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1530917

2024年6月14日发(作者:)

社会的组织方式及其变迁的研究

——关于摩尔根的《古代社会》的读书报告

□ 屈 靖(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重庆 400715)

【摘要】著名人类学家摩尔根的著作《古代社会》建立在其对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长期研究基础上。书中他对人类的政治观念、家

族观念以及财产观念进行了一次整体的人类史的表述,本质上,他揭示了一种社会的组织方式的进化史。

【关键词】摩尔根;古代社会;社会组织;政治方式

路易斯・享利・摩尔根出生于一个比较富裕的农庄主家庭,

他本来是一个出色的律师,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与美洲印第安

人建立了比较良好的关系,便转而开始进行人类学的研究工作。

他花其一生对人类的社会发展史做了大量的研究,他的著作以《古

代社会》最为著名。其中,他对人类的政治观念、家族观念以及

财产观念进行了一次整体的人类史的表述。事实上,摩尔根其本

质上是在为他的读者们揭示一种社会的组织方式的一种进化史。

无论这种视角和这种方法抑或是他所使用的方法后来遭到多严重

的批评,但是我们依然还是能够从他的著作中领略到一种科学的

总结人类的社会史的规范性,尽管这太过宏大以至于在把握方面

存在一定的困难。

一、人类的政治方式

摩尔根认为,人类的经验只产生两种政治方式。第一种,也

就是最古老的一种,称为社会组织,其基础为氏族、胞族和部落。

第二种,也就是最晚近的一种,称为政治组织,其基础为地域和

财产。这两种方式在性质上根本不同,一个属于古代社会,一个

属于近代社会。摩尔根通过对易洛魁人、希腊人、罗马人的氏族、

胞族、部落、联盟、民族的实证与文献分析,来论证社会组织的

发展过程及政治制度的建立过程。

氏族是具有共同的氏族名称的血亲团体;胞族是有亲属关系

的几个氏族为了某种目的而结合的一种更高一级的集团;部落是

若干氏族结成的集团,通常分组为一些胞族,全体部落成员操同

一种方言;部落联盟的成员各自操同一语系的不同方言。“一个

氏族的成员人数增多而分化为两个氏族,这两个氏族再进一步分

化,到了某个时候就会重新组合成两个或更多的胞族。这些胞族

组成一个部落,其成员操同一种方言。历时既久,这个部落又因

分裂作用而变成几个部落,而他们又重新组合为一个联盟。像这

样的一个联盟就是由两个氏族通过部落和胞族形式而发展来的。”

