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1531723

2024年6月3日发(作者:)

浙北G2期中联考

2022学年第二学期高一语文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学校、班级、姓名、试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

号;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一部文学作品,在写作时,一边写,一边就有人阅读,并在旁边写上评语,犹如

旧时在私塾中读诗写文,塾师给作文写评语一样,这种情况,在文学史上是很少

见的。而《红楼梦》却是如此,在创作的同时,就有评书的人随时评阅。“甲戌

本”有“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的话,说明“甲戌”是“再评”。既

是“再评”,自然有“初评”。“甲戌”是1754年,那么“初评”是哪一年呢?起码退回

半年、一年,甚至两年,正是曹雪芹三十来岁的时候,也正是创作《红楼梦》的

主要原稿时期。“乙卯本”“庚辰本”所记,都是“脂砚斋凡四阅评过”。也就是说自“甲

戌”前一二年到“己卯”“庚辰”,这八九年间,“脂砚斋”评阅过四次。而这个时期,

曹雪芹一定也一再修改自己的原稿,或者续写自己的作品。悬想曹雪芹当年写《红

楼梦》时,虽然“举家食粥酒常赊”,日子不十分富裕,但一定颇得志同道合者切

磋之乐。可惜全书没有写完,他就过早地去世了。

说是“脂砚斋凡四阅评过”,其实在当时也不只是脂砚斋一个人阅评,从最早就有

别人参与阅评。“甲戌本”即有脂砚斋一条评语道:

余批重出。余阅此书偶有所得,即笔录之,非从首至尾阅过,复从首加批者,故

偶有复处。且诸公之批,自是诸公眼界;脂斋之批,亦有脂斋取乐处。后每一阅,

亦必有一语半言加于侧,故又有于前后照应之说等批。

从这段“脂评”中,可以看到两点主要的问题。

一是“脂砚斋评阅”的方法,即随意看,随意批,看了一遍又一遍,批了一次又一

次,他以此为“乐”,有前后照应的评语,也有前后重复的评语,或者自己后来否

定自己从前的批语等等。因为是“偶有所得”的批语,就不同于反复研究后得出的

结论。二是除他评阅之外,还有“诸公”,即除他之外,还有别人也在阅读时加批,

而且别人不是一人,是“诸公”,是好几人。据现在十几种传世的抄本看,在这些

眉批、夹批、旁批、总批等等纷繁的批语中,署名除“脂砚斋”外,还有“畸笏叟”“松

斋”“梅溪”“常村”等人,在评语中还提到“堂村”“杏斋”“煦堂”等名字。这些评者的

批语,虽然不少都署了名,但究竟是谁,和曹雪芹有什么关系,却都不得而知。

但又有不少蛛丝马迹,供人猜想。作为研究考据的科学证据则不足,作为引起怀

疑想入非非的因素则有余。这样就众说纷纭,十分热闹,莫衷一是了。

“脂砚斋”姓甚名谁,是男是女,是老是少,与曹雪芹是什么关系,虽然不少人解

说过,甚至说就是《红楼梦》故事中的史湘云等等,但都不足为凭,因为均无科

学论证,大都是臆断之词。但有几点却可以肯定:

一是脂砚斋是极熟悉曹雪芹所写故事背景及曹雪芹家庭历史的人。至于是男是女、

长辈平辈,是族人还是亲戚,都无法肯定。

二是死得也较早,在曹雪芹去世之后,不久也就去世了。有一条畸笏叟的批语证

明此点。批语云:前批者寥寥。不数年,芹溪、脂砚、杏斋诸子皆相继别去。今

丁亥夏只剩老朽一枚,宁不痛杀。

在“靖藏本”“庚辰本”第二十二回凤姐点戏一段均有此批。“畸笏叟”不少批语都注

明“丁亥夏”,此批虽未注明“畸笏叟”,但据研究,肯定是“畸笏叟”的批。据研究

者考证,“脂砚斋”早在甲申前已去世。“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即

曹雪芹去世后,一年多一点的时间里“脂砚斋”也去世了。“壬午”是乾隆二十七年,

公历1762年,“丁亥”是乾隆三十年,公历1767年,前后差五年,“畸笏叟”还在

批书。

(摘自邓云乡《红楼梦导读·“脂评”简介》)

材料二:

脂砚斋究竟是谁?

