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1530842

2024年6月14日发(作者:)

维普资讯

▲ 

’ 

1期 

风云激荡热血报国 

《太 方巨》百年华锰亿旧 

。汤小薇 

走过一个世纪的艰辛历程,见证百年 

个19岁的姑娘,我还是第一次被比我 

抗Et战争前夕,记者范长江被秘密 

世界风云的《大公报》,2002年迎来了自 

年长的称“兄”,印象深刻。因为报社太 

派去延安。他采访了毛泽东、周恩来等党 

己的百年华诞。北京钓鱼台国宾馆6月举 

挤,我们三人常去附近的茶楼谈话。我 的领袖,了解到共产党建立抗Et民族统 

行了创刊百年纪念会。一段有代表性的贺 

讲了北平的学生运动,他便就叫我写一 

战线的政策和西安事变的真相。范长 

词说:“百年来,《大公报》坚持爱国、爱民、 篇被毛主席称为“第二战场”的文章。文 

江用如万里长江的雄健笔力,在《大公 

爱港,为国家的独立和解放,为民族的振 

章很快见报了。 

报》上一连发表了几篇陕北之行的文章, 

兴和发展,为祖国的统一和繁荣,作出了 

段时间以后,费彝民社长看了我 

如颗颗重磅炸弹,像冲破迷雾的闪电,使 

突出的贡献,在中国新闻史上留下了光彩 

写的消息、通讯、特写等,提出要我留下, 

国民党统治区的人民也看到了中华民族 

的篇章。”作为曾在《大公报》工作过一些 当正式记者。我当时父母在香港,将来 

奋起抗战的曙光。现在我国新闻界最高 

Et子的老记者,我回想起一个个难忘的身 大学毕业也要找报馆上班,留下来未尝 奖项之一的范长江新闻奖,就是为纪念 

影,一幕幕常青的历史画面。 

不可。我去刘克林家,和谭文瑞一起商 

这位杰出记者而设立的。 

初进《大公报》 

量这件事。我征求两位学长的意见,那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大公报》派朱启 

天谈了很久。他俩谈到自己打算北上回 平到太平洋战场,派黎秀石去缅甸、印度 

1948年夏天.我带着燕京大学新闻 

大陆工作,也希望我回北平迎接解放。 战场,派萧乾去欧洲战场。这三位战地随 

系主任写的介绍信,来到香港《大公报》 

我决定向费社长表示感谢,婉言告辞,回 军记者恰巧都是我燕大新闻系学长,早有 

实习。那年3月香港版刚开张,只有二 燕京大学继续上学。 

些了解。抗战胜利之时,朱启平和黎秀 

十多人,几间小房,桌子几人合用;与 

石登上东京湾的美国旗舰,采访了Et本投 

1962年落成的12层报社大楼相比,不 

《大公报》的战地记者 

降仪式。朱启平为这一全世界瞩目场景写 

可同日而语。那时人少没空带我,就叫 

贯爱国、坚决抗战、培养了不少 的长篇通讯《落Et》,传诵一时,人称“状元 

我单独以记者身份去跑新闻,每天分配 人才”。这是1958年周恩来总理谈到 之作”,后来成为大学新闻系的教材。 

任务,及时交稿上报,从此开始了我的记 《大公报》的三个主要点。1988年5月, 

萧乾是海内外闻名的老记者、老作 

者生涯。过了几天,我又拿出进步同学 费彝民社长去世,《人民日报》报道的眉 家,也是一位和霭慈祥的老学长。萧乾 

私人写的信,找新闻系的高班老校友刘 

题是:“报坛巨匠爱国楷模”。无论在抗 1995年出版的《一个中国记者看二战》 

克林和谭文瑞。他俩都上夜班,开始没 Et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抗美援朝战 

中,讲了他在战火中的欧洲战场,不断发 

