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1532526


2024年6月14日发(作者:)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心得

——以电影《巴别塔》为践

张伟杰

黄河科技学院

摘要:《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这本书在第一章的第三节中比较摩尔根和德鲁兹关于社会发展的理论时,作

者举到了《圣经》中“巴别塔”的故事,突然让我联想到了获得第59届奥斯卡金奖的电影《巴别塔》。又想到单纯

地复述原文,阐发理解不免生涩。因此,我想以这部电影关于其理论的两方面元素来阐释我对杰姆逊关于社会发展

和生产方式的理解。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 巴别塔

超符码化 解符码化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这本书是由唐小兵先生将美国杜克大学弗·杰姆逊教授在北京大学

开设有关当代西方文学理论的专题课讲稿进行翻译整理拟定的。

杰姆逊教授是美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学者,长期执教于耶鲁大学和加州大学。他这次在北大着

重讲了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特征.他认为在继“资本主义上升阶段”、“帝国主义阶段”而后的晚

期资本主义社会,商品化不仅表现于一切物质产品,而且渗透到各个精神领域,甚至“理论”本身

也成为—种商品。人们生活在无边无际的由“商品化”了的广告、电视、录相、电影所构成的形象

的汪洋大海中,生活本身在很大程度上也成了这些形象的模仿和复制。在这样的社会,上层建筑起

看前所未有的、甚至是决定性的重大作用。多民族、无中心、反权威、叙述化、零散化。无深度概

念等则是这一时期文化的主要特征,“后现代主义”正是对于这些特征的概括。

因为是讲稿整理作品,这本书的语言都是由浅入深,条分缕析,以文化概念为线索贯穿各章节,

间以理论阐释和概念引入。由“文化与生产方式”、“文化与宗教”、“文化意识形态”、“文化

研究与叙事分析”、“后现代主义文化”五章组成,附录“意识形态诸理论”。下面我以电影《巴

别塔》为例,关于其理论的两方面元素来阐释我对杰姆逊关于社会发展和生产方式的理解。

1、“知识即控制别人”——西方殖民主义

在阐释生产方式的结构时,杰姆逊谈到关于东西生产方式的差异进而指出福柯、萨伊关于“西方

殖民主义”的理论。萨伊写的《东方主义》极有影响.他认为美国大学中的各东方研究所或系的来

源是西方殖民主义,那一整套现在已极富学术成果的系统首先是由英国人建立的(这原因可想而知),

然后是由法国人和美国人通过对东方的扩张而充实的。杰姆逊对此也表示赞同,“西方学者的成果是

巨大的,而且确实对了解东方的历史做出了贡献,但他们的研究对象是通过把东方人或东方的现象

无一例外地看成一件物才有可能的,比如把他人叫做阿拉伯或穆斯林,只是在这种把他人物化的基

础上,东方研究的知识体系才可能建立起来,这无疑是统治相权力的一种形式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在《巴别塔》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国人眼中的摩洛哥人、非洲人,甚至是他们所代表的伊斯兰

文化都是落后的、野蛮的,对他们永远怀有无尽的仇恨、嫉妒,和他们的关系只能是对抗关系;但

这种文化对美国人来说又是异质的,他们有着强大的好奇和向往,希望有机会能身临其境地感受一

下,美国夫妇为挽救婚姻到北非旅游,而他们表现地完全排斥异质的世界。美国人对这种边缘文化

从来就有着一种根深蒂固的优势意识,他们认为自己强大、自由、民主、文明,而边缘文化则落后、

1

贫穷、专制、野蛮;他们认为自己有理性、爱和平、宽宏大量,而边缘文化则没有这些优点;他们

带着这种“白人种族优越感”来到了这里,而这种带有偏见的意识是他们的前辈们一代代地流传下

来,并使它深入到普通西方人的内心,这也通常是宗主国的策略。他们首先对边缘国进行类型化、

妖魔化、概括化建构,然后把这一关于边缘国的建构物永恒化、普遍化、非历史化,这样,一种本

质化的边缘国形象就被制造出来了。

整部电影看来似乎是对美国人的彻底批判,可它却在西方世界得到了巨大的认可,并不是因为西

方人认识到了自己的偏见和霸道的一面,而是因为导演所描摹的第三世界形象恰恰与西方人所塑造

的形象经验相重叠相呼应,从而获得了圆满的解读和顺利的阐释。

电影的结局是令人深思的:摩洛哥人失去了两个孩子,一个幸福的家庭彻底破裂;墨西哥保姆

失去了在美国经营了16年的一切而被永远排斥在美国之外;和他们相比,美国人所遭受的损失却显

得有点微不足道了,美国女人得救了,有惊无险,美国夫妇和好了,美国孩子回来了。我们可以看

到在种种的文化冲突的较量中,第三世界永远处于劣势,弱势文化不得不屈从于西方文化霸权之下,

而正是这一点,让西方人在心理上得到了充分的满足。

西方为自己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而编造了一整套重构东方的战术,并规定了西方对东方的

