

也自有其特色,既能做到物性、神性与人性的统一。“幻中有真”的艺术典型。能给人一种

真实亲切的感觉,注意把人物置于日常平民社会中,多色调地去刻画其复杂的性格。4、“以

戏言寓诸幻笔”。中间穿插了大量的游戏笔墨,使全书充满了诙谐气氛和戏剧色彩。无关乎

本文标签: 文学小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