从氏族到部落联盟,看来有这样一个过程。有一个中心地区

因为生活资料的充裕而造成人口过多,于是出现人口外流的现象,

年复一年,便在距离本部较远的地方出现一群居民。久而久之,

外移者的利害关系与本部落产生区别,在感情上也成了异乡之客,

最后在语言上也发生了异化。即便他们的居域与原地毗邻,也会

因此而分离独立,一个新部落就这样形成了。分离不是一场冲突,

也不是一场感觉到的灾难,而是在一片辽阔的地域内自然扩散所

造成的分割,继之以彻底的离异。“如果让我们用强调语气来描

绘的话,那么可以说,每一批移民都具有军事殖民的性质,其目

的在于找寻和占有一块新地域;他们在起初是想尽量保持与母部

落的关系。他们就以这种联系不断的迁移运动来力求扩大他们的

共同领土,然后又力求抵抗异族入侵他们的疆域。”部落和方言

的增多,成为土著间不断发生战争的根源,而这却是部落联盟的

必要条件。

二、家族观念的发展

在第三编中讲摩尔根讲到家族观念的发展。这部分是摩尔根

最有意义和最富创造性的研究。他以亲属制度来阐述已经消灭了

的古代家族及婚姻制度,为人类的婚姻制度的完善及发展做出了

重要的贡献。他认为家族制度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环节。

摩尔根列出了五种顺序相承的家族形态,也是家族发展的五个阶

段:血婚制家族;伙婚制家族;偶婚制家族;父权制家族;专偶

制家族。血婚制家族是由嫡亲和旁系的兄弟姊妹集体相互婚配而

建立的,由此产生的是马来亚式亲属制度。伙婚制家族是由若干

嫡亲的和旁系的姐妹集体地同彼此的丈夫婚配而建立的;同伙的

丈夫们彼此不一定是亲属。它也可以由若干嫡亲的和毫无关系的

兄弟集体地同彼此的妻子婚配而建立;这些妻子们彼此不一定是

亲属。由此产生的是土兰尼亚式和加诺万尼亚式亲属制。偶婚制

家族是由一对配偶结婚而建立的,但不专限与固定的配偶同居。

婚姻关系只有在双方愿意的期间才维持有效。这种家族没有产生

出亲属制度。父权制家族是由一个男子与若干妻子结婚而建立的,

通常由此产生将妻子幽禁于闺房的风俗。这种家族也没有产生亲

属制度。专偶制家族是一对配偶结婚而建立的,专限与固定的配

偶同居。它产生的是雅利安式、闪族式和乌拉尔式亲属制度。

摩尔根之所以能够区分各种不同类型的家族,按照他的说法

主要参考的根据是亲属制度。通过对亲属制度的分析,可以得出

家族婚姻制度分类的结论。另外,各种家族之间相互处于一种逻

辑的序列之中,总合起来贯穿了蒙昧社会到文明社会的各个文化

阶段。也就是说文明社会阶段的家族就应该是专偶制的婚姻关系,

它不能倒退到伙婚制或父权制婚姻状态。摩尔根推断出血婚制家

族属于蒙昧社会,偶婚制属于野蛮社会,专偶制属于现代社会。

三、财产观念的发展

在第四编中摩尔根讲到财产观念的发展。摩尔根认为,财产

观念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财产是积累起来的生活资料,

对财产占有欲的热情,在野蛮时代就存在,后来变成为支配着文

明种族的心灵的强烈热望。财产的发展,与发明和发现的增加,

与都标志着人类进步的几个文化阶段的社会制度的进步,有着密

切的联系。每一个阶段财产发展状况及继承都是不同的。财产和

职位是产生贵族的基础。“多少世纪过去了,但是除了美国之外

并未能消除特权阶级,特权阶级之为社会前进的绊脚石,已经充

分表现出来了。”

当然,摩尔根在第一篇中所涉及的是一种总论性的内容和人

类发现与发明的内容。不过,我们在这里限于篇幅并不将其最为

本文的主要探讨对象。但是这无疑又是重要的,因为不同的社会

发展阶段(按照普遍的古典进化论思想的看法)总伴随着一种技

术上的突破性进展,而我们那些古典进化论者们都是以这些社会

的技术发展水平对社会进化的阶段进行划分的。我们在下文中将

看到摩尔根就是以一些技术上的成就来区别人类的不同的社会发

展阶段。

摩尔根无论是从人类的政治组织方式,还是从人类的家族观

念抑或是从财产继承史方面的探讨。事实上他所要给我们展示的

正是一种社会组织方式的不断变迁的过程,而这种变化的原因,

尤其是变化的路劲相同的原因,则被摩尔根认为是一种人类心智

的一致性的结果(其伴随的论证基础则在于人类的一元起源论),

我们将在下文提及到这个论点,并发表自己的反思。

经过上述的这些主题的探讨,摩尔根想要论证的结论便是:

人类社会普遍遵行一种途径在向前发展,可以将人类社会的发展

相应的分为大致的三个阶段: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

而前两个阶段则又可以分别分为低级、中级以及高级阶段,这样,

人类社会的发展就被划分为七种形态。关于各种形态的特征和表

现方式,摩尔根在著作的第一章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里将不再

赘述。

四、反思

对于摩尔根的著作及其思想,再后来人的赞扬和批判中几度

>>

(下转第231页下)

232

“人世间没有什么先天的‘善’,人世间也没有一个地方写道‘善

存在着’,‘必须诚实’,‘勿说谎’。因为事实上我们是生活

在一个只有人,没有上帝的世界中。”

(3)萨特的“责任感”理论

与上述自由观相连的是萨特的“责任感”的理论。他认为既

然人是绝对自由的,他的一切行为都出自自我主观意识的自由选

择,而不存在任何决定论,那么人对自己的行为就应该绝对负责。

总之,人应当对自己的一切行为负完全责任,这就是人的意义和

人的价值。他说:“人在出生之前是一无所有的,生活才给予人

一种意义,这就是人的责任。所谓价值,也只是你挑选的意义。”

其实,萨特的“自由选择论”是不符合实际的。真正的自由

选择是建立在预见性的基础上的。而预见是对必然性和规律的认

识,他是自由选择的基础。

3、萨特的人学辩证法理论

为了“恢复人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为了使“马克思主

义再现活力”萨特提出他的人学辩证法理论,用以取代马克思主

义的唯物辩证法。

(1)否定自然辩证法

萨特十分明确地表示,他否定辩证唯物主义。他把辩证唯物

主义排除在他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之外。萨特说:“事实上,我

们在自然界只发现由人们导入其中的自然辩证法……若把辩证法

搬到自然界中,那就是生拉硬扯……关于这种辩证法,人们只能

说……理性又变成了一副枯骨。”萨特反对自然辩证法所进行的

论证,基本上是在“不可能存在有自然辨证”的假定基础上进行

正反面的推论。概括起来,他是从下方几方面否定自然辩证法的:

首先,萨特认为,人对自然的认识与对社会世界是不一样的。其次,

萨特认为,人虽然在自然之中,自然发展过程是人类生活的前提

条件,但不应该把人的知识归结为物质的模型。再次,萨特认为,

自然辩证法的倡导者把人的思想强加于自然,然后又回过头来把

似乎在自然中得到的那些知识强加在人的现实上面,这就把自然

放在高于人的地位上,因而这就是一种唯心主义。最后,萨特认为,

自然辩证法是排除了人的自然,那就不需要再得到证明和检验,

照这种说法,认识就成为无用的了。

(2)人学辩证法

为了与唯物辩证法相对立,萨特提出了他的人学辩证法。萨

特所理解的辩证法仅仅是体现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的理性。人在实

践活动中认识自然,从而把辩证法导入自然之中,使自然界表现

出辩证法的特征。但从本质上讲,辩证法只能是人的知识形态。

既使自然科学的某些范例是辩证的,那也只能证明人的理性是辩

证的,而不能证明自然本身是辩证的。萨特说:“在辩证法家那里,

辩证法是建立在既与的现实结构,又与我们的实践的结构相关的

基本主张上的。我们断言认识过程是辩证的,同时又断言对象(不

论它是什么东西)运动本身也是辩证的,而且这种辩证法是同一

个东西。把这两种命题拉到一起,它们本身就是一种有组织的知

识形式,或者换句话说,它们规定着世界的合理性。”

