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1530845

2024年6月8日发(作者:)

43

卷第

2

震地质

SEISMOLOGY

AND

GEOLOGY

Vol.

43

,

No.

2

2021

4

Apr.

,

2021

doi

:

10.3969/.0253

-

4467.2021.02.006

郭志

高星

路珍

2021.

2020

1

19

日新疆伽师

M

6.3

地震的重定位及震源机制

[J].

地震地质

43(2

)

:

343

356.

GUO

Zhi

GAO

Xing

LU

Zhen.

2021.

Relocatioo

and

focal

mechanism

for

the

Xinjiang

Jiashi

earthquake

on

19

January

2220[J].

Seismolooy

and

Geology

,

43(2

)

:

343

356.

2020

1

19

日新疆伽师

M

6.4

地震的

重定位及震源机制

郭志

1

高星

2

)

路珍

3

)

1

)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新疆帕米尔陆内俯冲

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北京

10029

2)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101

3)

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

西安

710054

采用双差重定位和

W

震相反演方法分析

地震编目系统

和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提供的地

震观测报告及区域地震波形数据

2020

1

19

日新疆伽师地震进行重定位

反演前震及主震震

源机制。

地震序列重定位结果显示

020

伽师地震呈两个优势方向展布

分别为

WNW

向和

NNW

其中

WNW

向为主要余震优势分布区域

呈现长约

34km

条带状分布在柯坪塔格断裂带西段的北侧

另外一条优势分布沿

NNW

向长约

8km

0

深度剖面显示

震源深度集中分布于

10

-20km

范围

。震源

机制反演结果表明

020

1

1

日新疆伽师

4

主震

2

个发震断层面参数分别为

节面

I

,

走向

76°,

倾角

81°

滑动角

109

;节面

U

,

走向

190°,

倾角

21°

滑动角

26°,

矩震级

347,

震源表现为逆断

为主外加少量走滑的地震破裂事件

综合分析伽师地震序列的重定位

震源机制和震中及附近区域

的地质构造背景

推断

2020

新疆伽师地震的发震破裂面呈

WNW

走向

发震断层为近

EW

走向柯坪塔

格断裂带的西段

关键词

2220

年伽师地震双差重定位

W

震相矩张量反演

文献标识码

A

中图分类号

P315.3

+

3

文章编号

0233-

4967(2021)02-0343-

1

0

引言

2020

1

19

21

27

55

新疆喀什地区伽师县发生强烈地震

造成

1

人死亡

2

人轻伤

当地部分房屋

输电线路和交通设施受损

震中附近沿途铁路紧急叫停

中国地震

台网的观测结果显示

震中位于天山山脉南麓柯坪塔格断裂带西段

(39.83°N

77.21E

),

源深度

16km

,

震级为

M

6.4

O

22

23

在主震震中区域

NE

(39.

89

O

N

77.46

O

E

)

发生了

M

5.2

余震

此外

2020

1

18

日在伽师

M

6.4

地震震中南侧附近

(39.

83

O

N

77.

18

O

E

)

发生

M

5.4

前震(图

1

)

2020

1

19

日伽师地震震中所处的柯坪塔格断裂带位于喀什-阿

[

收稿日期

2220-09-21

收稿

2021-02-20

改回

基金项目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

(

IGCEA2001

IGCEA1708

)

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174050

,

41374036)

共同资助

346

地震地质

43

图什地区

天山山脉南麓与塔里木盆地的交会处

柯坪塔格断裂长约

220km

,

SN

走向的皮

羌断裂带分割为东

西

2

柯坪塔格断裂的地震活动性较强

发生于柯坪塔格断裂带的古地

震使得冲积扇断裂

并在柯坪塔格山脚下形成多个断层陡坎

使震中区域呈现出复杂的地形地

地形相对高差达数

km

1

喀什-阿图什地区历史上频繁发生中强地震

在与本次地震

震中距离

250km

范围内

过去

50a

中发生了

13

次震级达

6

级的地震

例如

1996

年阿图什地

1998

年伽师震群和

2003

年伽师-巴楚地震等

另外

1902

年在本次伽师地震西北部曾经

发生震级达

M

7.7

的喀什地震

地球物理研究结果显示

由于受到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碰

撞产生的巨大挤压应力远程作用的影响

塔里木岩石圈向天山下方俯冲

Zhao

et

2003

Lei

et

al,

2007

Lei

2011

Gao

et

al,

2014

L

et

al,

2019

促使了天山的隆升

喀什-阿图什地

区的高地震活动性与塔里木岩石圈向天山下方俯冲引起的地壳应力在该地区的持续累积一释

放有关

1

2020

1

19

日新疆伽师地震序列及附近区域的地质构造

Fig.

1

Regional

tectonic

settings

aad

location

of

epicenters

of

19

Jaauary

2020

Jiashi,

Xinjiaag

eerthquaOe

sequence.

黑色虚线为主要断层线

邓起东等

2002

;红色方块表示主要城市,黑色十字表示原始地震序列的空间位置

前震及主震的震源参数来自于本文

M

5.

2

余震的震源参数来自于

GCMT

为了深入了解本次伽师地震的发震机制

我们收集了

2020

1

1

日一

5

1

日伽师地

震序列的地震目录

采用双差定位法对地震序列进行了重定位

此外

还收集了伽师地震序列

M

5.