《红楼梦》的批者“为作者之叔”和“书中宝玉乃雪芹叔辈”这两个消息,是裕瑞的

批语中首先透露的。雪芹的好友明义和明琳,都是裕瑞的舅父,雪芹曾把《红楼

梦》稿本送给明义看,明义题了二十首诗。雪芹有一次在明琳的“养石轩”高声谈

笑,敦敏有诗记其事。裕瑞的消息既从其舅父处得来,应可信为真实。裕瑞批曰:

闻其所谓宝玉者,尚系指其叔辈某人,非自己写照也。所谓元、迎、探、惜者,

隐寓“原应叹息”四字,皆诸姑辈也。

曹寅(曹雪芹的祖父)有一首诗题说:“辛卯三月二十六日,闻珍儿殇,书此忍

恸,兼示四侄,及西轩诸友三首。”这位“四侄”能作诗,他的伯父还居然与他唱

和。这个“四侄”也不知其名,只知其字或号是“竹礀”。我们知道曹家这一辈的名

字,如颙(曹雪芹的父亲,一说曹頫)、颀、頫都从“页(頁)”字旁,则“竹礀”之

名,亦必从“页”。鉴于曹家二代的名和字,皆从《书》《诗》成语而来。但“礀”

字不见于经籍,始见于《玉篇》,据《正字通》乃“涧”之或体,则《卫风·考槃》

是其出处无疑。诗云“考槃在涧,硕人之宽”,则竹礀或名“硕”,正与颙、颀、頫

排行相同。

我们现在不妨推测一下:如果曾寅的四侄竹礀,名“硕”,那么他即是脂砚。因为:

首先,“硕”字从“石”从“页”,“页”为颙、颀、頫各名的共同偏旁,也指出他们都

是同辈,在《红楼梦》前部,宝玉的主要模特儿是曹硕(即脂砚斋),所以在第一

回中,书中主角原来是一块“石头”:第五回《红楼梦引子》曲中的“情种”不是作

者,而是“石头”。正是脂砚自己,坚持要称此书为“石头记”。其实,“砚”字从“石”

从“见”,在篆文中,“页”“见二字颇为相似。“脂砚”之“脂”,无疑是从宝玉前生在

太虚幻境中的道号“赤瑕宫神瑛侍者”暗示而来,因为胭脂是红色,正与赤瑕相应。

可见在“脂砚”这一笔名中,包含着他的真名“硕”也暗示着书中主角“前生”的道号。

曹竹礀十四五岁即能作上已诗,其伯父曾和他的韵,也和小说中宝玉十三四岁即

能作诗,大致相符。

(摘编自吴世昌《红楼梦探源》)

1.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过程中,就有多人对原稿随时阅览批注,曹雪芹也一

定一再修改或续写作品。

B.《红楼梦》脂评本有眉批、夹批、旁批总批等多种形式,很多评点者在作批语

的时候署了名。

C.学者对“脂砚斋”身份的探究,都苦于缺少直接证据,且都流于主观臆断,无法

形成确凿的共识。

D.可以确定的是,“脂砚斋”和“畸笏叟”是两个不同的人,他们都对《红楼梦》原稿

做了大量的批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则材料中都提到了“脂砚斋到底是谁”的问题,这个问题是红学研究中至今未

破解的重大谜题。

B.“脂砚斋”写评语相当谨慎,阅读了别人的批语后,广泛采纳别人的意见综合作

评,避免了重复。

C.探究“脂砚斋”的真实身份,要寻找大量资料,考查其源出处,结相关背景,进

行科学论证。

D.两则材料都努力通过批者评语原文去发掘和“脂砚斋”有关的信息,确保材料的

真实性和直接性。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脂砚斋可能叫曹硕”观点的一项是(3

分)

