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1531331

2024年6月2日发(作者:)

自然杂志

第33卷第6期

0253-9608.2011.06.002

诺贝尔奖简介

doi:10.3969/j.issn

ToU样受体和树突状细胞:免疫激活传感器

——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简介

陈赛娟①王一煌②

①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25;②

博士,上海交通大学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生物医学研究院,上海200240

关键词Toll样受体树突状细胞免疫应答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TolI最早由德国科学家克里斯汀·纽斯兰芙哈(ChristianeNnsslein—Volhard)等于1985年发现,其功能为调控

果蝇体节发育。1996年法国斯特拉斯堡国立研究中心的朱尔斯·霍夫曼(Jules

Hoffma肌)发现ToIl基因产物与果

蝇感受病原微生物入侵相关,其激活为进行有效防御所必需;1998年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布鲁斯·博伊特勒

(Bmce

Beutler)发现对细菌致病产物脂多糖(1ipopolysaccharide,LPs)耐受的小鼠存在一个与果蝇Toll基因非常类

似的突变受体基因。并证实这一Toll样受体(Toll-likereceptor,TLR)就是识别LPS的受体。这些发现表明哺乳动物

与果蝇的先天性免疫激活采用类似的分子。他们两位也因发现了激活先天性免疫应答反应的传感器而分享2011年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一半的奖金,另一半奖金由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的拉尔夫·斯坦曼(RalphSteinman)独享。斯

坦曼于1973年发现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s),并证实其可激活T细胞,引发获得性免疫应答。进一步研究

表明树突状细胞可感受由先天性免疫应答产生的信号并控制T细胞的激活。使免疫系统只对致病微生物产生应答从

而避免对自身内源分子进行攻击。这些发现使我们对免疫系统的激活和调控机制有了深入的了解。有助于开发全新

的疾病预防和治疗手段。

2011年10月3日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宣布将诺

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给美国科学家布鲁斯·博伊

特勒、卢森堡科学家朱尔斯·霍夫曼和加拿大科学家拉

尔夫·斯坦曼,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免疫激活的关键性

原理,彻底改变了我们对免疫系统的认识。”博伊特勒和

霍夫曼因与先天性免疫相关的发现分享一半奖金,斯坦

曼因发现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s)及其在获得

性免疫中的功能,被授予另一半奖金。

Toll样受体的研究一直是激烈竞争的免疫学前沿

领域,尽管无人质疑博伊特勒和霍夫曼的发现,在免疫

世前他共试用了3种树突状细胞疗法。斯坦曼能与这

一高致死率的癌症抗争并存活4年,本身就是一个奇

迹,显示了树突状细胞在癌症治疗方面的巨大潜力。

斯坦曼的工作与其他两位获奖者的发现有着紧密

的内在联系。Toll样受体(TLRs)是树突状细胞和其他

一些细胞识别病原微生物特征的传感器,能够与病毒

DNA或细菌细胞壁成分(如LPS)等结合,激活免疫系

统的第一道防线,即先天性免疫应答,引起炎症。这一

过程涉及中性粒细胞等免疫细胞。由TLRs途径产生

的先天性免疫信号经由树突状细胞继而引发以T和B

淋巴细胞反应为主的获得性免疫应答。

他们3人的发现,揭示了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

的激活机制,为开发新的疾病预防和治疗方法提供了可

学家中仍对这一选择有所争议,认为在这一领域至少有

五六位关键科学家有资格获奖。然而这些声音都被另

一获奖者的离世所湮没[1]。拉尔夫·斯坦曼在9月30

日因胰腺癌逝世,由于诺贝尔奖规定只授予在世的科学

家,当诺贝尔奖委员会从洛克菲勒大学获知此消息后,

不得不于10月3日揭晓获奖名单的当天匆忙集会讨论

这一未曾预料的变故,并于当晚发表声明,确认斯坦曼

的获奖资格,同时对其未在去世前得到通知表示遗憾。

斯坦曼于2007年被诊断患有胰腺癌,他坚信自己

发现的树突状细胞能帮助他重建免疫,战胜癌症。在去

能,不仅可应用于提高现有疫苗的功效,同时为肿瘤疫

苗、艾滋病和自身免疫疾病治疗以及器官移植抗排斥等

药物的研究与开发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1免疫系统的两道防线

人类历史本身就是一部对抗致病微生物的斗争史。

·315·

万方数据

BriefIntroductionofNobelPrize

鼠疫、霍乱、伤寒等疾病的多样性、不可预知性和高致死

率,一直威胁着人类社会。即使在医学高度发达的美国,

抗生素的应用使得传染性疾病已不再成为主要疾病负

担,每年仍然有75万人死于败血症[2|。在与疾病的斗争

过程中,我们的机体进化出由先天性和获得性免疫构成

的强大防御系统。免疫系统作用机制最根本的要素是在

于识别自身与病原体或毒素在结构特征上的不同。

1.1先天性免疫系统D]

先天性免疫是机体的第一道防线,又称为非特异性

免疫系统,在感染发生时提供即时防御,涉及的细胞可

对病原体进行识别并作出反应,属于在进化上较古老的

防御策略,广泛存在于植物、真菌、昆虫和原始多细胞生

物中。脊椎动物先天性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通过

产生特异的细胞因子等化学因子将免疫细胞富集到感

染位点,激活补体系统以识别细菌、激活细胞并促进死

细胞或抗体复合物的清除,通过特化的白细胞识别并清

除器官、组织、血和淋巴液中存在的外源物质,通过抗原

呈递过程激活获得性免疫系统,同时也构成阻抑感染性

物质的物理和化学屏障。

炎症是免疫系统对感染等伤害性刺激作出的最初

反应之一,由受损细胞释放的化学因子刺激引起,籍此

构筑阻止感染扩散的物理屏障,并促进病原体清除后受

损组织的修复。急性炎症过程由存在于组织中的免疫

细胞启动,主要为定殖于组织内的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

胞(源自多能造血干细胞)等。感染发生时,这些细胞被

激活并释放炎症介质包括肿瘤坏死因子(TNF)、高迁移

率族蛋白B1(HMGPBl)和白介素1(IL-1),从而引起炎

症的临床症状。

先天性免疫系统涉及的大多数细胞都表达由生殖

细胞系基因组编码的识别分子,能够识别宿主本身不具

备同时又为大多数病原体或毒素所共有的分子模式,因

此当遭遇侵袭时能快速行动,构成宿主最初的反应。与

获得性免疫系统不同,先天性免疫系统不能赋予宿主长

期的预防性免疫力。

1.2获得性免疫系统H]