0

地震事件的波形资料

采用

W

震相反演方法获取了伽师地震主震及前震的震源机制

本文在综合分析地震重定位结果及震源机制解的基础上

2020

年新疆伽师地震的发震

机制及构造进行初步探讨

1

地震序列重定位

1.1

方法与数据

本文采用双差定位法

Waldhaases

et

a,,

2000

对伽师地震序列进行重定位

双差定位法已

在地震重定位相关工作中被广泛采用

并取得了不少具有意义的研究成果

张广伟等

2014

2

志等

2020

1

19

日新疆伽师

M6.4

地震的重定位及震源机制

347

韦伟等

201

)。

双差定位法是一种相对地震定位方法

通过寻找位置相近的地震事件对的相

对位置

使同一个地震台站的实际观测走时与理论走时的残差最小

从而对地震事件进行重定

由于其利用观测和理论走时的残差作为目标函数

故被称作双差定位法

双差定位法将相

邻的

2

个地震事件组成为

1

个事件对

当地震事件对与台站距离足够远时

可认为地震事件到

台站的射线路径相同

因此双差定位法具有对地壳速度模型误差及震相到时拾取误差不敏感

的特性

(

Waldhanset

et

al.,

2000

)

本研究使用震中距

W

300km

1

个固定地震台站的震相数据对伽师地震序列进行重新定

从图

2a

中可以看出

地震台站的方位分布相对比较均匀

对震中位置形成了较好地包围,

为地震序列重定位提供了较好的观测数据

74°

42°-

76°

78°

80*

100

60

40*

20

地震台站

★主震

38°

0

100

200

震中距

/km

300

2

n

重定位所使用地震台站(黑色三角形)的空间分布及伽师

M6.4

地震震中(紫色五角星)

bP

波及

S

波的观测走时曲线

Fig.

2

DistriOuhoc

oO

seismia

stations

used

in

relocation

and

epicentet

of

the

Jiash:

M6.

4

earthquane

(

s

)

,

and

trevel

time

carve

of

P

and

S

waves

(

U

)

.

本文使用中国地震台网中心

地震编目系统

发布的

2020

1

1

日一

5

1

日新疆伽师

地区的震相观测报告

对具有

3

个以上台站记录和

5

个以上震相数的

2

604

次地震进行了重新

定位

下载的震相观测报告包括

P

波走时资料

29

863

S

波走时资料

26

293

平均每次地

震具有

8

个以上震相数据

为了更直观地了解震相观测报告中走时信息的可靠性

我们绘制了

P

波及

S

波的震相走时曲线(图

2U)

在图

2U

,

可以清晰地区分出

P

波和

S

波震相的走时曲

线

且震相走时数据的离散程度也较小

表明本文使用的观测报告中震相走时数据具有较高的

可靠性

为了获取可信的震相走时数据用于重定位

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质量控制

在此过程中设

置最小连接数

(MINLNK

)

和最小观测数

(MINOBS

)

均为

6

,

地震事件对

(

M

AXSEP

)

的最大距离

1km

,

地震事件到地震台站的最大距离

(

M

AXDIST

)为

200km

经过筛选

最终获得

2

008

个地震事件用于重定位

在重定位过程中

设置

P

波和

S

波的到时权重为

1.0

0.5

,

地震事

件对之间的最大距离

(WDCT

)

8km

尽管双差定位法具有对地壳速度结构不确定性不敏感的特性

但为了尽可能地消除地壳

速度结构不确定性

(

Michelisi

se

al,

2004)

对最终定位结果的影响

,综合前人对天山及塔里木地

348

地震地质

43

1

2020

年新疆伽师

M

6.4

地震序列

区的地震学研究成果

Gao

et

al..,

2014

,

构建了

重定位中所使用的地壳速度结构模型

4

重定位采用的地震波速度模型

1.2

地震重定位结果

由于本次重定位使用的地震目录涉及时间

Table

4

The

seismic

velocity

model

used

to

relocate

the

2020

Xinjiaag

Jiashi

M6.

4

earthquake

sequence

顶层深度几

m

较长

为了更为深入地了解地震序列的空间分

布随时间的演化特征

我们将下载的地震目录

V

p

./km

e_

4

S

s

0

6

4.48

划分为前震

主震及余震

3

个时间段

其范围

分别为

2020

4

4

4

4

19

22

日和

4

27

5

4

并在相应的时间段内进

5.45

6422

647

742

447

4

28

38

行地震序列重定位

3

给出了重定位后新疆

伽师地震序列在不同时间段的空间分布

对比

52844

4

与图

3

可发现

重新定位后地震序列的空间分布更为集中

紧密

离散程度减小

线性条

带状分布的特征更为明显

3a

显示

4

4

48

日柯坪塔格断裂带的地震活动性较低

地震

基本上都是

4

4

M

5.

4

地震之后的余震

且呈

NNW

向优势展布

3b

给出了伽师

M6.4

主震及之后一周内的余震重定位结果

从图中可用看出余震序列呈

NWW

的优势分布方向和

NNW

的次级优势方向分布

其中

M

6.4

主震发生在次级

NNW

向展布区域的南端

M

5.

