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1532342

2024年5月13日发(作者:)

2024

1

月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试

历 史 仿 真 模 拟 试 卷 01

(考试时间:70分钟;满分:100分)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Ⅰ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4页,第Ⅰ卷5至8页。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生号,姓名填写在试卷卷、答题卡上。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考生

号、姓名”与考生本人考生号,姓名是否一致。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

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第Ⅰ卷用黑色字迹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卷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Ⅰ卷(选择题,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符合题目要求)

1

.下列人类中生活在旧石器时代的是(

A

.元谋人

B

.龙山人

C

.红山人

D

.河姆渡人

2

.为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取的政治举措是(

A

.推崇黄老之学

B

.颁布

推恩令

” C

.开辟丝绸之路

D

.实行察举制

3

.中华文明既一体又多元,所以有人说中华文明起源是

漫天星斗,八方雄起

,下列哪一则史料最能体现这一特

征(

A

.各地发现的史前文明遗址

C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

B

.有关三皇五帝的神话传说

D

.新石器的大量出土

4

.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

发展。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农业科技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夏小正》是中国最早的农书

B

.《农政全书》对传统农业科技做了总结

C

.《农书》记载了南北方的农业技术

D

.《齐民要术》体现了重农抑商思想

5

.下列措施反映了(

A

.商鞅变法

B

.北魏孝文帝改革

C

.唐玄宗改革

D

.王安石变法

6

.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在他统治时期,国家出现了

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史称

贞观之治

。贞观年间主要推行的赋税制度是(

A

.租调徭役制

B

.租庸调制

C

.一条鞭法

D

.两税法

7

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反映了中国

古代某一选官制度的弊端。该选官制度是(

A

.军功爵制

C

.九品中正制

B

.察举制

D

.科举制

8

.在地方管理上,元朝进行了制度创新,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这一制度是(

A

.郡县制

B

.南、北面官制

C

.猛安谋克制

D

.行省制

9

.公元

10

世纪到

13

世纪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又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活跃的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

封建国家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下面是某校学生用列表法梳理知识时制作的表格,①②③④分别对应的是(

民族

A

.党项、女真、鲜卑、蒙古

C

.女真、吐蕃、契丹、满洲

内容梳理

实行南北面官制度

政权都兴庆,创制文字,模仿北宋制度

与南宋长期对峙,后现

大定之治

完成统一,创制文字,进行了制度创新

B

.鲜卑、女真、蒙古、满洲

D

.契丹、党项、女真、蒙古

10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在我国有着悠久,良好的传统,积累了丰富的研究资料和成果。下列可为我国边疆史地研究

选题提供参考的是(

A

.奏折制度

B

.中书省

C

.伊犁将军

D

.科举制

11

1842

年中英《南京条约》规定,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税率,由双方协定。这破坏了中国的(

A

.领土主权

B

.关税主权

C

.司法主权

D

.领海主权

12

.如果研究维新变法思潮的具体内容,可查阅的原始史料是(

A

B

C

D

13

20

世纪初,革命党人运用传统的诗词、戏曲等艺术,又吸收外来的话剧、漫画等,生动形象地宣传反对帝国

主义侵略和反清革命的时代主题。革命党人的这些活动(

A

.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

C

.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B

.实践了三民主义

D

.有利于思想解放

14

.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其中民权主义指的是(

A

.推翻清朝统治

B

.建立民主共和国

C

.平均分配土地

D

.驱赶外来侵略者

15

1916

年陈独秀撰文劝勉女子:应当脱离附属品的地位,特别指出

夫为妻纲

之不当,反对

三从四德

。这反映

了新文化运动提倡(

A

.新习俗

B

.新制度

C

.新文学

D

.新道德

16

.中国共产党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点燃

工农武装割据

星星之火的标志是(

A

.周恩来等人领导南昌起义

C

.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B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建立

D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17

.中国抗日战争分为局部抗战和全面抗战前后两大阶段,其中全面抗战开始于(

A

.九一八事变

B

.华北事变

C

.卢沟桥事变

D

.西安事变

18

.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是(

A

.甲午中日战争

B

.人民解放战争

C

.抗日战争

19

文化大革命

结束的标志是(

A

.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

C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B

.粉碎

四人帮

D

.毛泽东去世

D

.鸦片战争

20

.中共中央提出

鼓足干劲

、力争上游

、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的总路线,在全国掀起了

大跃进

和人民公

社化运动

,其时间是(

A

1949

B

1953

C

1956

D

1958

2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在

A

.中共七大

B

.中共八大

C

.中共十五大

D

.中共十九大

22

文明的开始是出现了使用文字、居住密集且拥有复杂机构的城市。

字母文字起源于(

A

.希腊字母

C

.腓尼基字母

B

.阿拉马字母

D

.拉丁字母

23

.日本在

646

年开始改革,经过约半个世纪,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这一改革称为(

A

.明治维新

C

.倒幕运动

B

.大化改新

D

.幕府改革

24

.有学者认为:

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动力

——

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

进步和有效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

。材料论述的是哪一事件的条件(

A

.新航路开辟

B

.宗教改革

C

.近代科学革命

D

.启蒙运动

25

.中世纪的欧洲,肖像画大多比例不协调,人物面部表情呆板,以神职人员为主。到

15

世纪人们发现肖像画都

有亲和力,大多以小人物为主。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结束了全国分裂状态

C

.促进了民族间的交融

B

.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

D

.宗教改革开阔了视野

26

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场手工业也不再能满足需要了。

《共产党宣言》的这一论述揭示

了(

A

.工业革命的背景

C

.工业革命的特点

B

.工业革命的进程

D

.工业革命的影响

27

亚洲的觉醒和欧洲先进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斗争的开始,

标志着

20

世纪初所开创的全世界历史进入一个新阶段。

下列属于

亚洲的觉醒

的事件是(

A

.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

C

.印度孟买工人总罢工

B

.尼加拉瓜桑地诺的抗美斗争

D

.印度

非暴力不合作

运动

28

.之所以说斯大林模式对生产力发展起到过巨大的推动作用,是因为该模式使苏联(

A

.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C

.建立了单一公有制

B

.摆脱了粮食供应困难

D

.经济实力超越了美国

29

.二战后,美国经济实力空前强大,然而黑人作为美国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没有完整的政治权利,而且没有

和白人一样平等的就业机会,公立学校仍然实行种族隔离制度。这一现象引发了美国(

A

.民权运动

B

.国内战争

C

.妇女运动

D

.建立福利国家

30

20

世纪

50—70

年代,美国在处理对西欧、日本关系时从原来的

命令型

”“

支配型

转向

伙伴型

”“

合作型

。这

反映了(

A

.世界多极化

B

.经济全球化

C

.社会信息化

D

.区域经济集团化

第Ⅰ卷(非选择题,40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31

.(

10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先秦两汉铁农具出土地域分布

春秋河南、湖南、陕西、四川、甘肃、山东、江苏、河北、湖北、广西、广东、山西、辽

战国

宁、吉林、内蒙古、天津

秦汉河南、湖南、陕西、四川、甘肃、山东、江苏、河北、湖北、福建、安徽、广西、江

时期

西、广东、重庆、贵州、山西、黑龙江、云南、北京、辽宁、吉林、内蒙古、天津

材料二

秦汉时期的铁农具大多出自黄河流域,其中出土最集中的属中原地区的河南省,达

960

件,最少的几

个省只有

1

件。

——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包明明、幸梅芳、李晓岑

《秦汉时期铁制农具的统计与初步分析》

材料三

汉武帝时,在地方设置盐官、铁官。公元前

87

年,汉昭帝(汉武帝之子)即位,国势衰弱,民生困苦,

霍光、桑弘羊受武帝遗诏辅政。公元前

81

年,汉朝的高级官员和政治家们在一起讨论当时的政治问题,进行了一

场关于盐铁政策的辩论。辩论的结果,一方面肯定了武帝时期所进行的财政改革的成绩,一方面又为昭帝时期调整

某些经济政策作了舆论准备。

盐铁政策辩论双方主张(节选)

御史大夫桑弘羊

先帝哀边人之久患

……

故兴盐、铁,设酒榷,置均输,蕃货长

贤良、文学之士

今废道德而任兵革

……

立盐、铁,始张利官以给之,

财,以佐助边费

……

今大夫君修太公、桓、管之术,总一盐、非长策也。今郡国有盐、铁、酒榷、均输,与民争

铁,通山川之利而万物殖。是以县官用饶足,民不困乏,本末

并利,上下俱足。此筹计之所致,非独耕桑农业也。

……

国有沃野之饶而民不足于食者,工商盛而本

业荒也

……

愿罢盐、铁、酒榷、均输。

——

摘编自(西汉)桓宽《盐铁论》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期铁农具的特点并简析铁农具特点形成的原因。(

4

分)

2

)据材料,概括西汉盐铁政策辩论双方的核心主张。(

4

分)

3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从治国理政的角度,谈谈对这场辩论的认识。(

2

分)

32

.(

10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

年新中国的成立,不仅改变了当时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力

量对比,而且还直接冲击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美国在远东的战略部署。在新中国成立后约二十多年的时间里,

由此导致中美关系不可避免地走向敌对与冲突。

20

世纪

60

年代末、

70

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转变:美苏两

个超级大国军事实力对比朝着有利于苏联的方向发展,同时美国还深陷于越南战争的泥沼而难以自拔;另一方面,

连同中美现实主义式的外交互动有力地促成了中美外交的革命式接近。

——

摘编自袁校斌、晋军《

20

世纪

70

年代后中美关系发展模式研究》

材料二

在任何国际政治场景中,身份界定是确定两国关系性质的根本前提。只有在明确对方的身份之后,才

能够确定双方关系的性质,中美经历了一段关系良好的时期,在共同应对苏联威胁中进行了诸多方面的合作。

1997

年,中美承诺共同致力于建立面向

21

世纪的建设性伙伴关系;

1999

年,李肇星大使发表《中美建设性战略伙伴关

系》的演讲;

2011

年,确认将共同努力,建设互相尊重、互利共赢的

合作伙伴关系

。特朗普总统执政之后,美

国的一个重要行为就是明确了中国的对手身份。在这样一种身份政治的背景下,美国将中国视为竞争性、挑战性的

大国

——

摘编自秦亚青《美国对华战略转变与中美关系走向》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20

世纪

70

年代初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

4

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大国关系的因素。(

4

分)

本文标签: 中国美国制度经济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