获得性免疫系统由高度专业化、系统性的一系列免

疫细胞和应答过程构成,可消除或阻止病原体的生长。

获得性或称为“特异性”免疫系统最早见于颌类脊椎动

物,需要由在进化上更早的先天性免疫系统激活。获得

性免疫应答主要依赖于T和B淋巴细胞。经由体细胞

基因重排产生完整的T细胞受体(TcR)和抗体(Ig,B

细胞抗原受体)基因的方式,使得生殖细胞系基因组中

·316·

万方数据

(冼i九PsP.,o“,‘挖口Z

o,№f“,t

V01.33No.6

少量的基因单元可以产生数百万种特异的抗原受体,为

宿主识别和清除可能遭遇的各种病原体提供了一个巨

大的武器库。获得性免疫应答使得脊椎动物具有识别

并记忆特定病原体的能力,使机体产生免疫力,当再次

遭遇同种病原体时能产生更快、更强的攻击力。

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为我们构筑了两道抵御

感染的可靠防线,尽管其作用机制有着本质的不同,鼯

者的协同作用是达成完整、有效的免疫反应所必不可少

的。但也正因如此,免疫系统本身也存在潜在的风险。

当免疫应答激活不足或当自身内源分子激活这一系统

时,炎症性疾病就会泛滥。

尽管当代有关人和哺乳动物免疫系统的主要知识

体系早已建立,相关重要发现也曾多次获得诺贝尔奖,

科学家们很早就知道免疫系统具备触发炎症反应

有关传染病发病机理的研究发现,脂多糖(LPS)是

时也能激活巨噬细胞,引起炎症反应。LPS为革兰氏阴

当一种物质在极低的浓度下也能产生生物学效应,

可以识别细菌组分的受体家族,阐明LPs受体将有助于

早在1965年LPS信号途径的存在就得到c3H/

10sccr也被鉴定[引。将这两种自发突变小鼠杂交产生

的子一代小鼠也对LPs完全无应答,而任一种突变小鼠

但在博伊特勒、霍夫曼和斯坦曼的工作之前,对于先天

性免疫系统和获得性免疫系统的激活机制以及两者间

联系的具体节点和机制仍然是个迷。

2砌l样受体与先天性免疫系统的激活

并动员T细胞和B细胞进攻入侵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

但对最初如何拉响警报一直都不清楚。

一种很强的内毒素(endotoxin)[5],在浓度低达1pg/mL

性菌的胞壁组分,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其他一些细菌组分

包括脂肽、肽聚糖部分结构、脂磷壁酸、双链RNA、非甲

基化DNA片段(含有CpG序列的寡核苷酸片段)也具

有类内毒素的生物学效应。

往往都是通过与高亲和力的专一性受体相互作用并与

一个信号放大系统相联系。当LPs被鉴定后,科学家就

猜测有“内毒素受体”的存在。考虑到LPS和其他许多

细菌组分介导类似的生物学效应,有理由推测存在一个

增进对细菌致病机理的了解。

HeJ小鼠实验的验证[6I。这是一种C3H小鼠的自发突

变亚系,存在一个之后被命名为Z彤的单位点突变[7-8],

完全丧失了对LPs的应答。这有力地支持了存在单个

LPS受体的推测。随后,第二个自发突变小鼠C57BL/

与野生型小鼠杂交的后代都至少存在部分LPS敏感性,

自然杂志第33卷第6期

表明两者的突变为等位基因突变[10]。鉴定f芦将有助

于阐明LPS信号途径,并有可能了解许多具有类似生物

学效应的其它细菌产物的信号途径。因此许多实验室

致力于对LPs信号途径的研究,部分专注于Z芦本身,

其他则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

另一方面,对果蝇的发育生物学研究于1985年取

得重要进展。德国科学家纽斯兰芙哈等发现一种蛋白

与果蝇的形态发育相关,当缺失这种蛋白,果蝇的外观

变得很“toll”,在德文中表示怪诞、古怪的意思,果蝇的

体节排列发生头尾混乱…]。纽斯兰芙哈也因此获得

199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研究发现,ToU蛋白

被蛋白水解级联反应的终产物Spatzle所激活,并通过

丝氨酸激酶Pelle信号途径激活NF_KB家族成员Do卜

sal,促使其下游的发育相关基因表达。但直到1996年,

科学家才发现Toll蛋白还具有第二种重要功能。

朱尔斯·霍夫曼1941年出生于卢森堡,1969年在

法国斯特拉斯馕大学获博士学位,在德国马尔堡大学完

成博士后回到斯特拉斯堡,并于1970年加入法国国籍,

长期担任斯特拉斯堡法国国立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

2007至2008年任法国科学院院长。霍夫曼受其导师皮

埃尔·乔利(PierreJoly)的影响,对飞蝗(LDc“J纪mf-

gmfor缸)的先天性免疫应答产生浓厚兴趣。他领导的实

验室曾发现预先注射热灭活的细菌可诱导飞蝗对致死

剂量细菌产生保护性的非特异性免疫。鉴于果蝇作为

模式动物的显著优越性,20世纪90年代霍夫曼将研究

全部转向果蝇的先天性免疫应答,力图阐明果蝇抗菌肽

基因的表达调控机制。

所有后生动物都以先天性免疫应答作为第一道防

线,其特征是通过由生殖细胞系基因编码的非重排受体

识别病原微生物,并启动包括噬菌作用、蛋白水解级联

反应激活和强效抗菌肽合成的快速效应机制。不同实

验室先后在果蝇中发现可诱导产生共9种不同的抗菌

肽[12],并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发现抗菌肽基因启动

子中存在类似哺乳动物NF.KB/Rel蛋白结合位点的核

苷酸特征序列(motifs)[13。14。。利用这些序列发生突变

的果蝇报告系进行的研究,发现它们不再具有相关基因

表达的可诱导性。由于在果蝇中发现的Dorsal与哺乳

动物NF.KB活化方式的高度相似性,促使霍夫曼研究团

队对调控果蝇背腹性的各种级联基因突变体进行了深