2

震则发生在

NWW

向展布区域的东南端

3c

给出了

4

26

5

4

日重定位后的余震分

可以看出该时段内的余震空间展布与

M

6.4

主震后一周内的地震序列空间展布较为类似

大部分余震呈

NWW

向展布

而一部分余震则呈

NNW

向展布

总体而言

重定位后伽师地震

序列沿

NWW

优势方向和

NNW

次级优势方向展布于柯坪塔格断裂带北侧附近的区域

其中

NNW

向与

NWW

向展布区域的交会处集中了大部分余震

余震分布较为集中

频度及强度均

较高

余震的空间优势展布区域与柯坪塔格断裂带平行

4

4

M

5.4

前震及

4

4

M

6.

4

主震发生在

NNW

次级分支的东南端

随着时间的流逝

前震到主震呈现出从南向北迁

移的特征

M

6.4

主震及

M

5.2

余震呈向

NE

迁移的特征

为了详细展示地震序列的震源深度结构特征

我们沿着地震序列的

2

个优势展布方向截

取了震源深度剖面

4

川和

BB'

其中

4

为沿

NWW

向展布的震源深度剖面

BB

为沿

NNW

展布的震源深度剖面

3

从图

3

中可用看出

重定位后地震序列的震源深度集中分布于

10~20km

,

这与前人给出的新疆西南地区平均震源深度约为

20km

张国民等

2002

的结果比

较接近

44

剖面显示

M

5.4

前震始于深约

4.

6km

然后余震逐渐向地表浅层扩展

3a

M

6.

4

主震始于浅部

4.4km

余震则逐渐向深部扩展

3b,

c

余震密集分布

区域的下边界显示

沿

NWW

向优势分布的震源深度呈现从西向东逐渐变浅的趋势

BB

,lJ

揭示了发震断层倾向的震源分布特征

伽师地震序列余震密集区域的下边界显示

断层浅部的

倾角较为陡峭

近垂直于地面

而深部的倾角略缓

表现为

S

倾的铲状断层特征

3c

2

前震及主震的震源机制

为了加深对伽师地震发震机制的了解

本文基于新疆

青海

西藏及吉尔吉斯斯坦

阿富

汗地震台网记录的区域三分量地震波形数据

采用

W

震相反演方法获取了

2020

4

4

伽师

M

5.

4

前震及

M

6.

4

主震的震源参数

2

志等

2020

1

1

日新疆伽师

M6.4

地震的重定位及震源机制

349

震源深度

/km

0

5

10

15

20

25

30

35

JW1.0

°

M2.0

°

M3.0

°

M4.0

°

M5.0

O

M6.0

M>5.0

震源深度

/km

10

15

20

25

30

35

震源深度

/km

15

20

25

30

35

2020

1

19

M5.2

地震

o

itfl.O

o

M2.0

o

M3.0

o

JW4.0

O

M5.0

OM6.0

M

a

5.0

o

M2.0

o

M3.0

o

JW4.0

O

M5.0

OM6.0

M

a

5.0

3

重定位后新疆伽师地震序列不同时间段的空间展布

Fig.

3

The

distrinution

ot

relocates

earthquane

sepuence

S

different

time

periods.

e

2020

1

27

日一

5

1

日地震序列的空间展布

v

2020

1

1

1

日地震序列的空间展布

U

2020

1

1

26

日地震序列的空间展布

09

数据和方法

W

震相矩张量反演中使用的三分量地震波形数据来自郑秀芬等

2009

、国家测震台网数

据备份中心

国家测震台网数据备份中心

201

IRIS

数据中心

下载数据后

首先对原始

数据进行预处理

包括去除仪器响应

去均值

去趋势

带通滤波和旋转三分量数据等

最终

得到垂向

径向和切向波形数据

随后截取

P

波及之后

10s

时窗长度的数据用于

W

震相地震

矩张量反演

所谓的

W

震相是指能量集中于

10

1

000s

超长周期

在上地幔以

4.5

9.0km/s

速度大

S

波群速度

速度传播的地震波

因其具有明显的斜坡状波形特征

故被命名为

W

震相

Kn

camoro

,

193

o

W

震相集中在上地幔内传播

较少受到地壳浅层结构不均匀性的影响

此外

W

震相的传播速度较快

可用来快速获取可靠的震源参数

近年来

W

震相反演方法已经在

震源机制相关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所得结果也与采用其他波形资料获得的结果存在较好

350

地震地质

43

的一致性

(

Kauamori

et

al,

2008

Duputet

et

al,

2012

郭志等

2018)

由于

W

震相具有长周期特性

我们不能直接在频率域使用地震仪的零极点信息去除原始

波形资料中的仪器响应信息

而是需要将地震仪仪器响应的零极点信息转换为在时间域表示

的机械地震仪响应二阶微分方程的常系数

(

Zhu

et

al.,

1996

)

:

z

+

2ha>

0

z

+

<^

2

z

=

Gv

(

1)

式中

s

为地震仪传感器的自然频率

z

为摆相对于地面的位移

h

为阻尼系数

G

为增益因

v

为地表加速度

随后使用由二阶微分方程表示的时间域递归滤波器对原始波形资料进行

处理

以去除仪器响应

v

=

2

v_

i

-

v

2

+

址_

]

+

Z

-

2

)

(2

)

v

=

0

,

V

=

0

a

=

1

+

22

o

)

q

M

+

S't

2

b

= —

2(1

+

2&

)

0

^~)

其中

d

表示原始资料采样间隔

获取地面加速度之后

使用四阶巴特沃斯滤波器对得到的波形进行带通滤波

,根据地震震

级的大小选择带通滤波器的频段

(

Duputet

e)

al.,

2212)