碰见。后来刘克林见信,给我留了个条 争中,《大公报》战地记者冒着纷飞的炮 回“本报记者来自前线电讯”,国内上下 

子。令我奇怪的是,上款称我“小微兄”。 火,以笔作枪,奋力写出不少好作品。 影响很大。朱铬基总理一向很少题词写 

贺信,但1999年给九十华诞的萧乾写 

了。他亲笔手写贺信说:“先生毕生勤奋, 

耕耘文坛,著作等身,为中国文学、新闻、 

翻译事业做出宝贵贡献……我在中学时 

期,先生就是我的文学启蒙人之一。受益 

匪浅。”从朱总理上中学的时间推算,很 

可能是指萧乾在二战中那些有文学色彩 

的战地通讯。萧乾学长仙逝后.我写了怀 

念他的《微笑着跑人生最后一圈》,被萧 

乾夫人文洁若收入《微笑着离去——忆 

萧乾》纪念文集中。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大公报》也有 

很值得称道的表现。《中国记者)1989年 

l0月号中有一篇有关朝鲜前线战地记 

者团的回忆录,谈到当年我国新闻界派 

维普资讯

1 1期 

出了一个阵容强大的记者团。团里有文 

★ 

记得他吗?”很多同事我都印象不深了,我 铭的杰作中银大厦,马上热情地帮助。杨 

1997年香港回归,国庆节我在那里 

字记者50多,摄影记者30多,电影记者 只和谭文瑞比较熟。当然还有刘克林,这 奇社长对比他资历浅得多的同行.热忱 

20多,都是全国有名望、有影响的大记 位才华横溢的杰出记者,不幸42岁就在 

帮助,给我留下十分难忘的印象。 

者,来报道世界瞩目的朝鲜战争这个大 

“文革”中英年早逝。临别时,费老要我多 

热门新闻。这篇回忆录说:“究竟是谁的 

文章写得最好呢?当时虽没有进行评选, 

那就是《大公报》的刘克林。他往往白天 

多给《大公报》写稿。他说:“你可以直接寄 住了两天,请老同事尹任先联系采访《大 

我亲收。”又说:“在你署名前加上本报特 

公报》总编辑曾德成。没想到我要采访的 

但在茶余饭后,人们的评议中却有定论。 约记者行吗?不会对你有妨碍吧?”我笑 

对象,邀请我共进午餐。尹任先亲自过海 

了,费老真是念旧,对老部下非常亲切。上 到九龙我下榻的饭店接我.一起到报社 

进行了一天采访后,钻进他的小屋里写 

世纪80年代我寄他10来篇文章,都刊用 

旁的潮州餐厅。曾德成和夫人已经在等 

个通宵。第二天,睁着一双布满红丝的 

眼睛,拿出一篇长通讯。他的文章有气 

势,论点精辟,广征博引,简直是所向无 

敌。后来他被周恩来总理选中,去作出访 

14国讲话稿的起草人,不是没有原因 

的。”刘克林自从1948年在香港劝我回 

北平迎接解放后,不久也来到北京《大公 

报》任总编辑。我曾去他办公室探望,内 

心很感激这位帮助年轻人进步的老大 

哥。他能在高手林立的尖子记者团中,名 

列“榜首”,的确是为抗美援朝宣传作出 

宝贵贡献,也为报社争了光。 

几位“掌门人”的风采 

从1948年香港《大公报》复刊到 

1988年谢世,费彝民社长主持工作40 

年。周恩来总理对他很器重,20多年来接 

见费老不下50次。香港特首董建华在百 

年报庆时说:“香港回归祖国,《大公报》扮 

演了重要而难以取代的角色。”费老功不 

可没。1948年费老只是在报面上见我这 

个实习小记者写的消息、通讯和特写,很 

少直接说话。留下最深印象的是1981年 

的见面。那年夏天,费老北上开会,我去北 

京饭店探望。费老还记得30多年前的老 

部下,亲切叫我“同行”。他拿出一张报送 

我,上面有他为宋庆龄守灵的照片。谈话 