度的免疫相关遗传分析。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研究结果

是,发现Tou信号途径中的各种功能缺失突变体(除

dorsal外)在遭遇真菌感染时,果蝇的存活率以及抗菌肽

Drosomycin的受激转录水平均受损;且抗菌肽基因受到

涉及免疫缺陷基因(immune

deficiency

gene,f小d)的特

万方数据

诺贝尔奖简介

定途径诱导或由fmd和背腹性(dorsoventral)两个途径

共同激活[15]。这项工作于1996年发表于&ff杂志,首

次将Toll与免疫应答联系在一起,成为霍夫曼此次获奖

的关键文献。

当时已有研究显示细菌LPS可与哺乳动物肝脏产

生的一种血浆蛋白(LPS_bindingprotein,LBP)结合,在

体外能增强单核细胞对LPs的敏感性[1647|。与此同

时,研究发现在哺乳动物免疫细胞膜表面的CDl4蛋白

能与LPS结合。CDl4为糖基化磷脂酰肌醇锚定蛋白,

具有与类似Toll的富亮氨酸重复结构域[18]:事实上,

LBP和CDl4应属最先鉴定的具有生物学意义的LPS

受体。然而LBP和CDl4本身都不带有跨膜结构,缺乏

传递胞内信号以激活NF.KB的功能。因此,LPs是如何

激活NF.KB的问题仍未得到回答。

自从果蝇Toll蛋白被发现后,不少科学家就试图在

哺乳动物中寻找同源蛋白。这类工作最早的成果是在

1991年发现白介素1(IL一1)受体与果蝇Toll蛋白两者

位于细胞质区段的结构域具有同源性[19]。1994年日本

加津佐DNA研究所的NobuoNomura等在人未成熟髓

系细胞株KG一1中发现一个与果蝇ToU高度相似的基

因,这也是在哺乳动物中克隆的第一个TLR,此后被命

名为TLRl。在霍夫曼等发现Toll与先天性免疫应答

相关的新功能后,更是掀起了一股在哺乳动物中搜寻果

美国耶鲁大学的科学家在人类中克隆了第二个TLR

(TLR4),转染实验表明TLR具有激活NF.KB的作

用[2o|。在博伊特勒揭示TLR4为LPS信号转导所必需

前,已在哺乳动物基因组中发现了5种TLRs(迄今在人

能并不清楚,只是推测可能行使与果蝇中类似的发育功

能,没有迹象表明存在任何内源或外源性的配体可以激

活TLRs,也没有任何配体存在的证据。

布鲁斯·博伊特勒1957年出生于美国芝加哥,

1981年获芝加哥大学医学博士,先后在位于纽约的洛克

菲勒大学、达拉斯的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以及加州拉

贺亚的斯克里普斯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其大部分有关

西南医学中心的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和内科医学系

宿主防御遗传中心担任教授。博伊特勒根据前人分别

于1965年和1977年完成的c3H/HeJ和C57BL/

10Sccr自发突变小鼠实验的观察结果,一直坚信哺乳动

·317·

蝇ToU样受体(TLRs)并研究其功能的新高潮。1997年

类中共发现至少有10种TLRs,在小鼠中有9种

TLRs),都是通过表达序列标签的方法克隆鉴定,其功

TLR的早期研究包括此次获奖的工作都是在德州大学

完成的。最近他又重新加入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

物细胞中存在细菌LPS的受体。他于1998年克隆鉴定

BriefIntroductionofNobel

Prize

C^i行PsP.,o“,‘n口£o,』%£“,℃

V01.33No.6

了小鼠f卵基因,并首次提供了TLR参与免疫应答,为

噬细胞[3

0|。20世纪70年代初,斯坦曼的博士后导师库

恩正在进行当时非常前沿的巨噬细胞是如何使细菌发

生异化的研究,斯坦曼决定对小鼠脾的辅助细胞进行更

深入的观察。在相差光学显微镜下,斯坦曼发现在巨噬

细胞中混杂有一种高度分枝,能游动且富含线粒体的微

宿主识别细菌LPs和LPS信号转导所必需的实验证

据[21|。他们的工作表明,Z声突变小鼠丧失了对LPs的

敏感性,注射导致正常小鼠死亡的致死剂量LPS时也能

存活,同时证实f卵突变就是TLR4功能缺失突变。

LPs为革兰氏阴性菌的胞壁成分,在人类中可引起致命量细胞。斯坦曼回忆导师库恩可能是当时研究巨噬细

胞最有经验的人,因此他们很快就意识到这些细胞不同

于任何其它细胞,并根据其形态学特征命名为树突状细

胞。斯坦曼和库恩有关DCs形态学[31]和功能[32]的研

究结果分别于1974年和1975年连续发表在《实验医学

杂志》(了境e.,DMm口f

的炎症——败血症。博伊特勒为了赢得寻找LPs受体

的激烈竞争,曾停下实验室的所有其他课题,集中全力

进行这项工作。用他自己的话说,花了整整5年的时

间,“证明了TLR4就是内毒素受体”。这项工作也为他

带来了诺贝尔奖的殊荣。

在博伊特勒等的工作发表后,有关TLRs的新发现

迅速涌现。TLRs多种同源物的存在,使人们有理由相

信不同的TLRs可能识别不同的病原体。日本大阪大

学的免疫学家shizuoAkira及其同事,利用系统性靶向

敲除小鼠TLRs基因,来研究不同TLRs的特异性,鉴定

了包括TLR2[22],TLR6[23]和TLR9[24]主要针对的细

菌特异性。同时,他们还发现了MyD88在由不同

TLRs[24。26]以及IL一1和IL一18受体[27]触发的信号介

导过程中发挥必不可少的作用。目前还有一些TLRs

(包括TLR7,TLR8和TLRl0)的细菌特异性尚不明了,

有待进一步研究。

D,.&班rfmen尬f

M副fci,le)上。

多年以后,斯坦曼回忆当时的工作情景:“那时探究

免疫应答可用的手段只有能产生原发性抗体应答,被称

为米歇尔一邓顿培养物的小鼠肾细胞悬浮液。当时我们

意识到除了淋巴细胞外,需要被称为辅助细胞(accesso.

