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1530842

2024年5月15日发(作者:)

教学技术・ 中‘?擞-?(2011年第1期・高中版) 67 

几何画板动态破鼹离考题 

528211广东省佛山市南海中学

数学,能否像物理、化学一样开展实验探究呢?随 

金莹 

着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深入,借助几何画板、Excel等 

软件,我们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数学实验,化静态、抽象的 

数学为动态、直观的数学.几何画板,以其强大的功能, 

成为数学老师的好帮手,特别是在几何教学(解几、立几 

中).历年的高考题,都会有一些好的题材,值得我们用 

几何画板来探究,一方面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另一方面 

有助教师发现结论.本文以2010年的两道高考题为例, 

谈谈如何利用几何画板动态破解高考题. 

1在实验中发现新结论 

2010年四川卷理科第20题是一道有着很好探究背 

景的开放性问题.利用几何画板我们可以对其结论进行 

验证,并加以推广. 

题目 (2010年高考四川理2O)已知定点A(一1, 

1 

0),r(2,0),定直线z: =÷,

‘ 

不在 轴上的动点P与点 

F的距离是它到直线Z的距离的2倍.设点P的轨迹为 

E,过点,的直线交E于B,C两点,直线仙,AC分别交Z 

千点M,N 

(I)求E的方程; 

(Ⅱ)试判断以线段MN为直径的圆是否过点F,并 

说明理由. 

点评第(Ⅱ)小题涉及圆锥曲线的一个性质,以开 

放题形式带有数学探究的意味.关于本题的解法可参考 

文[1],笔者仅从数学实验的角度,用几何画板直观、动 

态展示其结论,并利用画板的“度量”功能进行验证. 

当过 的直线与双曲线交于两支时(如图1) 

J・ 

F i 

l\ 

\ 

图1 

当过F的直线与双曲线交于同一支时 

∥: i 

幽2 

验证方法用画板设置一个参数k,然后“绘制新函 

数”g( ):k( 一2),便是过F的直线BC的方程.拖动滑 

块k,连续改变参数k的值,过F的直线与双曲线有不同 

的交点 ,c分别连接AB,AC,交定直线z于 ,J7\,,以 

MN为直径画圆.点F是否在。日上呢?选择画板的“度 

量”一“半径”,度量出HM的长度,然后度量出圆心Ⅳ到 

F的长度,看两者是否相等.也可以利用直径所对的圆 

周角为90。,度量出LMFN,看它是否为9O。. 

结论与思考观察上面的图象,我们发现以MN为 

直径的圆经过点F和点A.A,F是关于直线f对称的.进 

步思考,是否对任意双曲线,这个结论都成立呢? 

! 

图3 

验证引入三个参数a,6,k,根据c2=口 +6 求出c, 

画出点F(c,0).其余的步骤与上面同理.当我们拖动垂 

直滑块a,b时,改变双曲线形状,拖动水平滑块k时,改 

变直线BC斜率.在这一改变过程中,通过“度量”仍可发 

68 

点F. 

中’ 擞・7(2011年第1期.高中版) .教学技术. 

现胛=删,且/_..MFN=90。,说明以MN为直径的圆经过 

思考2但此时,QH并不一定经过点 .只有当A, 

2 

点评本题是一道很抽象的函数问题,主要考查分 

类讨论和分段函数知识.但如何分类是个难点,对学生 

严谨性的考查相当高.不过,在几何画板的帮助下,我们 

对本题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利用几何画板绘制一个分段函数的图象,在画图时 

要引入一个动态参数 (k<0).我们不妨先用特值法画 

1 

F关于直线f对称,即 = jc=2o时,才同时过A和 

‘ 

F两点.因此,这道高考题是一个特例.也因此而给本题 

的解答提供了许多特别和巧妙的方法.圆锥曲线有着许 

多统一而优美的性质,能否将双曲线的这一结论推广到 

出 =一l,I]}:一2, =一÷的图象. 

椭圆和抛物线呢?继续用画板来做实验. 

V 

Z 

| 

一 、、\ ’ 

A\—、、~ ) 

 .

{ 

图4 

结论我们惊喜地发现,换成椭圆时过右焦点F的 

直线与椭圆交于B,c两点,将左顶点A分别和日,c连 

接,交准线Z于 ,Ⅳ,以MN为直径的圆经过点 

最后再来验证抛物线中是否也有类似的结论. 

结论引人两个参数P,k, 

f:\ y 

画出任意抛物线(以y2=2px为 

\: 

例)和过焦点F的任意直线 

BC,连接AB,Ac交准线z于 , 

Ⅳ,以MN为直径的圆经过点F. 

至此,我们在几何画板的 

引领下发现了圆锥曲线的一个 

/: 

统一结论:过圆锥曲线的右焦 图5 

点,作直线交醢线于 ,c两点,将左顶点A分别与 ,c 

连接,AB,AC交右准线Z于 , 两点,则以MN为直径 

的圆经过点 (对于左焦点、左准线和右顶点仍成立.) 