中他对我说,最近写了一篇《遥念宋庆龄 

名誉主席》的文章刊登在《大公报》上,《参 

考消息》也转载了。他有点遗憾地说:“文 

中有一处史实我弄错了。我写当年‘中山 

先生在协和医院逝世’,不对,应该是‘中 

山先生从医院回到铁狮子胡同住宅后逝 

世’。”可以看出,这位报坛前辈十分认真, 

对稿件一点一滴事实的准确性对自己和 

别人都一样严格要求。他亲口对我讲自己 

文章的这处失误,很显然是对年轻记者的 

提醒和教育。费老又拿出一本照相册,上 

面有报社同仁在北京的活动。他一页一页 

慢慢地翻着叫我看,一面指点问我:“你还 

了。其中有一篇《张家121是谁收复的?—— 

段苏权谈中日战争中一桩被歪曲的史 

实》,费了一番周折。后来我才知道,为此 

稿费老亲自出马,在开全国人大常委会 

时,找到另一位常委段苏权将军,商量审 

定,征得同意后才刊登的。这篇文章后来 

《张家口文史资料》也转载了。费老连区区 

篇投稿都不嫌琐碎,亲自具体过问,对 

待新闻工作真是兢兢业业。这种风范令人 

十分钦佩。 

接费老班的是杨奇社长。1992年我 

第一次重返香港《大公报》时看望了他。 

这位社长是抗日战争中打过游击的老干 

部,那时该是古稀上下了。我见他头发不 

白.精神饱满,身材适中,衬衣雪白,系暖 

色领带,穿深色西装裤,看上去比实际岁 

数年轻。我早了解到,他在香港被日本兵 

占领前就当报纸编辑,抗战中参加了广 

东东江纵队,在敌后打游击。抗战胜利 

后,他回香港任《正报》社长。广东解放 

后,他任南方日报社副社长,《羊城晚报》 

总编辑。来大公报社任社长前,是新华社 

香港分社秘书长。他和我互换名片后,请 

我坐下交谈起来。因我了解些他的经历。 

就问起:“您是原东江纵队的吧?”他很自 

豪这段敌后打游击的生涯,高兴地点头 

并问我:“你也是从部队出来的吧?”我 

说:“我住在部队,老伴是老兵。”他看看 

我的名片问:“到河北日报以前你在哪 

里?”我说:“在好几个报社工作,时间最 

长的是北京日报.‘文革’前千了12年。 

下放劳动才离开。”他说:“哦!我认识你 

的社长范瑾和周游。‘文革’前他们来羊 

城晚报找我,很谦虚客气地说取经。他们 

现在好吗?”我讲起1982年应邀去参加 

北京日报创刊30周年纪念会见到了范 

瑾。我还说到1991年在燕京大学校友会 

上,见到周游夫妇。因为有共同认识的老 

报人,大家谈得很融洽。次日,我和杨奇 

又通了电话。他知道我希望去参观贝聿 

我们了。在座的还有燕大新闻系的老学 

长、原副总编辑兼《新晚报》总编辑赵泽 

隆。曾德成是报社唯一的全国九届人大 

代表,年轻力壮,清秀挺拔,才40多岁。 

我问曾德成:“听说你学生时代因写爱国 

传单,被港英殖民主义当局抓进监狱,关 

了不少时间吧?”曾夫人幽默地代他回 

答:“不长不长,才两年多。”我问他有没 

有时间亲自动笔写东西,他说:“长年值 

夜班,几乎天天都要写社论,时间紧,等 

着发排,只好自己动手。”大家边吃喝,边 

聊天。曾德成谈到经常上北京采访.如全 

国人大的活动、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会 

谈、签订《中英联合声明》等,自己动手写 

消息。我见新华社发过一张曾德成举着 

照相机拍新闻的图片,看来他还兼当摄 

影记者。曾德成真是一位又动脑,又动 

手,辛勤细致周到的总编辑。 

入主北京《人民日报》的几位记者 

《大公报》多年来培养造就了不少杰 