A.明义的外甥裕瑞透露了脂砚斋“为作者之叔”和“书中宝玉乃雪芹叔辈”,这两个

消息应可信真实。

B.《诗经·卫风·考槃》中有“考槃在涧,硕人之宽”,而竹礀(涧)的名字可能是诗句

中提到的“硕”。

C.“硕”字从“石”从“页”,“页”为曹家三子曹颙、曹颀、曹頫各名的共同偏旁,也

指出他们都是同辈。

D.贾宝玉主要原型“脂砚斋”的“砚”字从“石”从“见”,而在篆文中,“页”和“见”二字

颇为相似。

4.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明显可分为两大块,两大块各自讨论什么问题?(4分)

5.《红楼梦》中提到宝玉三四岁时,元春曾教他认字、读书,脂砚斋在“其名分

虽系姐弟,其情状有如母子”这句的行间批了一句:“批书人领到此教;故批至此,

竟放声大哭;俺先姊仙逝太早,不然,余何得为废人耶!”脂砚斋何以下此评语?

请结合材料试做推论,并说明理由。(4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呼兰河传(节选)

萧红

祖母死了,我就跟祖父学诗。因为祖父的屋子空着,我就闹着一定要睡在祖父那

屋。

早晨念诗,晚上念诗,半夜醒了也是念诗。念了一阵,念困了再睡去。祖父教我

的有《千家诗》,并没有课本,全凭口头传诵,祖父念一句,我就念一句。

祖父说:“少小离家老大回……”

我也说:“少小离家老大回……”

都是些什么字,什么意思,我不知道,只觉得念起来那声音很好听。所以很高兴

地跟着喊。我喊的声音,比祖父的声音更大。

我一念起诗来,我家的五间房都可以听见,祖父怕我喊坏了喉咙,常常警告着我

说:“房盖被你抬走了。”

听了这笑话,我略微笑了一会工夫,过不了多久,就又喊起来了。

夜里也是照样地喊,母亲吓唬我,说再喊她要打我。

祖父也说:“没有你这样念诗的,你这不叫念诗,你这叫乱叫。”

但我觉得这乱叫的习惯不能改,若不让我叫,我念它干什么。每当祖父教我一个

新诗,开头我若听了不好听我就说:“不学这个。”

祖父于是就换一个,换一个不好,我还是不要。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一首诗,我很喜欢,我一念到第二句,“处处闻啼鸟”那“处处”两字,我就高兴

起来了。觉得这首诗,实在是好,真好听。

还有一首我更喜欢的:“重重叠叠上楼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

又为明月送将来。”就这“几度呼童扫不开”,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意思,就念成“西

沥忽通扫不开”。越念越觉得好听,越念越有趣味。客人来了,祖父总是呼我念

诗的,我就总喜念这一首。

那客人不知听懂了与否,只是点头说好。

就这样瞎念,到底不是久计。念了几十首之后,祖父开讲了。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祖父说,“这是说小时候离开了家到外边

去,老了回来了。家乡的口音还没有改变,胡子可白了。”

我问祖父:“为什么小的时候离家?离家到哪里去?”

祖父说:“好比爷爷像你那么大离家,现在老了回来了,谁还认识呢?小孩子见

了就招呼着说:你这个白胡老头,是从哪里来的?”

我一听觉得不大好,赶快就问祖父:“我也要离家的吗?等我胡子白了回来,爷

爷你也不认识我了吗?”心里很恐惧。

祖父一听就笑了:“等你老了还有爷爷吗?”

祖父说完了,看我还是不很高兴,他又赶快说:“你不离家的,你哪里能够离家……

快再念一首诗吧!念‘春眠不觉晓……’”我一念起“春眠不觉晓”来,又是满口的大

叫,得意极了。完全高兴,什么都忘了。

但从此再读新诗,一定要先讲的,讲过的也要重讲。似乎那大嚷大叫的习惯稍稍

好了一点。“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首诗本来我也很喜欢的,黄

梨是很好吃的,经祖父这一讲,说是两个鸟。于是不喜欢了。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首

诗祖父讲了我也不明白,但是我喜欢这首。因为其中有桃花。桃树一开了花不就

结桃吗?桃子不是好吃吗?所以每念完这首诗,我就接着问祖父:“今年咱们的

樱桃树开不开花?”