最后

对滤波之后的加速度

进行

2

积分可得到地面位移

通过拟合给定频率范围零极点信息所表示的仪器幅度响应与二阶微分

方程(式

(

1))

所表示的仪器幅度响应

可获取可靠的递归滤波器的参数

(

Kauamos

e)

al.,

2008)

对于部分地震台站

有可能无法在要求的频率范围之内找到满足精度需求的递归滤波

器参数

在求取递归滤波器参数的过程中直接去除这类台站的波形资料

地震台站记录的波形图包含震源

震源到台站路径的地球介质响应及仪器响应信息

数值

计算方法可以模拟这些效应

故可合成理论地震图

在合成理论地震图的过程中

震源到台站

路径的地球介质响应称为格林函数

区域短周期体波的格林函数可用基于矩阵传播的波数积

分法进行计算

(

Zhu

e)

al.,

2202

)

对于超长周期的

W

震相

理论格林函数除了包含地球介质响

应信息外

重力效应也不可忽略

因此

本文采用基于简振正形叠加方法的

Maos

软件包

算格林函数

前人的研究显示

地震点源模型可使用

6

个互相独立的矩张量

M

tl

完全描述

(Kuopoff

e)

al,

1970

Joei

e)

a,,

1989

)

对地震矩张量

M

u

与格林函数进行加权线性叠加即

可合成理论地震图

u

.

=

uu

.M

t

,

(3

)

式中

M

t,

表示震源矩张量的

t_i

分量

表示使用

M

t,

=

1

计算的在地震台站

i

处所产生的理

论地震图(格林函数)

表示在地震台站

z

处所观测到的

W

震相波形资料

获取观测波形资料与地震矩张量的线性方程组之后

使用雅可比迭代方法求解线性方程

,

从而获得地震矩

在进行雅可比迭代反演时

首先把组成格林函数的矩阵分解为用对角矩阵

D

严格下三角矩阵

和严格上三角矩阵

U

表示的等式

u

.

=

D

-L

U

https

/cio/software/miaeos/

(4)

2

志等

2020

4

4

日新疆伽师

M64

地震的重定位及震源机制

351

然后

将式

(

4)

带入式

(3

)

整理可得迭代公式

-

D

L

+

U)

M

j

+矿

4

%

(5)

之后

给定

1

组初始的地震矩张量数值

带入式

(5

)

进行迭代

直到得到满足收敛条件的

1

地震矩张量

最后

对得到的矩张量进行换算即可得到地震的震源参数

包括发震断层的走

倾向

滑动角及标量地震矩

2.2

2020

1

19

日新疆伽师

M6.4

地震的震源机制解

为了得到可靠的结果

W

震相反演中需要对数据进行多次质量控制

具体反演步骤为

首先

以哈佛大学全球中心矩张量解给出的震源信息作为参考开展初步反演

反演开始之前先

对原始波形数据进行检查

去除波形数据中最大振幅与最小振幅之间存在的过小和过大的反

常间隔数据

然后

使用剩下的数据开展

3

次反演

每次反演之后分别去除波形拟合均方

5

3

0.6

的台站数据

然后再次使用剩余数据进行反演

经过上述数据筛选

共获得

26

个台站的

28

个三分量数据用于震源参数的反演

4a

为所得的最优地震矩张量参数及海滩球示意图

结果显示

2020

4

日新疆伽

M

6.4

地震的标量地震矩

7.

78x

10

4

N

m

折合矩震级

M

w

5.

87

6

个地震矩张量

M

JM

M

yz

M

分别为

0.

40

7xl0

4

N

m

0.

42

4xl0

4

N

m

0.

008

3xl0

4

N

m

0.

683

6xl0

4

N

m

0.

215

4xl0

4

N

m

-0.

344

0xl0

4

N

m

发震断层面的

2

个节面解分别为

W

震相矩张量海滩球示意图

,M

W

5.87

地震矩张量

/(10

18

N-m):

0.1707

0.6836

-0.1624

0.2154

-0.0083

-0.3440

标量地震矩

M

o

=7.98xlO

17

N-m

最优节面解(走向

/

倾角

/

滑动角)

节面

I,

190

/

21

/

26

节面

H,

76°/81°/109°

XJ

AKS

BHZ

KR

SFK

BHZ

XJ

ZSU

BHZ

/L

a

.

0

200

XJ

BAC

BHZ

'

600

400600

800

11

0

200

KR

ARK

BHZ

400

800

XJ

KUC

BHZ

0

200

XJ

CBC

BHZ

400600

800

0

200

XJ

XNY

BHZ

400

600

800

4

a

2020

1

4

日新疆伽师

M64

地震的矩张量反演结果;

b

部分参加反演台站的波形拟合图及台站分布图

Fig.

4

CeatroiC

momeah

teasce

soluhoc

fee

the

M6.

4

Xinjiaaj

Jiasht

earthquaaa

oc

4

January

2020(a

)

aad

cemparisoc

of

tha

oCservva

wavvform

aad

synthetic

oces

foe

moment

teasoe

soluhoc

(

b)

.

