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1532708

2024年1月22日发(作者:)

社会行为系统浅析

王 萍

(河北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工商1002,100130224)

摘要:从复旦投毒案到翻出朱令砣中毒事件,最近不少校园案件发生;令人发指,同时也引起了人们的反思,这或许反应了一种社会现象,本文从系统工程的角度,结合心理学,组织行为学,将其构建为一个系统,即社会行为系统,对其进行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社会行为系统;亲社会行为;反社会行为

1 系统的构建

1.1系统的背景资料

复旦大学的投毒案件让人们重新翻出了朱令的砣中毒事件,也让人们联想到了伤熊事件和马加爵事件,这些发生在大学生身上的案件,让人们怎么也和大学里的“高素质”“高教育水平”等字眼联系起来。本文对这些社会现象进行了研究,并以这类的社会现象为背景构建一个虚拟的系统——社会行为系统。

1.2 社会行为

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它包括个体的习得行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人际合作与竞争,群体的决策行为等等。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的状况。

勒温(K.Lewin,1936)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公式: B=f(P,E)

其中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境,f二一函数关系

上面的公式的含义是: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即个体行为是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勒温指出,“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

1.3社会行为系统的内容

社会行为系统的内容包括多方面,本文主要介绍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两个方面

亲社会行为,反社会行为

1.3.1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 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 主要包括合作、 分享、 助人、 捐献、 谦让、 安慰、 同情等。 亲社会行为作为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 对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进步有极其重要的积极

作用。 西方心理学界对亲社会行为广泛、 深入的研究仅有几十年的历史。

艾森伯格的亲社会行为模式按亲社会行为产生的过程分为 3 大部分: 对他人需要的注意阶段、 确定助人意图阶段、 意图和行为相联系阶段。

1.3.2反社会行为

反社会行为(Anti-social behaviour)指的是一种故意或非故意、不顾他人观感,而且可能对社会造成危害、无法增进公众福祉的行为,可涉及破坏、盗窃、伤害他人身体、杀人或残酷虐待动物。也可以指反建制思想或行为,具反社会行为者往往被称为不合群的人物、仇视现有法律及执法人员,包括警察及保安等制服人员。 反社会严重者常被“建制内的人”称为“犯罪份子”。因此世界各国都在民事和刑事上修订反制反社会行为的条文。

2 系统的结构

社会行为系统主要包括:社会心理,社会认知,社会动机。

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志作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主要是指对他人表情的认知,对他人性格的认知,对人与人关系的认知,对人的行为原因的认知。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意向等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社会认知的过程既是根据认知者的过去经验及对有关线索的分析而进行的,又必须通过认知者的思维活动(包括某种程度上的信息加工、推理、分类和归纳)来进行。社会认知是个体行为的基础,个体的社会行为是社会认知过程中作出各种裁决的结果。

社会心理即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普遍感受和理解,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表现于人们普遍的生活情绪、态度、言论和习惯之中。社会心理是自发的、零乱的,是对社会生活的初级的多含直觉成份的反映。人们的社会心理状况最终取决于社会生活实际,直接形成于种种现实生活迹象对人们的刺激和人们的理解与感受,社会心理促成一定的社会风气。

3系统的运作

个体的社会行为在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的情况下,导致个体自身的社会认知发生变化,发生变化后的社会认知与个体的心理发生目标冲突。不同的目标在个体心里形成对比,最终达成协调。其形成过程心理学上称为认知失调论。认知不和谐(认知失调)理论是由费斯廷格在1957年提出来的。他以认知元素为基本单位(认知元素指有关环境、

个人及个人行为的任何认识、意见及信念),将两个单位的关系区分为协调(和谐)、不协调(不和谐)和不相关三种。简言之,认知不和调(不协调)就是指两种认识上的不一致而导致出 紧张心理状态,产生动机冲突。这种不和谐程度取决于两个因素:(1)认知对个体的重要性程度。(2)与某一不平衡的特殊问题有关的认知与总认知所占的比例。费斯廷格假定,当认知间的不和谐程度增加时,个人所感受到要改变这种状况的心理压力也就愈来愈大。如果得不到解决,就必然导致人格失常与离轨行为。也就产生了所谓的反社会行为。

社会行为系统的具体运行过程如下图所示(以亲社会行为为例)

3.1亲社会行为的初始阶段- - 对他人需要的注意

在一个人帮助他人之前, 他(她) 一定是确认他人有某种需要或愿望。因此, 从亲社会行为产生的过程来看, 注意到他人的需要是亲社会行为的初始阶段。该阶段的模式如下图所示( 图 1)。艾森伯格认为, 能否注意到他人的需要受个体因素(个体的先行状态和特质特征等) 和个体对特定情境的解释这两方面的影响。 个体的先行状态和特质特征又受其社会化历史和社会- 认知发展水平的制约; 个体对情境的解释, 一方面受特定情境特征的影响( 同一个体对不同情境的解释不同), 另一方面还受个体因素的影响(不同个体对同一情境的解释也不同) 。

图 1 对他人需要的注意阶段(Eisenber

本文标签: 社会行为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