2用几何画板辅助解题 

2010年的广东高考文科数学第20题是全卷的“点 

睛之笔”!也是“秒杀”考生的重磅炸弹. 

题目(2010年广东文20)已知函数,( )对任意实 

数 均有 )=kf(x+2),其中常数k为负数,且 )在 

区间[0,2】上有表达式 )=x(x-2). 

(I)求 一1) 2.5)的值; 

(1I)写出 )在[_3,3]上的表达式,并讨论函数 

)在[一3,3]上的单调性; 

(Ⅲ)求出,( )在[一3,3]上的最小值与最大值,并 

求出相应的自变量的取值. 

lV 

F H E k=一l _, 

//,、\\//,、\ //,、//、\一 

6—4 2 0 /2 4 8 

G D l 

图6 

V 

6—4\

厂 

 /

=一2

 

2 

0 /2

 /

 4

 E、 

 6 8

— ,L

 

一 

D 

图7 

J 

七=一 E 

F ‘

/一、

H 八 

6—4 G一2 O /2 4\ J6 8 i 

t 

。 \

J 

√/ 

圈8 

然后连续改变k,发现函数的图象分三类① =一1② 

<一1③一1< <0.所以,以上三幅图具有代表性.图形提 

示着我们,本题中厂( )是个分段函数(第2问),由上图 

可以看出,( )在[一3,3]上的表达式分为四段,[一3, 

2),[_2,0),[0,2),[2,3],所以 

k2( +2)(x+4),一3≤ <一2, 

kx( +2),-2≤ <O, 

)= 

(x-2),0≤ <2, 

( 二 1 二 2≤ ≤3

k ●…… .

短论荟萃. 审。7善乏・7(2Ol1年第1期・高中版) 69 

个不等式的证明 

Schur不等式一个特例的应用 

163316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苏立志 

《数学通讯}2010年9月上(学生刊)中有如下题目 

bc+ca)成立,即口 +6 +c 3a + +c 成立. 

征解问题27设a,b,C∈R 且0+6+c:3,求证: 

已知口,b,C∈R ,由幂平均不等式,得 

2(口 +63+c )+3abc39. 

( )号≥( )}

, 

证明 已知Schur不等式的一个特例, 

对于n,b,C∈R ,有 

化简得。,+6。+。,≥拿(a2+62+c2)吾,当且仅当。:6 

(a+b+c) 一4(口+6+c)(ab+bc+ca)+9abc30, 

代入a+b+c=3,得 

=c:1时取得等号. 

27一l2(ab+bc+ca)+9abc30, 

故 (a2+62+c2)了3 3a2+62+C2 ̄2+62+c233仁口2+6 

即9—4(ab+6c+Ca)+3abc30成立. 

故欲证原不等式成立,只需证2(口 +6 +c )+3abc一9 

+c ≥ ×3 =÷(。+6+c) ,而a2+62+c2≥了1(口+6+c) 成 

39—4(06+6c+c口)+3abc成立. 

立是显然的,故原不等式成立. 

即只需证口 +6。+c’39—2(ab+bc+ca), 

(收稿日期:20101029) 

而a+b+c=3,故只需证口 +6 +c ≥(a+b+c) 一2(ab+ 

厂( )在[一3,3]上的最值需要对k分类讨论: 这是周期为2的偶函数. 

如图6,当k=一1时,f( ) =厂(3)=厂(-1)=1, 

), 

( ) i厂(1)i厂(-3)=一l 

0 

如图7,当k<-1时,厂( ) = -1)=-k,f( )…= 

\八八/ \/\八/\/ 

3):-k 

1 

如图8,当一l<k<0时,f( ) :厂(3)=一÷, 

图9 

f( ) -,(1)=-1 

当|I}=2,或Jj}=÷时,图象如下: 

再次重温一下上面的三幅图象,它们之间是一种伸 

y 

缩变换和翻折变换.以 =一1的图象(图6)为基点, 

6—4—2 2 4 6 

保持横坐标不变,Y轴左边从右往左,每个区间的纵 

坐标绝对值逐渐伸长到前一个区间的k倍,而Y轴右边 

\V  / 一 

从左往右,每个区间的纵坐标绝对值逐渐缩短到前一个 

1 

区间的÷倍,便得到 <一1时的图象(图7).而将 <一1 

图10 图11 

时的图象绕着Y轴翻转180。,又可得到一1< <0的图象 

可以看出,它们的图象都在 轴下方,如同绵延起 

(图8).看到这里,我们不由得赞叹数学的美和神奇! 

伏的山峰. 

切的变化尽在参数k的掌控之下. 

参考文献 

跳出命题人的限制,如果居不是负数又会怎样呢? 

1何代森.2010年高考数学四川卷理科20题解法探究[J]. 

继续用几何画板探索,当 =1时,图象如下(图9): 

中学数学,2010,7 

(收稿日期:20101012) 

本文标签: 画板数学结论直线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