ry

cells)的其他细胞(来产生免疫应答),同时我们认出

了与众不同的树突状细胞”[33]……“我们用放射性标记

的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掺入法检测DNA合成,我

怎么也忘不了第一批数据在液闪计数器中呈现的情景。

我们自己知道只在悬浮液中加入了极少量的Dcs来启

动淋巴细胞反应,然而观察到的扩增量真是大的惊人。

也正是在那一刻产生了这些就是T细胞介导的免疫特

有的启动细胞的想法”[3引。

3树突状细胞与获得性免疫的激活

拉尔夫·斯坦曼于1943年出生于加拿大蒙特利

尔,在当地的麦吉尔大学修习生物学与化学。1968年于

美国麻省波士顿的哈佛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自

1970年起一直工作于纽约洛克菲勒大学,1988年成为

该校免疫学教授。斯坦曼在哈佛医学院学习时就对免

疫学产生兴趣,1970年转入洛克菲勒大学在吞噬细胞生

物学先驱库恩(zanvilCohn)和赫希(JamesHirsch)指

导下进行博士后研究,斯坦曼在1973年与导师库恩一

起发现了树突状细胞。

早在1957年,澳大利亚免疫学家伯内特(Frank

Macfarlane

Burnet)就提出了克隆选择理论,断定淋巴

细胞只有在抗原与其受体相匹配时才针对抗原作出自

我扩增的应答[28|。但在以后的十多年里,对于抗原是

如何呈递并触发免疫应答的关键问题仍无答案。

1966年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的米歇尔(Robert

Mishell)和邓顿(RichardDutton)在小鼠肾细胞悬浮液

中加入羊红血球,首次在体外引发原发性抗体应答[2

9|。

此后很快有人报道,这一免疫应答需要有一组来自小鼠

脾脏的辅助细胞(accessorycells)参与,其中大部分为巨

·3】8‘

斯坦曼的观点最初引起许多争议,由于DCs的数量

太少,有人甚至对其存在的真实性表示怀疑,认为其独

特的细胞形态有可能是人为处理造成的。1978年,斯坦

曼及其同事用体外实验证明了DCs的功能,显示DCs

触发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呈线性剂量效应,其活性比

B细胞、T细胞和巨噬细胞至少高100倍[3引。直到

1979年斯坦曼实验室找到了富集高纯度Dcs的方法

后,对这一新细胞的功能研究才逐渐开始引起关注。随

后,斯坦曼团队和其他实验室相继发现Dcs具有激活T

细胞毒性和抗体应答的同等活性,并揭示表皮组织中的

朗格汉氏细胞(LC)为未成熟的Dcs,其T细胞激活能

力可在体外培养过程中增强,成为强免疫刺激因子[3

6|。

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这一领域的研究开始呈爆炸性

增长。此后大量研究确认了DCs为免疫系统主要的抗

原呈递细胞。

近年来,斯坦曼和其他科学家进一步对获得性免疫

系统在遭遇各种物质时,如何识别自身和外源抗原并决

定是否激活的问题进行研究。免疫耐受现象成为DCs

生物学的新热点。斯坦曼团队通过比较成熟和未成熟

DCs的免疫原性,试图找到癌症的免疫治疗方法。他们

观察到未成熟DCs可经诱导产生“调控细胞(regulatory

万方数据

自然杂志第33卷第6期

cell)”抑制免疫反应,并提出假说,认为体内处于稳态的

DCs可根据在呼吸道或消化道等中捕获到的物质诱导

产生调控细胞。此外,斯坦曼团队也开展合作,研究一

种新的称为Dc.sign的受体在Dcs介导的艾滋病毒感

染过程中的作用,他认为如果能破译HIV抑制宿主免

疫细胞识别能力的机制,将为器官移植找到新的更有效

的抗排斥药物。

4启示与展望

上述3位科学家的获奖可以说实至名归,他们都曾

是莘莘学子中的普通一员,最后成为屈指可数的佼佼

者。他们的成功不仅仅是靠那些外在的优越条件,名

师、名校和一流的工作单位显然不是成功的充分条件,

也很难说是必要条件。然而他们三人在精神层面表现

出的特质具有十分鲜明的共性,那就是敏锐的观察力、

果敢的决断力和执着的行动力。20世纪90年代初,分

子遗传学蒸蒸日上,霍夫曼敏锐地把握住了学科方向,

毅然将实验室的研究模型从飞蝗转向了果蝇,并在短时

间内建立起分子遗传学方法和手段,从一个抗菌肽分

离、鉴定的传统免疫学实验室升级为研究抗菌肽基因表

达调控的分子免疫学实验室;f筇自发突变小鼠20世纪

60年代中期就已有报道,到20世纪90年代,LPs受体

研究的竞争几近白热化,博伊特勒敏锐地意识到Z筇是

突破口,毅然中止实验室所有不相关的工作,集中力量

攻坚,最终取得成功,这即使对一个小有成就的PI

(PrincipalInvestigator,首席研究者)都很难做到;斯坦

曼发现DCs时还在做博士后,T细胞反应需要辅助细胞

参与也在领域内已有共识,这一重要发现就是在一台普

通的相差显微镜(荷兰科学家zermike于1935年发明)

