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1530987


2024年6月16日发(作者:)

图像与影像有什么区别?

影像与形象共同组成了包围我们的图像世界,前者对我们的日常生活甚至发生了 更为深入广泛的

影响,是我们每天无法回避的“必视之物”。讨论影像与图像的关 系,意味着讨论影像的“艺术身份”

问题,即影像何以能成为艺术,影像在当代艺术 中的位置,它对当代艺术的影响等。

这里所说的“影像”,主要指由摄影、电视、电 影、数码成像、电脑绘画、网络影像所形成的复

制性影像世界。它们与艺术的关系主 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它们以自身的创作与成品进入当代艺

术,另一方面,它们 作为一种视觉资源和技术手段为当代艺术家所借鉴和挪用,成为绘画、雕塑、录

相、 装置等艺术样式的图像来源或技术与视觉的结构因素。在某种意义上,ZI世纪将是一 个“后形

象时代”,即我们将进入一个后手工技艺的时代,个体的手工艺术创作仍然 艰难地生存,大量的凭借

机械、电子等工业与高科技手段创作的复制性艺术不断涌 现。“影像艺术”如果可以称之为艺术,那

么它所具有的复制性、真实性、民主性、 个人性、虚拟性、互动性等就成为不可回避的研究课题。

以下我想从与绘画相似、具 有静态画面的摄影艺术角度对影像作一初步探讨。这不仅是因为摄影

术自1839年问世 后对传统绘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因为其后的电视、电影等艺术所涉及的影像问

题与摄影具有共同性。有关录相艺术等动态性、连续性的影像系统和在装置艺术中引入影像的空间图

像组合可以成为另外的研究课题。

有关影像这一复制性艺术的研究,其先驱人物是德国文艺学家和美学家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 1892-194O),在他的代表性著作《机械复制时代的艺 术作品》(1936)中,他敏感地觉

察到20世纪现代工业社会中所出现的一系列新的艺 术现象,对艺术由手工劳动向机械复制的转变给

以极大关注,并深入进行了摄影特别 是电影艺术与绘画、戏剧的比较研究。他的研究工作关注的是

20世纪现代艺术的出现 所带来的一系列重要转变,例如有韵味的古典艺术原作向占有性的复制性艺

术的转 变;具有膜拜和礼仪功能的艺术向追求“真实”的展示性艺术的转变;观众对艺术的 凝神专

注式接受向消遣式接受的转变。其中最有价值的是艺术作为一种人际传播与交 流的方式,从古典的叙

事性向现代的信息传递的转变。今天,回顾我们深陷其中的影 像世界,不能不惊叹于本雅明在60多

年前对信息社会的艺术的预见和洞察。

一、影像文化与真实崇拜 今天,摄影的使用和阅读自然而然地成为现代生活的一部分,照相不再

是照相馆 里正规的仪式,而是日常生活中极为随意的揿快门的“条件反射”。“透过摄影,这 个世界

变成了一连串互不相千、独立存在的分子;而历史,包括过去和现在,则变成 一连串奇闻轶事和社会

新闻。照相机分解了现实,使它成为可以掌握的、暧昧不确定 的东西,它提出了一种否定内在关连性

的、不连续的观点来看世界,但却赋予每一刻 神秘的特质。”(苏珊.桑塔格) 苏珊.桑塔格指出,

资本主义需要一种建立在影像上的文化,“它必须提供大量 的娱乐,以便能刺激消费,并麻醉阶级、

种族和性别所造成的伤害”。另一方面,它 必须搜集无限量的讯息,以便能够开发资源,提高生产力,

加强对社会的管理。对于 大众,它是一种具有演出和娱乐性质的流行艺术消费方式;对于社会的统治

者,它是 一种自然资源的开发与社会的监督工具。1839年摄影术发明后的30余年后,摄影术就 被

广泛地运用于警察建档、战争报道、军事侦察、色情文学、百科全书、人类学记 录、新闻报道以及家

庭相簿、明信片等。库尔贝、德拉克罗瓦以及印象派画家也曾广 泛地运用摄影为他们的创作提供题材、

素材以及人物动态的研究。

当我们将影像作为一个文化来看待时,那就意味着影像已经成为人类文明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

分,正 如饮食和时装都已成为文化的一部分。由于照相机镜头与人眼对事物凝视的相似性一即客观事

物影像的快速感光,大多数的人已经对摄影的真实性毫不怀疑,他们认为照 相机所捕捉的事物就是真

实的事物。摄影的普及以及随处可见的图片影像,使对影像 的需求成为对“真实性”的需求,以及对

人类了解生存环境的信息需求。事实上,摄影提供的影像只是从现实世界中抽离出来的一个片断,它

更多的是一种呈现,而对它的价值判断则有赖于对这一影像的源头与环境的了解。

摄影有两种用途,一是私人用途,即记录个人私生活的经历与影像,它需要将照片置于拍照时的

场 景和相关人物背景下才能欣赏理解;另一种是公众用途,即用来呈现一系列事件和影 像,它与读

者个人无关,只提供一种与生活经验隔离的讯息。它呈现的是一个陌生人 的眼睛所看到的世界,它成


本文标签: 影像艺术成为摄影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