图中黑色实线表示观测波形

红色实线表示理论波形

红色圆点表示当前台站

蓝色六角形表示震中位置

352

地震地质

43

节面

I

,

走向

190

倾角

21

滑动角

26

节面

H

,

走向

76

倾角

81

滑动角

109

4b

显示了部分参加反演台站的实际观测波形与理论波形图的拟合情况

可以看出实际

观测波形与理论波形的拟合情况较好

在波形对比图中

左侧小地图显示了当前台站

红色

及主震

蓝色六角形

的空间位置分布

可以看出

参加反演的大部分台站分布在震中东侧

西

侧及南侧分布相对较少

总体而言

可用的地震台站相对震中的方位角覆盖较为均匀

为获取

可靠的反演结果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2

给出了

2020

1

19

日新疆伽师

M

6.

4

地震之后国外相关机构公开发表的震源参

从表中可用看出

本研究得到的震源参数与哈佛大学全球矩张量解

GFZ

发布的震源参数

比较接近

而美国地质调查局

USGS

与德国地学研究中心

GFZ

的结果比较接近

W

震相反

演获取的震源参数表明

伽师

M

6.

4

地震是一次以逆断为主

兼具少量走滑分量的破裂事件

虽然各机构给出的伽师

M

6.4

地震的震源深度结果存在一定差异

12

~

19km

但总体均表明

伽师

M

6.

4

地震发生于中下地壳内

该结果与重定位之后伽师

M

6.

4

地震序列的优势震源深度

分布比较接近

各机构发布的震源参数存在差异可能与反演方法及使用的数据有关

例如

尽管本研究与

USGS

都采用

W

震相反演方法

Hayes

e

al.,

2009

但本研究主要使用国内地震台站记录的区

域波形资料

USGS

主要使用中远场波形资料

导致反演结果出现一定差异

GCMT

(Ekstim

e

al

2012

)与

GFZ

主要使用长周期体波及面波资料进行反演

但理论地震图的合成方法及反

演参数不同

因此反演结果也不尽相同

虽然我们的结果与外国机构发布的结果有一些不同

但与国外机构的结果相比

我们在反演中主要使用了国内地震台网记录的区域波形资料

且可

用资料的方位角覆盖也相对较均匀

因此可以确定本文得到的结果具有更高的可信度

此外

震源的复杂性也可能导致反演的震源参数出现差异

伽师

M

6.

4

地震的震源是否具有复杂性及

其对反演结果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2

国外相关机构公开发布的伽师

M6.

4

地震的震源机制参数

Tabe

2

Focat

mechanism

parameters

of

Jiash,

M6.

4

earthquaUe

publishe/

by

forei/a

institution/

机构名称

走向/

°

节面

I

节面

U

滑动角

/

震源深度

滑动角/

倾角/

走向/

°

倾角

/

m

19.5

12.2

M

W

6203

620

621

USGS

221

196

222

20

38

72

31

60

80

71

71

75

96

124

GCMT

GFZ

16

7756

94

1650

USGS

美国地质调查局

GCMT

哈佛大学全球矩张量

GFZ

德国地学研究中心

2.3

M5.4

前震的震源机制

M

6.

4

主震外

我们还下载了

2020

1

18

M

5.

4

前震及

1

19

M

5.2

余震的波

形数据开展

W

震相反演

经过筛选

由于

M

5.

2

余震没有足够数据可用于反演

故未能获得其

震源参数

我们采用与主震类似的方法对

M

5.

4

前震进行反演

结果显示其标量地震矩

M

°

=

&

71xl0

1

N-m

折合矩震级

M

w

5.23

6

个地震矩张量

M

M

M

M

M

M

分别为

0.

045

2

x

10

17

N

-

m

0.

254

6

x

10

17

N

-

m

-0.

299

8xl0

17

N

m

0.

Ill

6xl0

17

N

m

-0.

300

7

x

10

17

N-m

-0.46

4xl0

17

N-m

发震断层的节面解为

节面

I

,

走向

11

倾角

86

滑动角

2

志等

2022

1

1

日新疆伽师

M6.4

地震的重定位及震源机制

353

21

节面

II

走向

79

倾角

69

滑动角

15

震源参数揭示

2020

1

1

日新疆伽师

M

5.

4

前震是以走滑为主

兼具少量逆断分量的破裂事件

前震的震源特性与主震以逆断为主

兼具少量走滑分量的特征存在明显差异

3

讨论与结论

本研究采用双差定位方法

基于新疆固定及临时台站提供的具有相对较好方位角覆盖的

震相走时资料

获取了

2020

年新疆伽师地震序列分时段的重定位结果

重定位之后

地震的

空间分布更加清晰地显示出伽师地震序列主要沿

NWW

和次级

NNW

2

个优势分布方向展布,

总体分支与次级分支近垂直共轭

前震及主震位于

NNW

向长约

8km

的次级分支南端

以前震

震中为起点

主震相对前震向

NW

少量偏移

随后余震继续向

N

及向

E

扩展

呈现以

NWW

为主

长约

34km

的条带状分布

另外

通过图

3

还可以看出

大部分余震集中分布于

NWW

向主分支与

NNW

向次级分支交会的区域

这可能表明该区域在主震发生时地震破裂滑动位移

较小

原始积累的应力没有得到充分释放

震后受到主震破裂引起的应力变化影响而以余震的

方式被逐步释放

与本次伽师地震序列类似的共轭分布特征在国内最近几年的中强震中偶尔

可以观测到

201

年云南鲁甸

M

6.