理解,通过文学、历史、学术著作描写的东方形象为其帝国主义的政治、军事、统治服务。这意味

着作为一种权力和控制形式的东方主义在内容上是有效的,这种有效是建立在“白人”优越论的种

族主义思想上的。在第一世界霸权主义的影响下,处于文化边缘地位的第三世界文化只能被动接受,

他们的意识形态受到第一世界意识形态的冲击而发生嬗变。这种强权干预使第三世界国家的文化受

到凌辱而沦落到世界文化的边缘,造成文化交往关系中的不平等和不均衡。其深层原因就是:经过

数百年的殖民统治,西方国家已经利用文化发展水平上的巨大差距, 将西方的文化精神、价值观念、

话语方式和思维方式等潜移默化地注入到第三世界国家,逐渐形成了用西方话语来考察、评价第三

世界文化的习惯。

生产力的优越让西方社会掌握着知识的权力,权力意味着征服与控制,“知识即控制别人”。

2、“超符码化与解符码化”

摩尔根依照物质生产方式中技术发展的程度,将人类历史划分为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

代。而法国思想家德鲁兹则从语言学的角度对世界文化进行了分类,使世界呈现出符码化、超符码

化、解符码化的样貌。“杰姆逊运用‘符码化’这个范畴(并将其与摩尔理论结合),试图说明特定

的历史时期、特定生产方式总是规定了特定的文化形态。”

运用此理论,《巴别塔》这部电影更深层次的理解即是不同符码主导的社会有不同的意识形态。

它的故事同时发生在四个国家,反映了由于语言、文化的不同,冲突层出不穷,但最终似乎都得到

了化解。它是“后现代”这样一个全球化背景下,讨论文化间的交流与沟通, 是符合时代潮流的一

个主题。

摩洛哥父子的故事正是超符码化的时代,他们的意识形态还在古老规则所制定的窠臼中,“人

们不再仅仅依靠非语言的身体、意识等形式来感性地认识世界”,显而易见,他们还在“通过一些

严格的、成体系的符码来整理世界”,他们依靠宗教和男权来制定规则。在他们的社会中男权仍是

绝对话语的代表者,社会事务很少有女性的参与,男人背负着整个家族、民族的责任,在电影中,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见,女性在他们的族群中始终保持着沉默,她们始终处于被统治、被窥视的位置。

当摩洛哥父亲将象征宗教的祭祀品——羊,用来交换现代猎枪的那一刻起,就意味着由“人们对自

然、神灵的敬畏转化到了某种社会性、神圣性权威身上”,他们进入了“超符码化”的时代。

来自“文明时代”的美国夫妇,他们从“解符码化”进入了摩洛哥这样一个完全异质的符号空

间,这个世界的符码对他们来说毫无意义,他们怀疑、拒绝,他们将这里的人看成一群野蛮的人。

2

美国女人受伤后,她更是不相信身边的一切,她拒绝接受当地巫神治疗, “超符码化”空间中的符

码对她不起任何作用,作为“文明的人”,她破除了一切奉之为神圣的东西,她要的也不是美国政

府是否将其定性为“恐怖袭击”,她要的只是代表着科学的现代医生。国家、权力、宗教在“解符

码化”的时代都被慢慢消解掉了,它显意味着新的时代新的意识形态已经被建构起来。

另外,杰姆逊作为一个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在审视晚期资本主义和文化现象方面始终保持

的清醒立场和辩证态度很值得欣赏。

参考书目:

1、弗.杰姆逊著,唐小兵译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2、周志强著 《大众文化理论与批评》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03-01

3、王岳川著 《后殖民主义与新历史主义文论》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9-04-01

3、朱素萍著 《浅析:后现代主义——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6-5

3


本文标签: 文化美国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