上完成的,为什么是斯坦曼而不是其他人?仅仅是运气

吗?从斯坦曼的科学生涯可以看出他的认真、执着和忠

诚非常人所及。斯坦曼从1970年起到洛克菲勒大学细

胞生理学和免疫学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然后从助理

教授一直做到教授,一生都在此度过,去世前为该校

Henry

G.Kunkel讲席教授,细胞生理学和免疫学实验

室主任,大学医院的资深医师。他的论文大多发表在该

校出版的《实验医学杂志》上,包括此次获奖的3篇关键

论文中的两篇。斯坦曼从1976年起担任该杂志助理编

辑,1988年成为编辑直到去世。他坚信“出版是创造性

的人类冒险,同行评议则是我们的专业所表现出的许多

公益特征之一,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富有教育意义的

极大回报”。在发现Dcs后,斯坦曼从未离开过这一领

域,从DCs的鉴定、分离纯化、体外培养、功能机制研究

万方数据

诺贝尔奖简介

到转化应用,斯坦曼做出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为当今

这一热点领域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但在光环之下,他其

实也做了许多在一般人看来应该由实验员干的平凡和

辛苦的工作。

博伊特勒、霍夫曼和斯坦曼3人的工作揭示了免疫

作用关键节点——自我和非我识别的基本机制,不仅开

创了新的学科生长点,也为疾病预防和治疗、新药开发

打开了新的大门。

目前全球有许多医药公司正在从事基于TLRs的

新药开发,寻找抑制或激活TLRs的分子,用以治疗自

体免疫疾病(如哮喘、狼疮)、癌症以及器官移植的抗排

斥等。目前美国FDA批准正在进行的基于TLRs的新

药临床试验至少有35项。针对各类癌症的TLRs激活

剂至少有13种,其中4种处于临床前,进入I,Ⅱ期临床

的分别有4种和5种;针对病毒和细菌感染的候选药物

也至少有13种,其中1种处于临床前,4种进入I期临

床,Ⅱ期临床3种(1种已终止),Ⅲ期临床4种(1种已

终止),有1种(咪喹莫特,用于治疗外生殖器疣和浅表

性基底细胞癌)已上市;针对过敏、哮喘和自体免疫疾病

的化合物共有14种,其中5种处于临床前研究,6种正

在进行I期临床,2种处于Ⅱ期临床,1种已进入Ⅲ期临

床[371。目前已上市的咪喹奠特年销售额已超过1亿美

元,因此TLRs相关药物的商业前景十分广阔。

与TLRs类似,Dcs的发现也为免疫相关疾病的治

疗带来了新的希望,尤其在癌症疫苗领域,已发表临床

试验结果的超过150项[3

8|。目前已有一种基于DCs的

疫苗于2010年4月29日获美国FDA批准上市,为几

经波折的癌症疫苗开发带来了曙光。斯坦曼生前曾表

示:“这一领域才刚刚起步”,仍有许多工作需要完成,如

Dcs是如何吞噬物质的?如何产生肽段展示到MHc

类别1分子上?为什么会具有这么强的T细胞刺激活

性?以及它们是如何迁移到淋巴组织中去的?这位大

师的去世无疑是一大损失,并留给后人无尽的遗憾。

(2011年11月¨日收到)

[1]TRAVIs

J.NobelPrize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Immunol·

ogyprize

overshadowed

byuntimely

deathof

awardee[J].

Science,2011,334(6052):31.

[2]wIcKELGREN

I.Immunology:Targeting

the

tolls[J].sci·

ence。2006,312(5771):184—187.

[3]MEDzHIToVR,JANEwAY

c,Jr.Innate

immunity[J].N

EnglJ

Med,2000,343(5):338—344.

[4]cHAPLIN

D.overviewofthe

immune

respon∞[J].J

Al—

lergy

Clin

Immunol,2010,125(2

SuppI

2):S3-S23.

[5]RAETz

R.Biochemistry

of

endotoxins[J].A-nnu

RevBio—

chem,1990,59:129.170.

[6]HEPPNER

G.wEIss

w.High

susceptibility

ofstrain

mice

to

endoto】【inandendotoxin—redbloodcell

mixtures[J].J

·319·

BriefIntroductionofNobel

Prize

Bacteriol,1965,90(3):696·703.

[7]wATsoN

J,RIBLET

R.Geneticcontrolof

responses

to

bac—

terial

lipopolysaccharides

inmice.I.EVidencefor

single

gene

thatinfluences

mitogenic

and

immunogenic

respones

to

lipopolysaccharides[J].J

Exp

Med,1974,140(5):1147-

1161.

[8]wATsoN

J,RIBLET

R.Geneticcontrolof

responses

to

bac.

terial

Iipopolysaccharides

inmice.II.A

gene

thatinfluences

membrane

conlD0nent

invOlved

intheactivationofbOnemar—

row·derived

lymphocytesby

Iipipolysaccharides[J].J

Immu·

nol。1975,114(5):1462—1468.

r9]couTINHo

A,FoRNIL,MELCHERS

F.wATANABE

T.

Geneticdefectin

responsiVeness

to

theBcell

mitogenlipopo—

lvsaccharide[J].Eur

JImmunol,1977,7(5):325.328.

[10]couTINHo

A,FoRNI

L,wATANABE

T.Geneticand

functionaIcharacterization0f

an

antiserum

to

the

lipidA-spe—

cific

triggeringreceptor

murineB

lymphocytes[J].Eur

Immunol,1978,8(1):63—67.

[11]ANDERsoN

KV,BoKLAL,NussLEIN-VoLHARDC.

Establishmentofdorsal-Ventral

polar主ty

inthe

Drosophila

em—

bryo:the

inductionof

polarityby

theTon

gene

product[J].

Cell,1985,42(3):791-798.

[12]BuLET

P,HETRu

c。DIMARcO

L,HoFFMANN

D.

Antimicrobial

peptides

in

insects;structure

and

function[J].

DeV

Comp

Immunol,1999,23(4-5):329·344.

[13]REIcHHART

M,MEIsTER

M,DIMARcQ

JL,eta1.In.

sect

immunity:developmental

andinducible

activity

ofthe

Drosophila

diptericinpromoter[J].EMBo

J,1992,11(4):

1469—1477.

[14]ENGsTRoM

Y,KADALAYILL,suNsc,et

a1.Kappa

B.

1ikemotifs

regulate

theinductionofimmune

genes

inDro—

sophila[J].J

Mol

Biol,1993,232(2):327·333.

[15]LEMAITRE

B,NIcoLAs

E。MIcHAuT

L,eta1.Thedo卜

soventral

regulatorygene

cassette

spatzle/Toll/cactus

controls

the

potentantifungalresponse

in

Drosophila

adults[J].ceu,

1996,86(6):973-983.

[16]ToBIAs

s,soLDAuK,uLEVITcH

RJ.Isolationofli·

popolysaccharide—binding

acute

phase

reactant

fromfabbit

rum

LJj.J

Exp

Med,1986,164(3):777-793.