除了念诗之外,还很喜欢吃。

记得大门洞子东边那家是养猪的,一个大猪在前边走,一群小猪跟在后边。有一

天一个小猪摔井了,人们用抬土的筐子把小猪从井里吊了上来。吊上来,那小猪

早已死了。祖父就说他要那小猪。祖父把那小猪抱到家里,用黄泥裹起来,放在

灶坑里烧上了,烧好了给我吃。

我站在炕沿旁边,那整个的小猪,就摆在我的眼前,祖父把那小猪一撕开,立刻

就冒了油,真香,我从来没有吃过那么香的东西,从来没有吃过那么好吃的东西。

第二次,又有一只鸭子掉井了,祖父也用黄泥包起来,烧上给我吃了。在祖父烧

的时候,我也帮着忙,帮着祖父搅黄泥,一边喊着,一边叫着,好像拉拉队似的

给祖父助兴。

鸭子比小猪更好吃,那肉是不怎样肥的。所以我最喜欢吃鸭子。

我吃,祖父在旁边看着。祖父不吃。等我吃完了,祖父才吃。他说我的牙齿小,

怕我咬不动,先让我选嫩的吃,我吃剩了的他才吃。

祖父看我每咽下去一口,他就点一下头。而且高兴地说“这小东西真馋”或是“这

小东西吃得真快”。

我的手满是油,随吃随在大样上擦着,祖父看了也并不生气,只是说:“快蘸点

盐吧,快蕴点韭菜花吧,空口吃不好,等会要反胃的……”

说着就捏几个盐粒放在我手上拿着的鸭子肉上。我一张嘴又进肚去了。

自此吃鸭子的印象非常之深,等了好久,鸭子再不掉到井里,我看井沿有一群鸭

子,我拿木杆就往井里边赶,可是鸭子不进去,围着井口转,而呱呱地叫着。我

就招呼了在旁边看热闹的小孩子,我说:“帮我赶哪!”

正在吵吵叫叫的时候,祖父奔到了,祖父说:“你在干什么?”

我说:“赶鸭子,鸭子掉井,捞出来好烧吃。”

祖父说:“不用赶了,爷爷抓个鸭子给你烧着。”

我不听他的话,我还是追在鸭子的后边跑着。

祖父上前来把我拦住了,抱在怀里,一面给我擦着汗一面说:“跟爷爷回家,抓

个鸭子烧上。”我想:不掉井的鸭子,抓都抓不住,可怎么能规规矩矩贴起黄泥

来让烧呢?于是我从祖父的身上往下挣扎着,喊着:“我要掉井的!我要掉井的!”

祖父几乎抱不住我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祖父教我的有《千家诗》,并没有课本,全凭口头传诵”,表明祖父文学造诣

深厚,作者借此暗示爷爷曾经很富贵。

B.初读时,把“几度呼童扫不开”念成“西沥忽通扫不开”,主要是因为“我”纯粹是

玩耍,不认真对待。

C.从大喊乱叫着念诗,到“似乎那大嚷大叫的习惯稍稍好了一点”,表明“我”学诗

的心态有了细微的变化。

D.“为什么小的时候离家?离家到哪里去?”“我也要离家的吗?”等内容,表达出

“我”对自己前途渺茫的忧伤。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房盖被你抬走了”,祖父的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也表现了祖父风趣

幽默的性格特点。

B.由“黄鹂”“桃花”想到“黄梨”“桃子”,既写出“我”喜欢这两首诗的原因,也与下面

写吃烧猪肉、鸭肉的文字形成对比。

C.对吃烤小猪和烤鸭子过程的描述,细致入微,饶有趣味,表现了祖父对“我”的

关心和爱护。

D.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法,融入了作者的生活体验,语言生动,构思巧妙,

产生了动人的艺术效果。

8.“我”跟祖父学诗这个过程的叙述很有层次,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6分)

9.本文的童趣往往通过细节体现出来,请指出三处这样的细节并简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德行:颜渊,闵子骞。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