5

强震(张广伟等

201

)

且通常共轭型地震会造成

更严重的震灾

一般而言

地震序列的共轭分布受断层控制

特别是一些规模不大的隐伏断

因此加强针对隐伏断层的探测在未来的防震减灾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

采用

W

震相方法分析区域波形资料所获取的强震及主震的震源机制解表明

伽师地震序

列的前震是以走滑为主

兼具少量逆断分量的破裂事件

而主震则以逆断为主

兼具少量走滑

分量

为了更好地进行对比

我们从

GCMT

获取了

M5.2

余震的震源参数

节面

I

,

走向

268

倾角

22

滑动角

95

节面

I

,

走向

84

倾角

68

滑动角

88

该余震的震源机制参数表明

其以逆断为主

综合分析前震

主震

余震及地震序列的空间展布特征

推测伽师

M

6.

4

地震

的发震断层面为近

EW

走向的柯坪塔格断裂带的西段

地震序列的震源深度分布结果揭示

震源优势分布于

10~20km

深度范围内

10km

以浅及

20km

以深处发生的余震相对较少

其中前震的震源深度约为

1&

6km

,

主震的震源深度约为

16.4km

,

地震序列总体呈向深部扩展的趋势

地壳通常可以分为上地壳及下地壳

2

上地壳

一般为脆性

为孕震层

随着温度和压力的增加

下地壳的岩石发生从脆性到塑性的转变

震活动性急剧减弱

余震的震源深度分布特征显示

20km

以浅为地震集中发生的区域

20km

以深地震急剧减少

故推测柯坪塔格断裂带上

下地壳的分界面深约

22km

此外

20km

以深发生的极少数地震也表明

柯坪塔格断裂带下地壳并非完全为塑性

而是保持有一定强

因此可发生脆性破裂

引发地震

致谢

震相走时数据来自

地震编目系统

正式观测报告

地震波形数据来自中国地震局

地球物理研究所国家测震台数据备份中心和

IRIS

数据中心

W

震相反演软件包来自于法国斯

特拉斯堡大学

文中图件使用

GMT(

Wessel

et

al,

1991

)

MatplotliU

(

Hunter

,

2207

)

软件包绘

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邓起东

张培震

冉勇康

2002.

中国活动构造基本特征

[J].

中国科学

(

D

辑)

32(1)

:

122

130.

354

DENG

Qi-doo/

,

ZHANG

Pei-zhec

,

RAN

地震地质

43

e)

al,

2003.

Basie

characterics

of

active

tectooics

of

China

[

J

].

Scie/ce

C

China(

See

D

)

,

46(4)

:

356

372.

国家测震台网数据备份中心■

2011.

国家测震台网地震波形数据

[DB/0L].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http

//

.

do-

:

10.

1

Date

Mauaaemept

Centes

of

China

NaUopal

Seismia

Network.

2017.

Waveform

date

of

China

NaUopal

Seismia

Network

[DB/OL].

Iostitute

of

Geophysics,

China

EarthquaUe

AdminisWaUop.

http

.c/(

in

Chinese)

.

郭志

陈立春

李通

.2018.2017

8

8

日四川九寨沟

M7.0

9

日新疆精河

M6.

6

地震震源机制解

[J],

地震地质

40(6

)

1294

1304.

doi

11.2969/(.

isse.

2253-4967.

2218.

06.

GUO

Zht

,

CHEN

Li-ceua

,

LI

T

ooc

,

e)

a,

2218.

F

oc

/C

mechauism

of

the

人隔皿!

8

,

M7.

0

Sichuau

Jiuzhaiaou

and

August

9,

M6.

6

Xinjiang

Jin/he

earthquakes

of

2017

[J].

Seismolooy

and

Geolo/y,

40(6)

:

1224

1304

(

in

Chinese)

.

韦伟

谢超

周本刚

.2018.

西藏米林

M6.9

地震及其余震序列地震定位

[J].

科学通报

63(15)

1493

1501

WEI

Wei

,

XIO

Chao

,

ZHOU

Bea-caua

,

e)

al,

2018.

LocaPop

of

tPe

main

shoce

aad

aftershoce

sequeeces

of

tPe

M6.

9

Mainlina

ecrtPquaUe

,

Tibet

[J].

Chinese

Scieece

Bulletin

,

63(

13)

:

1493

1301

(

in

Chinese)

.

张广伟

雷建设

梁姗姗

2014.

2014

8

3

日云南鲁甸

MQ.

5

地震序列重定位与震源机制研究

[J].

地球物理学报

57(9

)

:

3018

3027.

doi

10.6038/

cj/0140926.

ZHANG

Guaua-wet

,

LEI

Jiau-she

,

LIANG

Shau-shau

,

e)

a,

2014.

RelocaPops

aad

focat

mechauism

solutioos

of

the

3

August

2014

Ludiaa

,

Yuuuau

M

s6.

5

ecrtPquaUe

sequeeee

[J].

Chinese

Joureat

of

Geophysics

,

57(9

)

:

3018

3027(

in

Chinese)

.

张国民

汪素云,

李丽

.2002.

中国大陆地震震源深度及其构造含义

[J].

科学通报

47(9

)

663

668.

ZHANG

Guo-min

,

WANG

Su-cea,

LI

Li,

e)

al,

2002.

Fccat

deqtp

reseerce

of

ecrtPquaUeo

in

Mainlaud

China

:

ImpUcahop

for

tectopics

[J].

Chinese

Scieece

Bulletin

,

47(9)

:

663

668

(in

Chinese)

.

郑秀芬

欧阳飚

张东宁

.