[17]scHuMANN

R,LEoNGsR,FLAGGs

w,et

a1.

Structure

andfunctionof

lipopolysaccharidebindingprotein

[J].science,t990,249(4975):1429.1431.

[18]wRlGHT

D,RAMos

RA,ToBIAS

S。eta1.CDl4,a

receptor

for

complexes

of

lipopolysaccharide(LPS)and

LPS

binding

protein[J].Science,1990,249(4975):1431·1433.

[19]GAY

NJ,KElTHF

J.Drosophila

TollandIL.1

receptor

[J].Nature,1991,351(6325):355.356.

[20]MEDzHITov

R,PRESToN.HuRLBURT

P.JANEWAY

A,Jr.A

human

hom0109ue

ofthe

Drosophila

Toll

proteinsig—

naIsactivationof

adaptive

immunity[J].Nature,1997。388

(6640):394-397.

[21]POLToRAK

A,HE

x,sMIRNoVA

I,et

a1.DefectiveLPs

signaling

in

C3H/HeJ

and

C57BL/10ScCr

mice:mutationsin

Tlr4

gene[J].science,1998,282(5396):2085—2088.

[22]TAKEucHI

o,HosHINo

K,KAwAI

T。eta1.Differential

rolesofTLR2andTLR4in

recognition

of

gram—negatiVe

and

gram-positive

bacterial

ce儿wall

components[J].

Immunity,

1999,11(4):443-451.

[23]TAKEucHI

o,KAWAI

T,MuHLRADT

PF,eta1.Dis一

·320·

万方数据

C矗inPs已.,o“m口Z

D,Nnr“愆

V01.33

No.6

criminationofbacterial

lipoproteinsby

TOH-like

receptor

[J].Int

Immunol,2001,13(7):933.940.

[24]HEMMI

H,TAKEucHI

o.KAwAI

T。eta1.AToll.1ike

ceptorrecognizes

bacterialDNA

LJ].

Nature,2000,408

(6813):740·745.

[25]KAWAI

T.ADACHI

o.oGAwA

T,et

a1.Unresponsive-

of

MyD88一deficient

mice

to

endotoxin[J].

Immunity,

1999,11(1):115-122.

26】HEMMI

H,KAISHoT,TAKEUCHIo,eta1.Small

anti—vi-

ral

compounds

activateimmunecellsviatheTLR7

MyD88-de-

pendentsignaling

pathway[J].Nat

Immunol,2002,3(2):

196.200.

[27]ADACHl

o,KAwAl

T,TAKEDAK,et

a1.Targeted

dis-

ruption

ofthe

MyD88

gene

resultsinlossofIL-1-andIL-18·

mediated

function[J].Immunity,1998,9(1):143.150.

[28]BuRNET

F.Amodification

of

Jerne售theory

of

antibodypro-

duction

using

the

concept

ofclonal

selection[J].Austr

sci,

1957,20:67-69.

[29]MlsHELL

l,DuTToN

W.Immunization

ofnormal

mouse

spleen

cell

suspensions

in

vitro[J].science,1966,153

(739):1004-1006.

[30]MosIER

DE.A

requirement

fortwocell

types

for

antibody

formationin

vitro[J].science,1967,158(808):1573-1575.

[31]sTEINMAN

M,coHN

zA.IdentificationofnovelceU

type

in

peripherallymphoidOrgans

0f

mice.I.Morphology,

quantitation,tissue

distribution[J].J

Exp

Med,1973,137

(5):1142—116

2.

[32]sTEINMAN

M,coHN

zA.IdentificationofnovelceU

type

in

peripherallymphoidOrgans

ofmice.II.FunctiOnal

properties

in

Vitro[J].J

Exp

Med·1974,139(2):380-397.

[33]BIRMINGHAM

K.Ralph

steinman[J].Nat

Med,2001,7

(10):1078.

[34]KATsNELsoN

A.Kicking

off

adaptiveimmunity:the

dis-

covery

ofdendritic

cells[J].J

Exp

Med,2006。203(7):1622.

[35]sTEINMAN

M,wITMERM

D.Lymphoid

dendriticcells

are

potent

stimulatorsofthc

primafy

mixed

leukocyte

reaction

in

mice[J].Proc

NatlAcadsciusA.1978,75(10):5132.

5136.

[36]scHuLER

G,sTEINMAN

M.Murine

epidermalLanger—

hanscellsmatureinto

potentimmunostimulatory

dendritic

cellsin

vitro[J].J

Exp

Med,1985,161(3):526·546.

[37]HENNEssY

EJ,PARKERAE,0rNEILLL

A.Targeting

Tou-like

receptors:emergingtherapeutics?

[J].

NatReV

Drug

Discov,2010,9(4):293.307.

[38]BALLEsTRERo

A,BoY

D.MoRAN

E,eta1.Immuno-

therapy

withdendriticceusfor

cancer[J].Adv

Drug

DeIiv

Rev,2008,60(2):173—183.

Toll

Like-receptors

andDendritic

Cells:

Sensors

fortheActivationofImmune

Response—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2011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0r

Medicine

CHEN

Sai.juan①,WANG

Yi_huang⑦

①cAE^fP,,lk,,

s招把Key

L口6DmfDry

0,肘甜f∞f

GPnDm{船,

跏dH咖nf,凡盯打“把D,胁m口fofDgy,R“彬n

H唧f把f,&^oDf

o,Jllf甜-

Ji口D而甥U耐ve—fy,跏4ng蛔i

200025,

∞f加‘

icfne,踟儿g_h口f

自然杂志第33卷第6期

诺贝尔奖简介

fortheirdiscDVeries

concerning

the

nate

②肋.D.,s妇他Jl口i&nfe,,or

s声船ms

BiDmcdici删;J船IifHf甜D,

fortheactiVationofin·

to

Btomedicj眦,RHijin

H0s讲tnt,school嘶Medictm,shng}lai

Jtno

immunity.Another

halfofthe

prize

wasawarded

at

Ralph

In

M.

%愕Unfw船ify,抛几g妇f

200240,劭f船

AbstractToll,a

protein

inVolVed

inthe

dorsoVentral

deVelopment

firstdiscoVered

by

the

GermanScientistChris-

in1985.1n1996,Jules

offfuitflies。was

Steinmanthe

RockefeIler

UniVersity

inNewYork.