(3)推衍“历史辩证法”

萨特反对强调历史的客观性,认为历史中的人是独一无二的

“原子”,历史的必然性恰恰是通过人的自觉活动来实现的。人

是历史的主体、创造者。因为,人的实践不仅是对象性的活动,

而且是创造对象的活动。在实践活动中,人依据一定的社会条件

实现自己个人的计划,创造性地参与劳动过程,使自己存在和创

造自己的生活。人的物化所表明的也正是人把对象世界创造性地

纳入人的生活,使之成为人的生活的一部分。人在创造自己的生

活的同时创造了历史辩证法。历史是作为人的创造活动的辩证结

果而出现的,是作为个人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发生联系的个人之

间的结构的演进。所以说,历史的客观性、必然性,即历史的辩

证法只不过是个体总体化的规律,它尽管表现出了与个体总体化

的矛盾,但却是从属于个体总体化的,或者说是个体总体化的副

产品。

十分明显,萨特的“人学辩证法”也好,“历史辩证法法”也好,

不管是以哪一种形态出现,都是个人主观意识的产物,都是历史

唯心主义的。

【参考文献】

[1] 杜小真, 著. 一个绝望者的希望——萨特引论[M].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8.

[2] 全增嘏, 主编. 西方哲学史[M].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5.

[3] 刘放桐, 主编. 现代西方哲学[M]. 人民出版社, 1981.

[4] 萨 特. 辩证理性批判[M]. 商务印书馆, 1963.

12

2014

【作者简介】

王波(1988—),男,山西省长治市人,研究生学历,单位:天津师范

大学,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沉浮。我们知道他的著作赢得了马克思的高度赞赏,后者对其著

作做了大量的批注和笔记。而恩格斯根据马克思的批注及笔记写

作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但是,在人类学的后期发

展中,对摩尔根(或者是对其代表的古典进化论)的批判也是十

分激烈的。然而他并没有被彻底遗忘,新进化论人们对他做出了

中肯的评价,尽管并不十分赞同他的观点及方法,但是也承认了

摩尔根对人类学及其相关研究领域的贡献。

作为笔者自身,想要提出了一些不成熟的不同看法:

首先,我们看到摩尔根在对其论点进行论证时,使用了大量

的材料来作为支撑,而且,他尽量告之读者这些材料的来源以及

提供材料者的背景以使读者更加确信材料的真实性。这一点是十

分值得赞赏的,至少比起英国早期人类学的发展状况而言。而且,

摩尔根自己对北美印第安人进行了实际调查和体验,这也是十分

难得的,在他的那个时代。但是,当他将不同地区的材料进行比

较时,我们首先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这些材料在何种程度上具有

可比度。因为作为文化的许多习俗,它都与产生这文化的习俗的

人们的生活背景具有重要的联系。换句话说,文化的整体性被忽略,

他为了便于比较而开始对这些文化进行拆解,那么这种拆解是否

合理呢?

其次,我们看到,在摩尔根的著作的第一部分,他大量的阐

述了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进步。然而,他似乎并未将社会的进

化归结为一种可验证的技术手段,而是,正如他多次提到的,乃

是由于人类普遍的心理一致性。笔者更加赞同那种客观的事实的

对社会变迁的影响,将社会变迁的原因归因于人类的心理作用,

看来有失妥当。我更加确信,在摩尔根所比较的要素之外,这些

不同的社会还有诸多的不同特点,这些将如何解释?而笔者的另

一个看法是,人类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致性,但是很多情

况下是受到文化背景的强烈影响的。我们总不能陷入弗洛伊德的

解释吧?这种难以验证的解释方法如何是我们确信它所得出的所

谓“事实”呢?

最后,有一个细节性的问题,就是摩尔根根本反对一种家族

在社会中基础地位,不但在氏族社会是不可能的,而且在近代文

明社会也是不可能的。这一点与我们对传统中国的看法不尽一致,

我们可以举出许多例子来说明中国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家族正是

作为一种基本的社会单位而存在的。而到今天,即便公认的是家

庭已经成为社会的基本单元,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家族势力依然

是中国基层社会的一种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 摩尔根. 古代社会[M]. 杨东莼, 马 雍, 马 巨, 译. 商务印书馆,

1997: 79, 87.

【作者简介】

屈靖(1987—),男,苗族,湖北省恩施自治州人,硕士研究生学历,

单位: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主要研究方向:民族学与人类学。

>>

(上接第232页)

231

本文标签: 社会人类发展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