夏。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

谓士矣。”

(节选自《论语·先进》《论语·子路》)

材料二:

昔者,陈成恒相齐简公,欲为乱,惮齐邦鲍、晏,故徙其兵而伐鲁。鲁君忧也。

孔子患之,乃召门人弟子而谓之曰:“诸侯有相伐者尚耻之今鲁父母之邦也丘墓

存焉今齐将伐之可无一出乎”颜渊辞出,孔子止之;子路辞出,孔子止之;子贡

辞出,孔子遣之。

子贡南见吴王,谓吴王曰:“今万乘之齐,私千乘之鲁,而与吴争强,臣窃为君

恐。且夫救鲁,显名也;而伐齐,大利也。义在存亡鲁,勇在害强齐而威申晋邦

者,则王者不疑也。”吴王曰:“子待吾伐越而还。”子贡曰:“不可。君以伐越而

还,即齐也亦私鲁矣。且大吴畏小越如此,臣请东见越王,使之出锐师以从下吏,

是君实空越,而名从诸侯以伐也。”吴王大悦,乃行子贡。

子贡东见越王,越王问曰:“此乃僻陋之邦,大夫乃至于此?”子贡曰:“今夫吴

王有伐齐之志,君无惜重器,以喜其心;毋恶卑辞,以尊其礼,则伐齐必矣。彼

战而不胜,则君之福也;彼战而胜,必以其余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

其骑士、锐兵弊乎齐,重器、羽旄尽乎晋,则君制其敝,此灭吴必矣。”越王大

悦。

吴王果兴九郡之兵,而与齐大战于艾陵,大败齐师。陈兵不归,果与晋人相遇黄

池之上。吴晋争强,晋人击之,大败吴师。

越王闻之,涉江袭吴,杀吴王夫差而僇其相。故曰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

强晋,霸越是也。

(节选自《越绝书·越绝内传陈成恒》)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诸侯有相伐者尚耻之/今/鲁父母之邦也/丘墓存焉/今齐将伐之/可无一出乎

B.诸侯有相伐者尚耻之/今/鲁父母之邦也/丘墓存焉/今齐将伐之可/无一出乎

C.诸侯有相伐者/尚耻之/今鲁父母之邦也/丘墓存焉/今齐将伐之可/无一出乎

D.诸侯有相伐者/尚耻之/今鲁/父母之邦也/丘墓存焉/今齐将伐之/可无一出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四方,文中指四方诸侯之国,与成语“四方之志”的“四方”意思不相同。

B.存,指保存,与《短歌行》中“枉用相存”的“存”字意思相同。

C.僻,指地处偏远,与《琵琶行》中“浔阳地僻无音乐”的“僻”字意思相同。

D.卑辞,指谦卑的言辞,“卑”与《师说》中“位卑则足羞”的“卑”字意思不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齐国的宰相陈成恒想兴兵作乱,但又忌惮齐国有鲍氏、晏氏,转而调遣军队去

攻打鲁国,鲁国的国君很担心,孔子也为此忧心忡忡。

B.子贡出使吴国,希望吴王能出兵救鲁,讨伐齐国以获得大利,吴王答应等讨伐

越国回来后去救鲁,子贡认为到那时鲁国早就亡国了。

C.子贡出使越国,劝说越王多方讨好吴王,以坚定吴王讨伐齐国的决心,认为齐

晋同时出兵一定会击败吴军,越国就可借机灭掉吴国。

D.吴王大举攻打齐国,大败齐军,后又继续与晋国军队作战,结果为晋军所败。

越王乘机兴兵渡江攻打吴国,成就了灭吴称霸的功业。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万乘之齐,私千乘之鲁,而与吴争强,臣窃为君恐。

(2)彼战而不胜,则君之福也。彼战而胜,必以其余兵临晋。

14.鲁国危难时,孔子的学生颜渊、子路(季路)、子贡先后请求出使,为什么?孔

子只同意子贡出使,又是什么原因?(3分)

本文标签: 祖父脂砚斋材料鸭子小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