出的人才。除上面已经提到的几位外,还 

有张季鸾、王芸生、徐铸成、子冈、徐盈等 

以及武侠小说泰斗金庸、梁羽生,《金陵 

春梦》作者唐人等等。其中有几位被选 

中,入主我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 

蜚声国内外的名记者范长江解放 

初,195o年到《人民日报》任社长。他学 

识渊博,气度不凡,深入基层。195o年国 

庆大典时,他和记者们一起写特写,一起 

具体研究标题和开头。我没有机会和他 

近距离说话,直接了解不多,知道他 

1972年去世。 

女记者杨刚在抗日战争时期,任《大 

公报》驻美国特派记者。她1928年就参 

加共产党,做地下工作。她写了许多文笔 

犀利、分析精辟的美国通讯.使读者看到 

了五光十色的美国社会,看到繁华后潜 

伏的危机,看到友好善良的美国人民,看 

到对中国人民抱有敌意的一些美国政客 

维普资讯

1期 

力 ▲ 

离休十年散文选《平谈下的激荡》要出版, 

中国的独立和解放,发挥了重要的舆论 

和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卑鄙活动……解放 

虽逆耳.总是有声胜无声。”2000年我的 年来坚持爱国立场,为民族的振兴,为 

初她调到《人民Et报》任副总编辑,主管 

者协会1997年隆重召开了纪念杨刚同 

国际宣传,1957年去世。首都女新闻工作 

请潭文瑞为书写序。他是一位十分认真的 先导作用。”这封信又在《北京晚报》头 

总编.书的清样30来万字,他仔细看了, 

版头条刊出。后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 

志逝世40周年座谈会。她的同事和燕大 连错字错标点都给我划出来。清样中有一 

馆又举行了创刊百周年纪念会。国家邮 

新闻系同学萧乾,曾感激地怀念她在许 

篇纪念我父母双亲百年诞辰的长文,我有 

政局发行了纪念邮资封。此封选用1902 

多关键时刻.为自己“迷途指津”。萧乾不 

点没把握.便征求他的意见。在电话中,他 年报纸创刊号为主图.给人以历史的凝 

直使用的“大公报”字样报头、世界地 

则选用百年来 

顾80多岁高龄,编辑了《杨刚文集》,纪 

直率不客气地告诉我:这篇长文像是交 

重感。面值80分的邮票,

念她去世40周年。她的独生儿女和妈妈 

待问题的材料,和书中其他散文的风格 

样能干.出任国家交通部副部长。 

谭文瑞比前面两位工作时间长得多。 

解放初.他从香港大公报北上进入《人民 

Et报》国际部任编辑。他长期上夜班,是位 

勤恳谦虚的老黄牛式实干家,他上朝鲜前 

线当过一些Et子的战地记者。上世纪80 

年代.他当了副总编辑,我去他家聊天时, 

当面向他祝贺。他谦虚地开玩笑说:“这是 

历史的误会!”真没想到,以后他又当上了 

中国最有权威的报纸《人民Et报》的总编 

辑。有一次,他收拾东西,见到一张40年 

前发黄的老照片。这张珍贵的照片是 

1948年他们夫妇和香港几位大公报同仁, 

以及在香港的几位燕大同学到我家来小 

聚的合影。他复制放大了送给我。他身居 

高位,对老友还是那么热心肠。有一次我 

去人民Et报社.他亲自带我去参观海外 

版繁体汉字微机处理车间,并逐一讲解 

这种技术。1990年他年近古稀,休息在 

家。开始学电脑。练习手法时,给我打字 

寄了一封信,劝我离休在家也要学学电 

脑。虽然他离开了工作岗位,仍旧不断用 

池北偶的笔名,写政治讽刺诗。他先后赠 