2009

国家测震台网数据备份中心”

技术系统建设及其对汶川大地震研究的数

据支撑

[

J.

.

地球物理学报

52(5

)

:

1412

1417.

do,

10.3969/(.

isse.

0001-5773.2209.05.031.

ZHENG

Xin-fee,

OUYANG

Biao

,

ZHANG

Dopa-dina,

et

a,

2009.

Techuicat

system

cepstructiop

of

Date

Baceup

Ceetre

for

China

Seismooraph

Neteora

and

tPe

date

shpposi

to

researches

oo

tPe

Weqchuau

ecrtPquaUe

[J].

Chinese

Joureat

of

Geephysics,

52(5)

:

1412

1417(

in

Chinese)

.

Duputet

Z

,

Rivera

L

,

Kauamori

H

,

e)

al,

2012.

W

phase

source

inversiop

for

moPerate

to

laree

earthquaUes(

1990

2010)

[J].

Geephysicet

Jouraat

Iuteryatiouai,

189(

2)

:

1125

1147.

Ekstrom

G

,

Nettlee

M

,

DziewoPsh,

A.

2012.

The

gloPat

CMT

projeei

2004

2210

:

CeqWoin-momeut

W

psoic

for

13013

earthquaUes

[J].

Physics

of

tPe

Earth

anC

Plauetary

Iateriors,

200-21

:

1

9.

Gao

X

,

Guo

Z

,

Waua

W

,

e)

a,

2214.

Crustat

structure

beeeath

tPe

ceetral

Tiee

Shau

from

ambieet

aoise

tomopraphe

[

J

..

Terra

Nove

:

26(6)

469

476.

Hayes

G

P

,

Rivera

L

,

Kauamori

H.

2009.

Source

inversiou

of

tPe

W-Phase

:

Reei-time

implemeetatiou

aad

exteesiou

P

i

low

maanitudes

[J].

Seismolopicet

Reseerce

Letters

,

80(

5)

:

817

822.

Hutter

J

D.

2007.

Matplotlin

:

A

2D

araphics

eqviroumeqt

[J].

Compuhna

in

Scieece

aud

Engineerina

,

9(3)

90

95.

Jost

M

,

(2

)

:

37

57.

R.

1989.

A

studeetp

auine

to

aud

review

of

momeet

teesors

[

J]

.

Seismolopicet

Reseerce

Lettere

,

60

Kauamori

H.

1993.

W

phase

[J].

Geephysicet

Reseerce

Letters

,

20(16

)

:

1691

1694.

Kauamori

H

,

Rivera

L.

2008.

Source

inversiou

of

W

phase

:

Speeqina

up

seismie

Wunami

waruina

[J].

Geephysicet

2

志等

2020

1

1

日新疆伽师

M6.4

地震的重定位及震源机制

355

Jourval

Ictervationai

,

17(

1)

:

222

233.

Kcopoff

L

,

Randall

M

J.

1970.

The

compensaten

linear-vectov

dipole

A

possiUe

mechanism

for

deep

earthquanes

[

J]

.

J

ouc

V

of

Geophysicn

Reseerch

,

75(26)

:

4957

4963.

Leo

J.

2011.

Seismie

tomooraphie

imaginy

of

the

crush

and

uppev

manPe

undev

the

centrai

and

westerv

TI

cp

Shan

Ueit

[J].

J

ouc

P

of

Geophysicn

SoliO

Earth

,

116(B9)

:

B09305.

Lei

J

,

Zhao

D.

2007.

Teleseismie

P-wave

tomooraphy

and

the

upper

manPe

structure

of

the

TI

cp

Shan

Uett

[J].

Physicc

of

the

Earth

and

Planetary

Interiora

,

12(

3

-

4)

:

165

185.

Lti

Z

,

Gao

H

,

Lei

J

,

et

a,

221.

Crustal

ang

upper

mappe

structure

of

the

Tiep

ShanUelt

from

full-wave

amUieC

noise

tomopraphy

[J].

Jouruai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C

Earth

,

14(4)

:

3987

4000.

Michelici

A

,

Lomax

A.

2204.

The

effeai

of

velocith

structure

errors

op

douUleWifferepce

earthquane

locatiop

[J].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

31(9)

:

1

4.

Waldhauses

F

,

Ellsworth

W

L.

2000.

A

douuieWiffereace

earthquane

locatiop

alyorithm

:

MethoP

and

anplicatiop

to

the

cortheru

HaywarU

F

ou

S

p

,

Califoruio

[J].

Bulletio

of

the

Seismoloyicat

Societh

of

America

,

90(6)

:

1353

1368.

Wessel

P

,

Smith

W

H

F.

191.

Free

software

helps

map

and

display

data

[J].

Eos

,

Transactiops

American

Geophysical

Uciop

,

72(41)

:

441

446.

Zhao

J

,

Lio

G

,

Lu

Z

,

et

a,

2003.

Lithospheric

structure

and

dynamie

processes

of

the

Tianshan

oropeaic

Ued

and

the

Juncyar

Basic

[J].

Tectocophysics

,

376(3

-

4)

19

239.

Zhu

L

,

HelmUeryes

D

V.

196.

Advancemept

O

source

estimatiop

techniques

usinc

UroanUanc

repiopat

seismoprams

[J].

Bulletio

of

the

Seismolopical

Societh

of

America

,

86(

5)

:

134

141.

Zhu

L

,

Rivera

L

A.

2002.