1973,

thatitSteinmandiscoVered

couldactivate

theDendriticcells(DCs)and

proved

initiatethe

adaptive

theTcelIsand

immune

tianeNnsslein-Volhardandhis

coIleagues

Ho“mann

at

sponse.F、lrther

studiesshowedthat

the

DCscouldthe

signaIs

theNationalCenterforScientificResearchinStras.

inVolVedin

arising

fromtheinnateimmune

response

andcontroItheTcellacti·

vation.Thismakesit

possible

fortheimmune

wards

pathogenic

system

toreact

bourg,France,discovered

thatthe

product

the

sensing

of

pathogenic

infectiOnsin

was

of%“was

to·

fmit

flies·anditsactiVation

microorganisms

while

avoiding

molecules.These

attacksowⅡ

neces鼢ry

fortheinitiationofeffectiVe

defense;ln

1998,Bruce

at

bod捧endogenous

discoVeries

proVide

further

A.Beutlerthe

Scripps

ResearchInstitutediscoVeredthattheli—

insights

intothemechanismofactiVa“onand

regulation

oftheim—

mune

system,and

wiIl

in

facilitatethe

deVelopment

ofn0Velmethods

popolysaccharide(LPS,a

microbial

pathogenicproduct)resistant

mouse

had

mutation

inthe

receptorgeneVery

similar

to

the丁bff

sensor

disease

preVention

andtreatment.

TbU-like

receptor,dendritic

cell,immune

response,

in

fruit

flies,and

pf0Ved

theToll—like

receptor

wasthe0f

Key

words

LPS.ThesediscoVeries

showedthatmammalsandfruitflies

adOpt

thesimilarmolecules

to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medicine

actiVateinnate

immunity.Therefore,they

sharedthehalfofthe2011NobelPrizein

Physiology

Medicine

(编辑:方守狮)

(上接第363’页)

各专业期刊拒绝其发表申请。一般情

况下,所有的研究工作都会公开发表,

这样有利于进行科学交流,同行们会

阅读他人发表的论文并重复他们的工

作以便从中学习。但是这一次的情况

SMIRNoV

AV,TardunoJA,Ev.

很担心一旦这些毒株落入恶人之手,

将可能会被用于制造生物武器。

DA

D.Evolving

2b订liOn

years

core

conditiOns

bV

of

ca.ago

detected

paleosecular

theEarth

riation[J].Physics

Planetarv

荷兰伊拉兹马斯医学中心病毒学

家荣·费奇(Ron

Fouchier)领导的一

andInteriors。

2011,187(3.4):225—231.

个科研小组发现只要对现有禽流感毒

株进行大约5处改造,便能让其传染

力大大增强。这项研究本身是一项国

际合作研究计划的一部分,其目的是

彻底弄清禽流感病毒H5N1的致病机

制。费奇承认这种病毒是“你所能制

造的最危险的病毒之一”,但是与此同

时他也执意要继续研究并发表论文描

述整个制造过程。

MooRE

B,MoLINERo

V.Struc—

turaltransformationinsuDercooled

rate

有些不同,许多科学家呼吁应当阻止

这种有关禽流感的论文被公开发表。

然而也有持保留意见的人士,认为这

项研究对于医学领域具有重要价值。

探索禽流感病毒的致病机制实属

科学研究的正常范畴,也有益于维护

人类健康,但创造出致病性如此强的

病毒实在让人忧虑。数千年来,人类

与致病微生物的战争从来就没有停止

过,人工制造出来一个“最危险的对

watercontrolsthecrvstallization

of

ice[J].Nature,2011,479:506-

M,HussAINI

SA,

a1.

for

Gridcells

use

508.doi:10.1038/naturel0586.

[5]GIocoMo

ZHENG

HCNl

F.et

channels

spatialscaling

1.Cell,2011,147(5):1159—1170.

[6]KwoK

s,zHANGY.h伍x酣ar0釉石o

aliphatic

or髀nic

nanop町ticles硒carriers

ofIlIlidentifiediIlfraredemissionfeatures

这项研究是两项引发严重争议的

研究工作之一,这些研究让人们对于

科学研究自由,以及对于那些出于改

善人类社会,但是同时也存在被生物

恐怖主义利用风险的研究的监管工作

产生严重分歧。引发争议的另一项研

究也是有关H5N1禽流感病毒的,这

项研究是一项国际研究项目,由美国

威斯康星大学和日本东京大学共同进

行。其研究结果和荷兰的费奇小组几

乎同出一辙。目前这两份论文报告都

正在接受美国国家生物安全科学咨询

委员会(NSABB)的审查。

[J].Nature,2011,479:80.83.doi:10.

1038/11aturel0542.

手”,其负面效果恐怕会远大于正面意

义。作者发表论文详细描述对病毒的

整个改造过程更是会引发一些潜在的

危险。科学探索固然重要,科学家的

社会责任感更是需要谨记于心的。

(2011年11月30日收到)

[7]s}Ⅱ三N

shu-zhoIlg,Crowley

L,w州G

Yue,et

a1.Ca玎bratin卫the即d-Permil衄

frm鼹e】【tinction[J].Sciencc,2011.“:

10.1126/sciencc.1213454.

[8]戳uGH

makeit

R.Scientists

r眦tate

be

birdfluto

MDRE∞nta画ous_bLn

c—tics

cl抽the“bi0、他apon,’肌】stI口ept∞删

[1]HuANG

et

J,FEIY

fOr

an

w,cAI

ofthe

[EB/0L].[加11—11-18]http://www.出ily—

Lc,

m|il.∞.uk/scieⅨ娥och/ar削争aX诌3笛/

Sdemjs乜.muta协.bir出nL卜mak肛MI。RB

a1.EVidence

liquid

outer

Oxygen-deple-

Earthted

core

[J].

∞ntagious-翻dcs-出rr卜蜕a嘲附卜kept_辩·

c似.h廿l瞳#i船zlf00G曲妇n.

Science:Discover

theSecrets

ofNature

XIA

Ru-han

Nature,2011,479;513—516.

doi:10.1038/naturel0621.