我池北偶文、华君武画的《多刺的玫瑰》 

和丁聪等画的《冷眼热肠》。寄赠书时附 

信说:“……我从工作岗位退下以后,主 

要以读书看报度Et,也写不出什么像样的 

东西.只是每当看到一些不正之风和腐败 

现象,不免有所感触。便写上几行针砭时 

弊的打油诗。聊舒心中忿懑,并供报刊补 

白。可能因为还有几个读者,出版社硬要 

将这些不登大雅之堂的拙作编印成册出 

版,未免贻笑大方。给你寄去一本,只是供 

你们伉俪茶余饭后解解闷而已,望勿见 

笑。”这位妙趣横生、入木三分的诗人在前 

本“自序”中说:“一束玫瑰花,刺多花不 

大,有人喜欢它,有人讨厌它。喜欢的,送 

给你.讨厌的.由他骂。”另一“自序”说: 

“冷眼热肠察世情,是非曲折看分明。不会 

作诗学打油.针砭时弊刺歪风。言语辛辣 

很不协调。听了他的话,我考虑再三,最 图、计算机二进制符号等,表述这一全 

终把这篇长文撤掉。他的序文《平淡无奇 球历史最悠久的华文报纸历经百年,不 

而激荡人心的篇章》后来被几家报刊转 断求索进取。中国革命博物馆举行了 

载摘发,为拙著增添了光彩。2002年4月 

“风云激荡一百年——大公报历史版面 

谭家搬了新居,邀我去坐坐。那天,谭夫 展”。为一张报专门举办一个展览,对于 

人亲自下厨.又给我做了美餐,还热情地 中国革命博物馆来说,是极少见的,不 

说:“报社的这处新居比以前宽裕,你看 能不说是《大公报》的荣誉。 

这间是客厅.欢迎你来北京时住这里。” 大公报社现任社长王国华新近写 

回石家庄后.6月又见报上“河北新闻漫 了一首《大公之歌》以抒发百年大公和 

画赛”栏目中,发表了大幅漫画《鼠假虎 

大公人报效祖国的心曲。王国华最近披 

威》。这幅讽刺针砭制假售假后台官员的 

露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史实,就是毛主席 

作品.是朱根华画的。池北偶的配诗是: 

最早书写的“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是 

……

鼠假虎威可暴发.难怪劣货满天 在重庆谈判时期,给《大公报》的亲笔题 

下.地方主义太糟糕.姑息养奸不像话。 

词。王国华写的这首歌词看来融汇了 

……

”看来这位老总诗人要一直笔耕下 “为人民服务”的意境。王国华为了完善 

去到老了。 

这首《大公之歌》,把它送到当代歌坛家 

《大公之歌》意气雄 

喻户晓的词作家乔羽手中.请“乔老爷” 

修改打造。乔羽看了歌词,认为《大公之 

1902年《大公报》在天津创刊,历年 歌》写得很有气势,也很深刻,只改动了 

设有汉口版、上海版、桂林版、重庆版、 几个字: 

北京版,1948年在香港复刊至今。在现 

笔在手写大公. 

存的中文报刊中《大公报》是出版发行 

风云激荡百年兴 

时间最长的报纸。今年6月《大公报》百 

何谓大公?忘己为公.无私为公。 

年华诞庆典很隆重热闹。百年报庆酒会 

笔在手为人民. 

先在香港举行,上千名知名嘉宾参加, 

肝胆热血报国情. 

其中包括专程从大陆去的人民Et报社 

功过谁评?丹心一片,历久长青。 

长和北京、上海、天津三市的中共市委 

千古风流意气雄. 

副书记等等。北京市委书记还写了一封 

万水千山寻大公. 

对《大公报》评价很高的贺信,说:“一百 

大公何在 人间正道,是大公。 

本文标签: 大公报记者香港人民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