A

note

op

the

dysamie

and

statie

dishlacementr

from

a

point

source

O

multilayerep

mepia

[J].

Geephysicat

Jouruat

Icteruatiopat,

18

(

3

)

619—

627.

356

地震地质

43

RELOCATION

AND

FOCAL

MECHANISM

FOR

THE

XINJIANG

JIASHI

EARTHQUAKE

ON

19

JANUARY

2022

GUO

Zhi

4

GAO

Xing

2

)

LU

Zhen

3

)

1

)

State

Key

Laaoratory

of

Earthquaae

Dynamics

Institute

ef

Geology

China

Earthquaae

Administration

Xinjiaag

Pamir

IntraconhneotaO

Suadachon

NahonaO

FielO

Observation

ani

Reseerch

Station

Beijing

100029

China

2)

State

Key

Latoratory

on

Resonrcee

and

EnvironmeotaO

Onformahon

System

Insthute

in

Geogaphin

Shenes

and

NataraO

Resonrcee

Reseerch

Chinese

Acetemy

I Science,

,

Bering

4041

China

3

)

The

Second

Monitoring

and

Applicehon

Centec

China

Earthqute

Administration

Xi'an

710054

China

Abstract

Ac

tha

mosh

achvv

aad

spectacelar

intraccchneatae

mocutain

raneny

in

CeatraO

Asin,

Tiaa

Shaa

is

a

uaturae

labovtory

t

explore

aad

uuderstaad

tha

geoCynamic

pvccsscs

invvlvva

in

inhacechneatal

mocutain

building.

TI

ix

oriain

of

Tiaa

Shaa

cea

O

x

hacea

bac)

t

thc

cellisioc

aad

accrehoc

of

scvvo

I

micro-cechneats

island

arcs

and

accrehonary

prisms

initiated

in

thn

Paleozoic.

Thin

tectonic

activith

centinueX

inte

thn

Mesozoic.

From

thnte

thn

exVy

Tertiary

thn

monutain

rabucs

were

eroCed

aad

reduced

te

a

Oat

plain.

Then

in

the

latxe

Tertiare

upliC

was

rejuvvnated

as

a

far-field

censequence

of

the

indiafuiesia

cellisioc

aad

centinuxs

te

preseni

da,

characterized

by

the

achvv

seismicity

in

Tieushab

in

mocera

timee.

The

geolocy

of

present-fan

cenhaa

Tiaa

Shat

is

mainly

composed

of

iutermontanx

basine

aad

sebparallei

rat

gee

seqarated

b,

the

eoshweet

31^

心^

Cenozoic

achvv

theiet

faulh

8X6X01110

approximately

2

500km

in

0

x

00.

O

u

the

socthere

aad

000X010

maraine

of

the

Tiaa

Shat

Ranue,

the

Tarim

Basin

aad

the

Kazath

Shielh

act

as

31X)10

blochs.

Situated

in

the

socthwest

forelatd

of

Tien

Shc

the

Kashgac

0

x

0-

is

a

seismic

achvv

arex

since

the

20

th

century

scvvv

I

shone

exvhquakes

shoXe the

reqion

atd

the

scrronnd

arexs

,

ccusmo

sevvre

damaae

to

the

I

occ

I

vsiCenh.

In

this

study,

we

apply

the

donble-fimerence

relocchon

technique

atd

W-phasc

methoX

to

reloccte

the

4

Jatuary

2020

Xinjiato

Jiashi

exvhquake,

atd

to

determine

the

focco

mechatisms

using

data

proviCed

by

China

Earthquate

NethorVs

Center.

The

reloccted

epiceuterr

of

the

2020

Jiashi

eorthquate

sequeace

show

two

dominatt

dishiCuhon

directions.

The

major

NWW-hending

disthCuhon

shows

a

Keqinotaae

Fatlt-faralleled

narrow

beo

shetchine

atont

34km

with

most

of

afteohochs

dishiCuted

in

the

northerv

siCe

of

the

fault.

The

secendary

disthnuhon

shows

a

NNW-shiCino

beO

stretching

atont

8km.

The

deqth

pronies

show

a

predomicatt

6X10

x

1:01

deqth

a-

the

ratge

of

4

20km.

The

focal

parameter-

for

the

19

Jatuary

2020

Xinjiatg

Jiashi

M

6.

4

eorthquate

are

:

sthCe

76°

dip

84

°

rate

49°

for

the

uo

X

p

I

plane

I

and

sthCe

190°

dip

24

°

rate

26°

for

uo

X

p

I

plane

II

and

the

moment

mapnitude

is

M

w

5.

87.

The

focal

parameterr

indiccte

that

the

eorthquate

evvn-

is

characterized

by

dominant

th

rest

with

minor

sthCe

movvment.

Combined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relocated

epicenhal

locations

foccO

mechanisms

and

.6

x

10-101

sethnos

it

is

inferred

that

the

seismocenic

fault

of

the

4

January

2020

Jiashi

M6.

4 eorthquate

is

the

west

sepment

of

the

neor

E-W

trending

Kepinotapo

thro

st

fault.

Key

wordt

the

2022

Jiashi

eaVhquato

00-00

0

00

relocation

W-phasc,

moment

tensor

inversion

作者简介

郭志

1977

年生

204

年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获构造地质学博士学位

副研究

从事地震震源机制及地壳结构研究

电话

************

E-mail

*************.co

本文标签: 地震震源定位序列数据