[2]ozAwA

ROSE

H,TAKAHAsHTF,HI-

of

K,eta1.Phasetransition

FeoandstratificationinEarth’s

out—

尽管NsABB本身并没有权力阻

止这些论文的发表,但是它可以要求

core[J].science,2011,334:792-

(编辑:方守狮)

·321·

794.doi:10.1126/science.1208265.

万方数据

Toll样受体和树突状细胞:免疫激活传感器——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

学奖简介

作者:

作者单位:

陈赛娟, 王一煌, CHEN Sai-juan, WANG Yi-huang

陈赛娟,CHEN Sai-juan(中国工程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医学基因组学国家

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25), 王一煌,WANG Yi-huang(上海交通大学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附属瑞金医院生物医学研究院,上海200240)

自然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Nature

2011,33(6)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HO A;FORNI L;MELCHERS F;WATANABE T

Genetic defect in responsiveness to the B cell mitogen lipopolysaccharide

1977(05)

J;RIBLET R

Genetic control of responses to bacterial lipopolysaccharides in mice.Ⅱ.A gene that influences a

membrane component involved in the activation of bone marrow-derived lymphocytes by lipipolysaccharides 1975(05)

NN R R;LEONG S R;FLAGGS G W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lipopolysaccharide binding protein[外文期刊] 1990(4975)

LSON A

Kicking off adaptive immunity:the discovery of dendritic cells[外文期刊] 2006(07)

GHAM K

Ralph Steinman 2001(10)

AN R M;COHN Z A

Identification of a novel cell type in peripheral lymphoid organs of mice.Ⅱ.Functional

properties in vitro[外文期刊] 1974(02)

AN R M;COHN Z A

Identification of a novel cell type in peripheral lymphoid organs of

logy,quantitation,tissue distribution[外文期刊] 1973(05)

D E

A requirement for two cell types for antibody formation in vitro 1967(808)

TOV R;JANEWAY C Jr

Innate immunity 2000(05)

TOV R;PRESTON-HURLBURT P;JANEWAY C A Jr

A human homologue of the Drosophila Toll protein signals activation of

adaptive immunity[外文期刊] 1997(6640)

GREN I

Immunology:Targeting the tolls 2006(5771)

N J;KEITH F J

Drosophila Toll and IL-1 receptor[外文期刊] 1991(6325)

S D;RAMOS R A;TOBIAS P S

CD14,a receptor for complexes of lipopolysaccharide (LPS) and LPS binding protein[外

文期刊] 1990(4975)

J;RIBLET R

Genetic control of responses to bacterial lipopolysaccharides in ce for a single gene

that influences mitogenic and immunogenic respones to lipopolysaccharides 1974(05)

R G;WEISS D W

High susceptibility of strain a mice to endotoxin and endotoxin-red blood cell mixtures 1965(03)

C R

Biochemistry of endotoxins[外文期刊] 1990

N D D

Overview of the immune response 2010(2 Suppl 2)

TRERO A;BOY D;MORAN E

Immunotherapy with dendritic cells for cancer[外文期刊] 2008(02)

SY E J;PARKER A E;O'NEILL L A

Targeting Toll-like receptors:emerging therapeutics 2010(04)

R G;STEINMAN R M

Murine epidermal Langerhans cells mature into potent immunostimulatory dendritic cells in

vitro[外文期刊] 1985(03)

AN R M;WITMER M D

Lymphoid dendritic cells are potent stimulators of the primary mixed leukocyte reaction in

mice[外文期刊] 1978(10)

L R I;DUTTON R W

Immunization of normal mouse spleen cell suspensions in vitro 1966(739)

F

A modification of Jerne's theory of antibody production using the concept of clonal selection 1957

O;KAWAI T;TAKEDA K

Targeted disruption of the MyD88 gene results in loss of IL-1-and IL-18-mediated function

[外文期刊] 1998(01)

H;KAISHO T;TAKEUCHI O

Small anti-viral compounds activate immune cells via the TLR7 MyD88-dependent signaling

pathway[外文期刊] 2002(02)

T;ADACHI O;OGAWA T

Unresponsiveness of MyD88-deficient mice to endotoxin[外文期刊] 1999(01)

H;TAKEUCHI O;KAWAI T

A Toll-like receptor recognizes bacterial DNA[外文期刊] 2000(6813)

HI O;KAWAI T;MUHLRADT P F

Dis@ 320 @crimination of bacterial lipoproteins by Toll-like receptor 6[外文期刊]

2001(07)

HI O;HOSHINO K;KAWAI T

Differential roles of TLR2 and TLR4 in recognition of gram-negative and gram-positive

bacterial cell wall components[外文期刊] 1999(04)

AK A;HE X;SMIRNOVA I

Defective LPS signaling in C3H/HeJ and C57BL/10ScCr mice:mutations in Tlr4 gene[外文期刊]

1998(5396)

P S;SOLDAU K;ULEVITCH R J

Isolation of a lipopolysaccharide-binding acute phase reactant from rabbit serum[外

文期刊] 1986(03)

RE B;NICOLAS E;MICHAUT L

The dorsoventral regulatory gene cassette spatzle/Toll/cactus controls the potent

antifungal response in Drosophila adults[外文期刊] 1996(06)

OM Y;KADALAYIL L;SUN S C

Kappa Blike motifs regulate the induction of immune genes in Drosophila 1993(02)

ART J M;MEISTER M;DIMARCQ J L

Insect immunity:developmental and inducible activity of the Drosophila

diptericin promoter 1992(04)

P;HETRU C;DIMARCQ J L;HOFFMANN D

Antimicrobial peptides in insects;structure and function[外文期刊] 1999(4-5)

ON K V;BOKLA L;NUSSLEIN-VOLHARD C

Establishment of dorsal-ventral polarity in the Drosophila embryo:the

induction of polarity by the Toll gene product 1985(03)

HO A;FORNI L;WATANABE T

Genetic and functional characterization of an antiserum to the lipid A-specific

triggering receptor on murine B lymphocytes 1978(01)

J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Immunology prize overshadowed by untimely death of awardee 2011(6052)

本文链接:/Periodical_

本文标签: 细胞研究免疫发现应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